逻辑学 第二章 判断(上)

合集下载

普通逻辑学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学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学复习资料《逻辑学》课堂笔记绪论部分⼀、什么是逻辑学?●它是⼀门⼯具性学科;●“逻辑”≈思想/规律;●它静⽌地研究事物,不研究变化发展的东西【与哲学相区分】;●它具有严谨性、古⽼性、稳定性等特征;●它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符合逻辑的不⼀定正确,但违反逻辑的⼀定错误】(研究思维的逻辑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些简单逻辑⽅法的科学)⼆、逻辑的功能和作⽤?●逻辑学可以提⾼理解能⼒及思维能⼒三、逻辑学的内容?●思维的形式和规律1、“逻辑”的多义性:客观规律;思维规律、规则;逻辑学等。

2、思维的概念思维就是理性认识,是⼈在脑中借助于语⾔材料、运⽤概念以及判断推理的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与语⾔有密切关系。

4、思维的三种基本形态(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5、思维的规律:同⼀律、⽭盾律、排冲律、充⾜理由律5、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两个部分组成的,逻辑形式的不同是由逻辑常项的不同决定的。

第⼀章概念⼀、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概况,它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思维成熟的标志是概念的形成】【所有的概念都通过实词来表达,或者说实词都⽤来表达概念】【不可能将所有的概念都表达出来,这是没必要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同⼀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同⼀个概念也可以⽤不同的语词表达】●概念是构成思维的最⼩单位。

⼆、概念的种类?●①实体概念②属性概念:表⽰事物属性③空概念:概念⾥没有任何对象:如⿁神三、定义概念:1、下定义的⽅法:内涵+ 外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⑴、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的总和,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怎么样的,是认识活动的结果,是关于概念质的规定【即对事物最本质的概括,是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所在(如⼈是具有思维能⼒的动物)】;⑵、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具有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的对象,是关于概念量的规定,指概念的适⽤范围。

《逻辑学》课程练习题

《逻辑学》课程练习题

第一章引论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一定向前发展。

2、根据他的逻辑,你这么说就是错误的。

3、人们说:“要当好一个企业家,必须研究市场经济的逻辑”。

4、一个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就应当多学一点逻辑。

5、使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染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6、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三个文明”,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合乎逻辑的发展。

7、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是只留下一个纯粹思维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论法。

二、请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1、凡演绎推理不是或然性推理,二难推理是演绎推理,所以,二难推理不是或然性推理。

2、小工作既认真又努力。

3、凡唯心主义理论都不是科学理论,经验批判主义是唯心主义理论,所以,经验批判主义不是科学理论。

4、如果世界上还有帝国主义,那么就还存在着产生战争的根源。

5、某人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

6、某县今年渔业获得丰收,或是提高了饲养技术,或是扩大了养鱼水面。

7、如果火箭的速度超过9.8公里/秒,那么它就会飞出地球的引力场。

8、英或者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或者获得化学竞赛第一名。

三、单项选择题1、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

a、逻辑常项b、逻辑变项c、语言表达形式d、思维容2、形式逻辑研究推理,主要研究()。

a、前提的真假b、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联系c、结论的真假d、前提与结论容间的联系3、下列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判断组是()。

a、“有些大学生是党员”与“有些青年不是团员”b、“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与“所有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c、“有些矛盾是对抗性的”与“有些中学生是学俄语的”d、“我班所有同学是学英语的”与“我班有同学是学英语的”4、人们常说:“演讲、辩论要讲究逻辑”。

逻辑学基本内容

逻辑学基本内容

逻辑学第二章性质命题一性质命题的四种形式1 全称肯定判断形式:所有S是P,写作SAP,简称A判断2 全称否定判断形式:所有S不是P,写作SEP 简称E判断3 特称肯定判断形式:有些S是P,写作SIP,简称I判断。

4 特称否定判断形式:有些S不是P,写作SOP ,简称O判断三词项的周延性:主谓项概念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1、周延性是对主谓项外延情况的形式断定,而非实际存在情况的断定。

单称命题的周延性与全称命题同。

2 、“是”P 则P不周延,“不是P”,则P周延主词相同和谓词相同称同素材性质命题。

同素材性质命题的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和特称否定命题之间存在着某种真假关系,这种关系亦称对当关系。

二同素材性质命题的逻辑方阵刻画“对当关系”的图示,俗称“逻辑方阵”,逻辑方阵假词主词对象是存在的。

四性质命题的变形推理1 换质法:换质不换位,谓项正负反换位法:换位不换质,主谓莫扩展是通过调换主谓词项的位置得到一新命题。

换位不改变命题的质。

根据源命题和换位命题的量项是否相同可把换位法区分为单纯换位和限量换位两种。

1 单纯换位:换位命题和原命题的量项相同的换位法,为单纯换位(1)所有S不是P 换位所有P不是S SEP PES(2)有的S是P, 换位:有的P是S SIP PIS2 限量换位:改变原命题的量的换位法(1)所有S是P,换位:有的P是S SAP PIS(2)SAP PAS(3)SOP命题不能换位 SOP POS3 换质位法:先换质后换位,也可先换位后换质有的S是P,换质为有的S不是非P ,这SOP 不能换位换位法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是若前提是真的,推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真的。

五三段论一三段论的构成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口诀:主谓三项中周延大项小项莫扩展一特得特否才否双特双否结论乱“四词项”的错误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它不符合三段论平身结构的要求,《祝福》是鲁迅的作品,可却借用词项的歧义而构成三段所以,《祝福》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逻辑学第二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答案

逻辑学第二章 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答案

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表达命题。

虽然它使用的是感叹句,但反映还是十分明确的。

7.不表达命题。

8.不表达命题。

9.不表达命题。

10.表达命题。

二、下列命题各属何种选言命题?1.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在自然语言中,“或者……或者……或者”这个逻辑联结词是有歧义的。

在某种语境中,它可以用来作为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在另一种语境中,它也可能用来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联结词。

在这个命题中,根据它的语境,它作为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

因为这个命题的三个选言肢实际反映了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但艺术上没有缺点;第二种可能是这些作品艺术上有缺点但政治上没有错误;第三种可能是这些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而且艺术上有缺点。

在这三种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是真的,所以,它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表达相容选言命题)2.相容的选言命题。

3.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4.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5.相容的选言命题。

6. 不相容选言命题。

三、指出下列各题中,A是B的什么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1.充分条件。

2.充分必要条件。

3.充分必要条件。

4.必要条件。

5. 必要条件。

6.必要条件。

7.充分条件。

8.充分必要条件。

9.充分必要条件。

10.充分条件。

四、用p、q、r……等分别表示不同内容的简单命题,并用符号表示其逻辑联结词,写出下列复合命题的逻辑形式。

1.用p表示“曹丕是文学家”,用q表示“曹植是文学家”,这样,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p∧q”。

黑格尔《逻辑学》目录整理-先刚与杨一之版本

黑格尔《逻辑学》目录整理-先刚与杨一之版本

逻辑学目录整理先刚版本:导论逻辑的普遍概念逻辑的普遍划分第一卷存在论科学必须以什么作为开端?存在的普遍划分第一篇规定性(质)第一章存在A存在B无C转变a存在和无的统一体注释一:存在和无在表象中的对立注释二:“统一体”这一术语的缺陷,存在和无的同一性注释三:这些抽象东西的孤立化注释四:开端之不可思议b转变的环节c转变的扬弃注释:关于“扬弃”这一术语第二章定在A定在本身a一般意义上的定在b质注释:实在性和否定c某东西B有限性a某东西和一个他者b规定,状况和界限c有限性a)有限性的直接性b)限制和应当注释:关于“应当”c)有限者过渡到无限者C无限性a一般意义上的无限者b有限者和无限者的交互规定c肯定的无限性过渡注释一:无限进展注释二:唯心主义第三章自为存在A严格意义上的自为存在a定在和自为存在b为某一存在注释:“为某一个什么东西?”这一说法c单一体B单一体和“多”a在自身那里的单一体b单一体和虚空注释:原子论c诸多单一体:排斥注释:莱布尼茨的单子C排斥和吸引a单一体的排外注释:关于“单一体和‘多’的统一体”这一命题b某个作为吸引者的单一体c排斥和吸引的关联注释:康德用引力和斥力对物质进行建构第二篇大小(量)注释第一章量A纯粹的量注释一:纯粹的量的表象注释二:康德论时间、空间、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二律背反B延续的大小和区间的大小注释:对于这些大小的通常分割C量的限定第二章定量A数注释一:算术的计算方式;康德关于直观的先天综合命题注释二:数的规定应用于哲学概念的表达式B外延的和内涵的定量a二者的区别b外延的大小和内涵的大小的同一性注释一:这种同一性的例子注释二:康德把度数规定应用于灵魂的存在c定量的变化C量的无限性a量的无限性的概念b量的无限进展注释一:关于“无限进展”的高端意见注释二:康德论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有界和无界的二律背反c定量的无限性注释一:数学的无限者的概念规定性注释二:从微分计算的应用推导出微分计算的目的注释三:还有一些与质的大小规定性有关的形式第三章量的比例关系A正比例关系B反比例关系C幂方比例关系注释第三篇尺度第一章特殊的量A特殊的定量B特殊化的尺度a规则b特殊化的尺度注释c作为质的两方面的比例关系注释C尺度里的自为存在第二章实在的尺度A独立尺度之间的比例关系a两个尺度的联系c选择的亲和性注释:贝托莱论化学的选择的亲和性,贝采里乌斯的相关理论B尺度比例关系的节点线注释:这些节点线的例子;论“自然界里面没有飞跃”C无尺度的东西第三章本质的形成转变A绝对的无差别B无差别作为它的诸因素的反比例关系注释:论向心力和离心力C过渡到本质第一部分客观逻辑(第二册)第二卷本质论第一篇本质作为自身内反映第一章映象A. 本质性的东西和非本质性的东西B. 映象C. 反映1. 进行设定的反映2. 外在的反映注释3. 进行规定的反映第二章本质性或反映规定注释:命题形式中的反映规定A. 同一性注释一:抽象的同一性注释二:第一个原初的思维规律,同一性命题B. 区别1. 绝对的区别2. 差异性注释:差异性命题3. 对立注释:算术的相互对立的大小C. 矛盾注释一:肯定者和否定者的统一体注释二:排中律注释三:矛盾命题第三章根据注释:根据命题A. 绝对的根据a. 形式和本质b. 形式和质料c. 形式和内容B. 已规定的根据a. 形式化的根据注释:从同语反复的根据出发的形式化解释方式b. 实在的根据注释:从与有根据的东西不同的根据出发的形式化解释方式c. 完整的根据C. 条件a. 相对的无条件者b. 绝对的无条件者c. 事情显露到实存中第二篇现象第一章实存A. 物及其特性a. 自在之物和实存b. 特性注释:先验唯心论的自在之物c. 物的交互作用B. 物的持存基于质料C. 物的瓦解注释:质料的多孔性第二章现象A. 现象的规律B. 现象世界和自在存在着的世界C. 现象的瓦解第三章本质性对比关系A. 整体和部分的对比关系注释:无限的可分性B. 力及其外化的对比关系a. 力的有条件存在b. 力的诱导c. 力的无限性C. 外观和内核的对比关系注释:外观和内核的直接的同一性第三篇现实性第一章绝对者A. 绝对者的展示B. 绝对的属性C. 绝对者的样式注释: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哲学第二章现实性A. 偶然性,或形式化的现实性、可能性和必然性B. 相对的必然性,或实在的现实性、可能性和必然性C. 绝对的必然性第三章绝对的对比关系A. 实体性对比关系B. 因果性对比关系a. 形式化的因果性b. 已规定的因果性对比关系c. 作用和反作用C. 交互作用第二部分主观逻辑第三卷概念论前言概念通论划分第一篇主观性第一章概念A. 普遍的概念B. 特殊的概念注释:概念的通常类别C. 个别东西第二章判断A. 定在判断a. 肯定判断b. 否定判断c. 无限判断B. 反映判断a. 单称判断b. 特称判断c. 全称判断C. 必然性判断a. 直言判断b. 假言判断c. 选言判断D. 概念判断a. 实然判断b. 或然判断c. 必然判断第三章推论A. 定在推论a. 推论的第一式: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b. 第二式:特殊性-个别性-普遍性c. 第三式:个别性-普遍性-特殊性d. 第四式:普遍性-普遍性-普遍性,或数学推论通常的推论观B. 反映推论a. 全体性推论b. 归纳推论c. 类比推论C. 必然性推论a. 直言推论b. 假言推论c. 选言推论第二篇客观性第一章机械性A. 机械的客体B. 机械过程a. 形式上的机械过程b. 实在的机械过程c. 机械过程的产物C. 绝对的机械性a. 核心b. 规律c. 机械性的过渡第二章化学性A. 化学的客体B. 化学过程C. 化学性的过渡第三章目的论A. 主观的目的B. 手段C. 已实现的目的第三篇理念第一章生命A. 有生命的个体B. 生命过程C. 种第二章认识活动的理念A. 真相的理念a. 分析的认识活动b. 综合的认识活动1. 定义2. 划分3. 定理B. 善的理念第三章绝对理念杨一之版本导论逻辑的一般概念逻辑的一般分类第一部客观逻辑第一编有论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有之一般分类第一部分规定性(质)第一章有甲、有乙、无丙、变1.有与无的统一沣释一有与无在观念中的对立注释二有与无的统一,同一:表述的缺憾注释三抽象的孤立注释四开端的不可思议的性质2.变的环节:发生与消灭3.变的扬弃注释关于扬弃这个名词第二章实有甲、实有自身1.一般实有2.质注释质与否定3.某物1.某物和一他物2.规定,状态和界限3.有限(一)有限的直接性(二)限制和应当注释应当(三)有限到无限的过渡丙、无限1.一般无限物2.有限物与无限物的相互规定3.肯定的无限过渡注释一无限的进展注释二唯心论第三章自为之有甲、自为之有自身1.实有与自为之有2.为一之有注释为一这个名词是什么?3.一乙、一与多1.在自身那里的一2.一与空注释原子论3.多个的一排斥注释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丙、排斥与吸引1.一的排除注释一与多的统一命题2.吸引的一个一3.排斥和吸引的关系注释康德的物质构造出于引力与斥力第二部分大小(量)第一章量第二章定量第三章量的比率第三部分尺度第一章特殊的量第二章实在的尺度第三章本质之变下卷目录:第二编本质论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甲、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乙、映象丙、反思1、建立的反思2、外在的反思注释3、进行规定的反思第二章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第二部分现象第一章存在第二章现象第三章本质的对比第三部分现实第一章绝对物第二章现实第三章绝对的对比第二部主观逻辑第三编概念论前言概念通论分类第一部分主观性第一章概念第二章判断第三章推论第二部分客观性第一章机械性第二章化学性第三章目的性第三部分理念第一章生命第二章认识的理念第三章绝对理念。

逻辑学习题(附案例分析)

逻辑学习题(附案例分析)

《逻辑学》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部分构成的。

2、判定属于何种逻辑形式的根据是_________。

3、“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体”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4、“有的s是p”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5、“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不发展的”和“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这两个判断所共有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6、“如果物体受到摩擦,那么它就会发热”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_________,其中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7、“只有p,才q”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8、“并非p并且q”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9、“或者p,或者非p”这一判断形式的逻辑常项是_________,变项是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各种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①逻辑常项②逻辑变项③语言表达形式④思维内容2、“p并且q”与“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3、在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情况取决于()①逻辑常项②逻辑变项③语言表达形式④思维内容4、如果A与B两个命题具有矛盾关系,则它们必具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5、如果A与B两个命题具有等值关系,则它们必具有()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②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逻辑变项③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逻辑变项6、下列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是()①¬p∨p与p∨q ②p∧¬q与r∧¬s③SAP与SEP ④L p与¬M¬p7、A与B是两个逻辑形式不同的直言命题,因此,它们的()①主项和谓项都不同②主项相同,谓项不同③量项和联项都不同④主项不同,谓项相同第二章必然性推理(上)一、填空题1.命题的逻辑特性是。

逻辑学导论第二章

逻辑学导论第二章

联言推理的有效式
合成式
如果分别肯定两个联 言支,则可以肯定由 这两个联言支组成的 联言命题。 p
分解式
如果肯定一个联言命 题,则可以分别肯定 其中的每一个联言支。 p并且q
否定式
如果否定一个联言支, 则可以否定包涵这个 联言支的联言命题。 并非p
q
所以,p并且q 或者
所以,p
所以,并非(p且q)
p并且q
真值联结词
真值联结词 ∧ ∨

读作 合取 析取 蕴涵 等值 否定
意义 并且 或者 如果,则 当且仅当 并非
二元联结词 一元联结词
为了表示符号间的结构关系,还需要一些辅助 符号,如括号“(”,“)”
D1 真值形式的定义
任一命题变项p,q,r,s等是真值形式
如果A是真值形式,则A是真值形式
或者非P或者q 并非(P并且非q)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有效式
肯定前件式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如果p,那么q
否定后件式
非q
所以,非p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只有P,才q
逻辑性质:
只有在前件假后件真的情况下,它才是假的
有效式
否定前件式
只有p,才q 非p 所以,非q
肯定后件式
只有p,才q q 所以,p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五种最基本的公式
p
否定式 合取式
q∧ s
r∨ s
p q qs
析取式
蕴涵式 等值式
联结词的结合力按下述秩序递减:
,∧,∨,,
指派与赋值
真值形式是由命题变项使用真值联结词逐步生成的。
命题变项 的真值
பைடு நூலகம்
真值形式 的真值

逻辑学第二章第三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逻辑学第二章第三节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根据两个概念外延间有无重合部分,和重合部分 的多少,两个概念间可能具有的关系有五种: ➢全同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其中前四种统称相容关系。而全异关系又可分为 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精品课件
1.全同关系(同一关系)
(1)界定: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全同关系, 当且仅当概念A与概念B具有相同的外延。
5.2 反对关 系
例: ①劳动光荣、盗窃可耻。(相对于“收货方 式”) ②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三道绚 烂的风景。(相对于“中国文学”) ③依据形态结构、进化发展及血缘关系等因 素,蝴蝶可以分为凤蝶、粉蝶、斑蝶等。 (相对于“蝴蝶”)
精品课件
某大学某寝室中住着若干个学生.其中, 一个是哈尔滨人,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广 东人,两个在法律系,三个是进修生.因此, 该寝室中恰好有8人.
注意: 第一、一定要有相同属概念,如果没
有这一前提,就另当别论。如“党 员干部”与“知识分子”。相容并列关系仅是 交叉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相同的属概念的交叉关系。
第二,各个种概念应是同级,即同一 层次的概念。否则不能称为并列关 系。如:文学家:诗人、剧作家、通俗小说家。
精品课件
5.全异关 系(1)界定:概念A与概念B之间有全异关系,当且仅
精品课件
某家饭店中,一桌人边用餐边谈生意。其 中,一个人是哈尔滨人,两个人是北方人,一个 是广东人,两个人只做电脑生意,三个人只做服 装生意。
如果以上介绍涉及餐桌上的所有人,那 么这一桌最少可能是几个人?最多可能是几个人?
A.最少可能是三个人,最多可能是八个 人
B.最少可能是五个人,最多可能是八个 人
A、B两个概念间的外延关系
同一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 关系、交叉关系

《普通逻辑学》练习题答案(版)

《普通逻辑学》练习题答案(版)

逻辑学练习题答案教材《普通逻辑学》第一章 绪论 (P19~22) 一、单项选择题1~5 B –B –D –B -C 二、填空题1.严复 2.思维形式的结构 规律 方法 3.逻辑常项 4.形式 内容 5.间接 概括三、分析下列各题的逻辑形式,并用公式表示。

1.只有p 才q 即p q ← 2.如果p 那么q 即p q →3.p 或者q 即p q ∨ 4.p 并且q 并且r 即p q r ∧∧5.所有M 是P ,所有S 是M ;所以,所有S 是P 即MAP SAM SAP ∧-四、请指出下列各逻辑形式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

1.逻辑常项:“所有……是……” 逻辑变项:“S ”和“P ” 2.逻辑常项:“有的……不是……” 逻辑变项:“S ”和“P ” 3.逻辑常项:“如果……那么……” 逻辑变项:“p ”和“q ” 4.逻辑常项:“只有……才……” 逻辑变项:“p ”和“q ” 5.逻辑常项:“或者……或者……或者……” 逻辑变项:“p ”、“q ”和“r ” 6.逻辑常项:“……并且……并且……” 逻辑变项:“p ”、“q ”和“r ” 7.逻辑常项:(……并且……),所以…… 逻辑变项:PAM 、SOM 、SOP 8.逻辑常项:(……并且……),所以…… 逻辑变项:p q →;p ;q第二章 概念 (P57~64)一、单项选择题1~5 A –B -B –C -D 6~10 B –C –B –D -D 二、填空题1.事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2.内涵 外延 3.交叉 4.反对 5.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 6.说明 规定 7.一次 连续 8.属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三、分析下列语句中是从内涵方面还是外延方面来表述标有横线的概念。

1.内涵和外延 2.内涵 3.内涵 4.内涵和外延 5.内涵和外延 6.内涵和外延 7.内涵 8.内涵 9.内涵 10.内涵和外延 四、分析下列语句中标有横线的概念的种类。

(逻辑学)第二章必然性推理(上)——

(逻辑学)第二章必然性推理(上)——

竖式
横式
pq
p
(pq) p q
∴q
练习
下列断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1. 前提真,结论真,所以推理形式有效。 2. 前提真,结论假,所以推理形式无效。 3. 前提假,结论真,所以推理形式无效。 4. 前提假,结论假,所以推理形式无效。 5. 前提真,推理形式无效,所以结论假。 6. 前提真,推理形式有效,所以结论真。 7. 前提假,推理形式有效,所以结论假。 8. 前提假,推理形式无效,所以结论假。
反之则无效。 前提真假、结论真假与推理有效、无效之间的关
系。p/17
有效性:前提与结论的逻辑联系性质。 有效
有效性 无效
有效或无效是指推理形式,与内容无关。 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其前提与结论都可真可
假。无效亦然。
一、当推理形式无效时,前提有两种可能:
1.前提真实
如果李白是诗人,那么他写过诗。李白写过 诗,所以,他是诗人。
简单命题(变项=概念)
复合命题(变项=命题)
性质命题
关系命题
联言 选言 假言 负命题
(支命题与联结词)
另一种分类
模态命题(带有“必然”、“可能” 等)
非模态命题
(二)复合命题和真值表
1.定义p/9 2.逻辑形式 逻辑联结词+命题变项(肢命题) 形式特点: ① 肢命题至少一个,多则不限。 ② 肢命题有联结词连接。 ③ 肢命题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复合命题。 ④ 多重复合命题:肢命题本身是复合命题。
三个学生只能看见其他两人的帽子,看不见自 己的帽子。他们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突然A 说,:“我知道了”
请问,A回答的是什么颜色?对不对?为什么?
推理3世界上哪国的女人最强?!!!
1.美国?

《逻辑学》全部课件第1-11章

《逻辑学》全部课件第1-11章

⑤ 指称一种哲学理论 例如: 列宁曾说:“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 学说,而是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 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再如: 列宁还说:“逻辑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关于真 理的理论。” 又如: 一些哲学著作中说的“黑格尔的逻辑学说”、 “康德的先验逻辑”等。
现代汉语中“逻辑”的含义: ▲ ① 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② 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③ 指某种特殊的观点、方法 ④ 指一门学科,即逻辑学 ⑤ 指称一种哲学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 一、逻辑概念与逻辑学科 1.逻辑概念: 英语logic的音译,来源于古希腊语logos,有 “思维”、“言辞”、“理性”、“秩序”、 “规律”等含义。 现代汉语的含义有: ① 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例如: 森林的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 了洪水的爆发,这是合乎逻辑的。 再如: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 是市场竞争的逻辑。 又如: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
(2)什么是思维形态 概念、命题(判断)和推理,就是三种基本的 思维形态。
现代逻辑所说的“词项”(term)、“命题” (proposition)和“推论”(argument)分别 对应于传统逻辑所说的“概念”(concept)、 “判断”(judgment)和“推理” (inference)。现代逻辑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改 变,是为了突显逻辑学的语言学性质,从而削弱 传统逻辑所包含的过多的心理学成分。另一方面, 逻辑学也不是语言学,而是介于心理学和语言学 之间的一门学科。相应地,“词项”介于“概念” 和“语词”(word)之间,“命题”介于“判 断”和“语句”(sentence)之间,“推论”介 于“推理”和“句群”(sentence group)之间。

简明逻辑学第二章

简明逻辑学第二章
青 衣
• 2.判断(或者判断表达的命题)的断定含义必须清晰、明 确、无歧义。
• 例:(1)我以上所写到的那些婚恋形态,其实就是我在 《家教》中写到的倪家四对子女的婚恋形态。
• (2)非典期间来访者请电话联系后在传达室接待。 • (3)对面的小店关门了。 • (4)我喜欢读小朋友的书。 • (5)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 (6)青 学习的是几位优秀的共青团员。
• 语境: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环境, 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说话的时间、地点以及交际者共 同具有的指示等因素。
• 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语境,即书面语言的上下文或口头语言的前言后语。 • 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
青 衣
• 2.预设
• 什么是预设?
• 例:(1)一位妇女走进一家食品商店,对营业员说: “小姐,今天上午我在您这儿买了五斤糕点,您在找钱时 算错了三块钱。” “那您当时干嘛不讲,现在才回来, 已经晚了。” “那好吧!”妇女平静地说:“这三块钱 只有我拿着”。
• “反正我是说他在火车上画画,不是说他在车厢上画画。”小王无可 奈何地回答。
• 就这样,他们两人都对对方的说法感到奇怪,但是,谁
• 也说服不了谁。

大青家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 例4 天有多大?
• 一条小河旁边有一口深井。有一天,河里的青蛙蹦到深 井里,同井里的青蛙交上了朋友。
• 井里的青蛙洋洋得意地对河里的青蛙说:“在井里,算 我最能干了,我会蹦会跳,这些小虫都要乖乖的听我指挥。 天只有一个井大,在井里我最能干,我不是可以称为天下 的大王吗?”
简明逻辑学第二章
• 判断就是人们在想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在思考问 题的过程中,对思维所涉及的对象进行各种各样 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对 思维对象有所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的分类列表 必然判断
模态判断
可能判断 判断 非模态判断 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负判断
第二节
一、 二、
性 质 判 断
什么是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的种类
三、性质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性 四、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一、 什么是性质判断
(一)定义: 也叫做直言判断,就是直接断定对象是否具
第二章 判断(上)
第一节
第二节
判断的概述
性 质 判 断
第三节
关 系 判 断
第一节 判断的概述
一、什么是判断 二、判断与语句
三、判断的分类
一、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雪是白的。 罪犯不是没有人权的。 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 这个女孩很漂亮 铁道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
一位妇女走进食品店说:“今天早上我买了
十公斤土豆,您找钱时算错了三块钱。” 营业员很不高兴:“那您当时为什么不说? 现在为时过晚了。” 妇女说:“那好,我就只得收下这三块钱 了。”
三、判断的分类
根据判断之中是否有模态词(可能、必然等)把判断 分为模态判断与非模态判断两类。 对非模态判断,根据判断中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将 其分类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根据简单判断中是断定了对象的性质还是对象之 间的关系,可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根据复合判断的复合联结词的不同,可分为联言 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
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1、SAP的真假 当S与P具有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时,SAP就是假的。 所有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 所有的律师都是青年。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一般违法行为。
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2、 SEP的真假。 SEP断定S类的所有分子都不是P类的分子,所以 只有S与P为全异关系时,SEP才是真的。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一般违法行为。 任何法律都不是个人的意志。 “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就是全异关系, 因为违法行为包含“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 行为(犯罪行为)”。 “法律”与“个人意志” 也是全异关系。 因此这两个E判断都是真的。
有的大学生不是党员。
有的律师不是兼职的。
特称否定判断通常用符号“O”来表示。 逻辑形式是:有的S不是P,
简写为:SOP
O判断
三、性质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 周延性
“凡是有选举权的公民都不是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 人。”
“凡是十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是有选举权的公 民”。
“所有的女学生都参加了运动会,
“参加运动会的是所有的女学生”。
三、性质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性
性质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问题,就是在
判断中对主项外延与谓项外延的量的断定问 题。什么叫周延,什么叫不周延呢? 在一个具体的判断中,我们断定了主项(或 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我们就称这个判 断的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 如果我们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 延,我们就称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是 不周延的。
二、 性质判断的种类
单称判断就是断定某个对象具有或不具
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如: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 长江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注意:特称判断中的特称量项“有的” 或“有些”与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有 的”、“有些”含义不一样。 由于单称判断与全称判断都是断定了所 反映对象的全部,因此在对他们量项的 逻辑特性进行研究时,可以同样看待。
性质判断 的种类 A E I O
主 项 周延情况 周延 周延 不周延 不周延
谓 项 周延情况 不周延 周延 不周延 周延
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所谓相同素材的性质判断是指主、谓项 相同,而“质”和“量”不同的判断。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 有些犯罪行为不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 具有相同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存在着一 种真假制约关系,即一个性质判断的真或假 决定着其他判断的真或假。而存在于A、E、 I、O四种判断之间的这种真假制约关系就是 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二、 性质判断的种类

(三)性质判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类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 某种性质的判断。


“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是无神论者”。
凡是团员都要交纳团费。 全称肯定判断通常用符号“A”来表示。 全称肯定判断的逻辑形式是:所有S都是P, 简写为:SAP A判断。
一、什么是判断
判断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判断都有所断定。 肯定或者否定。断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或关 系,这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反之,则是 对思维对象有所否定。 第二、判断必然有真有假。 如:“物质决定意识”是真, “罪犯不应得到辩护”为假。 任何一种判断都必须具有这两个基本特征, 如果不具有这两个特征,就不是判断。 如:人都是自私的吗?既无肯定,又无否定, 也无所谓真假。所以,这不是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由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如:这事是你干的, 这事除了你没人干, 这事难道不是你干的吗?

3.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判断。 一个青年军人画家的画展开幕了。 (1) “由一个青年军人(某个确定的人)创作的画展开幕了”。 (2) “由青年军人(多名军人)创作的画的一个展览开幕了”。 一个语句因发生理解上歧义,有了两种含义。

二、判断与语句
判断与语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 形式。任何判断都必须通过语句才能表达出来。 区别:1.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 一般地讲,陈述句都表达判断;祈使句、感叹句 一般不表达判断;疑问句之中的反问句都表达判断; 设问句不表达判断。 如:今天是个好天气。请关好门。 你吃饭了吗? 你不知道共产党员是不能贪生怕 死吗?
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有社会危害性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向西方学习不是全盘西化。
一、 什么是性质判断
(二)性质判断的构成:性质判断由主项、谓 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 主项是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通常用符号“S” 来表示。 谓项是表示判断对象性质的概念。通常用符号 “P”来表示。 联项是联结判断主项与谓项的概念。通常称为 判断的“质”,联项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一般 用“是”或“不是”表示。
其特点是:二者可同真,亦可同假。也可以 理解为:全称判断真,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 断假,特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真,全称 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全称判断必假。 我校所有的老师都是本科毕业。(A) 我校有的老师是本科毕业。(I)
第二节性 质 判 断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同素材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 可以用一个方正的图形来表示,这个图形叫做逻辑方 阵,见下图: 反对关系 E A 差 等 关 系
性质判断的真或假,就是看它是否真实地反 映了现实之中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之中,人们通常把反映主项的这一 类事物称为S类,反映谓项的这一类事物称 为P类,我们在探讨主、谓项关系时,就可 以用S与P来表示。 S与P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二者的外延上, 归结起来有五种:全同关系、包含于关系、 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二、 性质判断的种类
(一)性质判断按照联项的不同,可以划
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 断。如: 小李是个律师。今天是个好天气。 否定判断就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 判断。如: 小王不是律师。今天不是个好天气。
二、 性质判断的种类

(二)性质判断按照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全称判 断、特称判断、单称判断。 全称判断是断定主项的全部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 性的判断。 所有的学生都来自河北。所有的同学都没有迟到 特称判断就是断定主项至少有一个具有或不具有 某种性质的判断。 有些鸟是不会飞的。有的学生是党员
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当S与P具有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 于关系或交叉关系时,SEP就是假的。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严重违法行为。 所有的战争都不是正义战争。 所有的正义战争都不是战争。 所有的法官都不是党员。
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3、 SIP的真假。 SIP断定S类中至少有一个是P类分子,所以只 有当S与P具有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 含关系、交叉关系时,SIP才是真的。 有的社会主义法律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法律。 有的正义战争是战争。 有的战争是正义战争。 有的法官是党员。
差 等 关 系
I
下反对关系
O
A、E、I、O四种性质判断的真假情况
S与P的外 真假情况 延关系
S、P
P
S
S
P S P
判断种类
A





E
I O















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反对关系------真定假 下反对关系----假定真 矛盾关系-------一真一假 差等关系---------全真特真、特假全假
四、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
(一)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 1、SAP的真假 SAP是全称肯定判断,它断定S类所有分子都是P类 分子,所以只有S与P具有全同或真包含于关系时, SAP才是真的。 (1)所有的社会主义法律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法律。 (2) 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共青团员。 “社会主义法律”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法律”是同一关 系。“大学生”与“共青团员”是真包含于关系。 因此,这两个A判断都是真的。

量项是表示判断之中主项数量的概念,一般称为 判断的“量”。 量项可分为三种: 一种为全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对主项的 全部外延作了断定,常用“所有”,“一切”, “凡”来表示; 一种叫特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对主项的 部分外延作了断定,通常用“有的”、“有些” 来表示; 一种为单称量项,它表示在一个判断中对主项的 一个特定外延作了断定,一般用“这个”、“那 个”、“某个”来表示。 性质判断的基本形式为: 所有(或有的、某个)S是(或不是)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