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限时规范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古代诗歌鉴赏(一)
1.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

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
好,你的看法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

“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

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

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
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

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
水上的雾气相连。

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本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

(3)词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

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
行轻快。

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
的出场所做的铺垫。

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半生漂泊、羁旅异
地的悲愁。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8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
现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鹭;清高、高洁的志向。

(2)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

烘托(衬托):首
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拟人: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

直抒胸臆:后两句尤其是末句的“独”、“叹”两字直抒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3)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都是返乡士兵。

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2)对病军人的同情。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
酷。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1)词中记述了词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观潮,春游西湖。

(“观潮”可答成“钱塘观潮”、“游钱塘江”等;“春游西湖”可答成“西湖踏青”、“西湖游春”、“游西湖”等。

答“以诗会友”也可。

)
(2)拟人(写成“比拟”亦可),描摹了物象似有人的思想情感,写出了词人无限的感慨和
苍凉。

(3)回忆留恋,珍惜友情,归隐超脱,真心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

7.(2010·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①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①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
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

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
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
的伤感。

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碧湘门①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
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
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1)“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渺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
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

诗人晚年隐居于此。

裴迪:唐朝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官蜀州刺史、尚书省郎。

②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曾“凤歌笑孔丘”。

(1)诗歌首联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转”“日”二字略加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颈联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但
在写法上却与陶诗不尽相同,请简要说明。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请你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转,改变。

日,天天。

著此二字,山泉就有了人的感情。

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谧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山中秋色图。

(2)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诗却以白描
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

(3)尾联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在自况中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
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而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薄暮时分遇见友人的由衷喜悦和欢迎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诗风和李白相近,和李白有着相同的遭遇。

(1)颔联中“摇”和“滴”用得生动传神,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诗,说说“令人长忆谢玄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凉风吹拂,微波涌动,好像城垣在轻轻摇动;白露从空中垂落而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从月中滴出。

“摇”与“滴”使静止的画面流动了起来,情态逼真,使人浮想联翩。

(2)身处暗世(浊世)、知音难遇、遭到排挤后孤寂郁闷。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4分)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切之情。

)
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

(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切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
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阮郎归
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1) 这首咏物词吟咏的是什么事物?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萍散漫,絮飘飏”两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尾两句,古人评价为“大不俗”,请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燕子。

从“呢喃”“衔将归画梁”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2) 用浮萍点点、逐水飘流,柳絮飘扬的景象点明时令(或“季节”),既承接了上片的
“柳阴”“池塘”,又烘托了燕子轻盈飞翔的姿态。

(3) 这两句写多情的燕子把落花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赋燕子以怜惜落花的情
感,同时也将词人怜惜美好事物的心情反映了出来。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4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色的诗。

愚溪在湖南永州。

第一句中的“散”,第二句中的“明”,很具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回答词的本义(也可省去);二要回答词语在相应诗句中的作用;
三要回答词语在全诗中的作用,如“散”字呼应题目中的“雨后”二字,点明天气,“明”字紧扣题眼“晓行”二字,交代时间。

答案“散”字呼应题目中的“雨后”二字,点明天气;写出了低压在洲渚上的黑云逐渐消散,给人以天高气爽的感觉。

一个“明”字紧扣题眼“晓行”二字,交代时间;写出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色的阳光遍镀村坞,四野一片清明澄澈的秀美景色。

这两个动词使雨后朝日图更有动感,蕴含生机;也暗示了诗人的舒畅愉悦的心情。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

请结合全诗,谈谈
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2)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3)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

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
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

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1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

(从作者个人角度
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③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

③旆,旗帜。

(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

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

(2)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

(3)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6分)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③。

【注】①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杜甫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2)细节描写。

“思家”、“忆弟”为互文。

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
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悲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晓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

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
别喻指哪类人。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时要注意从题目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赏析“景”的区域为颔联,但“情”的赏析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

(2)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作
者的时代背景及身世遭际。

作者关切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

“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
候的变化。

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

作者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和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评赏诗歌意境格
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但像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作者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断然鄙弃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主旨,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伟大抱负。

答案(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

(2)“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
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3)一般古人写悲秋大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
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个人得失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破镜分飞③。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

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

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

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十三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

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

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
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涵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通“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
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词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词人的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的生活态度。

(2)深意: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心肠与常人不同(无情),他白白让英雄
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作用: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