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4张PPT)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 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 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 生和发展,而媒介的发展又对人类社 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 它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 “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935年 建国后
《风云儿女》
《小兵张嘎》 等
插曲后来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80年代中 《红高粱》等 期后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天津无线电厂于 1958年试制成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 视机。为了纪念这 台电视机的诞生, 将它命名为“北 京”。
(2)发展至成熟(结合书上的历史纵横)
《翠岗红旗》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故事纷纷 被搬上银幕。
80年代中期后
1·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代表
影响
1905年 《定军山》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支付宝钱 包、金蝶达成合作,推出“移动就诊”服务。今后,用户可直 接在支付宝钱包中完成挂号、缴费、查取报告及医患互动等就 医流程。记者体验后发现,无论是挂号,还是缴费,在支付宝 钱包中5秒左右就可完成操作,省去了病人排队缴费的痛苦。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1)建国后:继续发展。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 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报刊,在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 象。 ①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②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 来。
建国以来的报刊
【思维点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
涌现了大批报刊,与其他时期相比:这些报刊创办起 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服务于政治运动的舆论宣传。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思考应如何看待外国人 在中国创办报纸? 观点一: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 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 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 重要工具和手段。 观点二: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 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 一种近代文明的象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 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提示:应全面看待,一方面促进了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 剧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另一方面客观地把近代报刊带到中 国,促使国人办报,促使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D
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 功能是 (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 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B
主题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旧中国报刊业的演变历程
阶 段 时间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影 响
第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路线、方针和政策
思考:这两大刊物在内容方面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
真实、及时、客观、 讲求新闻价值
1、电影
(1)起步
思考: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 ,网址设置 “1905”的寓意是什么?
标志
《定军山》 首映成功
这一年 中国电 影事业 起步
(《广州日报》2014年1月17日)
2、特点
美国科学家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 思考 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 判断 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媒相比, 有哪些优势?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015· 江苏苏锡常镇一模· 5)《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 年。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 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约会时事、新闻两门”。 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该报第十三 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 D 罪”。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 ) A.该报使用白话文 B.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 C.维新派曾关注此报 D.该报同情革命受民众欢迎
改革开 放之后
1、接入
时间
1994年
材料1:据统计,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 1.23亿。 (教材P75) 材料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 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网民 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5% 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3分) (2)评价: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白话文的兴起 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2分) 特点: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地相结合。( 1分)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
现代报刊产生在西方
• 1566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现定期手抄新闻 •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 • 现代报刊的产生原因 • 1.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 2.15~16世纪,封建王权的强化与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 商品(包括信息)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 • 3. 文艺复兴促进了各国标准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奠定了规模 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 4.古登堡印刷术(1450年)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 新技术条件。
讨论: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 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 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 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 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尽管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 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象征和近代 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积极 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中国共产党
针锋相对的斗争
国民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外 报
国 人 办 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19世纪30年代、广州)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广州、 中国境内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万国公报》 《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艾小梅 1873年、汉口,刊登些轶闻趣事诗词小品之类的 文章,因销路不畅办了不到一年就停刊了,但它的历史意义 还是非同寻常的。 )
历史必修二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针锋相对的斗争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3、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三)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2、作用: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传播知识、 通达民情、开启民智、舆论监督、立言 议政、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
纸的故乡在中国。”
邸 报
887年的唐代《进奏院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一)报刊业的兴起阶段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3、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 歌 女 红 牡 丹 》 剧 照
《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 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剧情为 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 失手杀人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终于感动了丈夫。
②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孙中山为其撰 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作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作了 思想准备
③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青年》 由陈独秀1915年9 月在上海创办。第 一卷名《青年杂 志》,第二卷起改 名《新青年》,一 般笼统地称为《新 青年》。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作用:成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课件6: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九 么?有何启示?
推进新课
互联网兴起
提示:互联网的优势: 自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主 (2)费用低廉; 学 习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推进新课
互联网兴起
提示: 互联网的缺陷:
自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
主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_1_9_9_4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更强,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受。通过互联
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推进新课
互联网兴起
问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
题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 情 境 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
当堂检测
2.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 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 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 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 B ) A.皮影 B.电影 C.戏剧 D.杂技
当堂检测
繁荣 改革开放后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
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
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果
问 题 探
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 在人阅眼读前教显材示内的容话,,整人理眼电所影看发到展的线将索是。一组活动着的图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
材料一
1978年 2000年
材料二
报纸 186 2007
刊物 930 8725
1996年, 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 报业集团, 该集团目前共有19种报刊, 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 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元, 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第 一位--------目前我国批准的报业集团有31家。
3.文化素质的限制,形象性相对薄弱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
形
19世纪中前期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72年
《申报》
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成
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昭文新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化时期 辛亥革命
发 新文化运动时期
时务报 民报
三, 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 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讨论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 生和发展, 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报纸、影视、互 联网等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希望 每个同学能将每种媒介发展的历程简 单概括出来。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 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
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害处: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 潜在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 脱离现实, 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繁荣
娱乐性 报刊创办起来。 (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_______ 新闻价值 作为自己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 的发展方向。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预习导学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误区警示]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 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教材问题解答
二、学习延伸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 最大。 提示 (1)可以以你所在的班级为范围,设计一个问卷, 通过逐个调查的方式分析每位同学平时主要通过什么媒体了 解国内外大事及辅助学习。问卷可以包括每天接触这种媒介 的时间、地点、主要浏览或听取的内容,对其日常学习生活
(2)启示:①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发挥它的积极作
用。②社会、学校、家长应当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 网。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课堂讲义
材料一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
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
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肖 恩· 马洛尼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的缘由。 答案 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 缘由: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 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 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本课测评P75
①集广播、报刊、影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费用低廉。 ③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 优
点
全国青少年上网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网页;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渔光曲》 ——第一部获国际 荣誉的影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张艺谋
冯小刚
陈凯歌
巩俐
李连杰
葛优
杨紫琼
周润发
王 晶
李安
王家卫
周星驰
(三)广播媒介
(四)电视媒介
电视的发展历程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 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节目丰富,电视普及。
电影的特点
①时效性不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给观众振奋的视觉,听觉享受。
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我国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电影
《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红牡丹》
胡 蝶 ( 1 9 0 7 到 1 9 8 9 )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左
翼
电
影
以艺术的真实展现民族矛 盾、阶级矛盾、社会弊端。
1935年《风云儿女》 其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后成为国歌
兴起
发展:
1872年4月,《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1907年,上 海金融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从此 《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 归中国人。1912年《申报》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 大的报纸。1945年抗战胜 利后,《申报》被国民党 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 刊。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材料二:20世纪初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再掀高 潮 ,整个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数百种反映时代变革 和风貌的报刊竞相问世……从这一时期报刊刊 名来看 ,其民族民主意识十分浓烈。 如《中国 日报》的“中国”二字否认大清国 ,取“中国者 中国人之中国也”之义 ,明显具有排满民族意 识。寸…寸…河此山外寸,寸带金“,民侉”离字分的裂报力刊谁也任不。少 ,如 《带民 有杜报强鹃》烈再、的拜《民忧民主天呼意泪—日识,—报,推《精》赠翻卫、梁帝无《任制穷民父填,主同建海年报立心》》民。等国黄遵,,无主宪不权 在民的民主主义意识十分显著。
材料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 因。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台的有效覆盖范围扩大 到全国乃至全球。由于各电视台普遍设立卫星频道,人们 选台的余地越来越大,由原来几个频道增加到几十个频道。 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 , 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全国 工作重心,中国的经济体制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开始跟商品 经济接轨, 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制度改 革为标志的经济因素也加快推动媒介内部运营制度的变革。
感悟历史: 体会大众传媒的变迁 回应历史: 顺应大众传媒的变迁
走近历史: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的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
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②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申报 》。
(2)19世纪70年代以后:
试列举维新派、革命派、
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 社会思潮 。及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报
感悟历史:体会大众传媒的变迁
材料一:庚子以后,革命宣传骤盛,东京则有戢元 丞、沈虬斋、张溥泉等发起《国民报》。上海则 有章太炎、吴稚晖、邹容等,借《苏报》以主张 革命。邹容之《革命军》、章太炎之《驳康有为 书》,尤为一时传诵。同时国内外出版物为革命 之鼓吹者,指不胜屈,人心士气,予以丕变。
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互联网能替代报刊,影视吗?
互联网的那些毒
• 17岁少年熬夜上网猝死 家属痛哭流涕 2011年2月12日晚,刚刚初中毕业不久的韩岩准备在13 日出去打工,临行前和同学约好到网吧打游戏,13日凌 晨2时许,韩岩突然倒地,嘴里不停地吐着白沫,浑身抽 搐着。同学赶紧打120求救,急救车赶到后,经过医生的 检查,韩岩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90后小伙彻夜上网虚脱猝死 2011年1月5日下午2点左右,一名90后男子通宵上网后 猝死于网吧内。根据网吧管理员称,这名男子自下午到达 网吧开始上网后,在网吧包夜,直到早上时仍未离开。虽 然自己不再玩游戏,但仍坐在座位上看别人游戏。中午时 候管理员发现其身体状况有异样,便打电话报警,警方赶 到时该男子已经死亡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 “赛先生”(科学Science )
胡蝶
阮玲玉
互联网的那些事
• 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 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 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 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2000年4- 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 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 数在2011年底已经突破5亿,达到5.13 亿人,与2011上半年相比增加了2800 万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 38.3%,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个百分点。
第16课__大众传媒的变迁
《光明日报》、《文汇报》--介绍学术文化、社
会生活方面
5.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报刊业
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阶段 形 成
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1872年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申报》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时务报》 《民报》
新文化运动 时期
发 展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D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5.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事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C ) ①中国电影事业诞生 ②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C.④①②③ ③互联网进 D.④②①③
入中国
④中国近代报业萌芽
B.②①④③
A.①②③④
6.“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D ) ①能传播文字、图像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 等方式及时沟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 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 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 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互联网应用:
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 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议一议
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
不同的媒介各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特色栏目 ,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 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
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
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思考:什么时候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报刊?比较著 名的有哪些?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2、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制作《报刊、影视和互联网发展简表》,用数据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影响;2、搜集相关资料,探讨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结构: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近代前期(1)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等。
(2)国人自办的报纸:,陆续出现。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
____________,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_________创办报刊,同________展开论战。
____________,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___________思想。
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________》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后(1)改革开放前:《__________》《_______》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提示: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维新、革命、五四、新文化) (3)推动中国发展。 (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舆论监督等)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年, 由卢米埃尔兄 弟制作的电影 《火车到站》 、《工厂大门 》在巴黎公映 ,标志着世界 电影的诞生。
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班猪。由于拼音输入造 成的美妙谐音。 副版主叫“板斧”。 筒子:同志 沙发: 第一个回贴的人 马甲: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 称为马甲,与马甲相对的是主ID。 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 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大虾:“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 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 高超的人,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 灌水: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 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 水”,不含贬义。
网络是充满阳光的精灵,还是黑暗中的幽灵?说它有益, 是片面的;说它有害,也不是绝对的。网络就像大海。 在平静的时候,人人都会赞叹其美丽与神奇。但普希金 曾这样对大海说:“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 的船只就会覆亡。”所以,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学会自控 与自制,对外界能抵制诱惑,关键在于自己;同时呼吁: 驱逐网络垃圾,净化网络天空,还我们一片洁净的网络 空间。 ——《浙江在线》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 ──京剧《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 ──《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歌。
原创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大多反映社会思潮。
辛亥革命时期宣传民主革 命的报刊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宣传维新 思想的报刊
这些报刊是各时期的有力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 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近代中国报刊业走向繁 荣。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 播音员李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长虹牌液晶电视
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 目越来越丰富。
电影媒介的特点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 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时效性不强。
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的原因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 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 电视台的覆盖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如“村村通”工程;电视的自身 优点,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 势;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
1.广播事业
文字 + 声音 = 广播
阅读教材P74“历史纵横”,谈谈广播事业在 中国的发展情况。广播作为传媒工具有哪些 特点和局限性。
特点 携带方便、覆盖面广 局限性 缺乏感染力与形象性
2.影视事业 文字 + 声音 + 图像 = 影视
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 电影《火车到站》、《工厂的大 门》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 影的诞生。
2.功能和特点
功能 迅速传播信息 特点 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 体,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 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难点: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方法】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而且比较有趣味性,应锻炼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历史知识和思想意识相结合。
【自主学习】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
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
中国电影历程: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京剧《》;1931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文革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20世纪80年代以来,走向辉煌。
电影媒介的特点:1. 时效性不强;2.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3. 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2. 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3. 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思考:互联网有何好处?1.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 费用低廉;3.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史论共享】这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来反应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达标练习】1.在新民民主主时期,下列哪份报刊,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A.《解放日报》B.《红色中华》 C.《中央日报》 D.《新华日报》2.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儿女》D.《定军山》3.下图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的剧照,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影片名称是《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B.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谢晋、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C.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D.在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纪录4.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是下面的哪家电视台的试验播出()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广州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5.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经达到了平均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档次越来越高,彩色电视代替黑白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对这种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们追求越来越美妙的视听享受B.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迅速普及C.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D.人们提倡高消费,沉迷于电视节目中6.在电视普及之前和当今对于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他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是()A.听评书 B.收听广播C.看电影D.欣赏京剧7.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A.多媒体 B.三维动画C.互联网D.FLASH8.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A. 报刊B. 电影C. 电视D. 互联网9.“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A、①②B①②③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0.对电视迅速普及起重要关键作用的技术是A.无线电传导技术 B.半导体技术C.卫星传送技术D.因特网技术11、探究延伸互联网带来了世界的革命,也带来了教育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触网”,有的甚至是深陷“网”中,难以自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运用网络?请学生调查相关人员,搜集相关资料,分析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或建议。
答案:首先:要重视互联网对人类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挑战。
其次:必须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上网者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
可以在德育课中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其三:细心观察,取得家长配合,及早避免和矫正“网络成瘾症”。
第五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兴起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A.中山装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5.右图谭嗣同内着中装,外披西式风衣,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传统基础上仿效西方的价值取向B.维新派大多有留洋背景C.维新派表面赞同改革,实则保守D.他准备会见外国友人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7.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断发易服B.废止缠足C.婚姻自由D.改用阳历8.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A.民国时代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9.“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②效率意识③生活节奏加快④拜金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0.“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11.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A.①正确,②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12.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A.生产合作社──20世纪50年代 B.喊口号挣工分──20世纪60年代C.万元户、暴发户──20世纪70年代D.伊妹儿──20世纪90年代13.京张铁路被看作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其突出意义在于A.通车运营后能赢得丰厚的利润B.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C.“人”字形设计巧妙无比D.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14.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15.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6.下列关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创立②中国铁路诞生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④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试制成功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17.到2006年6月,我国的移动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中国疆域辽阔18.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的产生的是①乘坐火车外出旅行②开着汽车出外郊游③网上炒股④网上购物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19.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下列活动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的有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8题,每题10分,29题20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