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全文)

合集下载

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一、评估与识别
需要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如心悸、胸闷、晕厥等。

一旦确认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的可能,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二、紧急处理
1. 保持冷静,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过度紧张导致病情加重。

2. 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轻心脏负担。

3. 如有氧气设备,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4.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意识状态,并做好记录。

三、专业救治
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联系专业医疗救援团队。

2. 在等待救援期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例如,对于心跳过缓的患者,可以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压眼球或按摩颈动脉窦;对于心跳过速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Valsalva动作(即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来缓解症状。

3. 准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一旦患者出现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立即按照AED的使用说明进行电除颤操作。

四、后续跟进
1. 在专业医疗救援团队到达后,向他们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

2. 根据医生的建议,将患者转送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3.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预防措施
1. 对于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建议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

3.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施救。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 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 神病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疟药、抗组胺药、抗肿瘤药物等。
▪ 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必要 时可完善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以排除 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定义与分类
1、NSVT:指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 间<30 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SMVT:指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 s但室速发 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 3、PMVT:指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 次 /min,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 的室性心律失常。
▪ 不同于2020版专家共识, 基层版将PMVT与室颤分 开阐述。
▪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 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 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 (或)电轴多变。
室性心动过速
▪ 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 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 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④由室早触发的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此类患者的室 早进行密切心电监测,以利于触发灶的成功消融; ⑤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无条件开展上述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 进一步治疗。有或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PMVT的原因与治疗措施见表6。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 治疗原则 ①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②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TdP 患者可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尝试静脉应用镁剂, 临时超速起搏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等进行心率调控、应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补钾治疗等; ④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若室速发作时可经心室临时起搏电极行程控刺 激,若为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室速可试用胺碘酮治疗,若为洋地黄中毒 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治疗。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或不规则的情况,可能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给患者带来危险。

针对心律失常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应处理流程非常关键,可以有效地提供快速、准确的应对措施,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以供参考。

应急预案1. 在发生心律失常的紧急情况时,首要任务是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向医护人员报告患者的症状、基本情况以及所在位置。

2. 保持患者的体位尽可能平卧,使其处于相对休息状态。

如果患者有意识且能够配合,可以帮助其采取适当的体位,如坐位。

3. 若患者停止呼吸或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按照正规的CPR程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4. 在等待医护人员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以便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处理流程1.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细致的询问和初步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检查,如心电图(ECG)、血液检查等,以确诊心律失常类型和程度。

3. 确立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电生理检查、心脏起搏器植入等进一步措施。

治疗方案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4. 医护人员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和建议,包括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合理饮食、控制心理压力等。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治,定期复诊,遵循医嘱。

结论心律失常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措施。

在心律失常紧急情况发生时,及时呼叫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并等待医护人员的到达。

医护人员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和建议。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治,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复发。

2023版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涌现,临床应用经 验也不断积累。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提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新版共识,加强临床医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抗心 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水平和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心房扑动
首选直流电复律,药物首选胺碘酮。
室性期前收缩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无需药物治疗, 有症状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 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症状及合并疾病 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易行的原则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生活建议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 稳定,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同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6
临床实践指南与推荐意见总结
心律失常类型与首选药物推荐
室上性心动过速
首选腺苷,无效时改用静脉注射维拉帕 米或地尔硫䓬。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首选胺碘酮、多非利特、决 奈达隆等,心室率控制首选β受体阻
临床应用范围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 于控制心室率、预防复发及维持窦性心律。
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终 止发作及预防复发。
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风暴
对于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风暴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控制 心室率、预防复发及降低死亡率。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 吡胺等。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 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

ESC 2023心律失常指南(全文)

ESC 2023心律失常指南(全文)

ESC 2023心律失常指南(全文)引言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律失常的最新指南。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旨在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定义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的情况,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

本指南将重点讨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房颤、室颤、室速等。

房颤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脏上房颤动而造成心率不规则。

本指南将重点介绍房颤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

室颤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室电流紊乱导致心脏停跳。

本指南将介绍室颤的紧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

室速室速是一种心室心率快于正常的心律失常。

本指南将介绍室速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等。

心律失常的诊断本指南将详细介绍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同时,还将介绍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如心律失常监测、电生理检查等。

心律失常的治疗本指南将提供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导,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等。

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和患者病情,医生可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的预防本指南将介绍心律失常的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预防和手术预防等。

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性将被强调,并提供一些实用的预防建议。

结论本指南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而实用的心律失常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该指南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以促进心律失常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 注意:本指南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医生的专业意见进行判断和选择。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节选一)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节选一)

1 987q 稳心 颗 粒 治疗 心 失 常 的研 究 合 的实验模型 ,发现 JH稳心 颗粒能抑 心 悸 不 宁 、气短 乏 力 、头 晕 心 烦 、夜 寐 不
成为 【I】 研究 院 课题 ;1991 q! ̄/lJ为 “八 ” 制 Brugada综 合 的 tL,电 j 攻心 律 失常 表 安 、咖 』:cj胸痛 等症
2010 ̄-1]2012q 进 仃 了稳 心 颗 疔 房 则为悸 ” 综 卜昕述 ,心悸病 机 多为气阴两
HJI组织剁 体动物等小同水 卜的研 结 性 甲.搏 、室性 搏 的 随 fJ【、双肖 、安慰 剂 席 、心脉不畅,放以稳心颗 粒益 气养I;月、
果 证实 稳 心 埘 rl,头 喊 、氯 化#[J!、肾 } 刈 照 的多 f1心 临床 研 究 , 阜 外 心 管 病 卞 心 复 脉 、活 m 坎瘀 、定悸 安 神 二 是顿
专豳 -W c,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
删 jil 专业委员会
专家共识 (节选一)
中 国 生 物 医 学 工 程 学 会 心 律 分 会 、 中国 中西 医 结 合 学 会 脑 心 同 治 专 业 委 员会

同 治 专 栏
■··—-——— ———————
一 、 研 究 发展 史
减 少 后 除 橄 、迟 后 除 }岐硬T波 电 交 幸聿的 三 L 、琥 珀 和十f松 五 味 『f]约 组 成 党参 为
辨 iit!i仑治 沦 .晰 伤寒 沦 》 ”脉纳 刺激 诱 发的 房颤 . 宵明 的预 防 和终 止 作 行 瘀 止 血 定 痛 ,兼 有 补 益 之 力 ;琥 珀 1f
代 ,心 动 悸 . 一.2012q-在 “Heat1 Rh ̄lluI1”杂 志 发 平 .活血 化 瘀 ,兼平 肝 发 神之 效 ; }_r松 H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全文)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疾病谱广,预后差异大,严重的可导致致命的后果。

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共同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翻译、解读如下。

引言为了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律学会(APHRS)对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医学文献进行了进行了复习并发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可以是良性、无症状的,也可导致包括心脏猝死在内的严重症状。

另外,许多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哪些需要诊断性和哪些需要治疗等。

专家委员会认识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异常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也可能是基础心脏疾患伴随的表现。

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本身的特点和之前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对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均有重要的意义。

该共识阐述了各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断性检查的指征、危险分层的现状和已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策略,推荐转诊病人至专业的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同时也建议读者在需要时参考其他心律失常诊疗的相关文献,如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1,2、导管消融3、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4,4a,5、先天性心脏病6、胺碘酮的使用7、如何处理ICD放电患者8、晕厥9和临终患者的诊疗10。

该共识的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与其他指南和专家共识相同。

大部分预防猝死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措施都是在以往完成的,那时入选患者数量较少,有效性标准较低。

许多终止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干预从此被运用于许多患者,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模式。

专家委员会依据专家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形成该共识中所提出的建议。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定义
1 室早
•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 其发病率为1%~4%。通过普通心电图筛查发现室早患病率约为1%,而通 过 24h 或 48h 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 40% ~75%。室早的发病率随 年 龄 增 长 而 增 加,在<11岁 的 儿 童中,其发病率<1%;而在>75岁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可 高达69%。
•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NSVT是指 连 续 3个 及 3个 以 上 的 室 性 心 律、频 率 >100次/分、持续时间<30s、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自行终止。典型的 NSVT一 般 由 3~10个室性心律组成,心 室 率多 在100~200次/分。
• 急性心肌缺血和LQTS有关的 NSVT,常常表现为多形性。在有明确的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 记录到 NSVT 时,其形态可能与持续性室速相同。大 多 数 无 QT 间 期 延 长 的多形性室速存 在冠状动脉病变。左室功能异常患者中,频发而复杂的室性异位心律更为常见(包括 NSVT)。
•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尽管没有大样本研究证实哪些患者应行 MRI检查,但 MRI可指导管理多种合并室早的结构性心脏病,包括扩张性心肌 病(DCM)、肥 厚 型 心 肌 病(HCM)、心 脏结节病、淀粉样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对于这些患 者,延 迟 钆 增 强 MRI发 现 室壁 运动障碍或心肌瘢痕有助于判断预后。
• 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NSVT 发 生 率 也 较 高,尤 其 是 主动脉瓣 狭 窄,明 显 二 尖 瓣 返 流 的 患 者 NSVT 发 生 率 可 达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 治疗不到位和过度治疗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关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指南
国际指南: ——2006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2010AHA心肺复苏指南 ——2010ESR心肺复苏指南 ——2010ESC房颤处理指南 ——2011AHA房颤指南更新 ——2008胺碘酮应用指南 ——2004ACC/AHA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有关章节 ——2005年ESC急性心衰指南等相应章节 ——2009年ESC ST抬高心肌梗死处理指南有关章节 ——2012ESC房颤处理指南更新
2.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房颤的分类
• 初发性(Primary):初次发作
• 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一般小于48h,亦有 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自动转回窦性心律
• 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回窦律,但经过药 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可能转回窦律
• 持久性(long-standing persistent) :房颤持续超过1 年,难以转回窦律,但准备导管消融
编写组织
• 主办: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会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 主审:胡大一 • 顾问专家:蒋文平 • 专家委员会 • 组织编写:朱俊 • 起草负责人:杨艳敏
《共识》 起草过程
• 2012年1月开始筹备, •专家委员会4次讨论, •8次区域专家审稿会, •征询2000多名临床医生意见 •2013年5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正式发表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原则 一 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
异位心动过速
评估患者血液动力学状况: 有否低血压
进行性缺血性胸痛 急性心力衰减或心力衰减加重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AF与栓塞:AF持续48小时即可形成心房附壁血 栓,左心耳是最常见的血栓附着部位。
心房颤动的分类
首次诊断AF发作(初发房颤)
阵发AF(通常小于48h) 持续性AF(大于7天) 长程持续性AF(大于1年)
永久性AF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分类
分类
初发性(Primary):初次发作 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一般小于48h,亦有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为广义与狭义室上速。 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阵发性室上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 一般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多为规则的窄QRS心动过速,R-R间期绝对均
齐。 首次发作一般在青少年或中年,极少老年开始发病 注意与房速和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律失常与血液动力学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以是心律失常造成,也可以是在有 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发生心律失常所致
1.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2.在稳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3.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原发性室颤,先天性长QT综合征,
短联律间期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
心律失常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
急性心律失常识别流程
二、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既往有无心脏病?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 本次发作的情况和时间 目前用药情况?
采集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基础疾病
1. 器质性心脏病 2. 心肌缺血 3. 心力衰竭
常见诱因
1. 电解质紊乱 2. 血气和酸碱平
衡紊乱 3. 药物因素 4. 内分泌疾病
心律失常诊断
自动转回窦性心律 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回窦律,但经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可

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心律失常应急预案

一、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规律,心跳过快、过慢或跳动不齐的一种心脏疾病。

由于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心律失常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内容1. 患者发现(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2)医护人员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2. 初步处理(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情绪激动。

(2)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

(3)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3. 药物治疗(1)根据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2)监测药物效果,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4. 心脏电复律(1)若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立即进行心脏电复律。

(2)在电复律前,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连接好电极板。

(3)电复律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复律效果。

5. 临时起搏器植入(1)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植入临时起搏器。

(2)在植入临时起搏器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

6. 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

(2)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安抚患者及家属。

(3)根据医嘱,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

(4)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指标。

7. 应急演练(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心律失常应急预案演练。

(2)提高医护人员对心律失常的识别、处理能力。

(3)确保应急预案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总结心律失常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心律失常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提高救治成功率。

同时,患者及家属也应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共同维护患者生命安全。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附共识解读)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有些室早不用治疗)室性早搏(室早)很常见,室早在动态心电图上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

多数室早因精神紧张或劳累等引起,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室早,建议及时干预。

病因室早,一般指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在情绪激动、紧张、过度劳累、饮酒、吸烟或熬夜时都可能出现室早。

室性期前收缩更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脱垂、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低血钾等患者。

症状一般偶发的期前收缩不引起任何不适。

当期前收缩频发或连续出现时,可使心排出量下降及重要器官灌注减少,可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出汗、心绞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听诊时可听到突然提前出现心搏,第1心音较正常响亮,第2心音微弱或听不到,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

脉诊可以触到提前出现的微弱脉搏,随后有一较长的代偿间歇。

处置对有症状者,应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期前收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室性期前收缩应按Lown分级,评定良性(LoWn分级<ΠI级)、恶性(LOWn分级>ΠI级)。

频发的期前收缩可并发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经过全面详细的检查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认为是良性的,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认为是具有潜在恶性或恶性室性期前收缩,必须治疗。

①频率平均25/分钟;②多形性或多源性,但要注意除外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传导③呈二联律或三联律;④连续3个以上,呈短暂阵发室速;⑤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偶发室性期前收缩,亦应及时治疗。

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I类和In类药。

对于期前收缩患者,应综合考虑患者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伴有心衰或心肌梗死的患者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需紧急静脉给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2018年以来国际发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共识及新分类。

与之相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了专家组,在中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国内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分类、应用现状及新证据,对传统药物的新认识和新适应证及新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出推荐意见。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已逾百年,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心律失常急发的应急预案

心律失常急发的应急预案

心律失常急发的应急预案背景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紊乱的病症,可能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急发时,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恢复正常心律或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单而有效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心律失常急发时能够迅速行动。

应急预案1. 紧急呼救:在心律失常急发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如911)呼叫救护车。

告知调度员患者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并保持电话畅通以便接受进一步指导。

2. 确保安全:确保患者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间,尽量避免患者进行剧烈运动或激动,以免加重症状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3. 记录症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尽量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和发作情况。

包括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等。

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4. 帮助患者舒适: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可以让其坐或卧,根据患者的喜好和症状来调整。

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其保持镇定。

5. 不要尝试复苏:作为非医护人员,不要尝试进行复苏或其他类似的医疗操作,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后,将患者转交给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处理。

6. 遵医嘱治疗:在急救人员到达后,根据医生的指示和建议进行治疗。

可能包括使用心脏除颤器、给予药物治疗或进行其他必要的操作。

务必按照医生的嘱咐行事。

7. 后续随访:心律失常急发后,及时进行后续随访非常重要。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整,定期复诊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总结心律失常急发的应急预案需要简单而明确,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行动。

紧急呼救、确保安全、记录症状、帮助患者舒适、不尝试复苏、遵医嘱治疗和后续随访是应急预案的关键步骤。

请记住,在处理心律失常急发时,尽量避免复杂的法律问题,以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救助患者。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解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朱俊杨艳敏2019 年 5 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公布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

这一共识是由中华心血管病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

共识发表后得到了收到了很多来自各方面的积极反馈,认为这一共识十分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方面的确能够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一、共识产生的背景: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实际是所有医务人员都会遇到的问题,绝非心内科和急诊科的专利。

全身各种疾病,在某些阶段,都有出现心律失常的可能,而且相当部分会危及生命。

基层医务工作者往往是这种患者的第一见证者,由于病情的危急,不能将患者转运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去诊治,只能就地抢救治疗。

这就使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成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基本功。

在我国现今的临床实践中,对心律失常的紧急救治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包括诊断错误,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需要有规范的指南来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水平上掌握这种1 / 13技能。

国际上目前没有一个全面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指南,各项有关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疾病的指南之中,其中心肺复苏指南【2】算是比较全面,但也没有涵盖所有的情况。

国外的指南也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可能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因此,制定一部适合我国情况的心律失常紧急救治专家共识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二、共识的指导思想和制定过程:根据以上情况,经专家组讨论,决定按照以下的指导思想制定这一共识:以最新指南,循证医学和我国的资料为理论基础,以基层医务人员为主要对象,介绍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最新理念,提供实用的处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全文)前言心律失常多发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

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

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

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

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

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各科医师有关。

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我们根据相关指南、研究证据,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持下,联合中国心律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借鉴。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还需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纠正。

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需遵循以下总体原则:1. 首先识别和纠正血液动力学障碍: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

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碍等。

在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

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纠正心律失常。

对快速心律失常应采用电复律,见效快又安全。

电复律不能纠正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

心动过缓者需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或置入临时起搏治疗。

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性质,选用适当治疗策略,必要时可观察。

所选药物以安全为主,即使不起效,也不要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杂化。

异位心动过速处理流程见图1。

2.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1]。

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心律失常病因明确者,在紧急纠正心律失常同时应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如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者需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心力衰竭者尽快改善心功能,药物过量或低血钾引起者要尽快消除诱因。

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进行。

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者为当时的主要矛盾。

心律失常病因不明者或无明显基础疾病者,也应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如适当采用受体阻滞剂。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注意安全性,警惕促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

3.衡量获益与风险: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追求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挽救生命;对非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时经常遇到治疗矛盾,应首先顾及对患者危害较大的方面,而对危, 害较小的方面处理需谨慎,甚至可观察,采取不使病情复杂化的治疗。

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但既往有缓慢性心律失常,既要终止心动过速,又要防止心脏停搏,可选食管心房调搏。

4.治疗与预防兼顾:心律失常易复发,在纠正后应采取预防措施,尽力减少复发。

根本措施是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诱发因素。

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终止后一般都要使用药物预防发作。

在紧急处理后应对心律失常远期治疗有所考虑和建议,某些患者可能需应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有适应证,建议射频消融或起搏治疗。

5对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1)询问简要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脏病史,心律失常是初发还是复发,家族内是否有相似病例,过去服药史,最近用药,此次发病是否接受过治疗。

由此可大致了解心律失常可能的原因。

(2)血液动力学允许的情况下快速完成心电图记录,了解心率快慢,心律是否规整,QRS波时限宽窄,QRS波群形态是单形还是多形,QT间期是否延长,P、QRS波是否相关。

以此可大致确定心律失常的种类。

(3)终止心律失常:若心律失常本身造成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终止心律失常是首要任务。

有些心律失常可造成患者不可耐受的症状,也需采取终止措施,如室上性心动过速、症状明显的心房颤动等。

(4)改善症状: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自行终止,但快速心室率会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或伴有明显症状,如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减慢心室率可稳定病情,缓解症状。

6.急性期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原则: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性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应用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疗效不满意,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足够。

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宜考虑采用非药物的方法如电复律或食管调搏等。

序贯或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促心律失常作用,仅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状态或其它顽固性心律失常处理时才考虑。

二、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1 窦性心动过速1.1概述窦性心动过速可由多种生理(如运动、兴奋)因素或病理原因引起。

临床所见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心肌缺血、贫血、心力衰竭、休克、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情况。

少见情况有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改变时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属于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范畴[2, 3]。

1.2 诊治要点①注意与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窦性心动过速频率过快(如超过150次/分)时,心电图P波可与前一心跳的T波融合而不易辨别,易误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常表现为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在心率减慢时可暴露出P波,有助于鉴别[2-4]。

②寻找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病因治疗是根本措施。

在窦性心动过速的原因没有根本纠正之前,单纯或过分强调降低心率,反而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③可使用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并可减慢窦性心率的药物,如心肌缺血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

在无病因可查,窦性心动过速又构成一定相关症状时,也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

2 室上性心动过速2.1 概述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本节所述室上性心动过速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2.2 诊治要点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易反复发作。

老年或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新出现的窄QRS心动过速,在诊断室上性心动过速前应注意和其它心律失常如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鉴别。

②室上性心动过速应与其他快速心律失常鉴别,如心房扑动伴2:1房室传导。

在II、V1导联寻找房扑波(F波)的痕迹有助于诊断。

食管导联心电图可见呈2:1房室传导的快速心房波,对心房扑动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当AVRT表现逆向折返或室内阻滞时可表现为宽QRS波心动过速,易与室性心动过速混淆,参考平时窦性心律心电图可有帮助。

③一般发作期的处理[2-6]:a.首先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方法。

深吸气后屏气同时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lva法),或用压舌板等刺激咽喉部产生恶心感,可终止发作。

压迫眼球或按摩颈动脉窦现已少用。

刺激迷走神经方法仅在发作早期使用效果较好。

b.药物治疗:药物剂量及应用方法详见附表。

维拉帕米和普罗帕酮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很好,推荐首选。

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即刻停止注射。

使用时应注意避免低血压、心动过缓。

腺苷具有起效快、作用消除迅速的特点。

对窦房结和房室结传导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心动过速终止后可出现窦性停搏、房室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但通常仅持续数十秒,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对有冠心病、严重支气管哮喘、预激综合征患者不宜选用。

国内也有应用三磷酸腺苷(ATP)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报道[7],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同腺苷。

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也有效,但应用较少。

在上述方法无效,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存在心力衰竭时,或存在上述药物的禁忌时可应用胺碘酮、洋地黄类药物。

c.食管心房调搏可用于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特别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用药者,如有心动过缓病史。

具体方法见三.1食管调搏术。

④特殊情况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a.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应使用电复律终止发作。

不接受电复律者可试用食管调搏。

也可选洋地黄类药物。

b.伴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宜首先考虑使用食管心房调搏。

调搏也可与药物共同使用,终止前做好食管起搏的准备。

c.伴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者,应避免使用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列为首选。

d.孕妇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用药物时需考虑孕妇及胎儿的近期和长期安全。

当孕妇的风险超过胎儿时应进行治疗。

首先宜用刺激迷走神经或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可电转复。

上述措施无效或不能应用时,可选腺苷,美托洛尔、维拉帕米也可应用[8]。

3 房性心动过速3.1 概述房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房明显扩大者,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3.2 诊治要点[2-4]①注意鉴别诊断。

房性心动过速节律一般整齐,但短阵发作,持续发作的早期或同时伴有房室不同比例下传时,心律可不规则,听诊心律不齐,易误为心房颤动。

心电图发现房性P波可证实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但可减慢心室率,并可能在心电图中暴露房性P波,有助于与其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鉴别。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者应排除洋地黄过量。

②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如无明显血液动力学影响,可观察。

纠正引起房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和诱因。

③持续房性心动过速可选择药物治疗。

终止房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可用普罗帕酮、胺碘酮,但效果不肯定。

当无法终止或有药物禁忌时,可考虑控制心室率,使用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④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是造成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主要原因,凡临床表现和检查酷似扩张性心肌病,伴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者首选应考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急性处理主要以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治疗心力衰竭为主。

对心律失常本身,可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控制心室率。

胺碘酮也有终止发作的作用,但一般要口服达到一定负荷剂量时才有效。

因存在心力衰竭,急诊情况下慎用β受体阻滞剂,禁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如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心功能稳定后可考虑应用β受体阻滞剂。

建议行射频消融根治房性心动过速。

部分患者也可通过心室率控制使心功能好转,心脏结构逆转。

4 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4.1 心房颤动4.1.1 概述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可将心房颤动分为四种类型:在7天内能够自行终止的复发性心房颤动(≥2次),以及持续时间≤48小时,经药物或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者, 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及持续时间≥48小时,但尚不足7天经药物或电复律转复者为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1年,但采取措施尚能重建窦性心律为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包括导管、外科消融在内的任何转律及维持窦性心律方法者为持久性心房颤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