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第4课 清晨》教案 湘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美术《第4课清晨》教案湘版版
一、教材分析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学生每天清晨都要离开家赶往学校上课,一路上每天都会看到一些清晨户外常见的活动场景,目睹一些发生在身边平凡生活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教学希望引导我们的学生留心观察这些或许只是擦肩而过的人物与习以为常的场景,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活动一”设置的核心目标是制作雕塑作品,其中包含了两个教学组成部分,一个是模拟表演,另一个才是制作作品。其中表演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把握造型动态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造型动态的表现,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穿插在几个版面中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既有于庆成的粗浑、质朴的泥塑作品《庄头》,又有亨利·摩尔具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家庭群组》,还有动态、表情惟妙惟肖的东汉陶俑作品等。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雕塑不同的表现力,或静或动、或繁或简、或诙谐或庄严。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有机组合,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返于生活和艺术之间。
在欣赏的基础上,教材重点介绍了泥塑的工具、方法和步骤。教材提供的运用支架进行雕塑的方法比较适合制作较大的雕塑作品,在操作中工具材料的准备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实际教学中,表现清晨人物的造型更加适合,且不宜制作太大,直接运用把陶泥捏制成形的手法,通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就可以达到展现动态特征的教学要求。
“活动一”在制作作品的活动要求中也有“捏制”这种具体的技术提示。另外一个值得提示的是正确理解“印象最深的一个动态”。既然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有必要经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一些比较与选择,帮助学生从平时若干动态印象中提纯出一个最为鲜明的视觉印象来进行整理、加工。“活动二”的设置与“活动一”比较,没有再强调清晨的环境与动态,而突出的是给一件雕塑添加景物。需要重点理解的是教材中“仿照陶俑的形象做一件泥塑作
品”的活动要求,仿照的只是优秀雕塑作品中表现动态与表情的造型处理,雕塑题材则可以学生自己选择。结合“恬动一”的题材选择,建议“活动二”的题材以清晨的校园生活动态造型为主。至于添加景物,可以通过教学讨论与选择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特定造型动态与特定背景、道具呼应的关系。
教材中示例的学生作品考虑了与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社会活动范围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相宜性,突出整体的造型动态,淡化细节的深入刻画。
教材从立意构思、整体造型、神态表现、造型手法等方面提出关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建议,教师和学生均可将此纳入到学习活动的审美和评价体系中。
“资料库”涉及面较广,包括概念、代表人物、制作方法和用途等,具有章节内容收尾、提升的作用.也有埋下线索,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动机。
“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了现实生活中舞台布景、演员表演的虚拟动作等,引导学生领会写神、写意的传统美学,延伸到对戏剧等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了解。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拘泥实景、实物,而以神态、情绪、整体效果等为重点,对生活素材进行大胆的夸张、简化与加工,以服务作品主题。
学生作业中有表现校园题材的《晨读》,有日常生活题材的《该起床了》,也有表现户外晨练的《老当益壮》,还有表现清晨工作题材的《展曲》。这些作业提示了两次教学活动中题材选择的范围。
二、教学目标
◆能够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能够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题与表现形式语言选择之间的组织关系。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以“清晨的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清晨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在常见的起床、晨练、环卫等常见人物活动之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停顿,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开启学生的想像力,去发现那些平常得我们可能都注意不到的活动。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这是创作的第一步。比如关注川流不息的上班人群、变无序为有序的交警等等。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进入第一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将刚才的语言叙述通过各种肢体语言加以表现,既可表现个体活动,也可表现群体场景。这种想像加表现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生活有意识的理解、分析,培养良好的观察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收集一些生动的、表现力强的典型造型,将有代表性的动态表演再次展示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将它们记忆定格,并提出本堂课的作业:利用陶泥捏制人物造型。这项活动需要比较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水平,而且也要注意为下堂课的作业打好基础。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人物造型是否典型、比例是否协调、重心是否平稳、动态是否有韵律感等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及时指出学生对泥性掌握不够的一些共性错误。评价以鼓励方式为主。作业基本完成后,教师注意组织集体评价活动,在学生相互评价基础上,提出一些帮助学生改进的积极建议,学生在课后可对造型再进行加工甚至重新造型捏制。
第二课时,教师首先拿出几件圆雕作品实物给学生欣赏,并加入到学生当中讨论圆雕的特点,结合复习《与米罗游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再次认识到圆雕是适于多角度欣赏、完全的空间造型实体。泥塑只是雕塑的一种方式,通过一组投影演示,师生可以共同欣赏并分析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圆雕作品。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尝试、了解一些必要的泥性特点与泥塑技艺外,还需要启发和诱导他们观察作品中人物的形态、动作、神情,学会发现雕塑中特有的美感和生命力。在欣赏之后,教师开始传授泥塑的制作方法及步骤。教师可以示范或播放录像带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一课时的作业主要是完成大体造型,确定人物的比例结构和大体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倡学生进一步塑造作品。
上大泥时,教师需重点介绍立体雕塑的常用方法——几何体块分割法。这种方法将加快对泥塑技能的掌握,并帮助学生创造出表现力强、美感更加丰富的作品。最后一步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比较分析造型的变化,逐步完成一些细部刻画与调整加工。
学生作业的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采用互评和自评的方法,还可启发学生把各自的泥塑作品进行组合展示,一定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选择
对于泥料的准备,可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城市学校可直接选用陶泥,乡村学校可选用田间的大田泥或潭泥。一般不要提倡学生选用相对缺乏材料塑造表现力的橡皮泥。
造型团块化是适合展现泥性的一种造型选择,也是适应捏制成型的一种造型取向。为了体现人物造型的团块变化,把人物形体变化简化分割成几个有机组合的几何体块是必要的。针对“活动一”的捏制人物动态过程,因为运用陶泥捏制小型人物动态造型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作业修改变化也特别方便,所以提倡选择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可以先学生自主尝试捏制,接着教师评价引导,然后学生尝试动手修改或者重做,再教师评价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