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方剂学 消食剂

合集下载

邓中甲方剂学全部方歌

邓中甲方剂学全部方歌

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止咳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勿过桑菊饮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疏表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治疹方,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败毒散人参败毒羌独活,柴前苓芎桔甘壳,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祛寒湿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湿热瘀滞证,泻热破瘀服之康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水热互结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里散寒又通便,寒积里实服之康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宜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功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黄龙汤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达原饮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成效卓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脾虚肝旺鸣腹痛,祛湿止泻柔肝脾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酷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蜂蜜调,上中郁热服之消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疮内消法导赤散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酷热移小肠龙胆泻肝汤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左金丸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苇茎汤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治牙痛与牙宣玉女煎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内清胃肠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芍药汤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白头翁汤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认真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清骨散清骨散君银柴胡,地骨青蒿知母草,秦艽鳖甲胡黄连,骨蒸劳热一并除当归六黄汤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清络饮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佐以荷叶竹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香薷散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六一散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桂苓甘露散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俱盛重证疗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理中丸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缺少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用生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阳和汤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根底剂,脾胃气虚治相宜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玉屏风散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完带汤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四物汤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郁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八珍汤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缺少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大补阴丸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肾气丸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济生参加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地黄饮子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化痰开窍茯菖远,加薄姜枣暗痱服龟鹿二仙胶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牡蛎散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九仙散九仙罂粟乌梅味,参胶桑皮款桔贝,敛肺止咳益气阴,久咳肺虚效堪谓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罂粟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俐服之瘥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萸,肉寇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服,五更肾泻最相宜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桑螵蛸散桑螵蛸散龙归甲,参归茯神菖远加,调补心肾又涩精,心肾两虚尿频佳固冲汤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固经丸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易黄汤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固肾清热又去湿,肾虚湿热带下医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东恒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天王补心丹天王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静心神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稳入睡梦香甜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紫雪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惊厥服之消至宝丹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

方剂学-82-邓中甲教学内容

方剂学-82-邓中甲教学内容

方剂学82 邓中甲下面我们看用量特点,中医这个量,很多学员学习中医,觉得很大的困难是量的问题。

现代医学有些医生,认为中医定性可以,定量不行。

实际上中医这个量,有它自己一定的优势。

要说起中医这个量,我们说中医学产生在综合时代。

综合时代整体动态,它对量的处理有它很多特点。

它其中可能人们经常不理解的东西,发掘出来,整理出来,还有闪光的东西。

我认为中医用了有三大特点。

有的时候说三个基本原则。

1. 动量原理动量原理,不管诊断上的量,或者方药上用的量都是动态的。

没有静态的。

现代医学,量,他是一个用药,公斤体重,静态的。

是多少就多少。

诊断上也是非常精确的。

现在逐渐在实践当中,可以说被动的像动量转变。

中医很常用的一个动量原理,西医是静量为主的。

你看五十年代,现代医学教科书上谈到人体正常体温,37度,脉搏72次,呼吸18次。

那精确到个位数。

现在呢?脉搏60到90都是正常范围,60到90多大的差距呀!多大的动态量的范围呀!五十年代书里面转氨酶30,非常精确,现在一个波动量范围很大。

静量向动量的过渡。

中医强调的是一种动量。

你看诊断上用的量,舌质淡,舌质淡红,舌质红,舌质绛、紫,从舌质淡到淡红、红、绛、紫,它把以红为基础,划分为很多动量范围。

因为这个量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绝对精确的静量,而是相对的动量。

所以首先第一个中医的动量原理,出汗,描述,微汗、汗出、大汗、大汗淋漓,这样描述。

那现代医学强调,出汗,水液丧失,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你要补液多少,要尽量精确。

这个中医的用量特点不同。

2. 量值辨证中医用量特点里还有一个,量值辨证,量值辨证就是说,应该讲一定的量,它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是值。

我们沿用这个数学上这个概念。

量,它有它的值,所谓值是指的一定的量,所产生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称之为值。

现代医学呢,处理的量值关系呢,是量值统一。

你血色素低于多少,那你就是贫血。

尽管病人感觉都没有什么异常,血色素低,那你就是贫血。

方剂学——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方剂学——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方剂学——第十八单元消食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消食剂的适用范围消食剂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要点二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食积每致伤中、阻气、生湿、化热之变,治疗时需合理遣药配伍组方。

不宜长期或过量服用,纯虚无实者禁用。

细目二消食化滞要点一保和丸《丹溪心法》【组成】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微黄,脉滑。

【组方原理】山楂、神曲、莱菔子—消诸饮食积滞。

半夏—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热散结。

方歌: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趣记:山神连服半萝卜皮,饱啰山神连茯半萝卜皮,保和要点二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组成】大黄一两枳实神曲各五钱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三钱泽泻二钱【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

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组方原理】君:大黄—攻积泻热。

臣:枳实—行气消积导滞,神曲—消食化滞和胃。

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痢,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泻,白术—益气健脾燥湿。

方歌: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趣记:三只神灵宰黄猪。

三枳神苓泽黄术。

【鉴别】枳实导滞丸与木香槟榔丸均为消下并用,为“通因通用”之剂,皆可治疗湿热积滞之痢疾或便秘。

枳实导滞丸清热利湿效佳而攻逐泻下力缓,宜于湿热积滞之泻痢;木香槟榔丸行气攻积之力较著,宜于积滞重而气滞胀满甚者。

细目三健脾消食要点一健脾丸《证治准绳》【组成】白术二两半木香黄连甘草各七钱半白茯苓二两人参一两五钱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煨去油)各一两【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苔腻而微黄,脉虚弱。

【组方原理】君: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止泻。

臣: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和胃。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 78 邓中甲

方剂学  78 邓中甲

方剂学78 邓中甲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主证分析燥痰咳嗽燥痰犯肺灼津为痰→咳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上一节课讨论到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散的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和方义分析,以及临床运用基本讨论完了。

下面我们简要谈谈贝母瓜蒌散和外燥证的治法的桑杏汤,清燥救肺汤,运用上有什么区别?类方比较贝母瓜蒌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主治证候治疗燥痰咳嗽,侧重点是燥邪灼津,煎灼津液形成燥痰初秋季节的温燥温燥外邪束表,侵入肺胃,侧重在表证治疗外感温燥,证候特点为卫气同病,发热较高,既清宣燥热,又益气养阴贝母瓜蒌散是治疗燥痰的一张方,它的侧重点是燥邪灼津,煎灼津液形成燥痰。

燥痰引起肺气不宣的咳嗽,所以它是以燥痰咳嗽为主证。

桑杏汤是治疗初秋季节的温燥。

这种温燥外邪束表,侵及肺胃,造成肺气不宣、咳嗽。

桑杏汤的主证侧重在表证,外邪束表。

贝母瓜蒌散的主证侧重在燥痰咳嗽。

清燥救肺汤也是治疗外感温燥一张常用方。

证候特点为卫气同病,温燥病邪侵犯到卫分,紧接着到气分,所以发热较高,同时又气阴两伤,因此清燥救肺汤它既要清宣燥热,又要益气养阴。

这是和贝母瓜蒌散不同的地方。

所以这三个方运用当中,虽然都和燥有关,也都用了润燥的药,但是重点有所不同。

另一个,贝母瓜蒌散我们说它燥痰,燥伤了阴津,它和一些阴虚的方有什么区别呢?治疗阴虚的方,比如说,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这类治疗阴虚又涉及到肺气上逆的,这种咳嗽的方,表面上看起来有类似的地方。

差别不是很大,贝母瓜蒌散这个燥气,外来的燥气灼津,这种以燥痰咳嗽为主,而百合固金汤和麦门冬汤呢,它是阴血阴液不足,所以它的治疗是滋阴为主。

在临床表现上,像一种虚热证,有阴虚发热。

或者一般舌脉表现上的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一类,也足以和贝母瓜蒌散明显的区分。

这是贝母瓜蒌散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和相关的类似方剂进行一个比较。

祛痰剂,前面我们讨论了三部分: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

第四节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方剂学各方组成(邓中甲)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发散风寒1、麻黄汤:麻黄9-15g,桂枝6-10g,杏仁6-10g,甘草3-5g。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⑴、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各30g)。

⑵、华盖散:麻黄、杏仁、紫苏子、陈皮、桑白皮、茯苓(各30g),甘草15g。

每服6g。

⑶、麻黄加术汤: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术12g。

⑷、麻杏薏甘汤:麻黄6-9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⑸、大青龙汤:麻黄15-25g,桂枝6-10g,杏仁5-8g,甘草6-10g。

石膏25-40g,生姜10-15g,大枣4枚。

2、桂枝汤:桂枝9-15g,白芍9-15g,炙甘草6-10g,生姜9-15g,大枣3-4枚。

君:桂枝。

臣:芍药。

佐:生姜、大枣。

佐使:炙甘草。

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⑵、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葛根12g。

⑶、桂枝加桂汤: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⑷、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白芍18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各10-15g),细辛3-5g,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5-10g)。

君:羌活。

臣:防风、苍术。

佐:生地、黄芩。

使:⑴、大羌活汤: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防己、黄芩、黄连、苍术、炙甘草、白术(各9g),知母、川芎、生地黄(各30g)。

4、香苏散:香附子120g,紫苏叶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

散剂,每服6-9g。

汤剂,用量按比例酌减。

君:苏叶。

臣:香附。

佐:使:⑴、香苏葱豉汤:制香附4.5-6g、新会皮4.5-6g、鲜葱白3枚、紫苏4.5-9g、清炙草2-2.5g、淡豆豉9-12g、⑵、加味香苏散:紫苏叶5g、陈皮4g、香附4g、炙甘草2.5g、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g、川芎1.5g、生姜3片。

方剂学——消食剂PPT课件

方剂学——消食剂PPT课件
51
方解
乌梅 蜀椒 细辛 黄连 黄柏 附子 桂枝 干姜 当归 人参

2021/6/7
酸能安蛔 辛可伏蛔 苦能下蛔 辛可伏蛔 补养气血 甘缓和中
苦寒泻热 温脏散寒
52
配 伍 特 点
酸苦辛并用 寒温并用
2021/6/7
53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也可用于治 疗久泻久利。
2.本方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慢性 胃肠炎、结肠炎等证属寒热错杂,气血虚弱者。
消化食积
麦芽
木香 砂仁 陈皮 行气和胃
黄连
清热燥湿
(甘草) 2021/6/7
调和药
31
配伍特点
消补兼施 补中于消
2021/6/7
32
临床应用
返回目录
1.本方为治疗脾虚食滞之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属脾虚食滞者。
2021/6/7
33
第二节 消徵散结
2021/6/7
34
桂枝茯苓丸
消食剂
消食化滞
2021/6/7
1
保和丸
《丹溪心法》
2021/6/7
2
组成与用法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三两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两
2021/6/7
水煎服
3
功用
消食和胃。
2021/6/7
4
主治
食滞胃脘证
2021/6/7
5
病机 食积内停,胃气失和。
2021/6/7
6
食积内停
胃气失和
2021/6/7
23
症 状
2021/6/7
赤白痢疾, 里急后重; 或食积内停, 脘腹胀满, 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 脉沉实。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消食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消食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消食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l1、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健脾丸的组成药物A、白术木香B、黄连甘草C、神曲陈皮D、半夏黄黄E、人参白茯苓2、保和丸与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A、山楂、神曲B、木香、砂仁C、半夏、茯苓D、人参、白术E、陈皮、连翘3、健脾丸的功用是A、健脾和胃,消食止泻B、健牌消痞C、消痞除满,健脾和胃D、消食和胃E、分消酒食,理气健脾4、保和丸中配伍莱瓶子的主要用意是A、消食止泻B、消食导滞C、下气消食D、化滞解酒E、消积和胃5、对消食剂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消食剂治疗各类饮食积滞B、消食剂可长期服用,助运消化C、消食剂以渐消缓散饮食积滞为主D、消食剂对实证以消食为主,虚证以消补为主E、消食剂的适应证多发病较缓,病情较轻6、枳实导滞丸的功用是A、健脾和胃,消食止泻B、消导化积,清热利湿C、消痞除满,健脾和胃D、行气导滞,攻积泄热E、分消酒食,理气健脾二、B1、A.保和丸B.健脾丸C.枳实消痞丸D.枳实导滞丸E.木香槟榔丸<1>、治疗伤食积滞的代表方剂是A、B、C、D、E、<2>、治疗脾虚食积的代表方剂是A、B、C、D、E、2、A.脱腹胀满,暧腐厌食,苔厚腻,脉滑B.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C.脱腹胀满,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D.吃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澹薄,苔腻,脉虚弱E.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1>、临证运用保和丸的辨证要点是A、B、C、D、E、<2>、临证运用健脾丸的辨证要点是A、B、C、D、E、3、A.保和丸B.健脾丸C.枳实消痞丸D.枳实导滞丸E.木香槟榔丸<1>、饮食不节,脱腹痞胀,暧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者。

治宜选用A、B、C、D、E、<2>、食积内停,脱腹胀痛,下利泄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而有力者二治宜选用A、B、C、D、E、答案部分一、Al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脾丸组成为白术、木香酒炒、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方剂学 69 邓中甲

方剂学 69 邓中甲

方剂学69 邓中甲刚才我们讨论了平胃散的主治证候分析。

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是湿困脾胃,湿邪阻滞脾胃,引起脾胃的气机升降失常。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通过燥湿,恢复脾的运化,解除湿邪的困滞。

我们前面讲到这一节概述时提到过,除湿药和行气药往往相互配合。

所以在治法当中也结合行气来和胃。

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

方解苍朮是君药,苍朮有较强的燥湿作用,能运脾燥湿,既能燥内湿,也有辛温发汗,祛除表湿的作用。

厚朴为臣,它是苦温药,苦温可以燥湿,厚朴也带一定的芳香特点,也能化湿。

君、臣相配合,苍朮厚朴结合,是燥湿运脾的一个常用组合。

陈皮为佐药,擅于疏理气机,理气又化湿。

在我们中药运用当中,很多方剂的配伍当中,到明清以后,都很多喜欢加陈皮。

陈皮比较平和,而且它的理气对升降补泻来讲,我觉得它是一个多向协助作用。

很多补泻升降方里,都喜欢配陈皮。

比如说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的基础方,五味异功散里配了陈皮,它有助于增强它益气健脾作用。

在泻的方里,后面要讲的,比如消导剂,消食的方里往往也配陈皮,它这个理气化湿,有增加消食药,消导的力量。

在升举的方里,比如补中益气汤,它治疗气虚清阳下陷,里边也配陈皮。

降气的方,比如苏子降气汤,前面在理气剂里讨论了,苏子降气汤作用主要是降气,降肺气上逆,治疗咳喘,配陈皮也助于它的气机下行。

所以陈皮的作用,我打个比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升降方面,就像一个,要在地上大一根桩桩向下,你垂直的直接往下,打起来很费劲,你往下打一下,摇一摇,打一下,摇一摇,它就容易下去。

或者你把这个一根地下钉的木桩桩要把它拔起来,你完全垂直的向上拔,很费力气,你拔一拔,摇一摇,再拔一拔,摇一摇,它容易出来。

陈皮起作用,我比喻它这种对补泻升降作用,就是疏理气机,摇一摇的这个作用。

所以别小看了这个药物,配在其中,对疏理气机,不管当助运脾还是化湿,是都很重要的。

甘草是使药,它可以补脾,也可以调和诸药,所以整个这个方药味不多,配伍很精当,精练,它成为一个燥湿运脾,治疗湿困脾胃的一张基础方。

方剂学07讲【邓中甲】(消与下法的区别

方剂学07讲【邓中甲】(消与下法的区别

方剂学07讲【邓中甲】(消与下法的区别上一次讨论到八法中间的消法。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病症方面有什么区别?它们共同的都是可以祛除有形实邪,而这有形实邪的种类方面来说,有很多是共同的,适应病症当中,运用消法和下法,有什么区别呢?那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 病位:从病位方面来说,下法大多数是用于以胃肠道为中心的,中下两焦的病变,特别是下焦,中下两焦,以胃肠为主。

当然有个别的,间接祛邪,比如从现在研究十枣汤治疗胸水,它通过血液的吸收,下面排出以后,这样间接的消除水饮。

但大多数的病位居下。

这是病位上的一个特点,胃肠为主。

消法的病位,它适应症候全身都可以出现,包括脏腑、包括肌肉、筋骨、经络,全身上下、内外,都可以出现。

比如象瘰疬,痰核,症瘕积聚等等。

所以病位比较宽。

2. 病势:从病势来讲,下法往往病程较短,病势急暴,消法,由于它是渐积形成,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3. 正气的状况:由于下法运用的适应病证是病程较短,病势较急,往往正气虚衰不太明显,或者不重,这是一般的运用。

而消法,病程较长,往往处于邪实正虚,以此来把握适应病证方面运用下法消法的区别。

这通常指的是一般情况,我们运用消法的使用注意,由于它病程较长,病势缓慢,所以难以速效,治疗宜缓图,缓治为主。

这是第一个特点。

这不像下法那样,以图速效。

同时消法往往要结合和补法,共同使用,因为它邪实正虚,因为消法它长期的病理产物积聚,积累过程当中可以因实致虚,消耗正气,适宜长期和补法结合起来运用。

教材上提到和补法,以及其它方法结合,是指的这病理产物的性质上可以偏寒偏热,或者有兼夹,有其它症候的兼夹,针对病情性质的不同和兼夹的不同,结合其它治法。

主要的要注意结合补法。

治法,主要的要注意结合补法。

消法,有些人觉得它的药力发挥比较缓慢,渐消缓散,是它的特点。

因此容易造成一个忽略它,纯用消法容易耗伤正气的弊病。

消除病理产物,渐消缓散,使用时间较长,你要很好照顾正气,比如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例子,在八十年代,尤其在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大陆当时公费医疗大锅饭那种阶段,我那时候古刹很多人喜欢,特别是女同志喜欢吃那个山楂丸,酸甜酸甜的,它本身又是药品,山楂本身药食两用,但做为药来讲,是药三分毒,也会有副作用。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节课我们讲到消食剂,消食剂的消食化滞,后来讨论到消食健脾的概述。

健脾丸下面我们讲消食健脾的一张重点方,健脾丸。

健脾丸是Ⅰ类方,重点方,是临床常用的方。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也就是说,从正气来讲,有脾虚的基础,食积是这种邪实的表现,这两者的一个比例上,是以脾虚为主,食积为次。

这类病人往往是由于长期的、或者慢性病、或者反复饮食积滞,伤损脾胃之气,而造成了脾虚,脾虚以后,运化能力更差了,更容易食积,所以这类病人往往跟正常人比较,他稍微多吃一口,饮食就停滞了,并不见得吃很多。

所以在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是主要治法,而且是以健脾为主。

脾虚食积证这个证候表现,我们把它分为两个部分。

脾虚实际上就是一组相当于四君子汤证的脾胃气虚证,我们这个表上,有的教材主治里边,用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脉虚弱作为代表。

那平时面色萎白、面色萎黄,发语声低,四肢乏力,这种状况,应该说平素就存在,一旦有饮食不慎,就产生食积的表现。

所以食积表现,食少难消,这类病人本身饮食就吃得较少,食少,稍微多一点就难于消化;那稍微吃多一点,饮食就积滞,积滞造成阻滞气机,脘腹痞闷;饮食积滞之后,就会郁而化热,苔腻是食积的表现,微黄是饮食化热的象征。

所以从主治证候来讲,这两个方面,一个脾虚,一个食积,同时出现。

这个证候脾虚为主,所以我们在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所以健脾是主要的,帮助脾胃运化是主要的,消食是次要的,这两者结合,以健脾为主的。

这个方从方义分析来看,我们这个表上按照教材以君臣佐使这样排列的。

实际上方义分析,可以按照复方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看看以复方的角度分析。

人参、白术、茯苓和后面的甘草,就是个完整的四君子汤,就是一个健脾益气的基础方,治疗脾虚的基础方,这样来理解,不一定拆开,因为它是个复方了。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上山药,山药也是个补脾的药,上可以润肺,中可以补脾,下可以固肾。

方剂学 11 邓中甲

方剂学  11 邓中甲

方剂学11 邓中甲上一次在第二节里面讨论了方剂组成的一个基本结构,从君臣佐使这个基本结构来看,组成一个方剂就象一支军队,这个实际上是受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分化出来的兵家的影响,所以中医学过去很多医家说用药如用兵,君臣佐使的这个结构相当于一支有组织的军队,象君药,它就是一个相当于主帅、元帅,这元帅左右总要有协助的,相当于臣药,分别协助它打正面部队的,或者打重要的侧面部队的,佐药它包含了意思里头有,比如说佐助药就相当于打地方部队,或者地方游击队这类的,这个佐制药,那一支军队里,有从事军法工作的,纪律工作的,反佐药,它有要在外面要做策反工作的。

也就是古代兵法上的反间计这一类的。

那调和药就相当于做统战工作的。

整个就是调和整个方子,遇寒缓其寒,遇热缓其热,调和诸药。

引经报使,相当于是军队里面的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带路的,做向导的。

所以这整个我们后面,还有些方这个设计上,就相当于一支军队,主次分明,各方面照顾到。

所以这样呢,君臣佐使的结构,才能保证这种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疗效。

方剂的变化形式我们了解了方剂组成基本结构之后,第三节讨论方剂的变化形式。

那就是说,运用方剂的时候,有哪些基本的变化的方式。

既要强调方剂的原则,方剂的基本结构,又要强调它的一定变化,这是我们中医学整体观、动态观所决定的。

所以第一个问题呢,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这个用方当中,守方和变化,有些老中医叫斢手,斢手就是变化,守方和变化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讲,从我们学习中医几十年过程当中体会,年轻中医难斢手,到一定年龄以后,斢手比较灵活了,但有很多因素,包括一些,我自己看法,年龄大了生理因素这些,有的时候守方就不容易。

各个年龄段有各个年龄段的特点。

并不见得老了以后甚么都强。

这个特别在年轻时代来说,一个方用下去有效挺高兴,吃了两付以后,病情变化了,这个时候该怎么用?这就成为个问题了。

他守方容易,当然没有效,又认证的重新辫证论治,再来确立治法,组织方剂。

贵阳中医学院 邓中甲《方剂学》题库

贵阳中医学院 邓中甲《方剂学》题库

贵阳中医学院《方剂学》复习思考题药学系方药教研室一、A型题:从每道试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将答案相应的英文字母代码填入题号后()中。

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学著作是()。

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C.《肘后备急方》 D.《伤寒杂病论》E.《备急千金要方》2.小青龙汤方中的君药是()。

A.干姜、细辛 B.麻黄、桂枝C.半夏、五味子 D.麻黄、芍药E.桂枝、细辛3.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E.止嗽散4.治疗阳虚寒积证应选用下列哪一个方 ( )?A.大黄牡丹汤 B.调胃承气汤C.温脾汤 D.麻子仁丸E.黄龙汤5.四逆散中一升一降配伍的药物是()。

A.芍药配甘草 B.柴胡配甘草C.枳实配芍药 D.柴胡配芍药E.柴胡配枳实6.半夏泻心汤主治何种痞证()?A.胃气虚弱之痞证 B.痰食交阻之痞证C.热结心下之痞证 D.水热互结之痞证E.寒热互结之痞证7.症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者,治宜选用()。

A.黄连解毒汤 B.清营汤C.竹叶石膏汤 D.白虎汤E.白虎加人参汤8.清胃散方中的君药是()。

A.石膏 B.栀子C.夏枯草 D.知母E.黄连9.清暑益气汤组成中没有以下哪味药物()?A.连翘 B.黄连C.麦冬 D.西洋参E.石斛.10.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用量比为()。

A.2∶1 B.4∶1C.3∶1 D.1∶4E.1∶511.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益气升阳”的药物配伍是()。

A.黄芪---人参 B.黄芪----炙甘草C.人参----白术 D.人参---柴胡、升麻E.黄芪----升麻、柴胡12.炙甘草汤的君药是 ( )。

A.炙甘草 B.生地黄C.阿胶 D.炙甘草、生地黄E.人参13.川楝子在一贯煎的作用是( )、行气止痛。

A.疏肝活血 B.滋阴疏肝C.养阴柔肝 D.疏肝泄热E.散寒止痛14.功善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的方剂是()。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方剂学邓中甲讲稿整理表格

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一、寒下(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五、攻补兼施(适用病证:里实正虚的大便秘结证)
第三章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
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
第六章温里剂(温中驱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二、回阳救逆
第七章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一、补气
二、补血
三、气血双补
四、补阴
第八章固涩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
二、敛肺止咳
四、涩精止遗
第九章安神剂(重镇安神、补养安神)
一、重镇安神
二、滋养安神
第十章开窍剂(凉开、温开)
一、凉开(适用病证:邪热内闭心包证)
二、温开(适用病证:中风、中寒、气郁、痰厥等属于寒邪痰浊内闭之证)
第十一章理气剂(行气、降气)
一、行气
第十二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一、活血祛瘀
第十三章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辨证】口眼斜,患侧面部麻木,苔白,脉弦。

第十四章制燥剂(清宣外燥、滋阴润燥)
第十五章祛湿剂(芳香祛湿、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燥湿)
三、利水渗湿(适用病证:水湿壅盛的水肿,泄泻、淋浊、癃闭等证)
第十六章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一、燥湿化痰(适用病证:湿痰证)
四、温化寒痰(适用病证:寒痰冷饮证)
第十七章消食剂
一、消食化滞(适应病证:食积内停证)
第十八章驱虫剂。

方剂学 54 邓中甲

方剂学  54 邓中甲

方剂学54 邓中甲理气药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上节课讨论到开窍剂,我对于开窍剂整个看法,它是在中医学临床上用开窍剂很有特色。

本来这一章的方剂,主要在于温通开窍或者清热开窍,治疗窍闭神昏。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临床使用方面除了开窍醒神之外,不能忽视的很重要方面,比如说“凉开三宝”,退热效果非常好,清热效果很好。

同时呢凉开方也好,温开方也好。

用于其它内伤杂病中间也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不仅仅在于热病的开窍,或者是寒闭的开窍。

使用范围是注意是比较宽的,有中医特色。

理气剂理气剂是治疗气的病变。

从气的病变分类来看,大的分类有气的不足,气机运行失调两个方面。

虚证都是由于气的不足。

生化不足,消耗太过,都可能。

气的运行失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气运行的一种障碍。

从分类来讲,气的不足,气虚,气脱。

气虚是消耗太过,或者是生化不足,造成气虚,气虚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气脱。

这就是一模拟较危重的证候。

气运行失调方面,有气陷、气逆、气滞这几种形式。

•气陷,表面上看是气机下陷,当升不升,但其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气的功能衰退,和气虚有必然的联系。

气虚到一定程度造成气机的下陷。

因为气本身有固摄作用,阳气五大作用,这是中医基础理论里讨论的,有气化作用,有推动作用,有卫外作用,有固摄作用,有温煦作用,这样五方面。

固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

不能固摄就要下陷,所以这在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成的。

•气逆,气逆反应出当降不降,气机上逆,反应出肺和胃居多,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气滞,是在局部运行的时候,气机不畅或者阻滞不通。

气机阻滞涉及到肝气郁滞,或者脾胃气机的郁滞。

按虚实来分,气的不足的气虚、气脱,以及运行失畅里的气陷,都归于虚的部份。

气逆气滞,反映出实的方面。

所以按虚实来分,气虚、气脱、气陷是虚证,气逆、气滞是实证。

治法针对的气虚要补气,气脱要益气固脱,气陷要升举。

这三类在前面都讨论过了。

都在补益剂里讨论气虚、气陷。

在气脱分面,温里剂的四逆汤后面附方,参附汤,当时也讲到独参汤,益气救脱,反映的对气脱的治疗。

方剂学 02 邓中甲

方剂学 02 邓中甲

方剂学02 邓中甲总论第一章方剂学的发展简史(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面,由于政权的更替比较频繁,战争比较多,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不太稳定,因此这个时期大部头的方书还没有出现。

这个时期在中医理论的发展方面影响也比较小。

人们在社会比较动乱的时期更注重实用所以这个时期出来的一些方书都以实用为主,理论探讨方面少一些。

教材介绍了三部书,在这个时期作为重点,《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和《刘涓子鬼遗方》本科生要求了解两部书的特点,一个是《肘后备急方》,一个是《刘涓子鬼遗方》。

《小品方》是已经早就原著找不到了,但是在90年的时候,汤万春先生从日本收集回来的残卷,加上其它的很多书里,特别是象《外台秘要》这些里面摘取出来的这个内容,他著述了《小品方》。

(1) 《肘后备急方》这本方书作者是葛洪,葛洪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有很大的贡献。

他既是医学家,又是化学家,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简、便、廉、效。

用药和服用方法都很简单。

药物的收集或者服法方便,价格比较便宜。

效果呢有很多从后世的应用来说,是比较确凿的。

它叫《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备急,说明它里面有很多急救方法和相应的方剂。

所以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3)《刘涓子鬼遗方》是属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外科的专科方书。

其中很多到现在我们经常用于外科的包括疮疡肿毒,包括火烫伤,这些用的主方中间象大黄这些用得非常的娴熟。

它一百四十多个方里面,三分之一以上都用了大黄。

所以它在外科学后世实际上运用药物当中影响是很大的。

这是在这个时期,以这两本方书作为一个代表,代表了这个时代特点,方量都不多,就拿《肘后备急方》来讲,将一般的单方合起来才一千左右,所以方的量并不大,讲究实效。

(4) 隋唐时期特别在唐代从国家来讲整个比较昌盛称之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稳固,对外的发展比较多,交往也比较多,所以在内部安定了,医药发展也快,外部交流也快。

[新版]方剂学79邓中甲

[新版]方剂学79邓中甲

方剂学79 邓中甲上节课我们讨论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和三子养亲汤,这是温化寒痰类里边的方剂。

现在我们讨论治风化痰。

半夏白朮天麻汤《医学心悟》主治证候风阳上扰证。

治风痰证的半夏白朮天麻汤。

主治的证候是风阳上扰证。

从风阳上扰证的形成机理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本身脾湿生痰,有痰湿的本质。

这类的体质因素,根据《内经》上讲的,肥人多痰,一般体质都比较胖。

《内经》上讲“肥人多痰,肥人气虚”,气虚反映在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以生痰。

2肝风内动,这个肝风内动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痰气上逆。

痰气上逆引动肝风。

所以我们有的叫它肝风挟痰,实际上痰为主。

而是由这种痰气上逆引动的,痰气上逆,上扰清空,造成眩晕,这个眩晕,眩是眼睛看东西发黑,晕是天旋地转,现在我们说耳源性眩晕,像美尼尔氏综合征这类神经性眩晕,这类其中不少就属于这种,包含有风痰上扰这类的可能,当然这类病也要辨证。

证型可以有多种。

但风痰上扰证在其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除了眩晕,可以头痛。

这种痰湿上逆,上干清阳,头部气血逆乱,可以导致头痛。

这类的眩晕头痛,往往阵发性的,一发作,非常剧烈,眼睛发黑,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平静下来呢,状若常人,什么感觉都没有。

这和气血不足的眩晕,或者属于像气虚的头痛这类,在临床上不难区别。

它带有一种阵发性,突然发作。

平息以后状若常人这种特点。

兼证来讲,痰阻气机,既然脾虚生湿,有痰,痰最容易阻滞气机,造成胸膈痞闷,引起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以恶心呕吐。

从一般舌像脉像这些佐证来看,舌苔白腻反应出是有痰湿,脉弦滑,弦反应有一定的肝风特点。

滑主痰。

从刚才这个主治证候分析来看,风痰上扰证的核心问题,是痰气上逆,所以我们化痰和治风要相结合。

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其中化痰熄风是治标,健脾祛湿是治本)方解君半夏擅长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治痰)天麻擅长平熄肝风(治风)臣白朮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佐橘红理气化湿,和半夏相配治气使甘草 1. 补脾胃之气2. 调合全方的药性燥湿化痰治疗痰湿是治本的,本身这个肝风挟痰,我前面讲了,是痰气上逆引动的肝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枳实导滞丸为治疗湿热食 积证之常用方。辨证要点为脘腹胀痛, 下痢后重,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 脉沉实。 【使用注意】脾虚食积,或泻痢而无积 滞者,非本方所宜。

第二节健脾消食 健脾丸(《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二两半炒(75g)、木香另研、黄连酒炒、 甘草各七钱半(各22g)、茯苓去皮二两(60g)、人参 一两伍钱(45g)、神曲炒、陈皮、砂仁、炒麦芽、山 楂,山药、肉豆蔻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 丸,空心,下午各服一次,陈米汤送下(现代用法: 共为细末,糊丸或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 下,日2次)亦可水煎服,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
配伍特点: (1)标本兼顾—消食化积治本为主,行气、 化湿、清热兼治其标。 (2)消食轻剂—药性平稳,炊饼为丸,药力 缓和。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舌苔厚腻, 脉滑。 使用注意:本方是攻伐之剂,故不宜久服
枳实导滞丸
【组成】大黄一两(30g)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茯苓去皮、黄芩、黄 连、白术各三钱(各9g),泽泻二钱(6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九,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食远温开水送下(现代用 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食后 温开水送下,每日 2次)。 【功用】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食积证。
病机分析:蛔厥,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 由肠道虚寒,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蛔 虫上扰所致。 病变特点:痛、呕、烦、厥 治法:温脏安蛔。
配伍意义 君:乌梅:酸能安蛔。 臣:蜀椒: 辛可伏蛔,温可祛寒, 细辛: 并可杀虫驱蛔。 黄连:苦能下蛔, 黄柏: 寒能清解虫扰气逆所生之热。 炮附子:辛热, 桂枝: 温脏祛寒, 干姜: 兼可伏蛔。 当归:补养气血, 人参: 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 使:蜜(为丸):甘缓和中。
【病机分析】:
酒本水谷之精液酝酿而成,体湿性热, 其性剽悍,少饮能通行气血内助消化, 外御风寒。 若饮酒无度,酒毒熏蒸则头晕、头痛、 心烦; 脾胃受伤,升降失常则呕吐、腹泄,食 少体倦; 脾虚生湿,湿阻气机,则小便不利,胸 膈痞闷,苔腻脉滑等。

葛花:甘寒芳香,解酒醒脾之良品。 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 蔻仁、砂仁:理气开胃醒脾,以除痞闷, 增食欲; 茯苓、猪苓、泽泻:渗湿止泻。 木香、青皮、陈皮:理气疏滞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 姜十两(300g),当归四两(120g),附子六两(180g) 炮,去皮,花椒出汗四两(120g),桂枝去皮六两 (180g),黄柏六两(180g),黄连十六两(480g), 人参六两(180g)。 【用法】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 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 食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若作 汤剂,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 亦治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剂的概念、适应证及应用注 意事项。 2、了解:瓜蒂散。
定义:凡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 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用以治疗 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证的方剂,统 称为涌吐剂。属于“八法”中的“吐 法”。 适应证:中风、癫狂、喉痹之痰涎雍盛, 痰阻喉间、宿食停积胃脘,误食毒物尚 在胃中,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 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枳实:行气消痞 厚朴:行气除满,下气除满 黄连:苦寒降泄,清热燥湿, 半夏:辛散开结,降逆和胃; 干姜:温中散寒。 辛开苦降,以消痞除满, 温清合用,则寒热并除;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扶正,健脾化 湿,以复脾运。 麦芽:消食和胃, 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消补兼施,以消导为主; 温清并用,而以清为主, 辛开苦降,以苦降为主。
病机分析:本方证因脾虚胃弱,运化失常, 食积停滞,郁而生热所致。
脾胃纳运无力,故见食少难消,大便溏薄; 气血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脉象虚弱; 食积阻滞气机,生湿化热,故脘腹痞闷、 苔腻微黄。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配伍意义: 君炒白术、白茯苓:健脾祛湿以止泻。 臣人参、山药:益气补脾,助苓、术健脾。 山楂肉、神曲、麦芽:消食和胃,除已停之积。 佐酒炒黄连:燥湿厚肠。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开胃,醒脾化湿, 既除痞胀,又补而不滞。 肉豆蔻、山药:涩肠止泻。 佐使甘草:补中,调和诸药。

使用注意事项: 1、催吐剂作用峻猛,虽能祛邪,但易伤正,故对老 弱体虚、小儿、孕妇、产后,或高血压患者、心脏 病、喘促气逆者,或有各种慢性病患者、气血不足 者均当慎用或禁用。 2、应用催吐剂时,须令患者避风;以防吐后体虚而 易受邪感冒。 3、服催吐剂后可以手指、翎毛等刺激咽喉,引起反 射性呕吐以助探吐。 4、若服催吐剂后,呕吐不止,可服用姜汁等止吐, 或按所服催吐药的不同性质,针对性的选择适当药 物进行解救。如服瓜蒂散而吐不止以0.03~0.06克麝 香解之,服三圣散而吐不止者以葱白煎汤解之。
第十七章消食剂
学习目标 1、掌握保和丸、健脾丸。 2、熟悉消导剂的概念、适用范围、 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3、熟悉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4、了解葛花解酲汤。
定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 脾或化积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 剂,统称消食剂。属“八法”中的“消 法”。 适应症:食积。 包括因“食”而积,因虚而积。 分类: 1 消食化滞。 2 健脾消食。

治法: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大黄:清热泻火,攻积泻热,使积热从 大便而下,为君药。 枳实:破气消胀,行气导滞消积,既除 痞满胀痛,又增大黄泻下之功, 二药合用,既针对病因,又能治疗主症, 为方中主药;两药对于下痢或泄泻,则 体现了“通因通用”治法: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泻火燥湿,止痢; 茯苓、泽泻:渗湿止泻,使湿热从小便分 消,与通腑之大黄相配,使“邪有出路”; 神曲:消食和胃,与黄、枳相合,共除致 病之因。 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

葛花解酲汤(《脾胃论》卷下)




【组成】白豆蔻仁、缩砂仁、葛花各五钱(各 15g)、干生姜、神曲炒黄、泽泻、白术各二钱 (各6g)、橘皮去白、猪苓去皮、人参去芦、白 茯苓各一钱五分(各4.5g)、木香五分(1.5g)、 莲花青皮三分(0.9g) 【用法】上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匕(9g), 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现代用法: 共为极细末,和匀,每服9g,温开水调下)。 【功用】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主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证。
病机分析:

脾虚失运,胃纳不振,则不欲饮食,食亦 难消。 脾虚不运,食积内停,影响大肠传导之功, 而见大便不调。 气机阻滞,寒热互结,则心下痞满,脉弦; 食积气郁而化热,则苔腻而微黄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四肢百骸失其 濡养,则见体弱倦怠乏力;
治法:行气清热,消痞除满, 健脾和胃。
治法:消食和胃。
配伍意义: 君山楂:消一切食积,长于消肉食油腻之积。 臣神曲:消食健胃,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长于消谷面之积。 佐连翘:清热散结。 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消解食积所生之热。 半夏: 陈皮: 理气化湿,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利湿。 炊饼为丸:意在消食健脾。
配伍特点:消补兼施,补重于消,补中 寓涩,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辨证要点: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 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 【使用注意】: 本方用于脾虚的湿热饮食积滞证。若因 暴饮暴食所致的食积证,非本方所宜。 食积属于实证者,不宜使用。

枳实消痞丸




【组成】干姜、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 术各二钱(各6g)、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各9g)、 厚朴四钱炙(12g)、枳实、黄连各五钱(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送下,食远服(现代 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 g,饭后温开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为汤剂,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行气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瓜蒂散
【功用】催吐。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雍滞胸脘证。
习题作业
1、健脾丸的配伍特点如何? 2、消食剂、泻下剂均能消食导滞,二者 应如何区别使用? 3、保和丸、健脾丸均能消食,通过其组 成意义说明二方的使用原则。

第一节 消食化滞 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 翘,莱菔子。 【用法】共研细末为丸剂。每服 10克,日服2次, 开水或麦芽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 按原方比例酌威。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
病机分析:
《素问· 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 伤”。 若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 则脘腹痞满胀痛; 脾胃升降失职,浊阴不降,则嗳腐吐酸、 恶食呕逆;清气不升,则大便泄泻等。 苔腻、脉滑则为食积征象。 若苔黄腻则为食积阻滞,有生湿化热的趋 向。

配伍特点:
发汗和利小便合用,使酒湿从上下分消, 配伍消食理气与补气健脾之品以邪正兼顾。 【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酒湿食积之要方。 头痛眩晕、胸闷呕吐、食少体倦,舌苔腻, 为证治要点。 【使用注意】本方耗气伤津,不宜久服。李 杲曰:“此药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 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 损人天年” 。
配伍特点:(1)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 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2)温清并用 而以温为主,邪正兼顾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脏寒蛔厥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腹痛阵作,烦闷呕吐,常自吐 蛔,手足厥冷为辩证要点。 使用注意:(1)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不 足,临床运用应酌加杀虫药。(2)蛔虫腹痛 证属湿热为患者不宜。
使用注意:
1、辨有形实积之轻重缓急,正确使用泻下剂 与消食剂。泻下剂攻逐急下,以汤剂居多, 适用于病势较急,积滞较重之食积证;消 食剂渐消缓散,以丸剂为主,适用于病程 较长、病势较缓之食积证。若应泻而用消, 则病重药轻,其疾难愈;若应消而用泻, 则病轻药重,易伤正气,病反加重。 2、消食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毕竟属于攻伐 之剂,故不宜久服,纯虚无实者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