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笔记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管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管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管理)重点归
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管理)重点归纳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教育管理)部分的重点内容,供考生参考。

一、教育学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主要学派
-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 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
- 中国教育学的历史演变过程
3. 教育社会学
- 社会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育中的社会化问题
-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4. 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研究理论和教学方法
- 学生个别差异及其教育对策
5. 教育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相关法规- 教师法及其实施办法
二、教育管理
1. 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教育管理的定义
- 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 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校管理
- 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
- 学校管理中的组织与领导
- 学校管理中的教师发展和评价3. 教育经济与教育投入
-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 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
4. 教育评价与质量管理
- 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
- 教育质量管理的原理和实践
- 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质量保障
以上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管理)的重点归纳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教育学教育管理理论。

祝您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第二版笔记

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第二版笔记

新编教育管理学吴志宏第二版笔记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吴志宏教授的《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作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不仅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还对当今教育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二、全面评估《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1. 深度分析《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在深度上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吴志宏教授以其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系统地剖析了教育管理的核心概念、原理与方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晰而立体的学科图景。

在第三章“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中,吴教授对教育管理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使读者对教育管理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 广度阐释除了深度的阐述外,《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还在广度上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吴志宏教授凭借其独特的学术视角,涵盖了教育管理学的多个层面,包括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政策法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他结合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使得本书在广度上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内涵。

在第六章“教育管理的组织管理”中,吴教授对学校组织结构、领导与决策、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使读者对教育管理的多方面内容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的全面评估,我们不难发现,这本教材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做出了令人钦佩的成绩。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管理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与价值。

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细致地研读《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管理学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行政体制)【圣才出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行政体制)【圣才出品】

第4章 教育行政体制4.1 复习笔记一、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类型1.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是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

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是指教育行政组织的形态。

根据教育行政权力的划分及行使方式的不同,教育行政体制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基本类型。

(1)集权制①含义: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的教育行政体制。

集权制一般以法国为代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基本上也属于集权制。

②优缺点:优点在于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缺点在于易使教育行政缺乏弹性,难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也常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分权制①含义: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在权限内的事项不加干涉的教育行政体制。

分权制一般以美国为代表。

②优缺点:优点在于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具有弹性,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事业,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下级机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点在于权力过于分散,会带来对教育事业在领导与管理上的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等问题,造成教育发展上的盲目混乱、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教育行政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各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做了许多尝试,一些国家在其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教育行政上的中央与地方合作制,这是一种介于集权与分权两者之间的制度。

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管理学复习笔记

绪论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我国学界对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1、两个科目教育行政(政府对教育领导管理)学校管理(学校内部管理)2、单独学科3、较为科学的认识➢教育行政角度:学校是政府教育行政的对象和目标,政府教育理念、政策和法令需要学校贯彻落实。

➢学校管理角度:学校管理不能游离于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之外,学校制度实际是政府教育理念、政策的直接体现。

(二)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活动。

➢概念: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一个门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门类和归属。

➢衡量和界定一个学科的性质常用两个维度:1、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2、理论学科还是应用学科?(一)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管理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激励与制约作用(二)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直接服务于教育管理实践的鲜明目的和功能。

➢不排斥和忽视教育管理学的理论性。

【“学校管理学来自管理的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学校的管”“教育管理学可以为教育管理实践开处方提供理论依据,而不能代替处方本身或直接开处方,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学’”】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四、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管理学产生的条件1、实践基础:19世纪,欧美等国开始建立公共教育制度。

2、理论基础:20世纪西方诞生了工业管理理论。

(二)教育管理学的产生1、19世纪后半期:德国施泰因阐述过国家干预教育的原理及途径2、20世纪初的美国:达顿和斯奈登1908年发表《美国公共教育行政》3、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和实证研究方法使教育管理学走上科学之路➢规范研究:根据假设按照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回答“应然”➢实证研究:通过实际调查,对客观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得到结论的方法。

回答“实然”➢行为科学:探究人的行为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

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2.1 复习笔记一、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按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稷下学宫的办学模式颇有新意。

其新主要表现在:1.办学体制稷下学宫的办学体制属官方出资、私家主持性质。

(1)官方出资,是指学宫乃君主出于养士目的而办,故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

(2)私家主持,是指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自由求学选师。

(3)所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从不多加干预。

前一点保证了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办学者不必为此费心,后一点保证了学术的繁荣和活跃。

2.教学管理形式稷下学宫的教学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

(1)讲学讲学包括讲演、讨论、辩论等活动,为学校主要教学形式。

(2)著述著述则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稷下学者留下著作宏富,著名的如《孙卿子》《公孙固》《田子》《捷子》等。

(3)育才育才是办学的目的,学校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言行举止、尊师敬学等都提出严格要求。

3.教师管理制度(1)稷下学宫在教师管理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

对于成功讲学著述者,学校设祭酒、博士、先生等各种学术职衔。

(2)宽松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一切营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稷下培养的人个个光彩夺目,他们对战国中后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毫无疑问,它是中外文明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学记》中所体现的教学管理思想表现在:1.重视入学教育。

《学记》要求将开学入学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管理环节来抓,开学这天,要举行隆重典礼,君主率百官亲临学校,与师生共同祭奠先圣先师。

2.教学过程中须有一定训诫仪式,如听见鼓声,打开书箧上课,以示敬业;备有戒尺,以作训诫等。

3.君主每年夏季要到校视察,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学生管理9.1 复习笔记一、学生管理概述(一)学生管理1.学生管理的概念有研究者将学生管理定义为: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

2.学生管理的主体(1)学校管理学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

(2)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作出明确的规定,以此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管理。

(3)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并不只是管理的客体。

正如有的研究人员指出,学生是学校中不容忽略的管理主体之一。

因为学生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参与管理活动的过程正是其主体性不断形成的过程。

学生也是管理活动结果的建构者,学生既要认识管理对象,又要认识自身,逐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将自己建构成认识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学生管理中,不仅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3.学生管理的时空范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教学途径与方式的多样化,以及高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在时间上不再限定在课堂教学的时间里。

这就是说,学生管理已经超出了课堂的范围,越过了校门的界限,突破了在校的时限。

4.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学生管理中有许多属于教学管理的内容,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但是,学生管理中也有许多教学管理所不能涵盖的内容,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学生社团的管理等。

可见,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从分类标准上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所依据的标准是不同的,前者以任务为分类标准,后者以人员为分类标准。

因此,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在内容上会有部分交叉,但彼此之间并非从属关系。

教育管理学整理笔记

教育管理学整理笔记

《教育管理学》整理笔记(完整版)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

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

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研笔记(教育管理学、管理学课程学霸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研笔记(教育管理学、管理学课程学霸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研专业课笔记(教育管理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知识体系第一篇:总论(包括第一、二章)第二篇: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包括第三、四章)第三篇:教育管理政策和法律(包括第五、六章)第四篇: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的管理(包括第七、八、九章)第五、六篇:教育实务管理(包括第十至十六章)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一、概念题1:管理(一级重点)(P4)(1)含义(2)管理的四个要素2:教育管理的元价值(二级重点)(p15)(1)元价值的含义(2)教育管理的元价值也是效率和效用二:简答题:1:管理与行政的区别(二级重点)(p5)(1)管理和行政各自的含义(2)行政的特征(3)行政和管理在有些时候可以通用2:管理的意义及特征(二级重点)(p7)1:意义:四条2:特征:四条3: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异同(考研真题)(1)相同点(p10)(2)不同电(p12—13第一至第六)4:教育管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级重点,考研真题)对象:(p18)范围:即本书的理论框架(p28)三:论述题1: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级重点,考研真题)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注意搞清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条件,每一种方法都有可能作名词解释出现。

第二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一、概念题1:《学记》(一级重点)(P36)(1):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学文献(2):内容: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教学管理主张、教师管理2:新教育运动(三级重点)(p54)(1)定义(2)三个创新:学校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方法3:古典管理理论(一级重点)(P56)(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共8条)4:人际关系学说(一级重点)(p59)(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3)对教育管理的影响5:行为科学(一级重点)(P63)(1):定义(2):研究领域二:简答题:1: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一级重点)(p56)(1)实践上的影响:(p57表格)(2)理论上的影响:(p58)(3)对古典管理理论的批评(p58)2:科层制组织的特征(二级重点)(p61)1:含义:即结构主义2:特征:第61页共5条3: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二级重点p65)(1)理论角度(2)研究方法(3)学科建设注意:各教育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要记住。

《学前教育管理学》读书笔记

《学前教育管理学》读书笔记

《学前教育管理学》读书笔记近一段时间学了柳海民主编的《学前教育学》这本书。

经过阅读和学习,我对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与儿童、幼儿园生活活动、幼儿园游戏、幼小衔接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继续深入学习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一、学前教育概述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分支之一。

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的最终确立是由福禄培尔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的。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学前儿童,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三要素: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学前教育的类型学前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

社会学前教育:是在家庭意外的社会场所、有专人对学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可分为两种形式:专门化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二是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所实施的学前教育。

我国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

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儿童观的演变和发展;2、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3、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4、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5、幼儿园社会的价值与实施;6、幼儿园游戏的价值与指导;7、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8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

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研究学前教育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1.指导思想: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2.政府加大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3.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启蒙性、公益性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普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保教综合原则、以游戏为主要途径的原则。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督导)【圣才出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督导)【圣才出品】

第8章 教育督导8.1 复习笔记一、教育督导的意义1.教育督导的含义教育督导也常被称作教育视导,是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按照督导的原则和标准,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工作通过精密的观察、调查和考核,进而作出审慎的分析和评定,指出成绩和缺点,并提出积极改进意见,使教育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活动。

它是教育行政的一个职能,是教育行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督导的性质(1)教育督导的实质是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如行政领导机关或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监督,其价值取向主要是秩序和效率。

这种监督实际上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手段。

(2)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所具有的指令性、执法性和权威性①教育督导工作所具有的指令性是有限的行政指令性。

教育督导是上级对下级的、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为前提进行的,因此具有指令性。

但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现代督导的专业性和民主性,通常情况下,教育督导机构或督学对被督导单位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指导性的。

②教育督导工作具有执法性。

教育督导的执法性表现在教育督导机构与人员依法进行以引导被督导者给予重视并加以贯彻,达到保证执法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类督导活动的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其违法行为以达到有效实施法规的目的。

③教育督导工作的权威性。

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与行政监督一样来自其凭借的职权和法纪。

现代教育督导活动越来越强调督导人员不仅依靠职权去影响被督导者,更要依据自然权力即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品行、性格魅力、领导艺术等引导被督导者。

3.教育督导的意义(1)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加强政府对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2)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实现依法治教的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二、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与具体任务1.教育督导的两个基本职能——监督和指导教育督导的职能,是指教育督导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又指教育督导机关及人员为执行其任务所进行的职务活动。

教育管理学笔记

教育管理学笔记

1、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类型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的管理,认识教育系统及其政策,提升管理者的认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

2、教育管理学的主要特点是: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3、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4、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是学校,所以学校管理成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不过,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教育和管理过程要受到社会各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家长等的影响。

此外,学校的管理也不是学校行政人员所能随意安排的,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

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就必须研究其他相关问题,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

5、研究范围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前者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后者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

另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看待,认为这门学科既研究政府的教育行政事务,也研究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并把后者看做前者的一个部分。

我们认为,应将教育管理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圣才】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圣才】

第5章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5.1 复习笔记一、教育政策概述(一)什么是教育政策1.对教育政策不同的理解(1)第一种理解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政府为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制定的规划、方针和原则”。

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共同性、联系性,把教育政策看作是整个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2)第二种理解教育政策是“负有教育法律或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是一种行动准则,是对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立下的规定。

(3)第三种理解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2.教育政策的内涵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

3.教育政策的分类(1)从层次上可将其分为教育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2)从其发挥的作用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3)从其对实施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性政策和间接性政策;(4)从其内容分又可分为各项部门的政策等。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1.指向明确教育政策不同于教育规律,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因而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人们制定教育政策,总是为了解决某类问题,没有目的的教育政策是不存在的。

2.相对稳定教育政策一经确定,一般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会随意变动,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对其信任程度和执行时的坚定性。

3.影响广泛教育活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教育政策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教育政策,甚至会引起社会全员参与讨论;有的公众甚至期望以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望来影响国家教育决策。

4.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尽管各党派、各社会团体都可以制定教育政策,但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政策总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13-19章)【圣才出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13-19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13.1复习笔记一、学校效能概述1.学校效能的概念关于学校效能的界定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本质属性定义,二是操作化定义。

(1)本质属性定义本质属性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

在学校效能的本质特征定义上,学者们的意见较为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学校效能是学校选择目标的适宜程度及实现学校功能的程度。

(2)操作化定义操作化定义是为了便于研究操作而对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具体化表述。

在学校效能的操作定义上,学者们的分歧较大,不同的学者所强调的方面不同。

这一领域的主流研究主要关注了学校在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上的贡献,但批评者则认为,应该涵盖范围更广的衡量教育目标实现情况的指标,如公众及服务对象对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对社区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

2.学校效能模型由于学校效能研究视角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学校效能模型,划分了多种学校效能类型。

目前划分的标准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校系统的构成及投入-产出过程;二是学校的目标或功能;三是产生效能主体的层次。

(1)学校效能的社会系统模型这一模型是荷兰学者谢润斯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提出的,如图13-1所示。

社会系统模型,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重视学校的生产功能,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产出,将学校效能等同于学校质量效果,强调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学生。

图13-1学校效能研究的理论模型(2)学校效能的“功能-层次”模型香港学者郑燕祥从学校在现代及未来社会应承担和发挥的功能出发,划分出了25种学校效能。

如表13-1所示。

表13-1五层面、五类别的学校效能“功能-层次”模型此外,这25种功能还可以表现为时间长度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被分为长期功能和短期功能。

长期功能是指学校长期所产生的持续功能。

短期功能是学校短期内产生的外显功能。

由于学校效能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不同研究所强调的学校效能常常并不相同,此外,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不同效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很清楚,一种效能高并不一定保证其他效能也高,一种效能在某一层面上高,也并不保证其在其他层面上也高,同一效能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有时还是相互冲突的。

教育管理学学习笔记

教育管理学学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1、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管理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2、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3、使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4、权变性原则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和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法,实行动态调节,使教育管理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教育决策是指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5、教育评价是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活动。

6、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7、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规律和特点,运用现代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学校对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8、德育管理就是根据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总体要求,提出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建立德育管理机构,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制定德育管理制度,并通过德育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和对德育工作的质量评估来确保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任务的完成。

9、办学理念是校长办学主题思想的概括,是指学校依据一定的主题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方针,结合本校实际而形成的对自己学校的办学模式、育人目标、育人途径、育人方式系列办学治校育人的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

10、教育领导就是教育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组织及成员实现教育目标或教育任务的过程。

11、教育决策是指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12、教育领导艺术是指建立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非规范化的令人信服的领导技能。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笔记及习题(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笔记及习题(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教育计划7.1 复习笔记一、教育计划1.教育计划的起源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

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

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1)教育计划的定义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2)教育计划的特征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

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

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圣才出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圣才出

第2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2.1 复习笔记一、管理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管理。

(2)管理的职能①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管理可以把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力诸因素进行合理组合,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②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马克思把这种管理职能称作“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他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者通过管理来实现其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奴役和剥削,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

③管理具有两重属性:a.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它具有组织共同劳动、协调生产过程的作用,是超越一切生产关系而存在的。

b.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管理的社会属性的核心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它是有阶级性的。

(3)管理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组织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使管理科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1)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具有民族性。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2)组织文化文化不仅体现在各个民族之中,它还表现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形成了各自的群体文化,也就是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反映了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组织在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②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类型机构以及非盈利组织的管理,认识教育系统及其政策,提升管理者的认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

2、教育管理学的主要特点是: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3、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4、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是学校,所以学校管理成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不过,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教育和管理过程要受到社会各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家长等的影响。

此外,学校的管理也不是学校行政人员所能随意安排的,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

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就必须研究其他相关问题,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

5、研究范围我国教育管理学界目前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要将教育管理学分成两个科目进行研究,即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前者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后者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

另一种观点是把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看待,认为这门学科既研究政府的教育行政事务,也研究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并把后者看做前者的一个部分。

我们认为,应将教育管理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要对这一过程的方方面面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深刻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和规律。

6、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作为教育管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除了直接来自于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外,许多研究必须通过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进行。

现在人们所讲的文献研究,不仅包括历史史料,更多的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在教育管理研究过程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以后,这一方法被大量运用在分析各类教育管理问题上。

直到今天,凡是定量的、实证性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还是依靠这一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一般的过程是:确定研究主题→编制问卷项目→选取样本→小范围预测→实施调查→统计调查资料→讨论分析→提出建议。

3.访谈调查法访谈调查就是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对话来获得所需信息,这种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中有极高的价值,特别在有关教育政策和学校管理的研究方面。

访谈调查有各种形式。

如果访谈问题事先设计得非常固定和严密,被访者只能在研究者所指定的选项中提供答案,则访谈较倾向于封闭、标准和结构式;如果被访者回答问题时的自由度较大,答题的标准没有规定,则访谈趋向于开放、探究和非结构式。

访谈的对象,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一组人。

4.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的特点是:①至少有一个变量,而且这个变量可以由研究者人为地加以控制和改变;②主要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③研究时通常要将有控制的事实和对象的情况与没有控制的事实和对象的情况进行比较;④实验过程要求有假设、验证,有较严格的操作规则,有科学的测量手段;⑤实验结果可以重复,即只要条件相同,任何人都可以重复这一实验。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教育管理领域的实验研究难度较高,这可能跟教育管理所涉及的因素复杂多变,难以控制,且有高度的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5.人种学研究法这一方法是从人类学研究中演变而来的,特别强调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和定性判断,而不看重假设或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自然观察法有点相似。

用人种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最好是在所要了解的学校、地区住上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通过观察、面谈、参与活动等方式,对所了解的对象形成整体的认识,最后在这基础上写出学术论文或著作。

6.比较研究法比较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经常要用到。

比较法的形式很多,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有校与校的比较、地区甚至国家与国家的比较。

就其意义而言,比较研究能扩大研究者的视野,加深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跨国家、跨文化之问的比较研究,还能增进对未来教育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

7.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从其性质上讲属于应用研究,因为其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为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它的实用性,它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对研究条件的要求不那么苛刻,理论基础也并不要求非常成熟。

行动研究通常规模较小,大都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在研究中特别看重对原计划的及时评估和修正。

7、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8、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

教育政策的实质是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

9、教育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答:(1)基本特征:具有阶级性、公共服务性、过程性。

(2)自身特征:第一、教育政策所调解的对象是教育领域,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体现公共利益和诉求。

第二、教育政策的活动领域与社会公众的相关性强,教育政策所面临的社会情境更加复杂。

第三、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个体的价值选择自由,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起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第四、教育政策中的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实质上是对发展机会的分配。

10、教育政策的社会制约基础政治因素;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治行为,如政治因素影响教育政策目标的确定、影响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教育政策的修订等。

经济因素;经济实力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影响方案的选择。

如发达国家选择10-12年的义务教育方案。

教育因素。

教育传统和现状对政策的影响。

11、评述政策制定的模式。

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1)理性模式。

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2)渐进模式。

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

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

局限性:比较保守。

(3)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

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

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

12、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常常成为教育管理的指路灯;教育政策为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育政策直接或间接作为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教育政策对课程管理的调控作用。

13、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律。

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

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

14、为什么说现代行政教育管理要法制化?教育法在教育行政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3)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4)教育法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功效。

15、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异同点:联系:教育法是以法律程序和手续确定下来的教育政策。

从内容上讲,教育政策市教育法的渊源。

从教育法的形成过程来看,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从贯彻实施上看,教育法又是教育政策得以贯彻的有效形式。

不同点:(1)、教育政策具有较多的灵活性和弹性。

教育政策是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所授权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的,不经过立法程序,对教育机构和个人教育行为都有指导性。

(2)教育法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同时这种约束力具有概括性,即具有普遍性和反复适用性。

教育法是经过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制约性,它体现为一种规范。

(3)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相比,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教育法一旦确立,就不能随意更改,教育法的修改、补充解释等都必须依照法律的形式。

15、一个完整的教育法规体系应包括哪些教育法规?法律体系是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所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范总是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同时各部门法之间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法律的特殊的内在结构,法律体系就是指一国法律的内部结构。

教育法律体系是教育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结构,它是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

(一)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从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构成上看,由于教育法律的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的不同,教育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效力也不同。

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可从纵向上将我国的教育法律分为以下几个层级:一是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二是教育基本法。

它是与国家宪法相配套,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的教育基本法,即《教育法》,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基本依据。

三是单行教育法。

它是与《教育法》相配套的单行教育法,以及其他与教育相关法律中的条款。

四是教育行政法规。

它是与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相配套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教育行政法规。

五是地方性的教育法规。

六是教育规章。

(二)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按照它所调整的教育关系的性质或教育关系的构成要素不同,划分出若干个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规调整的横向覆盖面,使之在横向构成上呈现出门类齐全、内容完整、互相协调的态势。

对教育法律体系从横向上进行统一的分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作更深层次的研究。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按现行的教育法体系框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一教育基本法律的统领下有六个部门法(单行法)构成。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