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课件

新闻学课件
新闻学课件

一、新闻学(journalism)的研究对象(一)定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二)早期的新闻学研究 1、新闻学起源于德国。1845年,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问世。1845年,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专门研究机构——新闻研究所在海德堡设立。 2、美国20世纪初,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相继成立新闻学院。 3、日本1929年,小野秀雄在东京帝国大学创立新闻研究室(战后改为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1992年4月1日改组并更名为社会信息研究所。《每日新闻》(1872年)《读卖新闻》(1874年)《日本经济新闻》(1876年)《朝日新闻》(1879年)《时事新报》(1882年)4、中国中国的新闻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徐宝璜《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9)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二、新闻学的内容,新闻理论(journalism theory)——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新闻史(history of journalism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 news activities)——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的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媒介经营与管理

( media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研究媒介内部管理机制及媒介的经营策略。

2011年12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武汉地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武汉晨报获得独家覆盖武汉市轨道交通线(含地铁、轻轨等)发行权利。

《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2009年8月27日宣布停刊。成为中央级媒体首家倒闭的媒体。

三、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基本观点(1956年美国施拉姆等人)

(一)集权主义媒介理论(authoritarianism theory):指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和体制。希特勒式的法西斯专制主义也包括其中。

1、背景:印刷技术的飞跃使得近代报刊诞生并迅速发展。欧洲封建王朝和专制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法令来严密监

督和控制报刊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出版控制制度。2、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1586.英国都铎王朝《星法院法令》1902.中国大清王朝《大清报律》

1570年,伊丽莎白一世将枢密院的司法委员会改组为直属女王的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1年,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最大桎梏。星法院(Court of Star Chamber)是英国国王掌握的特种刑事法庭,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成为英国报纸出现以前一长段历史中禁止自由发表意见的又一障碍”。

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特许出版,新闻检查,津贴制度,知识税

3、内容: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二)自由主义理论(liberalist theory):指的是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思想和体制。

1、背景:形成于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与极权主义制度斗争的产物。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和密尔的《论自由》对这种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内容:(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核心)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的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们群众、各党派都利用报刊充分的自由得表达各自的意见。

(4)对事实的信念崇尚客观报道。

3、评价:早期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它最初设想的社会理想。

4、弊端:?自由主义原则下对传媒的放任自流,孕育着滥用新闻自由的危机;?传媒商业化又孕育着导致滋生赢利至上的倾向之危机;?传媒垄断日益加剧,影响着人们运用新闻自由权。

3、社会责任理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1947年美国新闻(传媒业)自由委员会发表的题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报告。

(1)背景:20世纪后,媒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和利益集团手中,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多数人失去了公开发表言论的渠道;媒介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制造低俗的内容,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

(2)目的: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防止由于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3)五项具体要求:新闻媒介应提供真实的、全面的、理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报道,清楚说明事件意义的来龙去脉。

新闻媒介应当成为“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新闻业应描绘“社会的各个集团的典型图画”。

新闻业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职责)

新闻业应使人们“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新闻的完整性)区别: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矛头指向政府,要求政府保证新闻媒介的自由。社会责任理论矛头指向媒介,要求新闻媒介对公众负责,体现公众的自由权利。

4、党报理论(party newspaper theory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思想和管理体制。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满足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国家有权监

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5、发展新闻学(development journalism):国家的发展

尤其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

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实经济发展。新闻媒介的功能:

守望、整合、教育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定义与特点(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

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二)近现代新闻的含义:

1、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

2、报纸

二、新闻的定义(一)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二)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1、报道说:新闻是新近

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信息说: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三、新闻的基

本特点:1、真实2、新鲜

1、真实的要求 1、事实要客观存在

2、细节要真实准确

3、反映事实要全面

2、新闻失实的原因:(1)故意失实(2)非故意失实政

治原因经济原因记者原因

(二)新鲜(时新)1、时间性,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

差越小,时间性越强。新闻是易碎品。2、新鲜性,新闻

报道的新鲜感,表现在内容、视角、切入点、形式、主题

等方面。

四、新闻的本源(一)新闻本源(二)新闻来源

(一)新闻本源事实的变动就是新闻产生的本源。变动

是新闻之母。

(二)新闻来源1、含义:指获的新闻的方法。通过采访

有关人员;通过现场亲身获得;通过查阅资料获得。 2、

交待新闻来源(Attributing)的必要性:美联社:除非

属于常识,否则必须交代你没有亲眼看到的东西的出处!

(1)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权威性;(2)加强材料提供者

的社会责任感;(3)避免新闻官司。

3、怎样交待消息来源(1)为增强可信性,应交待材料

提供者的身份;(2)有争议的问题,必须交待争议双方

的材料来源;(3)为保护材料来源,但又不能不交待来源

者,可采取含糊的说法,匿名消息来源。

五、新闻的要素1. who 2. what3. when4. where5. why6.

how

六、新闻的类别 1. 内容:军事、经济、娱乐、教育2. 地

点:国际、全国、地方 3. 时间:突发、延缓4. 来源:

现场、非现场 5. 篇幅:长新闻、短新闻 6. 受众:硬新

闻、软新闻

硬新闻:对国计民生和人们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或重大影

响的新闻。

软新闻:对国计民生和人们切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或影响

不大的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二、

信息的特点:共享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

四、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观念: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2、新闻必

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首先,报道中不能遗漏

信息。其次,连续报道中要注意回叙。

新闻业务上: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

报道。“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报道、追踪报道

和反馈报道”2、加强深度报道。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

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抓住社会现象,穷根溯源。 3、

加强新闻综合评述。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

体运用。由各方面的综合,显示出事情的社会影响和发展

趋势。4、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

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 "全息"报道。

第二节宣传与新闻

一、宣传的定义

宣传是个人或集团有意识地表达意见或行动,旨在影响人

们的心理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宣传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

第二、具体区别:

1、出发点不同: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

归宿点不同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3、传播的方式不

同新闻是一次性的,宣传需要重复4、传播的要求不同

联系:1、新闻与宣传均属传播范畴。2、现代宣传主要通

过新闻媒介进行。

四、影响宣传效应的因素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

者) WHAT(内容)WHERE(场合)WHEN(时机)WHY(动

机)HOW(宣传方法)

1、宣传者: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

素,信任度和宣传效应成正比。

2、宣传对象:其既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

的最后鉴定者。(“魔弹论”)

3、宣传内容:真理与谬误、真话与假话、有利与损害。

4、宣传场合:分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封闭环境下信息

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开放环

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或敌对性势力设法争取

受众,预期效果就困难。

5、宣传时机:宣传需要针对各个个体在不同时机的不同

心理状态,才取得预期效益。

6、宣传动机:动机不同,内容的选择也就不同,宣传的

目的要十分明确。

7、宣传方法:宣传者要达到效果必须得当地运用一定的

宣传手段、技巧和媒介途径。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2、舆论的三要素: 主体:即数量相当多的人。客体:

被主体评价的时局和事态。形态:社会公众的意见。主

体对客体的判断。

3、舆论特点:(1)公共性(3)急迫性(2)公开性(4)

评价性

3、舆论特点:(1)公共性:舆论指向和作用目标的公共

性。2)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现实的干预,是在社会公共

领域发挥作用。(3)急迫性: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需要

破求解决的问题。4)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

做出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舆论的目的是让公共事务最大限度

的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于公众

行为的鼓舞或制约

一是政府文件公开二是决策过程公开三是政务活动公开

四是办事程序公开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舆论监督的目的是让公共事务最大限

度的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制约。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新闻与舆论之间的关系 1、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

依据 2、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舆论是新闻的建筑

材料”

四、新闻媒介与舆论反映和表达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

最后形成的标志。公开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2、引

发舆论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

定公共事务”。

媒体通过在其新闻报道中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

的方式,这种显著性会影响人们对周围大事的感知及其重

要性的判断。 3、引导舆论(舆论导向)使舆论保持正

确的方向和适当的力度。(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

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

约。

1、含义: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

活动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组加以

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特点: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

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拟

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

始蓝本。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传播媒

介的观点往往等于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使公众视其为

多数意见而遵从附合。

小结:1、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2、新闻媒介是舆论

的载体和放大器。3、新闻媒介反映代表舆论、引发引导

舆论。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一、新闻事业的含义

1概念事业: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

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新闻事业:是人类新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报

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传播

活动的总称。

通讯社(news agency):指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通讯机

构,其主要任务是向新闻传播媒介提供新闻电讯、新闻图

片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

通讯社的特点:1 新闻采编网络强大。2 直接为新闻传播

媒介服务。3 新闻传播信息产品特色鲜明。 2、新闻事

业产生的标志

第三节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

当代新闻媒介的特征一、报纸 1、报纸定义:报纸是以刊

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以较短定期间隔向公众发行的

散页出版物。2、报纸种类从办报主体分:党报、人民团

体报等。从发行区域分:全国性报纸、地区性报纸。

从内容性质分: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专业性报又分

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体育类等。从读者对象分:老

年报、青年报、少儿报、工人报等从采用文种分:中文报、

外文报、少数民族报从出版周期分:日报、周报、旬报、

月报。

3、报纸特点优点:造价低廉,制作简便;便于深度报

道。选择性强便于阅读,便于保存;信息承载量大,且

便于保存查阅;便于创办,便于适合各种范围的读者需

要。

不足:文字传达性限制了受众面;传播及时性较广播、电

视、网络差;文字符号缺乏生动性、直观性、现场感

二、广播1、广播媒介是指一种只能传送声波信号,而不

能传送图象信号的媒介。其工作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技

术装备,先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发射传送出去,再接收还

原为声音播放。2、不足线性播出,受众被动接受,选

择性差。线性播出,受众瞬时接受,保存性差。3、优

势。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生动性、直观性、感

染力强

三、电视媒介1、优势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生动性、

直观性、感染力强

2、不足线性播出,受众被动接受,选择性差。线性播出,

受众瞬时接受,保存性差。

四、网络媒体

传播特点:多媒体传播;非线性传播;个性化和交互性强;

信息容量大。

第五章新闻媒介的性质一、新闻媒介的共性和特性

和个性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1、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

新闻媒介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以

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

(二)新闻媒介的特性1、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有私营、

公营和国营三类(1)私营---私人独资、以公开或内部股

份制方式创办。(2)公营媒介:--- “公共资金使我们与

众不同”(3)国营媒介---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

媒介。2、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有官方新闻媒介和

半官方新闻媒介两类;3、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有无产阶

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两类 4、从办报(台)方

针上看,有商业性、政治性和政企合一型三类;5、从媒

介的内容上看,有严肃的高级报纸(台)和大众化的通俗

报纸(台)两类。

(三)新闻媒介的个性 1、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2、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3、以发表具

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4、以编排的新颖活泼、

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二、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一)何为双重属性 1、上层

建筑具有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生产者。2、信息产业一

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二)何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1、概念:(1)事业

-- 没有生产收入,不进行经济核算,全部经费由国家预

算中的行政管理费等开支。(2)企业 -- 从事商品生产、

流通、经营和服务性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实行独立

经济核算的单位。(3)行政 -- 国家机关,行使社会管理

职能,不从事生产,所需经费由国家预算支出中的行政管理费等开支。(4)产业 -- 从事生产活动的组织的集合。

三、新闻产品的商品性 1、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媒介产品也是一种商品,这是客观存在。

四、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1、含义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2、新闻事业不可避免带有阶级性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能不受立场、观点、方法的指配和影响。

3、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的取或舍、抢或压、祥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新闻事业的功能 1、报道新闻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2、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1)与硬性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舆论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2)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传播知识“没有围墙的学校”

4、提供娱乐(1)提供文化娱乐,丰富受众的精神生活。(2)多层次、多品种、多样式,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3)消遣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5、刊播广告广告是“报纸的血液”(1)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2)广告是新闻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

二、新闻事业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1、整个世界呈现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2、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的无限欲望;5、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的空气。

提供信息---不良信息泛滥,引导舆论---被舆论引导

不是任何网上信息都是真相,不是任何激烈的批评都表现为真理,不是任何铺天盖地的舆论都代表着主流民意。

第七章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一、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一)含义(freedom of the press)第一阶段:言论自由(文艺复兴)第二阶段:出版自由(17世纪初)第三阶段:新闻自由(现在)

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发表的文件指出新闻自由的内容包括:(1)采访自由 Free access of news (2)传递自由 Free transmission of news (3)出版自由 Free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 (4)表达自由 Free expression of views

(二)新闻自由的实质是公众的一种民主权利,是公众的知情权和议政权的实现的前提。

议政参政的前提是知情,知情的主要途径是新闻传播;而新闻传播若要起到社会公众耳目喉舌的作用,就必须享有较为充分的新闻传播自由。因此,新闻自由实质上就是通过传播和接受新闻而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它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闻自由的理论发展与历史演变,它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主义争夺政治权利的需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需要。

(一)古典新闻自由1、内涵以打破新闻检查和出版独占这两种限制为目标的新闻出版自由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

手段

3、代表人物第一个正式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是约翰?弥尔顿(英国作家,自由主义者,政治学家,出版自由思想奠基人)

(二)近代新闻自由(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

1、内涵争取报道政治问题、批评政府官员的自由。(三)现代新闻自由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报业应当享有新闻自由,反对集权对报界的控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并非完全合乎理性,报业自由的放任主义是有害的;?报刊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新闻自由以社会责任为规范,报道新闻要正确而有意义,保护公众的“获知权”;?政府应对报业滥用自由加以干涉,对正当的自由加以保护和支持。

2、内涵现代新闻自由是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自由,新闻自由不只限于媒体和记者的行业自由,同时也赋予受众使用媒介、表达意志的权利。

三、新闻自由的相对性?法律对新闻自由的保障与限制不可分割。?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不可分割。?新闻自由在一方面是一定的自由,在另一方面是一定的限制。

四、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必然性“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的规定之后,接着指出:“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法国的《人权宣言》

(二)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包括自控和他控两个方面。自控:媒体的自律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第一节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一、新闻真实性的具体内涵1、含义: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对新闻事实的评价要真实。

二、新闻失实表现故意失实非故意失实

1、故意失实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凭空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表现:(1)无中生有,故意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2、非故意失实由于某些新闻工作者的作风马虎,知识水平不高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虚假新闻。表现:(1)道听途说,捕风捉影;(2)不懂装懂,因果不符;(3)装神弄鬼,自欺欺人。三、新闻失实成因1、政治原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

势力都要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它们

或者威逼,或者利诱新闻传播媒介制造假新闻。

2、经济原因社会上某些人为了获取名和利,往往利用和

欺骗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工作者。

3、新闻采写者自身原因(1)记者采访不深入,造成新闻

失实;(2)为突出主题而随意吹嘘或者贬抑;(3)合理想

象,艺术加工;(4)某些新闻工作者知识不足。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战斗性原则

一、新闻事业的战斗性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

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二、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1、定义:公

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

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

的一种社会现象。 2、性质: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

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要从团结

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

3、特点:权威性——新闻事业是各级党委组织领导的,

有崇高的威望,往往代表党的声音。典型性——有代表性

可引起党和人民的注意,有普遍地教育意义可引起人民的

警觉。紧迫性——揭露和批评的问题都应该与当前的工

作、生产等有密切的关系,非下决心解决不可。重视社

会效果——有利于矛盾的转化与解决,着眼于提高人民的

认识与觉悟。

三、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威力在于

通过新闻媒介,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方面的种种问题公之于众,让舆论的阳光驱散阴云,照亮

社会每一个层面和角落,使腐败的霉菌无法藏身”。 1、

监督党的各级领导。“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2、促使问

题得到解决。 3、有利于加强党群关系。

四、舆论监督的范围1、决策出台过程---监督法律条文的

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符合法定的程序;

2、决策执行过程---监督国家发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实

施;

3、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政策水平、道德情操、工

作能力等。4、监督市场运作---公开、公平和公正; 5、

监督社会的一般社会成员---正常秩序,扶正祛邪,惩恶

扬善。

五、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新闻批评

新闻批评---是以新闻为手段,通过新闻媒介进行的舆论

监督活动。

1特点1)新闻批评是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

评。(2)新闻媒介所处的特殊地位,赋予新闻批评以极大

的权威性,进一步强化了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力度和巨大

影响力。

新闻批评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这与其他主

要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截然不同。

2、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1)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

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成功

的基础;(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

好的效果的重要一环;(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益,保留

被批评者的申述权利;(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

自觉的接受党委领导,积极的争取各级党委组织的支持和

帮助。

第三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新闻工作的党性含义指在新闻活动中坚持一定的政治

立场。

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

中的体现,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

具在新闻实践中贯彻和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三、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要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

性要求在新闻工作中体现无产阶级思想意志、组织原则、

行为准则。

(一)思想上---积极宣传党的理论与思想体系,以党的

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准绳,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宣传指

针。1、新闻媒介作为理论宣传阵地:宣传要准确、完整、

高水平、富有权威性;要根据新闻规律进行宣传。2、用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实,正确报

道和解释新闻事实。3、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善于同错误

思想行为斗争。

(二)政治上---积极准确生动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

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实际行动。1在新闻工作中要立

场坚定,旗帜鲜明。2、对党的路线宣传要坚持辩证法,

防止片面性。3、对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形式要生动灵活,

避免呆板教条。4、在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过程中,要实事

求是。

(三)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

闻工作纪律。1、遵守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全党服从中央。2、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稿件送审制,

情况反映制。

四、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要求与为人民服务宗旨相统

贯彻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的宗旨,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社会

主义新闻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为

人民服务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第三节新闻工作

的群众性原则

一、新闻工作群众性的含义是指新闻媒介与广大群众的密

切联系的特征。

其具体含义为:新闻报道与评论的主要内容是群众的活

动、生活、工作、学习情况与群众所关心的种种信息和问

题,表达人民心声,广大群众是新闻工作的参与者,新闻

媒介是群众监督党和政府工作的舆论工具,新闻媒介的内

容与形式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具体含义1、各级党委都要重

视党报工作,保证新闻内容与群众需要相统一。2、号召

全体党员重视支持新闻工作,积极参与新闻工作,依靠全

党和全体群众搞好新闻工作。

三、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的制度

党的新闻机构主要领导列席党委重要会会议,了解工作部

署,听取指示与要求;各级党的新闻机构必须定期向党委

汇报工作情况,事关全局重要宣传,要向党委请示、报告;

重要社论、理论、新闻稿事先送党委审批;设专门群众工

作部或通联部,认真对待来访来稿来信;建立通讯员网

络,向党委政府提供情况,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等;

四、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闻工作路线的意义1、

从组织上保证和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2、新闻事业

与群众密切联系。3、新闻事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五、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1、处理群众来电来信,

接待群众来访。2、建立培养通讯员队伍。3、发展联系作

者积极分子。4、做好新闻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5、

举办群众参加的新闻节目与社会活动。

第九章新闻选择

第一节新闻价值的内涵

一、新闻价值(news value)概念的提出(一)形成时间:

19世纪30年代欧美大众化报刊时期(二)早期资产阶级

新闻价值观的本义新闻价值= 生意经

默多克的“三S”“办报风格”,即Sex(性)、Scandal

(丑闻)和 Sports(体育)。

二、新闻价值的含义素质说标准说功能说源流说

(一)素质说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

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二)标准说新闻价值是记者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标

准。

(三)功能说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后最终所能取得的社会

效果。

(四)源流说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和公众对新闻需要

的要素的总和。

三、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

性(一)时新性(timeliness):(二)重要性

(Significance):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

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三)显著性(Prominence):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

的程度。新闻事实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的知名度越高,

显著性越强。

(四)接近性(Proximity):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

众接近的程度。

1地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受众距离越

近,新闻价值越高。

2心理上的接近性包括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职业、

信仰、爱好、利益等方面的相近。

(五)趣味性(human interest):指能够引起人们感情

共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实。

四、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社

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五、新闻价值的表现形式报纸:版面位置、所占空间、

强势弱势处理广播电视:时间长短、时段不同

新闻学概论

第十章新闻队伍建设

第三节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约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

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方社会关系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

的规范形式。

(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及调整它

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一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原则。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

的调控,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宪法、法律、条

例、决议、规章、命令等。

1、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刑事违法行为:收受贿赂罪。泄露

国家机密罪。非法出版罪。

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民事违法行为:侵害他人财产权利

的行为。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三、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违反职业规范的15种现象

(1)“有偿新闻”泛滥(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3)

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4)受贿新闻(北青报2003年10月

9日报道)(5)假新闻(6)制造“假事件”(7)侵犯公

民和法人的隐私(8)“媒介审判”(张二江审判报道,2002

年7月)(9)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

(10)拒绝更正与答辩(11)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12)

无人性的冷漠新闻(13)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

2、原因(1)传媒利益和个人利益,和传媒所担负的社会

责任之间,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2)行业内混岗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编辑部人员分

摊征订任务、拉广告。编辑部人员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报

道权”来要求所联系的企事业单位订阅报纸。

(3)媒体从业人员流动率过高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XINWEN AIHAOZHE2010·1(下半月 播属性。 网络受众可以相对自由地参与其中并和其他网友发生关系,“客”现象反映的是网络里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价值是生活的命根,表示人与实在的一种关系。”⑥可以说人类全部交往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交往双方所持有各种价值的价值实现。在“客”的交往活动中,“实在”表现为各种网络形式及其负载内容,“价值”表现为网络受众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交往目的。同一类型的网络形式里的网络受众怀着彼此相近的目的参与到交往活动中来,他们所持有的特定价值决定了他们的交往方式,于是不同类型的网络形式拥有不同的价值实现方式。作为“客”的网络受众,为了实现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个人价值,纷纷依托属性不同的“客”的各种形式来显示自己的特殊功能。 黑客、维客、奇客突出了技术性极强的特点,他们是自己所在“客”的“意见领袖”。传播信息的权利和价值实现的机会被技术权威垄断,不利于网络受众之间大范围、深层次的意见交流和价值交换。博客则突出了交互性极强的特点,第一次全 方位地集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 传播等各层次的传播模式。大部分网络受 众从此变“客”为“主”,每个人都可以发挥 主体性。 因此,“客”现象是网络媒体特殊技术 性赋予网络受众特殊功能性的体现,不同 的网络交往形式体现了不同的功能性。网 络受众通过不同的功能性来实现不同的

个人价值,并以此显现存在。 网络受众的未来 近年来各界人士纷纷呼吁网络立法, 目的是限制网络受众不能合理、有效地掌控网络媒体的特殊技术性赋予他们的各种权力。与此同时,2008年“两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温家宝总理说出“…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国家领导人对网络舆论的重视,凸显了自由的网络言论对于保证网络受众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矛盾双方总是相反相生,网络受众的 存在本身是客观的,理性或非理性的显现反映了功能性的不同。随着他律和自律的逐渐完善,这种功能性的存在会越来越积极、合理。在“Web2.0”向“Web3.0”迈进的过程中,网络受众的功能性及其外化的主体性显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未来的某一天,“网络受众”概念当中“受众”的属性会被彻底终结,同时诞生的将是真正意义上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第一章 新闻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章新闻学的诞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西方和中国诞生与发展的历程,了解新闻学的学科结构;掌握新闻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诞生与演变,掌握新闻理论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掌握四个问题: 1.新闻学的学科属性及研究对象。 2.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3.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4.中西新闻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本章共两节 第一节作为社会科学的新闻学; 新闻学的学科特点; 新闻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地位; 第二节新闻学的发展演变; 西方新闻学的发展; 中国新文学的萌芽与早期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闻学研究。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新闻学的定义和学科定位; ②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新闻改革。 难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作为社会科学的新闻学 新闻学(定义):【重点】是一门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揭示人类新闻活动规律的独立学科,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学科。 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拥有自由、美好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 【附】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 一、新闻学的学科特点。2点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本质、掲示人类新闻活动规律、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一门社会科学。 1.新闻学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学科。 新闻学的诞生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后期。德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研究论著和新闻学研究机构。 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拥有了专职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专门著作。 新闻学带着鲜明的新闻实践烙印,具有应用性学科的特征。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闻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指导价值。 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悠久历史相比,新闻学科的诞生远远晚于新闻传播活动。人类早期传播活动

新闻学(050301)

新闻学(050301) 一专业的历史沿革 上饶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创办的。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长期的专科层次的办学历史,办学水平高,办学质量好(评为江西省高校专科示范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于1998年正式招生。 2000年,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学院,我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始自主招生。与次同时,我系筹备开设新闻类新专业。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我系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的本科生。目前,我系新闻学专业已有2002级、2003级、2004级3个年级,共有学生158人。 二专业方向 新闻学 三专业与学科建设条件 1.师资条件 本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情况

本专业教师学位情况统计 2.实验室、资料室、及设备 我系资料室现有图书5400册。有新闻实习基地20余处。有新闻摄影实验室、新闻电视新闻实验室、文字排版实验室。 四专业特色 经过3年来本科层次办学的实践,我系的新闻学本科专业办学条件逐渐臻于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以下专业特色。 1.基础性 新闻学是学院升格后新办的专业。近年来,在学院筹划开设非师范专业以适应办学面向市场、扩大规模的新形势下,我系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确定把新闻学作为办学的方向。这不仅适应目前高速发展的新闻事业培养人才的需要,更能为新闻事业所拥有的广阔市场和可持续发展前景服务。新闻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而新兴的专业要发展就必须注重基础的扎实。深厚的中文基础是新闻专业能力提高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由于我系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量比较强,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特别注重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2.融合性 在为新闻事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我们还把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大中型企业培养

网络新闻学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 一、网络媒介与网络媒体 传播媒介:即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获取信息的物理形式或物理工具。 网络媒介:是指互联网络这一承载、传递、获取信息的信息系统。 网络媒体:以网站形式出现的有一定专业性质的信息传播机构。 二、网络新闻、网络新闻传播与网络新闻事业 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近变动和正在变动的事实的报道和评论。广义的网络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切新闻性信息及其评说,狭义的网络新闻则是指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网络新闻事业: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专门化、职业化形态。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 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这些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通信,可以交流信息。经由网络的连接,分散在各地的信息系统可以交换信息,做到跨越时空的资源共享。 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1969-1986) 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1986-1992) 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1992至今) 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三、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换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博客、维基等。 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四、网络新闻传播 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传输;1995年《神州学人》,我国第一份电子期刊; 1995年《中国贸易报》,我国第一家传统媒体电子版日报。1998年“德拉吉报告”,报道克林顿丑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0年千龙新闻网、中青在线、东方网标志着我国网络媒体合纵连横进入全面整合期。 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早期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1、信息量少,重复性高,基本上是传统媒体的拷贝,时效性还晚于传统媒体。 2、新闻分类不科学,编排不醒目,工作人员不懂新闻规律,缺乏新闻修养。 3、网络新闻单调陈旧,假新闻、假消息泛滥。 4、服务功能单一。 网络新闻的优势: 1、网络新闻内容丰富、形态多样; 2、迅速及时,不受时空限制; 3、信息承载具有海量性; 4、网络新闻检索方便; 5、网络新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五、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形态 传统媒体网络版;商业网站新闻中心或新闻频道;整合多家传统媒体资源组建的新型新闻网站。 上网媒体:先以原子形态出现的传统媒体所设立的网站。网上媒体:以比特为原生形态出现的网站,节目只存在于互联网,现实中无相应的媒体。 在信息资源、媒体信誉、政策法规方面,上网媒体占有优势; 在资金来源、人力资源、观念意识方面,网上媒体占有优势。 第三节网络新闻工作者 问题: 1、是不是只要在网上发布信息的人就可以称为网络新闻工作者呢? 2、网络新闻工作者与网络传播者是同一概念吗? 网络新闻工作者 广义上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泛指在互联网上传播新闻和信息的所有人;狭义上的网络新闻工作者,是专业新闻机构包括新闻网站中,在互联网平台上专门从事新闻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的工作人员。 网络新闻工作者,是指在网络媒体(主要包括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中心或新闻频道)专门从事新闻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发布的工作人员。 思考: 与传统新闻从业人员相比,网络新闻工作者有哪些特征? 一、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特征 传统新闻从业人员与网络新闻工作者相比较: 职能身份:具体性、明确性VS 多重性 业务手段:单一性VS 多样性 工作实践:限制性VS 自主性 与受众关系:单向性VS 互动性 二、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由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三部分构成: 1、政治素质: (1)必须具备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 (2)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具备政治敏感和全局意识。 2、新闻理论素养 (1)熟悉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 (2)正确比较中西方的新闻观念。 3、业务素养 (1)善于运用各种新闻网络采集和报道的方式 (2)具有基本的新闻采访、写作技能 (3)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能 (4)具备超文本写作和构思能力 (5)具有辨别、过滤信息的能力,养成检验信息的习惯(6)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7)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 三、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面临的冲击:新闻信息的可靠信受到质疑;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侵权;把关人地位受挑战。 2、网络新闻道德观的特点:新闻道德观的多样性;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道德差异。 3、网络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 (1)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2)拒绝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 (3)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版权意识; (4)树立团结合作的业务精神; (5)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自律。

网络新闻学结课论文

网 络 新 闻 学 结 课 论 文 文学院 广电1201 蒋莹 1207024034

网络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与之同时信息的传播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大批量的新闻报道以多种形式充斥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新闻报道的独特性与娱乐性越来越强,正一步步从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脱离出来。着眼点并不是当今的时事政治,而是不遗余力的报道暴力、性等低俗的问题,从而刺激消费者的低俗欲望,吸引读者眼球。新闻报道低俗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以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为切入点,着重讨论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的成因及相应对策。【关键词】新闻报道低俗化表现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1.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的定义及主要表现 1.1网络新闻低俗化的定义 网络新闻低俗,即网络上发布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 1.2网络新闻报道低俗化的表现 新闻报道低俗化的实质就是为满足受众心理上的原始需求,提供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的读者。新闻报道的低俗化主要表现在: 1.2.1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有些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仅仅为了轰动效应而无中生有,捏造一些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假新闻。2013年3月,“一女子街头喂老人吃饭的图片”在网络上疯传。报道称这位名叫文芳的女子在下班途中遇到乞讨的老人,便单膝下跪为老人吃饭,此女子也因此被誉为“深圳最美90后”。而经多方调查证实,这只是一场商业性的炒作。 1.2.2冷漠无情、错误导向 纵观现在的网络新闻报道,大量的报道中都涉及到了死人或者某些穷困人士的一些问题,然而在这些报道中很少能够看到以往新闻中的那种同情心和应有的人文关怀,相反更多的是对死者的轻视,完全不顾及死者家属,甚至出现将死亡推向娱乐化。如腾讯网2010年2月19日社会万象版块连续刊登了两条新闻《母亲因被儿子偷7千元愤而跳江身亡》和《6旬老人在村卫生站打吊针时身亡》这两条新闻分别于04:08和04:09被刊登出来,其内容只是寥寥几句对事件的描述。网站刊登这样的新闻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吸引网民点击观看,以获取自身的利润。 1.2.3无限的猎奇,宣传暴力 纵观现在的网络新闻报道,大量的报道中都涉及到了死人或者某些穷困人士的一些问题,然而在这些报道中很少能够看到以往新闻中的那种同情心和应有的人文关怀,相反更多的是对死者的轻视,完全不顾及死者家属,甚至出现将死亡推向娱乐化。如腾讯网2010年2月19日社会万象版块连续刊登了两条新闻《母亲因被儿子偷7千元愤而跳江身亡》和《6旬老人在村卫生站打吊针时身亡》这两条新闻分别于04:08和04:09被刊登出来,其内容只是寥寥几句对事件的描述。网站刊登这样的新闻没有任何新闻价值,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吸引网民点击观看,以获取自身的利润。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读《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后的几个问题 一条新闻的诞生是多方权力角力的结果,新闻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妥协,经济场域与新闻场域的较量,同时还有新闻场域内部的斗争。那么代表新闻场域力量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角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国内学者陆晔和潘忠党的观点。两位学者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是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在这里,摘抄下新闻专业主义的五个标准,因为它将指导我批判地看待媒介的实践问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政治权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无一例外,政治权力最终要战胜新闻专业主义。其实,在中国的媒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前媒介作为党的宣传者,虽然现在,媒介在向为公众服务,社会公器角色的转变,但是党管媒体还是没有改变。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引用最多的案例均来自国外,引用国内案例且都不点名道姓,并且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我想从侧面可以认为是国内的新闻不够自由。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官方介入调查,最后有些结果总不了了之,又或者是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公布事件的结果。因此,学者们对很多典型的新闻事件并不能探析出真相来,而且国内几乎没有学者对中国的媒体被指违反宣传纪律进行过罗列和总结。我觉得做这个研究应该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媒体引以为鉴,不再踩到“地雷”,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促进我们所谓的宣传纪律不断的改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利与弊。今年,湖南省市一级的行政部门正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其新闻发言人多为市级行政部门内部的秘书或者主任、副书记之类的官员。发言人来自行政部门内部,这是无可厚非,因为他更熟悉他所在的部门的内部事务。但是我认为发言人应该具备做一个新闻记者的素质,更深层次来说,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新闻素养、公共关系知识,在政府和新闻媒介之间能协调好双方工作,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做到临危不惧,既不怕会丢了政府的面子,也不怕记者会深究下去。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新闻发言人的三点影响。其一,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可能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借口,拒绝回答媒体的提问,众所周知,“踢皮球”历来是官场最成熟的潜规则之一;其二,新闻发言人也可以完全可能变成发布空话、废话、外交辞令和“报喜不报忧”的代名词,结果是公众无法获取真正关注的信息;其三,新闻发言人的“一言堂”结构,使记者只能通过这一个渠道去了解信息,无法利用权力之间的空隙去灵活发掘信息。 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无论是从新闻的角度,还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议题。包括新闻发言人的选拔、素养、任期,以及该制度的利与弊。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冲突性框架,其中包括一些情感类节目的冲突性安排。作者说:“现代新闻媒介最喜好的报道模式就是冲突性框架,因为这种报道很容易激发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媒体在干预事件提供自信力的同时又可以提供收视率和发行量,可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丰收。”我之前在看省内《情动八点》、《寻情记》这类节目,包括东方卫

新闻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势

新闻传播研究现状与趋势 《现代传播》是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学术性强,理论新颖,在我国传播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以2004~2014年这11年来《现代传播》所刊载的部分沦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内容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抽取《现代传播》2004~2014年每年的第六期所含沦文作为研究对象,除去杂志非署名论文部分,最后选取了585篇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2004~2014年间《现代传播》所刊载的有关传播学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类与分析。 研究发现 1.论文数量分析 从2004年到2007年关于传播学研究的论文的发文量一直在稳步上升,2008年开始略有下降,2010年以后趋于平稳,如今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在这11年间保持了稳定的发展与延续,依然具备相当的研究热度和学术活力。新闻传播研究由萌芽到繁荣,进而到近几年的平稳持续,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经过了从慢到快、由低到高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更深入和理智的研究阶段。这意味着国内传播学的研究基本已经涵盖了传播学的大部分领域,各方面都已经多少有所涉及,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纵深化研究,一篇优秀论文的认定在质量、深度以及创新上,都有了相比之前更严格的要求。 2.论文主题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4~2014年间我国有关传播学研究各类主题的分布情况。有关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依然集中在传统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比如传播理论与媒介研究,二者加起来占据了总量的47.35%,尤其是媒介研究,占据了其中的29.57%。由具体媒介人手,结合具体媒介探讨新闻传播理沦,依旧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另外,从各个类目的论文数量所占据的当期论文总量的百分比变化状况来看,媒介研究与传播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尽管在11年间屡有波动,但所占比例始终高于其他类目,诸如媒介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等。但传播学的研究与社会生活、科技革新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把传播学同其他学科相结合来创新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突破点,也是未来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趋势。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络及新媒体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业界对新媒体领域的兴趣越来越火,并且可以预期这股新媒体热会持续下去。这显示了传播科技对传播学发展的重要推动性,也说明了新媒体给研究者在而对社会现象的时候提供了新维度和新视野,比如受众(audience)到用户(user)的改变,让研究者从研究接受行为转变为研究使用行为等等。 考虑到传统领域推陈出新的困难程度,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者大可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新的创新机遇,开拓更为广泛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实践。 另外,传播艺术一直占据着相对不小的比重,这可能与《现代传播》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类杂志人文色彩较重的特点有关。其他类虽然占据了12.31%的比重,要高于传播教育以及特殊群体等领域的研究,但主要原因是《现代传播》几乎每期都有数篇对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交流等会议的综述或总结,真正关于品牌、形象以及广告的内容并不多,国际传播类的研究就更少。这个问题在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类目中同样存在,即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虽然占据了17.78%的比重,但以传播学理论为主,有关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论文很少。 总体来看,传播学理论与媒介研究这些传统研究主题的研究虽然依旧占据新闻传播类研究的主体,但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此类研究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从日前国内的传播学研究现状来看很难推陈出新。把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俞,或许是一个出路。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新闻专业研究生院校排名

1,人民大学,〈尽管他比较黑,但你一只脚迈进人大就等于踏进了政府!录取比例约50:1录取人数110人〉? 2,中国传媒大学,推荐报考〈学校虽小势力却强,看看央视有多少牛人是这儿毕业的?录取各个专业共有300多,比例15:1〉? 3,清华大学,〈虽然新闻不怎么地,但凭他的名气就牛死了。录取比例约30:1录取人数40人〉? 4。华中师大< 已进911,其实力和发展势头不可小视,在武汉仅次于武大,华科,招16,公费60%,比例5:1>? 5,北京大学,〈绝对是个做学问的好地方,也是许多考生一生的梦想,人生只为圆梦!值!招40个,15个推免生,比例约30:1〉? 6,浙江大学,〈有新闻宗师老邵在哪儿撑着,他的弟子也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录取大概30个左右吧,比例11:1〉? 7,南京大学,〈绝对是中国最令人尊敬的大学,绝对是最能学到真东西的地方,录取30人左右,录取绝对公平,比例15:1〉? 8,华中科技大学,推荐报考〈有周济在,值得去!这校有钱,人人都能得奖学金,虽没公费胜似公费!录取110人,录取比例10:1〉? 9,武汉大学,推荐报考〈研究生的加工厂,大批量生产,实力也不错,招190人,报考的大多是垃圾,上线率很低,别看报的人多,其实不难考,录取比例9:1跨专业的学生很受欢迎,〉? 10,厦门大学,推荐报考〈广告第一牛,城市好,压力小,公费多,难度小,招80人,公费1/:3,〉? 11,暨男大学,推荐报考〈在广州这块传媒高地很有前途,还可以去南方周末。招70人。比例8;1〉? 12,广西大学,推荐报考,〈最被人忽视的新闻强校,实力不比武大差,就是没人家名气大,在业内很有名气,外行不知道而已,录取65人,比例6:1,只要上线就很有希望〉? 12,北京印刷学院,〈出版行业的老大,很容易靠,基本没什么淘汰,招30人吧,比例4:1〉? 13,南京师范大学,推荐报考〈美女多,学校漂亮,就业不错〉? 14,上海大学,〈在上海仅次于复旦,但是复旦每年培养的那么几个研究生够上海这个地方用吗?所以上大学子就得登场了!发展势头强劲,现在上海名列第5,钱/前途无量啊!招40人,公费1/3,录取比例为8:1〉? 15,中央民族大学,〈在北京这块地就有前途,报考难度较小,招25人,公费10人,比例7:1〉? 16,大连理工大学,〈在辽宁是第一传播高校,大连这地方谁不爱?况且校内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招50人吧,公费1/4,比例8:1〉? 17,湖南大学,〈湖南卫视就是后方基地,湖南的传媒也是国内一等一的好,一不小心就可进湖南卫视,一不小心又是一个李湘何炯,呵呵,招45人,公费1/3,比例7:1〉? 18,安徽大学,〈几个导师在业内也小有名气,不错,值得一拼,况且在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也是很吃香的!招65人,公费一半,比例6:1〉? 19,西南政法大学,〈在重庆可以很牛啊,重庆的传媒工作者薪水普遍较高,就业很好,美女也多啊?招35人,60%公费,比例6:1〉? 20,辽宁大学,〈曾经游人称他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我认为的确如此,辽大这几年有钱了,

(完整版)网络新闻学笔记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考试重点:德拉克报告、斯塔瓦尔报告(网络新闻优劣势)、网络的层次化、短消息、深度报道、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一、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上网媒体、网上专门新闻机构、网上非专门新闻机构、网上个人新闻传播。 2、传播方式多媒体化: 1)“兼容并蓄”: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数据为一体,具有可视、可听的方式。 2)“异曲同工”:同一条新闻信息,在网上可用不同的形式表现。 3)“随意选择”:用户可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也可只听声音,关闭图像。 3、传受关系的交互性:网络新闻传播结构是开放性结构。 1)传播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来源。 2)双方流动任何一个节点都可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 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 4)任意两节点之间的交流途径不止一条。 双向互动交流方式:受者-传者纵向意见反馈;受者-受者横向意见反馈;传受双方多元动态交流互动。 4、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 1)主动获取个体化信息 2)自由选择媒介表现形式 5、信息的快捷性(网上新闻缺乏简洁性,大量无效信息,是重点信息被淹没): 1)新闻事件及时上网 2)网上新闻及时刷新 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 1)横向集纳最广泛的多元信息源 2)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 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 二、网络受众的构成状况分析 1、网民的性别构成:上网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正在趋向平衡。 2、网民的年龄构成:18-24岁的年轻人是网络受众主体,高龄段网民稳定增长。 3、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低文化程度和低龄化网民增长,使网络的内容提供者责任加重。 4、网民的收入分布:低收入水平上网人数并不少,且一直增长。 三、网络受众的心理分析 1、需要与期望:自我表达、自我认可和他人的认可 2、受众的注意心理: 1)无意注意,刺激的强度可根据内容的新奇程度、重要性、知识性或实用性等因素来相应地设定。 2)有意注意,信息内容要吻合受众的目前需求,信息要能调动受众深切的感情。 3、网络受众接受信息的特点:求真、求客观、求新心理。 4、网络受众消息行为与习惯: 1)受众的上网习惯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上网时间段、每天上网次数、每次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的经济成本与承受能力、上网的主要活动以及最常访问的新闻网站。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 1992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最初数年,由于太多的现实问题遮蔽了研究者的视线,新闻理论一度被忽略,研究相当零散。最近几年,开始呈现新闻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因为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只能建立在理论研究深化的基础上。对理论思维的回归,也借助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迅速扩大的外部原因。他们限于条件和经费,在抽象思维方面发展的较多;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入门的研究人员,首先的训练也应该在这个领域。于是,诸如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等等,面临新的环境,再次被提出讨论。传统的关于传媒性质任务的认识,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变得多样化了。传播学研究中一些较著名的假设,无形中为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各种涉及当前传媒实际工作的热门话题,也持续数年,常说常新。下面是对近年新闻学研究情况的概述: 1,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 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这几年主要围绕着区分新闻与宣传展开的。近年新闻学界展开的“用事实说话”是否新闻写作规律的讨论、2003年年末纪念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发表60周年的学术会议,深化了对于新闻、宣传内涵差异的理解。有的文章认为,新闻与宣传的不同点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要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对新闻和新闻传播业的认识,近年也从不同角度得到较多的论证。一般地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然而,有的文章指出,新闻只是为社会上某些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提供了传播渠道。作为叙事的新闻,它的本质是透过“知晓”以获取知识,而历史属于理解性的知识范畴。“新闻→历史”的简单转换关系忽略了不同学科主体的差异。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一些,不算多。有几本标题为“新闻理论”的书,基本是用政治套话编织的,学术价值有限。杨保军的《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对新闻事实的探讨较有深度。 2,新闻真实问题研究 近年最为集中的新闻理论话题是新闻的真实性,文章很多,但没有出版专著。这个老话题重新成为研究对象,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利益驱动下的假新闻泛滥。 有的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假新闻的泛滥,即社会假冒伪劣成风的环境、存在假新闻流通的市场、假新闻制造者适应了受众的某些接受心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欠缺。基于过去一些假新闻被告上法庭的“教训”,现在的假新闻往往无特定指向,它不以侵害当事人为目的,以假人物、真的大地点和假的小地点(通常乡以下的小地点是假的)为掩护,编造煽情、轰动的内容(有的格调还很高)以骗取利益。 有的文章认为,普通受众对这类假新闻在一定条件下应当拥有诉权,因为受众购买报刊这一交易行为构成了一种买卖合同,对其质量的主要要求便是真实性。普通受众对媒体内容真实性问题起诉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如果媒体造假,非报道指涉对象可以起

新闻学课件

一、新闻学(journalism)的研究对象(一)定义: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二)早期的新闻学研究 1、新闻学起源于德国。1845年,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问世。1845年,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专门研究机构——新闻研究所在海德堡设立。 2、美国20世纪初,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相继成立新闻学院。 3、日本1929年,小野秀雄在东京帝国大学创立新闻研究室(战后改为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1992年4月1日改组并更名为社会信息研究所。《每日新闻》(1872年)《读卖新闻》(1874年)《日本经济新闻》(1876年)《朝日新闻》(1879年)《时事新报》(1882年)4、中国中国的新闻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徐宝璜《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9)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二、新闻学的内容,新闻理论(journalism theory)——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新闻史(history of journalism )——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 news activities)——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的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媒介经营与管理 ( media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研究媒介内部管理机制及媒介的经营策略。 2011年12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与武汉地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武汉晨报获得独家覆盖武汉市轨道交通线(含地铁、轻轨等)发行权利。 《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2009年8月27日宣布停刊。成为中央级媒体首家倒闭的媒体。 三、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基本观点(1956年美国施拉姆等人) (一)集权主义媒介理论(authoritarianism theory):指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和体制。希特勒式的法西斯专制主义也包括其中。 1、背景:印刷技术的飞跃使得近代报刊诞生并迅速发展。欧洲封建王朝和专制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法令来严密监 督和控制报刊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出版控制制度。2、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利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1586.英国都铎王朝《星法院法令》1902.中国大清王朝《大清报律》 1570年,伊丽莎白一世将枢密院的司法委员会改组为直属女王的皇家出版法庭,即“星法院”,以加强封建统治。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1年,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最大桎梏。星法院(Court of Star Chamber)是英国国王掌握的特种刑事法庭,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成为英国报纸出现以前一长段历史中禁止自由发表意见的又一障碍”。 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特许出版,新闻检查,津贴制度,知识税 3、内容: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二)自由主义理论(liberalist theory):指的是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新闻思想和体制。 1、背景:形成于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与极权主义制度斗争的产物。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和密尔的《论自由》对这种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内容:(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便。(核心)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的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们群众、各党派都利用报刊充分的自由得表达各自的意见。 (4)对事实的信念崇尚客观报道。 3、评价:早期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作用。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它最初设想的社会理想。 4、弊端:?自由主义原则下对传媒的放任自流,孕育着滥用新闻自由的危机;?传媒商业化又孕育着导致滋生赢利至上的倾向之危机;?传媒垄断日益加剧,影响着人们运用新闻自由权。 3、社会责任理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1947年美国新闻(传媒业)自由委员会发表的题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报告。 (1)背景:20世纪后,媒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和利益集团手中,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多数人失去了公开发表言论的渠道;媒介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制造低俗的内容,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 (2)目的: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防止由于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3)五项具体要求:新闻媒介应提供真实的、全面的、理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报道,清楚说明事件意义的来龙去脉。 新闻媒介应当成为“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新闻业应描绘“社会的各个集团的典型图画”。 新闻业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职责) 新闻业应使人们“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新闻的完整性)区别: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矛头指向政府,要求政府保证新闻媒介的自由。社会责任理论矛头指向媒介,要求新闻媒介对公众负责,体现公众的自由权利。 4、党报理论(party newspaper theory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思想和管理体制。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满足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国家有权监 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5、发展新闻学(development journalism):国家的发展 尤其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 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实经济发展。新闻媒介的功能: 守望、整合、教育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定义与特点(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 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二)近现代新闻的含义: 1、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 2、报纸 二、新闻的定义(一)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二)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1、报道说:新闻是新近 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信息说: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三、新闻的基 本特点:1、真实2、新鲜 1、真实的要求 1、事实要客观存在 2、细节要真实准确 3、反映事实要全面 2、新闻失实的原因:(1)故意失实(2)非故意失实政 治原因经济原因记者原因 (二)新鲜(时新)1、时间性,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 差越小,时间性越强。新闻是易碎品。2、新鲜性,新闻 报道的新鲜感,表现在内容、视角、切入点、形式、主题 等方面。 四、新闻的本源(一)新闻本源(二)新闻来源 (一)新闻本源事实的变动就是新闻产生的本源。变动 是新闻之母。 (二)新闻来源1、含义:指获的新闻的方法。通过采访 有关人员;通过现场亲身获得;通过查阅资料获得。 2、 交待新闻来源(Attributing)的必要性:美联社:除非 属于常识,否则必须交代你没有亲眼看到的东西的出处! (1)增强新闻的可信性、权威性;(2)加强材料提供者 的社会责任感;(3)避免新闻官司。 3、怎样交待消息来源(1)为增强可信性,应交待材料 提供者的身份;(2)有争议的问题,必须交待争议双方 的材料来源;(3)为保护材料来源,但又不能不交待来源 者,可采取含糊的说法,匿名消息来源。 五、新闻的要素1. who 2. what3. when4. where5. why6. how 六、新闻的类别 1. 内容:军事、经济、娱乐、教育2. 地 点:国际、全国、地方 3. 时间:突发、延缓4. 来源: 现场、非现场 5. 篇幅:长新闻、短新闻 6. 受众:硬新 闻、软新闻 硬新闻:对国计民生和人们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或重大影 响的新闻。 软新闻:对国计民生和人们切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或影响 不大的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二、 信息的特点:共享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 四、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观念: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2、新闻必 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首先,报道中不能遗漏 信息。其次,连续报道中要注意回叙。 新闻业务上: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 报道。“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报道、追踪报道 和反馈报道”2、加强深度报道。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 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抓住社会现象,穷根溯源。 3、 加强新闻综合评述。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 体运用。由各方面的综合,显示出事情的社会影响和发展 趋势。4、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 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 "全息"报道。 第二节宣传与新闻 一、宣传的定义 宣传是个人或集团有意识地表达意见或行动,旨在影响人 们的心理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宣传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 第二、具体区别: 1、出发点不同: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 归宿点不同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3、传播的方式不 同新闻是一次性的,宣传需要重复4、传播的要求不同 联系:1、新闻与宣传均属传播范畴。2、现代宣传主要通 过新闻媒介进行。 四、影响宣传效应的因素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 者) WHAT(内容)WHERE(场合)WHEN(时机)WHY(动 机)HOW(宣传方法) 1、宣传者: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 素,信任度和宣传效应成正比。 2、宣传对象:其既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 的最后鉴定者。(“魔弹论”) 3、宣传内容:真理与谬误、真话与假话、有利与损害。 4、宣传场合:分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封闭环境下信息 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开放环 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或敌对性势力设法争取 受众,预期效果就困难。 5、宣传时机:宣传需要针对各个个体在不同时机的不同 心理状态,才取得预期效益。 6、宣传动机:动机不同,内容的选择也就不同,宣传的 目的要十分明确。 7、宣传方法:宣传者要达到效果必须得当地运用一定的 宣传手段、技巧和媒介途径。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2、舆论的三要素: 主体:即数量相当多的人。客体: 被主体评价的时局和事态。形态:社会公众的意见。主 体对客体的判断。 3、舆论特点:(1)公共性(3)急迫性(2)公开性(4) 评价性 3、舆论特点:(1)公共性:舆论指向和作用目标的公共 性。2)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现实的干预,是在社会公共 领域发挥作用。(3)急迫性: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需要 破求解决的问题。4)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 做出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舆论的目的是让公共事务最大限度 的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于公众 行为的鼓舞或制约 一是政府文件公开二是决策过程公开三是政务活动公开 四是办事程序公开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舆论监督的目的是让公共事务最大限 度的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制约。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新闻与舆论之间的关系 1、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 依据 2、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舆论是新闻的建筑 材料” 四、新闻媒介与舆论反映和表达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 最后形成的标志。公开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2、引 发舆论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 定公共事务”。 媒体通过在其新闻报道中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 的方式,这种显著性会影响人们对周围大事的感知及其重 要性的判断。 3、引导舆论(舆论导向)使舆论保持正 确的方向和适当的力度。(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 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 约。 1、含义: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 活动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组加以 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特点: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 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拟 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 始蓝本。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传播媒 介的观点往往等于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使公众视其为 多数意见而遵从附合。 小结:1、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2、新闻媒介是舆论 的载体和放大器。3、新闻媒介反映代表舆论、引发引导 舆论。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一、新闻事业的含义 1概念事业: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 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新闻事业:是人类新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报 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传播 活动的总称。 通讯社(news agency):指专门搜集和发布新闻的通讯机 构,其主要任务是向新闻传播媒介提供新闻电讯、新闻图 片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 通讯社的特点:1 新闻采编网络强大。2 直接为新闻传播 媒介服务。3 新闻传播信息产品特色鲜明。 2、新闻事 业产生的标志 第三节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 当代新闻媒介的特征一、报纸 1、报纸定义:报纸是以刊 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以较短定期间隔向公众发行的 散页出版物。2、报纸种类从办报主体分:党报、人民团 体报等。从发行区域分:全国性报纸、地区性报纸。 从内容性质分: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专业性报又分 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体育类等。从读者对象分:老 年报、青年报、少儿报、工人报等从采用文种分:中文报、 外文报、少数民族报从出版周期分:日报、周报、旬报、 月报。 3、报纸特点优点:造价低廉,制作简便;便于深度报 道。选择性强便于阅读,便于保存;信息承载量大,且 便于保存查阅;便于创办,便于适合各种范围的读者需 要。 不足:文字传达性限制了受众面;传播及时性较广播、电 视、网络差;文字符号缺乏生动性、直观性、现场感 二、广播1、广播媒介是指一种只能传送声波信号,而不 能传送图象信号的媒介。其工作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技 术装备,先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发射传送出去,再接收还 原为声音播放。2、不足线性播出,受众被动接受,选 择性差。线性播出,受众瞬时接受,保存性差。3、优 势。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生动性、直观性、感 染力强 三、电视媒介1、优势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生动性、 直观性、感染力强 2、不足线性播出,受众被动接受,选择性差。线性播出, 受众瞬时接受,保存性差。 四、网络媒体 传播特点:多媒体传播;非线性传播;个性化和交互性强; 信息容量大。 第五章新闻媒介的性质一、新闻媒介的共性和特性 和个性 (一)新闻媒介的共性 1、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 新闻媒介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2、新闻媒介是以 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 (二)新闻媒介的特性1、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有私营、 公营和国营三类(1)私营---私人独资、以公开或内部股 份制方式创办。(2)公营媒介:--- “公共资金使我们与 众不同”(3)国营媒介---国家直接控制或国家控股的 媒介。2、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有官方新闻媒介和 半官方新闻媒介两类;3、从阶级性方面来看,有无产阶 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两类 4、从办报(台)方 针上看,有商业性、政治性和政企合一型三类;5、从媒 介的内容上看,有严肃的高级报纸(台)和大众化的通俗 报纸(台)两类。 (三)新闻媒介的个性 1、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2、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3、以发表具 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4、以编排的新颖活泼、 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二、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一)何为双重属性 1、上层 建筑具有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生产者。2、信息产业一 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二)何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1、概念:(1)事业 -- 没有生产收入,不进行经济核算,全部经费由国家预 算中的行政管理费等开支。(2)企业 -- 从事商品生产、 流通、经营和服务性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实行独立 经济核算的单位。(3)行政 -- 国家机关,行使社会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