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协同育人构建三大平台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

合集下载

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

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

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是一个旨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工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一、改革培养模式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而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提倡全人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该项目推崇“观念的变革、制度的创新、方法的更新、尺度的放大”的教育理念,通过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引导研究生刻苦学习、勇攀科技高峰、助力国家发展。

二、优化课程设置为了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优化了课程设置,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除了专业课程外,还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项目通过设置“一学科、二导师、三评价、四实践、五激励”的课程体系,帮助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

三、建设导师队伍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他们不仅要是专业领域的学术佼佼者,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导师能力。

为了提升导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加大了对导师队伍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该项目建立了导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励导师积极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导师服务。

四、完善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研究生项目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评价、课程评价、实践评价等多方面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展示之学风建设见成效电气-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处

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展示之学风建设见成效电气-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处

• 培养计划中每学期增加学习指导课; • 引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管理; 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平台
• 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提供创新能力提升硬件支持; • 以导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建设优化创新能力提升软件支持;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平台
•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2
1 1 2 9 9 4
0
0 1 0 1 1 1
2
0 0 2 5 1 0
0
1 0 2 3 7 3
国家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国家级
学工与教学协同模式的四项举措
思想育人 抓手 平台 目标
学团建设 新媒体建设
学习育人
学风督查 学业帮扶 导师与辅导 员协同 打造优良学 风
创新育人
国省赛、校 赛、院赛三 级赛事
构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模式,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电气工程学院 二〇一五年三月
汇报提纲
1
学工与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一个目标
2 3
4
学工与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二项抓手
学工与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三个平台 学工与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四项举措
一、确立一个目标
学工与教学从“相互认同”到相互协同,加强学风建设, 提高学生工作成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卓越成才
2
3
“TI杯”安徽省第九届大学生 电子设计竞赛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 能汽车竞赛
5
5
2
2
1
1
2
2
省级
省级
4
5 6 7 8 9 10
2014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 工业自动化挑战赛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指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育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立三级实施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的构建。

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背景深远,是应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而产生的,也是推进产学合作、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力举措。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然而,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因此,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运而生,通过企业资源和高校资源的整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级实施体系的构建1.第一级实施体系: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政府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出台相关政策,给予税收、融资、奖励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政府还可以整合资源,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同合作,在项目实施中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服务,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第二级实施体系:项目运营与管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运营与管理体系。

企业和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落地与运作,包括项目规划、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等环节。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考评机制,确保项目运营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3.第三级实施体系:学生培养与就业服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学生培养是项目的核心内容。

高校应当根据产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引进企业导师,开设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学生培养,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未来发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未来应当进一步完善实施体系,推动项目的深度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政策手段,激励更多企业和高校参与项目。

建立全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

建立全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

建立全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应以创新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推进经济持续高增长。

因此,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模式概述产学研用协同是指产业、学界、研究机构及政府合作,实现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模式。

产业需求、高校人才和研究创新能力三者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

二、模式实施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1.加强交流合作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要首先加强交流合作,搭建产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形成开放、共享的多方合作机制,开展深刻的互动学习、信息交流和人才共享。

2.提高实践教学产业应该积极参与高校教学,有针对性地提供实践机会,并共同制定教学项目、实践评价标准、职业培训课程等。

高校应该积极响应,拓展实践教学领域,不断提高学科实践水平,深入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商业素养。

高校带领学生集中到产业园区实习、创新项目练手,深入调研各级市场进行市场状况分析、竞争分析等,将广阔的实践领域纳入到学生的教育培训中去。

3.全力推进科研高校虽然是教学为主的机构,但是研究也非常重要。

不仅要优化研究环境,完备研究设施,还要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并理性开展科技成果贡献评价,对科技研究加以梳理和评价,将优秀科研成果推广给产业界和社会。

4.制定评价标准要实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应先制定全面、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标准,以保证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同时,评估标准应该符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特点,既能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优势和影响1.实际效果显著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了产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生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微观实现路径

研究生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微观实现路径

研究生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微观实现路径作者:王芹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5期王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相对薄弱环节,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拟从高校院系学生思政的微观视角出发,探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之路。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一)国家“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落实落细的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系列文件,聚焦实现“三全育人”。

教育部更是启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就具体的执行主体而言,不少学校实行了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院系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承担者”。

在微观层面深入挖掘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成为落实国家“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中之重。

(二)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一等问题。

特别是当研究生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及压力时,更是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仅靠思政课教师和导师的教育以及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从院系这一微观视角剖析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成因,系统梳理和挖掘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明晰各育人主体的角色和职责,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多维实现路径,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建立院系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层层传递的自育、互育链条,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 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

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  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

何培养综合 素质较强 的创新 型人才 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 者的重要研 究课题 。实践环节 是研 究生培养 中的重要组成
部 分 , 应 贯 穿 于 研 究 生 的 整 个 培 养 过 程 之 中 , 中锻 炼 和 它 从 掌 握必 要 的实 践 技 能 、实 践 工 具 和从 事 科 研 和 工 程 实 践 的
Pr c c o B i i g M u t lv l Pl to m , ie t e at e f ul n i d li- e e a f r Ra s h
Qu ly o r d aeSu e  ̄ / u J nuWagJa ai fG a u t tdn /H i r, n un t a
践期间 , 对研究生 社会实践 活动进 行定期检 查 、 督促 , 保障
研 究 生 的 实 践 活 动 能 与正 常 的 教 学 科 研 相 结 合 ,为 实 践 活 动 的顺 利 开 展 并 取 得 良好 效 果 奠 定 坚 实基 础 。社 会 实 践后 ,
d ae s d nsb e fc i gtes ca r c iew r c a im, u t t e t yp r t o il a t o k me h n s u e n h p c e r h n e c n e ta d fr o o ilp a t e a d b i i g n i i g t o tn n om fs ca r c i , n u l n c h c d
A b t a t o ilp a tc l y n i s r c S ca r c e p a sa mpo tntr l n c liai g i ra o e i utv tn hih -qu lt a e t. i e ste mprv v r l uai fg a g aiy tl nsUn v riis i o e o e alq lt o r — y

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

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

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推动学术进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导师制度不完善、培养模式单一、学科交叉薄弱等,因此需要进行深化改革和质量提升。

二、目标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与质量提升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加强能力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构建导师制度改革、完善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等。

三、实施路径(一)构建导师制度改革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制度是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项目将通过建立导师评价机制、提升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完善培养模式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项目将探索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交叉已成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项目将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学科交叉研究的机制和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项目还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提高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科研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项目将加强学术科研的指导和管理,提供更多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科研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强化新质生产力建设 持续推进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新质生产力建设 持续推进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新质生产力建设持续推进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作者:刘建林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4年第05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予以专章论述,给我们厘清了教育的战略支撑和基础地位。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培养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陕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299所,在校生863.4万人,教职工71.8万人,专任教师56.1万人;高等学校111所,在校大学生201.8万人,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居全国第4位;“双一流”建设大学8所,国家“双高”高职院校8所。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陕西奋力答好“新质生产力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陕西教育何为?”的答卷,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陕西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

政治性是政治组织的灵魂,政治方向决定政治组织的走向及趋势,政治觉悟是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

陕西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对陕西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台账式、清单化落实推进,全面提升“从政治上看教育、办教育”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7次来陕,多次看教育、去学校,对陕西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过的4所学校的负责同志到委厅机关分享交流,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教育足迹”;在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安康老县镇中心小学、绥德实验中学、延安中学召开座谈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组织党员干部赴杨家岭、延安中学和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等地,开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看变化悟思想”实践研学,引导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学校、学院、学科三方协同管理体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学校、学院、学科三方协同管理体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学校、学院、学科三方协同管理体制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进入迅速膨胀的阶段。

截至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已达到550000人[1]。

招生规模中博士生65000人,硕士生485000人。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已达到空前的扩大,人才培养类型不断多元化,学科结构也逐渐趋于完善,目前基本上已经建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由于研究生的招生增长速度过快,培养规模逐年攀升,原有的各校院级的体制已不能很好地管理和监督偌大的一个研究生群体,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各种矛盾和缺陷已愈发凸显[2-3]。

因此如何在校院级管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校院双向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更趋和谐,并促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升,已成为各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迫切任务[4-5]。

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实施的背景,论述了该管理模式的具体运作机制,并探讨了该管理模式运作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的三级管理模式从高校研究生招生发展趋势看来,以往实施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形势,如何对学校、学院、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进行调整,激发学院的活力,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办学资源,从而在现有的条件下获得资源要素重组的最佳效应,这就涉及到如何优化研究生培养中的校院两级管理的问题[6-7]。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在原有的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上增加一个第三级管理,即学科管理。

它的实质是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职权下移到学院(系)、学科两级,通过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内容,规范管理行为,改变职能过于集中的现状,充分调动院(系)、学科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在研究生院院长领导下,执行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实施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各种规章制度,对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监督。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举措和经验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举措和经验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举措和经验●黄文姬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发展更加公平公正、高质高效的教育更加期待。

2021年10 月23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而真正形成长效育人合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价值意蕴协同,是指通过各自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最终使多方获益、效果增强,推动共同高效发展的过程。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则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重要育人主体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方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要素互通、功能互补、影响互促等,通过有机的协同整合,共同最大化增进育人效果,并形成持久稳定作用源的过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现是长期综合性影响的结果。

有效落实这一任务,就需要从教育的各主体、各环节、各领域出发,实现协同配合。

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均明确提出“坚持协同配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协同育人”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途径之一。

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

学校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具体而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启蒙之源,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个体优良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奠定重要基础;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是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阵地;社会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个人道德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只有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方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共进,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式的立德树人教育。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教育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教育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素质和数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与产业界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

本文将从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优化培养计划,强化实践环节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学术界,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样重要。

学校应根据产业需求和市场趋势,调整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加强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习和项目实践机会,让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1.2 构建导师团队,促进交叉合作产教融合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其中导师的作用尤为关键。

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导师团队,邀请来自产业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术界的教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这样的导师团队可以将最新的产业信息和前沿技术带入学校,同时也可以让研究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和创新。

1.3 建立产学研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了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实验室,将教育、科研和产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实验室可以成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和运作,可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1.4 建立评价体系,促进双向反馈为了确保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效果,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评价体系应包括学术成绩、实践能力、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学校也可以邀请来自产业界的专业人士参与评价,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对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川教 〔2016〕 32 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川教 〔2016〕 32 号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川教〔2016〕32号各市(州)教育局、高等职业院校: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现就深化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加强专业课程衔接,创新培养模式,拓宽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服务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

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文件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文件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文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我国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

一、加强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工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要从招生和选拔工作抓起。

各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招生信息,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并依据学科特点和人才需求,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选拔出具有优秀学术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研究生。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各高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人才需求,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应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结合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设置有深度和广度的课程内容。

同时,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各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导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同时,要加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导师-研究生关系,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指导和个人成长的支持。

四、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各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诚信意识。

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管理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学术环境。

五、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各高校应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机会,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加强对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六、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研究生就业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2.17•【字号】京教研〔2021〕15号•【施行日期】2021.1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现将《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12月17日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关于推进新时代北京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京教研〔2021〕5号),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现就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制订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到2024年底,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结构规模优化、培养特色鲜明、综合实力突出、服务需求有力的研究生教育,有效支撑北京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

——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明显增强。

学科布局结构更加科学、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学科以及新兴前沿交叉学科。

——学位授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显著完善。

学位授权层次和类型更加丰富,学位授予单位服务需求能力显著提升,分类发展成效明显,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

——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需求匹配度显著提升。

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明显提升,形成更加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由于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

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分为多个层面进行建设。

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这需要通过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等方式来教育和培养研究生。

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机制。

这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研究成果、论文质量等方面进行监控和评估。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评估活动、开展毕业答辩、评估科研成果等方式来监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践经验,能够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需要完善导师评价机制,建立导师成长和评估的制度,提高导师的素质和能力。

第四,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实验、实习、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五,要加强学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严格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职业道德。

要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通过开展研究生培养的评估活动,了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要加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解决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这需要政府、高校、导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多层面、多领域的合作,构建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教育部继续加大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支持力度,明确了重点支持领域及项目群建设方向。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领域和方向,以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重点支持领域1.新工科建设: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绿色低碳等领域为核心,推动工程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工程师。

2.新农科建设:以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为主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链协同,培养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

3.新医科建设: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公共卫生、生物医药、健康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医疗人才。

4.智能制造: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

5.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培养具备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的技术人才。

6.绿色低碳:以能源转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高级人才。

7.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项目群建设方向1.产业学院建设:推动高校与产业界共建产业学院,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体系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4.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产业实践能力。

5.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十三部门 协同育人意见

十三部门 协同育人意见

十三部门协同育人意见“十三部门协同育人意见”是指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协同育人的意见。

这份意见旨在加强各部门在教育领域的协同合作,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共同育人,共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推动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未来观;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等。

此外,这份意见还强调了各级政府部门在推进协同育人方面的责任和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措施,以及加强政策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从政策层面来看,这份意见体现了政府部门在教育领域的整体规划和协同推进,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这份意见的发布将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十三部门协同育人意见”体现了政府部门在教育领域的整体规划和协同推进,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度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申报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度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申报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度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2.07.05•【字号】•【施行日期】2022.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度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申报工作的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全面提高我省研究生培养质量,经研究,决定开展2022年度安徽省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立项范围共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果、研究生能力提升四大类。

二、立项原则(一)坚持分类引导。

分类设置不同类型高校项目和分配申报基数。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高校,可适当增加申报基数,由学校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研究提出申请,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论证同意后申报。

(二)坚持创新引领。

落实国家相关工作部署,结合我省研究生教育实际,强化科教协同,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大项目、大平台、大工程建设中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建设产教联盟,推进产教深度协同育人。

(三)坚持放管结合。

各高校可根据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需要,在各类项目申报基数内进行申报,由学校进行校内评审、公示和推荐。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高校申报项目进行整体性和合规性审核,竞争性项目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在学校推荐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评审,经省级公示无异议,对学校项目进行整体立项。

(四)坚持学术诚信。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为有效预防高等学校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建立研究生教育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黑名单”制度,因学术不端行为受到学校或者相关部门查处的老师将被纳入质量工程管理系统“黑名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2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龚旗煌教授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提出工作建议。

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协同育人构建“三大平台”提升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与实践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急需大批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恰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

相比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特征具有特有的职业指向性、工程实践性和工程创造性。

为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上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能力特征培养开展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但仍然存在校企合作持续力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南京工程学院由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国家示范性高工专 2000 年合并组建而成,已有百年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了以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大批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高水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多元协同、产学研相融的办学道路,坚持突出工程技术创新,坚持服务地方和产业,不断开拓创新,深化内涵建设,在全国同类高校处于领先地位。

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11 年,获批为“服务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高校。

自2012 年开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紧扣机械、电力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交叉性和集成性,提出了突出“五个注重”、实现“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实施“多元协同育人”,建立了“校内校外交叉培养”、“工程能力交替提升”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专业核心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平台以及开展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系统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质量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主要成果内容(1)更新培养理念学校注重培养理念对教学改革的先导作用,依据“特需项目”要求,联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及10多家领军企业,开展系列专题研讨,逐步明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征、培养理念与方法思路。

①人才特征: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是低层次研究生教育,也不是应用型本科生的加强版,而是以应用研究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其培养特征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工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五种主要能力。

一是较强的分析能能力结构:②能力结构力,能在实践目标、应然状态、实然状态之间找到平衡;二是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技术复杂性的持续增强和技术关联性的日益增加;三是一定的创造能力,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关注系统结构与运行结果解决工程问题;四是必要的社会能力,能够权衡社会与技术因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优化决策方案;五是终身的学习能力,能够跟随技术发展,更新能力结构,实现知识积累。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应当突出“五个注重“、实现“三个对接”。

培养理念:③培养理念即: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注重现代工程能力培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对接;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对接。

:依据人才特征、现代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工程硕士研究生培④培养方法培养方法:养需要创新模式。

依托多元协同、贴近需求、优势互补的新载体;需要注重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的新方式;需要强化项目载体、做学结合、做研结合的新方法;需要突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的新机制。

(2)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学校与中机联、中电联、博世—力士乐、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11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培养与改革,努力创建多元协同的新型育人平台。

①协同育人团队改革师徒传承的传统指导方法,实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

由于技术发展、学科交叉,工程与产品的复杂性,学生指导由领衔专家、责任导师、企业导师和协作导师组成培养团队。

领衔专家由知名教授或企业知名专家担任,主要参与研究内容与培养方案的组织制定,组织开展重要的学术研讨等;责任导师全面负责学生培养整体进程的具体工作;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工程训练和学位论文指导;协作导师由相关学科和实验教师担任,研讨确定重要环节的培养方案,以及论文的阶段性指导和评议。

此外,根据校外导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和本人学术水平,聘请部分校外导师或参与本领域培养方案、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制定,或担任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②校企共建基地校企深度合作,与康尼公司(校资企业)等联合共建了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与实践平台和11 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持续深化校企共建,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德国博世-力士乐、日本三菱等世界 500 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 7 个体现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支持,建设了中央地方共建“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实验室”、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及应用学科综合训练示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或实训中心。

此外,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个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近12亿元,与校产共建了2个工程技术研究院,承担研究生现场教学、项目实训和专题研究,目前已经为研究生提供了20多项技术研发课题。

经过5年建设,一个多元协同、内外整合、优势互补、学研用相融的优质育人平台已经形成,较好地满足了本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③ 项目项目联合联合联合研发研发学校以国家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紧密结合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项目教学和实践平台建设,把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放到协同创新中去谋划。

以拓展项目和实践资源为重点,与南瑞继保、南京康尼等企业共建了多个省级工程中心、多个技术创新载体和多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行资源多方位共建,获得了一批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研究项目,并以上述项目和产品开发为牵引,吸引校内导师和学生参与其中,真实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促使学校和企业保持紧密和长效合作。

(3) 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升平台为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领域统筹规划,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课程状况,以项目为载体,构建了“三级项目”训练平台(图1所示),实现了“培养方向与行业需求对接,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对接,培养标准与职业资质对接”,充分体现了“基础-实践-理论-再实践-综合”的螺旋式提升的实践教学规律,有效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交替互补、全程贯通的实践培养模式。

图1 三级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一级项目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多课程、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级项目安排在第二学期,在工业中心和创新学院实施,内容包括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项目训练两部分,工程综合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第二学期的前两周,创新项目训练贯穿一年级整个学年,主要在课外完成,实行项目驱动、目标管理,培养学生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三级项目从第三学期开始,导师负责安排研究生到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工程中心)或校内实践基地(协同创新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一年(按 40 周计算),其中校外实践不少于半年。

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制定的企业项目为载体,让学生进入到所构建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中,全程参与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涌现了一些典型案例,如:位云成同学,在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践期间,参与了 KRV 系列减速器研制、轨道门自动焊接生产等项目,承担了 KRV 系列减速器传动性能测试方案设计,构建了 KRV 系列减速器传动性能测试试验台,使用研制的 KRV-20E 减速器搭建了一台三自由度桌面机器人正在进行可靠性试验中执笔,该同学结合项目,为企业起草了“KRV 系列减速器企业技术标准”,并发表相关论文 1 篇;黄铭森同学,在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实践期间,参与“机载式及场地式籽棉预处理机的设计与改进”、“华北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农艺技术研究与示范”、“刷辊式采棉机理及刷辊体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等项目研究开发,负责设备部分关键部件设计,研发的农业机械在新疆、河南安阳进行现场运行,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同学结合项目,申请专利 6 件(其中发明专利 2 件),发表相关论文5篇。

图2实践教学改革(4) ) 构建构建构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培养平台平台① 职业能力培养平台一是聘请校外职业导师,组建专家引领、多元结构的职业导师团队,实施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校企全过程融合;二是依据企业工程实际和一线工程师职业需求,规划一批有序交替、柔性立体式职业训练岗位,构建了内容载体与工程实际相对接,理论、应用、创新相融合的职业训练体系。

②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依据现代产业技术广泛渗透、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的基本特征以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能力特征的培养要求,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瞄准国家及江苏省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产业规模日益增大、技术交叉密集、产品高度集成导致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的发展现状。

结合我校现有的学科背景,打破学科壁垒,改革工程硕士研究生按学科体系培养的传统方式,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集基础实验、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学院,学院整合电力、通信、计算机、机械等学科,联合江苏电力公司、南瑞继保等企业组建训练项目指导团队,研究设立多学科交叉训练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推广成效成效与推广应用与二、应用(1) 应用成效①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本成形通过多方吸纳企业技术专家,领域现有校外导师已达87人。

并通过与新增校外导师间的协同合作,共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研究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2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1个;校企合作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3个,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工程实践训练平台的多样性需求。

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初步彰显4届共录取研究生121名,报名录取比超过5:1,平均录取分超国家线60多分,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

首届33名研究生于2015年6月全部获得工程硕士学位,其中15人进入电力公司工作、16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龙头企业(3人被专业实践单位直接录用)、1人考取东南大学博士、1人免试攻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为“工作有极高的热情,做事严谨认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