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平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数字化下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数字化下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2021年9期212数字化下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产教协同培养机制创新研究胡 晓(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1)一、引言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提高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重,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经管类专业产教协同育人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创新机制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是数字化下培养高质量经管类应用型人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产教协同培养问题,有较多的文献进行了具体分析,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教协同育人的影响因素(柳友荣等,2015[1]、郭美斌,2020[2],等)、产教协同育人的模式(刘雪彦和赵晓兵,2016[3]、王海江和程相叶,2020[4],等)以及产教协同育人的对策(蔡泽寰,2016[5]、寇福明和秦俊丽,2020[6],陈健平,2020[7],等)。

近年来数字化不断推进以及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变了经管领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其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如刘旺洪(2020)[8]提出要推动财经专业信息化改造,谢易和杨杏芳(2020)[9]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但对数字化下深化产教协同育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较为少见。

笔者针对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自己在产教协同育人中的一些经验,对该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

二、数字化对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产教协同培养的影响(1)数字化改变协同培养的内容。

传统的产教协同培养内容仍然离不开既有的教学内容话语体系,而在数字化下将打破这种话语体系,推动对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和改造。

数字化下经管领域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常态,要求对课程体系结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等进行重构,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反思

“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反思

2020 年第 19 卷第 23 期“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反思□王春东朱百禄莫秀良杨文军【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与旧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断层,如何培养能与新时代接轨的年青力量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校企协同育人是目前我国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校企关系不断深化的今 天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

本文结合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实 践,提出“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思路。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校企关系【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面向新工科理念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ZD 18 -03)成果。

【作者简介】王春东(1969~),男,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网络空间安全和物联网技术朱百禄( 1983 ~ ),男,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本科实践 教学管理莫秀良,杨文军;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一、 “校企协同育人”国内外现状分析(一) “校企协同育人”的起源和国外发展。

自从达尔文 创建“剑桥科学仪器公司”到20世纪70年代,剑桥大学逐步 形成了自己的科技工业园区,早期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开始 形成。

截至2006年,英国高等教育每年为经济贡献450亿英 镑,在校企协同育人的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战后,“双 元制”教育模式在德国繁荣起来。

所谓“双元”,其一是指学 校,其二就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学生毕 业要经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养。

这种模式是“校企协同育 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在当时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普遍 欢迎。

(二) “校企协同育人”的中国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 引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开始对“校企合作”这一模式进行 探索和讨论。

21世纪初,汉中籍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向 全国两会提出《西部开发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 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案》,得到了众多知名高校的响应, 正式开启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中国化进程。

浅议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浅议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浅议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研究的必要性作者:周显春谭瑞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年第33期摘要:该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机制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研究的必要性。

指出国外协同育人模式相对成熟,我国应该基于各个地方、学校和专业的特点进行研究,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机制。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必要性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3-0211-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Mechanis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s CooperativeZHOU Xian-chun1, TAN Rui-mei2(1.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2022,China; 2.School of Law and Sociology, 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necessity of speeding up the research of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and mechanism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reig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s relatively mature, and China should conduct research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places, schools and majors,and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build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echanismKey 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necessity1 引言第4次工业革命,对工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大影响非常大,也带来了教育的大变革。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问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产教融合旨在构建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项目化教学和实践,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将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教融合理论、协同育人理论和人才培养理论。

产教融合理论强调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通过产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变,实现协同发展。

协同育人理论从组织协同和资源协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教育、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

人才培养理论强调培养目标导向,将实际需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1. 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项目为核心,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多元合作:产教融合模式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共享,打破传统的教学边界,构建起多元合作的育人格局,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领域获得全面的培养。

3. 实践导向:产教融合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4. 教师与企业员工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中,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紧密合作,教师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将实际案例和问题融入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5. 以人为本:产教融合模式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1. 实践案例一:某高校与IT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教学某高校与一家知名的IT企业合作,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项目式教学。

学校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内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

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课程探索与思考①——以微观经济学为例

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课程探索与思考①——以微观经济学为例

[摘要]“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综合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探索,在对“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在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的现状,探索“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并对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开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微观经济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12-0013-04高校“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课程探索与思考①———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姜雨涵,王天晓(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综合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探索,“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时拓展课程实践形式,以实现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的内涵“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是指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充分挖掘隐藏的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元素,同时拓展课程实训形式,实现三者的全面融合。

“专思创融合”育人模式对高校培养满足国家需要的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的高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融合既顺应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需要,又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通过“专思创融合”,可以创新“立德树人”路径,实现协同育人,从而引领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思创融合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将专业教育、思政元素以及创新创业元素融合在一起,更非传统的教育融合。

相反,“专思创融合”是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思路,属于一类创新的教学理念。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460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石圆圆 长春建筑学院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的细分化,企业对专业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国家倡导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但学校的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最终造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高校就业率低,而企业缺乏人才的局面。

校企协同育人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总结出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从而研究出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对策,最终达到校企人才需求对接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对策;问题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460-0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度重视。

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和必经之路。

这几年长春的经济飞速发展,单看这五年的房地产业,就有很大的变化,房价从2013年的六七千,现在基本都是过万。

同时房地产政策从去年要求,以后的住宅商品房必须是精装房,再次拉高了房价。

住宅的热度,地面价的提高,基本都是华润、万科、保利等有实力大地产拿地,小地产一些的“小打小闹”基本销声匿迹,这就要求房地产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加高素质,尤其是设计方面的人才。

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培养以市场需要为核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实践能力为重点,具有新时代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企业、学校、学生、政府的四方面共同努力。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提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普遍存在于各大高职院校和大专院校,因为他们的教学目标就是技术型人才。

这与普通本科的教学目标不同,但随着企业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本科高校也面临着教学模式的转变。

校企协同育人_实践教学(3篇)

校企协同育人_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育人,即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本文将从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内涵、实施策略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背景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 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降低人才引进成本。

3. 学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可以提前了解行业动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内涵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政府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合作主体校企协同育人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政府、学生等。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政府负责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受益者。

2. 合作内容校企协同育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3)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统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作者:李建东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7期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兰州理工大学将立德树人作为铸魂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立德树人; 三全育人; 初心使命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使命,也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构建一体化“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就是要统筹育人资源,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努力做到人员无懈怠、流程无空档、空间无死角、内容无遗漏。

一、全员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内涵发展的核心元素和组织保障统筹育人资源,首先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服务全员育人的全局性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发挥教师骨干力量,聚焦做实课堂主渠道狠抓思政课质量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攻坚和课堂教学改革,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集中发力。

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育人先育己,为教师搭建优质平台,在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上持续发力。

兰州理工大学着力推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推进改革。

按照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体育类课程的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任务,将教书育人内涵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二)激发管理效能优势,聚焦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推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构建全校育人共同体上充分发挥聚合作用,在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高等教育育人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校企共建已经成为了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是促进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共同育人、开放育人的有效路径。

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在育人模式中的实践和作用。

一、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的理念和特点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是将学校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教学、科研、实践、就业等多方面资源共享的平台。

其理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和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术知识。

2. 实践机会丰富。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方式和实际工作内容,增加就业竞争力。

3. 专业对接。

学校和企业在平台上能够深入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更好地进行专业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4. 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通过平台的共建和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的建设和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各自的优势资源确定合作领域和方式。

2. 整合资源。

学校和企业在建立平台上需要积极整合各自的资源,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3. 拓展合作领域。

校企共建合作领域可以包括校企双边的教学科研合作、企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规划等多个方面,需要双方共同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深度。

4. 建设平台机构。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一些平台机构,如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等,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平台。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作者:姜家磊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6期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文科教育的重要改革,为了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合了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就业出路。

在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实践课程与实务工作不匹配等问题。

结合新文科发展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该通过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以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等措施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引言2018年我国提出“新文科”概念,并于2019年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纳入本科教育改革。

新文科建设是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1]。

新文科建设是指打破传统文科思维界限,以传承创新的方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共享[2]。

新文科的建设也是培养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举措。

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要求“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应用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

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仅是教学改革的制度安排,而且成为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作为来自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类专业,其与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校与企业广泛展开合作,协同教学育人一直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育方式。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校企协同育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获取实践经验、增强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在实践中,校企协同育人也面临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校企合作项目过于单一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项目还是以“实习、实习、再实习”为主,相对单一,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因此,需要在校企合作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注意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找工作”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未来职业所需的竞争力。

对策一: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建设首先,在项目的开展前,要重视对实践过程的规划,尽可能打破原有的行业局限,更加灵活地进行合作,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实习。

其次,两方要充分沟通,明确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安排,例如,学生的具体任务、合作企业的要求及资源的分配,以及工作时间的灵活性等方面。

最后,在实践过程中,重点关心学生对职业道德、工作技能的学习,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成为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问题二:校企沟通不足对策二: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第一,学校和企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沟通机制,通过直接面对面或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介绍双方的情况,共同合作的目标等事项。

第二,建立一个双方相对平等的态度,既不仅是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经验,而是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第三,要定期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了解实践过程的需要,及时取得学生在实践中的反馈意见,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

问题三:质量控制难度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不同,它更加重视实践操作的能力,但是实践教育难度大,学校和企业需要合作管理实践教学,确保教育质量。

对策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效性,需要建立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每个合作项目进行全面的计划、实践、对照和修改。

以创新创业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的思考--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以创新创业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的思考--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以创新创业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的思考--以酒
店管理专业为例
李镒珺;马金莲;罗壹馨;蔡国英;魏娇
【期刊名称】《就业与保障》
【年(卷),期】2024()2
【摘要】创新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不断创新改进以适应市场变化。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成为重要的实现路径。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扶持来促进创新创业,产业界要提供实践平台,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成果转化。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李镒珺;马金莲;罗壹馨;蔡国英;魏娇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双创导向下酒店管理专业多元协同育人驱动路径探索——以阳光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2.面向国一流专业建设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为例
3.以耕读教育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研究——以农林经济管理类专
业为例4.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探究--以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深化“产学研用政”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以项目管理概论课程为例

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以项目管理概论课程为例

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①———以项目管理概论课程为例王科文,董鹏,伍洁(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33)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如何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成为高校教员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2]。

课程思政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强调所有的教员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2]。

一直以来,传统理念中高校的专业课教员大部分都抱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技术学科’等非政治类学科都是基于客观的理论实际来授课,并不涉及鲜明的价值导向”这一理念,他们认为“思政”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员的任务。

另外,专业课课程学时数一般比较紧张,在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时间尚且不足,很难另有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以教员在讲授专业课时一般不会将理论内容引申到价值引领和思政教育层面,这一现象明显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想法背道而驰。

所有专业课教员必须担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思政建设的育人职责。

高校专业课教员已深刻认识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可培养学员的职业道德及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并对学员的长远发展起积极作用。

然而通常教员在实际操作中,要么在授课中生硬地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简单组合,要么在完成专业知识讲授后单独提出思政教育内容。

这样很容易导致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开展呈现“两张皮”现象,学员很难顺其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张肃(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校企双方达到“双赢”已成为当今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与人才育成的主流趋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也是高等教育融入现代社会生产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基于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阐释经管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及培养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教融合生态视域下理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H20062)[作者简介]张肃(1972-),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生态建设、科技创新。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综合化趋势的加强,各高校围绕经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努力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而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使人才培养更加高效,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由此,如何建设和推进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们要不断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校企合作进展早在1862年,美国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随后的《农业扩张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案》等为美国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世纪后期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20世纪初,英国圣德蓝特技术学院提出了“三明治”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英国校企合作的代表模式。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正文:一、引言新质生产力是指以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

它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此,探索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对于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1. 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通过专业技能训练,为企业输送大量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促进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将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推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3. 提升劳动力素质:职业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1. 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

- 实施工学结合:推广“学徒制”、“双元制”等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增强其实战能力。

- 强化终身教育理念:鼓励在职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技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2.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建立产教融合联盟:联合行业领军企业、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制定行业标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数字经济背景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

数字经济背景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

基金项目: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度规划项目 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ZJ22YB14);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的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ZJYZTS202005)㊂作者简介:吴春萌(1987-),女,广东湛江人,研究方向为产业与科技管理;白福臣(1962-),男,吉林桦甸人,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㊁产业与科技管理等(通讯作者)㊂数字经济背景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基于 1+X 证书制度视角吴春萌1㊀白福臣2(1.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广东湛江524000;2.广东文理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湛江524400)摘㊀要:在 1+X 证书制度下,由政府政策㊁产业企业㊁高校㊁科研单位和用户等主体整合资源形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数据经济发展中教育链㊁人才链㊁产业链㊁创新链的有机衔接㊂在实际推行中,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应使专业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㊁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匹配㊁科研创新与行业方向一致㊁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㊂从而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评价体系,对接战略目标,服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区域乃至国家的教育综合竞争实力㊂关键词:1+X ;多元主体;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2.039㊀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思想的起源于1990年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概念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协同创新思想逐步演变成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倡导高校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关注产业发展,结合企业需求,科研院所深入合作,促进高校学生获取若干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了 1+X 证书制度㊂ 1+X 证书制度始于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 1 指的是学历证书, X 指的是通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㊂而后在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 十四五 规划“)中也强调要 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 ,并且要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 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 ㊂由此,在国家现行制度下推动了市场㊁产业㊁科技㊁经济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体系提供了战略指引,是现阶段提高区域乃至国家教育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㊂在 1+X 证书制度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利用产业资源㊁教育资源,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获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满足社会用人需求,达到政产学研用的有效协同,因此也能促进教育链㊁人才链与产业链㊁创新链有机衔接㊂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政产学研用培养模式与 1+X 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契合,倡导推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资源有效匹配,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㊂虽然政产学研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目前培养机制上仍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地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职业教育政产学研用体系如何搭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深化改革?鉴于此,文章以分析 1+X 制度背景下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应用解构,以此研究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㊁提升科技创新整合力㊁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方式方法㊂1 产业机遇: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近年来,以新兴数字产业为发展引领的产业新模式㊁新业态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㊂ 十四五 规划中明确指出要 加快数字化发展㊁建设数字中国 ,电子商务作为其中的主导产业,嵌入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区块链㊁云计算㊁网络安全等新概念㊁新技术,可以 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9.59万亿元,同比增长4%㊂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4万亿元,同比增长6.1%,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㊂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经济技术支持下,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4978.5亿元,同比增长3.6%㊂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中西药品类㊁金银珠宝类㊁粮油食品类商品分别增长31.3%㊁29.7%㊁18.6%㊂随着商品贸易模式和大众消费模式的变革,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新的㊃911㊃需求㊂2㊀培养困境: 1+X 证书制度下政产学研用体系实践问题1+X 证书制度是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改革 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本质是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融通与对接㊂核心是基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产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遵循行业标准和岗位的工作要求为方向,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系统㊂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涉及较多数字化技术㊁新业态模式等,产业企业的发展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掌握基础的网络技术知识,具有信息处理能力㊁具备网络技术㊁数据分析㊁推广运营㊁语言沟通等素养,获得较强的技术操作性㊂社会经济模式的更新也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性提出了新的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更应对行业有较强的敏锐度和强大的执行能力㊂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欠缺有效整合机制进行管理,知识丧失创造性㊁组合性,人才培养也将难以发挥协同创新作用㊂政府制度㊁产业需求㊁教学育人㊁科学研究㊁用户需求这五者在实践中却面临一些问题:政产学研用中多主体的存在使得知识异质性异常显著;资源难以聚集严重制约了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使政产学研用难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㊂3㊀培养机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涉及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知识增值的效果,更是涵盖了科技创新政策基础㊁各项资金㊁创新人才㊁创新氛围㊁制度建设㊁知识产权等要素,涉及政策部门㊁用人单位㊁高校㊁科研单位㊁企业用户㊁服务部门等各个主体,是在社会技术进步㊁经济新业态模式㊁科研创新应用方面的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㊂其中,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各人才培养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高职高专知识和技能研究环境与产业行业创新应用环境对接融合,重点构建校企永续合作模式,关注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联合发挥作用㊂优化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则是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 的创新网络㊂其中政府组织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宏观上为政产学研用体系各主体规划战略方向,提供政策导向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引导社会形成创新氛围㊂建立高层次人才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心㊁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习实践企业联盟等多方合作组织,注重利用孵化园等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明晰政产学研用各自职责,协调各方行动㊂在政产学研用联合协同育人模式是在政府营造的大环境中,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目标,各主体,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人才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服务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用模式构建如图1所示㊂图1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用模式4㊀实践解构:电子商务专业的政产学研用模式应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涉及产业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性问题,靠单个的学科,或者若干学科的简单配合难以解决,因此需要形成能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具有不同性质但具有较大学科关联性和交叉性的科研单位或高校优势学科组成的一种学科集群㊂通过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是加强企业㊁大学㊁科研机构等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的重要切入点,服务于产业集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㊂以此促进学科和企业持续创新并获得更强大竞争优势,可以作为教育的有效载体㊂图2㊀电子商务专业的政产学研用模式应用解构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政产学研用模式应用中,在培养理念㊁专业组建和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等层面形成的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耦合路径,有助于使专业建设超越产业逻辑的工具理性局限,并回归教育逻辑的价值理性㊂如图2所示,为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对教育链㊁人才链㊁产业链㊁创新链资源进行整合:在国家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政府给予政策支持㊁经费支持㊁导向指引并进行监督管理㊂高职高㊃021㊃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对接区域电商产业发展,科研机构提供项目实践平台,跨学科跨地区的学科集群对接并嵌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学历证书的课程内容教学中,满足企业用人和创新创业需求㊁对接职业标准,进行若干技能证书的培训,形成 1+X 制度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形成良性互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㊂5㊀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用模式应用5.1㊀专业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深化产教融合用人单位提出人才素质要求,整合企业设备和技术应用条件,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深入行业应用和生产实践的一线,了解市场急需的技术方法,形成更具针对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㊂一方面,在用人企业的实习和校企合作平台㊁企业导师进课堂㊁专业实训等培养环节提升理论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学科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创新激励制度,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延续以竞赛和运用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创建浓厚实践氛围㊂5.2㊀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匹配,构建评价体系电子商务专业对接社会新业态模式,职业岗位标准创新频度高,相对应的课程标准也应具备实践应用性强㊁涉及范围广特点,以此培养具有相当的知识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的专业学生㊂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可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自身优势,深化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标准体系和企业㊁用人单位需求对接,和职业标准匹配㊂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检验和指引教学改革方向,评价体系应涵盖学校教学评价㊁企业用人评价和科研项目研究评价等方面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㊁修改和完善应有企业的参与度,在社会实践环节中企业及时向高校反馈用人情况,提供需求信息和评价标准,以便优化培养方案,形成良性循环㊂科研院所也应依托项目合作实现优势共享给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项目和科研创新水平评价,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㊂5.3㊀科研创新与行业方向一致,对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的政产学研用模式应对接国家的战略目标,从战略建设方向中进行科研选题,发挥学校㊁研究机构㊁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优势,强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㊂企业㊁高校和科研院可以通过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㊁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㊁基于产业学院教学合作等措施,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㊂并充分引入网上商城类㊁门户网站类㊁软件研发企业㊁电商咨询类㊁传统行业类等企业主体㊁共建研发机构㊁研究中心㊁重点实验室㊁电商产业园等实体的,为协同育人提供教育资源共享,改善科研条件㊂5.4㊀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服务产业需求企业通过提供市场需求促使高校科研选题瞄准产业应用,形成学科建设和产业集群的良好互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用人需要㊂应在产业需求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学科建设为产业发展服务㊂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岗位实习机会,学校提供师资㊁学习环境和实验条件;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输出科研优势和技术成果,用人单位明确岗位要求和反馈电子商务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评估,通过不同环节具体的培养方式和过程提升人才培养效果㊂6㊀结语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深度整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㊁构建评价体系㊁对接战略目标㊁服务产业需求等四条路径,可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所面临的资源聚集难题提供解决思路㊂但普遍存在的参与各方的角色定位㊁合作动机的差异,应秉承多赢思维,使资源聚集在更好服务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使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持续良性发展成为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着力点㊂政产学研用多个主体在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模式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体现在政府的引导与管理㊁企业的融资与创新㊁研究机构的学科科研㊁高校创新育人模式㊁用户应用导向㊁企业用人标准等环节的协同发展㊂通过实现专业与岗位相通㊁教学过程与企业运营相通㊁实践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㊁高校与地方政府融合㊁教学单位与企业单位融合㊁教学内容和创新训练融合,实现政府㊁教育㊁学术㊁产业和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政产学研用实践和应用生态闭环,体现教育的育人价值㊂参考文献[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自然杂志,1990,(1).[2]向丽.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4):80-85 +96.[3]杨光祥,文传浩,何希平,等.基于众创空间的 政产学研用 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6,(04): 76-79.[4]张磊,张弛.产业逻辑还是教育逻辑? 高职专业群建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J].职教论坛,2021,37(03):22-30.㊃121㊃。

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研究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引言家校协同育人是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旨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研究目的1. 分析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探讨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3. 提出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和问题1. 现状:家校协同育人在一些学校和家庭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2. 问题: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家长参与度不高、教育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1. 理论基础:家校协同育人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强调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与合作。

2. 重要性:家校协同育人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和建议1.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

2. 提高家长参与度:学校应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3. 共享教育资源: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家长培训的机会,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4. 建立家校合作项目:学校可与家长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如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空间。

5. 培养家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学校应培养一支具备家校协同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与家长合作的能力。

结论家校协同育人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提高家长参与度、共享教育资源、建立家校合作项目等措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家校协同育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参考文献3]...(注:由于本回答为示例文档,并未涉及具体的研究数据和实际文献,以上内容仅为框架性描述,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研究进行填充和修改。

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

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

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
摘要:
一、引言
二、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的背景与意义
三、产业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四、我国产业协同育人取得的成果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成为当务之急。

为适应这一变化,教育部将产业协同育人作为重要课题,以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融合,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的背景与意义
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提高
2.教育与产业脱节导致的人才培养不足
3.产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产业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2.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四、我国产业协同育人取得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上升
2.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1.产业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模式尚需进一步推广
2.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需进一步加大
3.持续优化实施策略,推动产业协同育人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教育部课题产业协同育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育人平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施策略研究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引发了新的思考。

立足于广东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出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使培养出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的需要。

标签:经济管理;协同育人;平台;人才培养
1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和市场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这两方面的严峻挑战。

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低,这也使得“协同育人”成为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因此,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是当前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协同育人平台就是将高校、企业、院校和政府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一个系统,主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资源匮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广州工商学院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淀了“实践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正在逐步搭建实践创新型的协同育人平台,使我校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来探讨协同育人平台的实施策略。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建立协同育人平台的意义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对学校和企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学校层面
2.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很多院校,特别是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够准确、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够吻合等。

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知识面单一;业务操作能力低,职业综合能力不够;缺少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其他院校、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一起培养学生。

在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原则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优秀人才。

2.1.2 教学资源整合的需要
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平台各方资源的整合和更新。

如将学校里的实训实验资源和企业的生产资源同步更新,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2 企业层面
2.2.1 储备人才的需要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企业要求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将培养员工的工作前置,培训工作在学生毕业之前进行,学生毕业之后不需要经过培训可直接上岗,顺利的由“学校人”转变为“企业人”。

2.2.2 节约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协同育人平台的建立,使得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与高校联合开发教学教材和培训课程,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企业带了经济效益,节约成本。

企业还可以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高新科技和信息等,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建设的周期也比较长,平台各方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与紧密合作,因而协同育人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

3.1 校企合作程度有待加深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密切程度有待加深,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也仅局限于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企業进行参观,更深入一步的合作也只是联合编写教材,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合作深度不够。

因此,学校和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使双方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

另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也就是企业积极性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来说存在利益驱动力不强,还需要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以及高校的重视程度不高。

3.2 协同育人团队高层次人才有限
协同育人团队中,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不够多,更不用说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

这也说明,协同育人团队的评聘机制还需要完善。

所以学校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评聘考核机制,激发团队人员的积极性。

3.3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学校与企业合作,目的是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但是教学团队中,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大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目
的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这也说明现在的教学体系还不太完善,还需要建立更好的沟通机制,完善教学体系。

3.4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任务的支持方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各方的完成需要对平台各成员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一个联盟、一个系统、一个工程”,来促使协同育人任务的完成。

4 实施策略
4.1 建立“产教、培训联盟”,服务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经济
协同育人平台由行业企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相联合,成立产教联盟,明确联盟的工作计划、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培训课程项目安排、培训课程开发、校企与校校间师资互认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开展方面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

4.2 建立协同育人社会需求反馈系统
学校通过与经济管理类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共同建立社会需求反馈系统,关注岗位需求的变化,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状况。

社会需求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毕业生开展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和工作流向。

从而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等提供建议和意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及时性的反馈渠道。

协同育人社会需求反馈系统提供的岗位需求变化和市场状况等信息,可以作为平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依据,并依此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3 夯实“实践创新+技能竞赛”工程,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在理论适度,技能为主的原则下,协同育人平台各方应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子,实施“实践创新+技能竞赛”工程,联合各方践行专业“实训、实战、实习”实践体系,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场地和技术实践指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消化。

技能竞赛是对学生技能水平和企业员工技能素质的全面检阅,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5 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运行的保障机制
为保证协同育人平台顺利运行,平台各方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可以通签订合同来约束各方的行为。

5.1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障
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触真实地实际场景,大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实训,有利于学僧了解真实地工作环境,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了解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以基地为依托,将企业项目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教学。

项目运作方面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

同时引入企业资源及企业标准到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同时保证实习实训质量。

5.2 制度保障
平台顺畅高效的运行,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平台各方共同成立专门的协同共管机构,组织协调和统筹工作,同时负责设计合作方案。

为保障协同育人平台的顺利运行,还需要加强对合作过程的监督,如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定期考核,并依此作为评聘、评优评先的依据。

以绩效奖励为例,平台的绩效奖励方式可以包括:
(1)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机构。

为了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协同育人平台的实际效果,引入第三方机构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对协同育人平台的绩效科学的评价,如在毕业论文、实习质量、创新创业成效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是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对参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企业,应给与一定的激励,比如在税收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優惠。

对积极参与平台建设为平台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

对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也应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比如评优评先、职称评审时给予有限照顾,这样一方面是对大家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家的激励。

5.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合学校企业的资源构建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校企共同承担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这一体系中,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技术、设备和时间场地,同时还需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胡胜红,杨欣.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333-335.
[2]汪建利,陈国平,于丰园.大学时间教学的协同创新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38-140.
[3]徐敦凯.谈基于内涵发展的质量工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23-25.
[4]秦钢年,黄大明,卢福宁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01-104.
[5]邰枫,高国华,宋广清等.工程教育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75-177.
[6]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