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复习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教学设计 沪教版

第六章《溶解现象》的复习 ——“三效教学”案例教学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对本章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的概念、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分类、归纳、综合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归纳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三动”教学模式,即“全动、互动、主动”,力求通过“全动”、“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分类、归纳、综合等能力。

教学过程:①课前学生归纳了本章知识,展示学生的成果。

(2-3份,5分钟)↓②教师归纳知识网络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共鸣。

(3分钟)↓③复习溶液的概念、特征、性质、组成等知识点,并以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复习巩固强化相关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分钟)1、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性质: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导电性增强。

3、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溶质的种类:固体、液体或气体。

两种都是液体时,一般是量多的作溶剂。

溶剂的种类很多种,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指水。

↓ ④复习饱和溶液等相关知识点,并以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复习巩固强化相关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分钟)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一定要强调这种溶质(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有没有关系?浓溶液和稀溶液——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相对多少↓⑤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网络,布置作业。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6单元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 复习本单元重点概念:化学键、分子、离子、离子键、共价键等。

2. 复习本单元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

3. 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复习内容:
1. 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
2. 分子和分子的性质
3. 离子和离子键的形成
4. 共价键的形成及性质
三、复习方法:
1. 常规复习:通过课堂讲解、习题训练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复习;
2. 实验复习: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等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复习;
3. 综合复习:通过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综合复习。

四、复习习题:
1. 如何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2. 请描述一下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3. 请解释一下离子的性质?
4. 用实验方法证明氯气分子分子式为Cl₂。

5. 请问在氯化钠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程的复习,学生应该能够明确化学键的概念及种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对于分子、离子的性质和形成过程也应该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复习中,学生需要注意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

整理好课堂讲义及笔记,有意识地回顾课程中的知识点,并及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复习,从而提高课程整体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教案_26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教案_26

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常规的复习,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讲解知识点和例题,这样的课堂很少师生互动,缺乏真实生动的情境。

作为启蒙阶段的化学学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复习课上学会复习、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活动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对溶液相关知识进行归纳,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应用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将探究融入化学复习课。

紧密联系经典影视作品和相关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对本章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⑵加深对溶液的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⑶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⑴初步学会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小结;
⑵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⑵通过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相互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溶液状态的判断、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液的分离。

2.教学难点:构建知识体系,灵活应用溶解度曲线。

复习课就是唤醒学生的知识点。

而唤醒的方式很重要,不能将原本的知识点重新讲一遍。

所以本节课通过红色经典电影片段作为主线将知识梳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并通过设计的相关问题,促使学生知识内化、深化,提高了实验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思维、归纳思维、辩证思维、总结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6章 溶解现象复习教案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6章 溶解现象复习教案 (新版)沪教版

第六单元复习1.了解溶液的组成。

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有关的计算题。

3.掌握实验探究题解题思路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1.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 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 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4.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4)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二、乳浊液与乳化1. 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2. 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1.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2.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3.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四、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针对某一溶质而言,不是对所有溶质而言。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一、考点梳理1、碳单质有和,其中金刚石是的固体,常常用于。

而石墨是的固体,常常用于。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都是碳元素,那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如此差异的原因是:。

2、木炭和活性炭具有性,此性质是它们的性质,与它们的结构有关,其中的吸附能力较大。

3、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但是在高温下,碳能够与很多物质反应。

4、碳在点燃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体现性。

氧气充足时生成,氧气不充足时生成。

5、碳还具有性,在较高温度下不但能与氧化铜反应:而且还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

6、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制相同,可以用收集气体。

其反应原理是。

如何验满呢?,验满的原理是,因此,可以利用此性质用来,此处还利用哪条物理性质;又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呢?,盛放氢氧化钙的试剂瓶的内壁上常有一层白色物质如何除去?。

7、一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其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8、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具有性,火焰呈色,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点燃前必须。

还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

9、煤气使人中毒的原因是。

二、经典例题1、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完全溶解。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易溶)。

当二氧化碳持续不断的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沉淀质量的变化符合图中的()2、一定量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多可得到沉淀a g,若相同质量的CO2,经过CO2→CO→CO2的一系列的变化后(假设无损耗),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最多生得到沉淀b g ,则A与B的关系为()A.a = b B.3a = b C.a = 2b D.2a = b3、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已知:C是一种金属,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气体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写出这五种物质的化学式:A.B.C.D.E.______三、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时不包括该气体B.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C.在蔬菜大棚中,适量补充CO2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D.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2、防毒面具滤毒罐内盛放的物质是()A.石墨B.活性炭C.焦炭D.生石灰3、符合右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4、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1)哪几项反应中盐酸有剩余_______;(2)上表中m的数值是__________;(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教案_5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六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教案_5

第六章复习——溶液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实验对比,进一步熟练溶液及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并能更好的认识到溶解度曲线
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2、通过简单分组实验对比,更好的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的转变中,结合化学方程式,更深一步认识到溶液中成分的变化情况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对比观察晶体形状的不同,了解溶液中存在着动态平衡,认识到微粒不断运动是存在的,
将第三章与本章知识点连通,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实验探究中,更进一步了解溶液中各成分变化情况,以及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通过简单实验,形成整体框架。

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仪器:试管(2支)、试管夹、酒精灯、量筒(10mL)
药品:蒸馏水、硝酸钾(3g)、氯化钠(3g)
板书设计:
第六章溶液复习
饱和溶液
影响因素溶解性溶液
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现象
曲线结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教学案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教学案第6章《溶解现象》复习

【复习目标】1、加深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特征;乳化现象及巩固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2、重点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关计算。

3、巩固掌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4、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以及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知识梳理】三、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性的定义:(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①②③(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a: 概念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b: 判断方法c:转化2.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固体的溶解度的定义:②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 含义:③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②③注: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 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③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溶解度曲线①t 3℃时A 的溶解度为。

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 ,无晶体析出的有 ,。

⑧除去A 中的泥沙用;分离A 与B (含4.混合物的分离①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②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结晶,如NaCl (海水晒盐)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搅拌后可以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 )A .植物油B .面粉C .氯化钠D .硫酸铜2、将含有少量泥砂的粗盐提纯,并用制得的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热水加速粗盐的溶解B .蒸发滤液时,要不断用玻璃棒搅动蒸发皿中的液体C .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等操作步骤D .这个实验过程中,必备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试管、玻璃棒、漏斗等3、20℃时,NaCl 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教学案631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教学案631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教学案631物质的溶解性1、了解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课前预习】1.溶解性指。

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_______;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3.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有 _。

【学习过程】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阅读课本16页,思考1、溶解性是。

【活动与探究】课本16页实验1、2、3结论(1);(2);(3)。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内因。

(2)外因。

3、物质溶解性的应用【交流与讨论】你知道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吗?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活动与探究】课本17页实验1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思考】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有“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前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教学案631物质的溶解性3)饱和溶液不能溶解任何物质吗?【活动与探究】 1)课本17页实验2、32)判断一未知的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3)向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①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②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 ;③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有 _ ______ 。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复习 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复习 教学设计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四、溶液的浓度注意: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溶液的稀释:稀释前后溶液里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五、物质的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 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的含义: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g 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1)t3℃时A的溶解度为80 g。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4)t1℃时,A、B、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法获取晶体。

(7)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六、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典例剖析类型1 溶液的形成例 1 溶液对人类的上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分类能力。

1.溶液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二、溶解过程
1.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当吸收热量<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

(2)当吸收热量>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3)当吸收热量=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四、溶液的浓度
注意: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溶液的稀释:稀释前后溶液里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
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五、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 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
④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的含义: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g 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 g。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4)t1℃时,A、B、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法获取晶体。

(7)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六、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
典例剖析
类型1 溶液的形成
例1 溶液对人类的上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融雪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解析】溶液具有三个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水就不是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剂不一定是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不能溶解该溶质,但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答案】D
【归纳】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溶液的特征、组成以及溶液的性质。

类型2 溶液的浓度例2在某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为36 g,求:
(1)在此温度下,200 g水最多可溶解g NaCl。

(2)在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

【答案】7226.5
【归纳】本题运用公式法解答,根据公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100 g+S)×100%,即可求出所需数据。

类型3 物质的溶解性
例3 某同学在配制食盐溶液时发现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从你能想到的因素中写出一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结果,然后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

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因素的影响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设计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影响因素有多种,如:温度,温度升高溶解速率加快;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搅拌,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率等等。

【答案】搅拌搅拌能加快溶解速率在相同温度下向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25毫升水,分别取2克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同时放进两烧杯中,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并记录两烧杯中的食盐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
【归纳】本题运用控制变量法解答,控制颗粒大小和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

类型4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例4(河南中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D.40℃时,分别用100 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解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由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只有降温才能加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即30 g乙溶于100 g水中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30 g;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用100 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答案】D
【归纳】只要加深对固体溶解度定义和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理解,同时注意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此类问题就不难解答了。

类型5 结晶
例5 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
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剂的时候才能进行
D.海水晒盐就是利用了蒸发溶剂结晶的原理
【解析】晶体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所以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
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故A正确;不同的晶体可能有不同的形状,故B正确;结晶分为蒸发结晶和冷却饱和溶液结晶,故C错误;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粗盐,海水晒盐就是利用了蒸发溶剂结晶出粗盐固体的原理,故D正确。

【答案】C
课堂小结
1.本单元涉及多个概念,要善于抓住其本质,这是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同时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形成网络体系。

2.注重过程,学会探究。

本单元中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较多,如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饱和溶液等,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在探究中思考。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状元导练》P23~P24“基础训练”相关内容。

1.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

2.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学生在计算方面又因为繁琐而懒于动手。

因而,针对于此,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

例如:可以
例举生理盐水的配制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