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中医食疗方
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
![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https://img.taocdn.com/s3/m/da69c2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2.png)
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身体的消化吸收和养生起着重要作用。
当脾胃出现虚弱的情况时,往往会引发湿寒的问题,导致身体不适。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以帮助您恢复健康。
一、了解脾胃虚和湿寒的特点脾胃虚是指脾胃功能减弱或失调,造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身体虚弱等症状。
湿寒则是指体内湿气过重,与寒邪相结合,使身体出现湿重、浮肿、肌肤发黏等症状。
了解这两者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调理。
二、调理饮食1. 调整饮食习惯:饮食要规律,主食以稀粥、面条为主,可以适量添加些许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等,可以帮助脾胃消化。
2. 少食增频:多次少量进食,避免饥饿感和过饱感,减轻对脾胃的负担。
3. 忌寒凉食物: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如冷饮、生冷水果等,以免加重湿寒的症状。
4. 合理搭配食物:可选择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枣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三、中药调理1. 补益脾胃:选用一些具有补益脾胃的中药进行煮汤或制成药膳,如党参、白术、茯苓等,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湿寒情况。
2. 祛湿化浊:使用一些祛湿化浊的中药,如炙甘草、陈皮、苍术等,有助于消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寒症状。
3. 穴位按摩:按摩足三里、中脘、气海等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来调理脾胃,舒缓湿寒的不适。
四、良好生活习惯1. 保持舒适温暖的环境,避免寒湿侵袭。
2. 适量运动,增加体内阳气的活动,促进湿气的排出。
3. 睡眠充足,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脾胃的恢复。
五、情志调理情绪变化对脾胃健康影响很大,保持心情舒畅、乐观积极,避免过度焦虑或压抑,有利于脾胃功能的平衡。
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需要坚持持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专业中医的指导和帮助。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有所启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脾胃健康,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寒湿体质的人吃什么来祛除寒湿
![寒湿体质的人吃什么来祛除寒湿](https://img.taocdn.com/s3/m/6b8677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2.png)
寒湿体质的人吃什么来祛除寒湿导言寒湿体质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它指的是人体内寒湿邪气较重,容易出现寒凉感、湿气重、容易感冒等症状。
饮食在调理寒湿体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寒湿体质的人在饮食方面有利于祛除寒湿的食物和饮品。
寒湿体质的特点寒湿体质的人往往感到手脚冰凉,容易感觉寒冷,尤其是四肢和下背部。
寒湿体质的人通常皮肤湿润粘腻,容易出汗,汗液的气味较重。
而且,他们常常感到疲倦、困乏,腰膝酸软等不适症状。
寒湿体质的原因1.饮食不当:长期食用寒凉、湿重的食物,如生冷食物、海鲜、黏性的食物等,容易导致寒湿体质。
2.生活习惯不良:长时间坐卧不动、过度劳累、夜生活不规律等都会导致寒湿体质的形成。
3.外在环境:生活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寒湿体质的产生。
祛除寒湿的饮食1. 苦味食物苦味食物有助于祛除寒湿,可以刺激消化系统,促进湿气的排出。
例如: -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的作用。
可以煎煮后喝汤水。
- 黄芩:能够疏散湿热,具有祛痰效果。
可以用来泡茶饮用。
2. 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可以温暖身体,活血化瘀,有利于祛除寒湿。
例如: - 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可以生姜片泡水或煮粥食用。
- 辣椒: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
可以用来调味或炒菜。
3. 温热食物温热食物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湿。
例如: - 山楂:能够理气健脾,化湿消食。
可以用来泡水或煮粥食用。
- 红枣:具有温暖中焦、益气养阴的作用。
可以泡水或煮粥食用。
4. 滋阴食物寒湿体质的人常常有阴虚的情况,适当摄取滋阴食物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例如: - 枸杞子:具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可以泡水或煮粥食用。
- 菠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滋阴清热的作用。
可以炒菜或煮汤食用。
5. 喝足够温水寒湿体质的人体内湿气较重,喝足够的温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出湿气。
尽量避免喝冷饮和寒冷的饮料,可以选择温开水、热茶等热饮。
饮食禁忌寒湿体质的人在饮食上需要避免一些食物,以免加重寒湿气体。
补脾胃去湿气的药方有哪些药材
![补脾胃去湿气的药方有哪些药材](https://img.taocdn.com/s3/m/dc71197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5.png)
补脾胃去湿气的药方有哪些药材补脾胃去湿气是现代人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案之一,尤其适用于久居南方多湿的地区人群。
药方以及偏方不乏多种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如今,我将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补脾胃去湿气的药方以及几种常见的食谱和偏方。
一、药方1.茯苓加白术汤茯苓、白术、桂枝等药材组成的茯苓白术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去濕氣的药方。
茯苓功能祛湿、健脾、润燥;白术益脾、燥湿、止泻;桂枝调和气血、发汗解表。
总体来说,茯苓加白术汤具有了除湿透疹、治疗滑泄腹痛、贫血等功效。
2.苍术汤苍术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中药,具有开胃的功效,既能帮助胃口不佳的人恢复正常,又能清除湿气,修补脾胃。
苍术汤只需要苍术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趁热饮服。
需要注意的是,若食欲较好,用此汤做饭使用更好。
二、食谱及偏方1.薏米排毒汤薏米,又叫苡仁,是一种常用的祛湿食材,它不仅可以燥湿除了湿气,还可以促进身体内的新陈代谢。
将薏米250克、红枣15个、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再小火煮4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服用7-10天。
此汤适用于湿气重、易生牡蛎之人。
2.芡实附子粥芡实和附子都是很好的补脾胃食材,而且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调节肠胃功能。
将芡实50克、附子6克、干姜3克洗净加水煮30分钟,再加入1-2个鸡蛋搅拌均匀即可,每周食用3-4次。
这种粥利于脾胃补气、胃肠道排毒,但是,并不适用于体虚消瘦人群。
3.红豆薏米枸杞甜汤红豆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元素,而且还有助于去除体内湿气。
薏米则是祛湿的好帮手,同样具有健脾作用。
枸杞则是一种常见的免疫调节食材,而且可增强视力。
将红豆50克、薏米40克、枸杞5克加清水煮成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添加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这道汤水功能全面,不仅能排湿,而且还能帮助营养不良者增强营养。
三、注意事项1.调节不易虽然大多数药方、食谱和偏方都属于祛湿食材,但不同体质的人还是需要进行调节。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身体较差的人也不可盲目跟从中医药方,而应该先去医院进行相关体检,确诊后再寻求医生意见。
脾胃湿寒怎么调理 中医偏方调养好
![脾胃湿寒怎么调理 中医偏方调养好](https://img.taocdn.com/s3/m/2556661ede80d4d8d15a4f26.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脾胃湿寒怎么调理中医偏方调养好
导语:现代生活中,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喜饮冷食等因素都会导致脾胃湿寒,脾胃湿寒则会引起各种胃部疾病的出现。
如果脾胃湿寒可以怎么调理呢?
现代生活中,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喜饮冷食等因素都会导致脾胃湿寒,脾胃湿寒则会引起各种胃部疾病的出现。
如果脾胃湿寒可以怎么调理呢?其实食疗是最好的调理方法。
一:脾胃湿寒常见反应
1:体形瘦长,消化不良,怕冷恶寒,手脚冰凉。
夏天里,别人吹空调好生快意,自己一进去就感觉冷;冬天里更不得了,他们比别人要多穿好多衣服,稍有风吹,还会冻得瑟瑟发抖,肚子咕噜一声响,马上提着裤子往卫生间里冲。
2:大便清稀,无臭味,每次总有排不尽的感觉,一次过后很快又要去第二次,严重者后面往往连续不断。
肚子喜温喜按,抱个暖水袋在肚前最是舒服。
3:吃饭很少,偶尔吃多了还不消化,肚子痛,怕冷,这些症状在冬天里尤为严重。
二:治脾胃湿寒偏方
1:方1组成:绿茶、浮小麦、大枣、莲子、生甘草。
用法:后四味加水1500 毫升,先煎至浮小麦熟后再加入绿茶即可,每次服100 毫升,日服3~4 次,可复煎服。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
2:方2组成:嫩肥羊肉、白酒适量。
用法:羊肉煮极烂,加酒搅匀服。
主治:阳虚,脾胃不健,肌肉消减,及妇人产后蓐劳。
说明:平素有风损。
疥疮忌用。
3:方3组成:云茯苓、白酒500 毫升。
用法:浸泡封固7 天以上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寒湿中药方
![寒湿中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a036de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0.png)
寒湿中药方寒湿,是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寒湿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寒湿中药方:乌头汤两,芍药3两,黄耆3两,甘草(炙)3两,川乌5枚([口父]咀,以蜜2升,煎取1升,即出乌头)。
制法:先将乌头为粗末,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去乌头,再将余药为粗末。
功能主治:《金匮要略方论》方之乌头汤主治寒湿历节及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功在逐湿,行痹,助阳。
主治历节,痛痹,脚气,雷头风。
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及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少阴寒湿病。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蜜中,再煎分二次服。
上5味,(口父)咀4味。
...寒湿中药方:五痹汤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10片,煎至8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羌活散太阳之寒以利关节,白术燥太阴之湿以运脾元,防己泻湿热,甘草缓中州,生姜散寒邪以温胃,姜黄行手臂以除麻,且以鼓舞诸药之力,则寒湿可去,缓弱可伸,何麻痹之不除者哉。
此建中祛湿之剂,为麻痹手足缓弱之专方。
附注:舒经汤(《永类钤方》卷九)...寒湿中药方:新制蠲痹汤拼音:xīnzhìjuānbìtāng《医略六书》卷二十:方名:新制蠲痹汤组成:苍术1钱半,羌活1钱半,白术1钱半(炒),茯苓1钱半,官桂1钱半,泽泻1钱半,甘草5分。
主治:寒湿袭虚,关节不利,故身体沉重痠疼,天阴转甚,脉弦缓者,谓之冷痹。
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冲竹沥、姜汁各数匙热服。
各家论述:苍术燥湿强脾,甘草缓中和胃;羌活散寒湿,关节可利;白术健脾土,营卫可行;茯苓渗湿清脾肺,泽泻泻湿利膀胱,...寒湿中药方:大羌活汤钱。
羌活1钱,升麻1钱,独活7分,苍术半钱,防风(去芦)半钱,威灵仙(去芦)半钱,白术半钱,当归半钱,白茯苓(去皮)半钱,泽泻半钱。
治疗寒湿的方剂
![治疗寒湿的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0172b96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4.png)
治疗寒湿的方剂治疗寒湿是中医学中常见的问题,这是指人体内寒邪与湿邪相结合,导致身体不适、疼痛和其他症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病症,中医药学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治疗寒湿的方剂。
这些方剂作用于身体内部,调整体质,从而减轻病症。
常见的治疗寒湿的方剂有以下几种:一、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为《医宗金鉴》中方剂,具有祛风除湿,暖阳化湿的功效。
方中以桂、附开窍散寒,地黄滋阴滋补肾气,熟地用来平补,生地则以增益为主。
同时,地黄还可以调节肝肾之间的关系,使肾气足以生发,阴血明朗,阴阳平衡。
二、四神丸四神丸又称四物汤加减,是补血调经的方剂。
四神丸的成药为人参、白芍、熟地、当归。
其中人参温补,白芍活血,熟地滋阴,当归补血。
这种方剂主要是补充人体血液和气血,促进身体内部的慢性疲劳和失调病根的消除,加速体质的恢复。
三、旋覆花颗粒旋覆花颗粒是中药治疗乙型肝炎和脂肪肝的常用方剂,它可以有效清除寒湿和湿热,达到抗炎和解毒的效果。
主要成分为旋覆花、丝瓜络和栀子。
旋覆花、栀子和丝瓜络都是清热利湿的药材。
用于治疗寒湿体质时,旋覆花颗粒可以缓解身体疼痛和酸痛的问题,并降低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的感染风险。
四、桂枝附龙骨牡蛎汤桂枝附龙骨牡蛎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寒湿的方剂,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温阳散寒、养血安神的功效。
桂枝散寒,附子发汗以达到温暖身体的目的,龙骨安神镇定,牡蛎补肝肾壮骨。
这种汤方可以减轻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问题,缓解身体上下安下带走的不适。
总之,治疗寒湿的方剂是一类非常重要的中药,这些方剂可以减轻身体的不适和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并调整身体质量,消除寒湿问题。
然而,在使用这些方剂之前,应该先去看医生,了解个人身体特点后再开方使用,以确保药剂的安全性和针对性。
中医治疗寒湿型腹泻的食疗方法
![中医治疗寒湿型腹泻的食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76758cc7cd184254a353537.png)
中医治疗寒湿型腹泻的食疗方法
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者,则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生姜泡茶】
配方:生姜9克,绿茶9克。
制法:上二味以开水冲泡即可饮用。
功效:辛温散寒,固肠止泻。
用法:每日1剂,不拘时频饮。
【姜橘椒鱼羹】
配方:鲫鱼250克,生姜30克,橘皮10克,胡椒3克。
制法:生姜片、橘皮、胡椒用纱布包扎后填入鲫鱼肚内,加水适量,小火煨熟,加食盐少许调味。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法:空腹喝汤吃鱼。
【红糖醴】
配方:黄酒50毫升,红糖10克。
制法:上二味以小火煮沸,待糖溶化后,停火。
功效:温中散寒。
用法:每日1剂,趁热顿服。
【炮姜粥】
配方:炮姜6克,白术15克,八角茴香、花椒少许,粳米30克。
制法:将炮姜、白术、花椒、八角茴香装在纱布包里,放入锅中加水先煮20分钟,然后下粳米煮粥。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利湿。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温月艮。
连服1~2周。
.。
除寒祛湿的中药方
![除寒祛湿的中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d06239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0.png)
除寒祛湿的中药方能除寒祛湿的中药方有哪些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除寒祛湿的中药方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除寒祛湿的中药方黄芪2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10克,川椒10克,制附子10克,白术10克,牛膝10克,川芎10克,细辛5克,炮干姜12克,当归9克,桂枝9克,葛根6克,秦艽6克,制乌头6克,山茱萸6克,生大黄3克,白酒2000克。
除寒祛湿的中药一般祛风散寒的药物主要包括白花蛇、虎骨、五加皮、乌梢蛇等,能够缓解因为身体受到风寒而引发的关节疼痛的病症,而清热祛湿的药物则包括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等药物,可以起到小便赤黄、身体发热及口干舌燥等的症状,因此用药需谨慎。
除了中草药之外,大家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多吃点有祛湿效果的食品,如栗子粥、薏米粥、胡萝卜粥、红豆粥等,这些粥类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还能够将身体内的湿气、毒素排出体外,预防便秘等情况出现。
切忌乱用祛湿草药,以免会引发副作用!陈皮、甘草、生姜、红枣、茯苓、荷叶等的趋势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如果从养生的角度莱说,进行食疗的话,效果是比较缓和的,也能避免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体内有寒湿的症状及祛湿方一、体内有寒湿的症状1、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
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2、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3、反复的溃疡.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4、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5、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6、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7、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8、爱喷嚏.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9、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补脾胃虚寒的中药处方大全
![补脾胃虚寒的中药处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be9eea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1c.png)
补脾胃虚寒的中药处方大全补脾胃虚寒是目前常见的一类身体亚健康状态,伴随着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容易疲劳等症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在中医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缓解症状。
本篇文章将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些补脾胃虚寒的中药处方大全,并对食谱或偏方的用量及制作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同时,最后还将提出一条与之相关的养生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身体调理和养护。
一、黄芪麻黄汤组成:黄芪、麻黄、桂枝、甘草、生姜。
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肺气虚寒的症状。
用量及制作步骤:1、将当归、黄芪、白术、附子、桂枝、甘草、干姜放入药袋中,放入锅中加水,煮40分钟。
2、煮好后,取出药袋,把麻黄放入锅中,再煮20分钟,用小火煮沸,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麻黄味较苦,用量不宜过多。
同时,由于此方有温化寒湿的功效,适用于气虚、阳虚的人群,但不适合阴虚火旺的人群。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症状,需要立即停止使用。
二、六君子汤组成:苍术、白术、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温暖脾胃。
用量及制作步骤:1、将苍术、白术、法半夏、干姜、炙甘草、大枣洗净,加水放入锅中,煮沸。
2、煮沸后,转小火,继续煮到水量降低1/3,加入冰糖搅拌均匀,再继续煮沸10分钟。
3、将煮好的汤用滤网过滤,取出药渣,饮用即可。
注意事项:此方适用于寒性便溏、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但不宜过量饮用,否则会影响胃肠功能,并引起脾虚湿重。
同时在用药前须了解过敏反应、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三、四君子汤组成:白术、甘草、大枣、参片。
功效:益气健脾,补胃安神。
用量及制作步骤:1、将白术、甘草、大枣、参片用清水冲洗,浸泡2小时左右。
2、将浸泡好的材料放入锅中,加水煮沸。
3、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左右,加入冰糖、柠檬汁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适合于脾虚、胃痛、食欲下降等症状的人群,但不适宜在患有胃溃疡、肝肾功能损伤、高血压等情况下食用。
去湿气的食物 4食疗方袪湿健脾1
![去湿气的食物 4食疗方袪湿健脾1](https://img.taocdn.com/s3/m/6dc4edc784254b35eefd34e5.png)
去湿气的食物4食疗方袪湿健脾薏米红豆粥——消水肿先将薏米和赤小豆先泡个几个小时,然后放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赤小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赤小豆粥就煮成了。
有高压锅的,直接泡后煮压一会就可以。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
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茯苓粥——健脾祛湿取粳米100克,淘净;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至武火将水烧沸,水开后转用文火熬至糜烂,然后加入盐、生姜粒若干,搅匀即成。
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据口味可加入红糖。
长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渗温、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于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冬瓜粥——利尿祛湿冬瓜100克,粳米100克。
冬瓜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锅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即成。
冬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能利尿祛湿,同时也是消暑佳品。
此粥根据口味可做成甜或咸的,最佳食用时间是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餐饮时间。
参芪粥——祛湿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
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
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湿盛带来的身体不适。
寒湿体质的调养法
![寒湿体质的调养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03b8c584254b35eefd3427.png)
寒湿,是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寒湿包括外感寒湿和内生寒湿两个方面。
外感寒湿:外感寒湿邪气,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症的证候;内生寒湿:寒湿内困而损伤脾阳,或脾肾阳虚而寒湿内停,以畏寒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为常见症的证候方法一
1、生姜大枣茶大枣25~30克,生姜10克,红茶0.5~1.5克。
将大枣加水煮熟晾干。
生姜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黄。
再将大枣、生姜和红茶叶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
每日1剂,分3次温饮食枣。
生姜驱寒,红枣补血,姜枣健脾养胃疗效很好,适用于体寒脾弱者。
2、薏米红豆粥一是薏米,一是红豆。
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
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切忌放大米)祛除体内的湿寒,方法非常简单,这两个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食物的性味与体质的寒热有着密切的关系,食物的性味须与体质属性相适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为不同的症候有不同的饮食禁忌。
冬吃羊肉、牛肉、火锅较好,而开着暖气吃冰淇淋、喝凉饮料不好;
早上是一天的开始,人体生理功能刚要开始旺盛,不要吃寒凉性食物来镇静它;
晚上少喝啤酒,因为啤酒属寒性的,喝到胃里,中枢神经会把冷的信息传递到脊柱,容易出现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
寒性体质的人要多挑温热性食物,它们具有温中、补虚、助阳、驱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滞、萎缩、贫血等症状。
另外,适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敛、生津益阴,防止湿气聚集体内。
寒湿体质中医保健指导
![寒湿体质中医保健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bcfbfd230b4c2e3f572763fc.png)
寒湿体质中医药健康服务指导1.情志调摄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及时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
宜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宜欣赏激昂、高亢、豪迈的音乐,如《黄河大合唱》、二胡《赛马》等。
2.饮食调养宜选用甘温补脾阳、温肾阳、祛湿化痰为主的食物,如羊肉、鸡肉、带鱼、黄鳝、虾、刀豆、韭菜、茴香、核桃、栗子、腰果、松子、红茶、生姜、白萝卜、薏苡仁、赤小豆、山楂、荠菜等。
少食生冷、苦寒、黏腻食物,如田螺、螃蟹、海带、紫菜、芹菜、苦瓜、冬瓜、西瓜、香蕉、柿子、甘蔗、梨、绿豆、蚕豆、绿茶、冷冻饮料等。
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
参考食疗方:(1)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具有温阳补血、祛寒止痛功效,适合阳虚体质者食用。
(2)韭菜炒胡桃仁:生胡桃仁、韭菜,具有温肾助阳功效,适合阳虚体质腰膝冷痛者。
3.起居调摄居住环境以温和的暖色调为宜,不宜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
穿衣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佳,尽量保持宽松,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平时要注意腰部、背部和下肢保暖。
晚上睡觉枕头不宜过高,防止打鼾加重;早睡早起,不要过于安逸,勿贪恋沙发和床榻。
白天保持一定活动量,避免打盹瞌睡。
睡觉前尽量不要饮水,睡前将小便排净。
4.运动保健宜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适当进行舒缓柔和的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在阴雨季节、天气湿冷的气候条件下、大风、大寒、大雪的环境中锻炼。
日光浴、空气浴是较好的强身壮阳之法。
也可选择八段锦,在完成整套动作后将“五劳七伤往后瞧”和“两手攀足固肾腰”加做1~3遍。
5. 穴位保健(1)选穴:关元、命门、丰隆、足三里。
(2)定位: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命门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3)操作: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按揉2~3分钟。
补脾胃去寒湿中药方有什么呢
![补脾胃去寒湿中药方有什么呢](https://img.taocdn.com/s3/m/4ff79a3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0.png)
补脾胃去寒湿中药方有什么呢很多女人在秋冬季节都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都是属于湿寒的一种症状。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脾胃去寒湿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脾胃去寒湿的中药方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可降全血度。
乳香、没药、三棱、莪水、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可降血液粘滞性。
川芎、红花、五灵脂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刘寄奴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
补脾胃去寒湿的护理工作第一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突遭雨淋或冬季不戴帽子,寒湿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
晚上洗头后湿着头发睡觉,寒邪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干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后再入睡。
第二是肩颈背部此处受寒日久,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
经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
最简便的方法是两掌心搓热捂在大椎穴(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点的凹陷处);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冲大椎穴五六分钟。
天冷外出最好戴上围巾,穿个坎肩。
第三是口鼻冷饮会把寒气带入胃部,胃寒则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导致寒痰咳嗽等症。
第四是腰腹和前胸腰部有命门穴,受寒会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阙穴(即肚脐);前胸有膻中穴,长期寒瘀可致乳腺结节等症。
女性穿衣露脐会导致腹泻、痛经、不孕等病症。
第五是腿脚中医常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一些人喜欢光着腿、穿凉鞋,甚至秋冬还不穿袜子,很容易诱发老寒腿、膝关节炎等。
建议平时多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干辣椒,以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
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袜子。
补脾胃去寒湿的食疗法茯苓粥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盐、生姜粒少许。
粳米淘净。
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熬至糜烂,再加盐、生姜粒,搅匀即成。
每日2次,早晚餐用。
能健脾祛湿。
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
针对风寒、风热、风湿感冒的三款民间食疗方
![针对风寒、风热、风湿感冒的三款民间食疗方](https://img.taocdn.com/s3/m/53c4592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2.png)
针对风寒、风热、风湿感冒的三款民间食疗方引言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风寒、风热和风湿是感冒不同类型的分类。
尽管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但一些民间食疗方也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针对风寒、风热和风湿感冒的三款民间食疗方,并讨论它们的有效性和注意事项。
1. 风寒感冒的民间食疗方食材:•姜:10克•红糖:适量制作方法:1.将姜切成片状。
2.锅中加入适量水,将姜片放入锅中煮沸。
3.煮沸后,添加适量红糖,搅拌均匀。
服用方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温热喝完汤汁。
作用原理:风寒感冒主要症状为寒冷,如发热不高、喉咙痛、喷嚏等。
这款姜汤能够温暖身体,促进汗液排出,缓解上述症状。
注意事项:•对姜过敏的人不宜使用。
•如果发热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需及时就医。
2. 风热感冒的民间食疗方食材:•薄荷叶:10克•甘草:10克制作方法:1.将薄荷叶和甘草一起放入锅中。
2.加入适量水,煮沸后继续煮5分钟。
3.将药材滤出,留下药汁。
服用方法:餐前或餐后30分钟,每日3次,每次服用一小碗。
作用原理:风热感冒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此方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缓解症状,并促使病毒早日排出体外。
注意事项:•孕妇、孩子和高血压患者禁用。
•如症状加重或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就医诊治。
3. 风湿感冒的民间食疗方食材:•干姜粉:5克•羚羊肉:适量制作方法:1.将羚羊肉洗净,切成块状。
2.水中加入适量干姜粉,将羚羊肉放入水中煮沸。
3.煮沸后,继续煮10分钟左右,直到羚羊肉煮熟。
服用方法:餐前或餐后1小时,每日2次,每次食用适量羚羊肉。
作用原理:风湿感冒主要症状为关节肿痛、身体酸痛等。
羚羊肉具有温中、补气和强壮骨骼等作用,能够缓解关节痛和酸痛等症状。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和高血压的患者禁用。
•对羚羊肉过敏的人不宜食用。
总结风寒、风热和风湿感冒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感冒。
民间食疗方在缓解感冒症状方面有一定疗效,但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黄帝内经中的祛湿去寒的中药饮食
![黄帝内经中的祛湿去寒的中药饮食](https://img.taocdn.com/s3/m/1cb9586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8.png)
黄帝内经中的祛湿去寒的中药饮食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作。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祛湿去寒的中药饮食的内容非常丰富。
湿邪和寒邪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因,而祛湿去寒的中药饮食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改善湿邪和寒邪引起的不适症状。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祛湿去寒的中药饮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的养生理念。
一、祛湿的中药饮食1. 薏苡仁粥: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湿邪。
将薏苡仁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煮成粥状即可。
薏苡仁粥不仅可以祛湿,还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2. 红豆薏苡仁汤:红豆和薏苡仁都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邪。
将红豆和薏苡仁一同煮沸,煮至红豆熟烂即可。
红豆薏苡仁汤不仅可以祛湿,还有助于改善水肿等问题。
3. 茯苓粥: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将茯苓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煮成粥状即可。
茯苓粥不仅可以祛湿,还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等问题。
二、去寒的中药饮食1. 姜汤: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驱散体内的寒邪。
将姜切片,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煮成汤即可。
姜汤不仅可以去寒,还有助于改善寒性腹痛等问题。
2. 肉桂粥:肉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将肉桂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煮成粥状即可。
肉桂粥不仅可以去寒,还有助于改善寒性腹痛等问题。
3. 炖鸡汤:炖鸡汤是一种常见的食疗方法,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将鸡肉和适量的中药材一同炖煮,煮至鸡肉熟烂即可。
炖鸡汤不仅可以去寒,还有助于改善寒性腹痛等问题。
三、中药饮食的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对中药饮食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在选择和使用中药饮食时,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量或过敏。
2. 配伍禁忌:中药饮食中的药材具有一定的药性,不同药材之间可能存在配伍禁忌。
在选择和使用中药饮食时,应遵循中医药学的原则,避免不当的药物搭配。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https://img.taocdn.com/s3/m/e9e54ec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7.png)
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展开全文养生之道网导读: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有什么?健脾祛湿是养生的重要事项,许多人都是病倒以后才开始着急调理治疗,那么你知道日常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有什么吗?今天就一起来看下吧!文章目录一、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二、哪些水果健脾祛湿三、健脾祛湿喝什么茶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1、健脾祛湿的中药方子1.1、中药方子1金钱草15 牛膝15 薏苡仁30 山药15 白术15 茯苓15 防风10剂一天一剂一剂煮2次早晚空腹用!忌生冷油腻!1.2、中药方子2山药15 薏苡仁30 茯苓15 防风10 煮粥!1.3、中药方子3祛湿最基础的方剂是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平时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肢体沉重的可以用。
另外,参苓白术散也可以健脾祛湿,平时大便溏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可以使用!1.4、中药方子4体内寒湿气中重,诱发湿疹,睡眠也不好,建议服用参苓白术口服液,藿香正气丸治疗。
2、健脾祛湿的食疗方法2.1、白鲫鱼煲汤用油将鱼两面煎黄,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
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
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
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甚好。
2.2、五指毛桃鸡脚煲猪脊骨功效:益阳健脾祛湿、活络强筋健骨。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鸡脚3对、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
鸡脚去甲、敲裂;猪脊骨敲裂。
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此量可供3~4人用。
3、健脾祛湿的穴位3.1、健脾祛湿的穴位有血海穴。
我们可以屈膝,大腿的内侧及髌底内侧,往上两寸位置,股四头肌的内侧有一个隆起的地方。
我们可以坐在椅子上,绷直双腿,膝盖内侧会出现个凹陷位置,隆起的肌肉就是血海穴了。
该穴位可以有效减轻月经不调及闭经、治疗气逆腹胀及湿疹、皮肤瘙痒及贫血等。
3.2、丰隆穴也可以健脾祛湿。
寒湿体质调理方法
![寒湿体质调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77d9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d.png)
寒湿体质调理方法寒湿体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特征是排斥寒凉、怕冷、易感冒、体肤潮湿等。
寒湿体质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容易导致许多健康问题,如关节疼痛、消化不良、湿疹等。
因此,调理寒湿体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寒湿体质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寒湿体质的人应该少吃生冷和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生海鲜等,这些食物容易导致体内寒湿加重。
相反,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大蒜、羊肉、狗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湿。
此外,多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白术、山药、糯米、红枣等,可以帮助调理消化功能。
2.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寒湿体质。
推荐选择一些有助于温暖身体和促进血液循环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慢跑等。
这些运动可以加强体内阳气的生化作用,从而改善寒湿体质。
此外,在运动后记得做一些适当的放松和伸展运动,以缓解肌肉酸痛和挤压淋巴液。
3. 穴位按摩:按摩身体的一些特定穴位对于调理寒湿体质也是有帮助的。
例如,可以在髎穴上方1寸处,用拇指指腹按揉大约1分钟,有助于驱散体内的湿气。
还可以按摩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有助于温阳通经,改善寒湿体质。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穴位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
4.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调理寒湿体质有一定的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温阳祛湿的中药进行煎服,如干姜、独活、羌活、白术等。
可以选择煮汤,或者将中药炖煮成粥来服用,这样更便于中药的吸收和活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中药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5. 调整生活习惯:改变生活习惯对于调理寒湿体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其次,保持身体的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另外,经常保持适度的运动,不要长时间坐卧不动,以免湿气堆积在体内。
总结起来,调理寒湿体质需要从饮食、运动、穴位按摩、中药以及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入手。
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湿中医食疗方
中医释义病证名。
指伤于寒湿而致得病证。
《素问·调经论》:“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谓:“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又:“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痛。
”《伤寒指掌》卷四“脉沉迟而濡,身无热,但吐泻,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疼痛者,为寒湿,宜分渗兼温中,胃苓汤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
”[1]产生原因湿寒多为脾虚导致。
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人体内便会有湿寒之邪了。
1、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得药物。
中药藤类多具有此种功效;还要根据身体上下肢得不同,选用不同得中药,如羌活一般用于上肢,独活多用于下肢。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得化湿或者燥湿药。
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
3、寒湿之邪用药,还要瞧引起寒湿得具体病因。
寒湿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
不足,尤其就是脾肾阳虚导致得内湿。
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若要解决湿寒之邪,便需祛湿温中。
在饮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加重湿寒。
用山药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
益气、祛湿升阳。
坚持服用可令人体内湿寒之邪消失。
[2]寒湿症状: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
颜色越就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1、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2、反复得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3、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4、咳嗽时痰就是稀白得,代表体内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6、流出得汗就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7、爱打喷嚏,特别就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8、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9、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10、脸上长痘与斑,代表体内有寒。
11、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2、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13、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14、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
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病症解析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前面介绍过,身体内得寒重造成得直接后果就就是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血液亏虚。
肾在中医得五行中属水,水就是灌溉、滋润全身得,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
脏器也就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得滋润,就易摩擦生热。
最典型得就是肝脏,
肝脏属木,最需要水得浇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
如果给肝脏足够得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得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还有头面部也就是最容易上火得部位。
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端得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就是“缺水”了,自然反应得就就是干燥得症状,如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
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就是暴露在空气中得器官,较容易受细菌得感染,当颈部及头面部得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得
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得概率就会增加。
又由于没有充足得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愈,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愈得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得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
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
而普遍都采用泻火、清火、降火得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3]驱寒湿方法方法一 1、生姜大枣茶大枣25~30克,生姜10克,红茶0、5~1、5克。
将大枣加水煮熟晾干。
生姜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黄。
再将大枣、生姜与红茶叶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
每日1剂,
分3次温饮食枣。
生姜驱寒,红枣补血,姜枣健脾养胃疗效很好,适用于体寒脾弱者。
[4]
2、薏米红豆粥一就是薏米,一就是红豆。
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
熬好后就就是去湿健脾得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切忌放大米) 祛除体内得湿寒,方法非常简单,这两个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得。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食物得性味与体质得寒热有着密切得关系,食物得性味须与
体质属性相适应,可达到事半功倍得效果,反之亦然,因为不同得症候有不同得饮食禁忌。
冬吃羊肉、牛肉、火锅较好,而开着暖气吃冰淇淋、喝凉饮料不好; 早上就是一天得开始,人体生理功能刚要开始旺盛,不要吃寒凉性食物来
镇静它; 晚上少喝啤酒,因为啤酒属寒性得,喝到胃里,
中枢神经会把冷得信息传递到脊柱,容易出现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
寒性体质得人要多挑温热性食物,它们具有温中、补虚、助阳、驱寒得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滞、萎缩、贫血等症状。
另外,适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敛、生津益阴,防止湿气聚集体内。
方法二汤类: 参茸山海原料:人参、鹿茸、牛鞭、裙边 1、把牛鞭洗净,切花刀,过水;水发裙边切成块,过水备用。
2、锅下清汤,放入盐、牛鞭、裙边、鲜人参、鹿茸,开锅后盛盅上蒸锅蒸3小时即可。
五
味扣素鲍原料:五味子、百灵菇、银耳、浓汤、鲍汁
1、百灵菇修成鲍鱼形状,加入鲍汁上小火煲4小时后,放入五味子再煲1小时,出锅入盘用原汁打薄欠淋在素鲍上。
2、银耳入浓汤蒸30分钟,下锅调味打薄欠浇在素鲍得四周,用枸杞与豆苗点缀其上。
苁蓉老坛儿原料:鲜肉苁蓉、鱼肚、辽参、鱼翅、鲍鱼、浓汤制作: 1、苁蓉洗净,切成象眼块,入浓汤小火煲20分钟。
2、鱼肚、辽参、鱼翅分别泡发后,加入苁蓉浓汤中,小火煲10分钟,再下蚝油调味,打薄欠盛入紫砂盅即可。
1、进补不要过量,过量会伤身,温热性补药一餐中不要超过3种。
如一人用,最好一次一盅或一小碗即可。
因为补就是为了帮助阳气得提升,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得过程,身体需要逐渐吸收,慢慢达到阴阳平衡。
特别注意:人参、鹿茸、肉桂不适合高血压及脑血管硬化得人食用。
2、久病虚寒得人,往往虚不受补,可从粥、汤上做文章,但要清淡。
淀粉类食物少吃,因为不易消化。
3、寒性体质得人,多吃一些芳香食物,比如桂花、香菜、香椿等,另外晚上喝八宝粥也就是不错得选择,可自行选配。
坚持一个月后,面色会红润起来,腹痛腹泻消失,人也渐渐不怕冷了。
还有说坚持每天晚上用盐水泡脚,因为盐可以除湿。
方法三刮痧或者拔罐
这个方法比较专业一点,最好请专业得医生或者
按摩师帮您去做。
方法四运动直到出汗为止。
这个方法就是最直接,最简便,也就是最省钱得方法。
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运动方式,而且不可过量,产生副作用。
注意:食疗与物理疗法都可以试试。
如果过重,需要去医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