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性质教学设计
铝及其性质性质教学设计

铝及其性质性质教学设计导语:铝是常见的金属元素之一,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
了解铝的性质对学习铝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文章将以铝及其性质为主题,设计一堂关于铝的性质教学。
通过这堂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铝的基本性质、特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铝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能力;4.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铝箔、火焰、酸等;2. 教学工具:幻灯片、教科书。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铝的基本性质铝是一种轻巧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首先,通过幻灯片概述铝的基本性质,包括但不限于:(1)密度低:铝的密度约为2.7 g/cm³,比钢的密度小约三分之一,比铁的密度小约四分之一。
(2)导电性和导热性好:铝是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3)耐蚀性强:由于其表面能够形成一层坚硬的氧化膜,所以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
2. 铝与火焰的反应铝是一种易燃金属,与火焰有着特殊的反应。
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铝的反应特点,可使用幻灯片或实际进行相关实验。
(1)铝箔与火焰的互动:将一张铝箔放置于明火上,观察其变化。
提示学生观察铝箔与火焰的互动现象,并进行记录。
(2)分析反应原理: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铝与火焰的反应原理。
3. 铝与酸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铝与酸的反应。
(1)实验步骤:取一片铝箔,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中,观察其反应现象。
(2)实验结果与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了解铝与酸的反应产物,并分析反应原理。
4. 铝的应用实例通过幻灯片或展示材料,向学生介绍铝在工业上的常见应用,并展示相关图例。
(1)航空航天领域:铝合金是制造飞机和火箭等航空器件的重要材料。
(2)电子领域:铝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容器、电线、散热器等电子设备中。
高中化学《铝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设计

《铝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设计
学科化学教师姓名 xxxxxx 指导教师 xxx
课后作业尾声呼应苹果手机处理办法
氯化钾溶液中腐蚀速率;
对比铝在等氢离子浓度
盐酸和硫酸中反应速率
大小。
不能用酸性、碱性试剂处
理,可以选择有机溶剂或中
性洗涤剂清理
学以致用
形成性练习能力提升:教材51页,提到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东西。
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不宜存放酸性和碱性食物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NaCl中哪种离子对铝的腐蚀有加速作用。
课后提升:由于铍与铝都位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推测二者化学性质相似,请根据所学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写出铍、氧化铍、氢氧化铍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重点是介绍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由于这个概念不好理解,所以
借助了大量生活常识和实验现象作为副证,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记住一个结论。
大部分同学接受得不错,但由于学生差异化的存在,可能还有部分同学存在疑问,未能在本堂课中解决。
2、本节课尝试分组做不同实验,最后汇总得到结论的方式。
效果很好,既节省课
堂时间,又增强同学间的协作和本身的责任感,也对同学们汇总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能力有所帮助。
3、课堂练习主要以探究题为主,没有涉及计算和性质判断等方面的题型。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构建新知识体系的综合过程;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在对生活中铝制品的使用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去探讨和研究铝有关的性质,体现的是“走进生活—性质探究—社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资料,使学生对铝的广泛用途产生兴趣,然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里普通使用的一种铝制品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细读注意事项的同时展开讨论,铝的这些用途可能跟铝的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来解释铝在社会中的应用;二、教材分析按本节课的课表要求,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铝的重要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现象等,从中感知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钠、镁性质之后学习的又一金属知识,学生对金属性质及性质探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铝性质的探究不仅是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铝的氧化物和铝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的特殊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节课中铝和强碱的反应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初中的化学学习阶段中对金属通性的学习以及在上一专题中对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金属能和氧气、酸、盐发生反应等化学性质,这为学生推测铝的性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准备;2实验技能基础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多,因此本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要求不高,而且经过了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会有一定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的条件;也可由学生提出实验猜想,教师完成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铝热反应的实验由于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则由教师完成;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2了解铝的重要性质,铝与氧气、稀酸、强碱的反应规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的反应规律;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铝热反应;4通过亲手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实验方法设计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铝制品的相关使用,体验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重点难点 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能顺利学习铝的金属通行,但铝和碱反应的性质是别的金属不具备的,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将重难点确定为: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以生活中铝的广泛用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铝产生兴趣;通过生活中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铝的化学性质;再结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机会和实践过程,且给予足够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七、课前准备学生:班级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收集资料,设计问题以课件形式展出;八、教学过程九、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金属铝在空气中氧化 ;铝片与沸水反应 ;铝丝插入盐酸中 ;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铝丝与稀硫酸反应 ;二、选择题:1.用于飞机制造业的重要材料的是A.Mg-Al合金 B.Cu-Sn合金 C.Al-Si合金 D.不锈钢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铝热剂B、铝土矿C、明矾D、含铝38%的Al2O33.铝热剂中铝的作用是A.催化剂 B.氧化剂 C.还原剂 D.填充剂十、教学反思:1、铝与钠、镁等金属相比,其特殊性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和重点;针对铝、铁与浓硝酸浓硫酸的钝化现象,教材没有做过多讲解,对于反应温度“常温”也只字不提,容易让学生以为钝化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这是教材设计上的缺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钝化的浓度和温度条件,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针对铝与强碱的反应,在设计上先埋下伏笔,顺利激发起学生的疑问之后便开始围绕反应实质大做文章,使学习效果强化;整个教学设计围绕教学难点和重点,由铝的特殊性展开,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难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2、在对铝与碱反应实质的教学中免不了要使用平衡移动原理,但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知识;在教学时可以对其做简单的介绍,或者不提“化学平衡移动”这一概念,改用“反应能彻底进行”或“大大地促进了铝的溶解”等说法,降低学生的理解层次;3、本教学设计对实验探究学习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铝热反应”的设置,对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发起了挑战,因此该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质疑精神,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高中化学教案铝

主题:铝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铝的基本性质;
2. 理解铝的常见用途;
3. 掌握铝的制取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铝的化学性质;
2. 铝的制取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铝的基本性质
铝是一种轻质、耐腐蚀的金属,为银白色。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会与空气发生反应。
2. 铝的常见用途
铝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金属之一。
主要用途有:
- 制造航空器、火箭、汽车等轻质工业材料;
- 制造铝箔、铝合金门窗等日常用品;
- 用于电力和电力传输线路的绝缘体材料等。
3. 铝的制取方法
铝的主要制取方法是电解法。
具体过程如下:
- 将经过氧化、质纯化的氧化铝粉末加入氯化铝和氧化铝混合物中通电;
- 在高温下,氯化铝被还原为铝金属,沉积在阴极上。
四、实践活动:
1. 观察实验:观察铝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2. 实验操作:自行设计一种制取铝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相关习题;
2. 思考铝的应用领域,撰写一篇小短文。
六、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结果,及时总结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为铝的化学教案,希望能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所帮助。
11-12学年高一化学《铝的性质》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第1单元课时3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实验探究,掌握铝与氧化物、酸、碱溶液的反响,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响、铝的钝化。
三、设计思路: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紧紧抓住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首先根据常见的铝制品和铝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归纳出铝的物质性质,再利用铝制品和铁制品的腐蚀程度不同、铝锅能否经常用金属清洁球或煤渣擦亮、铝桶能否放酸液等生活问题创设情境,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掌握铝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设计【设置情境】〔ppt2〕〔图1〕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导热性好、易于成形、价格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轻工建材等部门,是轻合金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合金。
(图2)这是一架播音747飞机, 铝合金是飞机的主要用材,用量占70%~80%,其中仅铝合金铆钉一项就有40~150万个,用铝约22吨,据预测,2022年全球航空航天铝材的消费量可达6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5%。
〔图3〕这是一款新型轿车,在广告中的卖点是“宽敞的空间〞和“全铝合金引擎〞。
1991-1999年铝及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翻了一番,预计到2022年还将再翻一番。
预计2022年美国汽车用铝及铝合金将超过130kg/辆,西欧将到达119kg/辆。
【提问】请大家思考下日常生活中铝还有什么应用〔ppt3〕主要利用了铝的哪些物理性质【板书】一、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ppt4)飞机制造----铝的密度小用作导线----良好的导电性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用作包装----良好的延展性【提问】我们知道铝是地壳里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但是它在自然界中是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的说明了铝的性质如何(ppt5)【过渡】铝的性质很活泼。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比铁活泼,我们来看看现实中铝和铁制品的使用情况。
高中化学铝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铝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铝
教学目标:
1. 了解铝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制备方法;
2. 掌握铝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铝的性质和存在形式;
2. 铝的制备方法;
3. 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铝与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反应机制;
2. 铝的重要用途。
教学方法:讲述、示范、互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5分钟)
1. 引入话题,介绍铝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的性质和存在形式是什么?
二、讲解铝的性质和存在形式(15分钟)
1. 介绍铝的性质:轻、柔、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2. 分析铝的存在形式:铝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矾土的形式存在;
3. 展示实验:利用矾土提取铝的过程。
三、讲解铝的制备方法(10分钟)
1. 介绍铝的制备方法:氧化铝的电解法;
2. 讲解制备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解反应的原理。
四、讲解铝的化学性质(15分钟)
1. 介绍铝的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氧化性物质的反应机制;
2. 示范实验: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和方程式。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铝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 展望下节课内容:探讨铝的重要用途和环境影响。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铝 金属材料》 教学设计

《铝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铝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反应。
(3)理解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铝的化学性质。
(2)铝与氧气、酸、碱的反应。
2、教学难点(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
(2)铝的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铝合金门窗、易拉罐、铝锅等,提问学生这些铝制品为什么能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铝。
2、新课讲授(1)铝的物理性质展示一块铝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铝的物理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2)铝的化学性质①铝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讲解: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其熔点高于铝,所以熔化的铝不会滴落。
化学方程式:4Al + 3O₂= 2Al₂O₃。
②铝与酸的反应实验:将铝片分别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现象:铝片表面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2Al + 6HCl = 2AlCl₃+ 3H₂↑ , 2Al + 3H₂SO₄= Al₂(SO₄)₃+ 3H₂↑ 。
③铝与碱的反应实验:将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现象:铝片表面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2Al + 2NaOH + 2H₂O = 2NaAlO₂+ 3H₂↑ 。
强调: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是一种两性金属。
(3)铝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讲解铝的原子结构,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从而解释铝为什么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能形成多种化合物。
高中铝元素化学性质教案

高中铝元素化学性质教案
实验名称:铝元素化学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铝元素的化学性质,了解铝的反应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
1. 铝箔片
2. 粗硫酸
3. 氢氧化钠溶液
4. 氯化铁溶液
5. 高锰酸钾溶液
6. 镁丝
7. 氯气发生装置
实验步骤:
1. 将小块铝箔片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粗硫酸,观察并记录反应。
2. 将小块铝箔片放入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反应。
3. 将铝箔片放入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观察并记录反应。
4. 将铝箔片放入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并记录反应。
5. 将镁丝点燃,然后放入试管中,观察反应。
6. 使用氯气发生装置,将氯气通过铝箔片的反应中,观察变化并记录。
实验结果分析:
1. 铝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铝硫酸盐。
2. 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和铝氢氧化物。
3. 铝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和少量氢氧化铝。
4. 铝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铝锰氧化物。
5. 铝与镁反应生成铝镁合金。
6. 铝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铝。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或腐蚀性物质。
2. 实验中产生气体要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
3. 使用化学品时要小心,避免溅到皮肤或眼睛。
实验结论:铝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专题三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第一课时铝的性质
省市曲周县第一中学:常志英
设计思想:
我通过让学生猜字谜引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常见铝制品的图片归纳出铝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分析铝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铝具有还原性,继而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演示实验,也有新增的创新实验,都特别有震撼力。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粉笔、酒精等。
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引导发现,用事实形成观点,从化学走向社会”的一种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金属铝的物理性质和与氧气、酸、碱、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通过演示实验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敢于创新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金属铝与氧气、酸、碱、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
2.难点:金属铝与碱的反应,铝热反应。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多媒体,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个字谜:“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打一常见的金属。
(设计意图):猜字谜,立马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进入主题。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看,这幅图(含飞机,铝壶、铝线、铝箔、导弹等)展示了铝的很多用途。
用途由性质决定,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讨论、归纳铝的物理性质。
[分组讨论]由图片讨论并归纳出铝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密度小)
(设计意图):学生对常见铝制品比较熟悉,观察图片就能归纳出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推测铝具有还原性。
[回忆旧知]:学生回答前面学过的铝的化学性质,今天重新认识一下铝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铝能跟氧气反应,那么加热时会有什么现象?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一]加热铝片。
强调实验过程中请仔细观察现象。
提醒学生注意:用砂纸将铝片正反两面打磨一下。
(设计意图):从实验事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汇报现象]小组成员代表请举手。
描述一下实验现象:铝熔化,但是不滴落。
【提出问题】:为什么?教师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氧化铝熔点高耐高温。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结合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4Al+3O2 ═2Al2O3
[提出问题]铝能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2Al+6HCl= 2AlCl3+3H2↑
那么能浓硫酸、浓硝酸说是不是也放出氢气,且反应要剧烈呢?
[演示实验二]铝跟浓硫酸、浓硝酸的钝化反应。
[集体朗读]“常温下,铝遇浓硝酸、浓硫酸时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阻止了部金属进一步发生反应。
”
(设计意图):“钝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集体朗读,既可活跃气氛,又可加深理解。
[启迪升华]刚才的实验告诉我们,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都有气体产生,所以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尊重事实,科学探究要的就是这种实事的态度。
[提出问题]铝与酸能反应,那么能与碱反应吗?
[演示实验三]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铝与氢氧化钠生成了一种钠盐,叫偏铝酸钠。
那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请讨论确定一下。
[分组讨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分析归纳]从元素守恒看,气体可能是氧气或氢气。
从化合价看反应中铝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能降低的元素只能是氢元素,生成的是氢气。
是不是呢?请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氢气的检验。
[得出结论]这种气体可以燃烧,果然是氢气。
(师生共同完成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2NaAlO2+3H2↑
(设计意图):首先从元素守恒和化合价升降的两个角度分析反应可能的产物,接着进行实验验证。
,当听到尖锐的爆鸣声,他们情绪高涨。
[提出问题]铝还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上铝热反应(目的对实验步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实验演示]铝热反应或多媒体播放:铝与氧化铁反应。
2Al+ Fe2O3Al2O3+2Fe
[提出问题]:(1)为什么不用玻璃漏斗?(2)蒸发皿中的细砂有什么作用?(3)铝与氧化铁反应的能量如何变化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实验拓展]改进实验。
下面是我改进实验,将粉笔上挖出一个凹槽,用酒精浸泡,取出后在凹槽中装是少量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铝热剂)再在上面偶一层氯酸钾,点燃粉笔上的酒精,半分钟后观察到剧烈的铝热反应,冷却后可用磁铁粉笔上吸起铁珠。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创新实验,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粉笔、酒精等。
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安全环保。
药品用量少,节约成本。
[演示实验四]
[知识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铝能与非金属单质、某些金属氧化物、酸、碱、发生反应,其中铝与与非金属单质、酸、盐的反应是金属一般具有的化学通性,而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强碱溶液反应、铝热反应则是铝的化学特性。
所有反应中,铝元素均由0价升高到+3价,体现了较强的还原性。
布置作业:
1、说明下列事实所含的化学原理
⑴常温下,可以用铝制容器贮存和运输浓硫酸。
⑵铝在空气中不像铁那样容易被腐蚀
2:书写本节课的化学方程式:
3:请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金属铝溶于盐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选用下列溶液中的()
A 盐酸
B 稀硝酸
C 氨水
D 浓氢氧化钾溶液
板书设计:
铝的性质
一、铝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沸点较高,密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较软
二、铝的用途:
三、铝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4Al+3O2 ═2Al2O3
2、与酸反应:
与稀硫酸、稀盐酸能反应。
2Al+6HCl═2AlCl3+H2↑
常温下,遇浓硝酸、浓硫酸会发生钝化
3、与碱反应(氧化剂是H2O):
2Al+2NaOH+2H2O═2NaAlO2+3H2↑
4、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铝热反应)
2Al+ Fe2O3Al2O3+2Fe(放热反应)
铝热反应的应用:冶炼高熔点的金属,焊铁路钢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