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复习进程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4b28be10661ed9ad51f3eb.png)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73e3c833687e21af45a9ce.png)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温病学 背诵条文
![温病学 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3e4f54804d2b160b4ec027.png)
《温病学》背诵条文叶天士《温热论》一、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8)二、邪在肺卫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不尔,风夹湿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篜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三、流连气分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当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如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燥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四、邪留三焦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五、里结阳明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15fa10a14b73f242326c5f15.png)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必背必背:伤寒30条,金匮45条,温病11条
![必背必背:伤寒30条,金匮45条,温病11条](https://img.taocdn.com/s3/m/1b87577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c.png)
必背必背:伤寒30条,金匮45条,温病11条《伤寒论》: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8、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10、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1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1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1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1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8b4a7016fc700aba68fc21.png)
《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精品文档交流 2精品文档交流 3【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7a33f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d.png)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实用版】目录1.中医四大经典的概念与意义2.四大经典的具体内容3.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与学术价值4.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5.四大经典在中医发展中的重要性正文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部著作,是中医学术体系的基石,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疾病防治等。
《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它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临床医学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他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它记载了大量的药物,为中医的药物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深厚,学术价值巨大,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理论深奥,背诵全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
首先,要理解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中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背诵。
其次,要分段背诵。
四大经典的篇幅较长,如果一次性背诵,很容易造成记忆疲劳,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段,一段一段地进行背诵。
再次,要反复背诵。
记忆需要反复巩固,只有反复背诵,才能使知识深入骨髓。
四大经典在中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新大纲】中医四大经典复习指导,教你找对思路,赢在起跑线!
![【新大纲】中医四大经典复习指导,教你找对思路,赢在起跑线!](https://img.taocdn.com/s3/m/caaef0c0fc4ffe473268aba0.png)
【新大纲】中医四大经典复习指导,教你找对思路,赢在起跑线!中医四大经典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把中医“四大经典”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经典条文纳入考试内容。
相信很多同学想知道新大纲条件下,该如何应对中医经典的学习。
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以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例,设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及其意义。
本段条文论述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
人类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则体健神旺,可以减少疾病发生。
若违逆四时阴阳,则内伤相应五脏,并可能在下一季节发生病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的原则,当从衣、食、住、行、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理解性的记忆,方可事半功倍。
以六经病为纲,以方证为目的进行学习六经辨证和六经病证是《伤寒论》的核心。
六经辨证是一种分析病机、归纳证候的思想方法,是对邪气侵犯六经所属经络脏腑后所产生病理变化的概括。
学习《伤寒论》时,抓住六经病这一大纲,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住多种外感疾病的一般发展规律。
欲掌握六经病,应联系脏象经络理论。
熟悉六经所属经络脏腑及其理特点,结合病因,分析诸经病之病期、病性、病机,掌握基本证候、辨证要点、治疗大法、代表方剂、禁忌及预后转归等。
方证,是指六经病中所包括的具体证候类型。
《伤寒论》有以方名证之惯例,故习惯上称方证。
《伤寒论》之方证各有具体的病因病机、证候、冶法、方药,故方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是六经病论治的基本单位。
以各经病所属的方证为目,掌握诸方证的因机证治,就能对疾病发展各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证候予以灵活处理。
从六经病和方证入手,是学习《伤寒论》的捷径。
以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列举的条文为例:本条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在对本条文的学习中,应掌握其辨证要点,病机,治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65903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8.png)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表不解,头痛发热,身疼痛,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1】伤寒表不解,身重疼痛,口渴而喜饮,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2】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
23】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桂枝主之。
24】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人参主之。
25】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甘草主之。
26】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生姜主之。
27】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黄芩主之。
28】伤寒表不解,身疼重,恶寒发热,口渴,小便不利,小青龙汤加XXX主之。
噎、小便不利、少腹满、喘的人可以服用小青龙汤治疗。
太阳病引起的蓄水证,表现为心下有水气、微喘、发热不渴。
如果服用汤后感到口渴,说明寒邪已经去除,汤有效。
此时可以服用小青龙汤。
太阳病引起的腑证-蓄水证-五苓散证,表现为发汗后大量出汗,胃中变得干燥,烦躁失眠,渴望饮水。
如果脉搏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如果发汗后脉搏浮数,感到烦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中风发热持续六七天,出现表里证,渴望饮水,但饮水后会呕吐,称为水逆,可以服用五苓散。
伤寒引起的汗出后口渴,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不口渴,可以服用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引起的蓄血证,热结膀胱,病人烦躁如狂,出现下血,下血后病情好转。
如果还有少腹急结的症状,可以服用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发作三天后,出现汗、吐、下、温针等治疗仍然不见好转,属于坏病,不适合使用桂枝汤。
需要根据脉象和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病人身体发热,却想穿衣,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体大寒,却不想穿衣,说明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伤寒引起的下利清谷不止,伴有身体疼痛,需要急救里面。
如果后来身体疼痛,清便自调,需要急救表面。
急救里面可以使用四逆汤,急救表面可以使用桂枝汤。
如何按顺序快速记忆《金匮要略》各篇文章的目录与条文数目
![如何按顺序快速记忆《金匮要略》各篇文章的目录与条文数目](https://img.taocdn.com/s3/m/22f6ff9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a.png)
如何按顺序快速记忆《金匮要略》各篇文章的目录与条文数目如何按顺序快速记忆《金匮要略》各篇文章的目录与条文数目经方中医程医生整理金匮要略1 脏腑经络先后病 17条一棵小树先后生长在显微镜上——小树(01篇),仪器——显微镜(17条)。
“先后”提示——脏腑经络先后病。
金匮要略2 痉湿暍 27条铃儿得了抽筋病,正缠绕在耳朵上做耳机使用听音乐——铃儿(02篇),耳机(27条)。
“抽筋”提示——痉湿暍病。
金匮要略3 百合狐惑阴阳毒 15条凳子上盛开着一朵百合花,百合花上有一只漂亮的鹦鹉——凳子(03篇),鹦鹉(15条)。
“百合花”提示——百合狐惑阴阳毒病。
金匮要略4 疟病 5条一辆小骄车正在虐待一只钩子——小骄车(04篇),钩子(5条)。
“虐待”提示——疟病。
金匮要略5 中风历节 10条手套正在打中了风的棒球——手套(05篇),棒球(10条)。
“中了风”提示——中风历节病。
金匮要略6 血痹虚劳 18条左轮手枪打中了带血的一串糖葫芦——左轮手枪(06篇),糖葫芦(18条)。
“带血”提示——血痹虚劳病。
金匮要略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15条锄头正在锄地,一下子锄出来一只正在得肺病、咳嗽的很厉害的鹦鹉——锄头(07篇),鹦鹉(15条)。
“得肺病、咳嗽”提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金匮要略8 奔豚气病 4条溜冰鞋像一只奔跑的小猪一样跑上了一艘小帆船——溜冰鞋(08篇),小帆船(4条)。
“奔跑的小猪”提示——奔豚气病。
金匮要略9 胸痹心痛短气 9条一只猫正在心痛的吹着哨子——猫(09篇),哨子(9条)。
“心痛”提示——胸痹心痛短气病。
金匮要略10 腹满寒疝宿食 26条一根棒球把腹部的宿食打进了河流——棒球(10篇),河流(26条)。
“腹部的宿食”提示——腹满寒疝宿食病。
金匮要略11 五脏风寒积聚 20条楼梯上面挂着一盒装满了五脏六腑的香烟——楼梯(11篇),香烟(20条)。
“五脏六腑”提示——五脏风寒积聚病。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 41条椅儿上面有一条身上都是痰液的蜥蜴——椅儿(12篇),蜥蜴(41条)。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很强大)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很强大)](https://img.taocdn.com/s3/m/213416c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6.png)
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很强大)一、伤寒杂病论背诵条文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3cc82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f.png)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第一篇】《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2.《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础和指南。
3.《黄帝内经》中的条文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4.《黄帝内经》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养生、治病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篇》探讨了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6.《黄帝内经·灵枢篇》则深入探讨了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等问题,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7.读者通过背诵《黄帝内经》的条文,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经典的真谛,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伤寒杂病论》1.《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撰写的著名医学著作。
2.《伤寒杂病论》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3.本书的条文清晰明了,语言简洁,对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伤寒杂病论》通过对病理变化的观察和患者的症状描述,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
5.该书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6.背诵《伤寒杂病论》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三篇】《金匮要略》1.《金匮要略》是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之宝。
2.《金匮要略》主要探讨了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该书条文精炼,内容系统,注重病机的研究,突出辨证施治的要点。
4.《金匮要略》中描述了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过程、鉴别要点及治疗方案,使之成为中医实践的利器。
5.背诵《金匮要略》可以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临床医生的综合治疗能力。
【第四篇】《神农本草经》1.《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农学、药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农药学专著。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6f6bbc57de80d4d8d15a4f95.png)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3c7a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d.png)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摘要:一、前言二、中医四大经典条文介绍1.《黄帝内经》2.《难经》3.《伤寒杂病论》4.《神农本草经》三、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方法1.分阶段学习2.制作学习卡片3.结合实践理解4.定期复习巩固四、中医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1.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定2.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3.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四大经典条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们不仅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如何背诵这四大经典条文,成为了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了解四大经典条文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详细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难经》主要解答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难题,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补充。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专著,对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
其次,我们要掌握四大经典条文的背诵方法。
分阶段学习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可以将条文分为若干个阶段,逐步完成。
制作学习卡片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卡片上写下关键词和解释,方便随时查阅。
结合实践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条文,可以通过临床病例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
定期复习巩固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手段,可以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
它们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经典条文对现代医学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如强调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等。
因此,背诵四大经典条文不仅是中医学子的基本功,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所在。
总之,背诵中医四大经典条文是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通过分阶段学习、制作学习卡片、结合实践理解和定期复习巩固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经典条文。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48d9267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f.png)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近日买了一本名师经方讲录第二辑里面很多中医老师都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而且举出了他们当初求学时他们的导师诸如刘渡舟李克绍等对他们的严格要求那都是要求要背诵伤寒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回忆说:我读研究生是1978年,那时我第一次比较认真系统地学习《伤寒论》当时徐国仟老师是我的老师,李克绍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两个老师一共带了四个研究生。
李克绍老师对我们四个人的要求就是把《伤寒论》背下来,398条,用45分钟,不停顿。
我背了3个月才背下来,背得很辛苦啊,李克绍老师就眯着眼听你背,你一打梗他就给你提词,他提多了就说:你回去再学学吧,他也不听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回忆跟师刘渡舟抄方时,刘老师也是直接说出条文数让他们背出来说到背诵伤寒论,到现在我背诵到109条,苔苔背诵到112条,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背了就忘而是烂熟,能达到顺背倒背,任意抽背,任意抽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现在我们都还看不到背诵原文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提高,但我们坚信背诵伤寒论这一经典看似一个非常笨非常死的方法,但总有从死到活的飞跃,学中医贵在沉潜。
我们就用背诵把自己沉潜下去。
背诵很容易忘记,所以我们不停地反复反复再反复。
王新陆回忆说他3个月把伤寒论398条背诵完,背的很辛苦,我看啊王新陆教授当时可以说是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背诵,而且一天不断不断向前背还不停地反复,否则3个月不可能把伤寒论拿下来。
我给苔苔说了把127条背完了给她录个背诵的视频纪念一下。
算下时间就背这么些都花了快一年了当然她考研考试还有我单位考试中间有停顿没背诵没复习的时候。
现在回想一下背倒100多条也是个成绩了,晃一晃时间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就是打地基,伤寒论背了背金匮金匮背了背温病条辩背诵经典一定要发心哦,否则很难坚持的,我和苔苔呢现在走路上要背坐公交车要背,一次在公交车上背诵,开始一些人以为我们在背佛经,后来才有一个人听出我们是在背中医。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b8aebebb68a98271fefafc.png)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金匮要略方论》必背条文65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a3473bcc22bcd126ff0cf8.png)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一级条文(40)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热论》第1条)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温热论》第2条)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温热论》第3条)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速透斑为要。
(《温热论》第4条)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温热论》第5条)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温热论》第6条)7.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温热论》第6条)8.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温热论》第6条)9.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
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
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末动,阳气末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夫脉者,血之腑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治如涌泉,病至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五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痿论第四十四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灵枢.本神第八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伤寒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第1条: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第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第3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