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案例

合集下载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经
济结构问题、金融体系失控、政府政策失误等原因,日本经济遭遇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停滞不前、通缩压力增大、失业率飙升等严重后果的一段时间。

日本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
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大规模发放贷款和减税等措施,导致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1985年,日本政府签署了广场会议
协议,人民币升值,日元贬值,这使得日本以更低的成本向全球倾销产品。

货币盈余不断增加,形成了大量没有价值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

为了应对泡沫破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和货币放松的力度,但这样的做法反而加剧了经济问题,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但在日本的政府观念里,“最重要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采取的是“救援”而非“整顿”政策。

想要通过也就是将不良
贷款变成股权或对赌协议将它们变成有价值的「产业」来摆脱问题,而没有靠着市场的力量去压倒那些不适宜生存的公司。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失业率攀升到了历史高位,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经营困难。

此时政府采取的政策失误致使日本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实施的时机过晚、力度过小,加上管控不力、恶性数量庞大、解决方式简单粗暴、社会成本过高,这些都使得日本长期处于失速状态,债务增加,经济成长慢。

日本央行重复进出通缩的局面,造成了日本经济长期的困境。

日本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是,政府应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监管与改善,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全球化进程,注重创新和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

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曾经强大到似乎要买下整个美国的日本,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后,轰然倒塌,接下来十年的一蹶不振。

到底是什么让日本如此不堪一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追溯他的历史,来找出答案。

背景: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2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50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起因:房市投机和楼市圈钱投机这些热钱流入了房市和股市。

随着日本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住房需求猛增,对土地的需求也飞快地增长,需求促使土地价格猛涨,房价也猛涨。

于是,过剩的流动资金找到了出路,进行房市投机。

因此,土地的买卖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买了卖,再买,再卖.......举国大搞房地产的开发,各大城市都是一派建筑工地的红火场面,到处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景象随着日本企业战后的不断发展,技术上已经超过美国。

制造业的崛起,使得日本股市有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进入牛市,股价不断攀升。

而日本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不单单是提高了公司及其领导的威望,而且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投资股票。

似乎再没有比通过股票来赚钱更容易的了。

使用贷款进行投机也能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行市上涨所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利息费用。

这也诱使日本公司用公司资金和公司贷款去进行投机,这样就有更多的资金涌入股市,股价也因此被进一步抬高。

同时,公司在投机上获得的成功也增加了公司利润。

利润的增加会使人们买进更多的股票:景气一浪高过一浪。

而维持高股价的原因是,股价的下跌会损害到公司的威望并且对公司的管理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20世纪90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2010-10-25摘要:现在是否能确保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二十年前一场与本次危机极其相似的终结了日本经济增长奇迹的危机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本文探讨了两次危机的相似点并归纳了其对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及经济政策的潜在影响。

日本的经历给人们四大经验教训。

第一,“绿芽”(green shoots)不能确保经济复苏,这意味着需要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

第二,金融脆弱性会使经济容易受到不利冲击的影响,为了经济持久复苏这一问题应该得以解决。

第三,精准对位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能促进本次调整,但附带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最后,尽管难以判断政策支持措施退出的最佳时机,但是目前明确的中期规划可能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失去的十年,金融危机,大萧条,绿芽,退出一、引言1.在经济连续两季度呈自由落体下滑态势之后,最近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对经济前景持审慎乐观的理由。

随着亚洲经济的大幅反弹以及其他地区经济保持稳定或出现温和复苏,世界经济似乎正在缓慢地恢复活力。

尽管压力仍然存在,但2008年秋天全球金融市场迷漫的恐慌情绪也已显著减退。

经济复苏“绿芽”正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在世界各地涌现,从而点燃了“大萧条”结束在即的希望。

2. 但世界经济是否已到了真正的拐点,支持性政策是否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被逆转?积极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对金融业史无前例的干预以及与全球库存周期相联的再库存(restocking)都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除了以上暂时性的推动力之外,基于各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以及各国对外部需求与融资的相对依赖,各经济体复苏的持久性与形态很可能各不相同。

展望未来,每个国家的决策者将需要判断复苏步伐的稳固程度,该判断主要基于私人需求是否足以充分取代慷慨的政府支持。

3.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为了有助于评估当前的经济前景,本文回顾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有时将其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革,在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冷战格局对日本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一整套政策措施:制订和平宪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了全面经济萧条,其持续时间之久,下降幅度之大,为战后之最,使日本经济发展步入极为艰难的阶段。

为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本国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

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

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

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

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

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

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案例46297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案例46297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案例90年代以来,素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称的日本,陷入了金融风险与危机不断的困境,战后50年苦心经营的财政金融体系在经济萧条、金融危机与社会丑闻的多重打击下,岌岌可危。

尤其是银行赤字危机所产生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银行业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但到了1996年底,却出现了连连亏损,20家主要银行中的16家银行赤字飘红,而这20家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147家银行总资产的74%。

其中10家银行的经营收益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樱花银行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均为赤字,平均每家亏损1613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亿元);3家长期信用银行如日本兴业、日本长期和日本债券则家家亏损,平均每家亏损5200亿日元;七家信托银行中的3家,如三井信托、安田信托和日本信托也是赤字,亏损金额分别为133亿、151亿和40亿日元。

赤字危机导致日本城市银行中历史悠久的阪和银行破产,它与在此之前破产的兵库银行分别成为日本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开了战后日本大银行破产历史先河,令整个日本金融界震惊。

90年代日本的银行赤字危机,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根源在于:其一、80年代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异常“繁荣”,为90年代的银行赤字危机埋下了隐患。

1986年开始以地价、股价连续暴涨为代表的泡沫经济诱使日本的银行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和股市。

据日本银行统计,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金融界的直接危害仅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的呆帐就高达50万亿日元。

其二、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旧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其三、超低利率和高干预是促使日本银行危机的政策因素。

1986年连续5次下调利率,1987年2月降低到历史上乃至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成为本世纪末的超低利率,与此同时,政府还9次调低贴现率,从6%降低到90年代的0.5%,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案例:通货紧缩困扰日本

案例:通货紧缩困扰日本

通货紧缩困扰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出现出一系列通货紧缩性征象。

对此,日本政府虽也一再告诫“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

直到2001年年3月16日讨论2001年3月《月例经济报告》的阁僚会议上,前森喜朗政府才公开认定“现在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根据日本官方观点,目前日本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

以往物价下跌大多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而目前日本的物价下跌却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即一方面表现为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呈现下跌态势,如在1999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个和0.1个百分点,而且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个和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物价下跌已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一种长期态势。

如在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日本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年呈下跌态势。

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1999和2000年也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

进入2001年,日本物价总水平的下降趋势更加强烈,前6个月无论是批发物价还是消费者物价,月月都是负增长,其中消费者物价在5月份还创了单月下跌的最高纪录。

当前日本通货紧缩的一个突出特点:它是在日本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巨额财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水平等正常情况下不应同时出现的现象目前却纠缠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连续推出了力度强大、规模空前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一方面,从1992年8月起连续10次推出以减税和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支规模达130万亿日元之巨。

其后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财政危机空前恶化。

到1999年度,其国债发行额已猛增至37.5万亿日元,比1989年度增加了4.7倍,其中赤字国债也增至24.3万亿日元,比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2.4倍;其国债依存率(国债发行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更高达42.1%,比战后至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出7.4个百分点;其国债余额按2001年度预算将增至388.7亿日元,相当于1990年度的2.3倍,若加上地方政府债务,日本的公共债务余额将达666万亿日元,相当于其全年GDP的1.3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当利率从持续多年的2%调整到3.25%,当时日本央行行长是主张刺破泡沫的强硬派,又把利率调高到4.25%,人们对日本经济前景突然感到迷糊和不安,当时许多大经济炒家纷纷抛售股票,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都疯狂的抛售股票,日本股市大跌,股市的跌势又造成了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市值严重萎缩,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强烈要求债务人企业和投机者个人增加保证金或是还清贷款,债务人只能把股票和房地产当作抵押物,抵押物又大幅度的贬值,许多中小型银行都相继破产,企业融资形式受到严重威胁,很多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日本经济似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场经济危机对日本国内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日本金融业几乎崩溃,一场经济危机领日本沉睡了20年。
其次,日本当时绝大部分不良资产是由公司所持有,这令政府更容易解决问题。当小泉政府采取措施处理不良资产后,日本经济重新开始快速增长。然而,如今美国要应对的是“财政挥霍文化”,这不仅涉及消费者或房地产业主,更牵扯众多金融机构。这令美国处理不良资产的工作更为艰难。
再次,外国人的参与推动了美国信贷热潮的到来,这成为美国经济的又一个不稳定因素。奥巴马政府不仅需要安抚国内的纳税人,还要同海外的债权人保持联系。
第四点:如今的美国便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
这个观点并不准确。毫无疑问,基于房地产的资产价格泡沫是引发两个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但是这其中仍存有许多不同。
首先,相比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政府而言,现今的美国政府表现得要更为果断。经济学家们从日本“失去的十年”中总结了许多经验与教训,例如提早进行财政紧缩有巨大危害、面对存留在金融系统中的不良资产应迅速采取行动等。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失去的十年”中日本发行的公司债券数额远大于如今美国市场上相应的总额。
美刊重新审视日本"失去的十年" 厘清五大错误认识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经济危机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造成日本严重的经济衰退,5000亿的银行坏账,数不胜数的企业倒闭,日本人对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失业率和自杀率屡创新高,曾经的日不落暗淡了……什么造成日本这么严重经济崩溃,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强大到可怕程度,日本疯狂地购买欧美企业资产。

SONY耗巨资34亿美元购买“美国的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松下斥资61亿美元购买环球电影公司;三菱重工出资8.5亿美元“美利坚标志”之称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

日本国内充斥着乐观,对未来无限的幻想的情绪之中,日本人对股票、债券、房地产投机变态的痴迷,日本股票已经连续25年持续上扬,似乎日本的股市是永远上涨的神话,但是神话毕竟是神话,很快日本人就会为自己的疯狂投机付出惨重的代价……熟悉经济理论的人都明白,市场经济生来注定是跳不出经济周期的范围,只不过经济周期的年限不同,他是一定要经历波峰,波谷的。

可惜,人类是贪婪的动物,在股票、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有谁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呢,体会到了投机带来的无限的刺激和幻象,必定会有人要承受资本泡沫破灭造成的损失,这是必然规律。

日本人不切实际的追求财富带来的盈利快感是直接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不当和滞后的调整机制也难逃其责,日本国内的银行和金融市场鼓励投机氛围、发放低息贷款、贷款的审核不力等给日本严重的经济危机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当利率从持续多年的2%调整到3.25%,当时日本央行行长是主张刺破泡沫的强硬派,又把利率调高到4.25%,人们对日本经济前景突然感到迷糊和不安,当时许多大经济炒家纷纷抛售股票,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都疯狂的抛售股票,日本股市大跌,股市的跌势又造成了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市值严重萎缩,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强烈要求债务人企业和投机者个人增加保证金或是还清贷款,债务人只能把股票和房地产当作抵押物,抵押物又大幅度的贬值,许多中小型银行都相继破产,企业融资形式受到严重威胁,很多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日本经济似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场经济危机对日本国内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日本金融业几乎崩溃,一场经济危机领日本沉睡了20年。

90年代日本债务危机

90年代日本债务危机

日本金融业出现如此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 个方面:
1.日本的金融体系缺乏透明度和应变能力。
大和银行事件说明,日本的银行虽然拥有庞大的 资金量,但是却不很熟悉国际上先进的金融交易, 而且也暴露了银行内部管理混乱、信息度透明度低、 违法的秘密交易盛行等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弊端。
2.严重的不良资产是导致众多金融机构破产 的重要因素。
日本政府采取的对策
1.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加强监管的力度。 2. 借鉴和采用美国的做法,改组东京共同银行,以 解决金融机构破产问题。 3.运用金融手段刺激经济的增长。
总之,解决日本金融危机的办法就是使错综复 杂的金融体系提高透明度,建立稳定的金融体系, 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战后日本的金融制度、金融自由化、以及目前 所面临的金融危机,对于正在进行金融改革的 中国来说,有着许多令人深思的启示。 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 “对外透明,积极应变”
第八小组
90年代日本债务危机
——国际资本流劢与债务危机
二战之后 日本迅速从战败中复兴重建 借助大量高质量人才资源 具备优势的汇率 国内一系列产业复兴政策和先进的完备的经济管理模式 创造出有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世界银行排名前十位全部是日本银行 在最顶峰时曾达到吞并美国之势然 1995年 日本的金融界却相继发生数起恶性事件 给已经面临危机的日本银行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震动 特别是1995年“大和银行”事件
不良资产”是前些年日本“泡沫经济”时的产物。 “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机构贷出的大量款项, 有的因融资企业破产,或因经营不善,大部分无法 收回,形成了所谓的“不良资产”,消耗银行自有 资产。
日本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1.1 实体经济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外向型经济受到打击 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有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但由 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 ,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 成本显著上升,使得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类 产品的竞争 (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 , 导致出口萎缩。 此外, 而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 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使泰国的外向 型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
国家 泰国 印尼 菲律宾 马来西亚 韩国 GNP(亿美元) 1997/6 1700 2050 750 900 4300 1998/7 1020 340 470 550 2830 ▼40.0% ▼83.4% ▼37.3% ▼38.9% ▼34.2% 铢 盾 比索 令吉 韩圆 涨跌幅 货币 对 1 美元汇率 1997/6 24.5 2380 26.3 2.5 850 1998/7 41 14150 42 4.1 1290 ▼40.2% ▼83.2% ▼37.4% ▼39.0% ▼34.1% 涨跌幅
1.4 政府监管
政府部门监管不力,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泰国政府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金融监管缺位。 首先,泰国政府对大量流入的外资缺乏有效监管,使外资比例失调。一是流入的短期资 金过多; 二是大量外资特别是短期外资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证券业。 据统计, 截至 1996 年底, 泰国私人部门的 700 亿美元外债(含短期外债 400 亿美元)中的大部分投向房地产和股市, 大大助长了了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这种监管不力不仅造成泰国通货膨胀加剧, 而且使泰 国经济金融体系易遭受到投机资本的严重冲击。 其次,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不力,尤其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不力,导致金 融机构对房地产的过度信贷, 各行各业为牟取暴利而纷纷加入房地产的开发浪潮。 直到危机 发生以后政府才匆忙开始着手改革银行规章,增加财务透明度,改革企业破产法,关闭有问 题的金融机构并限制企业投资房地产,但此时危机已然发生。 再次,政府对经常项目赤字的风险未予以足够重视。1996 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已占 GDP 的 8.1%, 比墨西哥 1994 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 7.2%还高, 但泰国政府并未吸取国际经 验教训, 甚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对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发出过警告, 但政府并未做出必要 反应。 总之, 泰国政府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 房地产业的泡沫持续膨胀和持续了 8 年的经 常项目赤字,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反映其风险意识淡薄与风险防范缺位。

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

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
案例: 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
主角——井口俊英


“大和银行事件”的主角井口俊英出生于日本神户, 在日本读完高中后到美国攻读心理学。这个没有金融 履历和知识的人,1976年因大和银行纽约分行急需扩 编而被招入其麾下。此后,井口俊英一路步步高升, 到丑闻败露时,他的身份已经是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 行政总裁兼债券交易员了。 井口俊英给同行的印象是个大“赢家”。一般来讲, 债券交易由于价格波动不剧烈,属于风险低利润小的 金融产品。井口俊英通过多年的实战,对一些小的交 易技巧还是很熟练的。他有时会在一天之内用上亿美 元去买进多家公司的债券,以便造成有大资金入市、 行情看涨的假象。等其他人跟进把价格抬升后,井口 俊英再一下子抛出。他一度被称为“神奇小子”。
大和银行经营者疏于职守的其他细节




大和银行在对纽约分行进行检查时,未对证券交易情 况进行检查; 大和银行纽约分行搬家时,留下了原证券保管业务未 搬,并将原证券保管业务单独设立派出所留在了原地; 井口俊英先生也无须纽约分行的同意就可使用资金等, 这使得证券保管业务派出所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的分行; 井口俊英买入股票最多,但又未能及时抛出股票时, 大和纽约分行的资金缺口高达1亿美元,对此大和银 行竟然谁都未对此引起注意;
“大和事件” 发生的必然性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一片 繁荣,股市狂涨,楼价狂升,大有一举成为世界 第一经济强国之势。然而,随着经济状况突然连 年萧条,银行投放在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上的大量 贷款成了呆账和坏账,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在这 种形势下,日本金融界的经营思想开始从以放款 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变为到证券市场上去冒风险, 以获取高额利润。井口俊英之所以能长期在美国 债券市场大肆搏杀,实际上是与总行的大政方针 密切相关的。然而,其内部管理制度却没有跟上 业务发展的脚步。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

20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事件内容摘要:在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被人们普遍视为可靠的象征。

然而,20世纪以来,银行危机并非如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极少发生, 此文将从全i角度分析20世纪以来各国经济的银行危机及其成因。

关键词:银行危机金融危机一、1907年美国银行危机1.1事件介绍1907年,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举债,在股市上收购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股票,但此举失利,引发了华尔街的大恐慌和关于尼克伯克即将破产的传言。

银行纷纷收回贷款,股市暴跌,民众挤兑,几家大银行濒临破产。

当恐慌最终蔓延至美国全国各地,多家银行破产。

1.2原因(1)通货紧缩。

1907年5月到1908年6月的经济紧缩,尽管相对短暂,但却相当严重。

“1907年恐慌”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发生,当时有很多银行和信托公司被挤提。

(2)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3)美国缺乏法定最后贷款人。

二、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2.1事件介绍2.1.11930年10月,第一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0年10月之前,歇业银行的存款或多或少地都要高于1929年的大多数时期,但这种现象并没有违背上一个十年的经验。

1930年11月,上述银行存款总额达到了1921年以来所有月度数据最高值的两倍还要多。

大量的银行破产,尤其是在密苏里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爱荷华州、阿肯色州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等地的银行破产,促使人们普遍试图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转化为通货,或者转化为邮政储蓄存款,但后一种情况所占的比率要小得多。

2.1.21931年3月,第二次银行业危机的开端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私营银行Kreditanstalt银行倒闭,对整个欧洲大陆都产生了影响。

紧接着,德国的一些银行于7月14日和15日倒闭,其他国家的银行也未能幸免,英国的短期资产在德国被冻结。

[在这三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1931年5月。

银行危机

银行危机

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美元升值,偿还美元贷款的负担加重,外国提供的贷款都变成
不良资产。这是伊利诺斯银行的收益状况急速恶化的外部原因。
4、详细银行危机的案例—伊利诺斯银行 危机(4)
采取的措施:
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通过建立公众对该行的信任而使该行能在货币市场上继续出售可转让定期存单 或借入资金。摩根保证信托公司很快牵头组成一个银团为该行筹集了 45 亿美元的贷款额度;美联储要 求该行把 170 亿美元的资产存入美联储作为今后借款的抵押品;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宣布为该 行的所有存款者(无论额度大小)提供担保;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 7 家大银行联合向该行注入 20 亿美 元资本金;美联储保证继续向该行提供贴现窗口借款等。(权宜之计)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立即购买伊利诺斯银行 20 亿美元的有问题贷款(按账面价值),并承担该行在联 储的 20 亿美元的债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立即把 10 亿美元贷款作为损失冲销,相应把该银行资本金的 账面价值降低到 8 亿美元。 伊利诺斯银行有权在以后 3 年内出售另外的 15 亿美元的非正常贷款。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伊利诺斯银行新发行的 10 亿美元的优先股,并将其转换成 1.6 亿股普通股。伊 利诺斯银行 4 000 万股股票的持有者把他们的股票换成新组建的持股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持余下的 4 000 万股股份。这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立即拥有了该行 80% 的股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因购买有问题贷款而受损,所以它有权购买新持股公司的 4000 万股股票。联邦存 款保险公司的总损失包括支付给联储的利息费用和托收成本,将在 5 年以后计算。 伊利诺斯银行的现有股东每持有一份股票,就有权购买该行的一份股票,如在 60 天内购买,每份价 值为 4.5 美元,如在 60 天以后购买,价格为 6 美元。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案例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案例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90年代以来,素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称的日本,陷入了金融风险与危机不断的困境,战后50年苦心经营的财政金融体系在经济萧条、金融危机与社会丑闻的多重打击下,岌岌可危。

尤其是银行赤字危机所产生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银行业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但到了1996年底,却出现了连连亏损,20家主要银行中的16家银行赤字飘红,而这20家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147家银行总资产的74%。

其中10家银行的经营收益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樱花银行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均为赤字,平均每家亏损1613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亿元);3家长期信用银行如日本兴业、日本长期和日本债券则家家亏损,平均每家亏损5200亿日元;七家信托银行中的3家,如三井信托、安田信托和日本信托也是赤字,亏损金额分别为133亿、151亿和40亿日元。

赤字危机导致日本城市银行中历史悠久的阪和银行破产,它与在此之前破产的兵库银行分别成为日本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开了战后日本大银行破产历史先河,令整个日本金融界震惊。

90年代日本的银行赤字危机,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根源在于:其一、80年代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异常“繁荣”,为90年代的银行赤字危机埋下了隐患。

1986年开始以地价、股价连续暴涨为代表的泡沫经济诱使日本的银行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和股市。

据日本银行统计,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金融界的直接危害仅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的呆帐就高达50万亿日元。

其二、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旧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其三、超低利率和高干预是促使日本银行危机的政策因素。

1986年连续5次下调利率,1987年2月降低到历史上乃至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成为本世纪末的超低利率,与此同时,政府还9次调低贴现率,从6%降低到90年代的0.5%,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这笔交易的进期本币头寸。银行于是立即在现货市场售出本 币、购买外币,以便迚行常规清算。这样无疑会改变现货市 场的供求关系,造成本币的贬值压力。
为了规避风险,与投机者签订进期合约的银行要设法轧平
待该货币贬值后,投机者可以在空头进期合约到期前签订
到期日相同、金额相同的多头进期合约做对冲,或者在到期 时通过现货市场以强币兑换弱币,再以弱币交割空头进期合 约。
国际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货币 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 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危机等的 总称,一般是指一个国家金融领域中出 现的剧烈动荡和混乱,对实物经济的运 行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1
表现:
金融领域所有的或绝大部分的金融指标急剧恶化,股 市暴跌,资本外逃,信用遭到破坏,银根奇紧,利率 上升,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官方 储备大量减少,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本息,货币的对 内对外大幅度贬值等。
18
* 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日本仅为美国的零头,37 * 日本天皇皇宫的土地(4平方公里)按当时的市价折算比整
个加利福尼亚州都值钱。 年内翻了两倍多。
万平方公里,相差25倍;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达到15万亿 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4倍。
* 1985年日经指数为12000点,到1989年飙升到39000点,四
28
*
(1)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在现货市场的投机性冲击
当投机者预期某种货币即将贬值时,就会着力打压,迫
使其迅速贬值。
投机者能否打压成功的关键乊一是能否掌握足够数量的
该种货币,然后在现货市场强力抛售幵引起恐慌性跟风抛 售。
通常投机者获得该货币现货筹码的渠道可能有四条: 从当地银行获得贷款; 出售持有的以该货币计价的资产; 从离岸市场融资; 从当地股票托管机构借入股票幵将其在股票市场上卖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赶超经济时期经历了如下阶段:一、国内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二、进口替代阶段(1956年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出口导向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一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实力达到了顶峰,赶超时期基本结束,日本面临着由"赶超型"经济向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竞争型"经济转轨的严峻课题。

实际上,日本的这一转轨时期是从90年代正式开始的,这是因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崩溃造成的大萧条使日本的经济转轨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日本20世纪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日本90年代反危机政策和体制改革实施的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即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包括其繁荣、崩溃及崩溃后的大萧条。

"泡沫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金融政策的失败,包括1987年过急的金融缓和政策导致泡沫膨胀,1990年过急的金融紧缩政策又导致泡沫破灭。

赶超时期日本实行的"贸易立国"战略使该国获取了巨额贸易顺差,其直接后果是日元急剧升值。

1985年9月8日,5个主要工业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聚会协商,达成通过出售美元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

美元同日元的汇价急剧变动,1985年从1美元兑换263日元的高仫,降到突破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降到121日元。

可以说,美元同日元的关系是,美元价格降低一半,日元的价格则提高一倍。

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产品出口条件恶化,一向以海外市场为"生命线"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出现"日元升值萧条"。

中国经济现状与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现状与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现状与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一: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特点(1)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大量倒闭。

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

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

(2)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

(3)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

(4)通货紧缩、经济衰退;1.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减小,金融业开始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房等领域倾斜融资政策。

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

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

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

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账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另一方面,对于推崇一户一屋的日本都市来说,地价上升带来了严重的住宅不足问题。

对于居住在大城市中心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无法承担高额的地租和房租,只能被迫迁往郊区。

当时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们早买早赚的心理,进一步刺激了地价上升。

当时地价带来的住宅问题,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关注。

之后政府采取平抑地价的政策,对金融机构也施加了压力。

(这一点的表现各位是否感觉到与我们如此的接近或相识)2.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赤字危机
90年代以来,素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称的日本,陷入了金融风险与危机不断的困境,战后50年苦心经营的财政金融体系在经济萧条、金融危机与社会丑闻的多重打击下,岌岌可危。

尤其是银行赤字危机所产生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银行业曾经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强大后盾,但到了1996年底,却出现了连连亏损,20家主要银行中的16家银行赤字飘红,而这20家银行的总资产占全国147家银行总资产的74%。

其中10家银行的经营收益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樱花银行略有增长外,其余9家均为赤字,平均每家亏损1613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700多亿元);3家长期信用银行如日本兴业、日本长期和日本债券则家家亏损,平均每家亏损5200亿日元;七家信托银行中的3家,如三井信托、安田信托和日本信托也是赤字,亏损金额分别为133亿、151亿和40亿日元。

赤字危机导致日本城市银行中历史悠久的阪和银行破产,它与在此之前破产的兵库银行分别成为日本战后第一家倒闭的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开了战后日本大银行破产历史先河,令整个日本金融界震惊。

90年代日本的银行赤字危机,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根源在于:
其一、80年代资产价格的恶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异常“繁荣”,为90年代的银行赤字危机埋下了隐患。

1986年开始以地价、股价连续暴涨为代表的泡沫经济诱使日本的银行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和股市。

据日本银行统计,泡沫经济破裂对日本金融界的直接危害仅银行无法收回的贷款的呆帐就高达50万亿日元。

其二、日本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旧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其三、超低利率和高干预是促使日本银行危机的政策因素。

1986年连续5次下调利率,1987年2月降低到历史上乃至国际上的最低水平(2.5%)成为本世纪末的超低利率,与此同时,政府还9次调低贴现率,从6%降低到90年代的0.5%,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超低利率引起金融的扩张,对金融的高度集权和经济的过度
管制在政策上有意无意地导致了这场深刻的银行危机。

日本银行赤字危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从国际因素看:它是世界范围市场经济竞争及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式变化的结果;从国内因素看;它是日本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逐步向工业社会过度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失衡,是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过分追求高技术化、高服务化,过度朝着日益脱离物质生产的方向发展所造成的,其形式之复杂、危害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超过历次危机而呈现严重的综合性萧条症状,从而使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摆脱危机困境无策。

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在扣除汇率变动的因素后,日本的银行资产余额1991-1992年共减少了4000亿美元,1993年又减少了5000亿美元,呈连续递减的趋势。

另据世界著名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1997年6月发布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体系和检测报告,61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按信誉度和资信的优劣依次为A至E级在多达58家E等劣迹银行中,发达国家18家,而日本的银行竟占了一半,以往以A级占主导的日本银行,1995年仅一家银行进入B级,多数竟沦为D级和E级。

日本的赤字危机值得我国经济和金融部门的深思:
第一,加快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

日本在70年代末就开始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进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没有及时进行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及时建立起“新的规矩”。

因此在金融机构营业状况的透明度、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和贷款的审查制度等方面都落后于其它欧美发达国家,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

正是这些漏洞为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投机牟利提供了方便,并为最后引发泡沫经济、银行赤字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二,正确认识金融政策的时滞效应和宏观调节作用。

从日本银行赤字危机的产生来看,日本金融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时滞效应是导致日本金融界危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如日本的投资或减税政策须先获得大藏省的首肯,调整银行利率也需要日本银行与大藏省之间就时间、幅度往返扯皮,历时2-3个月;再如,1986-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后期膨胀是在日本已经提高法定利率之后出现的,这是早期超低利率政策扩张效应对经济活动的延续反映,这种延续即为政策后果与政策执行的时滞效应,政
策的时滞往往给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错误的影响。

第三,鼓励竞争进取,抑制金融投机,建立和健全金融机构的自律性风险机制。

从日本金融危机的因果关系中不难看出,泡沫经济固然是赤字风暴的罪魁祸首和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而银行超低利率的扩张政策也为泡沫经济的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金融业务自身尤其接受存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抑制金融投机的自律性风险机制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市场是繁荣还是萧条,金融机构内部必须有一个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机构的决策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超前意识,要有足够能力应付各种风险和危机,以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