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

合集下载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的句法

古代汉语的句法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主动句与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 受者,即受事者。 受者,即受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1、意念上的被动表示法 、 蔓草犹不可除。 蔓草犹不可除。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大楼建好了。 信写好了。 饭吃了。 大楼建好了。 信写好了。 饭吃了。
(2)表被动的介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表被动的介词“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期又演变为指代性副词,指代第一人称。 可译为“ 自己” 可译为“我”或“自己”。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 仇者所快。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家叔以余贫苦, 用于小邑。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故今具道所以, 恕也。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请勿见笑 请勿见怪 见谅 见教 对于动词前的“ 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 以辨别。 以辨别。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无“者”、“也”句 、
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 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仅靠主语与谓语 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①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天下之本。 ②农,天下之本。 荀卿,赵人。 ③荀卿,赵人。
2、有“者”句 、
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 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代词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戾虫; 甘饵。 陈轸者 游说之士。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 天下者 高祖天下。 ③天下者,高祖天下。 不祥之器。 ④兵者,不祥之器。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引言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句法

古代汉语句法

第一节句法一、判断句(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试比较: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1. 古:名谓句;今:非名谓句。

2. 古:不用判断词;今:用判断词。

3. 古:主语后可用语气词“者”;今:不用。

4. 古:常用语气词“也”煞句;今:不用句尾语气词“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1. “……者,……也。

”例如: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②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2. “……,……也。

”例如:①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②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3 . “……者,……。

”例如: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秦策》)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 “……,……。

”例如: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②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提示:(1)如果以使用频率高低作为判别典型句式的标准,那么,2式应该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句式。

(2)主语后面的“者”未必都是语气词。

例如:①知者,无不知也。

(《孟子·尽心上》)②代汉者,当途高也。

(《三国志·魏书·袁术传》注引《典略》)三)常用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词的性质判定1. “是”(1)作指示代词。

例如: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②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试比较: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同上)(2)作判断词。

例如:①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②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提示:一般认为汉语的判断词“是”萌芽于战国时期,发展于两汉时期,东汉末期发展成熟。

2. “为”对于判断句中的“为”字的性质的认识,目前人们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定为动词,二是认定为判断词。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10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常常将宾语 置于动词之前,并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是、 之” ,以示区别。 “是、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一般不译。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 楚)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
(三)用“是”“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恼七零八落人仰马翻,祝你新春快乐马到成功,
前景广阔一马平川。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
二十七章“他近一年半以来虽常依大 帅之‘马首是瞻’,然而他不是大帅 部将,也不会屈居人下。”
几例社会用语分析

④某名人参观完自贡恐龙博物
馆后留言:
“能到自贡恐龙博物馆一游,
何幸之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
(三)“为”字被动句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 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 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唯利是图 夜以继日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
疑问代词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 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这种句式有两个要点:⑴ 是疑问句代词作宾语。 “谁、何、奚、安、 孰、胡”等。⑵是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尤 其是作介词宾语的疑问代词前置,容易被我 们忽视。如: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复合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参见第十四章叙述句被动句式部分P327。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经典释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经典释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经典释文名词解释古代汉语经典释文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经典释文名词的解释:1. 经典释文:是指对古代经典 (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 进行注释和解释的著作,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中的内容和意义。

2. 字书:是指古代汉语中用于规范汉字发音和解释汉字含义的书籍,一般按字音或字义进行分类,如《广韵》、《说文解字》等。

3. 训诂:是指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等进行解释和研究的方法,主要途径是通过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来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 句法:是指古代汉语句子的结构、功能和语法规则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句子的构成、成分、语气、语调等方面。

5. 语义:是指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和语义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词汇的构成、词义的演变、语义的构成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6. 经典释文的研究:是指对古代经典进行注释和解释的研究,主要涉及字书、训诂、句法、语义等方面,是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7. 文献释文:是指对古代文献 (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 进行注释和解释的著作,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8. 音韵:是指古代汉语的发音和音韵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等方面。

9. 文字:是指古代汉语的文字系统和文字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汉字的构造、演变、发展等方面。

10. 训诂学:是指对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义等进行解释和研究的方法,主要途径是通过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来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以上是一些经典释文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都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
•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
会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 现。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
兼语的省略;介词及介词宾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主语的省略不同于无主句,无主句是句子的 主语不必说出或难以说出的句子。主语省略则是 逻辑上有主语,形式上不出现主语的现象。
主语省略有下面几种情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对话省:
对话双方有问有答,问话和答话的主语可以省略。
(1)冉子退朝。子曰:“何宴也?”对曰:“有 政”。 (《论语·子路》)
前句省略“汝”,后句省略“吾”。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史记·项羽本纪》
后句省略了“今日之事”。
2、承前省:
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后面句子 的主语可以省略。
•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五、介词及介词宾语的省略
古汉语中,作补语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于” 往往省略。
•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齐 策》
• 死马骨贾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军》
• 介词“以”、“为”、“与”、“从”等的宾语 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也往往省略。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子。《左传·僖公三十 年》
3、蒙后省:
前面句子的主语在后面的句子中出现,前 句主语可以省略。

古代汉语并列结构

古代汉语并列结构

古代汉语并列结构一、并列结构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并列结构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成分以并列连词连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关系。

并列结构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它能够使句子结构清晰、语义明确,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二、并列结构的分类古代汉语的并列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并列句和并列词。

1. 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构成的复句,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内容。

并列句的主要特点是句子之间用逗号或句号隔开,句子之间没有主谓关系,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语和谓语。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并列词并列词是指在一个句子中,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语之间用逗号或顿号隔开,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并列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各种词性。

例如:山高水长,人生几何?忍辱负重,勇往直前。

三、并列结构的作用并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并列结构能够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并列在一起,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通过并列结构,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增强句子的表达力并列结构能够将多个并列的成分组合在一起,使句子的表达力得到增强。

通过并列结构,可以同时表达多个意思或信息,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3. 提高句子的清晰度和易读性并列结构能够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

通过并列结构,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每个成分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提高句子的易读性。

四、并列结构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并列结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注意选择合适的并列连词不同的并列连词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并列连词。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和”、“与”、“或”、“而”等。

2. 注意成分的平衡和对称并列结构中的各个成分应该保持平衡和对称,避免出现一个成分过于突出或太过于庞杂的情况。

同时,也要注意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表达的准确性。

古代汉语--第四章 语法上句式

古代汉语--第四章  语法上句式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范雎說秦王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項王曰沛公安在鴻門宴良問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誰爲爲之孰令聽之司馬遷報任安書要注意如動詞前有助動詞賓語一般不僅要放在動詞前面而且還要放在助動詞前面
古代漢語語法〔上〕句式
第一節 判斷句 第二節被動句 第三節 語序 一、賓語前置 二、定語後置 三、與數量表達相關的語序問題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判斷句:斷定主語和謂語是同一事物或同 一類別的句子.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謂語通常由名詞或名詞性結
構充當.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由判斷詞"是" 構成, 古代漢語沒有判斷詞.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要類型
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
❖ 1.主語+謂語+也 ❖ 制,嚴邑也.《鄭伯克段于鄢》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齊桓公伐楚》 ❖ 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 ❖ 2.主語+者+謂語+也 ❖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 3.主語+者+謂語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 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二》 ❖ 4.主語+謂語 ❖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 是炎帝之少女.《精衛填海》 ❖ 5.主語+副詞+謂語+也 ❖ 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 6.主語+副詞+謂語 ❖ 身非木石.《報任安書》 ❖ 7.主語+爲+謂語 ❖ 余爲伯倏,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一、賓語前置
丁、有時爲强調賓語,沒有以上前置條件,也可直接將賓語移至 謂語中心語前,人們稱之爲"無標志的賓語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 將子無怒,秋以爲期.《詩經·衛風·氓》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小雅·節南山》爾瞻:瞻爾,看你. 王祭不共,無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三、加强肯定与表示否定
1.用副词“乃”加强肯定 例: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就”。 2.用副词“非”表示否定 例: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副词“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不”。
3.主语+者,谓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传》) 虎者,戾虫。(《战国策·赵策》) 4.主语,谓语 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雎》)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5.变体:(主语),谓语 例: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 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六、古代汉语判பைடு நூலகம்句的系词
1.系词“是”产生于西汉 例: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卷八) 2.似是而非的情形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四、主语和谓语的性质
1.体词/体词性结构+体词/体词性结构 例:夫子,圣人也。(《庄子·德充符》)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 主》)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 年》)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 策·赵策》)
2.谓词性结构+体词性结构 例: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 公元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3.谓词性结构+谓词/谓词性结构 例:战之者,杀之也。(《韩非子·外储说 右上》)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庄子·养生主》)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

劫天子, 劫天子,恶名也。(战国策·秦策) 陈良,楚产也 陈良,楚产也。(孟子·滕文公上) 贡之不入,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4) 君者,出令者也 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 所重, 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 永州之野产异蛇,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广州大学是市属高校。 广州大学是市属高校。 不是山东人 山东人。 他不是山东人。 对比: 贫与贱,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陈胜者 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世家) 史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元)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元) 左传 今京不度, 制也。(左传·隐元) 。(左传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元) 。(左传 楚虽大, 吾族也。(左传·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4)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 “为”、“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 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 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表示否定判断。 身非木石,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司马迁.报任安书) 劳师而袭远, 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32)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 副词“ 修饰名词性谓语。 不是; 不是。 副词“非”修饰名词性谓语。非→不是;非≠不是。 不是 不是 他不是山东人。 *他不是山东人。 副词“ 修饰判断动词“ 副词“不”修饰判断动词“是”。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1.主语 主语+ 谓语+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 2.主语 4.主语 4.主语 ,谓语+也。 谓语+ 谓语。 ,谓语。 3.主语+ 3.主语+者,谓语。 主语 谓语。

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

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

古代汉语句法·上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仅供参考【导读】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几种句法现象,共分三节。

第一节介绍名词作状语,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述宾关系,第三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现象。

在特殊述宾关系中,常见的是使动关系、意谓关系和服务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语序一节中介绍了五种语序现象,其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和宾语前置加凸显结构助词标记这几种过去在中学都学过,所以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第四、第五两种语序上。

第一节名词作状语状语一般是副词的功能,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时间名词以及一些方位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下列情形: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一样)地”。

例如:(1)庶民子来。

(《诗经·大雅·灵台》)(2)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3)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一》)(4)(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5)夫饮食既不以礼,临池牛饮,则其啖肴不复用杯,亦宜就鱼肉而虎食。

(《论衡·语增》)例(1)“子来”即“像儿女一样地来归”;例(2)“人立”即“像人一样站立”;例(3)“蛇行”即“像蛇一样地爬行”;例(4)“云合响应”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像回声一样地呼应”;“景从”即“如影随形一样地跟随”;例(5)“牛饮”“虎食”即“像牛(喝水)一样地饮酒”“像老虎(吃食)一样地吃鱼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施事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以翻译成“像对待……一样地”。

例如:(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注】伋(jí):孔伋,孔子之孙。

2013·古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2013·古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基本句法结构认识并掌握古代汉语的七种基本语法结构,了解这些基本语法结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点。

认识古代汉语的两种基本结构关系(核心结构关系和非核心结构关系)。

1、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和暗换主语;名词性成分作谓语。

2、述补结构: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3、述宾结构:宾语的位置,宾语前置结构的基本类型;“宾之述、主之谓、偏之正”三类结构的差异。

4、助词结构:“者”字结构、“所”字结构、“之”字结构、“其”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助词“者”和代词“者”的差异;助词“其”和代词“其”的差异;助词“之”和连词“之”的差异。

分析古汉语句法结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注:即确定某种组合结构类型的依据。

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是第二方面。

一、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

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表明某种句法结构。

例如:弗爱其子活之业精战败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

用二分法分析下列句子:1、季氏将伐颛臾。

2、天下之水,莫大於海。

二、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并)列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1、联合结构:等立(并且、而、既……又)、共时(“一边……一边”)、一般性转折(“虽然……但是”)、选择(“是……还是”)、进层(“不但……而且”、况且)。

2、连谓结构:承接关系。

一般不用关联词。

三、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类型同现代汉语的主要差异在于:1、古代汉语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分为平列关系(非核心关系)、非平列关系(核心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不同,同样的词序排列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

例如: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可能属于不同句法结构。

偷盗:联合结构;[生]得(广):偏正结构;战罢:主谓结构;恋战:述宾结构;挠乱(我同盟):连谓结构第一节联合结构一、关系:联合结构各直接成分之间一般是等立关系,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类型同现代汉语大体上相似,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对于准确理解古文的意义十分必要。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

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含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

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

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第一节联合结构古代汉语的联合布局同现代汉语的联合布局相同,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等立的,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

联合布局有名词性的,也有谓词性的。

1.名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1.主谓结构: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爱汝”(我爱你)。

2.主谓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欲过河”(我要过河)。

3.主谓宾补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一个宾语和一个宾语补足
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使尔为君”(我让你成为君主)。

4.主谓双宾结构: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两个宾语构成的简单句。

例如:“吾赠尔书和笔”(我送给你书和笔)。

此外,古代汉语还常使用修饰成分、补语和状语等来丰富句子的表达,例如:“此书皆吾所作”(这本书都是我写的),其中“皆吾所作”是修
饰成分;“吾欲过河学习”(我要过河学习),其中“过河”是补语;
“吾每天早上学习”(我每天早上学习),其中“每天早上”是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语法(下)句式第一节判断句判断句相对于叙述句、描写句而言,是根据句子对主语的陈述角度来划分的。

认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用‚是/不是‛来表示。

古代汉语中,肯定判断通常用语气词来帮助构成,否定句通常用副词来帮助构成,都不用动词。

一、构成形式:1、肯定式A、(名词性)主语+(者)+ (名词性)谓语(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春夜宴桃李园序》制,岩邑也。

我,子瑜友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有的‚者‛字有相对具体的意思。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有的表面看起来不太像判断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是炎帝之少女。

‚者…也‛句不都是判断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有时也用其他语气词:白起,小竖子耳!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子非三闾大夫欤?A、主语+(者)+副词+谓语(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相如素贱人。

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是必射雕者也。

B、主语+‚为‛+宾语(也)余为伯鯈。

余,而祖也。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显然,‚为‛字还带有比较明显的动作动词的特点,像第二句。

第一句前后两个判断句以后一种为常见。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这段文字中的为,就是比较确定的判断词了。

(比较‚是也、然‛)2、否定式A、主语+副词‚非‛+谓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非后的成分是名词性的。

B、主语+‚不为‛+宾语(也)二、‚是‛的用法:是字是代词,有代词的各种用法。

是鲁孔丘与?(判断句主语)是也。

(回答问题)是知津矣。

(叙述句主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谓语)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大量的例子,说明‚是‛是代词,在《论语》中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认为‚是鲁孔丘与?‛的‚是‛是判断动词。

先秦时,代词是常用来复指前面比较复杂的主语,可使主语清晰: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将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这种用是复指的句子,谓语往往是名词性成分。

后来,主语不复杂的句子也用是复指,那么它廓清主语的作用就不明显了,由此逐步演化成了判断词。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至迟到西汉时期,口语中是应该已经有判断词的用法,但书面语中还是很少见到。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若荣即是枯,枯即是荣,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神灭论》附:是的其他用法魏其言是也。

(比较: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百姓皆是吾王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吴子》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

’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三、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基本功能是断定主谓之间具有从属关系、同一关系,古今一致。

滕,小国也。

刘备,天下枭雄。

梁父即楚将项燕。

余为伯鯈。

上句在句法上和逻辑上都构成判断。

但是有的句法上属判断句,逻辑上不能构成判断,分下列几种:1、比喻式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遇风,必偃。

夫鲁,齐、晋之唇。

唇亡齿寒君所知也韩,天下之咽喉。

曹公,豺虎也。

2、压缩式(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3、因果式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谓语往往由非名词成分担任,要用因为…(的缘故)解释。

附:特殊的叙述句和描写句叙述句的谓语是动词性而描写句的谓语是形容词性的,但有时名词性成分作谓语也可以构成叙述句和描写句。

1、名词性谓语的描写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名词性的谓语,起描写主语的作用。

主谓间不具有逻辑上的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2、名词性谓语的叙述句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爱护。

名词性谓语,起叙述主语的作用。

主谓间也不具有逻辑上的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第二节被动句汉语叙述句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

现代汉语多用被作为被动的标志,这种有特殊‚标志词‛的句式,称为被动句式,也叫结构型被动句。

也可以不出现标志词,仅仅依靠语义关系或语法关系来表示被动,这样的句子叫做语义被动句,或意念被动句。

他被打得鼻青脸肿。

房子建好了。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古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施受同词‛。

一、语义被动句语义被动句出现得比结构被动句早,下面是古代文献中的例子鹿禽。

《殷墟粹编953》故不能推车而及。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主要是通过仔细揣摩上下文来辨识。

此外,也可以从这几方面识别:1、谓语是人的动作,主语不是指人的名词鹿禽《殷墟粹编95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识别使动也用这个标准,但使动是动宾,被动是主谓(饮余马于咸池。

)2、谓语是及物动词却不带宾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人固不易知,知人也不易也。

3、主语和宾语是人的整体部分关系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公伤股,门官歼焉。

4、宾语不能成为逻辑上的受动者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大树)不夭斧斤,则物无害者。

5、动词前带有可、足、能等助动词。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吾老矣,不能用也。

则文王不足法与?上述识别法是有例外的!二、被动句式(结构被动句)1、于(於、乎)字句:及物动词后加于、以引出主动者,构成‚动+于+名(施事)‛郤克伤于矢。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何也?有时施事者明确,可以不出现在句中,即成语义被动句: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于臣)矣。

国破()家亡()。

有时则不出现于,主动者紧贴动词,也成语义被动句(大树)不夭()斧斤,则物无害者。

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于字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作用,被动义是由及物动词在语境中表现出来的,于的功能是引进主动者,客观上起到了被动句标志的作用,也使后面的主动者避免和一般宾语相混。

于字句常用在主动被动对比的句子里,这时就不能省略于字了。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前面说过,于的主要作用是介进时间地点,引进主动者的用法正是由此发展来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于引进地点,句子是被动句。

2、见字句:见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助词。

用在动词前构成‚见+动‛,后面不出现施事者。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由于见字句不能引出主动者,而于字句缺乏鲜明的被动标志,所以都不是完美的被动表示法。

后来就发展出了这两种句式结合,互相取长补短类型。

这就是‚见+动+于+名(施事)‛结构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种结构,成为表示被动的重要句式。

附:见+动词的见指代动词受事宾语:汉以后,见逐步发展出了这种用法,大概在南北朝时成为常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冀君实或见恕也。

现代书面语保留的见笑、见谅等,是这种用法的滥觞。

3、为字句:及物动词前加为引出施事,构成‚为+名(施事)+动‛的结构。

和于字句的区别是:‚为+名(施事)+动‛做状语,‚动+于+名(施事)‛做补语。

和见字句的区别是:为字句可以引进施事。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

有时施事者明确或者无足轻重时,也可以不出现,这样介词为就紧贴动词。

结构上类似见字句了。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者,何也?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如果再省去为字,也可以转化成语义被动句,比较下面的例子: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

有缚致麾下者,信…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代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

《史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

《汉书》4、为…所…句:从为字句发展而来的结构,在为字句的动词前加一个虚词所,构成‚为+名(施事)+所+动‛的结构。

(‚所‛可能有指带动词宾语的作用)。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羸兵为人马所蹈籍,死者太半。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有时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其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羌虏甚多,皆为所败。

《汉书〃冯奉世传》官军加讨,屡为所破。

《唐书〃黄巢传》比较下面句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5、被字句被字在先秦多为及物动词,意为覆盖,后引为指蒙受、遭受:帝尧钦明文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协和万邦。

《尚书》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末,被可以带动词宾语: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做宾语的动词本身又可以带宾语,从而使得前面的被有了虚化的空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见、被‛对举,说明被已经有了表被动的作用。

东汉末年,被和动词之间出现施事,标志着被字正式成为专表被动的介词。

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

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

还有如下的句例:常被元帝所使,常怀羞愤。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被字句在口语中可能早就成了主流,但是在文言中一直使用不多。

第三节宾语前臵句古今汉语句子成分的位臵基本相同;主谓结构主语在前,动宾、动补的动词在前,偏正结构中心语在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