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 法律论文

合集下载

思修3000字论文(7篇)

思修3000字论文(7篇)

思修3000字论文(7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7篇《思修3000字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思修1800字论文篇一《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精神知法懂法守法正文:本章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为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主要讲了以下6个重点。

第一,法律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深藏其后的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第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广义的立法与制定相同,狭义的立法在我国仅指^v^及其会制定法律)、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在研究法律制定的时候,还要强调法律制定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三,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v^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如何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第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当代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性质和特征,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第五,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追求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主要价值目标;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观念。

如何树立和把握上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第六,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如何准确理解法律思维的性质、特点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

下面,则让我来具体分析分析这六点重点问题。

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v^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篇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创新》【摘要】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意识,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创新创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个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创新型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和方法都在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相对抽象而枯燥,又因为初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学习意识较为松散,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

如何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任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极大的帮助。

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的时期,知识的学习和外部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很大。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往往有些时候青年学生无法分辨好与坏、对与错,在面临疑惑的时候,也需要有人能答疑解惑,获得正确人生观的引导。

有很多事例证明,缺乏正确思想的导向,沾染社会坏习气坏作风的大学生,做事做人的行为很可能会违反社会道德伦理,有的甚至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本门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思想原则上的指导和帮助,为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起着帮助、规范、引导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思修论文范文

大学生思修论文范文

大学生思修论文范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里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思修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思修论文范文篇一《浅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摘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本文指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助于形成对社会主义法的精神价值的明确而理性的确信。

只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领悟和承认才能使法律生活具有它真正的尊严和完备性。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经过长期而痛苦的过程才取得的珍贵成果。

关键词: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一、确立法治原则的重要性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社会规则,是因为如果没有规则,生活就像霍布斯告诉我们那样,“孤独、贫穷、肮脏、残酷和匮乏”,我们需要共同生活的权利,没有规则,我们必会陷入不停的你争我夺的状态。

为了规则功能发挥,规则需要稳定,一经制定需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发挥作用,如果规则不断变化,他所提供的信心将丧失意义。

规则的基本功能是使权利的行使具有疆界,任何人不得妨碍别人的行动,阻止灾难性损害的功能。

贯彻法治精神的规则主要涉及如何划定国家权力界限问题。

作为一种制度结构的“法律”,禁止一个人侵入他人的领地,假如有人做出了这种侵犯,法律就对他施以惩罚。

几乎我们的所有日常生活行为,都是发生在一个明确制定的法律规则的结构之内。

而在涉及国家权力也应受明文规定制定的规则约束时,人们却经常忽视这种观点。

规则的价值就在于向每个活动主体提供关于他人行为的信息,因而允许每个主体参照自己对于他人为行为之合理预期来追求自己的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优秀范文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优秀范文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大学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我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

一个学期下来,我经受了大学生活上的磨练、专业学习上的考验,在老师们的教导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特别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于法律基础》课程后,我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充满了热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事,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锻炼了自己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人格素质,完善了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和陶冶。

我一直都是很喜欢范老师的课的。

首先,范老师的第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其次,范老师的课堂的确很生动,经常让很多同学忘记了看课外书。

其次,老师从我们的心理实际出发给我们传经授道,对同学们的心理塑造和自我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清新的气息,为我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坐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使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其中,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它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的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形成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第五章和第六章集中阐述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第七章主要结合公共生活领域、职业领域和婚姻家庭领域,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在结合作了深刻阐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五篇范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五篇范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论自身道德修养于社会公德的关系摘要: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大学时期应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关键词:思想道德自身道德修养社会公德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提示我们,应切实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循正确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健全品行人格。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倾向等。

它好比人的灵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主宰。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充分利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孙中山先生将其概括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八字。

首先,自身道德修养,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始终,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自身道德修养在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道德素质会影响自己的行为,给予他人同时也将获得别人的尊重,会因此得到认可使得社会生活融洽,相较而言,才德兼备更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锻炼个人道德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完善。

同时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的各种积极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

其次,遵守社会公德。

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大学生如何遵纪守法的思修论文

大学生如何遵纪守法的思修论文

大学生如何遵纪守法的思修论文作为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是我们的基本要求,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时时和我们相伴,我们要遵守法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思修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思修论文篇一:《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摘要: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时时和我们相伴,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本文将就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展开讨论,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犯罪原因;提高法律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大学也像社会一样,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要经历很多在社会上才能发生的事情。

有些同学不懂法,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呢?一、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一)主观方面1、心理因素(1)侥幸心理。

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很少,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

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

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

(2)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精神活动异常)。

有些同学因受到刺激,致使其出现了异常的举动,从而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3)冲动心理。

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大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造成伤害后又追悔不已。

有些同学本来是没有什么伤害他人的想法的,但是经过别人的言语刺激或者行为挑衅,致使这些同学自我控制力下降,没有经得住刺激和挑衅,从而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出现。

(4)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

在相当一部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

外地大学生初来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

思修课论文论-大学生加强法律修养的必要性[修改版]

思修课论文论-大学生加强法律修养的必要性[修改版]

第一篇:思修课论文论-大学生加强法律修养的必要性NEUSOFT 论大学生加强法律修养的必要性作者:XX班级:XX学号:XXXXXXXXXXX(地址:XXXXXXXXX 邮编:XXXXXX)指导老师:XX2011/11/25内容摘要【摘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却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如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层出不穷,在校大学生们为何频频触犯法律?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应该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如何去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以及加强法律修养的责任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精神预防大学生犯罪目录一、前言 (3)二、现代大学生在法律上存在的无知 (3)三、大学生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4)四、总结 (5)论文正文一、前言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律修养已经成为衡量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评价的重要准则,所以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正确观念。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

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现代大学生在法律上存在的无知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了解的太少太少,缺乏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质,导致现在的大学生违法乱纪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对法律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现代大学生屡屡酿出悲剧。

清华大学有位学生曾为了验证“黑熊嗅觉是否敏感”用手中的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黑熊,对黑熊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最后因涉嫌以估计毁坏财物罪被起诉,曾今的天之骄子,因为自身法律知识的淡薄和对法律漠视最后沦为阶下囚,与之相伴的不再是书本而是手铐和脚镣。

可见客观知识的提高并不能有效的使人的自身素质和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对法律无知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

大学思修法律论文

大学思修法律论文

大学思修法律论文推荐文章大学生预备党员转正评议热度:应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热度:2017年大学入党志愿书范文热度:大学辅导员入党志愿书范文热度:大学生入党群众评议模板热度:法律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思修法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大学思修法律论文篇1浅谈法律教育与法律思维培养一、法律思维培养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是其核心内容,想要更好的培养法律思维,便必须对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法言法语的运用在法律思维中,法言法语是重要的基本功,语言能够将一个人的思维很好的体现出来,在进行社会问题分析的时候,只有将法言法语运用进去,才能够将其转化成为法律方面的问题,将干扰因素以及非专业思考排除;与此同时,在抽象概况法律现象的时候,也应该将法言法语运用进去,这样才能够形成正确的法律概念,进一步形成法律思维。

(二)逻辑必须严密法律思维本身便是理性思维,这便要求法律思维逻辑必须严密,法律思维的整个过程便是将法律运用进去来对社会中的一些法律现象进行逻辑分析,逻辑判断以及逻辑推理的过程。

若是没有法律推理,那么便不可能具备法律适用以及法律论证。

通过推理得出来的结论必须是能够让社会和当事人信服的,这便要求这个过程必须理性,并且逻辑缜密。

(三)中正不阿,不偏不倚在法律教育中,法律思维必须是公正的,这是符合法律活动需要的,在对法律事实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时候,必须排除自身的喜好和私心,不能够先入为主,必须保证裁决的公正性。

(四)程序正义应该优于实体的正义法律思维属于程序性思维的一种。

在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习惯用实事求是来进行法律现象的审视,重视实体公正。

但是,在法律上程序公正应该是优于实体公正的,与此同时,法律程序也具备正当性和其独特的价值。

并且法律程序本身也是自治的,这便要求法律人应该重视程序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电自083班*********李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感想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时间即将过去,思修课程也将结束,回首一个学期的学习,感悟颇深,现在就思修课程谈一下我的感想吧!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从过去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现在到西部去,为人民服务、到基层去。

无不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先进性。

大学生代表着先进的文化,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的方向,正是因为大学生有着这样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然而大学生的生活是开放是自由的,这也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所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怎么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于爱情,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怎么做人,怎么处事。

这些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决定了大学生是人生取向。

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极其重要的。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极品,有德无才是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

所以社会需要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对社会有害的人。

而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人能够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表现出很强的非善恶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曾是因为如此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与法律素质,我们才能认清当代社会形势,才能够明确自身的目标,才能够符合人民的要求。

对于大一新生的我们,我们应该怎么提升我们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当然首先我们应该提升自我学习技能。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这里有博学多识的老师,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优美的学习环境。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所以我们有机会也必要去督促自己去学习,以提高自我能力。

思修法律案例分析论文(3篇)

思修法律案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张某盗窃案”为例,分析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及预防措施。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提高人们对盗窃罪的认识,强化法律意识,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引言近年来,盗窃案件频发,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本文以“张某盗窃案”为例,分析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分析1.案情简介张某,男,30岁,无业。

2019年3月,张某因生活所迫,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经调查,张某在2019年4月至6月期间,先后在A市、B市、C市等地实施盗窃,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10万元。

2.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客体要件:侵犯的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

(3)主体要件: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要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3.张某盗窃案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张某盗窃公私财物,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依法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预防措施(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2)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窃犯罪行为。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对盗窃犯罪分子实施信用惩戒。

三、结论“张某盗窃案”揭示了盗窃罪的严重危害性。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应认识到,预防盗窃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大学思修论文优秀范文

大学思修论文优秀范文

大学思修论文优秀范文(2)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特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当代中国法律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权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主特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精神价值。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下列重要特点: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与当代中国法治精神的高度统一,是人类法治文明和法治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和发展。

人类法律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质。

一方面,尽管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代,人类创造了不同的法治模式,其法治的精神价值、基本理念有不同的内容和模式,但是,法治作为“以规则治理的事业”却具有许多共同的人性基础、理想追求、价值理念,形成了社会法治内在共同特质和评价一个国家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体系。

任何一个民族建设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都必然要具备这些法治所共有的价值和形式要求,否则,所建设的社会和国家就不能称之为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法治实现程度也就缺乏共同的和基本的评价准则,不具有可比较性。

另一方面,各国的法治实现不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法治模式的简单照抄和复制,相反,它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法律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制约,遵循本国法制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了本国法治的特有模式。

法治理念是本国的时代法律制度、法治实践和法律秩序内在精神价值基础,是民族时代法律精神的高度提炼,它不仅具有人类法治理念的一般特质,而且具有高度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充分反映本国法治实践和法律生活方式的内在特质和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于依法治国、公平正义等内容,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法律理想和价值观念,具有世界性和人类性;而执法为民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价值。

正是人类法治的一般价值理念与当代中国法治特色的有机整合,使人类法治理念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法律权威与人权保障的有机统一。

关于法制观念的思修论文范文

关于法制观念的思修论文范文

关于法制观念的思修论文范文法制观念是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法制观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法制观念的思修论文,欢迎大家阅读!法制观念的思修论文篇一:《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途径研究》【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的现状,并对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观念;现状;培养途径法制观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等。

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

全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还是相当淡薄。

苏州地区某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自觉意识并不是很高,没有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的潜意识。

调查中有72%的同学很少主动查阅法律方面的书籍,而对于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制宣传活动或讲座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够高,有近25%的同学表示从未参加过此类活动或讲座;约45%的同学觉得学习法律知识用处不大。

潜意识的不重视,也是我国法制进程中的一大阻碍因素。

大学生法制观念水平急需提升。

目前大学生法制观念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皈依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态的上升境界。

由于中国受数千年的政治传统和法律文化的影响,权力至上、专制特权、义务本位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消极的法律观依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高校大学生,受活动区域等方面因素影响,接触外界相对较少,加之社会宣传对法制观念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当代法制教育的需求,大学生不能及时懂得法律、了解法律,从而降低了法律在他们中的地位,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动摇了法律信仰。

思修论文法律案例分析(3篇)

思修论文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企业劳动争议案为例,分析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及处理方法。

通过对案件的深入剖析,旨在为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

劳动争议案件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纠纷,关系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社会稳定。

本文以某企业劳动争议案为例,对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二、案件背景某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该公司共有员工200余人,其中一线工人100余人。

2018年,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在裁员过程中,部分员工对公司的裁员决定提出异议,认为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员,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随后,部分员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三、案件争议焦点1. 公司是否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员?2. 公司是否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3. 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如何处理此案?四、法律分析1. 关于公司是否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本案中,某企业因经营不善,决定裁员。

根据法律规定,该公司在裁员前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可进行裁员。

2. 关于公司是否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

思修法律论文案例分析(3篇)

思修法律论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某公司侵犯员工著作权纠纷案为例,分析法院如何审理此类案件,探讨在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企业应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员工创作的作品,以及员工在创作过程中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著作权;侵犯;案例分析;知识产权;法律思考一、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其员工乙(以下简称“乙”)在公司任职期间,负责开发一款软件产品。

在开发过程中,乙独立创作了部分软件代码,并获得了甲公司的认可。

然而,甲公司在产品发布时,未经乙同意,将乙创作的部分代码用于商业用途,并获得了相应的收益。

乙发现后,认为甲公司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法院审理过程1. 乙提交证据乙向法院提交了以下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文档、甲公司产品发布时的宣传材料等,以证明自己为该软件产品的创作者。

2. 甲公司答辩甲公司辩称,乙在公司任职期间,其创作的代码属于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公司所有。

同时,甲公司提供了乙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同事证言等证据,以证明乙创作的代码系职务作品。

3. 法院审理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单位所有,但作者享有署名权。

在本案中,乙在开发软件产品过程中,虽然获得了甲公司的认可,但并未明确约定著作权的归属。

因此,法院认为,乙创作的代码属于职务作品,著作权归甲公司所有。

然而,甲公司在未经乙同意的情况下,将乙创作的代码用于商业用途,侵犯了乙的署名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甲公司赔偿乙经济损失,并要求甲公司在产品发布时,明确标注乙为该软件产品的创作者。

三、案例分析1. 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性本案中,甲公司侵犯乙的著作权,导致乙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著作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论文第一篇: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论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形成良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

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必须从国家民族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上去认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以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律体系逐步健全。

作为社会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基于大学生密切联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学生不仅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应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

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即为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

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民主,有民主才有现代化。

因此法律素养是人们必须具有的素质修养。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

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规则意识差对于大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规校级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

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较多,且明知故犯,有的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表现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膨胀。

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视若无睹。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

思想道德法律教学论文3篇

思想道德法律教学论文3篇

思想道德法律教学论文3篇第一篇【摘要】PAD教学模式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阶段整合模式的简称。

其核心理念是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当堂讨论的时间上隔开,让学生在课后的一周内进行充分的个性化内化吸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法基》)课程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修法基》课程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相比,PAD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满意度。

【关键词】PAD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1PAD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PAD教学模式最早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实质上是一种将传统的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有效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互换式学习[1]。

2就业导向下《思修法基》的重要作用《思修法基》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理应充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

2.1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就业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也要有坚定的政治品质。

《思修法基》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律基础的重要理念,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因此,就业导向职业教育背景下《思修法基》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2.2提高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

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创新素养、技能素养以外,还需要具有坚定的道德素养和强健的身体素养。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研究本文是基于课程理论视角所展开的研究,故本文对课程理论的发展脉络、课程理论对于课程设置的规定进行了系统的梳理.20世纪以来,课程理论界虽然尚未能形成一套公认的课程理论.但不可否认,泰勒课程理论、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斯滕豪斯过程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等理论流派为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指导.遵循课程论的一般规定,论文探讨了价值教育类课程的基本规定,即课程应与完整个体的发展相一致、课程的知识性应与价值性相统一、课程应与个体心理需要的层次相适应以及课程应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课程理论对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也都做了具体规定.本文基于课程理论视角,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进行了分析,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基本问题,对课程的价值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辨析,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论证了本课程应该为社会生活中的大学生传递怎样的价值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课程价值体系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和人的社会适应两个层次引导人、塑造人.在每一个层次上,课程为人的心理、道德和审美发展所提供的价值导向明确,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知识体系支撑价值体系.课程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活适应、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道德基础、法律基础的内容,并最终指向人的道德与法律的践行.本文基于课程理论视角,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内容进行了再审视.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符合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大学道德和法律教育的价值内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但也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比如教材基础性知识缺乏,重要知识缺乏深入阐释,知识的逻辑关联尚需论证,教材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有待完善,等等.论文以课程论为理论视角,基于课程设置的基本规定和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析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文本,针对教材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知识性问题和价值问题,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探索课程体系.本文基于课程论视角,试图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价值体系进行了再思考.笔者认为,教材价值体系符合学生需要,但知识的人文内涵尚需彰显;教材价值体系比较完整,从最高处着眼,从最低处入手,但逻辑结构尚需完善.理想、信念是人对意义的追求,是人对人生终极目的的价值认同并矢志不渝、自觉追求的精神状态,是人生命完善的需要.人首先是社会的人.遵守道德、法律规范是塑造社会的人的基本要求,以正义为基本价值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关注意义世界的理想、信念教育、凸显主体性的价值理论教育、突出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法律规范教育构成价值导向明确、逻辑清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本文基于课程论视角,试图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识体系进行了再思考.笔者认为,教材内容知识丰富,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尚需加强;教材内容贴合实际,但知识的逻辑关联尚需论证.知识体系围绕价值体系来构建.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厘清道德教育的思维逻辑,形成系统化的道德知识教育;有效整合道德和法律规范,形成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遵循价值认识的特点和规律,探索课程知识体系.本文还基于课程论视角,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进行了论证.笔者认为,教学应坚持以教材为本,完整准确地把握教材体系.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教材体系,体现教学体系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笔者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问题日益凸现.究其原因,信息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式微是主要动因,政策推动的弱效与深层变革的乏力是基本现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因此,灌输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弹性学习理论是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弹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三大理论,研究者首先对教学模式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结构进行分析,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历程,存在明显的模式固化和同质化现象.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灌输的科学性、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学习弹性“三个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传统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校内体制资源、教师教学理念、学生选择能力等“五大制约”.当前,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的动力是信息技术引起的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四大特性”.基于这些分析,探寻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能走向——GSOT.GSOT是以教师为主导(Guide)、以学生为主体(Subject)、以学习成效(Outcome)为主旨、以信息技术(Technology)为动力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不是单一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建构的理念和思想.这一教学模式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课程性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具有课程的适切性和解题的有效性,其理论范型包括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尤其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于GSOT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开放的、多样的,且能与多种教学模式统整和融合的.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的“五大现状”、大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的四大行为倾向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案例三方面可以验证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性.教学模式变革要从理论建构进入实践运用,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理念、技术体系、教师角色、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等五大转变.总之,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变革的未来走向.。

思修论文法律案件(3篇)

思修论文法律案件(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为切入点,分析这些案件中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所展现出的思修素质,探讨思修实践在法律案件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思修素养,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引言思修,即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的修养。

在法律案件中,思修素质的体现尤为重要。

本文以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起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在案件中所展现出的思修素质,探讨思修实践在法律案件中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李某某受贿案李某某原为某市某局局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某某及其辩护律师展现了较高的思修素质。

(1)李某某在庭审中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省,体现了较高的道德素质。

(2)李某某的辩护律师在辩护过程中,不仅关注案件事实,还关注李某某的人身安全、家庭状况等,体现了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 案例二:张某某交通肇事案张某某因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某及其辩护律师也展现了较高的思修素质。

(1)张某某在庭审中对自己的犯罪事实表示悔过,对受害者表示歉意,体现了较高的道德素质。

(2)张某某的辩护律师在辩护过程中,关注案件事实的同时,还关注张某某的悔罪表现和赔偿能力,体现了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三:王某某故意伤害案王某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某某及其辩护律师也展现了较高的思修素质。

(1)王某某在庭审中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表现出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省,体现了较高的道德素质。

(2)王某某的辩护律师在辩护过程中,关注案件事实的同时,还关注王某某的家庭状况和悔罪表现,体现了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思修实践在法律案件中的作用1. 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思修实践有助于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使他们更加关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思修法律案例分析论文(3篇)

思修法律案例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甲乙交通事故案”为例,分析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及赔偿问题。

通过对案件事实、法律依据及案例分析,探讨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及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赔偿;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及赔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甲乙交通事故案”为例,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及赔偿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参考。

二、案件事实2019年5月15日,甲驾驶一辆小型客车行驶至某路段时,与乙驾驶的二轮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乙受伤及车辆损坏。

事故发生后,甲立即停车报警,并拨打急救电话。

经调查,甲在事故发生时,未取得驾驶证;乙在事故发生时,未佩戴安全头盔。

经交警部门认定,甲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乙无责任。

三、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九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验、检查,应当邀请一至二名与交通事故处理人员有熟悉关系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参加。

四、案例分析1.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本案中,甲未取得驾驶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关于法律的思修论文

关于法律的思修论文

关于法律的思修论文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__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 __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 __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1)完善 __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

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

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

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

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

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摘要:
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人人平等观念作为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体现在公民在守法上的一律平等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

它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这一原则贯穿于我国法律体系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

作为公民,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和平等意识,切实增强法制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建设既是责任又是义务。

关键词:
社会主义,平等,守法,适用法律。

正文: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追求平等成了人的内在关系。

“人人平等”观念,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首先提出的,这一观念是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特权制度的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巨大进步。

但是,资产阶级的法律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它的所谓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存在的人们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奠定了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不仅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承认,而且得到充分体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在司法、守法上的平等,而并非立法上的平等。

也就是说公民在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上的平等,立法上由于人民的素质和立法水平的问题,只能让一些有参政能力的人代为行使。

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包括公民在守法上的一律平等和在适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

所谓公民在守法上的一律平等,是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承认有任何享有特权的公民,也不承认任何免除法律义务的公民。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已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公民。

因此,我们只有把认真行使公民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所谓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对于一切公民平等适用法律的含义是:对于国家的法律人人都必须遵守,人人都必须依法办事,对任何人都不能歧视,同时禁止任何人谋求不遵守法律,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该原则要求公、检、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不受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等限制因素影响。

该原则的实行使广大群众更加拥护国家各项法律制度,有利于防止特殊化。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义务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平等原则;反对封建特权和歧视主义,同时还要保护弱势群体;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能把自身意志与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

通过人人平等原则在我国的贯彻与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制度自由平等的本质,透视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沐浴社会主
义制度暖阳,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平等的面对法律与制度。

作为一名的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认真领悟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通过对人人平等原则的深刻学习和认识,提高法律修养,明确权利与义务关系,提高尊重和遵守法律意识,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