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训练(教师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课堂课后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课堂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e199de7102de2bd9605883d.png)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班级姓名号数一、课堂练习: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
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诗人形象:;形象特征:形象的意义:2、阅读王维《观猎》,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3、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是作简要分析。
二、巩固练习: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年近七十、隐居山阴农村时写的。
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时代风雨,英雄本色,艰难现实,共同酿成了这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的压抑感,又形成了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人物形象的特征(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总结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25e771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e.png)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一——鉴赏诗歌的形象一、能力要求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
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
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
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准确把握形象明代诗人。
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
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
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
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
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
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
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a2321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1.png)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事物等。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从诗歌的形象入手,解读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
分类介绍常见的诗歌形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事物等,并举例说明。
2. 自然景物形象的分析:讲解自然景物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自然景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人物形象的分析:讲解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4. 事物形象的分析:讲解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首古代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并思考形象与诗歌意义的关系。
2.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分类: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
分类介绍常见的诗歌形象,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理解其特点。
3. 自然景物形象的分析:讲解自然景物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形象,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4. 人物形象的分析:讲解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分享等。
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形象练习(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07be6d783e0912a2162a32.png)
鉴赏诗歌的形象过关练习(教师版)(一)人物形象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陆鸿渐:即茶圣陆羽。
僧皎然(730-799) ,俗姓谢,名昼,字清昼。
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为谢灵运十世孙,出家为僧。
善于诗论,有专著《诗式》和《杼山集》传世。
诗的意思是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登幽州台①歌陈子昂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注】①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②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词语注释⑪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⑫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⑬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⑭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⑮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白话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1、概括全诗内容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诗歌鉴赏之形象意境类训练(教师)
![诗歌鉴赏之形象意境类训练(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13370d2aa5e9856a56126010.png)
诗歌鉴赏之形象意境类训练1.阅读下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隐者居住的山坳里寒云密布,在山石间盘绕,在山泉上翻腾。
在这天气转寒之时,隐者自己酿造的酒也熟了,所以隐者也不出门了,更无外人来访。
门外因天寒而凋落的花朵,因为没有主人来打扫,没有客人的来访,洒落一地。
全诗借写隐者居住地的偏远,以及满地落花无人来打扫的景象,表现了隐者远离尘嚣,率性自适的品性。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2. 阅读下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诗歌中的腐儒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分析人物形象,则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这几个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的典故。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
3. 阅读下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3-1-1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堂练习
![3-1-1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0f9da11227916888486d72c.png)
第3篇第1章第1节一、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课堂课后练习)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课堂课后练习)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b34528482fb4daa58d4bf0.png)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意象一、课堂练习: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四)。
2、谒山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麻姑]是古代传说中的女仙,曾自称在短时间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①“触景生情”是诗人创作的直接原因。
从这首诗的内容上看,这“景”当是诗人登山远望,见夕阳西下、水去云回之景。
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要点:景、情、境诗人看到日落西山,流水东去,白去归去的景象,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沧海来阻止时光的流逝,(步骤一、二)诗人的想像新奇,整个画面奇幻而瑰丽。
(步骤三)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怅恨(步骤四)3、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起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景色: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分析: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情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迈。
二、巩固练习4、【2009·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答题技巧和训练题(教师用)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答题技巧和训练题(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ead6be5ff01dc281e53af01b.png)
五、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答题技巧和训练题(教师用)1、人物形象的类型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1)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地吟啸徐行的仕人形象。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借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
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
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这首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53c85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9.png)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人物形象、自然景观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一章:诗歌与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形象类型及特点。
教学内容:1.诗歌中形象的概念:解释形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2.诗歌中常见的形象类型:人物形象、自然景观、事物象征等。
3.诗歌形象的特点:具体、生动、富有内涵。
教学活动:1.引入诗歌形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分析一首诗歌,指出其中的形象并解释其意义。
3.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常见的形象类型。
第二章: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人物形象的表达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象征等。
2.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具有情感色彩、富有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其特点。
2.通过示例诗歌,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手法。
3.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表达手法。
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
2.理解自然景观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如山水代表意境、季节代表时间等。
2.诗歌中自然景观的特点:富有情感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并分析其特点。
2.通过示例诗歌,让学生理解自然景观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3.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章:诗歌中的事物象征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事物象征。
2.理解事物象征在诗歌中的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事物象征的表达手法:直接象征、间接象征等。
2.诗歌中事物象征的特点:富有内涵、具有隐喻性。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事物象征,并分析其特点。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教师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a523d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0.png)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形象分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常考形象汇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305d3b4ebe1e650e52ea9968.png)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诗歌2014-09-05 14:57: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作品鉴赏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
此诗前两联刻画友人邹明府的形象。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后两联是的推测与想象。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3]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及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5cc295727a5e9856a6195.png)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及教案]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及教案(一)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1、2010年全国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能力形成性训练学案及教案。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年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①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②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③,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飘满落花的石阶。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一)教师版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一)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c229c910a6f524ccbf85ff.png)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一)教师版编写人:审核人:日期:班级:姓名:学号: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分)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1分)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2010年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
(1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答案:踏(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案:通过对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的描写(特征表现),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什么形象)(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2012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答:(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答:【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教师)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ac797a0c0740be1e650e9a82.png)
古代诗歌作品形象的鉴赏专题练习之二(教师版)大连市旅顺中学语文组对作品形象的鉴赏在诗歌中,诗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就成为诗歌鉴赏的常规性内容。
诗歌中有人、物、景等各类不同的形象,但涉及到鉴赏的往往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的意象,而意象一般又可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一)对描述性意象的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试题: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1小题)所谓描述性意象,就是意象的直接运用,即直接使用由自然界的“物象”和人事界的“事象”构成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本诗上阕写的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都是诗人直接以自然景物构成的意象来表达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的。
(二)对比喻性意象的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上海卷)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试题: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16题)“雪”即如雪的白发,是以借喻的修辞手法形成的比喻性意象。
以“雪”喻白发,多含愁义,这在古诗中是常见的。
“雪争出”“朱早凋”不仅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同时也明显地表达出了不该出而出,不该凋而凋的意思,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三)对象征性意象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湖北卷)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2014诗词鉴赏之形象篇(教师版)
![2014诗词鉴赏之形象篇(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d4d607f78a6529647d533e.png)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一、概念介绍1、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意象与意境。
2、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科普文章中的“月亮”是“物象”,只有将月亮写入具体诗作中被多样表现才能成为意象。
3、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
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就如同砖瓦和整座楼房的关系一样。
一首诗往往出现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共同构成一定的意境。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借“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羁旅在外而神思故里、想念亲人的感情。
板块一鉴赏景物形象一、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的特点的概括能力............。
二、技巧点拨: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模式是怎样的?1.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景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2.提问变体:这首诗选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答题步骤:①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③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和效果,分析诗歌传达出的情感。
三、高考试题精练:(2012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的方法与练习(DOC)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的方法与练习(DOC)](https://img.taocdn.com/s3/m/ce232ad958f5f61fb73666ed.png)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的方法与练习一、形象概括地讲,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既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
常见的有:1.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2.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
3.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
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6.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松竹梅菊等自然景物;事物形象指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或常见的东西,如琴、画等。
有时二者也可笼统地说成是自然形象。
我们常说的意象也就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虽然也属于意象,但在古诗中最常用的还是这些自然类的意象。
常见的有:1.送别诗常见意象:柳、船、长亭短亭、南浦等。
2.爱情诗常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红豆等。
3.边塞诗常见意象:边关、羌笛、胡人、明月、阴山等。
4.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清风、农家、菊花、酒等。
5.行旅诗常见意象:驿道、征铎、杜鹃、浮萍、雁等。
2009年全国卷、宁夏卷、天津卷等多地高考试题就此设题考查。
考试中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词的上阕(或下阕)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请简单描述一下诗中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4.“……”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一)怎样分析诗词中的自然形象:【例析】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解析】①用名词性短语概括。
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中的“萋萋芳草”等。
如不好组织,也可用主谓或动宾短语。
②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
有的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
诗歌之形象
![诗歌之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618ff442e3f5727a5e96232.png)
诗歌鉴赏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分类训练】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聂仪部明妃曲(明)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
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并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鉴赏事物形象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7a6c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7.png)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案教案标题: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 学习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方法;2. 学习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描写;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选集;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幅古代诗歌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有什么重要性?知识讲解:1. 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如五言、七言等;2. 解释形象鉴赏的概念:通过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分析和理解,揭示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3. 分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4.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
示范演示:1.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详细解读其中的形象描写;2.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形象鉴赏方法;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练习与巩固:1. 分发古代诗歌选集,让学生阅读其中的诗歌;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描写,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解读,进行交流和讨论;4. 教师逐个点评学生的解读,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代诗歌,注重形象描写;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鉴赏和评论;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或表演,展示他们的作品。
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诗歌相关的展览或活动;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作品,扩展视野和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表现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
答:两诗中形象不同。李纲《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怀有“但使众生皆得饱”的良好愿望。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仰视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俯视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诗中的人是渔民形象。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答:我同意这种说法。诗中刻画了“孤桐”傲立群林、茂盛向上、奉献自我的形象。这种卓尔不群、生机勃勃的“孤桐”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喻,联系诗人力主变化、改革朝政的政治主张便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献身变化、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感情。
三.比较阅读下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答: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2.诗中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表达征夫的离愁,却为何又说“何须怨”?
答:这是自我宽解之语,“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训练(教师用)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作用是什么?
答:“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孔平仲《禾熟》:此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看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2.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四.比较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从狂。
⑴两诗都写秋天,但保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答:前者侧重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者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前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苍凉的“画卷”,那么属于这幅画的主体部分是 孤城 ,背景分别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 (远)、 万仞山 (近)。
⑵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前者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机活力,并且用它来正衬秋;后者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它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清新秀丽的送别图景。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孤桐》王安石)
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诗人是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答:这两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境界也大不相同。李纲诗中的病牛正是自己形象的写照,诗中倾诉的是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情怀,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从个人思想情感来说,他没有什么抱怨情绪,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眼前的一切。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