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重症相关的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类特殊的儿童扩张型心肌病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儿童心脏和血管的一系列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从出生时就存在,也就是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可能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指的是在出生前心脏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或功能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等。
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或其他医疗手段进行治疗。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异常,这可能是由于心脏的电生理系统出现问题。
儿童心律失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性因素、感染、药物反应等。
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或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
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组影响心肌的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减弱。
心肌病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
儿童心肌病可能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脏肥厚或心脏功能不全。
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心脏移植。
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疾病是指心脏瓣膜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这可能影响血液流动。
瓣膜可能变得狭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严(瓣膜反流)。
儿童心脏瓣膜疾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瓣膜修复或更换手术。
预防和护理预防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通常包括孕期保健、遗传咨询和定期的儿科检查。
对于已经诊断出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护理可能包括定期的医疗随访、药物治疗、饮食和运动建议,以及在必要时的手术治疗。
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儿科心脏专家、心脏外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许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并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
儿童重症心功能及评估
容 县 人 民 医 院
RONGXIAN PEOPLE'S HOSPITAL
分子水平发病机制
1.传统研究分子机制:心肌抑制因子作用、 一氧化氮与一氧化氮合酶作用、 Toll 等。 2.近些年来关注点: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样受体(TLR)激活、钙离子失衡、肾上腺素能受体异常、细胞凋亡
RONGXIAN PEOPLE'S HOSPITAL
脓毒症心肌抑制
1.PICU的危重患儿脓毒症占主要。 2.脓毒症导致心肌抑制或心肌损伤所引发急性心功能障碍称脓毒症 心功能不全(SIMD)或脓毒症心肌抑制。
3.是非心源性心肌病(可逆性)。
容 县 人 民 医 院
RONGXIAN PEOPLE'S HOSPITAL
脓毒症心肌抑制特征
1.收缩功能损害, 心脏扩大、射血分数下降 2.舒张功能障碍,对容量负荷收缩反应差、收缩峰值压力/收缩末 期容积比值下降(A/E)
3.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性降低、心脏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减弱
4.可逆性:7-10d LVEF可完全恢复至正常范围内
5.死亡率高:SIC患者死亡率高达70-90%
容 县 人 民 医 院
RONGXIAN PEOPLE'S HOSPITAL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
Cimolai 等研究结果表明,脓毒症时氧自由基及一氧化氮增加,直接导 致氧化应激或亚硝基化损伤,阻断氧化磷酸化复合物生成,引起氧耗降 低及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膜电位下降致解耦联蛋白引起线粒体质子漏, 钙超载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导致线粒体内膜氧化应激损伤。结
1.Dellinger RP, Levy MM, Rhodes A, et al.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2 [J]. Intensive Care Med, 2013, 39(2): 165-228. 2.Vieillard-Baron A,Caille V,Charron C ,et al.Actual incidence of global left ventricular hypokinesia in ainadult septic shock [J] .Crit Care Med 2008,36(6).1701-1706.
小儿心肌损害诊断标准
小儿心肌损害诊断标准小儿心肌损害是指心肌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可能由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缺血等原因引起。
对于小儿心肌损害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小儿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一、临床表现。
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
在婴幼儿中,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出汗、发育迟缓等。
此外,一些患儿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的临床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心肌损害的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对于小儿心肌损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肌钙蛋白会释放入血液中,其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心肌损害的可能。
此外,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比值、超敏肌钙蛋白等指标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
三、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是诊断小儿心肌损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心脏超声可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情况,包括心腔大小、壁厚度、收缩功能等。
此外,心脏核磁共振、心脏CT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损害的程度和范围。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一些其他辅助检查也可以对小儿心肌损害的诊断有所帮助。
例如心电图、心脏磁振造影、心肌活检等检查方法,都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综上所述,小儿心肌损害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结合各种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儿心肌损害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支持。
小儿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小儿心肌损害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小儿心肌损害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
方法:选取50例小儿心肌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
对这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分析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并对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50例患儿的心肌酶的单项或者多项指标均出现异常增高;有42例患儿的心电图出现单项或者多项异常,其中有36例患者的ST-T波段发生改变;患儿的临床症状以胸闷、心悸、气短、脸色苍白为主。
病因方面,由轮状病毒肠炎引发心肌损害的患儿有7例(14%),由肺炎支原体肺炎引发心肌损害的患儿有27例(54%),由流行性腮腺炎引发心肌损害的患儿有8例(16%),由手足口病引发心肌损害的患儿有8例(16%)。
治疗2周后,这50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均基本消失,心肌酶、心电图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随访发现,患儿均未出现心律失常或者ST-T波段改变。
结论: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症状以胸闷、心悸、气短、脸色苍白为主,多由病毒、病原体感染引发,临床诊断方法以心肌酶谱检测、心电图监测为主,经对症治疗,可有效治愈。
【关键词】小儿;心肌损害;临床分析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ocardial damage in children,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damage in children. Methods:50 children with myocardial damag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The clinical data of 50 c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myocardial damage in children were analyzed. Results:myocardial enzyme in 5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ingle or multiple indexes were abnormal;electrocardiogram(ECG)in 42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ingle or multiple abnormal,including 3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T-T wave changes;clinical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tightness in the chest,palpitation,shortness of breath,pale. On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7 cases(14%)were caused by rotavirus enteritis,27 cases(54%)were caused by pneumonia mycoplasma pneumonia,and 8 cases(16%)were caused by the epidemic of mumps,8 cases(16%)were caused by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the clinical symptoms ofthe 50 cases disappeared,and the myocardial enzymes and electrocardiogram showed normal. The follow-up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arrhythmia or ST-T band changes in children. Conclusion: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myocardial damage in children with tightness in the chest,palpitation,shortness of breath,pale,many triggered by the virus,the pathogen infection and clinical diagnosis in 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detection,ECG monitoring,symptomatic treatment,which can effectively cure.Key words:children;myocardial damage;clinical analysis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其机体免疫功能较为低下,容易因病毒、病原体入侵而引发炎症感染,导致机体内多器官受损,尤其是心肌细胞容易因病毒感染而受损[1]。
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诊断标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是指新生儿期间发生的心肌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这种损伤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缺血、缺氧、感染等。
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对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诊断标准进行全面介绍,并阐明其定义、背景、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然后,我们将概述心肌损伤诊断标准的演变历程以及主要标准及其解释。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该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及其重要性,并讨论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梳理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诊断标准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
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将提供给医疗工作者、学术研究者和决策者们一个全面了解该标准的平台,以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诊断标准2.1 定义与背景新生儿儿科心肌损伤是指新生儿期间出现的心肌损伤,通常与缺血缺氧、感染或先天性心脏病等因素相关。
心肌损伤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功能障碍,并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制定适用于新生儿的心肌损伤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2.2 病因与发生机制新生儿期间发生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围产期窒息、感染性疾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围产期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而感染性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则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引起心肌受损。
2.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新生儿在出现心肌损伤时可能表现出呼吸困难、发绀、体重下降和体温不稳等症状。
临床医生通常会进行身体检查,并根据患儿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初步判断。
然后,进一步的评估可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各种诊断方法。
心电图是一种简便而常用的诊断工具,可通过观察心电图上的改变来推测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小儿心肌损害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
小儿心肌损害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小儿心肌损害诊断和治疗共识主要参考: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心脏专业组(2014年5月)制定的本共识小儿心肌损害是目前心血管专业临床上最常见的诊断,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受累,并且临床上不能明确诊断为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等疾病,临床上统称为心肌损害。
【病因】多于感染、心律失常、冠脉病变、乏氧、中毒(药物及毒物)、代谢性疾病、神经肌肉病、血液病及部分不明原因等引起或并发。
【诊断】(一)症状主要表现为长叹气、气短、面色略显苍白,部分年长儿可诉胸痛、胸闷、心悸、心慌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可伴有乏力,活动后明显。
或无症状。
(二)体征没有明显阳性体征,心脏查体多无明显异常,心界正常,心音有力,部分可有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早搏等。
(三)辅助检查血清心肌酶(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在急性期均可升高,但CPK及CK-MB的升高对心肌损伤的诊断较有意义。
血清肌钙蛋白(Tn)的测定阴性。
心电图:心肌损害心电图改变呈非特异性,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但均不够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常见轻微T波改变,ST段偏移(肢导<>,胸导<>),还可有QRS低电压、左室高电压等,可有心律失常:如偶发早搏、I度或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II度I型)、室内传导阻滞等较轻微的心电图改变。
【附:心肌炎心电图诊断标准为: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I、II、 aVF、 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脏结构和收缩功能正常。
有时可见极少量心包积液。
【鉴别诊断】应除外感染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离子通道病(如Brugaca综合祉、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室速)、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儿童心肌损害诊断标准
儿童心肌损害诊断标准儿童心肌损害是指心肌受到各种原因损伤,导致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改变。
心肌损害可能是由于感染、缺血、药物中毒、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临床表现。
儿童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头晕等。
有些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在体格检查中可发现心脏杂音、心尖搏动增强等体征。
此外,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
临床医生应该仔细询问患儿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时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二、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损害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心肌损害时,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改变、T波倒置、QRS波增宽等异常表现。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反映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心脏电生理异常。
对于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心电图的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心肌酶学检查。
心肌酶学检查是诊断心肌损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TnI、TnT)等。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这些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心肌损害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肌肉损伤、手术、注射等都可能导致心肌酶浓度升高,临床医生在解读心肌酶学检查结果时需谨慎。
四、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检查手段。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心脏的大小、形态、壁运动、瓣膜功能等情况。
对于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是否受损,有无室壁运动异常、瓣膜病变等情况。
综上所述,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多种因素。
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应该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儿科心肌损害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
修改稿JY-2015-0115-00053_A_001退修意见回馈第一位专家评审意见:1.儿童处于成长期,多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其他脏器中含量丰富,且其它疾病均可导致其异常,建议就此点在文中进行重点、集中叙述;已遵照建议修改。
2. 文章篇幅过长,非儿科特色的,如“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生物学特点”,共性的已知内容可精简,部分语言文字欠精炼;已精简。
3. 参考文献偏多,但近5年外文文献及进展内容引用偏少。
已精简,并查新。
4.文章结构还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文章需再理清思路重新架构。
已遵照建议修改5.文中没有明确心肌酶谱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定义,没有明确具体是哪些检测项目让读者易混淆。
在文中增加了心肌酶谱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定义,以及具体包含的项目。
6.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如“临床上常以CK-MB超过CK总活性的3倍(离子交换柱层析法)或10倍(免疫抑制法)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是CK-MB 的活性还是质量,如果是活性则存在一定问题,通常CK-MB的活性不会比CK总活性高,文章后面的内容也证实了这一点。
已将此内容删除。
7.文章内小标题与内容不符。
如生物参考区间范围的制定的内容,关于生物参考区间只提及了成人与儿童的区别,主要内容介绍的是影响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因素,此部分内容最好能介绍成人与儿童的生物参考区间不同在临床应用时带来什么问题,建立儿童的生物参考区间的价值所在。
已遵照建议修改涉及的小标题为“建立儿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生物参考区间的价值”:介绍成人与儿童的生物参考区间不同在临床应用时带来的问题,建立儿童的生物参考区间的价值所在。
8.文献的引入有罗列文献的感觉,作者对文献所体现的科学价值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且思维较混乱。
已进行修改,不当之处尽请提出再修改。
9.第三部分“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儿科心肌损害性疾病的应用研究”中提到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价值,联系前文作者引用的文献中给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评估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cutoff值是否与成人不一样。
小儿心肌损害诊断标准
小儿心肌损害诊断标准心肌损害是指心肌细胞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导致心肌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小儿心肌损害是指在儿童期出现的心肌损害,常见于病毒感染、药物过量、心脏手术等情况下。
早期发现和诊断小儿心肌损害对于预防严重的心肌病变和心力衰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准确的小儿心肌损害诊断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临床表现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1. 心悸、心慌、心悸等心悸症状。
2. 呼吸困难、气促、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
3. 乏力、疲劳、运动耐受力下降等全身症状。
4. 脉搏不规则、心动过速等心电图异常。
5. 体重下降、肝肿大、水肿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以上症状均有可能与小儿心肌损害相关,但也有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在诊断小儿心肌损害时,必须通过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小儿心肌损害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等指标的检测。
其中,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是诊断小儿心肌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肌肌钙蛋白是一种心肌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当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心肌肌钙蛋白。
因此,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测也是诊断小儿心肌损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影像学检查小儿心肌损害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心脏彩超、心脏核磁共振等。
心脏彩超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室壁运动、心腔大小等指标。
心脏核磁共振可以更加精确地观察心肌的损伤情况,包括心肌水肿、心肌纤维化等指标。
四、诊断标准小儿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表现:出现上述症状之一或多个。
2. 实验室检查:CK、CK-MB、LDH等心肌酶谱指标升高,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
3. 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或心脏核磁共振显示心肌损伤。
以上三个方面中,只要满足其中两个或以上,即可诊断为小儿心肌损害。
五、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心悸、心慌等心血管症状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儿童心肌损害诊断标准
儿童心肌损害诊断标准
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当孩子出现精神反应不好、面色苍白、口周发青、长叹气等症状,年长的小儿会自述胸前不适、胸疼、胸闷等,或者在活动后容易疲劳,以及容易出现困倦、嗜睡、无力等表现时,需要警惕心肌损害的可能。
2. 临床体征:医生可以通过听诊器对小儿的心脏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小儿的心音较弱或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则可能是心肌损害导致,可以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进行明确诊断。
3. 实验室检查:可以抽取血液检查小儿的心肌酶各项指标,以及进行血肌钙蛋白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判断。
出现心肌损害时,心肌酶可有明显增高,肌钙蛋白也可以出现明显异常,心电图会异常改变,比如ST段改变等。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及时通过检查明确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婴幼儿心肌受损原因
婴幼儿心肌受损原因婴幼儿心肌受损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婴幼儿心肌受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感染、营养不良、心脏缺血、药物毒性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婴幼儿心肌受损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因素,而在我国,感染性心肌炎是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心肌受损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对其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婴幼儿心肌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遗传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都可能引起婴幼儿心肌受损。
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于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导致的,患病儿童往往从出生时就开始出现心脏问题,严重者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甚至早逝。
因此,对有患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婴幼儿应该进行定期的心脏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心脏问题。
其次,感染也是导致婴幼儿心肌受损的常见原因之一。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其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脏疾病,常见的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
这些病毒在侵入心肌组织后,会引起心肌炎症反应,导致心肌损伤和功能减退。
因此,预防感染是减少婴幼儿心肌受损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持环境清洁、饮食卫生、及时接种疫苗等都能有效减少感染的机会。
此外,营养不良也是造成婴幼儿心肌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就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发育,从而导致心肌受损。
例如,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脚气病,进而影响心脏功能;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也会影响心肌功能。
因此,在婴幼儿期,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饮食营养,保证其摄入足够的各类营养物质,为心脏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心脏缺血也是导致婴幼儿心肌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脏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不能满足心肌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从而导致心肌受损。
在婴幼儿中,心脏缺血常常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这些先天性畸形会影响心脏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儿童心血管疾病
儿童心血管疾病儿童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影响儿童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可能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或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因素、感染等原因而发展。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指的是在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错位、肺动脉狭窄等。
先天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轻微到严重不等,一些孩子可能不需要治疗,而另一些则需要手术或药物来纠正心脏结构。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是由风湿热引起的,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病。
风湿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心脏瓣膜损伤,从而引发心脏功能不全。
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类影响心肌的疾病,可以导致心脏肌肉变薄、变硬或功能减退。
儿童心肌病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心肌病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不规律,可能是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儿童心律失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电解质失衡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一些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药物治疗,而严重的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进行手术。
预防和治疗预防儿童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儿童出生后,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脏问题。
治疗儿童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心脏病专家、儿科医生、营养师和心理医生等。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支持。
教育和支持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儿童及其家庭来说,教育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儿童需要了解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法以及可能的长期影响。
此外,家庭也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资源,以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总之,儿童心血管疾病是一个需要综合管理的复杂问题。
小儿心肌损害指南2020最新
小儿心肌损害指南2020最新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儿心肌损害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在小儿心脏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儿科学】小儿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①心室率常在150~250次/分之间,QRS波宽大畸形,时 限增宽;②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P波与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 ;③QT间期多正常,可伴有QT间期延长,多见于多形性室速;④心房率 较心室率缓慢,有时可见到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1.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①P'波提前,可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②P’R间期在正常范围;③ 期前收缩后代偿间隙不完全;④如伴有变形的QRS波则为心室内 差异传导所致。 2.交界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①QRS波提前,形态、时限与正常窦性基本相同;②期前收缩所产生的 QRS波前或后有逆行P'波,P'R<0.10秒。有时P'波可与QRS波重叠而 辨认不清;③代偿间歇往往不完全。 3.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①QRS波提前,其前无异位P波;②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主波方向 相反;③期前收缩后多伴有完全代偿间歇。
心电图特征 P波形态异常,往往较正常时小,常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以致无法辨 认。QRS波形态同窦性。发作持续时间较久者,可有暂时性ST段及T波改 变。部分患儿在发作同歇期可有预激综合征表现。有时需与窦性心动过 速及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对药物反应良好,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致心力衰竭。 1.兴奋迷走神经终止发作 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心力衰竭者可先用此方法刺激咽部,以压舌 板或手指刺激患儿咽部使之产生恶心、呕吐,使患儿深吸气后屏气。如 无效时可试用压迫动脉窦法、潜水反射法。 2.以上方法无效或当即有效但很快复发时,可考虑应用下列药物治疗。 (1)洋地黄类药物:适用于病情较重,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有心力 衰竭表现者。室性心动过速或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禁用此 药。低血钾、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或肾功能 减退者慎用。
重症医学科重点病种
重症医学科重点病种引言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医院内用于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特殊部门。
重症医学科所面对的病患通常病情危重、需要严密监护以及重点治疗。
在重症医学科中,有一些疾病是常见的且需要重点关注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症医学科的重点病种,包括心肺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疾病,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危重病患者的治疗。
1. 心肺衰竭心肺衰竭是指心脏或肺部功能受损,无法满足机体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需要,导致全身性的氧供不足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的心肺衰竭疾病包括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
在重症医学科中,抢救和治疗心肺衰竭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1.1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出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常见的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重症医学科中抢救心力衰竭患者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心脏排血量,控制水肿和肺部水平衡等。
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肺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内液体渗出和肺功能受损。
ARDS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创伤、烧伤等。
治疗ARDS的关键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同时进行肺保护性通气、液体管理等措施。
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或局部的损害,导致神经功能的丧失或受损。
在重症医学科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病种包括中风、头部外伤等。
2.1 中风中风是指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性神经功能缺失。
中风可能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脑出血)或脑血管阻塞(脑梗死)引起的。
在重症医学科中,需对中风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和治疗,采取措施来恢复脑功能。
2.2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是指通过外力作用于头部导致头部的软组织损伤、颅骨折断以及脑损伤等。
重症医学科中,对于头部外伤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脑功能监测,控制颅内压,同时进行外科手术等治疗。
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科普知识课件
谁可能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与该病的发生相关,需进行基 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识别高风险个Hale Waihona Puke 。何时就医?何时就医?
出现症状时
如果孩子出现心悸、晕厥或异常疲劳等症状,应 及时就医。
医生会建议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
何时就医?
定期体检
有家族病史的儿童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
早期发现有助于及时干预和治疗。
如何预防?
定期体检
建议每年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尤其是高风险儿童 。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可以进行及时干预。
如何预防?
心理支持
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应对疾病带来的 心理压力。
家长应与孩子沟通,关注其情绪变化。
谢谢观看
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 化治疗方案。
如何诊断和治疗? 随访和监测
定期随访以监控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时反馈 给医生。
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孩子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增强心脏健 康。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脏耐力,但需避免过度 剧烈活动。
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科 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2. 谁可能受到影响? 3. 何时就医? 4. 如何诊断和治疗? 5. 如何预防?
什么是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 心肌病?
什么是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定义
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影响心脏右 室的疾病,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不全。
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家长需注意孩子的运动耐 力变化。
谁可能受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笔谈·重症相关的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类特殊的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引用本文戈海延, 曲东.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类特殊的儿童扩张型心肌病[J] .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2, 29(1) : 1-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2.01.001作者单位:作者:戈海延曲东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通信作者:曲东Email:******************摘要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是由心律失常引起或介导的可逆性扩张型心肌病,可见于各年龄段儿童,目前的发病率是被低估的。
导致本病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临床诊疗上,判断心律失常是心功能障碍的病因还是结果经常很困难,本病经常在心律失常得以控制,心功能改善后才能确诊。
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室预激均可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生。
早期识别和控制心律失常可逆转心功能,心律失常复发可致心功能迅速下降。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AIC)是由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传导异常引起的可逆性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心室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控制后,AIC可恢复正常[1-4]。
临床诊治心律失常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时,判断心肌病和心律失常谁因谁果经常很困难,本病经常是在心律失常控制而心功能改善后才能确诊[1-4]。
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AIC可分为2型:1型(心律失常诱发):心律失常是心室功能不全的绝对原因,在成功治疗心律失常后可恢复正常;2型(心律失常介导):基础心脏病患者,伴发的心律失常可加重左室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的治疗可部分改善心功能[4]。
AIC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可见于2.7%的射频消融成人患者[5],13.1%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6],但发病率很可能是被低估的[1-4]。
心律失常导致心肌病最早报道于1913年[7],1962年报道了持续快速起搏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动物模型[8]。
任何心律失常均可能导致AIC的发生,如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9]、房性心动过速[6,10]、心房扑动[11]、心房颤动[7,1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10]、交界性心动过速[10,13-14]、室性心动过速[10,15]、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6-20]、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21-26]、心室预激[27-31]等。
及时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不仅可逆转心脏功能,亦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既往认知中,心肌病和心功能不全的患儿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因此在临床实践中,AIC常常被忽视而延误诊治[10],有必要加强对儿童AIC的认知。
1 病理机制AIC的病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动物模型进行研究[8,18-20,32-35]。
长时间心动过速或心室不同步会导致心室扩张、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明显降低、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终止后通常可逆转。
最早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见于快速起搏24 h内,在随后的数周至数月内心室功能进行性恶化。
在起搏停止1~2周后心室功能可以改善。
心动过速心肌病的动物模型显示心室腔扩大,心室壁变薄,心室壁压力增高,心肌细胞水肿继而心脏泵功能下降[32-34]。
心肌细胞通过基底膜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是产生和维持左心室细胞充分收缩性的根本。
心肌细胞改变包括细胞长度显著增加、细胞与基底膜的关联显著减少、肌纤维膜与基底膜的连接变形促使细胞重塑和瘢痕形成。
细胞外基质改变包括胶原浓度和交联减少,心肌细胞基底膜黏附能力下降,导致蛋白聚糖积聚。
同时心肌毛细血管结构和分布也出现改变,可致冠状动脉血管阻力增高,减少心肌细胞血供导致心肌细胞和心内膜下损伤、左心室重塑,继发二尖瓣结构改变等[33-34],终末期左心室组织表现为间质纤维化、充血、心肌细胞肥大和萎缩[32]。
而病理结果显示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在心动过速纠正后可以逆转[34]。
然而,心律失常导致心肌病的确切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主要包括心动过速、不规则心律和心室收缩不同步,这些机制之间有很大的重叠[1-4]。
研究显示许多神经体液激活和细胞激活等多个因素参与心肌功能不全的发生[32-33,36]:(1)心肌能量衰竭和能量利用障碍。
表现为心肌能量贮备减少(肌酸、磷酸肌酸、三磷酸腺苷),三羧酸循环酶活性增强,线粒体结构损伤和功能不全。
心肌贮备收缩能力丧失,对正性肌力药物、容量负荷等的反应减少或消失。
(2)心脏β受体密度减低和钙离子通道异常降低了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同时血浆钠尿肽、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升高。
(3)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和功能异常,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血流比例异常,冠状动脉血流贮备损伤,导致心肌灌注不足。
(4)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影响。
Deshmukh等[37]报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多态性与本病相关,其等位基因的缺失可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表达,可能是一些持续性心动过速患者发展为心肌病的个体诱因。
目前尚不清楚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心功能不全,还是快速起搏导致以上现象出现。
2 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有关的心律失常2.1 快速性心律失常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心律失常或心率控制后心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5-15]。
导致儿童TIC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依次为房性心动过速(59%)、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23%)和室性心动过速(7%)[10]。
研究显示AIC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超时的心动过速负担。
影响AIC的发生因素包括心律失常的类型、心动过速时房室关系、发作模式(阵发或持续)、QRS波的不规则和潜在的心脏疾病等[6,10,38-39]。
(1)心率:在快速起搏导致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中,心率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及心动过速的类型是导致心肌病变的主要因素[32]。
与此不同的是,成人研究显示相对慢的、无症状的、持续的或频繁阵发性的心动过速更易发病[15,39]。
这可能由于短阵快速的心动过速容易出现心悸等不适症状,促使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尚不足以导致心肌病发生;相反,持续相对慢的心动过速早期无自觉症状,晚期以心力衰竭的症状就诊才被察觉。
(2)发作形式:阵发性的心动过速因其不足以导致心脏的过重负担,不易并发心肌病。
持续或持续阵发的心动过速容易并发心肌病,如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导致持续的超时心动过速负担[6,15,38-39]。
(3)发作类型(心电图形态:如QRS波形态、P波形态、RP间期等):不同的形态提示异位起源点不同,心房、心室激动顺序不同,如起源于右心室的室性心动过速,右心室激动早于左心室,而起源于左心室的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激动早于右心室,导致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房性心动过速是导致儿童TIC的最常见类型[10,15]。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影响[37]。
(5)其他:研究发现年轻男性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肌病[14,39]。
TIC临床主要症状包括心悸、乏力、心源性猝死等表现。
TIC是一种可逆性的心脏功能不全,控制心动过速,心功能可在平均3个月后恢复至正常[10]。
尽管控制心动过速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或正常,但心肌细胞的结构异常、舒张功能障碍仍可能持续存在[32-33]。
心律失常复发后TIC和心力衰竭症状的复发更快,甚至死亡[40]。
因此,对于左心功能障碍同时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应警惕TIC或叠加TIC的可能。
2.2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cardiomyopathy,PVC-CM)是由频发的PVC(大于总心搏10%~15%)引起的左室扩大、左室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可逆性扩张型心肌病。
叠加PVC-CM指原有心肌病基础上,频繁的PVC导致LVEF下降10%以上[1,15-17]。
P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达1%~4%[41]。
一般认为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PVC多是良性的,然而研究显示高达36%的PVC射频消融患者合并PVC-CM[17]。
尽管如此,PVC-CM的发生率仍可能被低估[1]。
PVC-CM的发生可能与PVC负荷(PVC占总心搏的百分比)、PVC形态(QRS宽度)、PVC起源部位、联律间期、伴随症状等因素有关[15-20]。
研究显示PVC负荷>10%发生PVC-CM的风险增加,全天负荷大于24%的PVC 诊断PVC-CM的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和78%[42]。
PVC的QRS持续时间>150 ms以及心外膜起源、联律间期<450 ms、遗传易感性是PVC-CM的高风险因素[17,20,42-43]。
PVC-CM会在数月到数年内发生,特点是轻度至中度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扩张;可能有多种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心力衰竭甚至晕厥[18-20]。
PVC-CM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在频繁PVC大于10%的患者中,尤其是非缺血性心肌病,应注意考虑PVC-CM的可能。
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发现PVC、提高PVC负荷的诊断率[15]。
2.3 心室不同步导致的心肌病LBBB、心室预激(右侧旁路)导致心室不同步继发的心肌病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疾病,美国心脏协会关于特定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的声明将LBBB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描述为一类独特的心肌病类型[1]。
而随着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高反应性,心室不同步(LBBB、心室预激)导致的心肌病逐渐被认识[21-30]。
LBBB的患病率为0.28%~0.43%,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1/3患有LBBB[44]。
既往认知中LBBB是心力衰竭的常见表现,是心肌病尤其是扩张型心肌病的结果,而非病因。
动物研究显示LBBB 16周即可诱发LVEF下降、左心扩大,室间隔灌注降低,心室不同步激活导致机械性不同步、室间隔运动异常、心肌血流再分布、心脏重构,进而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45]。
孤立性LBBB(无结构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异常)患者1年以上心肌病发病率为3.2%,10年以上为9.1%[26],成人LBBB诱发心肌病时间多在病程4~5年[25],儿童发病年龄0.5~5.7岁[21]。
对于同时存在心肌病和LBBB的患者,心脏核磁共振有助于识别心肌病和LBBB的发生顺序,心室侧壁形态和功能保留的患者提示LBBB先于心肌病[22]。
LBBB患儿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功能在1个月至1年完全恢复正常,即可诊断LBBB 导致的心肌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