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PPT课件:包含课程讲解的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多媒体展示工具:利用多媒体展示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的背景、作者介绍、诗歌赏析等内容,增强 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粉笔:用于在黑板上书写和 绘图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图 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
家长反馈评价: 听取家长的反馈 意见,了解学生 在家庭作业和课 堂外的表现和学 习情况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观察学生的表 现:及时发现 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问题和 困难,调整教 学策略和方法
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作业完成 情况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 握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进度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意境
教师首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 主题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展示诗歌中的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 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总结本课所学内 容:回顾本课所 学的知识点和技 能点,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和 掌握。
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调本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提 醒学生注意掌握 和巩固。
布置作业和预习 任务:布置适当 的作业和预习任 务,引导学生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和预习下节课 的内容。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 与度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我爱这土地艾青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配套教学设计

3我爱这土地艾青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配套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1. 请简要概括《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题。
2. 请分析《我爱这土地》中土地的象征意义。
3. 请谈谈你对《我爱这土地》中河流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4. 请简要分析《我爱这土地》中的象征手法。
5. 请谈谈你对《我爱这土地》中风的描绘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诗歌鉴赏技能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诗歌鉴赏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3. 提供诗歌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白、文具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
3. 信息化资源: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在线诗歌鉴赏课程、相关论文和评论等。
2. 拓展建议:
(1)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表演,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以祖国自然风光、家乡变化等为题材,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参观文学馆或诗人故居: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诗人故居等,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增加对诗歌的了解。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吗?土地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土地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艾青: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四、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吗?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2.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三、诗歌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诗歌感悟1.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六、课后拓展1.推荐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

2.深入了解: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为九上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

本单元学习任务首先是“自主赏析”,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的爱国主义诗篇。

学情分析:在长期大量的积淀中,大部分学生已基本可以辨别诗歌体裁,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并能对诗中的词句进行鉴赏。

而大多数同学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不能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2.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诗歌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教学中注重“美读”。

2.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3.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教读,学生美读,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材料。

2. 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信息。

4. 讨论指南和思考题。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艾青的图片和简介,引入对《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 朗读课文: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让学生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讨论课文讲述了什么,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分析课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5. 讨论与反思: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对土地、对国家的感情。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让学生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解释其意义。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土地或国家的感情,可以是赞美、感激或承诺。

九、拓展活动:1. 邀请当地诗人或作家分享他们对土地或国家的看法和创作。

2. 组织一次参观活动,如访问历史遗址或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并对土地产生感情。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原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片美丽的土地,接着朗诵《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如“鸟儿为什么不愿离开这土地”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感人至深的故事。

6. 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评价。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收集其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九、教学反思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进步等。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对方的学习表现和成果。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着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东北、华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着慷慨激昂的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并理解诗人通过意象的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感。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二)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查资料阅读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引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艾青。

3、通过课堂朗读训练,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1、了解艾青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通过诗歌所写的意象、理解诗人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前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圈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象征了什么?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诗歌一、二节有什么内在联系?5、请你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展现你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小组讨论三、全班交流第一题:略第二题:诗歌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研讨话题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一体化”如何构建?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部编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颂的名篇,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烧杀虏掠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因此,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教学目标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侵华日军暴行实录》,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二、目标展示三、作者简介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作品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光的赞歌》,他的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我爱这土地》的主要意象就是土地。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略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来点评)2、(美美地听)请同学们听范读音频,关注停顿的长短,重音的处理,节奏的缓急,并在课本上标注节奏和重音。

(找学生来说节奏,语调、情感)3、(美美地读)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标注和老师的提示,在小组内共同朗读诗歌,并选出自己组内读的最有感情的同学给大家范读。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

2. 分享各地的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自然美景。

2.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展示一组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让其他学生了解并欣赏。

3. 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第二章:诗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诗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章:故事分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培养学生学习榜样,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1. 分享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四、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敬佩。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讨论如何向榜样学习,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祖国的土地资源。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的领会。

(3)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3)创意写作的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并进行评价。

5. 创意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结合课文,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进行一次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感受亲情与爱国情怀。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情感体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
2.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体验。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此外,在本次教学中,我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详细解析,但课后仍有部分同学表示对某些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让我反思,或许在讲解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一主题表现得非常积极,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具有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同学的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发言、多练习。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情感和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表达爱国情感。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和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诗歌或其他形式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如“破晓的曙光”、“深沉的忧郁”等词汇,以及“如果……就……”等句式,学习这些词汇和句式的运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表达。
(3)主,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歌颂家乡。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和感受。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

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能还没有达到文中诗人的程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作业: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他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同时,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初三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教案)《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导学平台课标要求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拟阅读。

学法点悟1、朗读时留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时期,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它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

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疑难解析质疑:诗歌一般是讲究押韵的,这首诗不押韵,是否不伦不类解惑:这首诗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肯定的节拍。

更重要的是诗中感情的起伏构成一种内在节奏:全诗以“假设〞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唱歌的内容,并由生前的唱歌,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终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

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

是一首好诗。

质疑: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解惑:这首诗写于抗日战斗开头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宽敞地区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制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诗。

质疑: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哺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对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布满期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语言揣摩1、“假设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永久为之奔波呼号的决心。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

〞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酷热的爱国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语文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主要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

《我爱这土地》是著名诗人艾青作于1938年11月的一首爱国诗歌,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饱含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具有意象独特,情感表达强烈等特点。

学情分析:经过近三年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诗歌,对诗歌朗读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能力,并且在语言文字积累上也有一定的功底,适宜进行简单的诗歌写作。

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品读、析读中去把握象征意象所代表的涵义和作者的情感,这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停顿和重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情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计依据: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结合本单元“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教学重点:深情诵读,体会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个中心、三种方法、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把朗读作为教学本诗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体会诗意,领会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展示相关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其在读懂诗人情感的同时,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真正的使课堂成为熏染的熔炉。

教学中针对难点适时点拨、引导,授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依,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的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强化语言表达:学习并运用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增强思维能力:分析诗歌主题、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重点词汇如“激昂”、“悲愤”;句式如“因为……所以……”。
2.教学难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事迹。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诗歌背景及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朗读与感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难点解析:学Biblioteka 可能在朗读时无法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需要教师指导并示范。
(3)诗歌主题分析:深入剖析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意象、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和讲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基本情感、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运用到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本诗的深刻意蕴。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 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通过仿写,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一、了解艾青对土地的“爱”(一)导入:土地是万物生灵的根基。

谁不钟爱自己的故土?谁不爱恋大地母亲?当祖国的土地遭遇敌人掠夺、蹂躏的时候,有多少仁人志士人为捍卫它而洒热血、抛头颅!在祖国的大地上,演绎过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艾青用血水和泪水书写出来的诗《我爱这土地》。

(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默读一遍,然后大声地朗读几遍;自由地、率性地读一读这首诗……请同学来谈一谈初次阅读的感受。

艾青对土地的“爱”是深沉的,悲壮,苍凉。

诗句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歌是用来诵读的。

怎样通过诵读来表现诗人的深沉、苍凉而又悲壮的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集体朗读一遍,自己评价,相互评价。

读诗不是念书,不能像读文章那样只求读准字音、语句顺畅。

诗歌要诵读,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味。

(三)了解诗作产生的背景,加深理解。

PPT: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广大地区之后,又发动卢沟桥事变,战火烧到华北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戮掠,无恶不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诗人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感情浓郁、鼓舞人心的抗战诗歌。

PPT: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

现代著名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艾ài青;嘶sī哑yǎ: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jīnù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wēnróu温和柔顺。

腐烂:fǔlàn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姹紫嫣红:chà zǐ yān hóng姹:美丽;嫣:美好,鲜艳。

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

(附文)一泻千里:( yí xiè qiān lǐ )泻:水往下直流。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同“一泻万里”。

(附文)三、课文朗读:我爱这土地(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低缓、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四、课文导语: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旅。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歌的魅力。

五、常识(分发)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

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

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他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哪些事物?还歌唱了“河流”“风”“黎明”。

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课文练习一)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鸟——自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也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前面的内容是讲生前,此处是讲死后。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或: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6、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7.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8、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

10、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全诗共六节。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11.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

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什么?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可以重读,它们能突出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即使诗人化为鸟儿,也不会改变对祖国执著的爱,哪怕喉咙“嘶哑”,也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随后的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中“死”“羽毛”“土地”等词可重读,诗歌化“羽毛腐烂”这种被动的结局为主动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感情逐步深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中“为什么”“泪水”“爱得深沉”等词语可重读,诗人在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细致生动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胸臆,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

重读上述词语,能渲染出国难当头、山河沦亡时诗人歌唱“土地”的悲愤之情。

12.归纳艺术特色。

(1)写实和象征交织。

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

(2)强烈的抒情色彩。

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13、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

但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了典型新颖的形象当中。

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

那“坚硬6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14、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找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标出作者和出处,正如胡总书记所提倡的那样:“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当代青少年理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创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新明天!!15、仿写诗歌——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