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方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 感悟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 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 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

- 准备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诗人,他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细读诗歌,深入理解1.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如“土地”、“鸟”、“河流”等,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2.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自己的观点。

- 教师指导学生从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 教师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音乐或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 1938 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在完成这篇诗歌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的运用、语言的表达等;三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课堂上的讲解、讨论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第一个目标基本达成。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人通过“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祖国遭受苦难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

在讲解过程中,我通过对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

对于第二个目标,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他们能够指出诗歌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也能体会到诗人语言的简洁和有力。

但在深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方面,还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

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歌艺术特色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会。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这一目标上,我觉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们被诗人的爱国情感所感染,纷纷发表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学生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也意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讲授法是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我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可能讲得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讨论法的运用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一问题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

(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2、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主题: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发展爱国主义情操。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我爱这土地的内涵。

2. 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热爱祖国。

步骤二:展示与引导(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读出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2. 教师讲解诗歌中词语的意义,辅助学生理解。

3. 与学生一起解读诗歌中的经典词句,例如“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等。

步骤三:学习与实践(2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歌曲,进行文艺创作或改编。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3.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步骤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教师让学生总结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优秀作品。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自行查找相关的爱国诗歌或歌曲,进行创作或改编,并在下节课分享。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的历史文化景点或进行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五、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和展示,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下节课中可以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爱国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设计说明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

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相关推荐《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能力目标: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题。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哪些诗句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二、交流展示: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精讲点拨:(一)、速读诗歌,扫清障碍(做到借助工具书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发言。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如象征、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朗诵表演,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学生收集其他艾青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我爱这土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及背景,认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平,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人文、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2)引导学生谈论对祖国、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理解课文(1)学生阐述对课文画面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表达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5. 拓展延伸(1)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2)教师总结,强调珍惜和平、感恩生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3)观察周围环境,拍摄一张体现家乡美的照片,附上简短说明。

2. 课后拓展:(1)收集其他描写祖国、家乡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进行欣赏。

我爱这土地课后反思范文一份

我爱这土地课后反思范文一份

我爱这土地课后反思范文一份我爱这土地课后反思 1于是我想,我都难理解的内容学生理解一定有困难,便将教学目标定为三点:1、熟读并背诵,理解诗意。

2、把握意象领会象征含义,学习运用象征。

3、品味语言领悟诗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领会象征含义,学用象征手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想教什么,并坚持从“国培”中学来的“简洁、实用”的原则,将整堂课构思为:一读二写。

读是主要的。

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将这十行诗读背,上课时检查背诵。

然后是“读出层次”:将全诗分三层读,分四层读。

以此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此时诗中哪些诗句写“土地”,哪些诗句围绕“小鸟”写便一下子明晰起来。

于是我便设计了第三次读:“读出形象”,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意象,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领会象征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默读描写土地的诗句,以“从——我看到了一片——的土地”的句式把握土地的形象,再结合写作背景明确土地的象征含义,并举一反三合作探讨诗中“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接着便默读静思描写“鸟”的诗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小鸟的形象,思考诗人借“鸟”抒发的爱国情感;再对第二节中的“我”的予以探讨,明确“眼里常含泪水的我”的形象是当时所有华夏儿女的'特写,第二节诗是第一节诗意的提炼和升华。

至此再指导学生“读出深情”。

此时学生能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理解象征意义了。

但我认为当代学生读这首诗不能仅停留在理解抗日战争时期__儿女的爱国情感上,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于是我便设计了“仿写”这一环节,但由于探讨象征含义时用时过多,“仿写”只能留作课后作业。

我让学生想像假如自己就是艾青,行走在二十一世纪的__土地上,放眼今天的盛世__,以“假如我是——,我也应该——”开头再写一首《我爱这土地》,并尽量尝试使用象征手法。

课后我阅读了同学们仿写的诗歌,发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一、引言《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难度适中的课文,内容涉及国家大事和人民情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反思,总结了教学心得和改进方法,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课文主题,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意图。

2.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我爱这土地》课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国内外风景照片,引起学生对祖国美好风光的兴趣。

2.导读课文:提问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导读课文过程中思考。

3.理解课文:分段解读课文,注重词汇解释和句子理解。

通过合作讨论和个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文本解读:理解课文中的隐含含义和作者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和审美情操。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美丽的风景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感情,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问答法:通过提问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积极互动中学习。

3.合作学习法:在课文解读和分析过程中,我提倡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我使用了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材料,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进行解释和讲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心得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激发学生情感:通过情景导入法,我成功引起了学生对祖国美丽风光的兴趣和情感反应。

在后续课堂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效果有所提升。

2.课文解读要深入:在课文解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隐含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相对较弱。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的: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第一课时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难点:如何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黑板报画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听录音或快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并引导思考。

第二步:阅读理解1.通过课堂阅读、小组讨论、学生自主阅读等方式,全面理解《我爱这土地》。

2.学生针对文章的意境、语言、情感等层面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激发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

第三步:写作训练1.引导学生分步骤地完成写作任务,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撰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框架等。

2.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理性、准确表达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第四步:展示评价1.学生交作业后进行互评、组评,发表自己的文章,互相借鉴,提供反馈。

2.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每篇文章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次语文教学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旨在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主题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学生不仅了解到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还能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辨,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思考。

在阅读和写作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动脑筋,进行头脑风暴,并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创意互赏。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写作环节中,我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给出特别指导和建议。

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诗——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1经常在网上看名师的讲课实录,体会他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何信手拈来引用资料。

感觉名师准备的就是细致,浏览者的回帖也是好评不断。

可到了课堂上,我仍然觉得不知如何给学生讲,尤其是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前几天学生自学了《蒲柳人家》,我先让他们读了两遍课文,要求他们体会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出人物性格。

学生读完后,我又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完成了几个巩固练习题就结束了。

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就结束了?”我说嗯。

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再讲点什么。

我只是觉得该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这么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这么通俗生动,自己细心默读品味,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假如这时有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那又是如何地大煞风景。

但学生说的话毕竟起了点作用,让我觉得不讲点什么似乎对不起学生,于是在准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这样设计了教学流程:一、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范读二、学生熟读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土地的象征意义。

2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他们各象征什么?3诗中的鸟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4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有什么联系?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我本来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让他们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可心中又有些担心:他们能答对吗?要是答不出来,冷了场,还不得我来说?可一让学生预习课文,他们就刹不住了,不知是因为诗写的动人,还是现代诗比文言文好懂,一个个都读的那么专注,那么动情,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

我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先背过这首诗,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读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了。

《我爱这土地》课程教案的评估与反思

《我爱这土地》课程教案的评估与反思

这里是,以下是我的文章:《我爱这土地》是一门涵盖了人文、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本文将对该课程教案进行评估与反思,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一、教案评估(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掌握本课各项知识和技能,领会并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优秀情操;理解走进各民族的艰苦卓绝、勇往直前,伟大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感知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故乡和家乡、城乡、东西南北等不同的地域因素和人际关系,形成全面、科学、客观的认识,增强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些目标大多都被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教案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游戏、演讲、课外实践等。

在讲授环节中,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课程知识;在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激发思维和感性认知;在游戏环节中,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掌握,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演讲和课外实践等环节中,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和实践课程内容,促进自我反思和成长。

这些方法都很实用和灵活,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室内外场地、博物馆和纪念馆、志愿者团队等。

这些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能够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特别是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场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和历史,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同时,志愿者团队的到来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树立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的精细化尽管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已经相当明确和具体,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更加精细化和具体化。

例如,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和考试情境来表达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效果,让学生更能够深入理解、掌握和应用课程知识和技能。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精选27篇)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精选27篇)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精选27篇)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篇1《我爱这土地》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写的一首充满真情与悲愤的爱国诗。

这首创作于抗战初期的诗语言富有激情,主题也很有深度。

但是它要面对的学生,都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聋人学生,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

就是对教材上记述的那段历史,也知之甚少。

因此,我决定要先将这首诗所涉及到的那段历史向学生详细的介绍一遍,已引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诗人的那种爱国之情能够感同身受。

其实,在详细讲解了时代背景之后,我也没有奢望学生真的能够完全领会作者的心情,可以准确地分析这首诗。

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接下来的讲解非常顺利。

虽然在介绍时代背景时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简直像是闻所未闻,连我国的建国日都不清楚。

说实话,当时我有点晕。

但是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意向时却非常顺利,学生分析的很准确,理解的很到位。

针对这堂课,我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时代背景这个问题。

课文抒写的内容,如果时代背景与学生相去甚远,那么教学前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应该给学生放一下相关的短片,让学生回到历史当中,以作者的心境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反思篇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

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歌中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解析象征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 教学道具: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道具。

3. 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以便于课堂讨论。

六、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自然过渡。

2. 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堂讲解1. 讲解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之间的联系。

3. 详细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土地、河流、风等。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解读。

3. 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爱护和珍惜。

九、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有关土地保护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十、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成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探讨如何将爱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120xx年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没什么感觉。

只是觉得要学生走进抗战这段历史,很难。

现在的处理则很好。

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发来的短信,发的就是这一首诗。

一时间万分感动。

第二天拿去班上读给学生听,学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这一次在课堂上回顾xxxx,效果反而不如预想的好。

如何处理,还需更加考虑。

第四单元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

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

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

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爱这土地》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导入刚刚经历了国庆六十周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归纳要点:1.祖国强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爱国;2.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热爱祖国;3.老师家长教育我要爱国,周围的人爱国,所以我也爱国。

二、初读课文,分析朗读语气出示课文PPT(创作年代不显示),散读课文。

思考:每一句诗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要求学生读出这种语气。

我爱这土地(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柔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低缓、沉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沉)三、默读质疑归纳问题并板书:1.为什么诗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鸟?2.为什么是一只嘶哑着喉咙快死去的鸟?3.诗人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这样的?4.这只鸟为什么会“常含泪水”?四、背景介绍,释疑解惑出示创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战争时期。

PPT出示“抗日战争年表”,依次朗读屏幕出示的字幕:1931年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布建立,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 3日,中日淞沪会战开始。

11月 8日,日军占领太原。

12日,上海沦陷。

20日,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

12月 5日,南京保卫战开始。

13日,日军侵占南京并开始进行长达6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

27日,日军占领济南。

1938年 2月 3日,徐州会战开始。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爱这土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爱这土地》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
真挚的热爱之情。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
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 学生学习能
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 力分析
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
学生研讨后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
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
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
节,诗歌主题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
课例研究综 的爱。读了这首诗歌,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

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白。这心声,是历久
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我爱这土地》

【教学重点】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教材分析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
挚的热爱之情。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教学目标
力交瘁的情状。
教学策略选 择与设计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注意朗读节奏。 3.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明确: 1.嘶哑(sī)汹涌(xiōnɡ)黎明(lí) 腐烂(fǔ)喉咙(lónɡ)羽毛(yǔ)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 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 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 学生合作研讨: 1.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 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 教学过程 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明确: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 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 蕴含着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 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反思:
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在教学中,“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

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首
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

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

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