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狂犬病及其防控策略

浅谈狂犬病及其防控策略

浅谈狂犬病及其防控策略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恐水,恐声,怕光,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狂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世界性疾病,就目前狂犬病的发病死亡人数而言,印度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排名世界第二,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居第三位。

迄今为止,人一旦发病,病死率100%。

狂犬病的高发病率往往与贫穷、落后、国家战乱或腐败有关。

1病原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子弹状,头部呈半球形,末端为截面形;核衣壳呈圆柱体,由核糖核蛋白组成;外壳膜上镶嵌着纤突蛋白;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有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转录酶大蛋白L等5种病毒核衣壳结构蛋白。

本病毒能被紫外线、苯扎溴铵、碘酒、乙醇、甲醛和高锰酸钾灭活,100℃2分钟即可灭活。

从患病动物或人直接分离的毒株称为“街毒”或“野毒”,致病力强,能在唾液腺中繁殖。

街毒株经过家兔脑内传代50代后,毒力减弱,失去致病力,可供制备疫苗,称为“固定毒”。

狂犬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即血清型Ⅰ、血清型Ⅱ、血清型Ⅲ和血清型Ⅳ,其中血清型Ⅰ为原型毒株,包括古典狂犬病毒、街毒和疫苗株,血清型Ⅱ、血清型Ⅲ、血清型Ⅳ为狂犬病相关病毒株;血清型Ⅰ的疫苗对狂犬病相关病毒没有保护作用。

2流行病学狂犬病的传染源众多,几乎包括所有温血动物。

其中发达国家传染源是以野生动物如蝙蝠、浣熊、臭鼬、狼和狐狸等为主,在我国患病犬、带毒犬和家猫是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咬伤的伤口、抓伤和舔伤的黏膜与皮肤侵入,其次是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多呈散发,无季节性。

3发病机理狂犬病毒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机体后,由于该病毒对神经组织有高度的亲和力,其致病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1局部组织病毒小量增殖期病毒从患病动物的唾液、伤口侵入人或家畜体内,特异性结合于神经肌肉结合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在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复制,小量增殖。

狂犬病病毒及其致病和治疗描述

狂犬病病毒及其致病和治疗描述

2021/1/12
31
2. 磷蛋白(NS)
NS其实并不是非结构蛋白,由于人们已习惯称其为NS,在此仍 沿用NS之称。
鉴于NS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磷酸化,所以亦称为磷蛋白。又因 为它是衣壳基质蛋白,也有称其为M1。
NS肽链长297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特点为酸性氨基酸含量高,在 肽链中心部分及N端各有一个疏水区。各株系之间的同源性在92%— 98%。
狗。”
这说明我国在2500年前就已有疯狗(即狂 犬病)存在,而且已认识到这类疯狗对人危 害极大,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驱逐疯狗。
2021/1/12
8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
《五十二病方》中有治 “狂犬齧人” 和“犬齧 人” 各三方,其中有一种外治方是 “犬所齧, 令毋痛及易瘳方”,具体治法是 “令(齧)者卧, 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 即被狗咬伤后,采用酒 剂冲洗伤口。
2021/1/12
6
19世纪以前,对狂犬病病因的认识总的来讲是盲目
的,甚至常常是荒谬的。
对病因的解释:极端的燥热;干旱;性挫折;心理过 度紧张等;而 “魔鬼附身” 似乎是更容易被一般人接 受的一种解释。
狂犬病人的典型特征是极想喝水但又极端 “恐水”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所以古代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将病 人出其不意地扔入池塘,认为这样可以使病人对水的饥渴 和恐惧同时消除。
RV的基因结构与弹状病毒家族其他成员的基
因结构基本相似。
2021/1/12
28
RV的基因结构示意图
2021/1/12
29
RV的5种结构蛋白及其基本功能
RV的5种结构蛋白序列主要是 由其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导 出来的。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特别是通过狗的咬伤或抓伤。

狂犬病在全球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有超过5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狂犬病在人类中的感染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通常持续1-3天,患者会出现焦虑、疲倦和头痛等症状。

兴奋期是病情加重的阶段,患者出现恐水(水恐惧症)和抽搐等症状。

麻痹期是狂犬病最后阶段,患者进入昏迷,并最终死亡。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两类:动物控制和人类预防。

动物控制是预防狂犬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通过狗的免疫接种和绝育,可以降低狂犬病在狗群中的传播风险。

各国政府应当制定法律和政策,要求犬只饲养者对其狗进行定期接种疫苗。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流浪狗的管理,通过收容、绝育和安乐死等措施控制狗群数量,从而减少流浪狗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人类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和预防措施。

狂犬病疫苗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常规疫苗接种可以提供长期保护,而紧急疫苗接种可以在被咬伤后提供保护。

任何人在被疑似携带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都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疫苗接种。

在一些高狂犬病发病率地区,政府还可以推行口服疫苗控制措施。

这种措施通常涉及在狂犬病病例报告的地点周围给狗口服疫苗。

这样做可以通过降低狗群中狂犬病的传播风险来预防人类感染。

此外,教育公众和加强媒体宣传也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手段。

公众需要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以便及时寻求治疗和预防措施。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通过宣传广告、宣传册和社区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意识。

总结起来,通过动物控制和人类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的传播。

政府、医疗机构和公众应共同努力,加强动物疫苗接种和流浪狗管理,并积极宣传狂犬病的预防知识,从而减少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

狂犬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

狂犬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一旦感染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带毒犬、猫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的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为5~6万人,绝大多数的死亡病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是狂犬病的高发区。

因此,研究分析狂犬病的流行原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狂犬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它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发病后表现过度兴奋,怕水,怕声,所以又叫恐水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其潜伏期长短不一,5日至19年或更长时间,一般为1-3个月。

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犬与带毒犬,狂犬病是目前人类病死率最高的病毒性传染病,预防狂犬病的目标是控制和消灭人的狂犬病,而控制人狂犬病的根本在于预防动物的狂犬病,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实施预防动物狂犬病的策略完全控制了人狂犬病的发生。

一、狂犬病的流行原因1、养犬数量的不断增加养犬、养猫在我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农村的群众养犬看家,而城市居民养犬、猫则是作为宠物。

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犬、猫的数量逐年增加。

同时,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流浪犬和流浪猫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给我国的狂犬病防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人们的安全意识薄弱我国农村的散养犬、猫数量庞大,但是由于农村群众对狂犬病的认识不够,对狂犬病的防护意识差,很多农民不会自觉给家里的犬、猫注射狂犬疫苗,导致农村家庭养的犬、猫免疫覆盖率很低,更容易导致狂犬病的流行。

3、被带毒动物咬伤后的处理不当被动物咬伤后,即使再小的伤口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或其它疾病。

但是大部分人被动物咬伤之后并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正确的处理,也没有及时去医院注射狂犬疫苗。

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缺医少药的地区,很多人抱着侥幸的心理,并不愿意去花一笔不少的费用去注射狂犬抗病血清或狂犬疫苗。

浅谈狂犬病的防控

浅谈狂犬病的防控

河南农业2017年第4期(上)
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最重。

当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就会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或者突然死亡。

(二)临床症状
狂犬病通常分为狂暴型和沉郁型,潜伏期21~56 d 或更长。

狂暴型犬病伤口有痛、痒、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精神高度兴奋,对听觉和视觉刺激高度敏感,啃咬想象中的物体并有异食癖。

嚎叫、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全身弛缓性瘫痪,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麻痹型犬病伤口疼痛,伴随呕吐、高热,四肢无力,部分或全部肌肉
规检测和快速检测相结合。

2.采取多种样料检测,如唾液、血清、脑脊髓液、颈背毛囊、皮肤、活组织等,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五)加强犬只的日常检疫工作1.加强产地犬只检疫,对交易犬只、展出犬只、屠宰犬只等均应进行例行检疫。

2.加强跨界省市之间的运输检疫。

3.加强出入境犬只的检疫。

(六)加强科普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狂犬病的危害,科学防护,防患于未然。

研究
不管狂犬病的生态学调查还是免疫力检测,均离不开敏感特异的狂犬病诊断。

开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分离鉴定、核酶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和胶体金免疫层分析诊断试纸等方面的研究,对狂犬病的检测意义重大。

(三)加强狂犬病疫苗的研制狂犬病毒首次被分离并研制出脑干型弱毒疫苗以后,已培育筛选出多种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

中国目前的狂犬疫苗种类较少,加强狂犬疫苗的研制迫在眉睫。

YANG ZHI TIAN DI
养殖天地。

《狂犬病防治》ppt课件

《狂犬病防治》ppt课件
危害程度
狂犬病是一种致死性疾病,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治愈。同时,狂 犬病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家畜死亡、影响 旅游业等。
02 预防措施与建议
疫苗接种策略及程序
推行全面免疫接种
选择合适疫苗
对所有犬只进行定期免疫接种,确保 疫苗覆盖率和有效性。
使用安全、有效的狂犬病疫苗,确保 接种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头 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恐水、恐风、咽肌痉挛、 进行性瘫痪等典型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史中需了解有 无被犬、猫等咬伤或抓伤史。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等,其中病毒分离是确诊狂犬病的金标准。
04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明确规定了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 动物产品的检疫等方面的内容,为狂犬病防治提 供了法律依据。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针对重大动物疫情,包括狂犬病等,制定了应急 处理措施和预案,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3
《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详细规定了狂犬病的诊断、报告、预防、控制和 治疗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组织参与情况分析
动物保护组织
积极参与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志愿者服 务等,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医疗卫生机构
在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疫情的监测、报告和处 置等工作,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服务。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

2019年第4期 吉林畜牧兽医47·经验交流·JingYan JiaoLiu狂犬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巩月新1,周艳华2,刘国明31.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乾安镇畜牧兽医站,吉林乾安 131100;2.吉林省扶余市畜牧总站,吉林扶余 131200;3.吉林省扶余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扶余 131200犬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我市发展的较为缓慢。

大规模的饲养户很少,但家养已成为一种习惯。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人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神经机能兴奋、意识障碍,继而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

主要易感的动物是猫、家兔、人、犬、牛、马、羊等,猪、禽类也能感染,所有温血动物都能感染。

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中,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日光,紫外线、1%~2%肥皂水、70%酒精、福尔马林100 ℃都能灭活,但病毒在寒冷条件下能长期存活。

1 发病机理狂犬病病毒是嗜神经性病毒,病毒经伤口进入机体,首先在距离侵入部位最近的非神经细胞内增殖,然后到达末梢神经纤维。

进入神经的病毒,抗血清和干扰素难以清除。

导致中枢神经细胞受害出现兴奋狂躁、神志紊乱和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心血管循环衰竭而死亡。

2 主要症状潜伏期变动大,一般为2~8周,最短8 d,长的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

以犬为例主要症状分三期。

第一期:精神沉郁即沉郁期,经常躲到暗处,不听呼唤,吞咽困难,唾液分泌增多,瞳孔散大不均,呆立凝视,抬头乱咬。

伤口发痒,性欲亢进,后肢软弱。

第二期:高度兴奋,即狂暴期,狂暴不安,疯狂攻击,咬伤其它动物或自己。

无目的奔走,叫声嘶哑,吞咽困难,眼球凹陷,意识障碍,狂暴和沉郁交替出现。

第三期:麻痹期,病犬消瘦,张口垂舌,流唾液,卧地不起,最后全身衰竭死亡。

3 防治在疫区和受威胁区家畜可用狂犬病弱毒苗或灭能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同时加强检疫。

对于病畜立即捕杀,不宜治疗,尸体焚烧或深埋,不准吃。

狂犬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

狂犬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

狂犬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狂犬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可以通过被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

这种病毒可以导致极度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数千人死于这种病毒感染。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狂犬病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狂犬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可能感染的疾病。

人类最常见的感染来源是狗,但也有其他宠物或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

为了防止狂犬病的传播,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将动物接种疫苗。

这些疫苗可以帮助动物建立免疫力,阻止狂犬病的扩散。

此外,对于已经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也可以进行安乐死,以防止它们继续传播病毒。

然而,狂犬病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狂犬病的疫苗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提供。

其次,动物疫苗接种率也不高,因此依然有很多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

此外,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但这些方法的价格昂贵,并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体系中并不容易实施。

这意味着需要探索更加有效和可行的狂犬病防治方法。

在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正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来预防狂犬病。

有些科学家正在开发口服疫苗,这种疫苗可以更容易地分配给家养宠物和野生动物,从而增加接种率。

此外,有人提出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变动物的免疫系统,使之具有更强的抵御力,以防止感染狂犬病病毒。

这些新方法尚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它们有潜力成为未来狂犬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减少狂犬病的传播。

一些研究表明,提高公共卫生意识并加强对狂犬病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病毒传播的风险,从而采取更加谨慎的行动。

此外,加强动物管理和监管,规范宠物饲养,减少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也都有助于防止狂犬病的扩散。

总之,虽然狂犬病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向着更加有效和可行的防治方法迈进了一步。

通过引入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口服疫苗和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加强公共卫生教育等措施,我们有望实现更好的狂犬病控制,降低狂犬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风险,确保公共卫生健康。

狂犬病防治策略制定科学有效的狂犬病防治策略

狂犬病防治策略制定科学有效的狂犬病防治策略

狂犬病防治策略制定科学有效的狂犬病防治策略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防止狂犬病的传播,制定科学有效的狂犬病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疫苗接种及动物隔离措施等方面,介绍和探讨制定科学有效的狂犬病防治策略的方法与步骤。

1. 狂犬病的流行特点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狂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表现为散发性和聚集性病例。

了解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对科学有效地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狂犬病的传播途径狂犬病主要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咬伤和抓伤传播给人类,也可以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唾液接触伤口或黏膜传播。

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狂犬病的传播。

3. 疫苗接种狂犬病的预防主要依赖于疫苗接种。

狂犬病疫苗接种是制定狂犬病防治策略的核心措施之一。

狂犬病疫苗接种主要分为预免和事后处理。

预免是指未受到狂犬病感染的人员接种疫苗,增强其免疫能力,从而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事后处理是指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人员接种疫苗,以阻止病毒进一步发展,达到事后的治疗效果。

4. 动物隔离措施狂犬病防治策略中,动物隔离措施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将患有狂犬病或疑似患病的动物隔离起来,可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保护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安全。

动物隔离措施的执行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监测和报告科学有效的狂犬病防治策略离不开监测和报告。

监测是指对狂犬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以及对疫苗接种效果和动物隔离效果进行评估。

报告是指对狂犬病病例的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防止疫情的扩散。

监测和报告是制定狂犬病防治策略的重要环节,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信息基础。

6.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制定狂犬病防治策略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教育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人们对狂犬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狂犬病防治工作中来。

狂犬病病因及预防

狂犬病病因及预防

狂犬病1 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兽都可以感染,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犬、猫、狼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亦可由染毒垂液污染各种伤口粘膜甚至结膜而引起感染。

此外偶可通过剥病兽皮、进食染毒肉类、吸入蝙蝠群聚洞穴中的含毒气溶胶而发病。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被病犬咬伤而未预防接种者,其发病率平均为15-20%(可高达70%);为病狼咬伤后的发病率较高,平均为50%。

发病与否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局部处理情况、衣着厚薄以及疫苗注射情况等因素有关,国内报告全程疫苗注射后的发病率为0.15%,未注完全程者为13.93%。

本病在87个国家有流行,主要流行于东南亚、亚洲及拉丁美洲地区。

发达国家由于对人和狗进行预防接种而使本病得到控制。

国内很多大城市本病已基本绝迹,但中小城市、农村及边远山区仍有病例发生。

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犬,其次为猫和狼。

而发达国家由于狗的狂犬病已被控制,本病主要由野生动物如狐狸、食血蝙蝠、臭鼬、浣熊等传播。

近年来注意到流行区一些外观“正常”的犬、猫也可引起狂犬病。

狂犬病临床表现的特征为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本病重点在于预防,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

2 病因:狂犬病病毒属于杆状病毒(RabiesVirus),直径约75-80nm,长180nm,形态似子弹状,中心有40nm直径的核仁,其内含单链的核糖核酸带,有含蛋白质、脂质及糖类组成的包膜。

此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包膜上的糖蛋白抗原,一种是内层的核蛋白抗原。

狂犬病病毒容易在56℃ 30-60分钟、紫外线照射、40%~70%乙醇、0.13%~1%氯化苯甲烃胺、福尔马林、升汞、季胺盐类及强酸强碱条件下灭活。

对乙醚和氯仿有中等的耐受性。

对甘油和石炭酸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寒冷。

保存此病毒的最好方法是冰冻干燥(4℃下可保存数年)、或贮藏在50%的甘油盐水里,可用组织细胞或鸡、鸭胚进行培养。

狂犬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狂犬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疫 情 形 势 不 容 乐观 。
23 人 用狂 犬病疫苗太 贵 一 针狂犬病 疫苗5 多元,一 . 0
个 防 疫 疗 程 5 7 , 需 2 0 3 0 。 对 一 般 群 众 特 别 是 农 ~针 5 ̄ 5元 村 群 众 ,是 一 个 不 小 的 负 担 ,所 以更 增 加 了 暴 露 后 不 接
病 病 毒 自然 宿 主 和 带 毒 宿 主 种 类 、 分 布 以 及 跨 边 境 流 动 情 况 等 ,掌 握 流 行 动 态 和 规 律 ,明 确 重 点 防 范 的 动 物 。
发 状 态 的 直 接 原 因 。缺 乏 养 犬 管 理 制 度 ,狂 犬 病 防 疫 意 识 淡 薄 。 犬 的数 量 明显 增 加 ,犬 只 管 理 困 难 , 也 是 造 成
资源 。
在 自然 界 中 , 狂 犬 病 毒 主 要 存 在 于 犬 科 和 猫 科 动 物 , 以 及 翼 手 类 和 某 些 啮 齿 类 动 物 。野 生 动 物 可 作 为 狂 犬 病 病 毒 的贮 主 。 野 生 啮 齿 动 物 如 野 鼠 、 松 鼠 、 鼬 鼠等 对 本 病 易 感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它 们 可 成 为 本 病 的 危 险 疫 源 而 长 期
老 百 姓 不 愿 接 受 对 犬 只 的 免 疫 , 即 使 是 免 费 的 , 操 作 起
21 0 0年第 l 0期 ( 总第 1 5期 ) 6
防治
狂 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 发 生 原 因及 防 治对 策
唐 仰 龙 ( 山东省滕州市畜牧兽 医技术服务 中心
中 图 分 类 号 : ¥ 5 .9 88 2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2 70 ) 7 50
文 章 编 号 : 10 —7 32 1)00 3 —2 0 713 (0 01—0 70

狂犬病的发生与防制

狂犬病的发生与防制

狂犬病的发生与防制摘要综述了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介绍了诊断与治疗的措施,并提出防制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防制对策狂犬病是一种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病,能引起急性脑脊髓炎,一旦有症状出现,几乎100%致死。

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里,可以通过狂暴动物咬伤、抓伤、舔吮传播,由于它可以穿过黏膜,因此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随着狂犬病毒血清型变异,目前人用和动物用狂犬病疫苗毒株已不能提供针对所有种类狂犬病毒的有效保护。

因此,为评价现有疫苗的适用性以及制定根除狂犬病的正确战略,需要对狂犬病及其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病原狂犬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一种原病毒。

狂犬病毒属目前包含7种血清型,都具有相似的基因组结构,引起的临床疾病与狂犬病毒原型没有区别。

病毒通常是直接接触,如咬伤或皮肤刮伤而穿过黏膜传染。

在体内一般有1~3个月的潜伏期。

2流行病学各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对狂犬病都有易感性,人也有较高的易感性。

冷血动物在试验感染后不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及排毒者。

在我国,人的狂犬病有90%以上是由犬传染的,其次为猫,偶尔为野生动物,家畜传染少见。

3发病机理经过6~90d潜伏期,以及病毒在接种周围部位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复制后,病毒开始快速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干、海马、延脑神经细胞、蒲肯野氏细胞和小脑。

最后病毒穿过神经到达唾液腺和导管。

引起脊髓、大脑、轴突神经退化以及白质脱髓鞘,大脑皮层、中脑,以及延脑神经细胞损坏。

4临床症状狂犬病症有2种形式:一种反应剧烈,一种反应症状不明显。

狂犬病典型临床症状与经典“狂暴”狂犬病相关,80%的感染病例均会发生。

症状分3个阶段:第1阶段前驱期,持续2~10d,以发热、乏力以及厌食为主;第2阶段敏感兴奋期或急性神经期,持续2~7d,出现很多奇异的行为,如极度攻击性、失眠、听觉或视觉刺激而激动、唾液分泌过多、肌肉抽搐、痉挛、恐水,并有咬伤和咀嚼倾向;第3阶段昏迷和瘫痪阶段,持续一至几天,患者精神沉郁,会因突然心力或呼吸衰竭而死亡,尤其是病毒传播的身体区域出现瘫痪,患者昏迷而在几天内死亡。

重庆狂犬抗体检测:狂犬病发病机理

重庆狂犬抗体检测:狂犬病发病机理

狂犬病发病机理泓域健康(MacroAreas Health)通过创新型管理系统和医疗垂直领域管理平台服务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同时,不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运营服务,持续完善包括“狂犬病中和抗体检测”、“HPV中和抗体检测”等疫苗接种后效果评价在内的多项病理诊断、医学检验、公卫筛查等专业服务,并在用户端给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健康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产品。

一、狂犬病发病机理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

嗜神经性是狂犬病病毒自然感染的主要特征,病毒的复制几乎只限于神经元内。

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不进入血液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病毒),而是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外周神经系统。

在一些蝙蝠变异株中,由于嗜皮肤性,病毒增殖也可以发生在感觉神经。

病毒进入外周神经后,以运输小泡为载体,沿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而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摄取。

其移行速度取决于转运方式,逆向轴突运输速度较快,可达5-100mm/天,如一定范围内(如10μm至2cm)的突触同时受感染,病毒移行速度甚至会更快。

病毒在轴突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实验发现,狂犬病病毒从脊髓上行到脑的扩散速度非常迅速,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重的区域。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后,病毒通过在运动轴突的顺向轴浆运输离心性扩散进入腹侧根、背根神经节及其感觉轴突,并感染感觉轴突支配的肌梭、皮肤、毛囊及其他非神经组织,主要累及神经丛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并经唾液腺排放到唾液中,再由咬伤伤口或被带毒唾液污染的粘膜传播到下一个受害者。

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

狂犬病的发病成因分析及预防控制

狂犬病的发病成因分析及预防控制

狂犬病的发病成因分析及预防控制【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狂犬病发病成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预防控制水平。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狂犬病患者20例,依次分析本院收治的病例,逐一进行个案调查。

结果:收治的20例病例中,潜伏期最短的为20d,最长的为290d,病程最长16d。

家猫咬伤者为2例,犬伤者为18例。

初诊误诊10例,误诊率50%。

结论:目前来看对于狂犬病发病的治疗并无有效的办法,目前的重点在于预防,社会大众和各级医务人员均需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

社会要加强管理,从而控制疫情,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特征;发病成因医学研究发现,在人畜共患传染病中狂犬病是一种最严重的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犬类动物咬伤传播,同时也可由通过各种伤口(包括抓伤、舔伤的皮肤和黏膜)将带病毒唾液侵入,目前为止仍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患者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

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狂犬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疫情的下降,通过政府参与的多部门联合协作未能继续下去,养犬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从1996年开始狂犬病流行又呈上升趋势[1]。

为了预防狂犬病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狂犬病患者20例进行分析,探讨分析其发病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预防控制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狂犬病患者20例,在20例狂犬病病人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有学生5例、农民12例、工人3例;年龄8-69岁,各年龄段中均有发病,其中40-59岁发病14例,10岁以下6例;各季均有发病,夏秋季发病14例,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伤人动物中有18例是由犬咬伤引起,2例由猫咬伤。

1.2 防治情况及治疗情况在我院接受的20例病人中,全部病例没有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受伤后伤口简单处理的有5例,没有做任何处理的有12例,有3例是经医务人员的规范处理;有10例在受伤后没有进行狂犬疫苗接种,正在接种过程中发病的患者有2例;对于患者的受伤情况,统计发现,有3例是被野犬咬伤(其免疫史不详),其余自家犬、猫均未曾免疫;伤人动物中有2例出现狂犬病症状而死亡,其余无狂犬病症状。

狂犬病的发生与预防

狂犬病的发生与预防

狂犬病的发生与预防摘要分析狂犬病的病原与发病原因。

该病尚无好的治疗方法,一旦出现临床症状,便会死亡,因此一般是做好预防工作。

就此,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狂犬病;病因;预防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疾病。

多发生于犬、狼、猫等食肉动物,近年来人类较常发生。

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和患病动物,潜伏期一般为2~8周,最长的1年。

患病动物见水即表现恐惧,故名“恐水症”。

1病原狂犬病病毒为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一端圆凸,一端平凹,形如子弹,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

病毒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脂溶剂、50%~70%酒精等灭活,其悬液经5℃、30~60min 或100℃、2min即灭活。

病毒于-70℃或冻干后置0~4℃中可保持活力数年。

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 %甘油内送检。

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

G可导致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可对抗病毒攻击;N导致的抗体不具中和力,可用于检测浆内包涵体。

2病因狂犬病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①人或动物被病狗咬伤或抓伤引起;②犬、猫与人类亲密接触引起;③食用病死的狗肉及其他患病宰杀或死亡的动物引起。

人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狩猎者、兽医及饲养动物者更易感染。

农村青少年与病兽接触机会多,故发病者也多。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任何季节均有本病发生,我国东北地区则以春夏季为多见。

人被病犬咬伤后的平均发病率为15%~20%,被病狼咬后为50%~60%(均指未作预防注射者)。

发病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

头、面颈、手指等处的发病机会较多;②创伤程度。

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头面部深伤者的发病率可达80 %左右;③局部处理情况。

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的发病机会较少;④衣着厚薄。

冬季衣着厚,受染机会少;⑤注射疫苗情况。

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的发病率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
狂犬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

它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咬伤或其他形式的接触传播。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唾液、尿液和神经组织。

另外,由于狂犬病病毒对细胞的亲和性很强,病毒能够迅速地侵入并繁殖于神经系统的细胞中,造成神经系统的炎症和毁损,导致病人出现神经系统兴奋状态和痉挛,并最终死亡。

狂犬病的防治研究
狂犬病虽然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但是我们有着相当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目前主要的狂犬病防治措施:
1、狂犬病疫苗接种
由于狂犬病是一种可以被预防的疾病,因此接种狂犬病疫苗是最常用的预防措施之一。

在接种疫苗之后,人体可快速生成针对狂犬病的抗体,从而在遭受病毒攻击时更有效地消灭病毒。

2、疫苗的开发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有了更加先进的狂犬病疫苗,例如重组DNA 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带状 DNA 疫苗等。

这些新型疫苗可以更好地抵御狂犬病病毒的侵袭。

3、动物的管控
动物是狂犬病的传染源,在人与动物的接触中,狂犬病病毒有很大的可能性侵入人体。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控和管理体系,协助野生动物的防控和管理,特别是对流浪、野生动物的监管和收容都是很必要的措施。

4、卫生宣传
在狂犬病的传播和控制过程中,卫生教育也非常重要。

通过大力宣传信息科普展开预防狂犬病的知识,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是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总体而言,预防和控制狂犬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集多方力量协同开展,更需要灵活和有效的机制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