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魏六朝文体视域下的赋与骈文

合集下载

汉魏六朝词赋专题论文

汉魏六朝词赋专题论文

浅谈庾信的赋及骈文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庾信是赋及骈文史上的里程碑作家,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庾信的《春赋》作于他的早年。

《春赋》描写出春天蓬勃的生机,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扬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树园。

”而“笞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两句。

描写了动植物的一动一静,再现了大自然生动活泼的场面。

有趣的是,庾信早年作《春赋》写到过“马射”:“协律都尉,射雉中郎。

停车小苑,连骑长扬。

金鞍始披,柘弓新张……”比较庾信的《三月三日马射赋》:“于是咀衔拉铁,逐日追风。

并试长楸之埒,俱下兰池之宫。

鸣鞭于汗赭,入埒则红尘。

既观贤于大射,乃颂政于司弓……”《春赋》注重描写马的名贵、马饰和服饰的华美、射场的豪华,给人的印象是:马射是融融春日中的一项活动而已。

《三月三日马射赋》则不同,来参加骑射的是各地有来头的猛士勇将,身手本来不凡,在马射场场上更是踊跃争胜。

《春赋》所写的马射者或已是经过作者美化的梁代士大夫了,至少是一些旷达之士。

《春赋》是马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游戏,而绝不是军武的检阅。

《枯树赋》是庾信入北后较早的一篇赋作,这篇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北方文人因而对他刮目相看。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化书》说:“江左齐、梁”,“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庾信此赋,若置于齐梁体物众作之中,以“枯树”为题,不免煞其绝艳的风景。

倪璠题解云:“《枯树赋》者,庾子山乡关之思所为也。

”以历尽沧桑、生意已尽的枯树为赋题,已见作者入北之后的极度伤痛和悲哀。

首段由人而树,在描写树木之枯而后,又由树而人。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

倪璠注:“皆引夷齐之事以自喻。

此言奉命出使,不能为君效力,屈节魏周也。

”“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

”倪璠注:“喻已思念故国,遂至衰老,犹树木之衰秋摇落枯朽时也。

”种种感叹,仍不离枯树,紧接着作者写道:“‘木叶落,长年悲。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大赋,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言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一种增加语言对称美的修辞手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文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一代之文学”。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语言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

由于文人大量地自觉运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因而南北朝的散文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高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方面是咏物赋增多,大多取材于“草区禽族”,而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除个别大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小,行文也日趋活泼,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人。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气氛与神奇色彩。

作者将一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至的神情,更画出了水上女神的特点,给人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非宋玉《神女赋》可以比拟。

王粲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 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 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别赋》,庾信的《小园赋》 哀江南赋》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诗体赋与写景文
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这是对赋 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 《愍衰草赋》. 愍衰草赋》 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其后庾信的 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与陈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剖析

四、南朝的“文笔之辩”
1.刘宋颜延之: “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 记则笔而非言。” 2.刘勰《文心雕龙· 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 3.梁· 萧绎《金楼子· 立言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 会,情灵摇荡。”
陶渊明的辞赋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 情和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 浓厚,富有诗意。 《闲情赋》 与同时代相一致的文采
魏晋辞赋的创作特点
魏晋辞赋内容丰富,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 赋作者于一身,辞赋创作日益抒情化、小 品化,辞赋的功能从 “体物” 逐渐转向 “体物写志”,标志着诗赋交融的深化。 写作上更加骈偶化,讲究辞藻。如潘岳、 陆机等人的辞赋。《文赋》(骈文的基础)
王粲《登楼赋》
滞留荆州,登当阳城楼 怀乡思归,渴望太平 建功立业,怀才不遇
曹植 《洛神赋》
主题构思与 宋玉《神女赋》不同,是对传 统题材加以转换的典范。 《神女赋》借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意在讽喻君王不可贪变美色 《洛神赋》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 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 破灭
(三)曹植的散文
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散文:《与吴季重书》 《求自试表》、 《求通亲亲表》、《与杨德祖书》
(四)建安诸子及其他散文名篇
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阮瑀、繁 钦、吴质、应璩等人。其共同特点为: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沈约)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繁钦《与魏文帝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 建安文章写作趋势:增加了用典和骈偶的成分, 显得文采斐然。 Nhomakorabea宁寺的毁灭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课件)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课件)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
• 1、骈文也称“骈体 文”、“骈俪文”或 “骈偶文”;因其常用 四字、六字句,故也称 “四六文”或“骈四俪 六”。中国古代魏晋以 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 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 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 以双句(俪句、偶句) 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 和声律的铿锵。
(一)骈文的特点
四、代表作家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赋家甚多,如 建安时代的曹植、王粲、祢衡;魏晋 时代的向秀、陆机、左思、潘岳、郭 璞;南北朝时代的鲍照、谢惠连、谢 庄、江淹、庾信等等。这些赋家都各 有独到成就,或叙事,或咏物,或抒 情,他们的赋篇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 特色与作家的风格特征。
(一) 建安赋家
• 1、王粲。字仲宣,山阳 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 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出 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 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 祖父王畅灵帝时官至司空, 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 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 粲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 文学家和幕府名士。
《思旧赋》
•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 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 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 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 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 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 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 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 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 翰而写心。
二、辞赋的类别。

汉魏晋赋总结+六朝文学

汉魏晋赋总结+六朝文学
辞赋研究的文章还可见:历代散文辞赋选编
------------------------------
辞和赋的区别:
辞:(比诗歌散,比散文工整)
源于楚辞,又称骚体或楚辞体,
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潘岳:《秋兴赋》《西征赋》《寡妇赋》《闲居赋》拙者之为政也(拙政园典故) 《笙赋》《泽兰哀辞》
张华:《鹪鹩赋》
-------
东晋
郭璞:《江赋》
谢灵运: 《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
陶潜:《归去来兮辞》 《闲情赋》
------
南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
宋 谢庄:《月赋》《赤鹦鹉赋》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散体赋)。
---------------------------------
赋有骚体->散体、七体(汉赋)->骈体->律体->文体;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
--------------------------------
赋的演化:
赋是由荀子首创的文体(《荀子·赋篇》),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通篇铺陈,讲究押韵,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

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

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第一篇: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11先秦汉魏六朝散文概说一.关于中国古代散文: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散体文、赋体文、骈体文。

狭义:散体文。

二.广义上三种散文形式的特征:1.散体文的特点:句式上,散体文的基本特征是单行散句,并不特意追求骈偶。

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

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讲求铺陈描绘。

2.赋体文特点: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颇为特殊,它既像诗,又像文,兼有诗文二者的特质。

基本特征是铺陈,铺叙。

3.骈体文特点: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特点有三:着意对偶,辞藻华丽;讲究平仄、声律,多用典故,引古论今。

三.不同阶段的散文的发展状态1.先秦散文:散体文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时期最为兴盛。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诸子散文:《老子》、《墨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2.汉代散文:散体文: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论说散文: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

赋体文: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归田赋》。

3.魏晋南北朝散文:散体文:诏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书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序:王羲之《兰亭集》序;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陶渊明:《桃花园记》、《五柳先生传》。

赋体文:曹植《洛神赋》,左思《白发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骈体文:孔稚珪《北山移文》,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

第一讲先秦散文先秦散文脉络一.巫史记事和散文的发展1.从卜辞到《周易》卦爻辞;2.《易传》的哲理之文;3.《山海经》的传奇志异之文。

二.历史散文1.虞、夏、商、周之书未经加工的钟鼎彝器之铭。

经过加工的虞、夏、商、周之书――《尚书》。

论王勃赋与骈文对六朝的革新

论王勃赋与骈文对六朝的革新

文艺理论75摘要:初唐上承六朝,王勃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赋与骈文不可避免地受到六朝文风影响,并在继承中革新。

王勃反对绮丽文风、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其赋与骈文的创作影响重大,其赋较六朝题材范围更广、情感更激昂、技巧更见完善,其骈文在审美形态与艺术技巧上亦因袭与超越六朝。

王勃在创作中虽存在些许鄙陋与矫枉过正现象,但无损其在初唐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与卓越功绩。

关键词:王勃;赋;骈文;革新王勃是初唐重要作家,虽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唐初四杰”,然王之成就实非三人所及。

不论是听闻“王杨卢骆”的排序后杨炯“愧在卢前”而卢照邻“喜居王后”,还是《唐才子传》所云:“(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都可见世人对王勃文学创作的评价之高。

唐初文学承袭六朝绮靡文风,即所谓“沿江左余风,稀句绘章,揣合低昂”[1]。

因此改变文坛积习、摆脱六朝华靡浮艳文风成为初唐文人的共同追求,王勃曾论述绮丽文风之害:“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圃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

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免陈周之祸。

”王勃从政治上阐述浮艳文风的祸国之弊,将国家兴亡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主动担起文学变革的重担,坚决否定并力图矫正六朝绮艳婉媚、言之无物的文风,在文学创作上追求情真意切、清新俊逸。

初唐时期社会欣欣向荣之朝气与王勃的天才创作能力使其文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强烈的个性色彩,虽未能完全摆脱六朝文学的影响,但已明显区别于六朝的靡艳阴柔,体现了其作品在因袭中的革新。

一、辞赋与骈文的界定古代诗、文并称,“诗”之外皆为“文”。

根据形式“文”又可分为韵文、骈文与散文三类,其中辞赋归属韵文,而骈文则由辞赋演化而来。

骈文或有韵或无韵,与辞赋构成复杂的交叉关系。

在王勃现存作品中辞赋与骈文数量过半,其文章(含辞赋)共计119篇,其中辞赋12篇,骈文107篇(含罗中玉自日本抄录的佚文24篇),因此探究王勃的辞赋与骈文对六朝的革新,对于评价王勃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八章_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3.不拘常体的呼声
萧子显《南齐书· 文学传论》 :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张融《门律自序》: “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 常有其体。”
4、齐梁美文的兴盛
(1)齐梁前期 :江淹、任昉等 江淹《别赋》《恨赋》 任昉《奏弹刘整》 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俳谐性的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
《水经注· 卷二十六》青州临朐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 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 之侧,有一祠,……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 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 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 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 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 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 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水经注》的成就
1.《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 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地志) 2.对山水之美作出了亲切生动的描述,以北 方本土作家的身份创作“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
熔 《〈荆州记〉序》

所记大小河流1252条,记述时间上起先秦,下 至南北朝约2000多年。记述内容包括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 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等。 3.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古文家的游 记文影响极大。
《文心雕龙·物色》论心物之关系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 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 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 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 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 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 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 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 (宋)范晔《后汉书》 始有“文苑传”
• 文学自觉的标志
• ⑴、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
• 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
•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

文。……至如文者,惟须绮毂纷披,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 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 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 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 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 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 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 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 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 长河湄。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 ⑵、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 • 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 • 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 • 比较明确的认识。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

尚实在,诗赋欲丽。

(曹丕《典论·论文》)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 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 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作品讲读
郦道元《三峡》 (1).结构严谨,布局巧妙。作者写三峡, 先山后水,详水略山。
(2)本文语言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
(3)多角度、多侧面地反复描摹,俯仰 相间,声色结合,常常以人的感受来表现 自然景色的审美特征。
3、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南北朝骈体广 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宋代的骈文名 家有鲍照,其代表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 和《哀江南赋序》。齐、梁时代骈文名家、 名作有:孔稚珪与《北山移文》;陶宏景与 《答谢中书书》;丘迟与《与陈伯之书》; 吴均与《与宋元思书》等。此外像刘勰的 《文心雕龙》和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也 都是优秀的骈体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魏晋时期的应用文: 1、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2、在应用性的文体中显露出文学魅力的, 是曹丕、曹植的书札。 3、建安时期善为书表之文的,还有陈琳、 阮瑀、繁钦、吴质、应璩等人。
二、魏晋时期的辞赋:
1、建安正始时期的辞赋创作:建安正 始时期包括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 到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司马炎夺得 曹魏政权止,前后共七十五年。这个时 期有辞赋作家五十人,今存辞赋作品 (包括残缺)共二百四十九篇。杰出的 辞赋作家有王粲、曹植和阮籍、嵇康等 人。
1、骈文的概念: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 因其多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为骈文。在声律上 虽不如诗歌严格,但追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 其他如讲究文采华美,讲究用典等等。骈文因其 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2、骈文的产生和成熟: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 在汉赋中骈偶的成分增加,进而影响到散文,散 文骈偶化的倾向渐渐抬头。魏晋时期日趋定型, 骈文初步形成。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熟而极 度兴盛的地步。

结合本章前后的内容,谈谈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发展路径如何?

结合本章前后的内容,谈谈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发展路径如何?

结合本章前后的内容,谈谈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发展路径如何?
在汉魏之际,古代诗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走上了新的发展路径。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体裁的多样化:汉魏时期,除了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乐
府体裁外,还出现了新的体裁和形式,如“赋”和“骈文”。

赋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体,形式多样,可以描写物象、抒
发感情等。

骈文则是一种对仗工整的文体,形式更加严谨。

这些新的体裁的出现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纷纷进
入文学舞台。

2.表现主题的多样化:在汉魏之际,古代诗歌表现的主题也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受到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诗人们
开始关注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和哲学思考等更为广泛的主
题。

诗歌开始涉及个体的内心世界、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
哲学,标志着诗歌成为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思想表达方式。

3.表现风格的变化: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的风格也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

以赋和骈文为代表的新文体在形式和内容上都
呈现出更加自由、优雅的特点。

诗句的字音和韵律也更加
讲究,运用平仄和押韵等技巧,使诗歌的语言更具音乐性
和韵味。

总体而言,古代诗歌在汉魏之际发生了体裁多样化、主题广泛化和风格变异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古代诗歌走上了新的发展
路径,由乐府诗向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转变,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汉魏时期的这些变化为后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5
(二)重要作家作品 1、王粲的《登楼赋》 2、曹植的《洛神赋》 3、向秀的《思旧赋》 4、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5、潘岳的《秋兴赋》 6、潘岳的《西征赋》 7、左思的《三都赋》
6
第二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轨迹 (一)骈文的形式特点 骈文又叫骈偶文、骈俪文、四六文。 1、讲究对偶 2、讲究声律 3、讲究用典 4、讲究辞藻
13
第三节 北朝散文的三部名著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郦道元(469?-527),字善长。范 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三国时的地 理著作《水经》所作的注释,是一部系统 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山水散 文。
14
《水经》一书中记载了全国二百三十七 条江河的源流走向。《水经注》则博采了 古代四百多种有关文献,和作者大量实地 考查的资料,对《水经》原著进行了大量 的补充和阐述,不仅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 水道的主流、支脉的所经流程,地理地貌, 还随之记载了许多有关的历史、传说、风 俗、民情。
3
6、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7、诸葛亮:《出师表》 8、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9、李密:《陈情表》 10、王羲之:《兰亭集序》 11、陶渊明:《桃花源记》 《兰亭集序》和《桃花源记》是纯文学 散文,其他各篇为应用性散文。 魏晋学术性散文(从略)。
4
二、魏晋辞赋 (一)魏晋辞赋的特点 继汉末抒情小赋之后,魏晋抒情小赋 大量涌现,表现出抒情化、小品化、个性 化和诗赋交互影响的特征。 散体大赋数量不多,除传统的重大题 材外,也开始注重表现个人生活中的大事 情,如潘岳的《西征赋》。
19
《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内外70多处 佛寺景观。洛阳伽蓝不仅是当年北魏佛教 隆盛的象征,也是当年北魏国力强盛的象 征,作者的笔下,字里行间寓含着对北魏 全盛时国力昌盛和中原文化的自豪,以及 对世事衰变的伤怀之情。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霸笔记: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霸笔记: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霸笔记: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曹虹撰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

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骈文出现并成熟。

赋体受诗的影响,趋于注重声偶,有些赋其实就是骈文。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建安文章注重“气质”,各种沉潜的或稍纵即逝的感悟倾注于笔端,为后世建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从总的趋势上看,建安之文亦有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这也预示着此后美文的发展。

应用文的文学性的强化:曹操的教令饶有通脱之风,行文风格不拘常例,思想以无所顾忌,称心而言,字里行间流动着一股率真之气。

曹丕、曹植的书札多抒发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心,随境生趣,摇曳多姿。

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追念昔游,感伤离别,抒情如诗,写景如画;曹植的《与吴季重书》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抒情小赋大量涌现,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王粲的《登楼赋》即景抒情,情境交融,真实感人。

此外还有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诸如曹植的《洛神赋》,向秀的《思旧赋》,阮籍的《猕猴赋》,鲁褒的《钱神论》,刘伶的《酒德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大赋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其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

论辩文的勃兴:主题广泛,主要有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针贬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

嵇康的论辩文独高一世,析理缜密,辞喻丰博,兼宗名法之家与道家论理特长,精核而不失苛察,通贯而不失之虚浮,从而将论辩文推到新的高度。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在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起来,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

至齐梁以后,踵事增华,变本加厉。

骈文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此后一直延续不衰。

骈文重视对偶、声律、用典和辞采的美感。

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并且日益精致华美。

汉魏六朝文学 十三

汉魏六朝文学 十三
Logo
汉魏六朝文学
(十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ogo
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
第一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
一、骈文 1、魏晋南北朝骈文的生成 骈文脱胎于汉赋,起始于东汉,形成于魏晋, 盛行于南朝。 散文中的骈偶句式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 大量出现。建安时期的作家如曹操、诸葛亮等, 慷慨陈词、胸怀壮志,多是注重真情实感的自 由抒发而不受艺术形式的束缚,骈偶并非当时 的主流。陈琳、阮瑀等的檄文、曹丕、曹植的 书表则骈散兼用。西晋时期,遣词用句多用典
Logo
时期的代表作家,此时,骈体应用范围已经扩 大到历史、哲学方面。 2、骈文在南朝盛行的原因 骈文在南朝得以盛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汉字作为独体单音的一种语言符号,其 音韵研究在南朝不仅有重大发展,而且在散文创 作中加以运用,这对骈文的发展和繁荣都起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 其二,南朝文人对文学艺术认识的提高,同时 在写作上自觉追求华丽的辞藻、讲究艺术的技巧。
Logo
面:先写自己的家世,说明个人命运同梁朝兴亡 的关系,追忆侯景叛乱的经过和诸王相残的情 景,揭露梁朝君臣的腐败,还写了在金陵失守、 江陵败亡两次战乱中,自己的苦难与广大人民的 悲惨遭遇,陈述眷恋故国的哀思和屈身仕异国的 矛盾、痛苦心情。 全文对仗工整,对偶自然,用典恰当,音韵 优美,抒情性极浓,批判精神很强,运用骈文来 表情达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然由于骈文
Logo
之感,通过描写人们共有的悲苦离愁,从一个 侧面来反映现实。 《别赋》是一篇描写凄楚的离愁别绪的抒情 小赋。 开头点题: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接着便从彼此隔绝的远方、不同季节来写分离 的悲凉情怀。然后具体描写各种各样的离愁别 恨。曲折地反映出了灾难深重、人民哀伤的时 代的影子,表达了当时人们共有的生离死别的 凄恻之情。

25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25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江淹:《别赋》、《恨赋》 任昉:擅长辞笔 诗体赋:赋的抒情化或诗化 写景文
三、北朝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 史料精确,文采斐然,极大影响后世游记文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结构上采用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 配。 感慨世代的兴亡变迁 语言


骈文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魏晋文坛





(一)建安文风:以气质(个性)为体 (二)曹氏父子文风:气爽才丽(曹植) 曹操的教令,曹丕、曹植书札 (三)辞赋新动向:抒情化、小品化,抒情小赋 出现。 (四)论辩文发展到高潮:一是主题广泛,二是 名家辈出 嵇康
二、南朝文坛

(一)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山居赋》以汉大赋的规模铺写个人的 隐居生活,文体上的创新之处是以散体笔调作自 注,促进后世散体山水游记的兴起。 颜延之:典丽缜密 ,《陶征士诔》

答案: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 “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 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盛于南 朝,1分。四六句式,对偶工整,声律铿锵, 3分。过于注重形式,文采有余,而思想性 不足。1分。


鲍照:奇丽,《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史传文学: 晋陈寿《三国志》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Hale Waihona Puke (三)骈文 刘勰《文心雕龙》

(四)齐梁文学“新变”意识对文章体貌的影 响。


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 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 “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 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
(五)其他

赋与骈文_郭建勋

赋与骈文_郭建勋

赋与骈文郭建勋,邵海燕(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摘 要]赋与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但在审美趋向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便是贵族化和典雅化, 崇雅尚丽 是其共同的追求。

辞赋作为汉魏晋六朝的经典性文体,对骈文影响最大。

就发展路向而言,是赋的日益骈偶化,再到用赋的方法做文章,最后形成骈文;就其实现方式而言,则是各类辞赋日益骈偶化,然后为各体文章所利用和借鉴,最终形成骈文。

辞赋不仅给予作家以突出的骈对意识,而且为骈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骚体等各类偶句的骈对资源。

[关键词]赋;骈文;形式体制[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6)04-0023-05Fu and PianwenGUO Jian-xun,SHAO Hai-yan(College of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Abs tract :Fu and Pianwen are two kinds of each one i ndependent literature s tyle in China ancient ti mes,but in the es thetic trend they have actually astonis hing uniformi ty,which i s the aris tocrat and elegant, honored elegantly is i ts common purs ue.Cifu i s Weiji n and Nan -Bei D ynas ti es outstanding literary s tyle,and its influence is bi ggest to Pianwen.To s peaking of the development road,Fu become more and more antithesis day by day,and then uses the method of Fu to wri te articles,finall y forms Pianwen;Speaking of its realization way,it takes four and six words and Sao style sentences including Xi as main sentences,to be joi ned the partner day by day,and then i s used by various bodies article,fi nally forms Pianwen.Cifu not only helps the wri ter realize anti thesis ,but also provideds four and six words and Sao style sentences for Pianwen.Key words :Fu;Pianwen ;style and form s ys te m[收稿日期]2006-03-16文学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后世文学提供某种精神、风格或形制的范本,同时也在于对新文体的孕育形成给予某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魏六朝文体视域下的赋与骈文范高强【摘要】赋与骈文是中国特有的两种文学样式,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皆为“一代之文学”.虽然二者有着各自不同的体式特点和发展轨迹,但同是介于韵文与散文的它们又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由于在汉魏六朝时期赋与骈文相继达到发展的鼎盛期,二者不仅于此时各自确立了文体特征、奠定了文学成就,而且在彼此的演进过程中又存在着相应的文体交互性.所以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视域下进一步梳理赋与骈文的互动关系,能够更好地把握二者的异同.【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9页(P39-47)【关键词】汉魏六朝;文体;赋;骈文【作者】范高强【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5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而又独特的两种文学体裁,王国维将之概括为“一代之文学”,他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1]二者的文学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赋与骈文相继成为“一代之文学”,那么二者在文体结构上自然会相互渗透和影响。

同时,它们又都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所以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二者的文体形态界线与归属似乎又不太明晰。

我们可以从一些文章的选集或总集中略窥一二,如王志坚的《四六法海》、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等骈文选本不收录辞赋文类;姚燮的《皇朝骈文类苑》、王先谦的《骈文类纂》、许梿的《六朝文絜》等骈文选本又将辞赋文章列入其中;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散体古文选本同样选录辞赋类文章。

另外,当今一些学者在探讨赋与骈文的文类关系时亦有多种不同看法,如姜逸波在《汉赋属骈文之一体》中说道:“汉赋是骈文之一体。

”[2]其将辞赋归入骈文的一种类型;郭建勋、邵海燕在《赋与骈文》中则说:“赋与骈文显然是不同的文学体类。

”[3]作者从整体上谈及赋类,其将骈赋包含于赋体而不同于骈文;周悦在《论骈文骈赋之异同》一文中说,骈文与骈赋“理所当然地应该分为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可以一种文体视之。

”[4]作者同样将骈赋看作辞赋的一类,与骈文相对而立;而陈鹏在《骈赋与骈文关系考论》中则言:“骈文应当涵盖骈赋。

”[5]124这些不同的文体观念,体现着学界对赋与骈文内涵的不同认识,同时也造成了对二者文类划分的模糊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二者具有一定的文体相似性,使得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在文类的归属上出现了混淆。

所以,明确赋与骈文的文体特征及关系,区分二者的异同性,对进一步确立赋与骈文的文体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文体渊源及特征赋,就其文学性而言本为诗歌中的六义之一,而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即荀子以“赋”命名而作《赋篇》。

对赋之形成演变,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则有经典性概括:“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命赋之厥初也。

”[6]134道出了赋来源于诗经,发展于楚辞而成。

班固《两都赋序》曰:“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7]《汉书·艺文志》则云:“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8]皆言及赋之功用与性质。

皇甫谥《三都赋序》曰:“触类而长之,故辞必尽丽,然则美丽之文,赋之作也。

”[9]此言及赋之审美特征也。

《文心雕龙·诠赋》曰:“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

……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既履端于倡序,亦归余于总乱。

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致文契。

……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

”[6]134-135由此可看出汉赋之内容及结构体制。

刘熙载《艺概·赋概》曰:“诗言持,赋言铺,持约而铺博也。

”[10]86“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

”[10]93从这种文体间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赋区别于其它文类的特有属性即是铺排。

《文心雕龙·诠赋》所言:“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6]134正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定其体性。

骈文虽是兴盛于六朝时期,成为“一代之文学”,但文体名称的确立却相对较晚,并且对其称谓,历来也叫法不一,如“今体、俳语、四六、骈语、骈偶、俪语、俪体、骈体”等等,直到清代才以“骈文”指称而定其性。

但无论对其名称如何界定,始终都是围绕着“对偶”这一基本文体特征而命名的。

《说文解字》曰:“骈,驾二马也。

”段玉裁注曰:“併马谓之俪驾,亦谓之骈。

併、骈皆从并,谓并二马也。

……骈之引伸,凡二物并曰骈。

”[11]《春秋左传·成公十一年》:“鸟兽犹不失俪。

”杜预注:“俪,耦也。

”孔颖达疏:“俪,两也,故为耦。

”[12]所以,骈文就是这种以对偶句为主而构成的一类文章。

这不仅是骈文的基本体式结构,而且也是其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最主要特征。

当然,除了对偶以外,骈文还有其它特征——使事用典、辞藻华美、音韵协谐。

但纵观骈文的整个发展史,后三者在不同的骈文作品中呈现出或强或弱的不稳定性,唯有“对偶”才是骈文的本质性文体特征。

[5]122其实这种丽辞偶语在上古至春秋时期,就已大量存在,但对它的使用多不是有意为之,且往往混杂于奇句单行文字之中,而究其文体渊源来说,可追溯至楚辞《离骚》。

孙梅在《四六丛话》中有云:“屈子之词,其殆《诗》之流、赋之祖,古文之极致,俪体之先声乎?”[13]45其意谓骈俪之体的形成是经由楚辞的孕育,通过汉赋的发展,最终而成为独立的俪体。

所以他又言道:“自赋而下,始专为骈体,其列于赋之前者,将以《骚》启俪也。

”[13]46因而,从其所言中既可以看出六朝骈文与汉赋皆发端于楚辞,又可以明晰骈文与辞赋之间的文体关系,即骈文由汉赋脱胎而成。

正如于景祥先生所言:“正因为赋宜于铺排、宜于华丽多姿,所以中国古代文学的骈化首先是从辞赋开始的。

”[14]刘麟生先生亦言:“以文体论,赋最有助于骈文。

”[15]27由此,赋与骈文的文体关系即已明确。

赋,本为诗歌的一种使用手法,经由楚辞的孕育演变,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原作修辞、润色而用的骈偶句式,通过诗文古体的酝酿,借以辞赋的拓展升华,渐次形成一类特殊的文章体裁——骈文。

二、汉魏六朝时期赋与骈文的互动关系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汉赋与六朝骈文有着密切的文体关联。

姜书阁先生曾说:“秦、汉以后,骈文渐兴,而汉赋实启其端,故论骈文不能舍赋。

”[16]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汉魏六朝时期是赋与骈文共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两者在对偶、辞藻、典事、韵律等方面有着相似的追求和探索,因而骈文与赋在具体的作品创作中,往往形成一种彼此影响、渗透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反映着时代更迭下,文人创作心理变化的发展轨迹。

(一)辞赋促进骈文的确立赋作为“铺采摛文”“体物而浏亮”的一种文体,在铺陈排叙的艺术追求上相对于其它文体更容易导向对偶句法的应用,因而也促使这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成熟。

对此,金秬香先生则言:“辞赋之英杰,实骈文之极轨,舒骈俪之言,而有驰骤之势,无形貌之滞,而有准衡之归,名流各尽其长,偶体于焉大备。

”[17]像班固的《两都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这类辞赋“英杰”中都有大量的俪辞偶句散见于行文之中,虽然这些对偶句式起始在辞赋中并不占主要成分,但随着辞赋创作的发展,这种句式结构已然普遍开来,并影响其它文体。

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中即说:“六朝的文学可说是一切文体都受了辞赋的笼罩,都‘骈丽化’了,议论文也成了辞赋体,纪叙文(除了少数史家)也用了骈丽文,抒情诗也用骈偶,纪事与发议论的诗也用骈偶,甚至于描写风景也用骈偶,故这个时代可说是一切韵文与散文的骈偶化的时代。

”[18]由此可见,汉代辞赋对六朝骈文的确立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说赋提供了骈文形成所需的最基本的养料和发展空间。

《文心雕龙》载:“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6]588“唯贾谊鵩赋,始用鹖冠之说;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书:此万分之一会也……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

”[6]615刘勰从辞藻、音韵、使典等几方面总结了汉赋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虽然这些都是为了铺叙而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骈文独特体性的构成。

除此之外,汉赋在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对六朝骈文的具体创作亦有所影响。

例如,骚体赋常用的“兮”字句式,多为六朝骈文所吸收,如“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孔稚珪《北山移文》)、“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江淹《别赋》);汉赋的“主客问答”式结构,也为骈文创作有所借鉴,如陆机的《吊魏武帝文》便是作者以自己与客人的问答论辩的模式,来伤悼魏武帝曹操,并评价其功业的一篇骈文佳作;辞赋铺叙手法的运用,在六朝骈文中也有一定的继承,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中:“南则积山万状……东则砥原远隰……北则陂池潜演……西则回江永指。

”“则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等句与“其东则有蕙圃……其南则有平原广泽……其西则有涌泉清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

”(司马相如《子虚赋》)“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

”(班固《西都赋》)之句在空间铺陈、事类排列方面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鲍照的《河清颂》、萧纲的《南郊颂》等篇亦是如此。

当然,汉赋对六朝骈文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不仅仅局限于这几点,在许多六朝骈文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到汉赋的文体印迹。

对于这种文体的关联性,孙德谦则从文人创作的心理延续性对其做了解释,说道:“汉之文人胥工于赋而猎其材华者,不能不取赋为规范,故六朝大家,宜其文有赋心也。

”[19]其言甚是。

(二)骈文之于辞赋的影响汉魏至六朝期间,骈文的文体特征不断趋于完备,并逐步脱离辞赋而独立发展起来。

在骈文兴盛的这一过程中,辞赋同样反受其影响,吸收着这种新兴文体的创作规范,所以当辞赋严格遵循骈文体制特征进行创作时,一种新的辞赋体式便产生了,即骈赋。

在这个一切都“骈偶化的时代”下,使得古赋一变而为骈赋。

因而六朝的赋作比起汉代的辞赋更为追求形式美,以往的汉赋虽然也有对仗成分,但仍以散句为主,但到了六朝的骈赋则句式整齐、属对精工,且多以四六对仗为主,如“镜台银带,本出魏宫。

能横却月,巧挂回风。

龙垂匣外,凤倚花中。

”(庾信《镜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江淹《别赋》)其语句整饬工丽、偶对精巧、了然于目。

骈文追求典事的化用,而且形式多样,除明用之外,又有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