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发展方向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学报发展方向

0 引言

高校学报作为一种传播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信息载体,对传播科技信息,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高校学报自身的许多因素限制,曲高和寡,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其影响逐渐减弱,社会效益不断降低。特别是随高校体制的改革,社会、政府投资减少,学报可获的发展资金愈来愈少,学报已无效益可言,有的甚至出现倒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报该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又该如何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社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并发展壮大?我们认为,学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彻底进行改革,方能取得成功。

1 高校学报应合理的定位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知识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先进的实验设备,完善的实验、检测、评价理论,具有知识创新的能力,但高校参与生产实践较少,知识创新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另一方面,生产单位因智力资源、实验设备匮乏,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疑点、难点不能有效的解决,只是凭经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表面的应付,效果不太理想。即使成功,也不能全面总结、形成较完善的理论。目前所倡导的科研院所与生产单位的联合,就是为了克服这一弊端,而这一环正是知识的传播。高校学报应站在这两者之间,介绍推广最新的科研成果,方便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反映生产实际的问题,为高校的知识创新找出目标。这样,学报成为高校、企业共同的聚焦点,双方都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注入活力,必然使学报发行量增加,稿源充足,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所以,高校学报应定位在企业、高校之间,承担起知识传播的责任。

2 实施名牌战略

高校学报应根据高校学专业和科研特色,选取一个领域作为学报的中心,及时报道这一领域知识创新成果和知识应用经验,引导知识创新,促进知识应用。当好知识传播的中间媒体,使自己的地位和知名度逐渐提高。实施名牌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提高编辑队伍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专业水平。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编辑就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学报的编辑,不应只是编辑学家、编辑实践家,更应成为某一学科的的专家、权威。编辑应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对该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所了解。这样编辑才能有目的的选题,判断稿件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作者所提观点的错对、稿件的不足和修改方法。编辑选题的准确性、敏锐性,不只是一篇稿件是否被采用,更重要的是对该学科研究应用的导向作用、作者群及读者群的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确实有一部分人,论文立题不是面向生产或科研,而是反复研究杂志期刊,揣测编辑的思路,从中寻找突破点,即所谓投编所好。所以,办好学报,首先要从编辑队伍抓起。

2.2 以知识传播为己任,架起科研生产间的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大学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有同生产结合起来以后才会成为生产力。我们的大学都集中在城市,而企业却高度分散,很多企业因资源等限制地处偏远的山沟。尽管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院校与企业的技术沟通依然很差,而且受各种条件限制,能与院校直接沟通交流的毕竟是少数技术干部,而绝大多数技术干部没有机会,但每个技术干部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高校学报发表他们的了论文,把他们的经验、解决不了问题输入给科研,通过高校的知识创新,结晶他们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作为高校的输出,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报,输入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再检验,发现新的问题,又输入高校。就这样,生产—科研—生产—科研,往复循环,螺旋式上升,也就是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过程,而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中间媒体就是高校学报。学报既给企业带来效益,又为科研注入活力,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也使学报自己知名度提高,自然回成为名品。因此,积极参与知识传播,是事实名牌战略的必由之路。

2.3 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根据表面现象,洞察知识创新的趋势,并引导知识创新,推动知识应用。

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联系的。任何表面的现象,都有内在的必然。从表面入手,研究内在的规律。高校学报应登高望远,从一点一滴的表面现象,及时发现后面的本质以及由此可引出的知识创新,促进知识应用。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是知识创新。后人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这是知识应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明的计算机主要是为计算用,因其具有的计算及简单文字处理能力被人们不断的应用创新,现在仅五十多年时间,就出现了多媒体、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学报应在自己所涉及的专业内,选择某一问题作为

知识传播的核心,积极发挥引导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作用,不断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和影响力,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也就成为了精品、名牌。

2.4 突出专业特色,推出名品精品,加强学术交流,参加社会评选活动,扩大自身影响。

①学报作为以某一种专业为研究对象的科技期刊,应及时报道国内外该专业科研动向、科技成果。②就科研和生产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讨论,推进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③在论文发表方面推出新人新作,敢于吸收不同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④组织著名专家学者评选优秀论文,激励作者的创新意识。⑤向本专业的著名学者、专家征稿,发表他们的文章,提高学报的权威性。⑥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作编委,及早发现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提高刊物的影响。⑦经常性的征询作者、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挖掘可以办好刊物的好点子。⑧走出校门、国门,和同行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⑨参与政府、社会等机构进行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2.5 加入科技期刊网,增加读者群。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时代,多媒体、网络的出现,构筑了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将成为技术人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源。学报应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加入科技期刊网,使更多的人能够快速、便捷的阅读学报,获取知识。这将推动学报名牌战略的步伐。

3 改革学报办刊思路,缩短发行周期,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3.1 起初开办高校学报,目的是为高校自身的科研、教学服务,发表这方面的论文,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但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不但学报未能促使高校知名度的提高,反而束缚了学报的发展。原因是:第一,读者群、作者群数量有限。学报成为事实上的校内刊物,校外的人不知道,社会也不认可。第二,由于与实践联系不密切,选题不当,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不佳。因此,学报应改革过去的办刊思想,确立以依托高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并围绕这一方针而努力工作。

3.2 学报应弱化教学部分的内容。面向社会的学报,主要读者是科技工作者,他们对教学部分不感兴趣。学报中的教学部分内容,易造成误导,影响他们阅读、购买、投稿的积极性。

3.3 缩短出刊周期,增加出版频次,尽快发表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现在我国的大多数学报出刊周期较长,稿件从收稿、审稿、修改、排队、印刷、编排、发行等环节,时滞很长。有些学报收稿后不通知作者,并还有“三个月不见用稿通知后作者方可改投它刊”等不平等条款。这些极大的挫伤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以致高质量稿件减少,致使出刊周期拉长,出刊周期拉长又导致高质量稿件的减少,形成恶性循环。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他们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而论文编辑发表的时滞则降低了论文的价值,或使论文贬值。这对他们造成的不只是伤害,还有精神刺激等。

4 向社会征稿,壮大作家群队伍,并依靠他们的传媒作用,扩大学报发行量,提高学报知名度。

4.1 作为科技期刊的学报,读者不只在校园,更多的是在企业的科技工作者。由于企业分散,有些地处偏避,技术干部不知道学报的种类和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他们也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合适的期刊而烦恼。学报应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定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4.2 向相关专业的企业、单位、科技工作者赠送学报,并附上征稿启示。这不但增加了读者,并使更多人了解学报。使学报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发表论文的园地。

4.3 尊重作者的劳动,恰当的处理稿件。向学报投稿,就是为了发表自己的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实现个人价值。稿件被采用发表是件好事。然而更重要的是,对不能采用的稿件,应及时退稿或通知作者,并赠以刊物,保护作者投稿的热情。但是确实有不少期刊,在征稿启示中特别强调“三个月作品不被采用或收到用稿通知作者才能改投它刊”,对于具体的稿件是否采用,从不主动告知作者。这一做法,伤了作者的自尊心,使作者群、读者群流失,最终使期刊蒙受损失。更严重的是这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并有可能给作者带来损失,如果诉诸于法律,期刊能赢吗?你认为他的文章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