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词与军事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词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也称借词。在汉语中,外来语一般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汉语的外来词大致有4种类型:其一,单纯音译的外来词,即把外族词用现代汉语中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表示出来。例如:译自英文的“乌托邦”、译自俄语的“喀秋莎”、译自梵语的“比丘”、译自突厥语的“可汗”等等。其二,音译加指类语素构成的外来词,即在外族词音译形式再加上一个表示该词语义类属的汉语语素构成的,例如:卡车、卡片、胶姆糖、白兰地酒等等。这些词中的“卡、胶姆、白兰地”都是外族词音译形式,“车、片、糖、酒”都是表示词语义类属的汉语语素。其三,音译兼意译的外来词,即把外族词一分为二,半为音译,半为意译,例如:冰激凌、拓扑学等等。其四,借形词,即从日语中借用的汉字形式书写的日语固有词和日语外来词,例如:手续、领空、科学、物质、对象、系统、性能、原理、元素、原子、反应、有机、细胞、前提等等。总体上说,外来词是本民族文化与外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而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尤其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则往往是这种交融的最重要的“催化剂”。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所指出的:“每一次激烈的社会变动,其最尖锐的形式或者是革命,或者是战争,都会把一些新创作的事物名词同外间世界接触,这些词汇必然作为借词进入外间世界的各语言中去。其中有些经过短期的实用,因为原来事物消失了,这种借词也消亡了;有些事物已成为历史的残迹,它却是这个社会变动的见证而长久地活下来。”(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314页)
春秋时期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西方戎族攻灭幽王之后,入居泾渭之间,大部分臣服于秦,陆浑、扬拒、泉皋、伊雒之戎迁居豫西和陕南,逐渐参加华夏诸侯的活动;允姓之戎进至河东晋南,从事农业生产,成为晋国武装力量的来源之一,在民族冲突的同时,民族融合也逐步完成。春秋晚期于战国,汉族与外族的战争仍然此起彼伏,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导致语言文化的交融。公元前215年,秦延派蒙恬率军30万北伐匈奴,夺回失地,次年又北进、东下,收复了阴山一带地域。楚汉战争时,匈奴又乘机进入河套以南,至冒顿单于继位,匈奴已拥兵30万余万。后来,西汉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这未能阻止匈奴对汉地的掠夺。汉武帝时期,武帝决定改变和亲政策,全面反击匈奴。经过河南、漠河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大战役,汉取得决定性胜利,匈奴被迫远走漠北。武帝统治后期,汉与匈的战场转到了对西域的控制和争夺。到了东汉,南匈奴归降,汉以重金扶持,使之成为抵御北匈奴的重要力量,并通过天山、稽洛山、金微山等战役,主动寻歼北匈奴,最终迫其主力远徒中亚。上古时期汉族与匈奴族的交战和通好,是一次划时代的民族接触。最终使匈奴族部分同化于汉族。汉匈两族语言文化相互影响,汉语从匈奴语中输入了不少词语。比如:“胡”,原为匈奴族的自称,后来成为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单于”,匈奴君王的称号,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阏氏”,亦作“焉提”,汉时匈奴单于之妻的称号;
“屠耆”,匈奴语“贤”的意思,用于单于之下的匈奴王侯称号;“犀比”,带钩;“郭落”,腰带,等等。
为了联合诸族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当时西域的范围从玉门关外算起,包括中近东、印度、阿位伯和东罗马。此间,各族语言相互渗透,汉语中源于匈奴语的“骆驼”,源于古大宛语的“苜蓿”(植物名,豆科),源于突厥语的“箜篌”(古乐器)等等都具有当年远征西域的军事历史文化背景。
宋元明清时期,契丹、女真、蒙古、满洲4个民族先后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实行过统治,先后建立辽、金、元、清政权。在民族接触中,大量的外来词进入了汉语,仅以当时来自各民族的军语为例,源自契丹族的军语有:“可汗”,契丹族首领的称号;“夷离堇”,契丹族首领在臣服于突厥时的称号;“斡鲁朵”,宫卫,辽代经济军事合一的一种组织形式;“挞马”,卫从,斡鲁朵的待卫组织;“猛安”,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单位;“谋克”,契丹族的一种组织单位,等等。源自蒙古族的军语有:“火鲁赤”,专管弓箭的官;“阔端赤”,侍卫、随从;“探马赤”,先锋军,镇戍部队;“奥鲁”,后勤部队;“斡耳朵”,营帐,等等。源自满族的军语有:“牛录”,女真族氏族时期产生的一种军事组织,后为八旗制度的军事、生产、行政三合一的基层单位,300人为一牛录;“堆子”,清代在城市街道驻扎八旗兵的处所;“戈什”,亲兵,高官侍从武弁;“卡伦”,哨探,等等。
近现代有一些外来军语源自英语,例如:卡宾枪,译自英语carbine;坦克,译自英语tank;加农炮,译自英语cannon;来复枪,译自英语rirle等等。有一些外来军语源自日语,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条中,来自日语的汉字词和回流汉语词有768条,其中不少与军事有关如:常备兵、国民军、少佐、警视厅、宪兵、军曹等等。有一些外来军语源自俄语,例如:喀秋莎(火箭炮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