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
《内经》之神魂魄刍议作者:张倩璐刘红权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2年第05期【摘要】文章结合《说文解字》的注解,总结《内经》相关理论,探讨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下“神、魂、魄”的含义、生理病理特点及该理论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
“神”无形无质,变化莫测,依托于有形實体而存在,安静、内守、节制,主宰、调控生命活动。
“神”又主导魂与魄,“魂”为阳神,辅助神调控人的思维、情绪、意识;“魄”属阴,与有形实体的关系更为紧密。
三者以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化生之气血为物质基础,起到沟通人体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可作为辨治中医脑病及心身疾病的切入点。
【关键词】黄帝内经;神;魂;魄;心身疾病【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9-0014-03A Discussion on Shen, Hun and Po in NeijingZHANG Qianlu1,2 LIU Hongquan1,2*1.The Thir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2.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nnotation of Shuowen Jiezi,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Neijing are summariz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Shen,Hun and Po’ under the concept of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cephalopat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 is invisible and unpredictable, existing on tangible entities. ‘Shen’ is quiet, self-contained and self-controlled.It dominates and regulates life activities. Shen commands the Hun and Po. ‘Hun’ belongs to Yang, which helps Shen regulate people's thinking,emotion and consciousness. ‘Po’ belongs to Yin, which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angible entities. These three are based on connate essence and acquired qi and blood witch produced by spleen and stomach, communicating human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It can be used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reating psychosomatic diseases of TCM encephalopathy.Key words:Huangdi Neijing; Shen; Hun; Po; Psychosomatic Diseases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心身疾病越渐高发,而中医自古以来就有“形神合一”之说,《内经》谓“五脏已成,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可以作为中医脑病辨证治疗的切入点。
《内经》“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班级:xxxxxxx学号:xxxxxxx姓名:xxxxxxx2012年6月10日《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黄帝内经》关于神的思想有诸多论述,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指神在自然界的含义,神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总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神,神明便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天空中的风、热、湿、燥、寒是无形之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有形的元素,形与气相合交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中万物的生化,神便寓于其中。
第二指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含义。
神一方面指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另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活动,俗称“狭义的神”,包括七情、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围,意识、思维、情志、顿悟、智慧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
”指出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是对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作的描述,任物就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思维的过程,说明精神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任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情志也属精神活动,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黄帝内经原文翻译117
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人者,难著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人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翻译:所谓“易陈”,是指针刺的道理说起来容易。
“难入”,是说针刺的精微却难,以使人十分明了。
“粗守形”,是说粗医只知道局限刺法。
“上守神”,是说高医能根据病人的血气虚实情况来考虑可补或可泻。
“神客”,是指正邪交争。
“神”,是指正气,“客”,是指邪气。
“在门”,指邪气的入侵是循着正气的门户出人的。
“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行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
“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刺之微在数迟者”的意思,就是说针刺法的微妙之处,主要是在于掌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出针的快慢速度。
“粗守关”的意思,就是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在针刺时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而根本不懂得辨别血气的往来盛衰和邪正的进退动静等情况。
“上守机”的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懂得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并以此进行补泻治疗。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的意思,就是指气机的活动情况都会在腧穴上表现出来,懂得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诊查到的气机的虚实变化情况,而正确地运用徐疾补泻的手法。
《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
《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独⽴守神,⾻⾁若⼀,。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术的⼀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独⽴守神,⾻⾁若⼀,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法只是被⼈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根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的原理和阴阳相交、⽔⽕既济的功⽤,结合⾃⼰⼏⼗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于防病治病、健⾝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通过北京医学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及本⼈多年与⼈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种功法适⽤于肠胃病、肝脏病、⼼脏病、肺病、神经病、关节炎、⾼⾎压、半⾝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就在于它既能保养⼼神,⼜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能增长体⼒。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功法不仅可以使⾎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加强各脏器、器官以⾄细胞的功能,同时使肌⾁得到惰⼒性的体育锻炼,产⽣⼀种内向的冲动,从⽽给⼤脑以良性刺激。
再则未⼊静前,体会轻松舒适之感,对⼤脑也是良性刺激;⼊静后,进⽽产⽣抑制性保护作⽤。
我国医学认为这种功法既能疏通经络,调和⽓⾎,使阴阳相交,⽔⽕既济,⼜能助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
但站桩功⼜不同于⼀般的练功⽅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点:⼀、练功时嘴微张,⾃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任何副作⽤。
⼆、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完全可以和⽣活打成⼀⽚的功法,就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制宜、因病设式的⽅法,既可加速疗效,⼜易于提⾼疗效。
独立守神——《黄帝内经》(七)
本文由: 戒撸 / 整理
到了高中也讲力学,大学物理
还讲力学,每个阶段都讲力学,但讲的深度显然
不一样。今天我们就重点讲其中的四个字:“独
立守神”!过去医家教徒弟,光这四个字就要讲
个一年半载。很多人盼望遇到明师,真要遇到明 师,你得问问自己,如果有人拿四个字跟你讲半
年,你还能不能谦恭有礼求“教”
若渴一如最初?一个徒弟如果不能时时刻刻不忘
平行线(有别于不少桩法,不内八字也不外八
字),两脚平吸。两膝微曲,站好之后,两手从
自然下垂的最低位起来做“抱一”。b)抱一:两手 像要往外拉似要点:a)整个过程脊柱正直。b)头部:像眼镜蛇
似的,往上顶,下颌微收,仿佛要把喉咙给“藏”
起来似的。面带微笑。c上肢:肩膀略高于上肘部,
比如医家秘传的“神针大法”,
给人随便扎一针,多年的沉疴往往能不翼而飞,
其“内力”就来源于这个“独立守神”的训练。
没有三五年的“独立守神”傻站,就算把患者给
扎成刺猬,也很难见效。所以在医家来说,出来 混,是迟早要站的:)独立守神的方法:1)体态
形式及要点:体态形式:a)站
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足在两条
最近一直有人抱怨2012年的文章开始变得很难懂,
有一位朋友甚至怀疑这是胡涂医要在这个“特殊
的年份”过滤掉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网友。其实,
从《黄帝内经》及《周易》的道理来看,2012年 也不会有啥大灾难。大家不要被电影或大师们骗
了,更不要被胡涂医
医忽悠了,2012是正常的一年,只是从医道的角
度看,木运过盛而已(参见《德全不危——《黄
帝内经》点滴1》)。大家谨记德全不危就好。这
篇文章,咱就讲点至简至易的。大家再来复习一 下《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里的这段话:“黄帝
论“守中”
论“守中”作者:薛艳丽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2年第03期老子《道德经》中讲:“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对这两句话注释纷纭,且玄色浓重,难以理解。
“负阴而抱阳”以人体奇经八脉来说,任脉是阴脉之海,督脉是阳脉之海。
修炼道家“内丹术”通大小周天,任督两脉在人头顶心“百会穴”相交。
《黄帝内经》讲“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于气,使神内藏”,这就是神与气抱,阴阳气交会。
“冲气以为和”。
“冲”字,古人当“中”字讲。
《广韵》讲:“中即冲也。
”《说文》讲:“守神”即“守中”。
元朝丹家李道纯著《中和集》说:“圣人只书一个中字示人”,“中字是乾坤之交所生成”。
《周易》六十四卦基础是乾坤两卦,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一阴一阳对立统一,所以就产生阴阳互根,相互转化,阴阳消长,阴阳平衡。
“冲气以为和”,这个“和”字即阴阳平衡。
《汉书律历志》说:“准正则平衡。
”“和”字可以讲是“中和”,“中和”即“中正”,“中正”即是平衡。
修炼气功就是要达到调畅其气,清和其心,使人体气机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百病生于气,气能治百病。
前者是失衡,后者是平衡。
所以气功修炼中,“守中”极为重要。
清朝丹家黄元吉讲:“我向传功,只将守中一步功夫教之。
”“中”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山海经》载尧帝传舜时说,世界上最难做到的是一个“中”字,而最紧要的也是一个“中”字。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过,才叫作“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抱一”、“守一”、“讲气以为和”,讲明了“一”、“中”、“和”三者的辩证哲理,内在联系,相互转化。
《南华经》中广成子对黄帝开示:“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
”广成子讲得很明白,“守一”即“处其和”,“处其和”即是变化,“和”就是从“守一”转化,“和”即是平衡,平衡即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即为“中”。
世界上任何事物居“中”才能产生力能,车轮轴居“中”,故旋转为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神”道养生学论纲翟奎凤 卢金名【摘要】“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黄帝内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神”及其相关词语“精神”“神气”“心神”“神明”“形神”“守神”“全神”“神机”等构筑了中医哲学的形上之道,也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道理所在。
阴阳不测之神明,是天地动静、万物生化的主宰与统一性所在。
神在阴阳之上,又在阴阳之中,此为在天、本体之神。
在人主体之神,与本体之神是贯通一体的,但其功能活性之展现,就客观而言,与水谷精气、五脏特别是心所主之血脉、肺所主之呼吸,以及大脑等身体机能和饮食呼吸都有密切关联;就主观而言,通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守天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修养方法可以得神、通神明,使主体心神与本体神明融通,从而神全则形全,得以益寿延年、长生久视。
“神”无法理性化、逻辑化,是无法言说的整体性存在,需要以虚无、静漠、精诚之心去体会和参契,同时规律、法则又自然内含于其中。
【关键词】精神内守;形与神俱;独立守神;神守天息;积精全神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2-0120-09作者简介:翟奎凤,安徽亳州人,哲学博士,(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卢金名,河南南阳人,(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编中医哲学思想通史”(20&ZD032)“神”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对此多有精辟论说。
特别是《易传》、道家哲学中,“神”高度哲学化、本体化、主体化,其鬼神人格神意味几乎被完全去除,而且这些关于“神”的论述多有体道养生之义,通神、养神被认为是养生哲学的最高精神。
这些深刻影响了《黄帝内经》的生命哲学和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本经典,可谓是中医的“圣经”,其思想一般认为大致形成于战国末到西汉初期。
论_粗守形_上守神_朱杰
《说 文》: “形,象 形 也。 从 的盛 衰 均 反 映 了 神 的 变 化。《灵
如《灵 枢 · 本 脏 论》所 说: “志 意 彡”,“彡 ”则 是“毛 饰 画 文 也 ”。 枢 · 小 针 解 》曰: “神 者,正 气
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 可见,“形”的本义,当为容貌。如 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
工重形质,只看到皮肉筋骨脏腑器 念。“上”者,高也,形而上也。能 嘻,以 为 可 知,言 热 未 已,寒 病 复
官等形迹,局限于治疗“人的病”; 透过千变万化的现象,抽象概括出 始”,不知抓住先机,认准时机,把
上工重气化,注重寻察神机的异常, 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在深层次的 握病机,而又自以为是,昂然自得,
树 冬 遗 著、其 孙 周 楣 声 增 损 重 订 相关,“神”遂从“申”这一神秘自 “俞”、“溪”、“谷”等,形象地阐明
的《金针梅 花 诗 钞》更 明 确 指 出: 然现象延伸到神祗崇拜的社会意 了 腧 穴 的 特 征,人 体 之 神 气 正 是
4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然。启发我们进一步继承与发扬祖 知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 之分。
国医学,真正领会中医经典的精髓, 更好地从事中医药临床实践,并拓 展于养生治未病等领域。
过程。
“粗守形,上守神”与下文中的
考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九 “粗守关,上守机”宜作互文看。关
针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 者,弓 弩,机 关,关 窍,机 巧,喻 经
神 内 视 洞 见 体 内 脏 腑 之 意 而 外, 此。超越了守形之粗,取法乎上,
概括《内 经》中 的 神 的 内 涵,
还指医者通过移神之法,“必正其 那么,技 可 进 乎 道,艺 可 通 乎 神, 一是指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动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层次第一:总论原文:1.【真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至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3.【圣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4.【贤人】: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原文完)【内容整体定位】:这一段中,主要描述了古人对生命境界或者说层次的划分。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生命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不是体现在财富上,也不是体现在权势上,更不是体现在外貌上,在哪里呢?【思想】!!!思想境界的高低,就决定了这个生命的层次高低。
而判断一个生命思想境界高低的是什么呢?【道德】!!!所以《道德经》流传千年,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为啥?因为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生命境界不同,因此看《道德经》后的体悟就不同。
所以,阅读经典,别人的解读只能是参考。
而非常高境界的解读,我们普通人听着就会以为是神话。
比如《黄帝内经》这里对生命层次的划分,保证有些朋友看了就说这是神话而已。
扯得有点远了。
明天我们开始逐字逐句解读这四种生命境界。
首先是解读【真人】这部分内容,分四天解读完四种生命境界。
第五天做一个整体总结交流。
我们对国学的解读,都围绕一个核心生命观:人体的生命构造中分为两大体系:【思想】+【身体】,两者是本末关系,【思想】为本,【身体】为末。
也就是说,【思想】是核心,《黄帝内经》中把【思想】称为【神】,现代西医称为【心理】。
【身体】是受【思想】掌控的生命部分,属于从属地位,因此中医养生中强调【养神】,强调清心寡欲,而西医养生强调【心理】健康,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层次第一:总论原文:1.【真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至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3.【圣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4.【贤人】: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原文完)【内容整体定位】:这一段中,主要描述了古人对生命境界或者说层次的划分。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生命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不是体现在财富上,也不是体现在权势上,更不是体现在外貌上,在哪里呢?【思想】!!!思想境界的高低,就决定了这个生命的层次高低。
而判断一个生命思想境界高低的是什么呢?【道德】!!!所以《道德经》流传千年,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为啥?因为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生命境界不同,因此看《道德经》后的体悟就不同。
所以,阅读经典,别人的解读只能是参考。
而非常高境界的解读,我们普通人听着就会以为是神话。
比如《黄帝内经》这里对生命层次的划分,保证有些朋友看了就说这是神话而已。
扯得有点远了。
明天我们开始逐字逐句解读这四种生命境界。
首先是解读【真人】这部分内容,分四天解读完四种生命境界。
第五天做一个整体总结交流。
我们对国学的解读,都围绕一个核心生命观:人体的生命构造中分为两大体系:【思想】+【身体】,两者是本末关系,【思想】为本,【身体】为末。
也就是说,【思想】是核心,《黄帝内经》中把【思想】称为【神】,现代西医称为【心理】。
【身体】是受【思想】掌控的生命部分,属于从属地位,因此中医养生中强调【养神】,强调清心寡欲,而西医养生强调【心理】健康,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黄帝内经》“精”与“神”总论篇(田黄先生)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2,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4,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5,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6,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7,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8,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人使煎厥。
9,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10,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1,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12,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3,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4,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15,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16,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17,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黄帝内经》身体观之四象限说
《黄帝内经》身体观之四象限说作者:杨丽易亚乔葛金文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从肯·威尔伯全观的视野对《黄帝内经》身体观之四象限作一粗浅的勾勒,即个人与集体的内在和外在,包括文化的身体、意识的身体、自然的身体、形躯的身体四个部分。
文化的身体具有天人合一性和生命性,意识的身体重道轻形性,自然的身体兼具时、空二象性,形躯的身体呈比例性、整体性与等级性。
这四个部分是分而不分的统一体,使《黄帝内经》身体观容纳其他医疗方式及领域成为可能,从而构建一种既包含中医、西医又高于中、西医的整体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黄帝内经;身体观;四象限;个人;集体;内在;外在〔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3.013〔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n Wilbur's holistic view, the four quadrants of the body view in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were outlined, that i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including the four parts of the cultural body, the conscious body, the natural body, and the physical body. The cultural body ha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kind and life. The conscious body is heavy in spirit and light in shape. The natural body has both time and space. The physical body is proportional, integral and hierarchical. These four parts are inseparable and unified,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body view of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to accommodate other medical methods and fields, thus constructing a holistic medical model that includes but also above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Keywords〕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 body views; four quadrants; individual; collective; inner; external肯·威爾伯是当今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其整合方法为人类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观的视野。
中医精神内守的养生方法
中医精神内守的养生方法作者:尤松鑫来源:《祝您健康》1981年第04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79年曾报道说,通过对二百多人、将近四十多年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精神舒畅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其实,对精神的保健和抗衰老作用,中医二千多年前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早已提到,即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就是说,如果能使精神活动保持正常,就能抵御疾病、维护健康。
可见,中医早就把精神保养视作讲求养生的重要内容了。
“七情”过用必成灾人的精神活动,中医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合称“七情”。
在一般情况下,“七情”仅是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所作出的精神上的反映,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精神刺激过大,情志波动剧烈,就会产生有害的影响,进而便可致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内脏直接有关联,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这种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够看到。
如盛怒的人,会面红目赤,感到气往上逆,甚至“肺也要气炸了”,更利害的,还可象“一气周公瑾”那样令人口吐鲜血。
暴喜过度,会使体内“气血涣散”,甚至精神错乱,犹如《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所描述的那样,竟然会高兴得发起疯来。
思虑太甚,则可以使主管消化的“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悲伤过甚,损伤肺气,往往形容憔悴。
如突然受惊恐,则会伤害肾气,使人浑身无力,站立不稳,甚至二便失禁。
现代的临床研究也表明,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可以成为精神病、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性溃疡以至癌症等的诱发因素;而因大喜过望而触发的急性心肌梗塞也并不少见。
所以“七情”中的任何一种“情”都是不可过用的,否则均有带来危害的可能。
修身养性安康来孙思邈是我国唐代名医,他注重养生,寿过了百岁,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孙真人卫生歌》。
其开头几旬便是,“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说的是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使心胸宽广,光明磊落,情绪安定,是为卫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引 言《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灿烂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
《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其在数千年前创立的理论框架当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
据统计,经逐字逐句对《内经》原文加以统计分析,其所载各种气名应共为3007个,气名分类凡271个,在《内经》的162篇中,用“气”做篇名的凡19篇,而用“阴阳”为篇名的却只有七篇。
全书仅有12篇未发现一个“气”字,其它150篇中皆有多少不一的气名以阐述有关医学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机制;即使是在无一气字的12篇中,其对某些生命科学和疾病现象的解释也多是以气学说为指导思想的,只不过在字面上是通过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脉证、治则、天人相应等来表现罢了。
故中医的气学理论洋溢于《内经》的字里行间和每篇每节[1]。
《内经》理论是建立在“气论”的基础之上的。
气理论使博大繁杂的《内经》理论有序化、系统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药学的基础[2]。
医学中有关“气”的论述,历时甚古远,内容极丰富,但资料表明:将其作为一项系统的学说加以深入研究者较少,至少在古今有关《内经》的各家注释和著作没有人将其另立一篇予以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过。
即使有,也只是纳入脏象学说,稍谈“气血津液”或精气神,或归入运气学说内略谈五运六气而已。
但这些并非中医气学的全貌,且亦易使人因一叶障目而多只能认识到某些局部的,狭隘的“气”理论和作用,这将有碍于领会中医气学说的全貌及其深远的实践意义[1]。
近二十年来,据粗略统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各位前辈老师们发表了论文百余篇,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纵观这些论文大部分是关于某一种气的论述,虽精辟,但不全面。
或者有个别是论述的全面,但不免过于粗略,或者没来得及展开。
基于以上考虑,为继续深入《内经》各种气的理论,更好的理解《内经》,对《内经》中各种各样的气进行分类研究,在总结前人前辈及各位老师同学的在“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建立《内经》中气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以期进一步明确的阐明各种气确切含义,以期我们更准确的理解《内经》“气”的含义,也即更准确的理解《内经》。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金香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5【总页数】3页(P465-467)【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作者】金香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12《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也是一部养生学专著。
养生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之一,“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灵枢·本神》亦有“智者之养生也”之说。
1 《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1.1 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此外,人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
浅析“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浅析“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是中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主张治未病,通过对“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经文解释,阐述其蕴含的精气神概念及养生思想,旨在说明《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与中国古代哲学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恬惔虚无精气神养生“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语出《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
原文如下:“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一、语意解释恬惔,淡泊,安静闲适之意。
《素问考注》中将恬与惔作同义用。
云:“惔作憺,恬也。
单言则云恬、云憺,重言则云恬惔也。
” 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未见惔字,后人也写作恬淡。
《素问识》注:“广雅曰:恬,静也。
说文曰。
惔,安也。
”《类经·摄生类·二》注:“恬淡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虛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 恬,安静也。
淡,朴素也。
”虚无,道家指“道”的本体。
《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本体即根本之意,也是世间万物所具有的一般规定性,相对于现象而存在,道家认为道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指出“道”本身不是具体的、有形的存在,而是“虚无”而《内经》中的“虚无”是指清静无欲,无所爱恶,并非指本体特性的“虚无”。
而是效法前者并且达到如同前者的存在状态,从而真实地经验、践行到所谓的“道”。
此“道”指保真养生之道。
《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 高诱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 宋王禹偁《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导读:《内经》首章继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后,进而谈到《内经》首章继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后,进而谈到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是怎么回事?天地是否可以提挈?阴阳如何把握?怎么叫呼吸精气等等,不是不可思议的,而是完全可以不太费力便能炼到的守中抱一工程。
道家学术由岐黄而黄老、而老庄,以至孔子问礼于老,特别是诸子百家形成后的道家,有的人逃尘避世去实验探索以致后来居上,出于古医学养生、治未病之兰而胜于兰!直把学术发展为一整套三关九窍修持方法。
更妙的是,道家把人体与宇宙类比,使个体俨如小天地,而又把它缩影于三关九窍,运用五行八卦所标志的天地万物,又分别落实在这九窍(三关在九窍内)。
因此什么天地、阴阳等尽在宛如小天地的个体九窍之中。
《内经》这段养生内炼气功,用《老子》六章论证很恰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从这廿六字可以作出答案。
但不结合师传、实习、以及穷理,也搞不清楚的。
第一、要确立谷神不死,才能进而形成玄牝。
谷神,就是人在虚静空灵状态时的神识,守神,即固守这种神识。
什么叫谷神不死?山间的空间名谷,说的是虚;动静不拘曰神,说的是灵;不死就是常常惺惺不昧,合成虚灵不昧。
为达到虚灵不昧应先抱一。
一即人体两眼之间鼻梁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上窍、道家名玄关窍、众妙之门。
这里就是讳莫如深的性源,性宫所在,亦即守神的神机之所在。
要进入提挈天地的守中工程,得先确立谷神不死的尽性,即抱一、守一工程。
说明白些,就是应先垂帘守窍,回光返照两眼之间。
第二、在上述守一窍玄关,一动一静,久久之后,自然会上以驭下,在脐下约一寸三分,(不是下丹田,而是不内不外部分)气化形成一个虚无窟子。
有人把它比作球,它即是上下合成的玄牝。
什么叫玄牝?玄指的天、牝指的地。
天即人体小天地的南天、玄关窍;地指尾闾北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内经》中的“守神”“守机”“守气摘要: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
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
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
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
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
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关键词:内经;守神;守机;守气在针刺法治疗中,其疗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病情的正确诊断和针刺选穴及手法的正误;第二是就是治神法。
前者通过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获得,而后者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用心揣摸之后才能够获得。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是通过患者精神调摄和医者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治神的理论根据来源于《内经》。
从现在的治神法概念来看,治神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医者的神,另一方面是患者的神。
《内经》中所涉及的治神主要是从对医者要求的角度来论述。
本文从《内经》的论述出发来论述“守神”、“守机”和“守气”。
1 “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
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神”可以说是血气的升华,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映,它体现了内脏的功能和气血的盛衰,即《灵枢·天年》所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神分布于全身,其高级功能则为精神活动。
人的眼光有神气,面色有神气,脉象有神气,形体有神气,志意有神气。
人无病,则神气健旺,表现为脏腑和调,气血通畅,生机勃勃;人患病,则神气有衰,表现为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生机减弱。
当然,神衰的程度还有轻重的不同,必须时刻关注其变化。
所以审察患者的神气盛衰,以决定针刺是补是泻,是医者针刺治疗的第一要务。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又如《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用针。
”都把患者的神气状态作为是否用针治疗和如何用针治疗的前提。
“粗守形,上守神”中的上守神是指上工以调神为要,上工能把握患者的神气变化。
如何把握患者的神气呢?望诊尤为重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神情变化。
而其中目神最为重要。
《素问·针解篇》指出“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张景岳对此解释说:“目者神之窍。
欲正病人之神,必瞻其目,制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神使,脉道易行也。
”明确指出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医者要注视患者的眼神,频频的目光接触可以使患者安定、平静地接受针刺治疗,引导其精神专一,意守病所,则经气畅达,阴阳平调。
2 “粗守关,上守机”《类经·针刺类·九针之要》注:“粗守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机即枢要、机道、巧门、时机。
在此是指开阖“关”的巧门、时机和机道。
何谓关?指针灸所需的腧穴和针具等。
而机则是对“关”进行选择的方法。
[1]其中包括对正确腧穴的选择,对经气来往时机的辨别与行针手法的选择等。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上工的高明之处在于,针刺时能仔细体会针下气机变化,通过针下感觉知晓经气的往来逆顺变化,随气行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
”针下的气感,清灵而微妙,倏忽往来,医者必须“心领神会”针下气感,运用纯熟的技巧,入针、行针、出针的出入进退不得有毫发之误。
否则,就会如箭在弦,当发不发,坐失良机。
3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当行催气手法出现得气感时,配合紧捏手法,即拇、食两指紧紧捏住针柄不动,令“气”聚于针下而不散,谓之守气。
《灵枢·小针解》篇说:“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明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说明守气在具体应用时,必须仔细辨认得气情况,得气时不要随便改变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宜手不离针,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之处,或用治神运气法,贯气于指,守气勿失;或用较轻柔平和手法,促使经气续续而至,绕于针下。
守气时医者同样要全神贯注,刺手及押手并用,体会经气的活动,即押手指下的冲动感,刺手针下的沉紧感,针体转动时有吸力等;两眼观察针穴处或针穴远处的肌肉跳动等。
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要想针刺得气,医者需心中有数,知何病何穴易得气,何病何穴不易得气;对不得气的患者,要有耐心,细细施行补泻手法或留针候气,切忌手法粗糙或强加刺激,使患者紧张而痛苦,反不易得气。
得气之后就应该守气。
名老中医黄鼎坚[2]认为,守气这一环节相当重要,守气可起到保持针感和加强针感的作用,从而使有效的刺激量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维持。
如果一获针感即松手,这样气散不聚则针感会很快消失,达不到有效的刺激。
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4 针道易陈而难入“守神”、“守机”、“守气”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对医者在针刺过程中提出的最高要求。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病存亡”,此神指医者的神,医者的注意力。
要求医者行针治病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从而把握住患者的神态及病势的进退,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医者的持针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在《太素·知针石》篇中有“欲为针者,理通理神”。
《灵枢·官能》篇中也提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针艾,理血气调诸逆顺”。
由此而知,我们医者在诊疗时,对待病人要言语温和,态度和蔼,慈祥庄重,手法灵巧;同时又要细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才可以正确地运用针灸治疗,施以正确的方法来疏通气血,从而调理一切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诊疗时,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靳瑞教授认为[3]针前要定神、察神、安神、聚神;针刺中要持针入神、进针合神、行针和神(候气、辨气、补泻、)、留针实神;针刺后要嘱咐患者谨慎调养以养神。
靳瑞教授的治疗经验对我们学习研究针刺手法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5 结语治神法是针刺治疗的高境界。
只有医者的诊疗技术达到较高的境界之后,方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发现一般针灸医生所不能发现的细微变化,运用娴熟的手法来驾驭经气,调和患者体内气血阴阳,而达到“针到病除”的神奇疗效。
“守神”、“守机”和“守气”三者是我们针刺所要追求的,也是对针灸医生的一个技能和医道上的要求。
针灸医生应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参考文献:[1]刘保延.“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别解[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13(6):1213.[2]董江涛.黄鼎坚针刺手法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5456.[3]余瑾,袁青.靳瑞教授针刺治神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06,38(10):1011.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Full Attention,Containing the Movementof Qi and Keeping UpAcupuncture Sensation in The YellowEmperor s Inner Canon of MedicineAbstract:“Treating Shen (spirit)” is the key to acupuncture. Doct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reating Shen (spirit)”,not just the acupuncture techniques. “Treating Shen (spirit)” is the core of acupuncture. It perme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administration. “Waiting for Qi”、“Adjust Qi” to“Adjust Shen (spirit)”、“adjust the body” by Shen(spirit)The principle of “Treating Shen(spirit)”,including “Full Attention”、“Probing the Change of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has been describe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of Medicine. “Full Attention” means knowing well of the patients Shen (spirit);“Containing the movement of Qi” means knowing well about the opportunity of the arrival of Qi;“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m eans 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These three are not just the demand for acupuncturists,but also the criterion used for assessing the level of acupuncturists. The principle of acupuncture is easy to state but difficult to penetrate.Acupuncturists should dig deep into acupuncture techniques and mental cultivation methods. Doctor should understand “Treating Shen (spirit)” in acupuncture tacitly to come to realization.Key words: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of Medicine;Full Attention;Probing the Change of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keeping up acupuncture sen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