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二氧化碳》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二氧化碳》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二氧化碳》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是由什么组成的- 知道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用途- 能够识别一些产生二氧化碳的常见活动教学准备-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教具:投影仪、图片或实物展示二氧化碳相关的物品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什么是氧气?-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氧化碳2. 研究(20分钟)- 向学生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组成:由二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

- 使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二氧化碳的特性:- 无色、无味、无臭- 可以溶解在水中- 可以用来灭火- 探讨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会起泡- 工业生产中使用二氧化碳进行冷冻、灭菌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二氧化碳的一些特性,例如用吹气筒吹进洗衣粉水溶液,观察产生的气泡等。

3. 活动(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 每个小组从讨论结果中选择一些活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二氧化碳的组成、特性和常见用途。

-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教学延伸- 家庭作业:请学生观察家庭中哪些活动会产生二氧化碳,并记录下来。

- 下节课预告:下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氧化碳的循环和影响。

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示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用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积极参与。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感受空气》教案
观看视频及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自由回答。
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说一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我们每天都和空气朝夕相处,自然会了解到它的特征。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很轻,没有固定的形状。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我们进行呼吸、物质燃烧都离不开氧气,空气起着重要的作用。观看视频资料。
我们通过气泡图来展示一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
课题
感受空气
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习
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空气在地球家园无处不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3.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4.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轻轻挤压气球。
把气球充满气,然后扎紧气球口,用手向上抛气球。
活动感受
挤压气球时,能感受到气球有弹性。
气球很轻,稍稍用力就可以把它向上抛起。
你认为空气有哪些特征?你是如何知道的?
我们感受到的空气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日期:
1.容易泄露。
2.很轻。
3.可使袋子鼓起来,但摸起来很软。
4.能流动。
5.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6.……
将塑料袋装入空气,塑料袋鼓起,并且摸起来很软;打开塑料袋的封口,鼓起的塑料袋迅速变扁,并能感受到封口处有轻微的风吹出,说明空气能流动,而且很容易子泄露。用嘴可以吹响哨子,说明空气能流动。用手挤压气球,感到气球有弹性,说明空气有弹性,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充满气的气球很容易被抛起,说明空气很轻。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学设计材料准备:每组1个篮子、若干个自封袋、水、石头]1.学生分组,每组一篮子,里面放有若干个自封袋、水和石头。

2.学生进行传递游戏,要求传递过程中不能让自封袋漏水或破裂。

3.学生讨论:为什么自封袋不会漏水或破裂?(预设:因为空气的压力可以支撑水的重量)4.小结:空气的压力可以支撑物体的重量,这也是空气的一个特征。

三、整合归纳:空气的作用1.学生回顾空气的特征,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作用?3.学生讨论:呼吸、飞行、气象预报、风能发电等。

4.小结: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珍惜它,保护它。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待学生回答)对,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空气能否占据空间。

你们认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等待学生回答)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实验探究吧。

二、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实验材料,按照实验研究单的要求进行操作。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三、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塑料瓶和气球,引导学生用打气筒将气球吹满,然后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观察气球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够套在塑料瓶口上?学生可以根据前面的实验结论,得出结论:因为空气能占据空间,所以气球能够套在塑料瓶口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到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知识呢?(等待学生回答)对,例如打气球、吹口哨等等。

四、小结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研究内容,强调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重要知识点。

2.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与空气有关的知识,例如大气层、空气污染等。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并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空气能占据空间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小结与延伸作业设计:1.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请简要回答。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4.寻访活动中注意事项。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水》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水》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是什么,水的常见状态和用途。

2. 研究如何测量水的量和质量。

3. 探究水的一些有趣现象。

教学内容
水是什么
通过多媒体资料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并介绍水的三种常见状态。

水的用途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水的常见用途,如饮用、
洗涤、游泳等。

测量水的量和质量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量杯和称量器的使用方法,研究如何准
确地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

探究水的有趣现象
通过多种实验,让学生探究水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水的表面张力、水的密度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水的三种常见状态,学会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水的一些有趣现象。

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究等。

研究评价
1. 自我评价: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摘取生词、困惑、乐趣等内容,课后讲解。

2. 作业评价:按时完成课堂练和作业,并及时纠正和讲解。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水的有趣现象这一环节。

2.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水的相关知识。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身体的感觉第3课:身体的运动2.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第2课:植物的生长第3课:植物与人类3.第三单元:动物第1课:观察动物第2课:动物的行为第3课:动物与人类4.第四单元:水与生命第1课:水的性质第2课:水的作用第3课:保护水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2.新课:讲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如头部、躯干、四肢等,以及各部位的功能。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互相观察身体部位,描述其特点。

第2课:身体的感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感觉的认识,如触觉、听觉、视觉等。

2.新课:讲解身体感觉的原理,如神经传导、感官器官等。

3.实践活动:进行感官体验游戏,如盲人摸象、听力测试等。

第3课:身体的运动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运动的认识,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2.新课:讲解身体运动的原理,如骨骼、肌肉、关节等。

3.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运动游戏,如丢沙包、接力跑等。

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的认识,如树木、花草等。

2.新课: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如根、茎、叶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描述其特点。

第2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新课: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第5课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5课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上节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对比物,也直观了解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

本课课题提出“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需要学生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进行解决问题。

本课需要学生应用上节课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感受一定量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认空气是有质量的。

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作为参照物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希望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大概2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3-5颗绿豆的质量(当然打气筒的大小以及绿豆的大小也会导致具体数据发生浮动),感受到了空气有多重。

但他们是否能以此类推出100筒空气的质量还是需要本节课去体验。

同时,学生脑海中已架构起的是空气质量与绿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还无法进一步用其他物体去衡量空气的质量,这也是这节课需要去体验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024年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

2024年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

2024年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使用2024年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内容涉及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的第三章《骨骼与肌肉》。

具体内容包括:骨骼的组成与功能,肌肉的组成与作用,关节的构造与功能,以及骨骼、肌肉、关节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骨骼、肌肉、关节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身体内部构造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骨骼、肌肉、关节的组成与功能。

难点:骨骼、肌肉、关节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体骨骼模型、肌肉模型、关节模型、挂图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镊子、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引发学生对身体内部构造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骨骼、肌肉、关节的组成与功能,结合挂图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骨骼、肌肉、关节的运作原理。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骨骼、肌肉、关节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骨骼与肌肉2. 内容:骨骼的组成与功能肌肉的组成与作用关节的构造与功能骨骼、肌肉、关节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骨骼的组成与功能。

(2)简述肌肉的组成与作用。

(3)简述关节的构造与功能。

(4)举例说明骨骼、肌肉、关节之间的关系。

答案:(1)骨骼是由多块骨头通过关节连接而成的。

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以及参与血液循环、储存矿物质等。

(2)肌肉是由肌纤维组成的,主要作用是收缩,使身体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以及产生热量。

(3)关节是连接两块骨头的部分,具有缓冲、保护作用,使骨头之间能灵活运动。

(4)骨骼、肌肉、关节之间的关系:骨骼提供支撑和保护,肌肉通过收缩使骨骼运动,关节起到连接和缓冲作用,三者共同协作完成身体的运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课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2024版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

2024版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4课《骨骼与关节》。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功能以及保护骨骼和关节的重要性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人体骨骼和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了解保护骨骼和关节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骨骼和关节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保护骨骼和关节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骨骼模型、关节模型、挂图、PPT课件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骨骼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骨骼和关节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功能,展示PPT课件,让学生了解骨骼和关节在人体中的作用。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人体骨骼和关节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保护骨骼和关节,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保护骨骼和关节的重要性。

(1)人体有多少块骨骼?它们分别组成哪些部位?(2)关节有哪些结构?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如何保护我们的骨骼和关节?六、板书设计1. 骨骼与关节骨骼:组成、部位、功能关节:结构、功能、保护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自己身体上的三个关节,并描述它们的作用。

(2)请谈谈在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的骨骼和关节。

2. 答案:(1)示例:肩关节、膝关节、腕关节。

它们分别负责上肢的活动、下肢的活动和手部的活动。

(2)示例: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骨骼和关节的柔韧性;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对骨骼和关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2021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实验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有较高的热情。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分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

此外,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操作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探究,从而深入了解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气球、针筒、水槽、鱼缸等。

2.实验材料:彩纸、蜡烛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演示实验:用气球、针筒等实验器材展示空气的性质,如气球的膨胀、针筒抽取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要求,用彩纸、蜡烛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空气的性质。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空气有哪些特点?”5.拓展(5分钟)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对生物和生活的重要性,如人类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了吗?空气对我们有什么作用?”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图片,加深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我们来了解下空气的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引入课题)活动意图说明: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从生活中去发现空气对我们的作用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完成调查记录表1.阅读材料或自己的生活常识,完成调查记录表我们周围的空气①.大气层.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 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 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

②.地下的空气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

它们以自由形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以溶解形态存在于土壤水中,以吸附形态存在于土粒中。

土壤空气基本上是由大气而来,但也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

③.水中的空气空气可以溶解在水中,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所以水中也存在溶解的氮气和氧气。

水中空气有两个来源:是地表水和空气接触,一部分空气溶解到水中。

另一个是水生生物的光台作用,它能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质而放出氧气。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①.动物与空气。

动物的呼吸离不开空气。

陆地上的动物呼吸大气层中的空气,水中动物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土壤中的动物呼吸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植物每天都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时候,虽然它们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

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收氧气的同时,会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与空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

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教师活动21.阅读材料,整理完成调查记录表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气温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认识气温计》。

内容主要包括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计的结构和原理,掌握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能够准确读取气温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计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气温计,理解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记录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气温下人们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计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气温计的组成。

(2)讲解气温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气温计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2)演示如何读取气温值,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并讨论气温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5. 小结与巩固(5分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日常生活中气温的变化,记录一周的气温数据,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气温计》2. 板书内容:(1)气温计的结构:玻璃泡、毛细管、刻度尺等。

(2)气温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3)正确使用气温计的方法:放置在通风、遮阴处,避免阳光直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空气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二)扎孔观察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二)扎孔观察图3 图4 ▲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三)打气观察▲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4.小组反馈:(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课时教学设计6.学生修正观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 《蚂蚁》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 《蚂蚁》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第五课《蚂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

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

教科书设计了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

本课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蚂蚁的喜爱程度很高,小小的蚂蚁,常能吸引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驻足观察,观察它们如何寻找食物,如何搬运食物,因此,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

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难以细致观察,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是很清楚。

本课教学,既要发掘学生已有的对蚂蚁行为的认知基础,又要通过细致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身体特征。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科学词汇:蚂蚁,昆虫,信息素,触角(二)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科学方法:实地考察,画图记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核心价值观:爱护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特征。

教学重难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课前在校园里找蚂蚁,要求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只观察。

一、如何寻找蚂蚁。

1、谈话:课前,在校园里,你有发现蚂蚁了吗?你是在哪里发现蚂蚁的?2、学生交流。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寻访小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单元《水世界》中,探索第6课《水结冰》。

通过学习,我们将详细掌握水在低温下如何变成冰,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解水结冰条件,掌握冰特性,理解冰与水之间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特性,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水结冰条件,观察和分析冰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冰块,热水,冷水,盐,色素,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温度计,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从冰箱中取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外观,激发学生好奇心。

a. 让学生描述冰外观。

b. 提问:你们知道冰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水结冰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冰特性。

a. 讲解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运动减缓,逐渐凝固成冰。

b. 讲解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等。

3. 随堂练习:进行冰实验,巩固学生对冰特性理解。

a. 实验一:冰融化。

让学生观察冰块在不同环境下融化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b. 实验二:冰颜色。

在冰块中加入色素,观察冰块颜色变化,理解冰透明性。

六、板书设计1. 水结冰2. 内容:a.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b. 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c. 冰与水关系: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描述冰外观和特性。

b. 请解释水结冰条件。

c. 请举例说明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

2. 答案:a. 冰外观:透明,有光泽;特性: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

b.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

c. 冰与水相互转化:冰融化成水,水结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水结冰条件和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关系。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优质教案

导学过程学生活动
导学过程学生活动
品?从中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A.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

B.可能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

C.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

3.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

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拓展一一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
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理解小动物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四、饲养蜗牛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课蚯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蚂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找蚂蚁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一)室外观察蚂蚁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金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

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