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教育公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上的教育公平

摘要:课堂是教育的实践领域,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公平

与否直接表征着教育公平与否及其实现的程度。在实际的课堂中存在着许多有违课堂公平的现象。笔者分别从教师心理现象、课堂互动、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时间分配、课堂空间分配等几个层面探讨了课堂上的教育不公平,并提出了实现课堂上教育公平的一些提议,希望对促进课堂的教育公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育公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有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 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教育公平问题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 才会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教育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面。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 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只有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致力于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均衡与公平。作为微观层面的课堂教育公平,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人人学有所得、学以致用。①

一、课堂中的不公平现象分析

在实际的课堂中存在着许多有违课堂公平的现象。笔者在下面分别从教师心理现象、课堂互动、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时间分配、课堂空间分配等几个层面予以探讨。

(一)教师心理现象的不公平

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心理中存在的不公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期待课堂教学中, 教师出于主观上对学生的选择偏好或客观上希望行课顺利、节省课堂时间、实现教学计划的目的,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 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练习。而对于成绩、表现后进的学生来说,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 教师压根儿就没想到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提升展示自己。即使有机会站起来和教师互动, 绝大多数时候这种互动也是教师单方面强压的, 没有鼓励, 鲜有耐心, 是消极的。这样的冷遇使这些学生渐渐走向课堂教学学习的边缘。

2.心理偏见优等生一好遮百丑, 后进生一丑遮百好。我们不得不承认, 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 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公平性。比如说教室里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 老师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到是班里那些调皮的淘气鬼干的, 绝不会怀疑是优等生干的, 这就是“一好遮百丑”的偏见使然, 因为成绩好而忽略了他们消极不足的一面, 而对另一部分学生, 因为成绩差而忽略了其积极的一面。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们尽量在心底努力纠正这种心理偏见, 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教学量高低大小及私心的作用, 常会致使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里作祟, 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标签, 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

堂中的公平对待。

(二)课堂互动的不公平

我国课堂教学基本上都实行班级授课制, 因而课堂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交往, 且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 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②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差异性交往。教师对学业成就高、社会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在与成就水平较高的学生互动时, 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 所提问题基本上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在与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 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 并较少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所提问题基本是属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 对思维发展没有多大作用的问题。③师生交往中, 教师总会把一些富有思考性的或者涉及课堂重难点的内容留给优秀生或自己器重的学生, 那么这部分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就得到了更多的训练, 课堂的重难点也就掌握得更好。而在交往内容上, 成绩差一点或自己不器重的学生顶多争取到读读字词、读读课文这样的交往机会。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公平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都是毫无选择地面对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④这种教学内容的完全相同其实是一种不公平。例如,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他们可能会对计算机课程比较陌生, 英语口语能力比较薄弱, 如果教师不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 只是按照城市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 这无疑对流动人口子女是不公平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在课堂中处于弱势的学生。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不公平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正逐渐采取发展性评价,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学生成绩优秀会给学校带来更高的升学率, 提高学校的名望, 也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好处, 如奖励、晋级等。因此, 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而对那些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是消极、否定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就无形中迫使教师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倾向于“优秀生”,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后进生”的培养。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优待“优秀生”,包括座位的编排,课堂提问的次数和难度,接受表扬和赞许的概率等等。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多是在这些学生中进行,课堂成了他们个人表现的舞台,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而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成了课堂教学的“看客”,处于课堂教学影响的边缘,成了被遗忘的角落⑤。

(五)课堂时间分配的不公平

表面上看,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相同的时间对每个学生成长的实际意义却是不同的。因为课堂时间指向的是每个学生——人的生成,它关涉到时间的人化和个性化,而不仅仅是时间本身。从人化和个性化的时间概念来看,时间就有了性质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正时间”,即处于生命力良好发展状态的个体时间;“爆发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急速爆发状态的正时间;“零时间”,即处于生命力停滞状态的个体时间;“负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总体上向消极、倒退方向恶化的个体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都是无时间,即人的无发展。⑥其实,教师的教学好比是一个广播电台,它并不一定是人人都在收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