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案 人教版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昌盛的文化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事迹和《史记》的内容,秦兵马俑的艺术成就;2、掌握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宗教迷信的社会作用,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生感受秦兵马俑的磅礴气势,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2、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3、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2、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学生树立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3、对佛教和道教的学习,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史学成就。
措施: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史记》的主要内容的有关资料。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措施:简单了解佛教与道教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分析。
利用图片资料,生动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初一的学生,能够抽象思维,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2、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具有好表现、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3、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够,理解宗教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4、学生具有半学期的学习历史的经验,能够初步掌握教材中的主要史实、概念和观点,能够用简单举例来说明一些历史问题。
人教初中历史七上《17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 (2)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哲学、史学、艺术成就2、掌握: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司马迁及其《史记》。
二、教学流程设计(一)、学习目标(二)、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1、自主学习1(3分钟)2、佛教(1)自学检测(表格填充)(2)教师补充讲解佛教教义(3)动脑筋:识别电视剧错误5、(三)、自主学习(6分钟)(四)、自学检测+教师精讲:1、造纸术(1)学生自学检测:表格填充;(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书写材料的演变,及对比其他材料得出纸的优点(3)教师简介蔡伦(4)视频播放: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工艺流程(5)动脑筋:造纸术改进的意义2、《九章算术》:(1)学生自学检测:表格填充;(2)教师补充讲解3、地动仪:(1)学生自学检测:表格填充(2)教师简介张衡(3)动态图演示地动仪操作原理4、医学(1)学生自学检测:表格填充(2)让学生讲述与华佗有关的小故事(3)观看视频:《五禽戏》(4)教师简介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五)、总结(表格总结)(六)、当堂训练1.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
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这充分表明:①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②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③造纸的目的是为了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④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所造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②③④2.右图描绘的是西汉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时的情景。
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
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A.丝织技术B.造纸术C.皮革技术D.印刷术3.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此尊敬,是因为他:A.发明了印刷术B.改进了造纸术C.发明了火药D.制成了罗盘针4.曹操要在北方屯田,要将土地分给农民或士兵,要丈量土地,他可借用的方法可在下列哪本书中找到:A.《春秋》B.《九章算术》C.《论语》D.《老子》5.下图所示器物,在古代能测定地震方位的是:6.有一次华佗给一个病人动手术,可是病人因疼痛无法配合,华佗这时应:A.将他打休克B.喂他麻沸散C.给他打麻醉针D.强行给他动手术7.下列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B.华佗发明了¡°麻沸散¡±C.《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D.《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8.下列科技成果中,对世界人类文化的进步贡献最大的是:A.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B.《伤寒杂病论》的编写C.《九章算术》的成书D.地动仪的发明9.为响应国家关于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中,某校把汉朝著名的民间医生华佗介绍给了同学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他编制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B.他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C.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D.他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版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时间预设
1课时
问题预设:
1、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
C.从唐朝到三国时期的历史D.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
12.在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郊有一座古柏环绕的“汉太史公墓”,郭沫若同志曾为之题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A.《史记》B.《汉书》C .《后汉书》D.《资治通鉴》
A.《离骚》B.《后汉书》C.《史记》D.《春秋》
6.《史记》成书于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汉明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文帝
7.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8.下列哪一项属于道教的主张()
A.有救世主可以普度众生B.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时可以得到幸福
A.秦王扫六合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张骞通西域D.“神医”华佗
14.阅读下列材料:
人教七上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佛教起源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时期,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逐步传到中国。
3.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其创始人之一叫。
道教尊为教主,称为。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4.秦汉时期,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的代表作是《》。
5.《史记》的作者是,它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6.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
(二) 小组活动任务1.各小组准备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小组问题竞赛。
2.思考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从教材导入框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二:通过回忆上节课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20分钟)本节课属于文化史教学内容,知识点多且都需要掌握。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有人信仰宗教,当然就有人反对信仰宗教,当时最著名的无神论者就是东汉的王充,他的代表作是《论衡》,但秦汉时期流传下来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史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和《史记》。
二、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
大家请看这副图,哪位同学能说出它的名称?
这正是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丝绸之路,它的起点在长安,终点位于大秦,即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传播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而同样,外国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是中外文明的碰撞,一种和平方式下的碰撞,而在这一时期外国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新课学习]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佛教的传入
佛教
起源
传入时间Leabharlann 传入路径主要
观点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有关佛教的历史。我们先来看一段有关的录像资料,并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完成表格后提出问题⑴佛教为什么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设
计
思
想
1、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思维能力提升
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几个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次基础上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浙江省【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辨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难点: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前预习题:填空1.佛教的传人(1)起源地区:起源于。
(2)传人时间: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
(3)基本教义①人死后能够。
②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得到。
(4)传播发展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
(5)深远影响:对我国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1)起源地区:是我国的宗教。
(2)兴起时间:时期,在兴起。
(3)创始人物:创始人之一叫;尊为教主。
(4)基本教义:主张,炼制,以求(5)传播发展①迎合了长生不老的欲望。
②利用道教,允许各地建立。
3.司马迁(1)生活年代:生活在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成书条件:家庭熏陶,爱好;游历广泛,眼界开阔;治学态度严谨等。
4.《史记》 (1)体例: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2)内容: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肯定了、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的罪恶,评论了的功过。
(3)价值: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著作。
5秦兵马俑.特点: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造型,表情,神态,生动传神,气势磅礴。
2.价值:是秦汉时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4.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5.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 17 课昌盛的秦汉文化㈡一、佛教的传入: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讲授新课: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
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
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
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
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1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象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通过观看有关秦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象陵兵马俑的威武雄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
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科学对待宗教。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结合有趣史料讲解、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小组讨论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公开课教案
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所用教材版本人教课标版所用模块单元\主题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设计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整体设计理念、思路及依据说明本节课以秦汉文化旅游参观的景点为主线介绍秦汉文化中宗教、史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利用角色扮演“旅游领队”的开场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站:佛教第一寺院-----白马寺”、“第二站:道教圣地---青城山”、“第三站:秦汉剧场”、“第四站:秦始皇陵兵马俑”。
在这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采用导游讲解、快乐抢答、合作探究、“砸金蛋,赢门票”、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视频等方式调动学生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教学定位分析: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是人教课标版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呈现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活跃,科技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宗教,即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迁和《史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秦汉雕塑艺术水平的体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3)本课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4)本课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次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
公开课教案课题:秦汉的文化艺术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体会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2、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
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导入:我相信同学们应该都看过《西游记》吧!那大家应该还记得在他们师徒一路西行的路上有很多的寺庙也有很多的道观,遇到了很多和尚和道士,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开始有和尚和道士的呢?他们师徒四个为什么一路向西行呢?学完本课你将会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板块的内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经过这一板块的学习呢,我们就能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了。
因为和尚代表的是佛教,道士代表的是道教。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师:请同学们看一下92页上的第一段,告诉我佛教起源于哪里?又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生:古印度西汉末年师:公元前6世纪,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然后再西汉末年的时候传入了中国,很快就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于是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佛寺。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案 人教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上)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材重点介绍了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
初中七年级历史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名师教案上人教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上)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材重点介绍了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佛教的传入是秦汉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道教则来源于我国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
佛教所提倡的今生忍受苦难,来生转世得到幸福的思想,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主张修身养性,修道成仙的思想又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这两大宗教得以传播和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传统,到西汉时期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并为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
司马迁修成《史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他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司马迁的史学家传和个人的不懈努力是《史记》得以修成的直接原因。
《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和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为研究西汉之前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典范;同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更成为历代史学家修史所遵循的原则。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教学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道教的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起源于。
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2、在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于时期,创始人之一,尊为教主,道教对我国也有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最杰出的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代表是,著作。
4、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生活在时代(填当时皇帝)。
他编写。
5、《史记》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代表作是,地位:。
二、合作探究1、材料解析材料一:“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材料二:“世界上有七大奇迹。
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法国前总理希拉克①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2、(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表达作者什么思想?(1)”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你能说出《史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2)《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为知言。
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我们应如何多角度认识《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之说呢?三、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3、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4、《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5、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A.马王堆汉墓画B.秦始皇兵马俑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班超8、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A.春秋时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9、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宗教的本质和影响【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世界上七大奇迹,学生观看思索导入【自主预习】一、佛教传入中原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的传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
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2、道教的出现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二、王充与《论衡》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
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
[小结]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设计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五环节自主教学模式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表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简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以学生的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为基础。
对佛教传入一目,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佛教传入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对《史记》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一目,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流程:(一)预习展示多媒体出示预习展示,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按要求填空。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影响是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2.道教: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创始人之一是张陵。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影响是对我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二:《史记》1.作者是司马迁,生活时期是汉武帝时代,记载内容是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评价是既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1.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地位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幻灯片展示一组洛阳白马寺的图片,提问,该寺为什么以白马命名?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又是怎样传入的?那是我国还有其他宗教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这里能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公开课教案
参赛教学设计基本信息职称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第三单元:统一国所用教材人教课标版所用模块单元主题版本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设计主题1. 整体设计理念、思路及依据说明教、史学、艺术本节课以秦汉文化旅游参观的景点为主线介绍秦汉文化中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利用角色扮演“旅游领队”的开场白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站:佛教第一寺院-----白马寺”、“第二站:道教圣地--- 青城山”、“第三站:秦汉剧场”、“第四站:秦始皇陵兵马俑”。
行教学进在这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课堂答、合作乐抢优化,灵活地取舍、整合、运用课程资源及多媒体,采用导游讲解、快”、历史情景剧表演、观看视频等方式调动学生探索、思考的探究、“砸金蛋,赢门票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教材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教学定位分析:本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是人教课标版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呈现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活跃,科技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向一次们再璀璨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
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即佛教的传入本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宗和《史记》;第三和道教的兴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秦汉时期史学方面的成就:司马迁部分主要介绍秦汉雕塑艺术水平的体现——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3)本课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4)本课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3. 学情分析的理学生对本课内容在平时生活当中有所接触,加上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行分析、探讨。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7昌盛的秦汉文化(二)》word教案(3)
C、它对人生采取积极态度D、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2、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积极扶植和提倡,最根本的原因是()
A、信佛来世可得到幸福B、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C、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3、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D、编年体断代史
4、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应去下列哪一个城市()
8地位:王充是最杰出的思想家代表。代表作:《》
三、司马迁和《史记》
9地位: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代表作:《》
10《史记》叙史范围:记述了从到时期的史事。
11价值:是我国第部体史;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2艺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这些俑用 塑造烧制而成的,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合作探究】
秦始皇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件,陶 马六百余匹,战车一万多辆。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
②这一时期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是什么?
③该雕塑艺术品被誉为什么?
【巩固训练】
1、关于道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土 生土长的宗教B、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题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课型
新授
班级
七年级()班
课堂流程
具体内容
学法
指导
学习
目标
了解秦汉时期的宗教、司马迁的《史记》、 秦兵马俑的有关知识;
增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强
学习重点:佛教、道教在我 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的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86-87页“导入框”及“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课文,思考回答:
1、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古印度,西汉末年)
2、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3、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A、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B、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C、所以,这两种宗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
4、根据87页“动脑筋”:这段电视剧里的情节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不符合。
因为佛教到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有的地方兴建佛寺和尼姑庵,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事情。
而剧中吕后则是秦汉之际的人物,那时佛教尚未传入内地,哪来尼姑庵供吕后藏身?)
过渡讲解: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
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
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
王充和《论衡》
指导学生阅读87-88页“王充和《论衡》”课文,根据88页“动脑筋”思考回答:
1、王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人死了,血脉精气都已消亡,骨肉形体化为灰土,怎么会变成鬼呢?)
2、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
因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化为灰土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
所谓“鬼神”只是迷信思想虚构的产物。
)
过渡讲解:很显然,王充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不愧为东汉的杰出思想家。
此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西汉的司马迁。
司马迁和《史记》
指导阅读88页“司马迁和《史记》”课文、“文献资料·司马迁语录”、插图《司马迁采访史迹》等,思考回答:
1、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父亲是史官,家教良好。
他本人读书很多,还寻访许多名胜古迹,刻苦努力,终于写成《史记》。
)
2、《史记》主要记述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怎样?
(《史记》主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3、《史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实事求是。
如:肯定陈胜、吴广起义,指斥暴君、酷吏,大胆评论汉武帝的功过等。
)
过渡讲解: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
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史事的崇高品德。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选择的是“重于泰山”。
因此,他做到了求真务实、不畏权势、视死如归,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指导阅读89页“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课文,思考回答:
1、秦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用泥土塑造烧制而成,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当,造型精美。
)
2、根据89页“活动与探究1”回答:这四个秦俑正在做什么?
(从左到右:正在检阅士兵的将军、跪射的士兵、立射的士兵、驾驭战车的军官。
)
3、根据90页“活动与探究2”回答:有个俑坑里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天下大乱,秦朝已无力继续建造未完成的地下军阵。
)
4、根据89页“动脑筋”回答:秦兵马俑为什么都面向东方?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强大国力。
秦所灭的六国都在秦国的东方,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反叛。
)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58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当堂完成89页“练一练”: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D)
A、汉武帝
B、秦始皇
C、陈胜
D、班超
3、讨论:上一题为什么选班超?(《史记》主要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而班超是东汉人物。
)
4、布置课外作业:
A.新学案58——59页[自我测评]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必答);讲成语故事(选答)。
B.新学案90——92页“第三单元自测题”[单项选择]第11题、[配伍填空]题(必答);[知史识途]和[史海拾贝](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