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哲学思想(1)

合集下载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全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全

内经选读名词解释全第一单元养生1.天真:先天之真气。

2.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遵循。

3.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

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

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4.不妄作劳:劳作合宜,不违背常规和法度。

妄,乱也。

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

5.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形,指形体。

神,指精神。

俱,全也,引申为健全、和谐。

6.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7.不知持满:不懂得保持精气充满。

8.不时御神:不善于使用精神,不善于把握和调养自己的精神活动。

时,善也;御,用也。

9.XXX贼风:四时不正之气。

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10.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闲清静。

虚无,心无杂念。

11.精神内守:精神守持于内而不使外耗。

12.高下不相慕: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不互相倾慕,安于本位。

13.XXX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材力行之,便可免受表里邪气的风险。

14.天数:自然所赋之寿数,即天年。

15.齿更:人到七八岁,乳牙脱落,被XXX代替,谓之齿更。

更,更换。

16.天癸至:肾精中具有增进生殖性能感化的物质充盛而施展感化。

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至,充盛、发挥作用。

17.地道不通: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18.精气溢写:肾中精气盈满而能外泄。

写,通泻,此为泄之义。

19.阴阳和:指男女交合。

一说男子阴阳气血调和。

20.却老而全形: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

21.发XXX:形容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

22.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

被,同披。

23.XXX:形容夏季植物繁茂秀美的大自然景象。

24.XXX:描述春季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发展的自然形象。

25.XXX:描述夏日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情景。

谈谈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反映

谈谈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反映

谈谈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反映一说起老子,便会有人很自然地联想起“黄老”、“庄老”、“道教”,而将老子的哲学思想看成是消极颓废和唯心主义的。

其实这种看法既不公允、也不准确。

下面仅就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反映作一概括性介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医学有着较深的影响,这在《黄帝内经》中有突出的表现。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剖析,应该肯定,自然科学是受哲学支配的。

这正如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的那样:“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3页)。

而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受哲学的影响。

如上所述,老子的哲学思想打破了神学迷信的桎梏,已发展成为朴素的直观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而又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道”是古代唯物主义精气学说的代表之一,从原始意义上说,“道”、“精”、“气”三者是一致的、无本质的区别,都是构成世界万物最本原的物质,古代医学的最杰出的文献《黄帝内经》充分反映出这一点。

精气学说几乎贯穿于《内经》所有篇章,而且又有多种表现形式。

比如它把精、气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种,其先天的精,即“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篇》),也即“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篇》)之精。

这种精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最基本物质。

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其后天之精则指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称之为水谷之精或水谷之气。

至于《内经》所谓五脏之精、五脏之气、脏真之气、原气、宗气、营气、卫气、经气、脉气、血气、神气等等则是既源于先天而又有赖于后天的滋养。

此外如正气与邪气;正常的五运六气、六气与六淫之气;阴气与阳气等等也都是精气学说的不同角度的反映。

这些气是用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物质。

《内经》还进一步将一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科学地归结为体内具有生命活力的“气”的运动。

内经选读哲学思想(1)

内经选读哲学思想(1)

内经选读哲学思想(1)哲学思想1106(填空)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1)。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1107(填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1109 (了解)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逆气象阳:比喻人体上逆之气如自然气候之久晴不降雨。

1201(选择、填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论述:治病必求于本。

答: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乃至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故诊治疾病要抓住阴阳这个根本。

所谓“治病求本”,约而言之,即诊断上要重视诊察阴阳失调的状况,治疗上要重视纠正阴阳的偏颇盛衰,恢复、促进其平衡协调。

论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答:1、飧泄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所致。

张介宾注:“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

”治疗上多宗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类;?胀之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如胃气不降所致的胀满。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探析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探析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探析作者:张念琴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摘要:《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主要的思想,如气、阴阳、五行等;古之医者对《内经》的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黄帝内经》哲学范畴气阴阳五行《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黄籍,但其内容不仅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1.成书时间《黄帝内经》这部经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

该书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与岐伯等人。

然而正如刘安在《淮南子·修务训》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所以黄帝显系托名。

关于《内经》,除部分医学家如张景岳等笃信为黄帝外,多数学者认为非一时一人所作。

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西汉之间。

因为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完成《史记》时,其中关于医学的著作提到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但并未提及该书;而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内经》一书引自刘向、刘歆父子编著的《七略》,这是一部图书目录著作,此时是西汉成帝河平3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

可见《内经》的问世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之间。

①另外,在《灵枢》篇中,广泛地用阴阳、五行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篇都有。

这两个哲学思想都有古老的源头,刚开始是独立发展的,两者的结合始于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而西汉流行阴阳五行学说。

所以本书最早应是在战国末期,最晚成书于西汉。

2.《内经》的哲学范畴《内经》成书时期,中医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件构成的,即所谓的概念和范畴。

内经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的。

《黄帝内经》:来自上古的生命哲学!

《黄帝内经》:来自上古的生命哲学!

《黄帝内经》:来自上古的生命哲学!《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也是我国最早且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它是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对这部古经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学会了解自然,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让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的具体成书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是不管哪个说法,它怎么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两千多年前的一本医书,现在依然被奉为中医经典,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黄帝内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堪称中国养生之第一书。

养生问题的核心是转变生活方式,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内经选读题库8-1-8

内经选读题库8-1-8

内经选读题库8-1-8
问题:
[多选]《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
A.A.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
B.B.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C.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D.D.直觉领悟
E.E.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问题:
[多选]构建《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有()
A.A.阴阳五行
B.B.司外揣内
C.C.援物比类
D.D.直觉领悟
E.E.揆度奇恒
问题:
[多选]《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
A.详于针刺,略于方药
B.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C.天人合一,五脏一体
D.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E.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出处:天津11选5 ;
问题:
[多选]《内经》的学术价值是()
A.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B.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C.一部治病的法书
D.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E.创立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
问题:
[多选]《内经》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
A.天文学
B.历法学
C.气象学
D.心理学
E.生物学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样的?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内经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内经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本教材共分两部分:上篇主要介绍《内经》的基本情况与注家注本,概述《内经》理论体系,强调《内经》 研读指南;下篇按《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类分注解《内经》的相关成果,同时考虑到教学实际需求, 分为哲学思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八章,并精选《内经》相应篇章原文,予以顺 序编号,加以校注、按语,展现《内经》理论内涵及临床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了 解医学理论的源流。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脏腑 第二节气血营卫 第三节五脏藏神
第三章经络
第一节十二经脉 第二节奇经八脉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与发病 第二节病机与传变
第五章病证
第一节热病 第二节咳证 第三节痛证 第四节痹证 第五节痿证 第六节水病
第六章诊法
第一节诊法原理 第二节诊法规范 第三节四诊
第七章论治
第一节论治思想 第二节治则治法
第八章摄生
一 二 三 四
一汤液醪醴 二鸡矢醴
三乌鲗骨藘茹丸 四生铁洛饮
1
五泽泻饮
2
六兰草汤
3
七左角发酒
4
八寒痹熨法
5
九马膏膏法
十半夏秫米汤 十一豕膏
十二 䔖翘饮 十三小金丹
(二)针灸推拿学 专业
(一)中医学类专 业
(三)中西医临床 医学专业
1
(四)中药学 类专业
2
(五)护理学 专业
3
(六)公共课
内经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 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行业
理论体系 病
病 形成

《内经选读》·绪论20170221长大

《内经选读》·绪论20170221长大

4、隋·杨上善注释整理,撰《太素》。
长春中医药大学
5、唐·王冰对《素问》进行了整理、注释。
6、宋·林亿奉召整理《内经》以降医籍以王冰本 为主要底本。 7 、明代翻刻古医书盛行。明·顾从德刻印的宋本 《素问》,刻印错误少、精确。
8、1956年人卫影印了顾本《素问》并出版。
9、1963年人卫将顾本影印本铅字排印出版。
《内经选读》
邵治国
《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 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 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基础,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 医学典籍。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为什么学
学中医为什么必学《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医书。
1)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 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 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 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 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 学的医学巨著。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各 9 卷 81 篇,共计 18 卷 162 篇。其内容除医学 之外,还论及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 人事等问题,内容极为丰富。 就医学内容来看,《素问》《灵枢》在 学术思想、医学内容上是浑然一体的,但各 部分又略有侧重。
长春中医药大学
《素问》侧重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 五行、藏象、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 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等。
单注《素问》
1、王冰 2、吴昆 3、张琦 《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吴注》 《素问识》《灵枢识》
训诂考据
《内经》 注家注本选介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读书余录· 内经辨言》 《香草续校书· 内经素问》 《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开篇就开始讲,说人要能长寿,健康就要顺应自然天道,顺应自然的规律。

具体的规律,体现在四季阴阳的变化。

你要适应失去的变化,去生活,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世纪的规律,体现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们想要健康,就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跟自然同步。

第二,身心合一
内勤强调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宝石,形神合一,这样才不至于内身杂病。

大多数的内伤病都来源于饮食不节,情志过度。

喜怒哀乐,任何一种超过了范围,就会引起人体生病。

第三,治病讲究体察虚实
不认识,黄帝内经中的竖纹还是林淑金在治病调理的过程当中都非常强调虚实,虚就是指正气不足时是指邪气过多。

必须时也是调理人从偏到平和中正的一种状态。

具体操作是不虚泻实。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而《内经选读》作为一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能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从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伯未老先生曾在《内经知要概论》中讲到:“《内经》仅仅是中医的门径,问题就在如何通过这门径来窥视更渊博、更广阔的中医成就。

”而《内经选读》的概论部分就强调了“诵、解、别、明、彰”等学习经典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研读《内经》。

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应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以加深理解和运用。

比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除了掌握其含义外,可以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单纯的诵解《内经》原文仅仅是“纸上谈兵”。

比如可以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来认识《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加深对“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认识等等。

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拓展思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

我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

《内经选读》原文导读部分按《内经》理论体系择要汇集原文,并加以分类、校注、按语,而且酌情添加临床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段原文,主要是阐明阴阳交感、互根与消长关系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其在治则上的体现。

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例,来说明津液的上承输布必赖气之激发与推动,这是阳中求阴的运用。

而张锡纯治疗阴虚发热,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其理相同。

(完整版)《内经选读》习题库及答案

(完整版)《内经选读》习题库及答案

07be17efb7bd5f95《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A、马莳B、李中梓C、吴崑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 )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 )A、《黄帝内经》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完整版)《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二、多选题1、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①王冰②马莳③李中梓④张介宾⑤张志聪(②④⑤)2、《灵枢》之名又叫做()①汉书②针经③易经④九卷⑤七略(②④)3、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 )①《类经》②《黄帝内经太素》③《素问直解》④《内经知要》⑤《素问绍识》(①②④)4、《内经》载五运六气的篇章有()①天元纪大论、至真要大论②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③四气调神大论④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⑤气交变大论(①②④⑤)5、《灵枢》侧重论述()①经络腧穴②运气③刺灸法④藏象⑤养生(①③)6、《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①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②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④直觉领悟⑤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①②③⑤)7、构建《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有()①阴阳五行②司外揣内③援物比类④直觉领悟⑤揆度奇恒(②③④⑤)8、《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①详于针刺,略于方药②四诊合参,辨证论治③天人合一,五脏一体④人生有形,不离阴阳⑤候之所始,道之所生(③④⑤)9、《内经》的学术价值是()①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②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③一部治病的法书④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⑤创立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①②③④⑤)10、《内经》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①天文学②历法学③气象学④心理学⑤生物学(①②③④⑤)三、简答题1、《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样的?通观《内经》诸篇,可以看到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粗精、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早已产生并且历代流传着,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们的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内经》决不是一个时代的成就,决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限为战国,下限为西汉)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冠以“黄帝”,亦不过是托名而已,并不是黄帝时代由黄帝所著。

内经选读绪论

内经选读绪论

二、《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1、认为成书于黄帝时期: 基于书中有“黄帝曰”,认为是黄帝时 期的作品。 宋· 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序》 中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2、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 例如: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素问》 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 清·魏荔彤在《伤寒论本义·自序》中说: “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 于上古。”
3、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王冰,号启玄子。曾任太仆令,平素 钻研医学,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感《素 问》“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 历十二年,重予注释《素问》,于唐宝 应元年(公元762年)完成了校对整理。 他是以全注为祖本,首先调整篇次, 改编为二十四卷,将养生类篇目置于卷 首,反映了作者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
4、灵 枢:
原名《针经》《九卷》。是唐代医家王冰 据道家《神枢》《玉枢》所改。 灵,灵验,效验。
枢,其本义是户枢。引申指事物的重要、 关键的部分。 《灵枢》中记载的针刺的疗效非常灵验, 但必须要掌握其要领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四、《内经》的沿革
1、最早提到《黄帝内经》书名的是《七略》。 已亡佚。(刘向、刘歆父子整理。) 2、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的是东汉班固 的《汉书·艺文志》。 3 、南朝齐梁年间全元起最早注释整理了《素 问》。
6、明· 吴崐《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吴崐,字山甫,别号鹤皋。安徽歙县 自幼聪敏,习儒术医术。精通医学经典 及张仲景等名家著作,后游访天下名医 70余,医术大进,著作甚丰。 他以王冰24卷为蓝本,对《素问》进 行注释。经验较丰富,故对《素问》生 理、病理、脉法等部分理解较好,注释 较详,甚至还纠正了他人注释的谬误。 又由于文字学水平较高,对字词的注 音释义较准确。
2、恒动观: 恒动观,也是《内经》理论体系重要 学术思想之一。认为天地日月、自然万物 都是在不断地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着的,人 体生理病理也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 地运动,发生发展变化着的,自然事物都 是处在动态的变化当中的。

从《黄帝内经》领悟养身哲学

从《黄帝内经》领悟养身哲学

从《黄帝内经》领悟养身哲学
*导读:养生是我们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也是防范于未然的一种表现,通过各种养生方式我们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养生是我们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也是防范于未然的一种表现,通过各种养生方式我们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

那么养生这一说法是从何而来呢?原来,养生哲学的历史非常之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可以先从《黄帝内经》领悟养身哲学,从古代名著来了解养生。

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着5000年前至2000多年前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中华先贤对人类生、老、病、死的思考、实践与总结。

《黄帝内经》开篇即记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向懂得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医师岐伯提出的第一个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据说上古的人,每个人均活到100岁以上,而且生活都能自理。

而今时的人,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内径选读讲稿(可编辑)

内径选读讲稿(可编辑)

内经选读讲稿绪论授课细则表授课对象中医本科授课时数 4目的要求1掌握《内经》的沿革及.领会《内经》的成书。

2.了解《内经》的书名含义。

3.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4.领会《内经》的学术价值重点难点重点:《内经》的沿革难点:《内经》的成书时代、《内经》的医学模式疑点:五运六气形成的时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思考题例参章节小结之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和沿革一、成书年代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代医家、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①黄帝时代; ②战国时期; ③秦汉之际; ④汉代,主要是西汉,其中有些篇章形成于东汉。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 ? 艺文志》 ,它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共为“医经七家”。

而《汉书 ? 艺文志》乃是东汉班固根据《七略 ? 艺文志》摘编而成。

《七略》则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公元前 32 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据此证明, 《内经》的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 32 年,即西汉末年。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远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收录了包括医史人物及医学著作在内的历代科技文化及人物史料,如《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不仅为名医扁鹊、仓公作传,而且记述了《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揣度》《阴阳外变》等一批医学著作。

但未见((内经》书名,而上述古医籍曾经被《内经》所引证。

《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不至于被阅历丰富、治学严谨的司马迁所疏漏。

据此分析,说明《内经》的成书当在《史记》成编之后,据史学家考证, 《史记》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以一公元前 91 年)撰成。

《黄帝内经》哲学思想探

《黄帝内经》哲学思想探

作者: 葛荣晋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80-85页
主题词: 黄帝内经;唯物主义;阴阳二气;素问;辩证法思想;中国哲学史;自然界;宇宙万物;唯物论;我国古代
摘要: <正> 《黄帝内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大概成书于西汉初年,系黄老学派医学分支的作品.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典籍,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它包含有丰富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唯物主义的宇宙现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黄帝内经》作者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的始基.世界上的气虽然种类很多,例如自然界的天气、地气、风气、寒气、暑气、热气、燥气、湿气、火气等。

还有人体中的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等等。

但是归根结底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阴气和阳气.在《黄帝内经》。

内经哲学思想

内经哲学思想
变化及的外在的表现。(名词解释题) 治病必求于本:本:根本,这里指阴阳。(简答题)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释义】 黄帝说:阴阳的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一切事物的 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使万物显露形象或发生运动变 化的力量所在。凡诊治疾病,必须从阴阳这个根本入手。
的基础
气分而为阴阳, 阴阳二气的交替作
对立统一是万 用形成五行规律,
物运动变化的 用生克乘侮进一步
泉源
分析复杂规律
是认识说明宇宙本原及万物构成、生灭变化规律的先进思想文化
医学
用于认识生命,分析人体,整理医疗经验,升华医学 理论,建构学术体系——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思想基础:
【释义】 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 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反常变化引起的病理变化。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小结】 “升清降浊”是阴阳升降的正常表现:升清即热气升清,多指脾胃阳热之气 腐熟、熏蒸水谷,化生精微,升散、四布全身的作用;降浊即寒气降浊,又 常指代谢中产生的大小便等秽物,经胃肠传导而下降、排泄的功能。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即为人体阴阳升降失调所 致的常见病变。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府。”
【注解】 清阳、浊阴:此处的清阳指饮食所化的清阳之气、呼吸之气及五官的感官功 能;浊阴则指大小便。(名词解释题) 清阳、浊阴:此处的清阳指卫阳之气,浊阴指精血津液。(名词解释题) 清阳、浊阴:此处的清阳指水谷精微,浊阴指饮食糟粕。(名词解释题)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20170228长大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20170228长大
刻诊: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垂头俯身,言语 低微,未见喘促气急之状; 舌淡体小少苔,脉来 左右沉细弱。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 全家十数口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全家十数口 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
胸中大气失其所居,陷走于下所致的大气 下陷证。
治宜升举大气;
“因此,调养生命,治疗疾病,不效法天气 演变的规则,不遵循地气化生的机理,那么灾害 就会降临人体啊!”
生命源于天地之气
天人相应
天食人以五气, 天食人以五气 天气 —— 肺 地气 —— 嗌 风气 —— 肝 雷气 —— 心 谷气 —— 脾 雨气 —— 肾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按语;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 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 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 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 》、《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 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 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 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 规律。表现在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气,以及具有相似的阴阳五行结构,并遵循 相同的规律。
原文1201、1202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长,阴杀阳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 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黄帝内经》哲学范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主要的思想,如气、阴阳、五行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黄籍,但其内容不仅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1.成书时间《黄帝内经》这部经书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

该书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与岐伯等人。

然而正如刘安在《淮南子·修务训》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所以黄帝显系托名。

关于《内经》,除部分医学家如张景岳等笃信为黄帝外,多数学者认为非一时一人所作。

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西汉之间。

因为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完成《史记》时,其中关于医学的著作提到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但并未提及该书;而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内经》一书引自刘向、刘歆父子编著的《七略》,这是一部图书目录著作,此时是西汉成帝河平3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

可见《内经》的问世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之间。

另外,在《灵枢》篇中,广泛地用阴阳、五行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篇都有。

这两个哲学思想都有古老的源头,刚开始是独立发展的,两者的结合始于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而西汉流行阴阳五行学说。

所以本书最早应是在战国末期,最晚成书于西汉。

2.《内经》的哲学范畴《内经》成书时期,中医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件构成的,即所谓的概念和范畴。

内经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气、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的。

2.1气气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自其形成后就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发展方向,并且对天文、地理、农学和医学等古代科学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气的观念起源很早,据考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出现了“气”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思想1106(填空)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1)。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1107(填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1109 (了解)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逆气象阳:比喻人体上逆之气如自然气候之久晴不降雨。

1201(选择、填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论述:治病必求于本。

答: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乃至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故诊治疾病要抓住阴阳这个根本。

所谓“治病求本”,约而言之,即诊断上要重视诊察阴阳失调的状况,治疗上要重视纠正阴阳的偏颇盛衰,恢复、促进其平衡协调。

论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答:1、飧泄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所致。

张介宾注:“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

”治疗上多宗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类;䐜胀之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如胃气不降所致的胀满。

张介宾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䐜胀。

”治疗时当以通降浊阴为主。

2、本句以阴阳为刚,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泻为完谷不化的泄泻,瞋胀指胸膈胀满。

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泻证。

浊气,属阴当降,阴泄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变现为胸膈胀满。

因脾气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

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1202(填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论述:“清阳、浊阴”的意义及走向1、清阳:人体吸入的自然界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上窍:耳、目、口、鼻浊阴: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前后二阴;2、清阳:阳气 (卫气)腠理:皮肤、肌肉、脏腑之间的间隙浊阴:精血津液五脏:心、肝、脾、肺、肾;3、清阳: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四肢:上肢、下肢浊阴:代谢后的糟粕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1203(选择)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名词解释1.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

2.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

论述:壮火与少火的概念及对人体的影响①“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虽其本义是阐述药物的峻烈和温和对人体正气的不同作用,但在更深层次上表明了人体“气”与“火”之间的关系,即亢盛的阳气消耗人体的正气,而温和的阳气助益人体的正气②这一理论在《内经》理论中阐发颇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伤气”,《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均认为火热太过耗伤人体精气。

1204(填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1205(填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1206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1]人形,列别藏腑[2],端络经脉[3],会通六合[4],各从其经,气穴[5]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6],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嚘(1),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1207(填空)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208(选择、填空)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烦冤:心胸烦乱、满闷。

论述:“阴胜、阳盛”各自的症状?答:阴胜:身寒(阴胜的外证);汗出(阴寒过盛,表阳虚衰,固摄无力,津液外泄)身常清(阴盛阳虚,肌表失于温煦);数栗而寒(寒气内盛);寒则厥(阳气不达四末);腹满(阳气衰败,阴寒内结);能夏不能冬(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可制约人身阴寒之气,冬季自然界的阴气更助人身阴寒之气。

)阳盛:身热 (阳胜的外证):腠理闭,汗不出而热 (卫阳被郁,开合失司);喘粗为之俯仰(邪热迫肺,肺失宣降);齿干(热盛伤津);烦闷(热扰脏腑,神明不安);腹满(热结阳明);能冬不能夏 (冬季自然界之阴气可制约人身之亢阳,夏季自然界之阳气更助人身之亢阳。

)1209 (选择、填空)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论述:七损八益。

答:杨上善认为“八益”指上文“阳热”的八个症状;“七损”指“阴胜”的七个症状。

王冰认为“七损”指女子月经贵以时下“八益”指男子精气贵乎充满。

张介宾认为七为阳、八为阴。

“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

”即阳常不足之意。

张志聪认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

丹波元简认为八益指女子一七到四七,男子一八到四八;七损是女子五七到七七,男子五八到八八。

马王堆出图的医术显示,七损八益主要是房中术的内容,因而近代多从房中术解释。

因而七损八益无论哪种解释,均是调整阴阳,勿使过乱,才是健康之本。

1210(选择、填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1];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2],而知病所主;按尺寸[3],观浮沉滑涩[4],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权衡规矩:比喻四时正常脉象。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规、矩、权、衡脉象。

1216(了解)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2),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3)之时,死生之期也。

间甚:指疾病的减轻或加重。

1217(填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1218(填空)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1219(填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反受邪。

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1220(填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