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哲学思想(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思想

1106(填空)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1)。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1107(填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1109 (了解)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逆气象阳:比喻人体上逆之气如自然气候之久晴不降雨。

1201(选择、填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论述:治病必求于本。

答: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乃至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规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故诊治疾病要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所谓“治病求本”,约而言之,即诊断上要重视诊察阴阳失调的状况,治疗上要重视纠正阴阳的偏颇盛衰,恢复、促进其平衡协调。

论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答:1、飧泄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所致。张介宾注:“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治疗上多宗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类;䐜胀之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如胃气不降所致的胀满。张介宾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䐜胀。”治疗时当以通降浊阴为主。

2、本句以阴阳为刚,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飧泻为完谷不化的泄泻,瞋胀指胸膈胀满。清气属阳当升,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泻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泄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变现为胸膈胀满。因脾气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1202(填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论述:“清阳、浊阴”的意义及走向

1、清阳:人体吸入的自然界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

上窍:耳、目、口、鼻

浊阴: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下窍:前后二阴;

2、清阳:阳气 (卫气)腠理:皮肤、肌肉、脏腑之间的间隙

浊阴:精血津液五脏:心、肝、脾、肺、肾;

3、清阳: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四肢:上肢、下肢

浊阴:代谢后的糟粕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1203(选择)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名词解释

1.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

2.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

论述:壮火与少火的概念及对人体的影响

①“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虽其本义是阐述药物的峻烈和温和对人体正气的不同作用,但在更深层次上表明了人体“气”与“火”之间的关系,即亢盛的阳气消耗人体的正气,而温和的阳气助益人体的正气

②这一理论在《内经》理论中阐发颇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伤气”,《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均认为火热太过耗伤人体精气。

1204(填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1205(填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1206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1]人形,列别藏腑[2],端络经脉[3],会通六合[4],各从其经,气穴[5]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6],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嚘(1),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