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与思考

合集下载

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分析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现状及涉及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和家长提供参考和解决方案。

一、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现状1. 普遍性: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2019年全国青少年网络安全行为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中学生表示曾经或正在遭受网络欺凌。

2. 类型多样: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形式多样,包括言语侮辱、人身威胁、散布谣言、人肉搜索等。

这些虚拟空间中的攻击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困扰。

3. 影响深远:网络欺凌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受害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增加、自卑心理等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二、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相关因素1. 技术因素: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欺凌行为更加便利。

匿名性和隐蔽性使一些攻击者更加容易逃避法律制裁,给中学生带来更大威胁。

2. 心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心理特点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欺凌的伤害。

孤独感、需要认同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等心理因素增加了他们成为网络欺凌的目标的概率。

3. 教育因素:网络教育的普及尽管为中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并未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网络欺凌问题。

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使得中学生容易陷入网络欺凌的困境。

三、应对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策略1. 家庭的重视:家长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关注和教育,与他们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网络行为和经历。

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和信任,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感。

2. 学校的引导:学校教育要注重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学校内提供网络安全咨询和帮助。

3. 社会的参与:政府、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应共同参与,加强网络欺凌案件的打击力度和法律保护,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可靠。

青少年对网络欺凌的认知与干预

青少年对网络欺凌的认知与干预

青少年对网络欺凌的认知与干预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青少年来说,它既是学习、娱乐的重要平台,也是他们与周围社交圈子保持联系的必备工具。

然而,与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相伴而来的是网络欺凌的增加,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情况以及如何进行干预。

首先,青少年对于网络欺凌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普遍对网络欺凌只停留在传统的辱骂、恶搞、人身攻击等简单的形式上,而忽视了更为隐蔽、狡猾的欺凌方式。

此外,他们可能过于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青少年对于网络欺凌的认知需要提高,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网络欺凌的危害性和可怕程度。

其次,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欺凌干预措施应该多方面发力。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向学生普及网络欺凌的种类和手段,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同时,要建立起反欺凌机制,培养学生主动反击欺凌的能力,并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其次,家长也需积极参与对孩子的网络教育。

他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网络活动,了解他们的网络行为和思维方式,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遭受欺凌的迹象,积极介入并寻求专业帮助。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此外,青少年自身也需要提高对网络欺凌的防范意识,并学会正确应对。

首先,他们需要懂得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同时,在上网时要注意网站的信誉度,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青少年需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上网时间,不沉迷于虚拟世界,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如果遭遇网络欺凌,他们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或专业机构求助,而不是隐忍或自行解决,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总之,青少年对网络欺凌的认知需要得到提高,并配合全社会的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安全。

学校、家长、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安全问题,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管的力度,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让青少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健康成长。

网络霸凌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

网络霸凌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

网络霸凌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霸凌问题。

网络霸凌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通过言语、图片或视频等手段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羞辱或威胁的行为。

这一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认识并解决。

本文将对网络霸凌问题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网络霸凌问题由来已久,但近年来却呈现出越发严重的趋势。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了肆无忌惮的攻击行为。

在网络上,即使不透露个人身份,人们也可以随意发表攻击性言论,使得网络霸凌的威力得到放大。

其次,网络霸凌行为往往更具侵略性。

相比于现实生活中的欺凌,网络上的霸凌更具破坏力,攻击者可以在瞬间将信息传播给数以万计的人,使受害者的伤害进一步放大。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加剧了网络霸凌的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互动性和传播力使得攻击行为更容易蔓延,致使受害者在网络上承受更多的伤害。

面对网络霸凌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提高青少年对网络霸凌问题的认知。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应协同合作,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普及活动等方式,帮助青少年了解网络霸凌的本质和危害,增强他们识别和防范网络霸凌的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网络霸凌行为的打击力度。

立法部门应加大力度,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明确网络霸凌行为的界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开展用户教育,提供举报和投诉渠道,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和谐。

除了以上对策,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和加强个人的网络素养。

个人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传播、参与或支持网络霸凌行为。

同时,个人在遭受网络霸凌时也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家人、朋友、老师或专业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网络霸凌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必须采取行动。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现状、特征、影响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现状、特征、影响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现状、特征、影响及对策研究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现状、特征、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所受到的欺凌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欺凌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以言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威胁、恶意批评、讽刺和侮辱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重点探讨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现状、特征、影响及对策。

网络欺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未成年人的参与。

据统计,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主要受害者和施暴者。

他们通常缺乏对网络欺凌行为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目标。

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寻求认同感和关注,而网络欺凌行为却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精神压力、自尊心受损和学业受到影响。

网络欺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欺凌行为的匿名性是网络欺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欺凌者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通过虚拟账号或匿名软件进行攻击,这使得找到肇事者变得困难。

其次,网络欺凌具有广泛性,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欺凌者可以随时随地对受害者进行攻击。

此外,网络欺凌往往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迅速,容易扩大影响范围。

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受害者往往会经历心理创伤,感到被孤立和羞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摧毁。

其次,受害者可能出现学业和社交问题,他们可能会错过学习机会,难以适应学校环境。

此外,网络欺凌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

家长和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有关网络欺凌的知识和技巧,使孩子能够识别和避免潜在的危险。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欺凌的法律和监管措施。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加强执法力度,打击网络欺凌行为。

同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应该加强对用户身份的核实和管理,限制匿名账号的使用。

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暴力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现象和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暴力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现象和应对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暴力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现象和应对策略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暴力: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现象和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校园暴力问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体育场或教室之中,它已经扩展到了虚拟世界中——网络。

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特有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这些现象,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成长。

一、网络欺凌的现象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上使用各种工具和平台,以恶意攻击、侮辱、威胁、传播谣言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凌或诋毁。

与传统的校园欺凌不同,网络欺凌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匿名性:网络欺凌的施暴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使用虚假账号或匿名方式发布攻击性言论,使得受害者无从寻找源头。

2.覆盖面广:网络欺凌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受害者无法摆脱,在广大的网络空间中传播范围更广,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影响更大。

3.持久性:网络上发布的恶意言论和攻击性信息往往长期存在,受害者难以消除或忘记,对其心理造成的伤害也持续存在。

二、网络暴力的现象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威胁、恐吓、侮辱、诽谤等手段对他人进行精神或心理上的伤害。

与网络欺凌相似,网络暴力也存在一些特点:1.言语暴力:网络暴力主要以言语伤害为主,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具有攻击性的言论、恶意评论等方式,使受害者产生羞辱、恐惧等负面情绪。

2.图片暴力:网络暴力也可以以图片的形式进行,通过发布血腥暴力、恶心不堪的图像或视频,给受害者造成心理恐慌和压力。

3.社交网络暴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网络暴力更趋于集体行为,一条消息或评论往往可以引发大规模的言语攻击和辱骂,对受害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应对策略针对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暴力问题,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降低该现象的发生,并给予受害者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的建议:1.教育引导: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醒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学会区分和回应网络暴力行为,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言语、图像、视频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恶意攻击或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围绕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后果和预防措施。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率和特征。

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其中以中学生为主要受害群体。

网络欺凌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男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欺凌,而女性更多地进行心理和口头欺凌。

二是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研究指出,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体特点和社交网络等。

家庭环境的缺失、父母的忽视和对网络行为的纵容都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

心理因素如自尊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也是青少年进行网络欺凌的重要原因。

三是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

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欺凌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伤害。

心理方面,受害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问题;生理方面,受害者可能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身体症状。

青少年网络欺凌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与周围人的关系紧张,对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有待加强:一是家庭的关注和教育。

父母应关注孩子在网络上的活动,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定期与孩子讨论网络安全问题,并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二是学校的教育和指导。

学校应设置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培养。

教育界还可通过举办讲座、辅导班等形式,向青少年传递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三是社会的监管和引导。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打击。

提倡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远离网络欺凌。

四是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参与网络欺凌行为,同时主动寻求帮助,及时报告网络欺凌事件。

关于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分析及治理建议

关于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分析及治理建议

关于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分析及治理建议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分析及治理建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暴力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威胁。

本文将从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原因分析以及治理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影视等。

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辱骂、恶搞、恶意传播隐私等,给受害人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

网络谣言则是指在网络上故意散播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网络暴力影视涉及恐怖、暴力、血腥等不良内容的传播,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青少年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多样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少年自身的心理、行为特点。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存在审美狭窄、权威认同度高、易冲动的特点,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诱导和影响。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家庭缺乏有效沟通,父母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缺乏监管和引导,导致他们在网络上沉迷和受到暴力信息的侵袭。

第三,网络平台的监管不力。

部分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实名制和内容审核机制,使得青少年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

第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些青少年被迫接受网络暴力观念,以获得认同和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

针对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入手。

首先,加强青少年个人的网络素养和道德教育。

通过在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增强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其次,家庭应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亲子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

第三,网络平台应加强自律,建立完善的实名制认证和内容审核机制,过滤有害信息,减少网络暴力的传播。

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

最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倡导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加强社会对网络暴力的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合力。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它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将就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青少年们享受到了更多的信息和娱乐,但与此网络欺凌问题也随之增加。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受到网络欺凌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像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上经常发生欺凌事件。

而针对网络欺凌的调查,一些研究也发现,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1.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欺凌会导致受害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想法。

调查发现,被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和社交焦虑症等。

2.社交问题: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良,与人沟通融洽度较低的情况。

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欺凌而不敢与同龄人交往,甚至闭门谢客,导致社交问题。

3.学习问题:网络欺凌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较大困扰,影响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

4.安全问题:一些严重的网络欺凌事件还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身体安全受到威胁,甚至会引起更为严重的侵权行为。

1.家庭教育:家长需要重视网络教育和监管孩子上网的行为。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需要与孩子有更多的沟通,加强对孩子的心理抚慰和关心。

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欺凌,避免言行过激。

2.学校教育:学校在教育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上需要加强引导,推动校园伦理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明智使用网络。

3.社会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网络现实交叉领域欺凌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网络欺凌。

4.互联网企业自律:涉及青少年的互联网企业需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增强内容审核、审核机制和安全防护设施,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愈发严重。

网络欺凌不仅使受害者受到伤害,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针对这一严重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以及预防措施。

一、研究现状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定义和形式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对青少年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骚扰,或者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照片、视频等,造成其心理或社会伤害的行为。

青少年网络欺凌主要包括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身体欺凌和性别欺凌等形式。

据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中学和高中阶段。

调查显示,我国高中生中有近30%曾经遭遇过网络欺凌行为,这一数字令人担忧。

而且,有研究表明,女生遭遇网络欺凌的情况比男生更加普遍,受到的影响也更加严重。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相对隐匿的环境,使得施暴者很容易逃避责任;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容易成为网络欺凌的目标;网络欺凌行为还受到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二、后果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网络欺凌可能导致被害者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研究表明,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 社交问题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避开社交活动,与他人产生隔阂,甚至形成社交恐惧症。

这会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3. 学业成绩下降研究表明,遭受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学业成绩普遍下降,学习积极性降低,进而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这种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延续到成年阶段。

三、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重要一环。

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在网络上对青少年进行的搞恶意攻击或者言语伤害,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网络谩骂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青少年网上活动的增多,网络欺凌现象也日益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在过去的几年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了解网络欺凌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预防措施等方面,下面我们将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进行探讨。

研究现状:对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 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等,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2. 后果研究: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抑郁、焦虑、自卑、自闭等问题。

而且,长期的网络欺凌还会导致受害者学业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等严重后果。

3. 预防措施:针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预防,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宣传等。

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学校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抵抗能力。

后果: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会对受害者本人造成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 对受害者的影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而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会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如自杀等。

2. 对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网络欺凌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欺凌现象的存在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出更多的暴力和犯罪行为;这些伤害了青少年的行为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加重社会负担。

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主要活动地方,学校应该加强网络欺凌的教育,包括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如何防范网络欺凌等方面的教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青少年在网络上对其他人进行恶意侮辱、威胁、散布不实信息、故意伤害等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以下将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形式多样化。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形式包括网络言语欺凌、网络关系欺凌以及网络图片、视频欺凌等。

网络言语欺凌是最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恶意辱骂、威胁、造谣等行为;网络关系欺凌主要指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对他人进行排挤、孤立等行为;网络图片、视频欺凌则是通过发布恶搞、羞辱他人的图片或视频来伤害他人。

2.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多重复杂。

青少年从事网络欺凌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

个体因素方面,青少年存在网络欺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攻击性倾向和缺乏同理心;家庭环境方面,未受到充分监管、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都会增加青少年从事网络欺凌的可能性;社会影响方面,媒体对暴力行为的渲染、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元素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二、后果1. 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被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的念头。

这些负面的心理反应会对受害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造成严重的影响。

2. 对社会造成危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危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存在会降低社会的安全感,破坏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会尊重、关爱、公正等价值观的丧失。

由于网络欺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还会增加社会的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成本。

三、预防1. 教育青少年正确的网络行为。

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主要参与者和受害者,教育青少年正确的网络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教导青少年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建立正确的沟通方式。

2. 家庭监督和支持。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心理根源与预防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心理根源与预防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心理根源与预防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暴力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探讨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心理根源以及如何有效预防这一现象。

网络暴力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上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暴力,如网络欺凌、谩骂、人肉搜索等,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心理根源分析
1.匿名性
网络提供了一种相对匿名的环境,使一些青少年更容易在网络上展现出攻击性和暴力倾向,因为他们不用直接承担言行带来的后果。

2.社交压力
在虚拟世界中,社交压力也存在,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追求认可和群体认同而参与网络暴力行为,以获取短暂的虚拟优越感。

3.情绪管理不当
青少年处于成长期,情绪波动较大,一些无法有效管理情绪的青少年可能通过网络暴力来释放负面情绪,将压力转化为攻击。

预防措施
1.提升网络素养
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培养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了解网络言论的影响力,提高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

2.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鼓励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寻求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3.建立尊重文化
倡导尊重、理解和宽容的网络文化,让青少年意识到网络暴力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培养良好的互联网行为习惯。

青少年网络暴力的心理根源复杂多样,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教育、提升素养、关注心理健康和倡导尊重文化,我们可以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构建一个健康和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欺凌的现状与趋势加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网络欺凌的现状与趋势加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网络欺凌的现状与趋势加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欺凌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年轻人成为网络欺凌的主要受害者,并且由于匿名性和广泛传播性,网络欺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加强法律保护以应对网络欺凌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欺凌的现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欺凌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匿名性的滥用: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络欺凌者可以隐藏身份,对受害者进行侮辱、威胁和恶意攻击。

很多受害者无法知道是谁在进行网络欺凌,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伤害。

2.广泛传播的影响:网络欺凌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并且可以长期存在于网络空间中。

一旦被传播,这些信息就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羞辱和品格受损,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

3.年轻人成为主要受害者:由于年轻人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高,他们成为网络欺凌的主要目标。

校园欺凌和虚拟欺凌交织在一起,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大的心理伤害。

二、网络欺凌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欺凌问题可能会呈现出以下趋势:1.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欺凌可能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欺凌者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攻击。

2.虚拟现实的风险: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可能会给网络欺凌带来更大的威胁。

虚拟现实环境中的欺凌行为可能更加难以识别和阻止,对受害者的伤害也更加真实和直接。

3.网络欺凌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全球化特点使得网络欺凌不再局限于国家和地区。

网络欺凌者可以通过跨国网络攻击受害者,这给打击网络欺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加强法律保护的必要性面对网络欺凌的严峻形势,加强法律保护显得尤为必要。

1.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社会各界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明确网络欺凌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切实打击。

同时,应注重提高法律的可执行性,确保法律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加强执法力度:执法机关应积极配合,加大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

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打击网络欺凌的合力。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各种形式的恶意攻击、羞辱和威胁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研究现状1.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种类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恐吓、传播谣言、利用照片、视频进行人身攻击、利用网络空间传播侮辱性言论等。

除了传统的网络欺凌形式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网络欺凌形式,如网络陷阱、网络勒索等。

1.2.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受欺凌情况研究显示,大部分受欺凌的青少年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仅有少部分的受欺凌者会向家长或老师表露自己受欺凌的情况。

这也加剧了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1.3.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主要包括网络匿名性的提供了攻击者躲避责任的途径、青少年心理的脆弱性、个人信息泄露等。

一些心理不健康的攻击者也会因为赢得攻击的满足感而频繁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二、后果2.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网络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2.2. 学业和社交问题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通常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可能会出现学业退步的情况。

他们也可能遭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孤立,导致社交问题。

2.3. 生理健康问题长期遭受网络欺凌会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可能会导致睡眠问题、食欲不振等生理健康问题。

三、预防措施3.1.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网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明确网络行为的底线,同时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强他们对网络欺凌行为的警惕性。

3.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课程设置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和其应对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网络欺凌已经成为青少年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根据最近的研究,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加大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影响和预防措施。

研究现状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对其他人进行羞辱、威胁和侮辱的行为。

根据美国国家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超过20%的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曾经遭受过网络欺凌,这个数字正在逐年增加。

而在中国的调查中也发现,约有40%的青少年曾经受到过网络欺凌的侵害。

影响1.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欺凌会导致受害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自尊心下降、忧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发现,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自杀倾向,甚至引发自杀行为。

2.社交困难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往往会在社交中变得越来越封闭,失去信任感,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出现困难,影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3.学业问题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学业成绩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遭受欺凌的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甚至出现不愿上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习和成长。

预防1.教育和宣传学校和家庭应该定期组织和开展关于网络欺凌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教导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欺凌的行为。

2.建立支持体系学校和社会应该建立支持体系,让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感到被关注和支持。

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监督和管理政府、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的规定和政策,规范网络使用行为,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

4.加强技术安全网络平台和技术公司应该加强技术安全措施,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

也需要某些法律途径对网络欺凌者进行惩罚,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

青少年网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和支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通过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和手段,对另一方进行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的攻击、侮辱、威胁、敲诈或恐吓的行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目前,关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对网络欺凌的概念、类型、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欺凌可以分为直接性欺凌和间接性欺凌。

直接性欺凌是指网络上直接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恐吓等行为;间接性欺凌则是指在网络上发布对他人的负面评价、个人信息的扩散等行为。

研究发现,网络欺凌与青少年的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相关,既有受害者也有施害者。

网络欺凌还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往往会导致被欺凌者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对其学习、社交、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后果不容忽视。

在身体方面,持续遭受网络欺凌可能导致青少年失眠、头痛、胃病等身体疾病。

在心理方面,被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在学业和社交方面,网络欺凌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成绩,使他们远离社交圈子,导致孤立和自闭。

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教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并防范网络欺凌。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欺凌的宣传和倡导,引起社会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网络欺凌的合力。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欺凌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惩网络欺凌行为。

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预防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都应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欺凌的发生,并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主要受害者,他们容易成为网络欺凌者的攻击对象,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络欺凌者也更容易在网络上进行欺凌行为。

网络欺凌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网络欺凌的现状、后果和预防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网络欺凌在青少年中的普遍程度非常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70%的青少年曾经经历过网络欺凌,其中近30%的青少年在过去的12个月内遭受过网络欺凌。

在中国,网络欺凌的普遍率也非常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超过50%的青少年曾经面临过不同形式的网络欺凌,其中包括口头攻击、网络诽谤和网络威胁等。

网络欺凌的后果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容易出现身心问题,如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身体方面,他们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腹泻等身体不适。

此外,网络欺凌还会对青少年的学习造成影响,他们可能会因此出现学习不易、成绩下降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欺凌还可能引发自杀等重大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另外,受害者的社交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如被排斥、孤立、失去信任等情况的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网络欺凌的发生,需要青少年和家长共同发力,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多做些事情。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预防措施:1.提高孩子在网络上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知道不要跟陌生人交朋友,不要过度暴露个人信息,遇到网络欺凌时要及时报告。

2.加强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在班级里开设网络安全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对待网络路上的困扰和尴尬。

3.家长应该多关注子女的网上行为,鼓励他们说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他们的支持者和人生导师。

4.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管,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打击和惩罚,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明亮。

结论网络欺凌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病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现状后果和预防引言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欺凌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青少年在网络上遭受欺凌不仅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给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

研究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了解其后果以及寻找预防的方法十分重要。

一、网络欺凌的定义和形式青少年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上或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对青少年实施恶意行为,以侮辱、威胁、恐吓、歧视、排斥或伤害他人为目的。

网络欺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言语侮辱、人身攻击、传播谣言、恶意排斥、身份盗用和虚假信息发布等。

青少年网络欺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面临类似的挑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约40%的青少年表示曾经在网络上遭受过欺凌行为。

1.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普及率根据研究,青少年在网络上经历欺凌的普及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美国的青少年中有30%~40%表示遭受过网络欺凌;欧洲国家的普及率在10%~25%之间;亚洲国家普及率较低,但仍然有约20%的青少年表示遭受过网络欺凌。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匿名性:网络提供了匿名发言的环境,使得施暴者可以隐藏身份,并更容易进行恶意行为。

(2)追踪困难性:网络上的攻击很难被追踪,这使得施暴者感觉更加安全,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3)广泛传播: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非常快速,恶意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其他人群中,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青少年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后果是多方面的,不仅限于心理层面,还包括身体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交关系等。

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遭受网络欺凌后,常常会面临抑郁、焦虑、自卑、社交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受到网络欺凌的影响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自杀念头甚至实施自杀行为。

网络欺凌也可能对受害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过度沉迷网络和缺乏运动等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近视、肥胖等问题。

3. 学业问题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学业表现也有负面影响。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与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与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与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受到欺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网络欺凌不仅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权益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受到欺凌的情况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网络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暴力、网络谩骂、网络诽谤等。

这些网络欺凌行为不仅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伤害,还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二、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分析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为网络欺凌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容易受到欺凌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容易泄露个人信息。

此外,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网络欺凌的影响。

另外,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影响分析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受到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等。

网络欺凌还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此外,网络欺凌还会对未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

首先,应该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避免受到网络欺凌的侵害。

其次,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网络举报机制,鼓励未成年人及时举报网络欺凌行为,及时制止。

另外,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大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欺凌问题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欺凌问题与解决方案。

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欺凌问题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严重挑战。

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应对和预防网络欺凌:
1. 加强教育和意识:提供针对网络欺凌的教育和意识活动,向青少年传达有关网络安全、隐私保护和人际关系的知识。

教导他们如何辨别和应对网络欺凌的行为。

2. 培养数字素养:培养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教给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技能。

这包括学习有效地管理个人信息、设置隐私设置、避免与陌生人分享个人信息等。

3. 鼓励开放沟通:建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开放沟通渠道,鼓励青少年报告任何网络欺凌或不适的经历。

父母和教育者要倾听和支持,并及时采取行动来保护青少年的权益。

4. 指导适当的社交媒体使用:教导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时要谨慎,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

鼓励他们主动筛选和删除对他们有害或不适当的内容,并避免参与网络欺凌行为。

5. 培养自信和抵抗力:帮助青少年建立自尊和抵抗力,使他们能够应对网络上的攻击和欺凌。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6. 报警和举报机制:教导青少年在面临网络欺凌时,及时报警或向相关平台举报。

了解如何使用举报机制和寻求帮助,确保迅速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

7. 合作共同努力:家庭、学校、政府和社区等各方应共同合作,制定并执行网络安全政策,加强监管和惩罚措施,确保网络环境更加友好和安全。

8. 提供心理支持:对受到网络欺凌影响的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和恢复信心。

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预防和应对网络欺凌问题,确保他们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安全、健康地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与思考一、引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现在我国网站的注册数据位居世界第一,而1997年我国网民才62万。

今年的全国人大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中有代表提出,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随意传播,真伪难辨;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在网上自由呈现;传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围观性、从众性和发泄心理。

这样的网络环境易对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今天的青少年通常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电子技术,包括互联网、社交网络工具(如QQ、校内微博)、手机和在线游戏进行沟通。

这些数字和电子工具是他们同龄群体彼此沟通的“生命线”(Keith & Martin,2005),然而成年人或许低估了科技对于青少年的“影响”。

技术的扩张和可用性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 好处(如教育和社会福利),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欺凌发生率的增加。

二、网络欺凌概念的界定欺凌是一种敌对的和有预谋的恶意活动。

Dake(2003)提出一个人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痛苦后,会将欺凌实施给另一个人。

欺凌引起的情感和身体的损伤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法律行动。

欺凌已逐渐从面对面的伤害转变成多媒体的互动,电子通讯的发展是网络欺凌的基础。

网络欺凌是欺凌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欺凌,它潜伏在隐蔽和匿名的网络空间。

网络欺凌滥用了科学 技术(Willard,2006)。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和互联网发生的。

Hinduja和Patchin(2011)提出每一代孩子都有欺负他人的现象,然而最新的一代,已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加深对他人的伤害程度。

网络欺凌通常会引起青少年的创伤性经历和无数令人不安的躯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后果 (Carney,2008;Hayward et al,2001;Patchin& Hinduja,2006)。

不同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因为技术的便利性、方便性和匿名性可以深入青少年的生活,其形式包括戏弄和嘲笑(Hinduja & Patchin,2010)。

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欺凌是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聊天室、网站和数字信息或图片发送到手机(Kowalski & Limber,2007)等途径实现的。

网络欺凌的监控具有挑战性,因为它通常发生在私人聊天信息、不公开的论坛、个人手机短信和其他形式的交流中,不易被其他人看到(Moire,2012)。

综上所述,网络欺凌就是在网络科技的背景下,人们对他人实施大范围的敌意、重复、攻击和威胁的伤害行为,并造成了他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三、网络欺凌的现状“如果他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早知道他有多么的绝望,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来帮助他。

”——这是一对父母在知道儿子自杀的噩耗后发出的感慨。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站上被同学骚扰后是多么无助时,他们试图改变儿子死去的事实,但为时已晚。

青少年中网络欺凌所造成的悲剧变得越来越多。

(一)国外网络欺凌现象极为严重美国的网络欺凌现象较为严重,研究表明,约1/4的学生遭受过网络欺凌(Li,2006;Wright et al,2009),约1/6的学生欺凌过他人(Li,2006);另有研究表明这些数据被“低估”了(Dehueet al,2008;Kowalski & Limber,2007)。

网络欺凌甚至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杀行为。

例如2009年,两个女学生由于无法忍受学校社交网站的欺凌辱骂而自杀(Starr,2009)。

网络欺凌不仅在美国存在,也在全球许多国家蔓延。

在韩国,一个女学生因在火车上拒绝清理狗便,照片发布到了网上而被骚扰,甚至搬家(2008)。

在日本,14岁的女学生上吊自杀,原因是她的朋友在网络上说她的坏话。

在新西兰,研究发现1530名学生中,43%的参与者曾经历过网络欺凌的事件(Raskauskas,2010)。

在英国,有1429名学生认为他们和挑衅者之间的意图和力量不平衡 (Hunter et al,2007)。

受访者的年龄都在8到13岁,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方法和能力解决被欺负的问题。

另有研究指出,学校中增长的网络欺凌问题是攻击性行为的一个方面(Jenniferet al,2006)。

在加拿大,177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54%的学生是传统欺凌的受害者,25%的参与者曾遭受过网络欺凌,15%的参与者通过网络手段欺凌过他人。

另外,现实生活中曾遭受过欺凌的学生也会变成网络欺凌的实施者。

据调查,大约有3/4的网络欺凌行为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但1/4的网络欺凌行为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

而且即使持续时间短,影响也很恶劣。

调查还显示,有1/3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被骚扰过三次以上,大约有一半的网络欺凌者用电子手段欺负过不止一个人。

(二)国内网络欺凌现象日趋增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网民。

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显示,到2012年初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

近几年社交网络(如微博、贴吧、空间等)的发展,更加速了网络欺凌现象在中国的蔓延。

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对网络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多数人并不了解网络欺凌。

本文搜集了国内近几年的网络欺凌案例,希望引起人们对网络欺凌的关注。

常上网的人一定听说过“人肉搜索”,从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2009年的“贾君鹏事件”到2010年的“主播门事件”。

“人肉搜索”一方面提供给人们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发泄在现实社会中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之后,其会遭受到巨大的人身攻击和伤害。

另一种“中国式”的网络欺凌产生于贴吧。

贴吧为人们建立了一个在线的交流平台,让那些对同一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方便展开交流和互相帮助。

然而,贴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网络问题。

例如2007年,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在贴吧里被攻击,他本人和家人的私人信息被曝光,更有人将他的头像和动物结合在一起,做成漫画并在网络上传播,他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而2009年1月,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调查了900余名小学四年级至中学六年级学生,结果表明,18%的学生曾遭遇网络欺凌,13%的学生承认过去一年内曾于网上欺凌过别人。

四、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心理原因分析网络欺凌已经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部分的学者是从社会环境和政府法律等方面对网络欺凌的原因加以阐述(李静,董金秋,李震英,2010)。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青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

这一时期是人们从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

心理变化产生的问题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一部分原因。

(一)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人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生理发展,只有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同步,人的身心才会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特殊,人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的速度极快,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

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速度不一致,导致了青少年的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了青少年许多心理冲突和矛盾,其心理水平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性。

因为生理上的快速发展,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这种强烈的成人感促使他们产生了独立意识。

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对于想要摆脱孩童时代的青少年,他们急于在互联网中了解世界、证明自己的成长。

他们不再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并且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

但是,青少年并不希望完全摆脱父母,他们希望父母能够在精神上支持和理解自己。

然而许多父母并没有处理好这一时期与孩子的关系。

这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选择网络,他们在网络上发泄情绪,甚至以伤害他人来获得快乐。

此时,父母和教师在青少年心中的道德约束作用相对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自我意识的偏差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他们尝试着扮演种种角色,觉得难以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们。

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也提出,青年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出现同一性混乱的时期。

自我意识的飞跃,使得部分青少年个性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个性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总觉得别人不怀好意,这种想法促使青少年变得压抑和紧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处宣泄自己的痛苦,网络恰好解决了他们的需要。

在网络的世界中,没人知道各自的身份,人们更不会为自己的网络欺凌行为承担后果。

青少年也会产生反抗心理,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冷漠。

现实生活中对于他们想要反抗的人,通常会采取无视的态度。

而强烈的报复心理促使他们在网络上攻击想要反抗的人,将反抗的情绪发泄出去。

网络上还存在着一些“看客”,他们看到有人遭到诋毁,抱着一种漠不关心、看笑话的心态“支持”攻击者。

有些人甚至在互不认识的情况下,一起攻击诋毁他人,唯恐事情没有越闹越大。

这大大促使了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

(三)人际交往的变化与儿童时期相比,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好朋友式”的交往方式逐渐取代了“小团体式”的交往方式。

青少年的交往范围逐渐缩小,他们通常只有一到两个最好的朋友。

其次,朋友在青少年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青少年会和朋友分享他们最私密和最重要的事情,也会为自己的朋友打抱不平。

另外,青少年会对异性产生幼稚的“爱慕之情”。

有研究者称青春期是“疾风骤雨”的时期,男女生之间开始融洽相处。

随着生理的快速发展,男女生之间会互相有好感。

有研究表明,许多网络欺凌的实施者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原因在于好朋友最了解彼此的情况,经济或者外貌差的一方可能会产生自卑和嫉妒心理,接触的时间越长,负性心理积累就越多。

差的一方最终通过网络来恶意中伤自己的朋友,一方面弥补了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好朋友也不会知道攻击者是谁。

也有研究提出,因为自己喜欢的异性和别人交往,许多青少年会在网上展开攻击。

总之,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的变化是网络欺凌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青少年的消极心境青少年时期的消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烦恼增多、孤独和压抑。

中学时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学业压力增加。

学习好的学生虽然在同龄人中是优秀者,但在同学中却容易遭到排斥。

对外貌和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关注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变化。

与比自己有优势(比如学习好、长得漂亮、同伴中地位高等)的人相比,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心理容易孤独和压抑。

长时间的消极心境会造成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形成变态的人格障碍。

许多网络欺凌案例的实施者都是由于长时间消极心理状态的积累,烦恼越来越多,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而做出欺凌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