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课件-古生学应用69页PPT
合集下载
古生物图谱PPT课件
![古生物图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3089534a7302768f993920.png)
071 欧洲浅茅
是一种双壳贝,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的海洋沙底,平时埋在沙 中,只有能收缩的水管露出在沙外。
072 古牡蛎
生活在六千四百万年前的海洋里。它的左半壳大而凹,附着于岩石上; 右半壳小而平,好像一个盖子。
073 坦帕湾珊瑚
生活在一千二百万年前,体长约16厘米,因发掘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湾而得名。
018 本内苏铁
生长在一亿七千万年前的我国北方。这种古代植物,茎粗,叶子呈羽毛状, 与现代的苏铁相似。
019 木 贼
生长在二亿三千万年前,高可达1米,是多年生直立草本蕨类植物。 茎粗大,直径有10厘米,茎上有节,节间中空。生长在山坡湿地或疏林下。
020 裸 蕨
生长在三亿五千万年前,是最古老的陆生植物之一。地上茎直立,高可达1米以上。 侧枝连续两歧分叉,可多达六次。
033 三叶虫
大约生活在五亿年前的节肢动物。长约数厘米,通常紧贴海底游 弋,或潜伏在泥砂中,捕食蠕虫为食。到二亿三千万年前,三叶 虫完全绝灭了。
034 双角环形虫
生活在六亿年前海洋里,是无数环形动物中的一种。因为它的身 体前端有两个像牛角状的触手,所以叫它双角环形虫。
035 太阳虫
生活在六亿年前,是一种最低等的动物。身体呈球形,有许多尖针状 的伪足,放射状排列在身体四周,用来捕捉食物。太阳虫有许多种, 几乎全部生活在淡水中。
068 海笋
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的海底里,贝壳薄而脆。体形虽小,但能 在岩石或珊瑚礁上,穿凿洞穴栖息。
069 笊蛤
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外貌很像今天的蛤子,两瓣壳较厚,常在海 底沉积物表面挖洞居住。
070 古竹蛏
生活在五亿七千万年前,外貌和今天的竹蛏相似,体呈长方形, 两瓣壳形似竹片,栖息在浅海沙泥中。
古生物学课件-4腔肠共68页
![古生物学课件-4腔肠共68页](https://img.taocdn.com/s3/m/4e52e09af7ec4afe05a1df68.png)
第一节 概述
• 不具有脊椎 • 身体结构简单,无神经系统的分化,神经
中枢位于消化管腹侧 • 骨骼系统为外骨骼
17
33
古无脊椎动物分类(57页)
• 原生动物(蜓,放射虫,有孔虫) • 侧生动物(海绵,古杯)(2层细胞,无组织) • 真后生动物(腔肠,扁形动物,软体, 环节,
节肢, 苔藓,腕足,棘皮,半索等动物门)
17
36
腔肠动物两种体型
腔肠动物生活方式
• 水螅型 圆筒状,有基盘,开口向上,固着。 单体或群体。
• 水母型 圆盘状、伞状,口朝下, 漂游。单体。
17
37
腔肠动物门分类
刺细胞亚门 水螅纲(Hydrozoa) (Cnidaria) 原始水母(Protomedusae)
钵水母纲(Scyphozoa) 珊瑚纲(Anthozoa)
• 腕足动物门
• 脊椎动物门
17
2
17
6
17
7
17
8
17
9
17
10
17
11
17
12
被子植物
17
13
57页
17
14
17
15
海绵动物
17
16
古杯动物
17
17
17
18
水螅
腔肠动物
水母
17
珊瑚
19
17
20
单板纲(新笠贝)
多板纲(石鳖)
(乌贼)
17
(鹦鹉螺) 头足纲
21
腹 足 纲
D纪四射珊瑚两条生长带之间约有385-410条生 长线,C纪有385-390条。由此推测D、C纪一年的 天数要比现代多。
• 不具有脊椎 • 身体结构简单,无神经系统的分化,神经
中枢位于消化管腹侧 • 骨骼系统为外骨骼
17
33
古无脊椎动物分类(57页)
• 原生动物(蜓,放射虫,有孔虫) • 侧生动物(海绵,古杯)(2层细胞,无组织) • 真后生动物(腔肠,扁形动物,软体, 环节,
节肢, 苔藓,腕足,棘皮,半索等动物门)
17
36
腔肠动物两种体型
腔肠动物生活方式
• 水螅型 圆筒状,有基盘,开口向上,固着。 单体或群体。
• 水母型 圆盘状、伞状,口朝下, 漂游。单体。
17
37
腔肠动物门分类
刺细胞亚门 水螅纲(Hydrozoa) (Cnidaria) 原始水母(Protomedusae)
钵水母纲(Scyphozoa) 珊瑚纲(Anthozoa)
• 腕足动物门
• 脊椎动物门
17
2
17
6
17
7
17
8
17
9
17
10
17
11
17
12
被子植物
17
13
57页
17
14
17
15
海绵动物
17
16
古杯动物
17
17
17
18
水螅
腔肠动物
水母
17
珊瑚
19
17
20
单板纲(新笠贝)
多板纲(石鳖)
(乌贼)
17
(鹦鹉螺) 头足纲
21
腹 足 纲
D纪四射珊瑚两条生长带之间约有385-410条生 长线,C纪有385-390条。由此推测D、C纪一年的 天数要比现代多。
古生物学课件
![古生物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27130d844769eae009edf3.png)
有孔虫的世代交替示意图
4、有孔虫壳的双形现象
无性世代所产生的壳(配子母体的壳),其初房 大,壳室少,个体小—微球型壳 有性世代所产生的壳(裂殖体的壳),其初房小 ,壳室多,个体大—显球型壳 显球型个体行有性生殖,产生微球型个体 微球型个体行无性生殖,产生显球型个体 双形现象—同一种由于世代交替,产生了两种( 微球型、显球型)不同类型的壳
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续)
P1-2:壳体一般较大;纺锤状、圆柱状;旋壁蜂 巢层式;隔壁褶皱强烈;旋脊消失( Parafusulina) 另一部分隔壁平直;副隔壁及拟旋脊极盛 出现拟旋脊和列孔为中二叠世的蜓 P3:趋于衰退,个体小;旋壁二层式(致密层+ 透明层);隔壁褶皱强烈而规则;出现特殊形 状的蜓(Palaeofusulina, Codonofusiella) P33: 绝灭
2、蜓壳的基本特征
大小:一般4-5mm,小者不到1mm,大者可 达3-6cm 形态:纺锤形、椭圆形、圆柱形、球形、 透镜形
3、 蜓壳的形态
4、蜓壳的基本构造(1)
Fusulinina structure
初房与旋壁
初房:位于壳的中央,一般呈圆球形,最早形成 的房室 旋壁:虫体分泌的硬体,它围绕一假想轴增长, 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内部的房室
生态: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 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平静浅海中。 地史分布:始现 C13 极盛 P2 衰退 P3 灭绝 P末
9、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
C13 :始现;个体小;透镜状,圆盘状(短 轴型);旋壁单层式及双层式;隔壁平直; 旋脊小(Eostaffella,Millerella) C21:个体稍大;近方形,纺锤形;旋壁三层 式、四层式;隔壁平直或两端褶皱(有的较 强烈);旋脊发育( Fusulinella,Profusulinella) C22:个体增大;旋壁出现蜂巢层;隔壁褶皱 趋于强烈;旋脊发育(Triticites )
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课件
![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7b720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b.png)
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 • 生物条件 • 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2.2.3 埋藏条件
• 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
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
冻土等。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
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2.3.4 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 • 也称为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 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虽其 无形,但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如各种有 机质,氨基酸等
• 2.3 化石的保存类型
的生物遗体
2.2.4 时间条件
•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 埋藏后不被再发掘出来 • 石化作用时间 •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2.2.5 成岩石化条件
•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 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petrifaction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 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 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3 本节要求
• 本节掌握: • 石化作用及其类型; • 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 化石形成的条件; • 化石的类型
• 课下自学掌握: • 化石的埋藏学
化石的类型
不完整性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定义
本节小结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生物体与生物群的变化
2.2.3 埋藏条件
• 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
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
冻土等。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
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2.3.4 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 • 也称为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 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虽其 无形,但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如各种有 机质,氨基酸等
• 2.3 化石的保存类型
的生物遗体
2.2.4 时间条件
•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 埋藏后不被再发掘出来 • 石化作用时间 •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2.2.5 成岩石化条件
•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 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petrifaction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 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 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3 本节要求
• 本节掌握: • 石化作用及其类型; • 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 化石形成的条件; • 化石的类型
• 课下自学掌握: • 化石的埋藏学
化石的类型
不完整性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定义
本节小结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生物体与生物群的变化
古生物学 1 古生物学-绪论PPT幻灯片
![古生物学 1 古生物学-绪论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257f5ed5bed5b9f3f80f1c3f.png)
石层的沉积环境一致。否则为异地埋藏。
四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
化石 生物总数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一
➢ 种类的不完整性 ➢ 数量的不完整性 ➢ 种间的不平衡性 ➢ 形态的不完备性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二
常形成化石 少量化石
部分类型形成化石 无化石记录
8个门常形成化石 4个门有部分类型形成
化石 5个门有少量化石 18个门无化石记录
(一)化石的石化作用 及类型
(3)升溜作用——一般发生 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 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其 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 (氧、氢、氮)在地下的 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 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 质形成薄膜。如:植物的 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 物的化石。
(二) 化石的保存类型
➢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 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 化石 1 实体化石(Body fossil)
1完整程度:原地埋藏类型化石完整,细微结构未破 坏;异地埋藏多破碎。
2分选:原地埋藏者大小一致(?)、个体发育不同 阶段化石均有保存,无分选性;异地埋藏者个体基 本一致(?),分选好。
3两壳比例:原地埋藏者基本1:1,否则为异地埋藏。 4生态类型的保存位置:原地埋藏往往保存生物生存
时的位置和状态。 5其他:原地埋藏者,化石的古生态分析结果和含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 规律和相关地质纪录的学科。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 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 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 强调三个方面 ➢ 生物界 ➢ 发生发展 ➢ 地质记录
--化石埋藏类型划分
四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
化石 生物总数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一
➢ 种类的不完整性 ➢ 数量的不完整性 ➢ 种间的不平衡性 ➢ 形态的不完备性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表现 之二
常形成化石 少量化石
部分类型形成化石 无化石记录
8个门常形成化石 4个门有部分类型形成
化石 5个门有少量化石 18个门无化石记录
(一)化石的石化作用 及类型
(3)升溜作用——一般发生 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 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其 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 (氧、氢、氮)在地下的 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 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 质形成薄膜。如:植物的 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 物的化石。
(二) 化石的保存类型
➢ 按化石保存特点不同,可分为实体 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 化石 1 实体化石(Body fossil)
1完整程度:原地埋藏类型化石完整,细微结构未破 坏;异地埋藏多破碎。
2分选:原地埋藏者大小一致(?)、个体发育不同 阶段化石均有保存,无分选性;异地埋藏者个体基 本一致(?),分选好。
3两壳比例:原地埋藏者基本1:1,否则为异地埋藏。 4生态类型的保存位置:原地埋藏往往保存生物生存
时的位置和状态。 5其他:原地埋藏者,化石的古生态分析结果和含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 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 规律和相关地质纪录的学科。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 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 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 强调三个方面 ➢ 生物界 ➢ 发生发展 ➢ 地质记录
--化石埋藏类型划分
关于古生物的ppt
![关于古生物的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9fd1c190c69ec3d5bb75e3.png)
古生物基础知识
(2-1)
重庆科技学院 黄新武
2010年9月29日
第一节 古生物总论
• 一、相关概念 • 古生物是地史时期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
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古、今生物一般以 全新世开始为界。 • 绝大部分古生物现已绝灭,人们只能借助 化石来研究古生物。 • 化石即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它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各门类古生物简介
• 一、常见的古无脊椎动物简介 • 1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 :是一类最低等
的微体动物,属于真核单细胞动物,多为水生。 原生动物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本门常见化 石有放射虫、有孔虫等。
• (1)放射虫目( Radiolaria ) :寒武纪延续至 今,是一类海生浮游原生动物。其形态多样,一 般为球形、帽形等。个体直径 0.1 一 2.5mm 。 大多数放射虫的骨骼绕中心紧密连成网状,骨骼 成分多为硅质,其沉落海底不易溶解,可大量富 集成放射虫软泥。
• 古生物与成岩和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煤、石油、油页岩的 形成也与生物密切相关。
• (六)为月、地系统演变研究提供资料
• 很多生物的骨骼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日、月、年等生长周 期。如珊瑚生长纹代表一天的周期,现生珊瑚一年约有 360 圈生长纹,而石炭纪的珊瑚 1 年有 385 — 390 圈生 长纹,说明石炭纪一年的天数要比现代多。
遗体最终也保存于水域或陆地中)。 • 生活于水域中的生物统称水生生物。水生生物除少数生活
于大陆水域外,主要是生活于海洋中的海生生物。 • 生活在大陆上的生物统称陆生生物,陆生生物包括生活于
大陆水域中的水生生物及陆地上的生物。 • 陆地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因陆地多处于剥蚀区,所
以其化石保存较少。 • 陆生生物化石主要是生活于河、湖、沼泽等水域中的水生
(2-1)
重庆科技学院 黄新武
2010年9月29日
第一节 古生物总论
• 一、相关概念 • 古生物是地史时期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
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古、今生物一般以 全新世开始为界。 • 绝大部分古生物现已绝灭,人们只能借助 化石来研究古生物。 • 化石即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它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各门类古生物简介
• 一、常见的古无脊椎动物简介 • 1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 :是一类最低等
的微体动物,属于真核单细胞动物,多为水生。 原生动物整个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本门常见化 石有放射虫、有孔虫等。
• (1)放射虫目( Radiolaria ) :寒武纪延续至 今,是一类海生浮游原生动物。其形态多样,一 般为球形、帽形等。个体直径 0.1 一 2.5mm 。 大多数放射虫的骨骼绕中心紧密连成网状,骨骼 成分多为硅质,其沉落海底不易溶解,可大量富 集成放射虫软泥。
• 古生物与成岩和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煤、石油、油页岩的 形成也与生物密切相关。
• (六)为月、地系统演变研究提供资料
• 很多生物的骨骼形态都表现出明显的日、月、年等生长周 期。如珊瑚生长纹代表一天的周期,现生珊瑚一年约有 360 圈生长纹,而石炭纪的珊瑚 1 年有 385 — 390 圈生 长纹,说明石炭纪一年的天数要比现代多。
遗体最终也保存于水域或陆地中)。 • 生活于水域中的生物统称水生生物。水生生物除少数生活
于大陆水域外,主要是生活于海洋中的海生生物。 • 生活在大陆上的生物统称陆生生物,陆生生物包括生活于
大陆水域中的水生生物及陆地上的生物。 • 陆地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因陆地多处于剥蚀区,所
以其化石保存较少。 • 陆生生物化石主要是生活于河、湖、沼泽等水域中的水生
古生物学课件
![古生物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a44139eefdc8d376ee3288.png)
59
属(genus)
是由起源上有直接联系,在形态、构 造、生理、生态等特征上相似的若干个物 种所构成的分类单位。即由一些具有某些 共同特征,亲缘关系又十分亲近的一些物 种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分类单位。
60
一些特征相似而亲近的属,继而构成 科级单位,并以此类推,便可建立起各级 分类。在分类学上,这种以亲缘关系逐步 建立起来的分类,它反映了生物之间的演 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因此叫做自然分类。
(2)交代作用
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 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 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 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 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 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29
30
(3)升溜作用
一般发生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 白质骨骼中 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 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 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 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 物。
(1)生物学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应以符 合国际生物命名法则的最早刊出名称为准, 后来提出的名称(同一类生物)应作为同 义名而废除。 (2)必须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和日期。 (3)各级分类单元的命名需要用两国文字 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67
58
种(species)
又称物种,它是由于一个或许多个居群(或 称种群)所组成的一个自然单位,同种的个体具 有基本相同的形态、构造、生理和生态等特征, 都能互相交配而繁殖后代。 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交配繁殖,这种现象 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 的基础。 自然界同一个物种,常常由于环境的隔离而 造成居群之间的差异,一旦它们的差异达到一定 程度时,那么,即使它们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彼 此间也不会交配而繁殖后代了,结果形成了新的 物种。
属(genus)
是由起源上有直接联系,在形态、构 造、生理、生态等特征上相似的若干个物 种所构成的分类单位。即由一些具有某些 共同特征,亲缘关系又十分亲近的一些物 种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分类单位。
60
一些特征相似而亲近的属,继而构成 科级单位,并以此类推,便可建立起各级 分类。在分类学上,这种以亲缘关系逐步 建立起来的分类,它反映了生物之间的演 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因此叫做自然分类。
(2)交代作用
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 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 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 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 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 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29
30
(3)升溜作用
一般发生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 白质骨骼中 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 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 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 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 物。
(1)生物学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应以符 合国际生物命名法则的最早刊出名称为准, 后来提出的名称(同一类生物)应作为同 义名而废除。 (2)必须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和日期。 (3)各级分类单元的命名需要用两国文字 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67
58
种(species)
又称物种,它是由于一个或许多个居群(或 称种群)所组成的一个自然单位,同种的个体具 有基本相同的形态、构造、生理和生态等特征, 都能互相交配而繁殖后代。 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交配繁殖,这种现象 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 的基础。 自然界同一个物种,常常由于环境的隔离而 造成居群之间的差异,一旦它们的差异达到一定 程度时,那么,即使它们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彼 此间也不会交配而繁殖后代了,结果形成了新的 物种。
古生物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PPT课件
![古生物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cdb969a1c7aa00b42acb5c.png)
•
主要发展趋势
• (1)在古生物学方面,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 ,开拓了研究超微体化石的新途径。
• (2)有许多边缘学科, 如与物理化学相结合 的分子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化学等。
• (3)古地磁学的应用,海底地质资料的积累
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地球深部的研究,进一步揭
开了海底扩张的奥秘,进而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它已成为当代地层学研究的趋向。
2020/8/5
西安科技大学
5
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岩石学(Petrology): including: sediment rock; metamorphosed rock; lava
• 构造学(Tectonics) including: fold;fault;cranny;
• 古生物与地层学 (Pal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 )
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
2020/8/5
西安科技大学
10
第一篇 古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目的和要求: 理解生物的进化方式,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 程和主要进化思想,以及生命起源假说和生物的早期 演化做一般性的认识; 重点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 系。
重点和难点: 生物进化的层次(小进化、大进化);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4)将数学地质运用到地球历史的研究,并 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学习安排要求
• 学科性质:必修课
• 授课课时:约45 实验课: 5次
• 古生物:7周
地层学:8周
•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讨论、提问+化石和剖面观测+作业
• 学习方法
自学+听讲+作业+思考+实践
第三章古生物学的应用-精品文档
![第三章古生物学的应用-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9f5c3fead51f01dc281f1be.png)
布广泛、生活习性多样的庞大类群。
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
总结:
元古代(2500-590Ma):原始菌、藻类时代
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藻类时代 晚古生代(410-250Ma):蕨类(孢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250-65Ma):裸子植物时代 新生代(65Ma-现在):被子植物时代
2.4. 动物界的演化(变)
最早动物出现在元古代晚期,为无脊椎动物。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海螺、田螺、贝壳、昆虫
等都是无脊椎动物。
• 古生代(590-250Ma) (1)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出现,以寒武纪初 期生命大爆发为起点,其中最为繁盛的是三叶虫、笔石、头 足类、腕足类及珊瑚等。
古生物学的应用
������ ������ 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 ������ 2 古生物学与生物演化 ������ ������ 3 古生物学与环境分析 ������ ������ 4 古生物学与地质年代 ������ ������ 5 古生物学与矿产资源 ������ ������ 6 古生物学与人类文明
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1 化石的野外采集 • ������ 不同门类的化石,其沉积围岩有所不同,化石的数 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岩性、环境、时代
• ������ 化石采集方法:观察、照相、工具、方向、保护
• ������ 化石采集的量:依研究目的不同而异 1.2 化石的修理与分离
1.3 化石鉴定与记述:照相、鉴定、描述、图示
注:三叶虫、笔石在志留纪末时大多已绝灭,由于其数量多、演化迅速, 因此可作为早古生代重要标准化石之一。
1 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