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平面解析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精粹
平面解析几何-高考复习知识点

平面解析几何 高考复习知识点一、直线的倾斜角、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l ,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l 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那么α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当直线l 与x 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倾斜角的范围[)π,0。
2、直线的斜率(1)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这条直线的斜率k ,即k =tan α(α≠90°);倾斜角为90°的直线没有斜率;(2)斜率公式:经过两点111(,)P x y 、222(,)P x y 的直线的斜率为()212121x x x x y y k ≠--=;(3)直线的方向向量(1,)a k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斜率有何关系? (4)应用:证明三点共线: AB BC k k =。
例题:例1.已知直线的倾斜角的变化范围为,求该直线斜率的变化范围;思路点拨:已知角的范围,通过正切函数的图像,可以求得斜率的范围,反之,已知斜率的范围,通过正切函数的图像,可以求得角的范围解析: ∵, ∴.总结升华:在知道斜率的取值范围求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或知道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求斜率的取值范围时,可利用在和上是增函数分别求解.当时,;当时,;当时,;当不存在时,.反之,亦成立.类型二:斜率定义例2.已知△ABC 为正三角形,顶点A 在x 轴上,A 在边BC 的右侧,∠BAC 的平分线在x 轴上,求边AB 与AC 所在直线的斜率. 思路点拨:本题关键点是求出边AB 与AC 所在直线的倾斜角,利用斜率的定义求出斜率.解析:如右图,由题意知∠BAO=∠OAC=30°∴直线AB 的倾斜角为180°-30°=150°,直线AC 的倾斜角为30°,∴k AB =tan150°= k AC =tan30°=总结升华: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清楚倾斜角的定义中含有的三个条件①直线向上方向②轴正向③小于的角,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求出倾斜角.类型三:斜率公式的应用例3.求经过点,直线的斜率并判断倾斜角为锐角还是钝角.思路点拨: 已知两点坐标求斜率,直接利用斜率公式即可. 解析:且,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即.即当时,为锐角,当时,为钝角.例4、过两点,的直线的倾斜角为,求的值.【答案】由题意得:直线的斜率,故由斜率公式,解得或. 经检验不适合,舍去. 故.例5.已知三点A(a ,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 的值.思路点拨:如果过点AB ,BC 的斜率相等,那么A ,B ,C 三点共线.解析:∵A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k AB =k AC .即二、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1、点斜式:已知直线过点00(,)x y 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为00()y y k x x -=-,它不包括垂直于x 轴的直线。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一.直线部分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2)直线的斜率:αtan ),(211212=≠--=k x x x x y y k .两点坐标为111(,)P x y 、222(,)P x y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12y y ≠,12x x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4)截距式:1=+b ya x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一般式化为斜截式:B C x B A y --=,即,直线的斜率:B A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倒数)或0y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x x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一般不重合.3.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矩可正,可负,也可为0.(1)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2)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3)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有① 212121,//b b k k l l ≠=⇔; ② 12121l l k k ⊥⇔=-.(2)若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有① 1221122121//C A C A B A B A l l ≠=⇔且; ② 0212121=+⇔⊥B B A A l l .5.平面两点距离公式: (1)已知两点坐标111(,)P x y 、222(,)P x y ,则两点间距离22122121)()(y y x x P P -+-=.(2)x 轴上两点间距离:AB x x AB -=.(3)线段21P P 的中点是),(00y x M ,则⎪⎪⎩⎪⎪⎨⎧+=+=22210210y y y x x x . 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2200B A CBy Ax d +++=.7.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002211=++=++C By Ax l C By Ax l :,:的距离:2221B A C C d +-=.8.直线系方程: (1)平行直线系方程:① 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 ②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10Ax By C ++=.③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平行的直线可表示为:00()()0A x xB y y -+-=.(2)垂直直线系方程:①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10Bx Ay C -+=.② 过点00(,)P x y 与直线:0l Ax By C ++=垂直的直线可表示为:00()()0B x x A y y ---=.(3)定点直线系方程:①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除直线x x =),其中k 是待定的系数.② 经过定点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0A x xB y y -+-=,其中,A B 是待定的系数.(4)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0022221111=++=++C y B x A l C y B x A l :,: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 (除开2l),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9.两条曲线的交点坐标:曲线1:(,)0C f x y =与2:(,)0C g x y =的交点坐标⇔方程组{(,)0(,)0f x y g x y ==的解.10.平面和空间直线参数方程:① 平面直线方程以向量形式给出:nb y nax 21--=方向向量为()n n s 21,=→下面推导参数方程:⎪⎩⎪⎨⎧+=+===--tn b y tn a x tn b y na x 2121则有令:② 空间直线方程也以向量形式给出: nb z nb y nax 321---==方向向量为()n n n s 321,,=→下面推导参数方程:⎪⎪⎩⎪⎪⎨⎧+=+=+====---t n c z t n b y t n a x t nc z nb y na x 321321则有令:注意:只有封闭曲线才会产生参数方程,对于无限曲线,例如二次函数一般不会有化为如上的参数方程。
高三数一轮复习课件:第九章 平面解析几何. .ppt..

kBP= 03--10=- 3, 所以 k∈(-∞,- 3]∪[1,+∞). 故填(-∞,- 3]∪[1,+∞).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18
类型二 求直线方程
根据所给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1)直线过点(-4,0),倾斜角的正弦值为 1100; (2)直线过点(-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 (3)直线过点(5,10),且到原点的距离为 5.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13
类型一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设直线 2x+my=1 的倾斜角为 α,若 m∈(-∞, -2 3)∪[2,+∞),则角 α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据题意知 tanα=-m2 ,因为 m<-2 3或 m≥2.
所以 0<tanα< 33或-1≤tanα<0.
(3)过点 P1(x1,y1),P2(x2,y2)的直线方程 ①若 x1=x2,且 y1≠y2 时,直线垂直于 x 轴,方程为____________; ②若 x1≠x2,且 y1=y2 时,直线垂直于 y 轴,方程为____________; ③若 x1=x2=0,且 y1≠y2 时,直线即为 y 轴,方程为____________; ④若 x1≠x2,且 y1=y2=0,直线即为 x 轴,方程为____________.
x=
,
y=
.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4
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 l 与 x 轴相交时,取 x 轴作为基准,x 轴____________与 直线 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 α 叫做直线 l 的倾斜角.当直线 l 与 x 轴________或________ 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 0°.因此,直线的倾斜角 α 的取值范围为 __________________. (2)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 α 的____________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小写字母 k 表示,即 k=______(α≠______).当直线平行于 x 轴或者与 x 轴重合时,k______0; 当直线的倾斜角为锐角时,k______0;当直线的倾斜角为钝角时,k______0;倾斜角为 ______的直线没有斜率.倾斜角不同,直线的斜率也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用斜率表示 直线的倾斜程度.
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归纳

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归纳平面解析几何是研究平面上点、直线、圆及其相关性质和相互关系的数学分支。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们通过坐标系的建立和运用向量的概念,可以方便地描述和研究平面上的各种几何图形和问题。
本文将对平面解析几何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 坐标系的建立平面解析几何中,坐标系是最基本的工具之一。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或其他特定的坐标系来描述平面上的点。
以直角坐标系为例,我们用x轴和y轴分别表示水平和垂直方向,将一个点P的位置用有序数对(x, y)表示,其中x称为点P的横坐标,y称为点P的纵坐标。
2. 点的坐标计算对于已知坐标系的平面上的点P(x, y),我们可以通过给定的信息计算出点的坐标。
例如,已知点A和点B的坐标,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求得点P的坐标。
设向量OA的坐标为A(x1,y1),向量OB的坐标为B(x2, y2),则向量OP的坐标为P(x, y),其中P 的坐标满足向量OP = 向量OA + 向量OB。
3. 向量的定义和运算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向量是重要的概念之一。
向量可以表示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并且可以与点一一对应。
向量的表示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坐标表示和位置向量表示。
在坐标表示中,向量通常用有序数对(x, y)表示。
在位置向量表示中,我们用一个固定点O与向量表示的点P的坐标差,来表示向量OP。
向量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和数乘。
设向量u = (x1, y1),向量v = (x2, y2),实数k,向量u与v的加法定义为:u + v = (x1 + x2, y1 + y2);向量u与v的减法定义为:u - v = (x1 - x2, y1 - y2);向量u的数乘定义为:k * u = (kx1, ky1)。
4. 直线的方程直线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们可以通过直线上的点和直线的斜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高考数学复习笔记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

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1)定义: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2)范围:直线l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π). 2.斜率公式(1)直线l 的倾斜角为α(α≠π2),则斜率k =tan_α.(2)P 1(x 1,y 1),P 2(x 2,y 2)在直线l 上,且x 1≠x 2,则l 的斜率k =y 2-y 1x 2-x 1.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若点P 1,P 2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线段P 1P 2的中点M 的坐标为(x ,y ),则⎩⎨⎧x =x 1+x 22,y =y 1+y 22,此公式为线段P 1P 2的中点坐标公式.[小题体验]1.设直线l 过原点,其倾斜角为α,将直线l 绕坐标原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得到直线l 1,则直线l 1的倾斜角为( )A .α+45°B .α-135°C .135°-αD .α+45°或α-135°解析:选D 由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知,只有当0°≤α+45°<180°,即0°≤α<135°时,l 1的倾斜角才是α+45°.而0°≤α<180°,所以当135°≤α<180°时,l 1的倾斜角为α-135°,故选D.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y -y 1x -x 1=k 表示过点P 1(x 1,y 1),且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 B .直线y =kx +b 与y 轴交于一点B (0,b ),其中截距b =|OB | C .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与b 的直线方程是x a +yb =1D .方程(x 2-x 1)(y -y 1)=(y 2-y 1)(x -x 1)表示过点P 1(x 1,y 1),P 2(x 2,y 2)的直线 解析:选D 对于A ,直线不包括点P 1,故A 不正确;对于B ,截距不是距离,是B 点的纵坐标,其值可正可负,故B 不正确;对于C ,经过原点的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都是0,不能表示为x a +yb =1,故C 不正确;对于D ,此方程为直线两点式方程的变形,故D正确.故选D.3.(2018·嘉兴检测)直线l 1:x +y +2=0在x 轴上的截距为________;若将l 1绕它与y 轴的交点顺时针旋转90°,则所得到的直线l 2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于直线l 1:x +y +2=0,令y =0,得x =-2,即直线l 1在x 轴上的截距为-2;令x =0,得y =-2,即l 1与y 轴的交点为(0,-2),直线l 1的倾斜角为135°,∴直线l 2的倾斜角为135°-90°=45°,∴l 2的斜率为1,故l 2的方程为y =x -2,即x -y -2=0.答案:-2 x -y -2=01.点斜式、斜截式方程适用于不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两点式方程不能表示垂直于x ,y 轴的直线;截距式方程不能表示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2.截距不是距离,距离是非负值,而截距可正可负,可为零,在与截距有关的问题中,要注意讨论截距是否为零.3.求直线方程时,若不能断定直线是否具有斜率时,应注意分类讨论,即应对斜率是否存在加以讨论.[小题纠偏]1.直线x cos α+3y +2=0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 A.⎣⎡⎦⎤π6,π2∪⎣⎡⎦⎤π2,5π6 B.⎣⎡⎦⎤0,π6∪⎣⎡⎭⎫5π6,π C.⎣⎡⎦⎤0,5π6 D.⎣⎡⎦⎤π6,5π6解析:选B 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θ,则tan θ=-33cos α, 又cos α∈[-1,1],所以-33≤tan θ≤33, 又0≤θ<π,且y =tan θ在⎣⎡⎭⎫0,π2和⎝⎛⎭⎫π2,π上均为增函数, 故θ∈⎣⎡⎦⎤0,π6∪⎣⎡⎭⎫5π6,π.故选B. 2.过点(5,10),且到原点的距离为5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 解析:当斜率不存在时,所求直线方程为x -5=0满足题意; 当斜率存在时,设其为k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y -10=k (x -5), 即kx -y +10-5k =0.由距离公式,得|10-5k |k 2+1=5,解得k =34.故所求直线方程为3x -4y +25=0.综上知,所求直线方程为x -5=0或3x -4y +25=0. 答案:x -5=0或3x -4y +25=0考点一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基础送分型考点——自主练透)[题组练透]1.若直线l 经过A (2,1),B (1,-m 2)(m ∈R )两点,则直线l 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A.⎣⎡⎦⎤0,π4 B.⎝⎛⎭⎫π2,π C.⎣⎡⎭⎫π4,π2D.⎝⎛⎦⎤π2,3π4解析:选C 因为直线l 的斜率k =tan α=1+m 22-1=m 2+1≥1,所以π4≤α<π2.故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π4,π2.2.经过P (0,-1)作直线l ,若直线l 与连接A (1,-2),B (2,1)的线段总有公共点,则直线l 的斜率k 和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如图所示,结合图形,若l 与线段AB 总有公共点,则k PA ≤k ≤k PB ,而k PB >0,k PA <0,故k <0时,倾斜角α为钝角,k =0时,α=0,k >0时,α为锐角.又k PA =-2-(-1)1-0=-1,k PB =1-(-1)2-0=1,∴-1≤k ≤1.又当0≤k ≤1时,0≤α≤π4;当-1≤k <0时,3π4≤α<π.故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α∈⎣⎡⎦⎤0,π4∪⎣⎡⎭⎫3π4,π. 答案:[-1,1] ⎣⎡⎦⎤0,π4∪⎣⎡⎭⎫3π4,π 3.若A (2,2),B (a,0),C (0,b )(ab ≠0)三点共线,求1a +1b的值.解:∵k AB =0-2a -2=-2a -2,k AC =b -20-2=-b -22,且A ,B ,C 三点共线,∴k AB =k AC ,即-2a -2=-b -22,整理得ab =2(a +b ),将该等式两边同除以2ab 得1a +1b =12.[谨记通法]1.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当α∈⎣⎡⎭⎫0,π2且由0增大到π2⎝⎛⎭⎫α≠π2时,k 的值由0增大到+∞. 当α∈⎝⎛⎭⎫π2,π时,k 也是关于α的单调函数,当α在此区间内由π2⎝⎛⎭⎫α≠π2增大到π(α≠π)时,k 的值由-∞趋近于0(k ≠0).2.斜率的3种求法(1)定义法:若已知直线的倾斜角α或α的某种三角函数值,一般根据k =tan α求斜率. (2)公式法:若已知直线上两点A (x 1,y 1),B (x 2,y 2),一般根据斜率公式k =y 2-y 1x 2-x 1(x 1≠x 2)求斜率.(3)方程法:若已知直线的方程为Ax +By +C =0(B ≠0),则l 的斜率k =-AB . 考点二 直线的方程(重点保分型考点——师生共研)[典例引领]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1)经过点(4,1),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2)经过点(-1,-3),倾斜角等于直线y =3x 的倾斜角的2倍; (3)经过点(3,4),且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1)设直线方程在x ,y 轴上的截距均为a , 若a =0,即直线方程过点(0,0)和(4,1), ∴直线方程为y =14x ,即x -4y =0;若a ≠0,则设直线方程为x a +ya =1,∵直线方程过点(4,1),∴4a +1a =1, 解得a =5,∴直线方程为x +y -5=0.综上可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 -4y =0或x +y -5=0.(2)由已知,设直线y =3x 的倾斜角为α ,则所求直线的倾斜角为2α. ∵tan α=3,∴tan 2α=2tan α1-tan 2α=-34.又直线经过点(-1,-3),因此所求直线方程为y +3=-34(x +1),即3x +4y +15=0.(3)由题意可知,所求直线的斜率为±1. 又过点(3,4),由点斜式得y -4=±(x -3).即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 -y +1=0或x +y -7=0.[由题悟法]求直线方程的2个注意点(1)在求直线方程时,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并注意各种形式的适用条件.(2)对于点斜式、截距式方程使用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若采用点斜式,应先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若采用截距式,应判断截距是否为零).[即时应用]求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1)经过点A (-3,3),且倾斜角为直线3x +y +1=0的倾斜角的一半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2)过点(2,1)且在x 轴上的截距与在y 轴上的截距之和为6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解析:(1)由3x +y +1=0,得此直线的斜率为-3, 所以倾斜角为120°,从而所求直线的倾斜角为60°, 所以所求直线的斜率为 3. 又直线过点A (-3,3),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y -3=3(x +3), 即3x -y +6=0.(2)由题意可设直线方程为x a +yb=1,则⎩⎪⎨⎪⎧a +b =6,2a +1b =1,解得a =b =3,或a =4,b =2. 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 +y -3=0或x +2y -4=0.答案:(1)3x -y +6=0 (2)x +y -3=0或x +2y -4=0 考点三 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题点多变型考点——多角探明) [锁定考向]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是常考内容之一,它常与函数、导数、不等式、圆相结合,命题多为客观题.常见的命题角度有:(1)与基本不等式相结合的最值问题;(2)与导数的几何意义相结合的问题; (3)由直线方程解决参数问题.[题点全练]角度一:与基本不等式相结合的最值问题1.过点P (2,1)作直线l ,与x 轴和y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求: (1)△AOB 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2)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 (3)|PA |·|PB |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 解:(1)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1=k (x -2), 则可得A ⎝⎛⎭⎫2-1k ,0,B (0,1-2k ). ∵直线l 与x 轴,y 轴正半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2k -1k>0,1-2k >0,得k <0.∴S △AOB =12·|OA |·|OB |=12·⎝⎛⎭⎫2-1k ·(1-2k )=12⎝⎛⎭⎫4-1k-4k ≥12⎣⎡⎦⎤4+2 ⎝⎛⎭⎫-1k ·(-4k ) =4,当且仅当-1k=-4k ,即k =-12时,△AOB 的面积有最小值4,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1=-12(x -2),即x +2y -4=0.(2)∵A ⎝⎛⎭⎫2-1k ,0,B (0,1-2k )(k <0), ∴截距之和为2-1k +1-2k =3-2k -1k ≥3+2 (-2k )·⎝⎛⎭⎫-1k =3+22,当且仅当-2k =-1k ,即k =-22时等号成立.故截距之和的最小值为3+22, 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1=-22(x -2), 即x +2y -2-2=0.(3)∵A ⎝⎛⎭⎫2-1k ,0,B (0,1-2k )(k <0), ∴|PA |·|PB |=1k 2+1·4+4k 2=2⎣⎢⎡⎦⎥⎤1-k +(-k )≥4, 当且仅当-k =-1k , 即k =-1时上式等号成立.故|PA |·|PB |的最小值为4,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1=-(x -2),即x +y -3=0. 角度二:与导数的几何意义相结合的问题2.设P 为曲线C :y =x 2+2x +3上的点,且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π4,则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 A.⎣⎡⎦⎤-1,-12 B.[]-1,0 C .[0,1]D.⎣⎡⎦⎤12,1解析:选A 由题意知y ′=2x +2,设P (x 0,y 0), 则k =2x 0+2.因为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π4,所以0≤k ≤1,即0≤2x 0+2≤1,故-1≤x 0≤-12.角度三:由直线方程解决参数问题3.已知直线l 1:ax -2y =2a -4,l 2:2x +a 2y =2a 2+4,当0<a <2时,直线l 1,l 2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四边形,当四边形的面积最小时,求实数a 的值.解:由题意知直线l 1,l 2恒过定点P (2,2),直线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2-a ,直线l 2在x 轴上的截距为a 2+2,所以四边形的面积S =12×(2-a )×2+12×(a 2+2)×2=a 2-a +4=⎝⎛⎭⎫a -122+154,当a =12时,四边形的面积最小,故a =12.[通法在握]处理直线方程综合应用的2大策略(1)含有参数的直线方程可看作直线系方程,这时要能够整理成过定点的直线系,即能够看出“动中有定”.(2)求解与直线方程有关的最值问题,先求出斜率或设出直线方程,建立目标函数,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演练冲关]1.设m ∈R ,过定点A 的动直线x +my =0和过定点B 的动直线mx -y -m +3=0交于点P (x ,y ),则|PA |·|PB |的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易求定点A (0,0),B (1,3).当P 与A 和B 均不重合时,因为P 为直线x +my =0与mx -y -m +3=0的交点,且易知两直线垂直,则PA ⊥PB ,所以|PA |2+|PB |2=|AB |2=10,所以|PA |·|PB |≤|PA |2+|PB |22=5(当且仅当|PA |=|PB |=5时,等号成立),当P 与A 或B 重合时,|PA |·|PB |=0,故|PA |·|PB |的最大值是5.答案:52.已知直线l :kx -y +1+2k =0(k ∈R ). (1)证明:直线l 过定点;(2)若直线l 不经过第四象限,求k 的取值范围;(3)若直线l 交x 轴负半轴于点A ,交y 轴正半轴于点B ,O 为坐标原点,设△AOB 的面积为S ,求S 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解:(1)证明:直线l 的方程可化为y =k (x +2)+1,故无论k 取何值,直线l 总过定点(-2,1).(2)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2k +1,则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为2k +1,要使直线l 不经过第四象限,则⎩⎪⎨⎪⎧k ≥0,1+2k ≥0,解得k ≥0,故k 的取值范围为[)0,+∞.(3)依题意,直线l 在x 轴上的截距为-1+2kk ,在y 轴上的截距为1+2k ,∴A ⎝ ⎛⎭⎪⎫-1+2k k ,0,B (0,1+2k ).又-1+2kk <0且1+2k >0,∴k >0.故S =12|OA ||OB |=12×1+2k k ×(1+2k )=12⎝⎛⎭⎫4k +1k +4≥12(4+4)=4, 当且仅当4k =1k ,即k =12时取等号.故S 的最小值为4,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2y +4=0.一抓基础,多练小题做到眼疾手快1.(2019·金华一中模拟)直线x +(a 2+1)y +1=0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 ) A.⎣⎡⎦⎤0,π4 B.⎣⎡⎭⎫3π4,π C.⎣⎡⎦⎤0,π4∪⎣⎡⎭⎫π2,π D.⎣⎡⎭⎫π4,π2∪⎣⎡⎭⎫3π4,π 解析:选B 由直线方程可知斜率k =-1a 2+1,设倾斜角为α,则tan α=-1a 2+1,而-1≤-1a 2+1<0,∴-1≤tan α<0,又∵α∈[0,π),∴3π4≤α<π,故选B.2.直线x sin α+y +2=0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 B.⎣⎡⎦⎤0,π4∪⎣⎡⎭⎫3π4,π C.⎣⎡⎦⎤0,π4 D.⎣⎡⎦⎤0,π4∪⎣⎡⎭⎫π2,π 解析:选B 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θ,则有tan θ=-sin α,其中sin α∈[-1,1].又θ∈[0,π),所以0≤θ≤π4或3π4≤θ<π.3.(2018·湖州质检)若直线l 与直线y =1,x =7分别交于点P ,Q ,且线段P Q 的中点坐标为(1,-1),则直线l 的斜率为( )A.13 B .-13C .-32D.23解析:选B 依题意,设点P (a,1),Q (7,b ),则有⎩⎪⎨⎪⎧a +7=2,b +1=-2,解得a =-5,b =-3,从而可得直线l 的斜率为-3-17+5=-13.4.如图中的直线l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 ) A .k 1<k 2<k 3B .k 3<k 1<k 2C .k 3<k 2<k 1D .k 1<k 3<k 2解析:选D 直线l 1的倾斜角α1是钝角,故k 1<0,直线l 2与l 3的倾斜角α2与α3均为锐角且α2>α3,所以0<k 3<k 2,因此k 1<k 3<k 2,故选D.5.(2018·豫西五校联考)曲线y =x 3-x +5上各点处的切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解析:设曲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θ(θ∈[0,π)), 因为y ′=3x 2-1≥-1,所以tan θ≥-1, 结合正切函数的图象可知, θ的取值范围为⎣⎡⎭⎫0,π2∪⎣⎡⎭⎫3π4,π. 答案:⎣⎡⎭⎫0,π2∪⎣⎡⎭⎫3π4,π 二保高考,全练题型做到高考达标1.已知A (-1,1),B (3,1),C (1,3),则△ABC 的BC 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方程为( ) A .x +y =0 B .x -y +2=0 C .x +y +2=0D .x -y =0解析:选B 因为B (3,1),C (1,3), 所以k BC =3-11-3=-1,故BC 边上的高所在直线的斜率k =1,又高线经过点A ,所以其直线方程为x -y +2=0.2.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3,在y 轴上的截距为另一条直线x -2y -4=0的斜率的倒数,则直线l 的方程为( )A .y =3x +2B .y =3x -2C .y =3x +12D .y =-3x +2 解析:选A ∵直线x -2y -4=0的斜率为12,∴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为2,∴直线l 的方程为y =3x +2,故选A.3.(2018·温州五校联考)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1:ax +y +b =0和直线l 2:bx +y +a =0的图象可能是( )解析:选B 当a >0,b >0时,-a <0,-b <0,选项B 符合.4.若直线x -2y +b =0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1,那么b 的取值范围是( )A .[-2,2]B .(-∞,-2]∪[2,+∞)C .[-2,0)∪(0,2]D .(-∞,+∞)解析:选C 令x =0,得y =b 2,令y =0,得x =-b ,所以所求三角形面积为12⎪⎪⎪⎪b 2|-b |=14b 2,且b ≠0,因为14b 2≤1,所以b 2≤4,所以b 的取值范围是[-2,0)∪(0,2]. 5.函数y =a 1-x (a >0,a ≠1)的图象恒过定点A ,若点A 在mx +ny -1=0(mn >0)上,则1m +1n 的最小值为( )A .2B .4C .8D .1解析:选B ∵函数y =a 1-x (a >0,a ≠1)的图象恒过定点A (1,1). ∴把A (1,1)代入直线方程得m +n =1(mn >0). ∴1m +1n =⎝⎛⎭⎫1m +1n (m +n )=2+n m +m n ≥2+2 n m ·m n =4(当且仅当m =n =12时取等号), ∴1m +1n 的最小值为4.6.(2018·温州调研)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A (-5,0),B (3,-3),C (0,2),则BC 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解析:∵BC 的中点坐标为⎝⎛⎭⎫32,-12,∴BC 边上中线所在直线方程为y -0-12-0=x +532+5,即x+13y +5=0.答案:x +13y +5=07.若直线ax +y +3a -1=0恒过定点M ,则直线2x +3y -6=0关于M 点对称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ax +y +3a -1=0,可得a (x +3)+(y -1)=0,令⎩⎪⎨⎪⎧ x +3=0,y -1=0,可得⎩⎪⎨⎪⎧x =-3,y =1,∴M (-3,1),M 不在直线2x +3y -6=0上,设直线2x +3y -6=0关于M 点对称的直线方程为2x +3y +c =0(c ≠-6),则|-6+3-6|4+9=|-6+3+c |4+9,解得c =12或c =-6(舍去),∴所求直线方程为2x +3y +12=0.答案:2x +3y +12=08.若圆x 2+y 2+2x -6y +1=0关于直线ax -by +3=0(a >0,b >0)对称,则1a +3b 的最小值是________.解析:由圆x 2+y 2+2x -6y +1=0知其标准方程为(x +1)2+(y -3)2=9, ∵圆x 2+y 2+2x -6y +1=0关于直线ax -by +3=0(a >0,b >0)对称, ∴该直线经过圆心(-1,3),即-a -3b +3=0, ∴a +3b =3(a >0,b >0). ∴1a +3b =13(a +3b )⎝⎛⎭⎫1a +3b =13⎝⎛⎭⎫1+3a b +3b a +9≥13⎝⎛⎭⎫10+23a b ·3b a =163, 当且仅当3b a =3ab ,即a =b 时取等号. 故1a +3b 的最小值是163.答案:1639.已知直线l 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3,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 的方程:(1)过定点A (-3,4); (2)斜率为16.解:(1)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3)+4,它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是-4k -3,3k +4, 由已知,得(3k +4)⎝⎛⎭⎫4k +3=±6,解得k 1=-23或k 2=-83.故直线l 的方程为2x +3y -6=0或8x +3y +12=0.(2)设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则直线l 的方程是y =16x +b ,它在x 轴上的截距是-6b ,由已知,得|-6b ·b |=6,∴b =±1.∴直线l 的方程为x -6y +6=0或x -6y -6=0.10.如图,射线OA ,OB 分别与x 轴正半轴成45°和30°角,过点P (1,0)的直线AB 分别交OA ,OB 于A ,B 两点,当AB 的中点C 恰好落在直线y =12x 上时,求直线AB 的方程.解:由题意可得k OA =tan 45°=1, k OB =tan(180°-30°)=-33, 所以直线l OA :y =x ,l OB :y =-33x . 设A (m ,m ),B (-3n ,n ),所以AB 的中点C ⎝ ⎛⎭⎪⎫m -3n 2,m +n 2,由点C 在直线y =12x 上,且A ,P ,B 三点共线得⎩⎨⎧m +n 2=12·m -3n2,m -0m -1=n -0-3n -1,解得m =3,所以A (3,3). 又P (1,0),所以k AB =k AP =33-1=3+32,所以l AB :y =3+32(x -1),即直线AB 的方程为(3+3)x -2y -3-3=0.三上台阶,自主选做志在冲刺名校 1.已知曲线y =1e x+1,则曲线的切线中斜率最小的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解析:y ′=-e x(e x +1)2=-1e x +1ex +2, 因为e x >0,所以e x +1e x ≥2e x ·1e x =2(当且仅当e x =1e x ,即x =0时取等号),所以e x +1ex+2≥4,故y ′=-1e x +1ex +2≥-14(当且仅当x =0时取等号).所以当x =0时,曲线的切线斜率取得最小值,此时切点的坐标为⎝⎛⎭⎫0,12,切线的方程为y -12=-14(x -0),即x +4y -2=0.该切线在x 轴上的截距为2,在y 轴上的截距为12,所以该切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S =12×2×12=12.答案:122.已知直线l 过点P (3,2),且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如图所示,当△ABO 的面积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解:法一:设A (a,0),B (0,b )(a >0,b >0), 则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b =1.因为l 过点P (3,2),所以3a +2b =1.因为1=3a +2b ≥26ab ,整理得ab ≥24,所以S △ABO =12ab ≥12,当且仅当3a =2b ,即a =6,b =4时取等号. 此时直线l 的方程是x 6+y4=1,即2x +3y -12=0.法二:依题意知,直线l 的斜率k 存在且k <0, 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2=k (x -3)(k <0), 则A ⎝⎛⎭⎫3-2k ,0,B (0,2-3k ), S △ABO =12(2-3k )⎝⎛⎭⎫3-2k =12⎣⎢⎡⎦⎥⎤12+(-9k )+4-k≥12⎣⎢⎡⎦⎥⎤12+2 (-9k )·4-k=12×(12+12)=12, 当且仅当-9k =4-k,即k =-23时,等号成立.所以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2x +3y -12=0.第二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两条直线平行:①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若其斜率分别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 ②当直线l 1,l 2不重合且斜率都不存在时,l 1∥l 2. (2)两条直线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l 1,l 2的斜率存在,设为k 1,k 2,则有l 1⊥l 2⇔k 1·k 2=-1. ②当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而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l 1⊥l 2. 2.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求法直线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则l 1与l 2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 3.三种距离公式1.(2018·金华四校联考)直线2x+(m+1)y+4=0与直线mx+3y-2=0平行,则m=()A.2B.-3C.2或-3 D.-2或-3解析:选C∵直线2x+(m+1)y+4=0与直线mx+3y-2=0平行,∴2m=m+13≠4-2,解得m=2或-3.2.“a=14”是“直线(a+1)x+3ay+1=0与直线(a-1)x+(a+1)y-3=0相互垂直”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由直线(a+1)x+3ay+1=0与直线(a-1)x+(a+1)y-3=0相互垂直,得(a+1)(a-1)+3a(a+1)=0,即4a2+3a-1=0,解得a=14或-1,∴“a=14”是“直线(a+1)x+3ay+1=0与直线(a-1)x+(a+1)y-3=0相互垂直”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3.(2018·浙江五校联考)已知动点P的坐标为(x,1-x),x∈R,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它到原点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设点P的坐标为(x,y),则y=1-x,即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y-1=0.原点到直线x+y-1=0的距离为d=|0+0-1|1+1=22,即为所求原点到动点P的轨迹的最小值.答案:x+y-1=02 21.在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易忽视斜率是否存在,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可根据条件进行判断,若无斜率,要单独考虑.2.运用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时易忽视两方程中的x,y的系数分别相等这一条件盲目套用公式导致出错.[小题纠偏]1.已知P :直线l 1:x -y -1=0与直线l 2:x +ay -2=0平行,Q :a =-1,则P 是Q 的( )A .充要条件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由于直线l 1:x -y -1=0与直线l 2:x +ay -2=0平行的充要条件是1×a -(-1)×1=0,即a =-1.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2.(2018·安庆模拟)若直线l 1:x +3y +m =0(m >0)与直线l 2:2x +6y -3=0的距离为10,则m =( )A .7B.172C .14D .17解析:选B 直线l 1:x +3y +m =0(m >0),即2x +6y +2m =0,因为它与直线l 2:2x +6y -3=0的距离为10,所以|2m +3|4+36=10,解得m =172.考点一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送分型考点——自主练透)[题组练透]1.已知a ≠0,直线ax +(b +2)y +4=0与直线ax +(b -2)y -3=0互相垂直,则ab 的最大值为( )A .0B .2C .4D. 2解析:选B 若b =2,两直线方程分别为y =-a 4x -1和x =3a ,此时两直线相交但不垂直.若b =-2,两直线方程分别为x =-4a 和y =a 4x -34,此时两直线相交但不垂直.若b ≠±2,两直线方程分别为y =-a b +2x -4b +2和y =-a b -2x +3b -2,此时两直线的斜率分别为-ab +2,-ab -2,由-ab +2·⎝⎛⎭⎪⎫-a b -2=-1,得a 2+b 2=4.因为a 2+b 2=4≥2ab ,所以ab ≤2,且当a =b =2或a =b =-2时取等号,故ab 的最大值为2.2.(2018·诸暨模拟)已知a ,b 为正数,且直线ax +by -6=0与直线2x +(b -3)y +5=0平行,则2a +3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由两直线平行可得,a (b -3)=2b ,即2b +3a =ab ,2a +3b =1.又a ,b 为正数,所以2a +3b =(2a +3b )·⎝⎛⎭⎫2a +3b =13+6a b +6b a≥13+2 6a b ·6ba =25,当且仅当a =b =5时取等号,故2a +3b 的最小值为25.答案:253.已知两直线l 1:mx +8y +n =0和l 2:2x +my -1=0,试确定m ,n 的值,使 (1)l 1与l 2相交于点P (m ,-1); (2)l 1∥l 2;(3)l 1⊥l 2,且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解:(1)由题意得⎩⎪⎨⎪⎧m 2-8+n =0,2m -m -1=0,解得m =1,n =7.即m =1,n =7时,l 1与l 2相交于点P (m ,-1).(2)∵l 1∥l 2,∴⎩⎪⎨⎪⎧m 2-16=0,-m -2n ≠0,解得⎩⎪⎨⎪⎧m =4,n ≠-2或⎩⎨⎧m =-4,n ≠2.即m =4,n ≠-2或m =-4,n ≠2时,l 1∥l 2. (3)当且仅当2m +8m =0, 即m =0时,l 1⊥l 2. 又-n8=-1,∴n =8.即m =0,n =8时,l 1⊥l 2, 且l 1在y 轴上的截距为-1.[谨记通法]1.已知两直线的斜率存在,判断两直线平行垂直的方法(1)两直线平行⇔两直线的斜率相等且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不等; (2)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1.[提醒] 当直线斜率不确定时,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2.由一般式确定两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提醒] 在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时,比例式A 1A 2与B 1B 2,C 1C 2的关系容易记住,在解答选择、填空题时,建议多用比例式来解答.考点二 距离问题(重点保分型考点——师生共研)[典例引领]1.(2018·衢州模拟)若直线l 1:x +ay +6=0与l 2:(a -2)x +3y +2a =0平行,则l 1与l 2间的距离为( )A.2B.823 C. 3D.833解析:选B 因为l 1∥l 2,所以1a -2=a 3≠62a ,解得a =-1,所以l 1:x -y +6=0,l 2:x-y +23=0,所以l 1与l 2之间的距离d =⎪⎪⎪⎪6-232=823.2.直线3x +4y -3=0上一点P 与点Q (2,-2)的连线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点Q 到直线的距离即为P ,Q 两点连线的最小值, ∴|P Q |min =|3×2+4×(-2)-3|32+42=1.答案:13.若直线l 过点P (-1,2)且到点A (2,3)和点B (-4,5)的距离相等,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法一: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2=k (x +1),即kx -y +k +2=0. 由题意知|2k -3+k +2|k 2+1=|-4k -5+k +2|k 2+1, 即|3k -1|=|-3k -3|,∴k =-13. ∴直线l 的方程为y -2=-13(x +1),即x +3y -5=0. 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1,也符合题意.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3y -5=0或x =-1.法二:当AB ∥l 时,有k =k AB =-13, ∴直线l 的方程为y -2=-13(x +1),即x +3y -5=0. 当l 过AB 中点时,AB 的中点为(-1,4).∴直线l 的方程为x =-1.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3y -5=0或x =-1.答案:x +3y -5=0或x =-1[由题悟法]处理距离问题的2大策略(1)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可直接代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去求.(2)动点到两定点距离相等,一般不直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处理,而是转化为动点在两定点所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使计算简便.[即时应用]1.已知P 是直线2x -3y +6=0上一点,O 为坐标原点,且点A 的坐标为(-1,1),若|PO |=|PA |,则P 点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法一:设P (a ,b ),则⎩⎪⎨⎪⎧2a -3b +6=0,a 2+b 2=(a +1)2+(b -1)2,解得a =3,b =4.∴P 点的坐标为(3,4).法二:线段OA 的中垂线方程为x -y +1=0,则由⎩⎪⎨⎪⎧ 2x -3y +6=0,x -y +1=0.解得⎩⎪⎨⎪⎧ x =3,y =4,则P 点的坐标为(3,4). 答案:(3,4)2.已知直线l :ax +y -1=0和点A (1,2),B (3,6).若点A ,B 到直线l 的距离相等,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解析:法一:要使点A ,B 到直线l 的距离相等,则AB ∥l ,或A ,B 的中点(2,4)在直线l 上.所以-a =6-23-1=2或2a +4-1=0, 解得a =-2或-32. 法二:要使点A ,B 到直线l 的距离相等, 则|a +1|a 2+1=|3a +5|a 2+1,解得a =-2或-32. 答案:-2或-32考点三 对称问题(题点多变型考点——多角探明)[锁定考向]对称问题是高考常考内容之一,也是考查学生转化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常见的命题角度有:(1)点关于点对称;(2)点关于线对称;(3)线关于线对称.[题点全练]角度一:点关于点对称1.过点P (0,1)作直线l 使它被直线l 1:2x +y -8=0和l 2:x -3y +10=0截得的线段被点P 平分,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设l 1与l 的交点为A (a,8-2a ),则由题意知,点A 关于点P 的对称点B (-a,2a -6)在l 2上,把B 点坐标代入l 2的方程得-a -3(2a -6)+10=0,解得a =4,即点A (4,0)在直线l 上,所以由两点式得直线l 的方程为x +4y -4=0.答案:x +4y -4=02.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则直线l 关于点A (-1,-2)对称的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法一:在l :2x -3y +1=0上任取两点,如M (1,1),N (4,3),则M ,N 关于点A 的对称点M ′,N ′均在直线l ′上.易知M ′(-3,-5),N ′(-6,-7),由两点式可得l ′的方程为2x -3y -9=0.法二:设P (x ,y )为l ′上任意一点,则P (x ,y )关于点A (-1,-2)的对称点为P ′(-2-x ,-4-y ),∵P ′在直线l 上,∴2(-2-x )-3(-4-y )+1=0,即2x -3y -9=0.答案:2x -3y -9=0角度二:点关于线对称3.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求:(1)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2)直线m :3x -2y -6=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m ′的方程.解:(1)设A ′(x ,y ),则⎩⎨⎧ y +2x +1×23=-1,2×x -12-3×y -22+1=0,解得⎩⎨⎧ x =-3313,y =413.∴A ′⎝⎛⎭⎫-3313,413. (2)在直线m 上取一点,如M (2,0),则M (2,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M ′必在直线m ′上.设M ′(a ,b ),则⎩⎨⎧2×a +22-3×b +02+1=0,b -0a -2×23=-1.解得M ′⎝⎛⎭⎫613,3013.设直线m 与直线l 的交点为N ,则由⎩⎪⎨⎪⎧2x -3y +1=0,3x -2y -6=0.得N (4,3). 又∵m ′经过点N (4,3),∴由两点式得直线m ′的方程为9x -46y +102=0.角度三:线关于线对称4.直线2x -y +3=0关于直线x -y +2=0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A .x -2y +3=0B .x -2y -3=0C .x +2y +1=0D .x +2y -1=0 解析:选A 设所求直线上任意一点P (x ,y ),则P 关于x -y +2=0的对称点为P ′(x 0,y 0),由⎩⎨⎧ x +x 02-y +y 02+2=0,x -x 0=-(y -y 0),得⎩⎪⎨⎪⎧x 0=y -2,y 0=x +2, 由点P ′(x 0,y 0)在直线2x -y +3=0上,∴2(y -2)-(x +2)+3=0,即x -2y +3=0.[通法在握]1.中心对称问题的2个类型及求解方法(1)点关于点对称:若点M (x 1,y 1)及N (x ,y )关于P (a ,b )对称,则由中点坐标公式得⎩⎪⎨⎪⎧x =2a -x 1,y =2b -y 1,进而求解.(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主要求解方法是:①在已知直线上取两点,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出它们关于已知点对称的两点坐标,再由两点式求出直线方程;②求出一个对称点,再利用两对称直线平行,由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方程.2.轴对称问题的2个类型及求解方法(1)点关于直线的对称:若两点P 1(x 1,y 1)与P 2(x 2,y 2)关于直线l :Ax +By +C =0对称,由方程组⎩⎪⎨⎪⎧ A ⎝⎛⎭⎫x 1+x 22+B ⎝⎛⎭⎫y 1+y 22+C =0,y 2-y 1x 2-x 1·⎝⎛⎭⎫-A B =-1,可得到点P 1关于l 对称的点P 2的坐标(x 2,y 2)(其中B ≠0,x 1≠x 2).(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一般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来解决,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相交;二是已知直线与对称轴平行.[演练冲关]1.已知直线y =2x 是△ABC 中∠C 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若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4,2),(3,1),则点C 的坐标为( )A .(-2,4)B .(-2,-4)C .(2,4)D .(2,-4)解析:选C 设A (-4,2)关于直线y =2x 的对称点为(x ,y ),则⎩⎨⎧y -2x +4×2=-1,y +22=2×-4+x 2,解得⎩⎪⎨⎪⎧x =4,y =-2,∴B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1=-2-14-3(x -3),即3x +y -10=0. 同理可得点B (3,1)关于直线y =2x 的对称点为(-1,3),∴A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2=3-2-1-(-4)(x +4),即x -3y +10=0.联立⎩⎪⎨⎪⎧ 3x +y -10=0,x -3y +10=0,解得⎩⎪⎨⎪⎧x =2,y =4,可得C (2,4). 2.已知入射光线经过点M (-3,4),被直线l :x -y +3=0反射,反射光线经过点N (2,6),则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设点M (-3,4)关于直线l :x -y +3=0的对称点为M ′(a ,b ),则反射光线所在直线过点M ′,所以⎩⎨⎧ b -4a -(-3)·1=-1,-3+a 2-b +42+3=0,解得a =1,b =0. 又反射光线经过点N (2,6),所以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 -06-0=x -12-1, 即6x -y -6=0.答案:6x -y -6=03.已知△ABC 中,顶点A (4,5),点B 在直线l :2x -y +2=0上,点C 在x 轴上,求△ABC 周长的最小值.解:设点A 关于直线l :2x -y +2=0的对称点为A 1(x 1,y 1),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 2(x 2,y 2),连接A 1A 2交l 于点B ,交x 轴于点C ,则此时△ABC 的周长取最小值,且最小值为||A 1A 2.∵A 1与A 关于直线l :2x -y +2=0对称,∴⎩⎨⎧ y 1-5x 1-4×2=-1,2×x 1+42-y 1+52+2=0,解得⎩⎪⎨⎪⎧x 1=0,y 1=7.∴A 1(0,7).易求得A 2(4,-5), ∴△ABC 周长的最小值为 ||A 1A 2=(4-0)2+(-5-7)2=410.一抓基础,多练小题做到眼疾手快1.(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a =-1”是“直线ax +3y +3=0和直线x +(a -2)y +1=0平行”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C 因为直线ax +3y +3=0和直线x +(a -2)y +1=0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a (a -2)=3×1,a ×1≠3×1,解得a =-1,故选C. 2.(2018·丽水调研)已知直线l 1过点(-2,0)且倾斜角为30°,直线l 2过点(2,0)且与直线l 1垂直,则直线l 1与直线l 2的交点坐标为( )A .(3,3)B .(2,3)C .(1,3) D.⎝⎛⎭⎫1,32 解析:选C 直线l 1的斜率为k 1=tan 30°=33,因为直线l 2与直线l 1垂直,所以k 2=-1k 1=-3,所以直线l 1的方程为y =33(x +2),直线l 2的方程为y =-3(x -2).两式联立,解得⎩⎪⎨⎪⎧x =1,y =3,即直线l 1与直线l 2的交点坐标为(1,3). 3.(2018·诸暨期初)已知点A (7,-4)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B (-5,6),则该对称直线l 的方程为( )A .6x +5y -1=0B .5x +6y +1=0C .5x -6y -1=0D .6x -5y -1=0 解析:选D 由题可得,直线l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因为A (7,-4),B (-5,6),所以k AB =6+4-5-7=-56,所以k l =65.又因为A (7,-4),B (-5,6)的中点坐标为(1,1).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y -1=65(x -1),即6x -5y -1=0. 4.已知点P (4,a )到直线4x -3y -1=0的距离不大于3,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由题意得,点P 到直线的距离为|4×4-3×a -1|5=|15-3a |5.因为|15-3a |5≤3,即|15-3a |≤15,解得0≤a ≤10,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0,10].答案:[0,10]5.若两平行直线3x -2y -1=0,6x +ay +c =0之间的距离为21313,则c 的值是________.解析:依题意知,63=a -2≠c -1, 解得a =-4,c ≠-2,即直线6x +ay +c =0可化为3x -2y +c 2=0, 又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为21313, 所以⎪⎪⎪⎪c 2+132+(-2)2=21313,解得c =2或-6. 答案:2或-6二保高考,全练题型做到高考达标1.(2018·舟山调研)在直角坐标平面内,过定点P 的直线l :ax +y -1=0与过定点Q 的直线m :x -ay +3=0相交于点M ,则|MP |2+|M Q |2的值为( )A.102B.10C .5D .10解析:选D 由题意知P (0,1),Q (-3,0),∵过定点P 的直线ax +y -1=0与过定点Q 的直线x -ay +3=0垂直, ∴M 位于以P Q 为直径的圆上,∵|P Q |=9+1=10,∴|MP |2+|M Q |2=|P Q |2=10.2.(2018·慈溪模拟)曲线y =2x -x 3在x =-1处的切线为l ,则点P (3,2)到直线l 的距离为( )A.722B.922C.1122D.91010解析:选A 由题可得,切点坐标为(-1,-1).y ′=2-3x 2,由导数的几何意义可知,该切线的斜率为k =2-3=-1,所以切线的方程为x +y +2=0.所以点P (3,2)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3+2+2|12+12=722.3.(2018·绵阳模拟)若P ,Q 分别为直线3x +4y -12=0与6x +8y +5=0上任意一点,则|P Q |的最小值为( )A.95B.185C.2910D.295解析:选C 因为36=48≠-125,所以两直线平行, 由题意可知|P Q |的最小值为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即|-24-5|62+82=2910, 所以|P Q |的最小值为2910. 4.(2018·厦门模拟)将一张坐标纸折叠一次,使得点(0,2)与点(4,0)重合,点(7,3)与点(m ,n )重合,则m +n 等于( )A.345B.365C.283D.323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纸的折痕应是点(0,2)与点(4,0)连线的中垂线,即直线y =2x -3,它也是点(7,3)与点(m ,n )连线的中垂线,则⎩⎨⎧ 3+n 2=2×7+m 2-3,n -3m -7=-12,解得⎩⎨⎧ m =35,n =315,故m +n =345. 5.(2018·钦州期中)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f (x ,y )=0,P 1(x 1,y 1)和P 2(x 2,y 2)分别为直线l 上和l 外的点,则方程f (x ,y )-f (x 1,y 1)-f (x 2,y 2)=0表示( )A .过点P 1且与l 垂直的直线B .与l 重合的直线C .过点P 2且与l 平行的直线D .不过点P 2,但与l 平行的直线解析:选C 由直线l 的方程为f (x ,y )=0,知方程f (x ,y )-f (x 1,y 1)-f (x 2,y 2)=0表示与l 平行的直线,P 1(x 1,y 1)为直线l 上的点,则f (x 1,y 1)=0,f (x ,y )-f (x 1,y 1)-f (x 2,y 2)=0化为f (x ,y )-f (x 2,y 2)=0,显然P 2(x 2,y 2)满足方程f (x ,y )-f (x 1,y 1)-f (x 2,y 2)=0,所以f (x ,y )-f (x 1,y 1)-f (x 2,y 2)=0表示过点P 2且与l 平行的直线.故选C.6.已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A (4,-1),它的两条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分别为l 1:x -y -1=0和l 2:x -1=0,则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解析:A 不在这两条角平分线上,因此l 1,l 2是另两个角的角平分线.点A 关于直线l 1的对称点A 1,点A 关于直线l 2的对称点A 2均在边BC 所在直线l 上.设A 1(x 1,y 1),则有⎩⎨⎧ y 1+1x 1-4×1=-1,x 1+42-y 1-12-1=0,解得⎩⎪⎨⎪⎧ x 1=0,y 1=3,所以A 1(0,3). 同理设A 2(x 2,y 2),易求得A 2(-2,-1).所以BC 边所在直线方程为2x -y +3=0.答案:2x -y +3=07.(2018·余姚检测)已知直线l 过点P (3,4)且与点A (-2,2),B (4,-2)等距离,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显然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不满足题意;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 -4=k (x -3),即kx -y +4-3k =0, 由已知,得|-2k -2+4-3k |1+k 2=|4k +2+4-3k |1+k2, ∴k =2或k =-23.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2x -y -2=0或2x +3y -18=0.答案:2x -y -2=0或2x +3y -18=8.如图所示,已知两点A (4,0),B (0,4),从点P (2,0)射出的光线经直线AB 反射后再射到直线OB 上,最后经直线OB 反射后又回到P点,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_.解析:易得AB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 +y =4,由于点P 关于直线AB 对称的点为A 1(4,2),点P 关于y 轴对称的点为A 2(-2,0),则光线所经过的路程即A 1与A 2两点间的距离.于是|A 1A 2|=(4+2)2+(2-0)2=210. 答案:2109.(2018·绍兴一中检测)两平行直线l 1,l 2分别过点P (-1,3),Q (2,-1),它们分别绕P ,Q 旋转,但始终保持平行,则l 1,l 2之间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l 1∥l 2,且P ∈l 1,Q ∈l 2,∴l 1,l 2间的最大距离为|P Q |=[2-(-1)]2+(-1-3)2=5,又l 1与l 2不重合,∴l 1,l 2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是(0,5].答案:(0,5]10.已知△ABC 的顶点A (5,1),AB 边上的中线CM 所在直线方程为2x -y -5=0,AC 边上的高BH 所在直线方程为x -2y -5=0,求直线BC 的方程.解:依题意知:k AC =-2,A (5,1), ∴l AC 的方程为2x +y -11=0,联立⎩⎪⎨⎪⎧2x +y -11=0,2x -y -5=0,得C (4,3).设B (x 0,y 0),则AB 的中点M ⎝ ⎛⎭⎪⎫x 0+52,y 0+12, 代入2x -y -5=0, 得2x 0-y 0-1=0,联立⎩⎪⎨⎪⎧2x 0-y 0-1=0,x 0-2y 0-5=0,得B (-1,-3),∴k BC =65,∴直线BC 的方程为y -3=65(x -4),即6x -5y -9=0.三上台阶,自主选做志在冲刺名校1.已知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0,-3),B (3,0),且直线y =2λx +λ+2与线段AB 总相交,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一、平面解析几何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们主要研究平面上的点、直线、圆、曲线等几何对象。
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通过建立坐标系和引入坐标变量的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进行研究。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讲解。
1. 坐标系坐标系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工具,它通过数轴的方式将平面上的点和几何对象进行了定位。
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两种。
直角坐标系是由水平轴和垂直轴组成的,水平轴称为x轴,垂直轴称为y轴。
平面上的每个点通过它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来确定,就可以唯一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例如,点A(x,y)表示了点A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极坐标系是以原点O和一条射线作为坐标轴,用点到原点的距离r和与射线的夹角θ来表示点的位置。
在极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为(r,θ)。
2. 直线的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可以用方程y=ax+b或者y=kx+b来表示,其中a、b、k为常数。
当a≠0时,直线的方程为y=ax+b,a称为直线的斜率,b称为直线的截距;当a=0时,直线的方程为y=b,其斜率为0,直线与y轴平行。
另外,直线还可以用斜截式、截距式、两点式等来表示,学生需要灵活掌握不同表示方法,并能够相互转化。
3. 圆的方程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圆是一个重要的几何对象,它的方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方程一般写为(x-a)²+(y-b)²=r²,其中(a,b)为圆心的坐标,r为圆的半径。
4. 曲线的方程除了直线和圆之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其他曲线的方程,如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等。
这些曲线都有各自的方程形式,在解析几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5. 解析几何的基本性质和定理在学习平面解析几何时,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性质和定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公式、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它将代数与几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梳理一下平面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点。
一、直线1、直线的方程点斜式:若直线过点\((x_0,y_0)\),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 y_0 = k(x x_0)\)。
斜截式:若直线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直线方程为\(y = kx + b\)。
两点式:若直线过点\((x_1,y_1)\)和\((x_2,y_2)\),则直线方程为\(\frac{y y_1}{y_2 y_1} =\frac{x x_1}{x_2 x_1}\)。
截距式:若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b\)(\(a\neq 0\),\(b\neq 0\)),则直线方程为\(\frac{x}{a} +\frac{y}{b} = 1\)。
一般式:\(Ax + By + C = 0\)(\(A\)、\(B\)不同时为\(0\))。
2、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两条直线\(y_1 = k_1x + b_1\)和\(y_2 = k_2x + b_2\)平行,当且仅当\(k_1 = k_2\)且\(b_1 \neq b_2\);对于一般式直线\(A_1x + B_1y + C_1 = 0\)和\(A_2x + B_2y + C_2 = 0\)平行,当且仅当\(A_1B_2 A_2B_1 = 0\)且\(A_1C_2 A_2C_1 \neq0\)。
垂直:两条直线\(y_1 = k_1x + b_1\)和\(y_2 = k_2x + b_2\)垂直,当且仅当\(k_1k_2 =-1\);对于一般式直线\(A_1x + B_1y + C_1 = 0\)和\(A_2x + B_2y + C_2 = 0\)垂直,当且仅当\(A_1A_2 + B_1B_2 = 0\)。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大全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掌握解析几何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高三数学解析几何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
1. 坐标系在解析几何中,坐标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直角坐标系由两条互相垂直的坐标轴组成,分别为x轴和y轴。
点的位置可以通过坐标表示,比如(x, y)表示点在x轴和y轴上的坐标值。
极坐标系由极轴和极角组成,极轴是一条直线,极角是与极轴的夹角。
2. 点、直线和平面的方程在解析几何中,点、直线和平面可以通过方程来表示。
点的坐标可以通过坐标轴的交点得到。
直线的方程可以使用一般方程、点斜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来表示。
平面的方程可以使用一般方程和法向量方程来表示。
3. 距离和斜率在解析几何中,距离和斜率是常见的概念。
距离可以用两个点的坐标表示,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得。
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两点之间的坐标差值求得。
4. 直线和平面的交点直线和平面的交点可以通过直线的方程和平面的方程求得。
将直线的方程代入平面的方程,解方程组得到交点的坐标。
5. 直线与直线的关系两条直线可以相交、平行或重合。
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直线的关系。
斜率相等的直线平行,斜率互为倒数的直线相交。
6. 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与平面可以相交,平行或重合。
可以通过直线的方程和平面的方程来判断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将直线的方程代入平面的方程,解方程组判断是否有解。
7. 圆的方程圆的方程可以通过圆心和半径来表示。
圆心的坐标可以通过坐标轴的交点得到。
半径可以通过圆上两点的距离来求得。
8. 镜面对称和轴对称镜面对称和轴对称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概念。
镜面对称是指图形对于一条直线左右对称,轴对称是指图形对于一点对称。
可以用坐标变换的方式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具有镜面对称或轴对称性。
9. 三角函数与向量三角函数和向量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平面解析几何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将代数与几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这部分的知识点。
一、直线1、直线的倾斜角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0, π) 。
倾斜角为 0 时,直线与 x 轴平行或重合;倾斜角为π/2 时,直线与 x 轴垂直。
2、直线的斜率过两点 P(x₁, y₁),Q(x₂, y₂)(x₁ ≠ x₂)的直线的斜率 k =(y₂y₁) /(x₂ x₁) 。
当直线与 x 轴垂直时,斜率不存在。
3、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y y₁= k(x x₁) ,其中(x₁, y₁) 是直线上一点,k 是直线的斜率。
(2)斜截式:y = kx + b ,其中 k 是斜率,b 是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y y₁) /(y₂ y₁) =(x x₁) /(x₂ x₁) ,其中(x₁, y₁),(x₂, y₂) 是直线上两点。
(4)截距式:x / a + y / b = 1 ,其中 a ,b 分别是直线在 x 轴和 y 轴上的截距。
(5)一般式:Ax + By + C = 0 (A,B 不同时为 0)。
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两条直线斜率相等且截距不同。
(2)垂直:两条直线斜率的乘积为-1 (当其中一条直线斜率为0 ,另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也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 P(x₀, y₀) 到直线 Ax + By + C = 0 的距离 d =|Ax₀+ By₀+ C| /√(A²+ B²) 。
二、圆1、圆的标准方程(x a)²+(y b)²= r²,其中(a, b) 是圆心坐标,r 是半径。
2、圆的一般方程x²+ y²+ Dx + Ey + F = 0 (D²+ E² 4F > 0 ),圆心坐标为(D/2, E/2) ,半径 r =√(D²+ E² 4F) / 2 。
高考数学专题平面解析几何

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1)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2)倾斜角的范围为[0,π). 2.直线的斜率(1)定义: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 表示,即k =tan_α,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2)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x 1≠x 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为k =y 2-y 1x 2-x 1=y 1-y 2x 1-x 2.3.直线方程1.利用两点式计算斜率时易忽视x 1=x 2时斜率k 不存在的情况.2.用直线的点斜式求方程时,在斜率k 不明确的情况下,注意分k 存在与不存在讨论,否则会造成失误.3.直线的截距式中易忽视截距均不为0这一条件,当截距为0时可用点斜式. 4.由一般式Ax +By +C =0确定斜率k 时易忽视判断B 是否为0,当B =0时,k 不存在;当B ≠0时,k =-A B.[试一试]1.若直线(2m 2+m -3)x +(m 2-m )y =4m -1在x 轴上的截距为1,则实数m 是( ) A .1 B .2 C .-12D .2或-12解析:选D 当2m 2+m -3≠0时,即m ≠1或m ≠-32时,在x 轴上截距为4m -12m 2+m -3=1,即2m 2-3m -2=0,故m =2或m =-12.2.过点M (-2,m ),N (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k MN =m -4-2-m =1,∴m =1.答案:13.过点M (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①若直线过原点,则k =-43,所以y =-43x ,即4x +3y =0.②若直线不过原点. 设x a +ya =1,即x +y =a . 则a =3+(-4)=-1,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x +y +1=0. 答案:4x +3y =0或x +y +1=01.求斜率可用k =tan α(α≠90°),其中α为倾斜角,由此可见倾斜角与斜率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牢记:“斜率变化分两段,90°是分界线,遇到斜率要谨记,存在与否需讨论”.2.求直线方程的一般方法(1)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直线方程形式,直接写出直线方程,选择时,应注意各种形式的方程的适用范围,必要时要分类讨论.(2)待定系数法,具体步骤为: ①设所求直线方程的某种形式; ②由条件建立所求参数的方程(组); ③解这个方程(组)求出参数; ④把参数的值代入所设直线方程. [练一练]1.直线x sin α+y +2=0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 B.⎣⎡⎦⎤0,π4∪⎣⎡⎭⎫3π4,π C.⎣⎡⎦⎤0,π4 D.⎣⎡⎦⎤0,π4∪⎝⎛⎭⎫π2,π 解析:选B 设倾斜角为θ,则有tan θ=-sin α其中sin α∈[-1,1].又θ∈[0,π),∴0≤θ≤π4或3π4≤θ<π. 2.过点(5,10)且到原点的距离是5的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当斜率不存在时,所求直线方程为x -5=0; 当斜率存在时,设其为k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y -10=k (x -5), 即kx -y +(10-5k )=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10-5k |k 2+1=5, 解得k =34.故所求直线方程为3x -4y +25=0.综上知,所求直线方程为x -5=0或3x -4y +25=0. 答案:x -5=0或3x -4y +25=0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2013·秦皇岛模拟)直线x +3y +1=0的倾斜角是( ) A.π6B.π3C.2π3D.5π6解析:选D 由直线的方程得直线的斜率为k =-33,设倾斜角为α,则tan α=-33,又α∈[0,π),所以α=5π6.2.若直线l 的斜率为k ,倾斜角为α,而α∈⎣⎡⎭⎫π6,π4∪⎣⎡⎭⎫2π3,π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当α∈⎣⎡⎭⎫π6,π4时,k =tan α∈⎣⎡⎭⎫33,1; 当α∈⎣⎡⎭⎫2π3,π时,k =tan α∈[)-3,0. 综上k ∈[)-3,0∪⎣⎡⎭⎫33,1.答案:[)-3,0∪⎣⎡⎭⎫33,1[类题通法]1.求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的一般步骤: (1)求出斜率k =tan α的取值范围;(2)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借助图像或单位圆数形结合,确定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2.求倾斜角时要注意斜率是否存在.直线方程[典例] 根据所给条件求直线的方程: (1)直线过点(-4,0),倾斜角的正弦值为1010; (2)直线过点(-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12. [解] (1)由题设知,该直线的斜率存在,故可采用点斜式. 设倾斜角为α,则sin α=1010(0<α<π), 从而cos α=±31010,则k =tan α=±13.故所求直线方程为y =±13(x +4).即x +3y +4=0或x -3y +4=0.(2)由题设知截距不为0,设直线方程为x a +y12-a =1,又因为直线过点(-3,4),所以-3a +412-a =1,解得a =-4或a =9.故所求直线方程为4x -y +16=0或x +3y -9=0. [类题通法]1.在求直线方程时,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并注意各种形式的适用条件. 2.对于点斜式、截距式方程使用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针对训练]经过点P (-5,-4),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5的直线方程是( ) A .8x +5y +20=0或2x -5y -12=0 B .8x -5y -20=0或2x -5y +10=0 C .8x +5y +10=0或2x +5y -10=0 D .8x -5y +20=0或2x -5y -10=0解析:选D 由题意设所求方程为y +4=k (x +5),即kx -y +5k -4=0.由12·|5k -4|·|4k -5|=5得,k =85或k =25.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角度一 与基本不等式相结合求最值问题1.已知直线l 过点M (1,1),且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求:(1)当|OA |+|OB |取得最小值时,直线l 的方程; (2)当|MA |2+|MB |2取得最小值时,直线l 的方程. 解:(1)设A (a,0),B (0,b )(a >0,b >0). 设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 b =1,则1a +1b=1,所以|OA |+|OB |=a +b =(a +b )⎝⎛⎭⎫1a +1b =2+a b +ba≥2+2a b ·ba=4, 当且仅当a =b =2时取等号,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y -2=0. (2)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k <0,直线l 的方程为y -1=k (x -1),则A ⎝⎛⎭⎫1-1k ,0,B (0,1-k ), 所以|MA |2+|MB |2=⎝⎛⎭⎫1-1+1k 2+12+12+(1-1+k )2=2+k 2+1k2≥2+2k 2·1k 2=4,当且仅当k 2=1k2,即k =-1时,|MA |2+|MB |2取得最小值4,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y -2=0.角度二 直线方程与平面向量的综合2.已知直线l 过点M (2,1),且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求当MA ·MB 取得最小值时,直线l 的方程.解:设A (a,0),B (0,b )则a >0,b >0,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 b =1,所以2a +1b =1.故MA ·MB =-MA ·MB =-(a -2,-1)·(-2,b -1)=2(a -2)+b -1=2a +b -5=(2a +b )⎝⎛⎭⎫2a +1b -5=2b a +2ab≥4,当且仅当a =b =3时取等号,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x +y -3=0. [类题通法]1.含有参数的直线方程可看作直线系方程,这时要能够整理成过两条定直线交点的直线系,即能够看出“动中有定”.2.求解与直线方程有关的最值问题,选设出直线方程,建立目标函数,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第二节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两直线的交点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l 1:A 1x +B 1y +C 1=0,l 2:A 2x +B 2y +C 2=0,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A 1x +B 1y +C 1=0,A 2x +B 2y +C 2=0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3.几种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平面上的两点A (x 1,y 1),B (x 2,y 2)间的距离公式 d (A ,B )=|AB |(2)点到直线的距离:点P (x 1,y 1)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Ax +By +C1=0与Ax +By +C 2=0间的距离d1.在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易忽视斜率是否存在,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可据条件进行判断,若无斜率,要单独考虑.2.运用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时易忽视两方程中的x ,y 的系数分别相等这一条件盲目套用公式导致出错.[试一试]1.(2013·长春调研)已知直线3x +4y -3=0与直线6x +my +14=0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A.1710 B.175 C .8D .2解析:选D ∵63=m 4≠14-3,∴m =8,直线6x +my +14=0可化为3x +4y +7=0,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d =|-3-7|32+42=2.2.已知p :直线l 1:x -y -1=0与直线l 2:x +ay -2=0平行,q :a =-1,则p 是q 的 ( )A .充要条件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选A 由于直线l 1:x -y -1=0与直线l 2:x +ay -2=0平行的充要条件是1×a -(-1)×1=0,即a =-1.1.与已知直线垂直及平行的直线系的设法与直线Ax +By +C =0(A 2+B 2≠0)垂直和平行的直线方程可设为: (1)垂直:Bx -Ay +m =0; (2)平行:Ax +By +n =0. 2.转化思想在对称问题中的应用对称问题一般是将线与线的对称转化为点与点的对称,利用坐标转移法. [练一练]1.点(2,3)关于直线x +y +1=0的对称点是________.解析:设对称点为(a ,b ),则⎩⎨⎧b -3a -2=1,a +22+b +32+1=0,解得⎩⎪⎨⎪⎧a =-4,b =-3. 答案:(-4,-3)2.(2014·张家口质检)已知直线l 过点(-1,2)且与直线2x -3y +4=0垂直,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由直线l 与直线2x -3y +4=0垂直,可知直线l 的斜率是-32,由点斜式可得直线l 的方程为y -2=-32(x +1),即3x +2y -1=0.答案:3x +2y -1=0两直线平行与垂直1.已知过点A (-2,m )和点B (m,4)的直线为l 1,直线2x +y -1=0为l 2,直线x +ny +1=0为l 3.若l 1∥l 2,l 2⊥l 3,则实数m +n 的值为( )A .-10B .-2C .0D .8解析:选A ∵l 1∥l 2, ∴k AB =4-mm +2=-2.解得m =-8. 又∵l 2⊥l 3,∴-1n ×(-2)=-1,解得n =-2,∴m +n =-10.2.“a =2”是“直线ax +2y =0与直线x +y =1平行”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选C 当a =2时,直线ax +2y =0即x +y =0与直线x +y =1平行;当直线ax +2y =0与直线x +y =1平行时,-a2=-1,a =2.综上所述,“a =2”是“直线ax +2y =0与直线x +y =1平行”的充要条件,故选C.3.经过两直线l 1:x -2y +4=0和l 2:x +y -2=0的交点P ,且与直线l 3:3x -4y +5=0垂直的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解析:法一 由方程组⎩⎪⎨⎪⎧ x -2y +4=0,x +y -2=0,得⎩⎪⎨⎪⎧x =0,y =2,即P (0,2). ∵l ⊥l 3,∴直线l 的斜率k 1=-43,∴直线l 的方程为y -2=-43x ,即4x +3y -6=0.法二 ∵直线l 过直线l 1和l 2的交点,∴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x -2y +4+λ(x +y -2)=0, 即(1+λ)x +(λ-2)y +4-2λ=0. ∵l 与l 3垂直,∴3(1+λ)+(-4)(λ-2)=0, ∴λ=11,∴直线l 的方程为12x +9y -18=0,即4x +3y -6=0. 答案:4x +3y -6=0 [类题通法]充分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对于斜率都存在且不重合的两条直线l 1和l 2,l 1∥l 2⇔k 1=k 2,l 1⊥l 2⇔k 1·k 2=-1.若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一定要特别注意.距离问题[典例] 已知A (4,-3),B (2,-1)和直线l :4x +3y -2=0,在坐标平面内求一点P ,使|P A |=|PB |,且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解:设点P 的坐标为(a ,b ). ∵A (4,-3),B (2,-1),∴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3,-2). 而AB 的斜率k AB =-3+14-2=-1, ∴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y +2=x -3, 即x -y -5=0.∵点P (a ,b )在直线x -y -5=0上, ∴a -b -5=0.①又点P (a ,b )到直线l :4x +3y -2=0的距离为2, ∴|4a +3b -2|5=2, 即4a +3b -2=±10,②由①②联立可得⎩⎪⎨⎪⎧a =1,b =-4,或⎩⎨⎧a =277,b =-87.∴所求点P 的坐标为(1,-4)或⎝⎛⎭⎫277,-87. [类题通法]1.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可直接代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去求.注意直线方程为一般式. 2.动点到两定点距离相等,一般不直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处理,而是转化为动点在两定点所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计算简便,如本例中|P A |=|PB |这一条件的转化处理.[针对训练]与直线7x +24y -5=0平行,并且到它的距离等于3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设所求直线方程为7x +24y +m =0, 由3=|m +5|72+242,∴m =70或-80.答案:7x +4y -80=0或7x +24y +70=0对称问题角度一 点关于点的对称1.过点P (0,1)作直线l 使它被直线l 1:2x +y -8=0和l 2:x -3y +10=0截得的线段被点P 平分,求直线l 的方程.解:设l 1与l 的交点为A (a,8-2a ),则由题意知,点A 关于点P 的对称点B (-a,2a -6)在l 2上, 代入l 2的方程得-a -3(2a -6)+10=0, 解得a =4,即点A (4,0)在直线l 上,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x +4y -4=0. 角度二 点关于线对称2.已知直线l :2x -3y +1=0,点A (-1,-2),求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的坐标. 解:设A ′(x ,y ),再由已知得⎩⎪⎨⎪⎧y +2x +1×23=-1,2×x -12-3×y -22+1=0,解得⎩⎨⎧x =-3313,y =413,故A ′⎝⎛⎭⎫-3313,413. 角度三 线关于线对称3.在[角度二]的条件下,求直线m :3x -2y -6=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直线m ′的方程. 解:在直线m 上取一点,如M (2,0),则M (2,0)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M ′必在直线m ′上. 设对称点M ′(a ,b ),则 ⎩⎪⎨⎪⎧2×⎝⎛⎭⎫a +22-3×⎝⎛⎭⎫b +02+1=0,b -0a -2×23=-1,得M ′⎝⎛⎭⎫613,3013.设直线m 与直线l 的交点为N ,则由⎩⎪⎨⎪⎧2x -3y +1=0,3x -2y -6=0, 得N (4,3).又∵m ′经过点N (4,3),∴由两点式得直线m ′的方程为9x -46y +102=0. 角度四 对称问题的应用4.光线从A (-4,-2)点射出,到直线y =x 上的B 点后被直线y =x 反射到y 轴上的C 点,又被y 轴反射,这时反射光线恰好过点D (-1,6),求BC 所在的直线方程.解:作出草图,如图所示,设A 关于直线y =x 的对称点为A ′,D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D ′,则易得A ′(-2,-4),D ′(1,6).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可得A ′D ′所在直线经过点B 与C .故BC 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 -66+4=x -11+2,即10x -3y +8=0.[类题通法]解决对称问题的方法(1)中心对称①点P (x ,y )关于O (a ,b )的对称点P ′(x ′,y ′)满足⎩⎪⎨⎪⎧x ′=2a -x ,y ′=2b -y . ②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来解决. (2)轴对称①点A (a ,b )关于直线Ax +By +C =0(B ≠0)的对称点A ′(m ,n ),则有⎩⎪⎨⎪⎧n -b m -a ×⎝⎛⎭⎫-A B =-1,A ·a +m 2+B ·b +n 2+C =0.②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来解决.第三节圆的方程1.圆的定义及方程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M (x 0,y 0)与圆(x -a )2+(y -b )2=r 2的位置关系: (1)若M (x 0,y 0)在圆外,则(x 0-a )2+(y 0-b )2>r 2. (2)若M (x 0,y 0)在圆上,则(x 0-a )2+(y 0-b )2=r 2. (3)若M (x 0,y 0)在圆内,则(x 0-a )2+(y 0-b )2<r 2.对于方程x 2+y 2+Dx +Ey +F =0表示圆时易忽视D 2+E 2-4F >0这一成立条件. [试一试]方程x 2+y 2+4mx -2y +5m =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 ) A.14<m <1 B .m <14或m >1C .m <14D .m >1解析:选B 由(4m )2+4-4×5m >0知m <14或m >1.1.确定一个圆的方程,需要三个独立条件.“选形式、定参数”是求圆的方程的基本方法:是指根据题设条件恰当选择圆的方程的形式,进而确定其中的三个参数.2.求圆的方程时,要注意应用圆的几何性质简化运算. (1)圆心在过切点且与切线垂直的直线上. (2)圆心在任一弦的中垂线上.(3)两圆内切或外切时,切点与两圆圆心三点共线. [练一练]1.圆心在y 轴上且通过点(3,1)的圆与x 轴相切,则该圆的方程是( ) A .x 2+y 2+10y =0 B .x 2+y 2-10y =0 C .x 2+y 2+10x =0D .x 2+y 2-10x =0解析:选B 设圆心为(0,b ),半径为r ,则r =|b |, ∴圆的方程为x 2+(y -b )2=b 2. ∵点(3,1)在圆上,∴9+(1-b )2=b 2,解得:b =5. ∴圆的方程为x 2+y 2-10y =0.2.以直线3x -4y +12=0夹在两坐标轴间的线段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解析:法一:直线3x -4y +12=0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A (-4,0),B (0,3), 所以线段AB 的中点为C ⎝⎛⎭⎫-2,32,|AB |=5.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 +2)2+⎝⎛⎭⎫y -322=⎝⎛⎭⎫522. 法二:易得圆的直径的两端点为A (-4,0),B (0,3), 设P (x ,y )为圆上任一点,则P A ⊥PB.∴k P A ·k PB =-1得y x +4·y -3x =-1(x ≠-4,x ≠0),即x (x +4)+y (y -3)=0. 化简得(x +2)2+⎝⎛⎭⎫y -322=⎝⎛⎭⎫522. 答案:(x +2)2+⎝⎛⎭⎫y -322=254圆的方程1.圆心在y 轴上,半径为1,且过点(1,2)的圆的方程为( ) A .x 2+(y -2)2=1 B .x 2+(y +2)2=1 C .(x -1)2+(y -3)2=1D .x 2+(y -3)2=1 解析:选A 设圆心坐标为(0,b ),则由题意知(0-1)2+(b -2)2=1,解得b =2,故圆的方程为x 2+(y -2)2=1.2.经过点(1,0),且圆心是两直线x =1与x +y =2的交点的圆的方程为( ) A .(x -1)2+y 2=1 B .(x -1)2+(y -1)2=1 C .x 2+(y -1)2=1D .(x -1)2+(y -1)2=2解析:选B 由⎩⎪⎨⎪⎧ x =1,x +y =2得⎩⎪⎨⎪⎧x =1,y =1,即所求圆的圆心坐标为(1,1),又由该圆过点(1,0),得其半径为1,故圆的方程为(x -1)2+(y -1)2=1.3. 过直线2x +y +4=0和圆(x +1)2+(y -2)2=4的交点,并且面积最小的圆的方程为( )A .x 2+y 2+265x -125y +375=0B .x 2+y 2+265x -125y -375=0C .x 2+y 2-265x -125y +375=0D .x 2+y 2-265x -125y -375=0解析:选A 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 +1)2+(y -2)2-4+k (2x +y +4)=0,即x 2+y 2+2(k +1)x +(k -4)y +1+4k =0,化为圆的标准方程得[x +(k +1)]2+⎣⎡⎦⎤y +12(k -4)2=(k +1)2+14(k -4)2-(4k +1),由(k +1)2+14(k -4)2-(1+4k )>0,得5k 2-16k +16>0,此时,所求圆的半径r=(k +1)2+14(k -4)2-(1+4k )=125k 2-16k +16.显然,当k =--1610,即k =85时,5k 2-16k +16有最小值165,此时,圆的半径最小,从而面积最小.故所求的圆的方程为x 2+y 2+265x -125y +375=0.[类题通法]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关键是建立关于a ,b ,r 或D ,E ,F 的方程组. 2.利用圆的几何性质求方程可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进而写出方程,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角度一 斜率型最值问题1.已知实数x ,y 满足方程x 2+y 2-4x +1=0.求y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原方程可化为(x -2)2+y 2=3,表示以(2,0)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 yx的几何意义是圆上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所以设yx=k ,即y =kx .当直线y =kx 与圆相切时,斜率k 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此时|2k -0|k 2+1= 3,解得k =±3.(如图)所以yx 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 3.角度二 截距型最值问题2.在[角度一]条件下求y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y -x 可看作是直线y =x +b 在y 轴上的截距,当直线y =x +b 与圆相切时,纵截距b 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此时|2-0+b |2= 3,解得b =-2±6.(如图)所以y -x 的最大值为-2+6,最小值为-2- 6. 角度三 距离型最值问题3.在[角度一]条件下求x 2+y 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x 2+y 2表示圆上的一点与原点距离的平方,由平面几何知识知,在原点和圆心连线与圆的两个交点处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如图)又圆心到原点的距离为(2-0)2+(0-0)2=2,所以x 2+y 2的最大值是(2+3)2=7+43,x 2+y 2的最小值是()2-32=7-4 3. 角度四 利用对称性求最值4.(2013·重庆高考)已知圆C 1:(x -2)2+(y -3)2=1,圆C 2:(x -3)2+(y -4)2=9,M ,N 分别是圆C 1,C 2上的动点,P 为x 轴上的动点,则|PM |+|PN |的最小值为( )A .52-4 B.17-1 C .6-2 2D.17解析:选A 两圆的圆心均在第一象限,先求|PC 1|+|PC 2|的最小值,作点C 1关于x 轴的对称点C ′1(2,-3),则(|PC 1|+|PC 2|)min =|C ′1C 2|=52,所以(|PM |+|PN |)min =52-(1+3)=52-4.[类题通法]数形结合法求解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1)形如t =y -b x -a 形式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动直线斜率的最值问题;(2)形如t =ax +by 形式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动直线截距的最值问题;(3)形如t =(x -a )2+(y -b )2形式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与圆有关的轨迹问题[典例] xOy 中,已知圆为22,在y 轴上截得线段长为2 3.(1)求圆心P 的轨迹方程; (2)若P 点到直线y =x 的距离为22,求圆P 的方程. [解] (1)设P (x ,y ),圆P 的半径为r .由题设y 2+2=r 2,x 2+3=r 2,从而y 2+2=x 2+3. 故P 点的轨迹方程为y 2-x 2=1. (2)设P (x 0,y 0).由已知得|x 0-y 0|2=22.又P 点在双曲线y 2-x 2=1上,从而得⎩⎪⎨⎪⎧|x 0-y 0|=1,y 20-x 20=1.由⎩⎪⎨⎪⎧ x 0-y 0=1,y 20-x 20=1,得⎩⎪⎨⎪⎧x 0=0,y 0=-1.此时,圆P 的半径r = 3. 由⎩⎪⎨⎪⎧ x 0-y 0=-1,y 20-x 20=1,得⎩⎪⎨⎪⎧x 0=0,y 0=1.此时,圆P 的半径r = 3. 故圆P 的方程为x 2+(y -1)2=3或x 2+(y +1)2=3. [类题通法]求与圆有关的轨迹问题时,根据题设条件的不同常采用以下做法 (1)直接法:直接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列出方程. (2)定义法:根据圆、直线等定义列方程. (3)几何法:利用圆与圆的几何性质列方程.(4)代入法:找到要求点与已知点的关系,代入已知点满足的关系式等. [针对训练]已知OP =(2+2cos α,2+2sin α),α∈R ,O 为坐标原点,向量OQ 满足OP +OQ =0,则动点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设Q (x ,y ),由OP +OQ =(2+2cos α+x,2+2sin α+y )=(0,0),∴⎩⎪⎨⎪⎧x =-2-2cos α,y =-2-2sin α, ∴(x +2)2+(y +2)2=4. 答案:(x +2)2+(y +2)2=4第四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r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半径r 1、r 2,d =|O 1O 2|)1.对于圆的切线问题,尤其是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易忽视切线斜率k 不存在情形. 2.两圆相切问题易忽视分两圆内切与外切两种情形. [试一试]1.(2014·石家庄模拟)过点(2,3)与圆(x -1)2+y 2=1相切的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 解析:设圆的切线方程为y =k (x -2)+3,由圆心(1,0)到切线的距离为半径1,得k =43,所以切线方程为4x -3y +1=0,又直线x =2也是圆的切线,所以直线方程为4x -3y +1=0或x =2.答案:x =2或4x -3y +1=02.(2013·北京东城模拟)已知圆C :x 2+y 2-6x +8=0, 则圆心C 的坐标为________;若直线y =kx 与圆C 相切,且切点在第四象限,则k =________.解析:圆的方程可化为(x -3)2+y 2=1,故圆心坐标为(3,0);由|3k |1+k 2=1, 解得k =±24,根据切点在第四象限,可得k =-24. 答案:(3,0) -241.圆的切线问题(1)过圆x 2+y 2=r 2(r >0)上一点M (x 0,y 0)的切线方程为x 0x +y 0y =r 2;(2)过圆x 2+y 2+Dx +Ey +F =0外一点M (x 0,y 0)引切线,有两条,求方程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切点为T 的切线长公式为|MT |= x 20+y 20+Dx 0+Ey 0+F =|MC |2-r 2(其中C 为圆C 的圆心,r 为其半径).2.求圆的弦长的常用方法(1)几何法:设圆的半径为r ,弦心距为d ,弦长为l ,则⎝⎛⎭⎫l 22=r 2-d 2. (2)代数方法: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弦长公式: |AB |=1+k 2|x 1-x 2|=(1+k 2)[(x 1+x 2)2-4x 1x 2]. 注意:常用几何法研究圆的弦的有关问题. [练一练]1.(2014·泉州模拟)过坐标原点且与圆x 2-4x +y 2+2=0相切的直线方程为( ) A .x +y =0 B .x -y =0C .x +y =0或x -y =0D .x +3y =0或x -3y =0解析:选C 圆x 2-4x +y 2+2=0的圆心为(2,0),半径为2,易知过原点与该圆相切时,直线必有斜率.设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为y =kx ,则|2k |k 2+1=2, ∴k 2=1,∴k =±1, ∴直线方程为y =±x .2.圆x 2+y 2-2x +4y -20=0截直线5x -12y +c =0所得的弦长为8,则c 的值是( ) A .10 B .10或-68 C .5或-34D .-68解析:选B ∵弦长为8,圆的半径为5, ∴弦心距为52-42=3,∵圆心坐标为(1,-2), ∴|5×1-12×(-2)+c |13=3,∴c =10或c =-6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2013·陕西高考)已知点M (a ,b )在圆O :x 2+y 2=1外,则直线ax +by =1与圆O 的位置关系是( )A .相切B .相交C .相离D .不确定解析:选B 由点M 在圆外,得a 2+b 2>1,∴圆心O 到直线ax +by =1的距离d =1a 2+b 2<1,则直线与圆O 相交.2.(2014·江南十校联考)直线x -y +m =0与圆x 2+y 2-2x -1=0有两个不同交点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3<m <1B .-4<m <2C .0<m <1D .m <1解析:选C 根据直线与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小于半径. ∵圆x 2+y 2-2x -1=0可化为(x -1)2+y 2=2,即圆心是(1,0),半径是2, ∴d =|1-0+m |2<2,∴|m +1|<2,∴-3<m <1,由题意知m 的取值范围应是(-3,1)的一个真子集,故选C. [类题通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常见的方法(1)几何法:利用d 与r 的关系.(2)代数法:联立方程随之后利用Δ判断.(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法:若直线恒过定点且定点在圆内,可判断直线与圆相交. 上述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几何法,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法适用于动直线问题.切线、弦长问题[典例] +y 2=1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 ,B ,则直线AB 的方程为( )A .2x +y -3=0B .2x -y -3=0C .4x -y -3=0D .4x +y -3=0[解析] 根据平面几何知识,直线AB 一定与点(3,1),(1,0)的连线垂直,这两点连线的斜率为12,故直线AB 的斜率一定是-2,只有选项A 中直线的斜率为-2.[答案] A(2)过点(3,1)作圆(x -2)2+(y -2)2=4的弦,其中最短弦的长为________.[解析] 最短弦为过点(3,1),且垂直于点(3,1)与圆心的连线的弦,易知弦心距d =(3-2)2+(1-2)2=2,所以最短弦长为2r 2-d 2=222-(2)2=2 2. [答案] 2 2 [类题通法]1.处理直线与圆的弦长问题时多用几何法,即弦长一半、弦心距、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 2.圆的切线问题的处理要抓住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建立关系解决问题. [针对训练](2014·济南模拟)已知直线ax +by +c =0与圆O :x 2+y 2=1相交于A ,B 两点,且|AB |= 3,则OA ·OB 的值是( ) A .-12B.12 C .-34D .0解析:选A 在△OAB 中,|OA |=|OB |=1,|AB |= 3,可得∠AOB =120°,所以OA ·OB =1×1×cos 120°=-1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典例] 12:(x +m )2+y R )相交于A ,B 两点,且两圆在点A 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则线段AB 的长度是________.[解析] 由两圆在点A 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可知两切线分别过另一圆的圆心,即AO 1⊥AO 2,在直角三角形AO 1O 2中,(25)2+(5)2=m 2,∴m =±5,|AB |=2×25×55=4. [答案] 4在本例条件下求AB 所在的直线方程.解:由本例可知m =±5.当m=5时,⊙O1:x2+y2=5,①⊙O2:x2+y2+10x+5=0.②②-①得,x=-1,即AB所在直线方程为x=-1.当m=-5时,⊙O1:x2+y2=5,①⊙O2:x2+y2-10x+5=0.②②-①得,x=1,即AB所在直线方程为x=1.∴AB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1或x=-1.[类题通法]1.两圆位置关系的判断常用几何法,即利用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一般不采用代数法.2.若两圆相交,则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可由两圆的方程作差得到.[针对训练]与圆x2+y2+4x-4y+7=0和x2+y2-4x-10y+13=0都相切的直线共有()A.1条B.2条C.3条D.4条解析:选C由题意知,两圆圆心分别为(-2,2)与(2,5),半径分别为1和4,圆心距为(-2-2)2+(2-5)2=5,显然两圆外切,故公切线的条数为3.第五节椭圆1.椭圆的定义(1)满足以下条件的点的轨迹是椭圆:①在平面内;②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③常数大于|F1F2|.(2)焦点:两定点.(3)焦距:两焦点间的距离.2.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1.椭圆的定义中易忽视2a >|F 1F 2|这一条件,当2a =|F 1F 2|其轨迹为线段F 1F 2,当2a <|F 1F 2|不存在轨迹.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易忽视判断焦点的位置,而直接设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3.注意椭圆的范围,在设椭圆x 2a 2+y 2b 2=1(a >b >0)上点的坐标为P (x ,y )时,则|x |≤a ,这往往在求与点P 有关的最值问题中特别有用,也是容易被忽略而导致求最值错误的原因.[试一试]若直线x -2y +2=0经过椭圆的一个焦点和一个顶点,则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 A.x 25+y 2=1 B.x 24+y 25=1 C.x 25+y 2=1或x 24+y 25=1 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选C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为(0,1),(-2,0),由题意知当焦点在x 轴上时,c =2,b =1,∴a 2=5,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5+y 2=1.当焦点在y 轴上时,b =2,c =1,∴a 2=5,所求椭圆标准方程为y 25+x 24=1.故选C.1.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1)定义法:根据椭圆定义,确定a 2,b 2的值,再结合焦点位置,直接写出椭圆方程. (2)待定系数法:根据椭圆焦点是在x 轴还是y 轴上,设出相应形式的标准方程,然后根据条件确定关于a ,b ,c 的方程组,解出a 2,b 2,从而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2.椭圆上任意一点M 到焦点F 的所有距离中,长轴端点到焦点的距离分别为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且最大距离为a +c ,最小距离为a -c .3.求椭圆离心率e 时,只要求出a ,b ,c 的一个齐次方程,再结合b 2=a 2-c 2就可求得e (0<e <1).[练一练]1.已知椭圆x 2a 2+y 2b 2=1(a >b >0)与双曲线x 2m 2-y 2n 2=1(m >0,n >0)有相同的焦点(-c,0)和(c,0),若c 是a 、m 的等比中项,n 2是2m 2与c 2的等差中项,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A.33B.22C.14D.12解析:选D 在双曲线中m 2+n 2=c 2,又2n 2=2m 2+c 2,解得m =c2,又c 2=am ,故椭圆的离心率e =c a =12.2.椭圆对称轴在坐标轴上,短轴的一个端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三角形,焦点到椭圆上的点的最短距离是3,则这个椭圆方程为_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a -c =3,c a =12,解得⎩⎨⎧a =23,c = 3.∴椭圆方程为x 212+y 29=1或y 212+x 29=1.答案:x 212+y 29=1或y 212+x 29=1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1.(2014·三明模拟)设F 1,F 2是椭圆x 49+y 24=1的两个焦点,P 是椭圆上的点,且|PF 1|∶|PF 2|=4∶3,则△PF 1F 2的面积为( )A .30B .25C .24D .40解析:选C ∵|PF 1|+|PF 2|=14, 又|PF 1|∶|PF 2|=4∶3, ∴|PF 1|=8,|PF 2|=6. ∵|F 1F 2|=10,∴PF 1⊥PF 2.∴S △PF 1F 2=12|PF 1|·|PF 2|=12×8×6=24.2.(2014·烟台质检)一个椭圆中心在原点,焦点F 1,F 2在x 轴上,P (2, 3)是椭圆上一点,且|PF 1|,|F 1F 2|,|PF 2|成等差数列,则椭圆方程为( )A.x 28+y 26=1 B.x 216+y 26=1 C.x 28+y 24=1 D.x 216+y 24=1解析:选A 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b 2=1(a >b >0).由点P (2, 3)在椭圆上知4a 2+3b 2=1.又|PF 1|,|F 1F 2|,|PF 2|成等差数列,则|PF 1|+|PF 2|=2|F 1F 2|,即2a =2·2c ,c a =12,又c 2=a 2-b 2,联立得a 2=8,b 2=6.3.已知两圆C 1:(x -4)2+y 2=169,C 2:(x +4)2+y 2=9,动圆在圆C 1内部且和圆C 1相内切,和圆C 2相外切,则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为( )A.x 264-y 248=1 B.x 248+y 264=1 C.x 248-y 264=1 D.x 264+y 248=1 解析:选D 设圆M 的半径为r ,则|MC 1|+|MC 2|=(13-r )+(3+r )=16,∴M 的轨迹是以C 1、C 2为焦点的椭圆,且2a =16,2c =8,故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 264+y 248=1.[类题通法]1.椭圆定义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定义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二是利用定义求焦点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及弦长、最值和离心率等.2.利用定义和余弦定理可求得|PF 1|·|PF 2|,再结合|PF 1|2+|PF 2|2=(|PF 1|+|PF 2|)2-2|PF 1|·|PF 2| 进行转化,可求焦点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3.当椭圆焦点位置不明确时,可设为x 2m +y 2n =1(m >0,n >0,m ≠n ),也可设为Ax 2+By 2=1(A >0,B >0,且A ≠B ).椭圆的几何性质[典例] (2013·福建高考)椭圆Γ:x a 2+y b 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焦距为2c ,若直线y =3(x +c )与椭圆Γ的一个交点M 满足∠MF 1F 2=2∠MF 2F 1,则该椭圆的离心率等于________.[解析] 直线y =3(x +c )过点F 1,且倾斜角为60°,所以∠MF 1F 2=60°,从而∠MF 2F 1=30°,所以MF 1⊥MF 2.在Rt △MF 1F 2中,|MF 1|=c ,|MF 2|=3c ,所以该椭圆的离心率e =2c 2a =2cc +3c =3-1.[答案] 3-1本例条件变为“过F1,F2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的交点在椭圆的内部”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解:作图分析可知以线段F1F2为直径的圆在椭圆的内部,所以c<b,从而c2<b2,即c2<a2-c2,⎝⎛⎭⎫ca2<12,0<ca<22,故e∈⎝⎛⎭⎫0,22.[类题通法]椭圆几何性质的应用技巧(1)与椭圆几何性质有关的问题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即使画不出图形,思考时也要联想到一个图形.(2)椭圆的范围或最值问题常常涉及一些不等式.例如-a≤x≤a,-b≤y≤b,0<e<1,在求椭圆的相关量的范围时,要注意应用这些不等关系.[针对训练]1.椭圆x29+y24+k=1的离心率为45,则k的值为()A.-21B.21C.-1925或21 D.1925或21解析:选C若a2=9,b2=4+k,则c=5-k,由ca=45,即5-k3=45,得k=-1925;若a2=4+k,b2=9,则c=k-5,由ca=45,即k-54+k=45,解得k=21.2.若椭圆上存在点P,使得点P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比为2∶1,则此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A.[14,13] B.[13,12]C.(13,1) D.[13,1)解析:选D设P到两个焦点的距离分别为2k,k,根据椭圆定义可知:3k=2a,又结合椭圆的性质可知.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距离之差的最大值为2c,即k≤2c,∴2a≤6c,即e≥13.又∵0<e<1,∴13≤e<1.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典例] (2013·天津高考)设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左焦点为F ,离心率为33,过点F且与x 轴垂直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为433.(1)求椭圆的方程;(2)设A ,B 分别为椭圆的左、右顶点,过点F 且斜率为k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C ,D 两点.若AC ·DB +AD ·CB =8,求k 的值.[解] (1)设F (-c,0),由c a =33,知a =3c .过点F 且与x 轴垂直的直线的方程为x =-c ,代入椭圆方程有(-c )2a 2+y 2b 2=1,解得y =±6b 3,于是26b 3=433,解得b =2,又a 2-c 2=b 2,从而a =3,c =1,所以椭圆的方程为x 23+y 22=1.(2)设点C (x 1,y 1),D (x 2,y 2),由F (-1,0)得直线CD 的方程为y =k (x +1),由方程组⎩⎪⎨⎪⎧y =k (x +1),x 23+y 22=1,消去y ,整理得(2+3k 2)x 2+6k 2x +3k 2-6=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x 1+x 2=-6k 22+3k 2,x 1x 2=3k 2-62+3k 2.因为A (-3,0),B (3,0)所以AC ·DB +AD ·CB =(x 1+3,y 1)·(3-x 2,-y 2)+(x 2+3,y 2)·(3-x 1,-y 1) =6-2x 1x 2-2y 1y 2=6-2x 1x 2-2k 2(x 1+1)(x 2+1) =6-(2+2k 2)x 1x 2-2k 2(x 1+x 2)-2k 2 =6+2k 2+122+3k 2.由已知得6+2k 2+122+3k 2=8,解得k =±2.[类题通法]1.解决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其常规思路是先把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元、化简,然后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建立方程,解决相关问题.涉及弦中点的问题常常用“点差法”解决,往往会更简单.2.直线和椭圆相交的弦长公式 |AB |= (1+k 2)[(x 1+x 2)2-4x 1x 2]或|AB |= ⎝⎛⎭⎫1+1k 2[(y 1+y 2)2-4y 1y 2].[针对训练](2013·全国新课标Ⅱ)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过椭圆M :x 2a 2+y 2b 2=1 (a >b >0)右焦点的直线x +y -3=0交M 于A ,B 两点,P 为AB 的中点,且OP 的斜率为12.(1)求M 的方程;(2)C ,D 为M 上的两点,若四边形ACBD 的对角线CD ⊥AB ,求四边形ACBD 面积的最大值.解:(1)设A (x 1,y 1),B (x 2,y 2),P (x 0,y 0),则x 21a 2+y 21b 2=1,x 22a 2+y 22b 2=1,y 2-y 1x 2-x 1=-1, 由此可得b 2(x 2+x 1)a 2(y 2+y 1)=-y 2-y 1x 2-x 1=1.因为x 1+x 2=2x 0,y 1+y 2=2y 0,y 0x 0=12,所以a 2=2b 2.又由题意知,M 的右焦点为(3,0),故a 2-b 2=3. 因此a 2=6,b 2=3. 所以M 的方程为x 26+y 23=1.(2)由⎩⎪⎨⎪⎧x +y -3=0,x 26+y 23=1,解得⎩⎨⎧x =433,y =-33,或⎩⎨⎧x =0,y = 3.因此|AB |=463.由题意可设直线CD 的方程为y =x +n ⎝⎛⎭⎫-533<n <3, 设C (x 3,y 3),D (x 4,y 4).由⎩⎪⎨⎪⎧y =x +n ,x 26+y 23=1得3x 2+4nx +2n 2-6=0. 于是x 3,4=-2n ±2(9-n 2)3.因为直线CD 的斜率为1,所以|CD |=2|x 4-x 3|=439-n 2. 由已知,四边形ACBD 的面积S =12|CD |·|AB |=8699-n 2.当n =0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863.。
高考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整理

高考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整理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数学必考的部分。
平面解析几何涉及坐标系、直线、圆、双曲线、椭圆、抛物线等内容,需要注重理论的掌握、题目的练习和解题技巧的提高。
本篇文章就高考数学中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数学。
一、坐标系坐标系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需要掌握笛卡尔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笛卡尔坐标系是平面上以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为坐标轴,确定一点的位置需要用到两个数,称为该点的坐标。
极坐标系是以圆心为原点,以极轴为基准线的坐标系。
一个点在极坐标系中的坐标表示为(r,θ),其中r为该点到圆心的距离,θ为该点与极轴正方向的夹角。
二、直线直线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图形。
直线的斜率、截距和两点式都是需要掌握的公式。
斜率表示直线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倾斜程度,截距表示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两点式表示直线经过的两个点的坐标。
三、圆圆是平面上与一个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圆的一般式、标准式、参数式都是需要掌握的公式。
一般式表示圆心坐标为(h,k),半径为r的圆,标准式表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参数式表示圆心坐标为(a,b),半径为r的圆,其中参数t在区间[0,2π)内变化。
四、椭圆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F1和F2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的集合。
椭圆的标准式、参数式和离心率都是需要掌握的公式。
标准式表示椭圆的长轴在x轴上,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离心率小于1;参数式表示椭圆的中心在(a,b)处,椭圆的长轴倾斜角度为θ,离心率小于1。
五、抛物线抛物线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F距离等于到另一个定点D的距离的平方的定点P的集合。
抛物线的标准式、参数式和焦距都是需要掌握的公式。
标准式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原点,开口朝上或朝下;参数式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a,b)处,开口朝上或朝下。
六、双曲线双曲线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F1和F2距离之差等于常数2a的点的集合。
双曲线的标准式、参数式和离心率都是需要掌握的公式。
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们研究的是平面上的点、线和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代数和几何的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
本文将对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
一、点的坐标表示平面解析几何中,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是非常常见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平面空间。
直角坐标系由两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组成,通常记作x轴和y轴。
点在该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通过一个有序数对(x, y)来表示,其中x是该点在x轴上的投影,y是该点在y轴上的投影。
二、直线的表示与性质1. 点斜式方程:对于已知一点P(x1, y1)和斜率k的直线L,可以使用点斜式方程y - y1 = k(x - x1)来表示该直线的方程式。
2. 截距式方程:对于已知直线L与x轴的截距a和与y轴的截距b的情况,可以使用截距式方程x/a + y/b = 1来表示该直线的方程式。
3. 斜截式方程:对于已知直线L的斜率k和与y轴的截距b的情况,可以使用斜截式方程y = kx + b来表示该直线的方程式。
4. 直线的性质:在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平行、垂直、相交等。
其中,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它们的斜率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是它们的斜率的乘积为-1。
三、图形的表示与性质1.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对于平面上的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即d = √[(x2 - x1)² + (y2 -y1)²]。
2. 中点坐标:对于平面上的两个点A(x1, y1)和B(x2, y2),它们连线的中点的坐标可以通过取x轴和y轴的平均值来计算,即中点M的坐标为[(x1 + x2) / 2, (y1 + y2) / 2]。
3. 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的交点可以通过求解它们的方程组来确定。
如果两条直线有唯一交点,则它们必定相交于一点;如果两条直线重合,则它们有无数个交点;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没有交点。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三数学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在高三的数学学习中,解析几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解析几何的学习需要对坐标系、直线、圆、曲线等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下面将对高三数学解析几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
1. 坐标系及坐标表示解析几何中,我们常用笛卡尔坐标系来描述平面上的点。
在二维平面中,水平方向称为x轴,垂直方向称为y轴。
每个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x, y)来表示,其中x表示横坐标,y表示纵坐标。
2. 直线方程直线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之一。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通常用一般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截距式方程和点斜式方程等来表示。
- 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常数,A和B不同时为0。
- 斜截式方程:y = kx + b,其中k为斜率,b为y轴截距。
- 截距式方程:x/a + y/b = 1,其中a、b为x、y轴截距。
- 点斜式方程:y - y₁ = k(x - x₁),其中(x₁, y₁)为直线上一点的坐标,k为斜率。
3. 圆的方程圆是解析几何中的常见图形之一。
圆的方程有四种常见形式,分别是标准方程、一般方程、中心半径方程和直径方程。
- 标准方程:(x - a)² + (y - b)² = r²,其中(a, b)为圆心坐标,r为半径。
- 一般方程:x² + y² + Dx + Ey + F = 0,其中D、E、F为常数。
- 中心半径方程:(x - h)² + (y - k)² = r²,其中(h, k)为圆心坐标,r为半径。
- 直径方程:(x - x₁)(x - x₂) + (y - y₁)(y - y₂) = 0,其中(x₁, y₁)和(x₂, y₂)为直径的两个端点坐标。
4. 曲线的方程除了直线和圆外,解析几何还研究了一些曲线的方程。
常见的曲线方程有抛物线、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高中解析几何知识归纳

高中解析几何知识归纳高中解析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平面和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位置关系。
以下是对高中解析几何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平面解析几何1. 点:平面上的点用坐标系表示,有序数对(x, y)表示。
2. 直线:直线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常数,A和B不同时为0。
3. 圆:圆的标准方程为(x - h)²+ (y - k)²= r²,其中(h, k)为圆心坐标,r为半径。
4. 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椭圆: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²/a²+ y²/b²= 1,其中a为半长轴,b为半短轴。
-双曲线: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²/a²- y²/b²= 1,其中a为实轴半长,b为虚轴半长。
-抛物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²= 4ax或x²= 4ay,其中a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二、空间解析几何1. 点:空间中的点用坐标系表示,有序数对(x, y, z)表示。
2. 直线:空间直线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D为常数,A、B、C不同时为0。
3. 平面:平面的方程一般形式为Ax + By + Cz + D = 0,其中A、B、C、D为常数,A、B、C 不同时为0。
4. 空间几何体:包括立方体、球、锥体、柱体等。
三、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和性质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 |Ax1 + By1 + C| / √(A²+ B²),其中(x1, y1)为点的坐标。
2. 点到直线的距离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点到直线的垂线的长度。
3. 直线与直线的交点公式:解直线方程组,得到交点的坐标。
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交、相切或相离。
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相交、相切或相离。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

高中数学中的平面解析几何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研究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和几何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数学分析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揭示平面上的几何规律,并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本文将介绍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常见定理和应用。
一、平面坐标系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们通常引入平面坐标系来描述平面上的点和图形。
平面坐标系由横坐标轴x和纵坐标轴y所构成,它们相互垂直,并将平面分为四个象限。
设平面上一点P的坐标为(x,y),其中x表示横坐标的值,y表示纵坐标的值。
二、平面上的点和向量在平面解析几何中,点是最基本的要素。
点P(x,y)表示平面上的一个具体位置。
而向量则表示平面上的一个有方向和大小的量。
向量由起点和终点确定,可以用箭头表示,例如向量AB。
向量的大小表示为|AB|,方向则由指向终点的箭头确定。
三、平面上的直线平面解析几何中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对象是直线。
平面上的直线可以通过一般式方程、点斜式方程或两点式方程来表示。
一般式方程为Ax+By+C=0,其中A、B、C为实数且A和B不同时为0;点斜式方程为y-y₁=k(x-x₁),其中(x₁,y₁)为直线上的一点,k为直线的斜率;两点式方程为(y-y₁)/(x-x₁)=(y₂-y₁)/(x₂-x₁),其中(x₁,y₁)和(x₂,y₂)为直线上的两点。
四、平面上的曲线除了直线外,平面解析几何还研究了各种曲线,如抛物线、圆、双曲线等。
这些曲线可以通过特定的函数方程来描述。
例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ax²+bx+c,其中a、b、c为实数且a不等于0。
五、平面上的距离和中点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们可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直线段的中点。
设平面上两点A(x₁,y₁)和B(x₂,y₂),则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 =√((x₂-x₁)²+(y₂-y₁)²)。
若直线段AB的中点为M(xₘ,yₘ),则中点的坐标可以通过求取x和y的平均值得到。
高三数学复习第八章 平面解析几何

提 升 学 科 素 养
突 破 热 点 题 型
演 练 知 能 检 测
数学(6省专版)
第一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回 扣 主 干 知 识
1-0 (3)如右图,∵kAP= =1, 2-1 3-0 kBP= =- 3, 0-1 ∴k∈(-∞,- 3 ]∪[1,+∞).
提 升 学 科 素 养
突 破 热 点 题 型
1 A.3 1 B.-3 3 C.-2 2 D.3
(
)
提 升 学 科 素 养
突 破 热 点 题 型
解析:设 P(x,1),Q(7,y),则 x+7=2,1+y=-2, 1--3 1 解得 x=-5,y=-3,从而 kl= =-3. -5-7
演 练 知 能 检 测
答案:B
数学(6省专版)
第一节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回 扣 主 干 知 识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例1] 是 (1)直线xsin α+y+2=0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 )
π 3π B.0,4∪ 4 ,π π π D.0,4∪2,π
提 升 学 科 素 养
A.[0,π)
[探究] 2.两条直线l1,l2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 为-1,这句话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当一条直线与x轴平行,另一条与y轴 平行时,两直线垂直,但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
3.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名称 条件 斜率k与点 (x0,y0) 斜率k与截 方程 适用范围
提 升 学 科 素 养
突 破 热 点 题 型
提 升 学 科 素 养
突 破 热 点 题 型
3-1 解析:直线斜率为 =-1, 0-2 其方程为 y=-x+3,即 x+y-3=0.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归纳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近年的高中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一起来看看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欢迎查阅!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平面解析几何初步:①直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单独考查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出现;间接考查则以直线与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知识综合为主,多为中、高难度试题,往往作为把关题出现在高考题目中。
直接考查主要考查直线的倾斜角、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对称问题等,间接考查一定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主要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②圆的问题主要涉及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集合性质的讨论,难度中等或偏易,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其中热点为圆的切线问题。
③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空间的推广,在解决空间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业,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就是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下实现的。
空间直角坐标系也是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一般是与空间向量在坐标运算结合起来运用,也不排除出现考查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平面解析几何,又称解析几何(英语:Analytic geometry)、坐标几何(英语:Coordinate geometry)或卡氏几何(英语:Cartesian geometry),早先被叫作笛卡儿几何,是一种借助于解析式进行图形研究的几何学分支。
解析几何通常使用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研究直线、圆、圆锥曲线、摆线、星形线等各种一般平面曲线,使用三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来研究平面、球等各种一般空间曲面,同时研究它们的方程,并定义一些图形的概念和参数。
平面解析几何基本理论坐标在解析几何当中,平面给出了坐标系,即每个点都有对应的一对实数坐标。
最常见的是笛卡儿坐标系,其中,每个点都有x-坐标对应水平位置,和y-坐标对应垂直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解析几何精粹一、选择题1.(2010·崇文区)“m =-2”是“直线(m +1)x +y -2=0与直线mx +(2m +2)y +1=0相互垂直”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 m =-2时,两直线-x +y -2=0、-2x -2y +1=0相互垂直;两直线相互垂直时,m(m +1)+2m +2=0,∴m =-1或-2,故选A.2.(文)(2010·安徽文)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x -2y +1=0 C .2x +y -2=0D .x +2y -1=0[答案] A[解析] 解法1:所求直线斜率为12,过点(1,0),由点斜式得,y =12(x -1),即x -2y -1=0. 解法2: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b =0, ∵过点(1,0),∴b =-1,故选A.(理)设曲线y =ax2在点(1,a)处的切线与直线2x -y -6=0平行,则a =( ) A .1 B.12 C .-12D .-1[答案] A[解析] y ′=2ax ,在(1,a)处切线的斜率为k =2a , 因为与直线2x -y -6=0平行,所以2a =2,解得a =1. 3.点(-1,1)关于直线x -y -1=0的对称点是( ) A .(-1,1) B .(1,-1) C .(-2,2)D .(2,-2)[答案] D[解析] 一般解法:设对称点为(x ,y),则⎩⎪⎨⎪⎧x -12-y +12-1=0y -1x +1=-1,解之得⎩⎪⎨⎪⎧x =2y =-2,特殊解法:当直线l :Ax +By +C =0的系数满足|A|=|B|=1时,点A(x0,y0)关于l 的对称点B(x ,y)的坐标,x =-By0-C A ,y =-Ax0-CB. 4.(2010·惠州市模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 ,O(0,0),A(2,0),C(0,1),将矩形折叠,使O 点落在线段BC 上,设折痕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 ,则k 的取值范围为( ) A .[0,1]B .[0,2]C .[-1,0]D .[-2,0][答案] D[解析] 如图,要想使折叠后点O 落在线段BC 上,可取BC 上任一点D 作线段OD 的垂直平分线l ,以l 为折痕可使O 与D 重合,故问题转化为在线段CB 上任取一点D ,求直线OD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问题,∵kOD≥kOB =12,∴k =-1kOD ≥-2,且k<0, 又当折叠后O 与C 重合时,k =0,∴-2≤k≤0.5.(文)已知点(3,1)和点(1,3)在直线3x -ay +1=0的两侧,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0) B .(10,+∞)C.⎝⎛⎭⎫-∞,43∪(10,+∞)D.⎝⎛⎭⎫43,10[答案] D[解析] 将点的坐标分别代入直线方程左边,所得两值异号,∴(9-a +1)(3-3a +1)<0,∴43<a<10,故选D.(理)如果点(5,a)在两条平行直线6x -8y +1=0和3x -4y +5=0之间,则整数a 的值为( )A .5B .-5C .4D .-4[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30-8a +1)(15-4a +5)<0, ∴318<a<5,又a 为整数,∴a =4.6.(2010·南充市)在直角坐标平面上,向量OA →=(1,3)、OB →=(-3,1)(O 为原点)在直线l 上的射影长度相等,且直线l 的倾斜角为锐角,则l 的斜率等于( ) A .1 B.32 C.12D.33[答案] C[解析] 过原点作与直线l 平行的直线l ′,则OA →、OB →在l ′上的射影也相等,故A 、B 到直线l ′的距离相等,设l ′:y =kx ,则|k -3|1+k2=|-3k -1|1+k2,∴k =-2或12, ∵l 的倾斜角为锐角,∴k =12.[点评] 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为a =(1,k),由OA →,OB →在a 上射影的长度相等可得|a·OA →||a|=|a·OB →||a|,可解出k.7.设A(0,0),B(2,2),C(8,4),若直线AD 是△ABC 外接圆的直径,则点D 的坐标是( ) A .(16,-12) B .(8,-6) C .(4,-3)D .(-4,3) [答案] A[解析] 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x +y -2=0与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2x +y -10=0的交点即圆心(8,-6),而圆心为AD 的中点,所以得点D 的坐标为(16,-12).8.(文)(2010·福建莆田市质检)经过圆x2+y2+2x =0的圆心,且与直线x +y =0垂直的直线l 的方程是( ) A .x +y +1=0 B .x -y +1=0 C .x +y -1=0D .x -y -1=0[答案] B[解析] 设与直线x +y =0垂直的直线方程为x -y +b =0, ∵过圆心(-1,0),∴b =1,故选B.(理)(2010·山东潍坊)设曲线y =xn +1(n ∈N*)在点(1,1)处的切线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xn ,则log2010x1+log2010x2+…+log2010x2009的值为( ) A .-log20102009 B .-1 C .log20102009-1D .1[答案] B[解析] 由y =xn +1得y ′=(n +1)xn ,则在点(1,1)处切线的斜率k =y ′|x =1=n +1,切线方程为y -1=(n +1)(x -1),令y =0得,xn =n n +1,∴log2010x1+log2010x2+…+log2010x2009 =log2010(x1·x2·…·x2009)=log2010⎝⎛⎭⎫12×23×34×…×20092010=log201012010=-1,故选B. 9.(文)直线l 过点(-2,0),当l 与圆x2+y 2=2x 有两个交点时,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 )A .(-22,22)B .(-2,2)C.⎝ ⎛⎭⎪⎫-24,24D.⎝⎛⎭⎫-18,18[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得,圆的方程为(x -1)2+y2=1,所以圆心为(1,0),半径为1.当过点(-2,0)的直线l 与圆相切时,可求得直线l 的斜率k =±24.所以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是⎝ ⎛⎭⎪⎫-24,24.故选C. (理)(2010·汕头模拟)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一条对角线固定在A(3,-1),C(2,-3)两点,D 点在直线3x -y +1=0上移动,则B 点轨迹的方程为( ) A .3x -y -20=0(x≠13) B .3x -y -10=0(x≠13) C .3x -y -9=0(x≠-8)D .3x -y -12=0(x≠-8)[答案] A[解析] 线段AC 的中点M ⎝⎛⎭⎫52,-2,设B(x ,y),则B 关于点M 的对称点(5-x ,-4-y)在直线3x -y +1=0上,∴3(5-x)-(-4-y)+1=0,即3x -y -20=0. ∵A 、B 、C 、D 不能共线,∴不能为它与直线AC 的交点,即x≠13.10.已知一动直线l 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p ,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之和为q ,且p 比q 大1,则这个三角形面积的最小值为( ) A .4B .2+ 6C .4+3 3D .5+2 6[答案] D[解析] 设直线l 的方程为x a +y b =1(a>0,b>0),则12ab =a +b +1,∵a +b≥2ab ,∴12ab≥2ab +1,即(ab)2-4ab -2≥0,解得ab ≥2+6,∴12ab≥12×(2+6)2=5+26,当a =b =2+6时,三角形面积的最小值为5+2 6. 二、填空题11.(2010·深圳中学)已知向量a =(6,2),b =⎝⎛⎭⎫-4,12,直线l 过点A(3,-1),且与向量a+2b 垂直,则直线l 的一般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2x -3y -9=0[解析] a +2b =(-2,3),设l 上任一点P(x ,y),则AP →=(x -3,y +1),由条件知,(x -3,y +1)·(-2,3)=0,∴2x -3y -9=0.12.(2010·浙江临安)设D 是不等式组⎩⎪⎨⎪⎧x +2y≤102x +y≥30≤x≤4y≥1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则区域D 中的点P(x ,y)到直线x +y =10的距离的最大值是________. [答案] 4 2[解析] 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D 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包括边界),显然直线y =1与2x +y =3的交点(1,1)到直线x +y =10的距离最大,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求得最大值为42.13.(2010·安徽怀宁中学月考)“直线ax +2y +1=0和直线3x +(a -1)y +1=0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 =____”. [答案] -2[解析] 由条件知a 3=2a -1,∴a2-a -6=0,∴a =-2或3,当a =3时,两直线重合不合题意,∴a =-2.14.(文)实数x 、y 满足3x -2y -5=0 (1≤x≤3),则yx 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________. [答案] 23,-1[解析] 设k =y x ,则yx 表示线段AB :3x -2y -5=0 (1≤x≤3)上的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A(1,-1),B(3,2). 由图易知:kmax =kOB =23, kmin =kOA =-1.(理)(2010·河南许昌调研)如果f ′(x)是二次函数,且f ′(x)的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1,-3),那么曲线y =f(x)上任一点的切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0,π2)∪(2π3,π)[解析] 由题意f ′(x)=a(x -1)2-3,∵a>0,∴f ′(x)≥-3,因此曲线y =f(x)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k =tanα≥-3, ∵倾斜角α∈[0,π),∴0≤α<π2或2π3<α<π. 三、解答题15.(文)有一个装有进出水管的容器,每单位时间进出的水量各自都是一定的,设从某时刻开始10分钟内只进水、不出水,在随后的30分钟内既进水又出水,得到时间x(分)与水量y(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40分钟后只放水不进水,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解析] 当0≤x≤10时,直线过点O(0,0),A(10,20),∴kOA =2010=2, ∴此时直线方程为y =2x ;当10<x≤40时,直线过点A(10,20),B(40,30), 此进kAB =30-2040-10=13,∴此时的直线方程为y -20=13(x -10), 即y =13x +503;当x>40时,由题意知,直线的斜率就是相应放水的速度,设进水的速度为v1,放水的速度为v2,在OA 段时是进水过程,∴v1=2.在AB 段是既进水又放水的过程,由物理知识可知,此时的速度为v1+v2=13, ∴2+v2=13.∴v2=-53. ∴当x>40时,k =-53. 又过点B(40,30),∴此时的直线方程为y =-53x +2903.令y =0得,x =58,此时到C(58,0)放水完毕.综上所述:y =⎩⎨⎧y =2x ,0≤x≤1013x +503,10<x≤40-53x +2903,40<x≤58.(理)已知矩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M ⎝⎛⎭⎫12,0,AB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3x -4y -4=0.点N ⎝⎛⎭⎫-1,13在AD 所在直线上.(1)求AD 所在直线的方程及矩形ABCD 的外接圆C1的方程;(2)已知点E ⎝⎛⎭⎫-12,0,点F 是圆C1上的动点,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交F M 于点P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解析] (1)∵AB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3x -4y -4=0,且AD 与AB 垂直, ∴直线AD 的斜率为-43. 又点N 在直线AD 上,∴直线AD 的方程为y -13=-43(x +1), 即4x +3y +3=0.由⎩⎪⎨⎪⎧3x -4y -4=04x +3y +3=0,解得点A 的坐标为(0,-1). 又两条对角线交于点M ,∴M 为矩形ABCD 的外接圆的圆心. 而|MA|=⎝⎛⎭⎫0-122+-1-02=52,∴外接圆的方程为⎝⎛⎭⎫x -122+y2=54.(2)由题意得,|PE|+|PM|=|PF|+|PM|=|FM|=52,又|FM|>|EM|,∴P 的轨迹是以E 、M 为焦点,长半轴长为54的椭圆,设方程为x2a2+y2b2=1(a>b>0), ∵c =12,a =54,∴b2=a2-c2=516-14=116. 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x2516+y2116=1.16.已知直线l1过点A(-1,0),且斜率为k ,直线l2过点B(1,0),且斜率为-2k ,其中k≠0,又直线l1与l2交于点M. (1)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2)若过点N ⎝⎛⎭⎫12,1的直线l 交动点M 的轨迹于C 、D 两点,且N 为线段CD 的中点,求直线l 的方程.[解析] (1)设M(x ,y),∵点M 为l1与l2的交点, ∴⎩⎪⎨⎪⎧yx +1=k y x -1=-2k(k≠0),消去k 得,y2x2-1=-2,∴点M 的轨迹方程为2x2+y2=2(x≠±1). (2)由(1)知M 的轨迹方程为 2x2+y2=2(x≠±1),设C(x1,y1),D(x2,y2), 则2x12+y12=2① 2x22+y22=2②①-②得2(x1-x2)(x1+x2)+(y1-y2)(y1+y2)=0, 即y1-y2x1-x2=-2×x1+x2y1+y2, ∵N ⎝⎛⎭⎫12,1为CD 的中点, 有x1+x2=1,y1+y2=2, ∴直线l 的斜率k =-2×12=-1,∴直线l 的方程为y -1=-⎝⎛⎭⎫x -12, 整理得2x +2y -3=0.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平行于x 轴且过点A(33,2)的入射光线l1被直线l :y =33x 反射,反射光线l2交y 轴于B 点,圆C 过点A 且与l1、l2都相切,求l2所在直线的方程和圆C 的方程.[解析] 直线l1:y =2,设l1交l 于点D ,则D(23,2). ∵l 的倾斜角为30°.∴l2的倾斜角为60°.∴k2= 3.∴反射光线l2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 -2=3(x -23),即3x -y -4=0. 已知圆C 与l1切于点A ,设C(a ,b). ∵⊙C 与l1、l2都相切,∴圆心C 在过点D 且与l 垂直的直线上, ∴b =-3a +8①圆心C 在过点A 且与l1垂直的直线上, ∴a =33②由①②得⎩⎨⎧a =33b =-1,圆C 的半径r =3,故所求圆C的方程为(x-33)2+(y+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