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有什么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节好的音乐欣赏课有什么标准
一、实现课程价值目标,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是2011版音乐课标中反复强调的内容,音乐老师要守土有责,在音乐教学中体现音乐学科的价值取向。那么,如何来实现课程价值目标呢?一堂好的音乐课绝对脱离不了课标的引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首先要找到学科定位,这样才能确定明确的目标。其次,教材是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样的问题,音乐教师应该进行反思。音乐教材是由国内众多音乐教育专家、学者、一线音乐教师共同研究、编写的,是各种教学经验的结晶。教材内容的选定不是随便的拿来主义,而是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的。因此,教师要深挖其中的精髓,透彻理解音乐教材。例如: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时,很多教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将主要内容放在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贝多芬身上。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只要求学生熟悉贝多芬,要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对其他内容也有所涉及。
二、审美双基有机结合,符合学生接受心理
目前,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审美为核心就是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审视美、观察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等等。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特别注重审美,但是一讲到双基,就很容易与审美脱离。很多人把审美和双基作为一对矛盾,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白二者的关系。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影响情感的因素是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因此,审美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音乐要素的学习,包括音乐技能的学习,读谱技能和演唱的技能都要在音乐体验和实践中去获得,音乐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美的过程。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作为一种能力目标来要求的,因为任何一种能力都必定要有知识技能作为支撑。没有知识技能的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也不可能提高。所以,我们把音乐的兴趣作为总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如果没有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学生也不会有可持续的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是前提。如:在学习节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敲击节奏,学生很投入,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但如果是教师在实践之前先讲节奏的组成部分,也就是纯理论的学习,那就很乏味了。所以,在审美为核心的前提下,如何将双基有机的融合进去是很重要的。另外,教学的流畅性也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在流畅的情况下教师的教法、手段、流程、教学语言设计应该是十分合理的。通过日积月累,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提倡审美双基相结合的今天,教师不应该只有一种教学风格,教师拥有丰富的、多变的、应景的教学风格才是最终目的。
三、内容形式安排科学,带给学生审美体验
教师教学的风格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的。过去不允许流行作品进课堂,但是流行音
乐中也不乏好的作品。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流行歌曲可以进入课堂。但音乐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挖掘这些作品的深层内涵。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必须选择足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的作品,这就是音乐的质量。现在很多通俗作品创作很好,也有很多通俗作品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其次,教师所选择的的课堂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在贴近生活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内涵与意义。所以,如何正确的将课程的观念揉进我们的教学,如何尊重教材,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深层的挖掘作品的内涵和精华,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是很重要的。李存老师的流行音乐课上的特别精彩,比如《走进西藏》、《阿姐鼓》,教师可以在参考资料中查阅,进一步借鉴学习。
四、深挖音乐细节,提炼审美因素
教师带领学生听音乐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第四条总结就是:“深挖音乐细节,提
炼审美因素。”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首作品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每个阶段都要求学习。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内容就要有一个递增的高度和深度了。作品的最后《怒吼把黄河》这个乐章中有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在结束部重复了五六次。如果教师仔细揣摩作品就会发现每次重复都是有变化发展的。冼星海在一个音上做了很多的肢体变化(第一遍时三级降半音,第二遍时大二度等)。教师在指出这些细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尝试探讨这些细节变化的意义。这就比教师千篇一律在主旋律上做文章好很多。任何一个作品都有值得挖掘的细节。这其实就验证了那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就会带来一个深刻的音乐课堂教学,只有深刻的音乐课堂教学才能引发孩子们内心深刻的情感震撼,也更接近今天课标对音乐课堂的要求,更加明确了老师们应该去追求的方向。
五、参与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安排学习方式
参与、合作、探究、交流都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在实际
的教学中,我们都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失败的教。失败往往是因为这些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如果这些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结合课堂的需要那么教学方式的选择就会显得恰如其分。比如:探究式学习。很多一线教师在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往往分好小组,不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权利,教师挨个的将他的看法传达给每一个小组。这就是所谓流于形式的探讨。也是没有价值和收获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对待教学与学习方式应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探究不等于
没有传授,参与不等于没有接受,合作不等于没有个体,预设不等于没有生成,老师们要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恰当合理,现代传统有机结合
随着科技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的在教学工具逐渐增多。特
别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极为普及和广泛。那么,在这种现代媒体充斥课堂的环境中,我们传统的黑板还用不用?在这里给大家例举一个李老师亲身经历的事情:李老师曾经参加由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艺术活动。其中包括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教师的交流活动。在发言中,有一位来自深圳的老师发表讲话,他说他们那里的教学条件非常好。不管是什么课,他只要手指一按键盘,唱歌、弹琴、视频都可以快速的呈现。因此。他说我们搞好音乐教育一不用教师唱歌、二不用教师弹琴,方便、快捷。还有一个来自山西的语文老师,他说他不是音乐老师,但在学校代音乐课,自小会拉点板胡唱个秦腔,所以现在我的学生个个会唱秦腔。台下观众听了,没有一个不为他鼓掌。这个事例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不管教学硬件好与坏,恰当了才是最好的。传统式的教学设备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全部都需要取缔。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也很必要。很多传统作品本身就决定了口传心授的教学形式,这是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替代不了的。如:京剧的学习,教师是无法用呈现PPT和谱子就能教会学生唱腔韵律的。
七、课前预设切合实际,课堂生成把握实际
课堂预设指的是教师把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了答案预设。如果课堂上出
现生成问题,教师要及时运用恰当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一个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答错了,老师不应否定学生,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信心受挫,如果因此受到批评,严重的就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并在下次提出问题的时候再次让这位学生回答,恢复他的自信心,这其实就有一个生成问题。这里还有李存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例子:“我曾经去听课碰到过一个很调皮的孩子,每次上课总是迟到,大口喘着气从教室外面闯进来,并且对老师很没有礼貌。那位教师过去就总是因为他的这些行为批评他。有一次这位老师又在批评这个学生,正好被我撞见,我伸手示意老师停止批评。下课后,我找到这个学生跟他进行了一次男子汉与男子汉之间的交谈。那男孩后来先是学会了改变态度,后来随着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心,他竟然也渐渐开始喜欢上那门课,并热心帮助同学。”因此作为“树人”的教师来讲,完成每堂课的内容并不是最终任务,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树立信念,带来影响才是教师之本。渐渐学会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并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才是老师们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