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艺术成就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5《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的激荡的情感。
明代诗人袁宏道指出:《离骚》“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
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
条新的道路。
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
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重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
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的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
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
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
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南国的楚歌,都养了屈原。
屈原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任务,就是把群众集体性的口头创作,提高到了专业作家艺术创造的水平上来,写出了极富个性的诗篇。
一、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首先,侧重表现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和坚持。
屈原揭露现实十分深刻,但更着力于抒发理想,歌颂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事物。
《离骚》颂扬历史上的圣君明主,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到楚国创业的先君,写他们上得天助,下顺民心。
除了宣传理想,屈原又不遗余力地表现对理想执着不倦的追求。
他憎恨恶浊的现状,渴望寻求一条挣脱黑暗罗网的出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当他实在无路可走时,就形之于梦幻,上天下地,迎拜众神,神游西海,以致最终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屈原写理想,还表现在塑造理想化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上。
如《涉江》的开头,书写了一种自画像:“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明兮齐光。
”这个形象独行特立,光彩夺目,令人不能不仰而视之。
其次,想象丰富,夸张大胆。
正因为屈原笔下更多幼是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所以他并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精琢细刻,而超脱空间条件的限制,采用了大量非现实的夸张手法,再加上广泛选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富于楚地特色的山川景物,就使他的多数诗篇具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形成优美奇特的境界,笼罩在绚烂绮丽的氛围之中。
如《离骚》为了突出对未来的憧憬,安排了两次向光明进军的旅程。
一次是奔上天宫:玉虬飞腾,风神护送,月神引路,云霞相迎。
一次是进发西海,八龙驾车,云旗飘扬,奏起九歌,跳起韶舞。
诗人任凭幻想驰聘,把人们带入了五彩缤纷,恍惚迷离的神话般的世界。
第三,感情的澎湃激越。
屈原的诗就是他沸腾的热血飞溅抛洒而成的。
他往往采取直接而强烈的抒情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要求、态度,赤裸裸、尽情地倾泻出来。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离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一、离骚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由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
该篇作品以诗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
二、艺术价值1. 文学价值《离骚》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首先,它采用了极富个性化的创作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段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真挚情感。
其次,在词汇、音节和韵律运用方面,离骚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美感,堪称古代诗歌的杰作。
2. 思想价值《离骚》不仅体现了屈原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思考,更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哲学思想。
从”我欲乘风归去"到"I 敢于登高望天地",《离骚》表达了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人类精神,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历史意义1. 文化遗产《离骚》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代表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卓越成就。
因此,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离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 外交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离骚》在国际间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翻译与传播,使更多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3. 历史记载《离骚》也是对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风云的珍贵记载。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动荡、政治争斗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拓宽了我们对那个时期历史发展和人物命运变迁的认识。
四、结论《离骚》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屈原作为个体面对困境与痛苦时的坚韧和真挚情感,也折射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及其背后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在文学、思想和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品德、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理想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荃quán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信谗而齌jì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jiǎn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斥责了楚王昏庸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
(此句为衍句)羌中道而改路:为什么中途又改变了主意?初既与余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后悔遁而有他: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伤灵修之数化: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余既滋兰之九兮: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树蕙之百亩: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对《离骚》的评价

对《离骚》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
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离骚》中又多用对偶。
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
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屈原的文学成就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之间的战国时期楚国名臣,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屈原的诗歌才华屈原以其出色的诗歌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和《天问》,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抒情长诗。
这些诗歌以豪迈的情感、华丽的修辞和深刻的思想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离骚》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以屈原闯荡世事、深感离愁别绪为中心,描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作品中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优秀作品。
这首诗以屈原对上天的疑问为主题,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屈原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哲学性和想象力。
二、屈原的辞章创作除了诗歌外,屈原还在辞章方面展现了才华。
辞章是古代文人用来祭奠神灵或者探讨社会问题的一种体裁。
屈原的代表作品《九歌》和《九辩》是他在辞章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
《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辞章,展示了他出色的辞章才华。
其中的九首歌曲以瑰丽的词藻和凄美的意境描绘了神仙与人类的亲密交往和情感交融。
屈原在这些作品中表达了对世界的热爱和内心的忧伤。
《九辩》是屈原发表的一组用于论辩的辞章。
这些辞章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和精确的逻辑,阐述了作者对政治、社会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九辩》的出现对于辞章发展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屈原的文学影响屈原的文学成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他的作品在古代韵文创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诗歌和辞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启示。
屈原的文学作品不仅受到了中国文化范畴内的赞美,也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关注。
他的作品在翻译传播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总结起来,屈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他的诗歌和辞章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才华,更突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一)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得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额想象境界。
《离骚》的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际,基本是实写,但像“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诗句,以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
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把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例如对重华陈辞之后,上天下地寻求遇合的那段诗章,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令羲和驾车,望舒前驱,飞廉合后,鸾皇、雷师、凤鸟随从左右,上下求索以追求理想。
而上无天门,下地巫女,终以诗人理想幻灭的心路历程。
(二)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俊杰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诗写屈原本事古弟颛顼的后裔,又于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世高贵而出生奇异。
非凡的才能,美好的品质,高尚的志趣,又是出身高贵奇异的诗人近于纯美。
但还不止于此,他还有雄伟的志向和高远的理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具备如此之多美好的品质,已经凸显诗人超越流俗的高洁形象,然而这只是资质的描述,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之中。
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害、被流放,但是诗人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美好品质的休养,屡遭迫害打击而九死不悔;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忠不改;理想终于破灭,便以死殉国。
《离骚》塑造这样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象征的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承继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
离骚全篇知识点归纳总结

离骚全篇知识点归纳总结《离骚》这部长篇叙事诗,共有十六回。
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屈原在楚国内外奔走,经历了种种苦难和磨难的心路历程,描绘了屈原的离愁别绪,寄托了屈原追求理想的壮志豪情,抒发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离骚》的作者屈原动情地述说了自己怀才不遇、晋升无门,最终由于政治上的斗争而失去领导地位,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这部诗史诗具有悲壮的色彩,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秩序混乱时代的批判。
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文学艺术成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领会。
一、《离骚》的特点1. 神话色彩:《离骚》中充满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使得整部诗歌文采斐然,富有空灵神秘的意境。
2. 抒情性:《离骚》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甘,表现出激烈的抒情性格,充满了戏剧性的情感。
3. 理想抒发:《离骚》中的“思无邪、不忠信、委蛇诈、闭争讼”,让我们看到了屈原对于世间纷扰的不满,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离骚》的主题1. 爱国主义:《离骚》中表现了作者对辗转南北、仕途坎坷的生活,对故国的深情厚爱。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国家的挚爱,对于民族的眷恋。
2. 国家兴亡:通过《离骚》可以看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及时局的批判。
3. 人生悲欢离合:《离骚》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表现了对悲苦生活的怨愤,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离骚》的意境1. 空灵神秘:《离骚》借助大量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创造出了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给人以脱俗之感。
2. 动人悲壮:《离骚》中夹杂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悲壮抒发,表现了一种激昂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动人而悲壮的意境。
3. 世态炎凉:《离骚》通过作者的自省与感怀,展现了世态炎凉的意境,令人对纷繁世界产生了一种感伤。
4. 孤寂苍凉:《离骚》中的“翼飞翔”、“思无邪、不忠信、委顺诈、闭争论”,表现了一种孤寂苍凉之感。
四、《离骚》的艺术手法1. 神话色彩:《离骚》充满了神话色彩,作者通过多方面的神话、传说、典故等描绘出了一种脱俗的意境。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1.《离骚》的语言好厉害呀!就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哇,这话说得多有气势啊!就好比我在找我丢的那块橡皮,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我不也得继续努力找嘛,这就是一种求索呀!
2.《离骚》的形象塑造太生动啦!像“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哎呀,这把那些嫉妒别人的人描写得好形象啊!就像我们班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成绩好就说人家是抄的,不就是这种嫉妒嘛!
3.《离骚》的情感表达好强烈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得多关心百姓呀!就好像我看到流浪猫会心疼它们一样。
4.《离骚》的比喻好妙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芰荷和芙蓉来做衣服,多有意思的比喻呀!就像我会说天上的云像棉花糖一样。
5.《离骚》的象征手法好独特哇!“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象征着高洁,这多有创意呀!就像我觉得梅花象征着坚强一样。
6.《离骚》的艺术风格好独特呀!那种浪漫的感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哇,这生活多诗意啊!就像我想象自己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玩耍。
7.《离骚》的句式变化好多呀!一会儿长一会儿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读起来多带劲啊!就像我说话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8.《离骚》的意境营造好棒啊!“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这让我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就像我做梦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
9.《离骚》的韵律节奏好有感觉呀!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多顺呀!就像我唱歌的时候那种节奏感。
10.《离骚》真的是太伟大啦!它的艺术成就简直数都数不过来!这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而闪亮!难道不是吗?。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艺术,源于先秦诗歌文学,一般指以诗歌形式写成的文体,通常具有抒情、婉转、意象新颖、言状有力的特点。
离骚风格独特,以抒发个人的爱情之恋、悲远及抒情的思绪和感受为主,其风格宁静、安静、清新,语言里洋溢着抒情的感伤和优美的情怀。
离骚艺术始于先秦绝句,发展至宋朝成熟,以苏轼为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名举世闻。
可谓是离骚之经典。
苏轼在这首歌中抒发出的友情、情思和悲痛无人能及。
他动人的描写,安静而抽象,道出对寂寞的思念,对远离家乡的惆怅,令后世折服。
晚宋诗人黄庭坚的《锦堆春梦》也是离骚的经典作品。
黄向日出望,处处锦簇绮山,他不只是惊叹,而是用心歌唱着春景,依稀地思考远去的恋人,伤心欲绝,抒发离别时的激情、绝望百感,神态万千。
这首诗以优美的抒情语义和宁静的语调,真实地再现了江湖诗人向往自然狩猎、抒发心中情结之夜晚歌唱的神情景象。
南宋诗人文天祥凭借那《老字号》而踏入乐宫,以其诗词中流露出的深切挚爱和赤潮的真挚情怀,夺得了众多读者的心,是真离骚艺术中的佳作。
《老字号》一诗以回忆母亲的情怀为主线,从金声玉指的抒情,到集轩台榭之中的故人的情意,又再从那心痛的遗憾里展开一段关于自然景色的画卷,有着远古农家的黛紫田园,有着新新历史的陶泉苑。
整首诗,充满着诗人对亲情深厚、爱国情结伟大的赞美,叙述得那般动人,令人伤心流泪。
此外,离骚艺术中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作品,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尤其是宋代洪运的《念奴娇·北固山下》,更是让人深深感受到离别的滋味,令人产生幽怨的情感。
离骚艺术,前不久依旧屹立历史、挥洒祥和,温暖文人心扉。
至今,这种艺术依旧走firmly着依然亭亭玉指心境的脚步,慢慢地,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美轮美奂,给世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离骚艺术中,不乏细WE若蚱和俊秀,让人远观近感。
若沉浸其优美的文学氛围之中,一定能收获到最独特的果实,体验到最醇美的艺术风景。
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

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下面就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离骚》进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要紧艺术目标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确实是作者的自我形象。
《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
但《诗经》,专门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确实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
《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庞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
我们明白,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要紧是依照对他的作品一一第一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亮突出:例如诗中写道: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跑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签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里实际上写了三个形象:诗人、党人和荃(或灵修,指楚王),诗人不仅写“余”(我,实即诗人自我)为国家的前途奔跑先后和不怕因正直取祸,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而且把那个形象放在党人的偷乐、楚王的信谗和反复无常的环境中,让环境去衬托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鲜亮。
再如:众皆竞进以贪欲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鹜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霹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和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用饮露餐花和佩饰香草嘉木来象征和比喻诗人高洁的运气修养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但诗人在开头就先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大伙儿都在追名逐利,贪心不足,而且嫉妒贤能,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诗人的运气和道德就显得更加拔出流俗,展现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的诗人的形象性格。
《离骚》的独特韵律及艺术风格解读

离骚的独特韵律及艺术风格解读《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富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由屈原所创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楚辞诗歌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离骚》所体现的独特韵律以及艺术风格进行深入解读。
1. 独特韵律1.1 骚体抒情《离骚》属于楚辞的一种,与其他传统乐府民歌形式存在明显区别。
它采用了自由而流畅的抒情手法,通过借取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意蕴。
这种抒情方式在韵文结构上呈现出明显变化和独特前后呼应的特点。
1.2 夸张华美《离骚》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豪放、雄壮、华美,并运用大量视觉、听觉等感官形象以及比喻与夸张手法。
这样独特的艺术表达使得整篇诗具有强烈的意境感和感染力,令人形象深刻。
2. 艺术风格2.1 深厚的哲学思考《离骚》反映了作者屈原对人生、命运和政治现实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如关于自我解放、追求成就和个人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善恶、社会道义、权力困境等方面的论述。
2.2 悲壮与抒情并存《离骚》具有既悲壮又抒情的艺术风格。
它通过表达作者内心矛盾而又坚定的情感,展示了他对家国沦亡与自身命运不幸之间无奈与绝望的反思。
同时,也表达了屈原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境遇向往的渴望。
2.3 经典诗歌形式与修辞手法结合《离骚》在艺术形式上巧妙地结合了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楚辞文化特色,凭借其独特构思和华丽修辞而成为后世文人崇拜的经典之作。
诗中运用了对仗、错字、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诗歌言简意赅却又寓意深厚。
总结《离骚》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通过自由而流畅的抒情形式以及豪放、雄壮的语言表达,展现了屈原对个人命运和政治现实的思考,同时带来了悲壮与抒情并存的感觉。
其经典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也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简述《离骚》的艺术成就1、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
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
2、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的前半部分,着重写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
但诗人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夸张的描写。
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
在后半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中用上天下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比兴手法运用独具特色《离骚》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
其具体表现为:在广度上,它较多地应用比喻,构成庞大的比兴系统。
在深度上,较之《诗经》更为注意比兴中“此物”与“彼物”的内在联系,用作比喻的事物与全篇所表达的内容统一,富有象征性。
如诗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4、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形成了一种新诗体(形式和语言)《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
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
它采用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入诗,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屈原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名字伴随着我国文学和历史长久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屈原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屈原在人格精神方面的影响1.1 作为忠臣的典范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臣,在支持他的君主子产权益的积极参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尽心尽力。
他的忠臣形象深入人心,激励着后人效尤。
1.2 挚爱国家的爱国情怀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在《离骚》一诗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兴亡的忧心忡忡,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这种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1.3 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遭遇了种种打压和陷害,屈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以君士革般的信念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激励了后人在逆境中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和正义。
二、屈原在艺术成就方面的影响2.1 《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离骚》是我国古代爱国长诗的开山之作,它在内容、形式和语言上具有杰出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创了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抒情诗歌之先河,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2 屈原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屈原以诗歌赞美国家和民族,批判社会黑暗,追求美好理想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追求和胸怀壮阔、情感真挚,是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范本。
2.3 屈原的形象对文学创作的启发屈原对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形式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形象鲜明、情感真挚,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总结:屈原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人格精神和艺术成就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忠臣形象、爱国情怀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后人忠于国家、执著于理想。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我国古代爱国长诗的先河,塑造的文学思想和形象也对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的思想和艺术精神将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文学和精神上的卓越,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论述离骚的艺术成就

论述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屈原的《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2、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
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
4、诗歌形式和语言:《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
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综上所述,《离骚》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扩展资料:离骚篇一篇二离骚(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或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或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二)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中国文学史--《离骚》简述题

中国文学史--《离骚》简述题1.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
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而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写其“美政”理想和坚贞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表现其苦闷、彷徨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主要内容是其美政理想和身世之感,“美政”主要指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主张两美必合,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离骚》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首先,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其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
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再次,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其一,《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其六,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的艺术成就
诗人屈原(QuYuan),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诗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爱国主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离骚》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内容,也是对屈原及他后人对其认识及研究的重要参考。
《离骚》是一篇长篇古典诗歌,分为《颂》、《涉江》、《郊庙》三个部分。
整部诗由壮阔、宏伟、神秘和豪迈等气势磅礴的言语所组成,描绘了屈原英雄豪情的壮阔气势,又有泪洒湘江的哀伤情怀,表达出对梁垣束缚的爱国心情。
《离骚》的节奏非常规范,它的每一句都充满了节奏感,展现出诗人的抒发心情的意境,将诗歌融入到节奏与情感之中,形成了诗歌中独特的旋律,使人们耳目一新。
而且,整首诗中自然主题紧密贯穿其中,彰显深刻的思想层次,告诉我们要坚守理想信念,勇敢无畏,不屈不挠。
此外,《离骚》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诗中用江河水川来比喻精神的洗礼,抒发出人们生活痛苦的失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诗歌中的桃花与梅花,也象征着理想的萌芽和审美的清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离骚》的艺术成就也被一些著名诗人所褒奖:比如苏轼曾经说过:“楚辞外,无断句矣”,称赞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李白也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屈原行舟江上游,客心留连戏古丘”。
屈原的《离骚》不仅具有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平,更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的伟大杰作。
它的艺术成就,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典范。
《离骚》艺术特点

《离骚》艺术特点(2)《离骚》艺术特点我们在指出《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的时候,还要明白,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它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和污浊,揭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并且展示了光明战胜黑暗,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前景,因此没有粉饰现实,而是激起人们向往光明,向往美好,唤起人们对黑暗现实的反叛情绪。
因此,《离骚》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健康的,培养了我国人民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三、《离骚》在艺术上的第三个成就就是发展了比兴的艺术传统,使之达到新的高度。
比和兴在《诗经》的民歌中得到很好运用,但《诗经》中的比和兴往往是单纯的,质朴的,很多情况下比和兴都能很清楚地分开。
《离骚》不同了,它的比兴更复杂、更广泛,王逸《离骚经序》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虽然在具体认识《离骚》的比兴内容上还可商榷,但是他已指出《离骚》比兴手法的复杂广泛。
我们很难指出《离骚》里哪些是兴,即使是比,诗中也没有给我们以某物比某物的明示。
朱熹在《楚辞集释》的《离骚经序》的注中说:“《诗》之兴多而比、赋少,《骚》则兴少而比、赋多。
”但他在《离骚经》的注文中,说了不少“赋也”、“比也”、“比而赋也”、“赋而比也”之类的话,却没有提到哪儿是兴。
《离骚》中确乎难找到明确的兴。
而朱熹说到的一些比,后世也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他在“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下注云:“比也。
……言己种莳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
” 我们现在大多不同意朱熹把种植众香看成是“修行仁义”的比喻,而认为是比喻对人才的培养延揽。
这说明《离骚》的比兴确比《诗经》的复杂得多。
其实《离骚》的比兴已不是《诗经》里的分而言之的比和兴,它已作为一个统一的名词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的艺术成就?
总提纲: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浪漫主义色彩
象征手法
抒情性
新的诗体形式和诗歌语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
《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
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
《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
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
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
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
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
《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
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
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
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
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
《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
《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
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
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
特点与成就。
多角度分析:
1、灵均形象的塑造。
诗人以自我为原型,成功塑造了灵均位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
2、创作方法的突破。
《离骚》以《诗经》的现实主义为基调,以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为特色,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
3、表现手法的开拓。
屈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点的比兴手法的局限,创造出两类影响深远的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自喻。
香草意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4、形式生动、自由,句式参差不齐,韵散结合,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