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和山东鸭梨果实上链格孢菌鉴定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

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的初步鉴定及序列分析周玉霞;程栎菁;张美鑫;翟立峰;洪霓;王国平;王利平【期刊名称】《果树学报》【年(卷),期】2013(30)1【摘要】【目的】为了对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我国15个省(市)梨产区采集腐烂病样品并观察其田间危害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168份梨腐烂病菌分离株,从中选取72份进行单孢纯化,共获得79份梨腐烂病菌纯化分离株;观察在PDA、25℃黑暗条件下病原菌菌落形态以及产孢体形态,并对其在梨枝条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徒手切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和分生孢子形态;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梨腐烂病菌在‘翠冠’梨离体枝条上的致病力。
对部分菌株rDNA-ITS进行PCR扩增、测序,利用BLAST软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用MEGA 4.1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根据梨腐烂病菌各分离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特征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菌落类型,不同梨腐烂病菌分离株在PDA上产生多种类型的产孢体,不同梨腐烂病菌菌株在离体梨树枝条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梨腐烂病菌的rDNA-ITS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98%~100%,与苹果腐烂病菌分别聚在同一亚组的两个分支。
【结论】我国梨腐烂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菌落类型,其rDNA-ITS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均为V.mali var.pyri。
【总页数】8页(P140-146)【关键词】梨腐烂病;苹果腐烂病;rDNA-ITS;致病力【作者】周玉霞;程栎菁;张美鑫;翟立峰;洪霓;王国平;王利平【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1.2【相关文献】1.一株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J], 豆雅楠;牛世全;豆建涛;赵丹;郑豆豆;周璇;王彦;孔维宝;朱学泰2.桃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J], 屈兴武; 周东有; 徐清月3.平贝母鳞茎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和药剂筛选 [J], 王爽;李新民;刘春来;杨帆;刘亮;刘博4.贵州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及分析 [J], 苏文文;吴迪;韩振诚;李良良;李苇洁;任春光5.芽孢杆菌BsP-003鉴定及其抑制梨腐烂病作用分析 [J], 王亦东;左存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梨波氏盘菌果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梨波氏盘菌果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梨波氏盘菌果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1. 引言在农业生产中,果树病害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鸭梨包装环节和出口前检验对链格孢菌侵染的影响

为了验证方法 的可靠性 , 本研究 的每个处理均 设置 了人工刺伤果 实表 面后接 种和不接种 各 2 个 5 果实作为正对照 , 每个果表面刺 3 个伤 口。
1 2 2 高压 气枪 吹摘的, 未经现 有程序加工的鸭梨 , 试验设气枪吹扫后接种、 气枪 吹 扫后不接种、 未经气枪吹扫接种 、 未经气枪吹扫不接 种4 个处理, 每个处理各 10 0 个果 。试验重复 2 次。
分别记录发病果数量。 12 1 人工刺伤果实表面接种 . .
上侵染_ 。为了提高鸭梨的质量 , 2 ] 确保 中国鸭梨安 全卫生出 口,0 4 ¨ 月 , 20 年 中国和美国的专家在河
北省辛集的注册出口鸭梨包装厂开展了鸭梨包装和 出口前检验对链格孢侵染 的影响研究 , 试验包括高 压气枪吹扫果实表面 、 果实不同分级方法、 口前重 出 新包装和出口前检疫人员检验 4 环节, 个 以验证这 些环节是否有可能造成伤 口从而导致链格孢侵染 , 为确定降低链格孢侵染风险的措施提供依据 。
一
鸭梨果实来 自河北辛集经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 局注册果 园内贮存于冷库中的套袋鸭梨。 Al rai at n t t n r l ra e a e a菌种分离 20 0 4年 2月 自 河北辛集外贸果品加工厂冷藏的腐烂鸭梨果实。菌 种在 P A( c 马铃薯一胡萝 卜 培养基 : 马铃薯 20g 0 , 胡萝 卜2 0 , 0 琼脂 2 , g Og蒸馏水 l 0 L [ 上 , 0m ) ] 于 0 。 2 5℃下培养 2 后用于接种。 1d
接种、 未经 c Q检验的果实不接种 4 l 个处理 , 每个
处 理各 5 0个果 。试 验重 复 2次 。
1 2 3 果 实分 级 ..
1 材 料与方法
部分秋子梨品种和野生类型S基因型鉴定

部分秋子梨品种和野生类型S基因型鉴定张茂君;王强;李宝江;丁丽华;闫兴凯;邢国杰【期刊名称】《果树学报》【年(卷),期】2009()6【摘要】依据梨S-RNase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对23个梨品种(类型)基因组进行了PCR扩增、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
根据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100%原理,鉴定出20个S等位基因,其中17个S基因与GenBank中已知的Sb,Sc,Sd,Sh,S8,S12,S13,S16,S19,S27,S29,S30,S31,S34,S36,S41,S42-RNases 相同;在小香水中鉴定出1个新的S-RNase基因,片段大小为996bp,现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FJ490411,暂未定名;寒红梨和早梨18中各有1条S基因没有被鉴别出。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个秋子梨品种(类型)S基因型,分别是:谢花甜(S29S34),山鸭梨(S30S36),苹香梨(SdS31),马蹄黄(S16S19),寒香梨(S12S31),龙香(S12S16),早白(S19S42),八里香(S19S30),尖把子(S27Sh),软把子(S16S36),糖梨(S27S30),酸梨锅子(S19S41),延边大香水(SdS12),南果梨(S13S34),大南果(S13S34),油红(S13S34),小香水(S27Sx),野生类型山梨1(S8S27),山梨3(SbS41),山梨4(ScS42);1个白梨品种大慈梨(S19S27);秋子梨品种寒红梨和沙梨品种早梨18各鉴定出1条S基因,S基因型分别是S27Sx和SdSx。
【总页数】6页(P786-791)【关键词】秋子梨;自交不亲和;DNA序列分析;S基因;S基因型【作者】张茂君;王强;李宝江;丁丽华;闫兴凯;邢国杰【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1.2【相关文献】1.秋子梨品种及野生类型花粉特性和育性的研究 [J], 王强;张茂君;丁丽华;闫兴凯;崔云志2.秋季不同时期秋子梨品种及野生类型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J], 王强;张茂君;闫兴凯;丁丽华3.秋子梨品种'龙香'S基因型的鉴定及梨S42-RNase新基因的序列分析 [J], 梁文杰;谭晓风;王立新;夏丽芝;曹玉芬;张琳4.秋子梨等九个品种S基因型的鉴定 [J], 张春芳;李茂福;韩振海;龙慎山;李天忠5.秋子梨野生种和部分栽培品种交配亲和性研究 [J], 张茂君;李宝江;王强;丁丽华;闫兴凯;邢国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烟区烤烟赤星病病原鉴定

湖北烟区烤烟赤星病病原鉴定杨涛;张双祥;龙开勋;黎妍妍;郑露;黄俊斌;魏小慧;郭利;袁跃斌;王瑞;李锡宏【摘要】为研究湖北各烟区烟草赤星病病原菌的种类和地理分布,对湖北烟区的72株烟草赤星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4个种,在此基础上对其中8个典型菌株的rDNA-ITS和Plasma membrane ATPase(ATPase)基因进行测序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湖北烟区烟草赤星病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A.longipes)、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和鸭梨链格孢(A.yaliinficiens)侵染所致.其中A.longipes广泛分布于湖北各烟区,是优势种群,占69%;A.tenuissima 和A.alternata分布在宜昌、十堰、恩施3个烟区;A.yaliinficiens仅在恩施区域零星分布,约占3%.该试验也证实了ATPase基因可以用来作为烟草赤星病病原的辅助鉴定.%In order to study the speci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obacco brown spot disease in tobacco fields of Hubei Province, seventy two isolates causing tobacco brown spot in Hubei Province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orphology and eight typical isolat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sequences of rDNA-ITS and ATPa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s causing tobacco brown spot in Hubei tobacco areas were identified as Alternaria alternata, A. longipes, A. tenuissima and A. yaliinficiens. Among them, A. longipesi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distributed in all tobacco-growing areas in Hubei with a high occurrence of 69%. A. tenuissima and A. alternata were found in three areas of Yichang, Shiyan and Enshi. A. yaliinficiens was only isolated in Enshi.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ATPase gene sequence comparison could be a useful way to differentiate the four pathogensof tobacco brown spot.【期刊名称】《中国烟草科学》【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7页(P32-38)【关键词】烟草赤星病;链格孢;病原鉴定【作者】杨涛;张双祥;龙开勋;黎妍妍;郑露;黄俊斌;魏小慧;郭利;袁跃斌;王瑞;李锡宏【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湖北省烟草公司宜昌市公司,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烟草公司宜昌市公司,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3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湖北省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湖北省烟草公司十堰市公司,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省烟草公司襄阳市公司,湖北襄阳441100;湖北省烟草公司宜昌市公司,湖北宜昌 443000;湖北省烟草公司恩施州公司,湖北恩施 445500;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72烟草赤星病是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烟叶生长后期主要的叶部真菌性病害,是世界烟草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1]。
实时荧光PCR检测香梨黑斑病菌_王凤军等

园中黑斑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共取得玻片样本94片,2个 香梨园各47片,对玻片镜检可发现引起梨黑斑病的链格孢 子多在6月底果实即将成熟时开始大量产生,直到采收完 毕,但在开花期也有出现(图1A、B)。对采集的梨花(12次 采样结果)和梨果样本(30次采样结果)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 鉴定,结果表明除了花序伸出期初(两梨园第1次梨花采样 结果)和幼果形成期初(两梨园第1次梨果采样结果)之外, 采集到的样本中均检出梨黑斑病链格孢属(图1 C、D)。
初至9月底),采自新疆库尔勒市阿瓦提香梨园和沙依东 香梨园,梨花每3d采样1次,梨果每周采样1次。
梨黑斑病链格孢子阳性菌株由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 局馈赠。
供试玻片,将涂有凡士林的载玻片分别置于两香梨 园的空中孢子捕捉器中,每周采样2次。
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 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 公司;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 宝生物工程(大连)有 限公司;探针与引物委托美国Invitrogen公司合成。 1.2 仪器与设备
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加入50 L无菌水洗脱两次。用核 酸蛋白分析仪检测DNA提取的纯度和质量浓度。 1.3.5 引物和探针设计
根据NCBI的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真菌核糖体 18S rDNA基因序列中表达链格孢菌的OPA1-3基因组序列 (EF503810)[18],使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和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在DNAStar软件上评价引物的特 异性,在BLAST网页上比对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1.3.6 实时荧光定量反应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20035
河北省果园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的分离鉴定

关 键 词 : 云 金 芽 孢 杆 菌 ;r 基 因 ; 虫 晶 体 蛋 白 ; 虫 活 性 苏 c y 杀 杀 中 图分 类号 : 3 ¥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0 l 2 1 )4— 2 1 0 10 7 9 (0 0 0 0 0 — 5
cd la t i n aey.n o d rt e rh n w ts u c 71 ols mpls we e c le td fo d fee to c a d f i a ci t a d sf t I r e o s a c e B o re, v y s i a e r olce r m ifr n r h r s o
R suc sa d E vrn na ce c s A r utrlUnvri fHe e , a dn 0 0 C ia eo re n n i me tlS in e , gi l a ies yo b iB o ig 7 0 0, hn ) o c u t 1
Ab ta t a iu h r g e i( t i mo t ieysu ida du e sisciia co efri ih isci sr c :B c lstui i s B )s s w d l tde n sd a ne t d lmirb o t hg n e t l n u s c s —
wee o ti e rm s i s mp e sn o i m c tt i n i itc to Th s s lts we e c a a t rz d r ba n d fo 7 ol a ls u i g s d u a e ae v a a tb ois meh d. e e Btio ae r h r ce ie 1
链格孢属真菌对农作物的危害_崔迪

.第4期链格孢属真菌对农作物的危害*崔 迪 王继华 陈 捷 王海洋(哈尔滨师范大学)赵阳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摘要】 链格孢属(A lterna ria )真菌是农作物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它能引起包括玉米、小麦、烟草、马铃薯、番茄、苹果、梨等几十种农作物发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病菌的代谢产物———毒素导致的.由于毒素的作用使农作物产生各种症状,如黑斑病、褐斑病、茎枯病、赤星病等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关键词:链格孢属;植物病害;毒素收稿日期:2005-04-12*哈尔滨师范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作物病害真菌(链格孢属真菌)拮抗菌的分子分类》(2003-06),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5-04)1 链格孢属真菌的形态特征1.1 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类 其中链格孢属又分为40多种,如苹果链格孢(A lt e r naria m a lt )、菊池链格孢(A.kikuchiana )、长柄链格孢(A.long ipes )、粗链格孢(A.crassa )、簇生链格孢(A.fascicu lata )、黑链格孢(A.atrans )、苋链格孢(A.a m aranthi )、束梗链格孢(A.boku -r a i )等等[1].1.2 链格孢属真菌的形态特征链格孢属真菌的分生孢子梗为深色,单枝,短或长,顶端单生或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至深褐色,形状不一,自倒棍棒形到椭圆形或卵圆形,有纵横分隔,顶端有一喙状细胞,腐生或寄生,腐生为多,引起叶斑和组织腐烂,病菌在病组织上越冬[2].本文摘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 链格孢属真菌引起农作物发病的症状2.1 马铃薯早疫病2.1.1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害茎、叶柄及块茎.最初是在叶上呈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上有明显同心轮纹的病斑,以后其上生有绒毛状黑霉.重病时引起叶片萎凋,干枯.一般植株下部的叶片常先发病,渐次向上蔓延.块茎受害后薯皮上出现黑褐色微陷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边缘清晰,病部的薯肉褐色,干腐.2.1.2 病原该病病原菌为马铃薯早疫病菌A lternaria so-lan.i该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褐色,大小为40~90μm×6~8μm.分生孢子长棍棒状,顶端有细长嘴胞,黄褐色,具纵横隔膜,大小为42~113μm×8.4~15μm.嘴胞无色或淡褐色,长24~144μm,宽1.8~3μm,有数个横隔膜.此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落于土壤中越冬,带菌的种薯也是初次侵染的菌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一般自气孔或伤口侵入,也能由表皮侵入.此菌除为害马铃薯外,还可侵害番茄、茄子、龙葵等[3].2.2 梨黑斑病2.2.1 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及新梢.幼嫩的叶片最早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大、圆形、黑色的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褪呈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现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叶片上长出多数病斑时,往往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叶片成为畸形,引起早期落叶.幼果受害,初在果面上产生一个至数个黑色圆形针头大的斑点,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遍生黑霉.由于病健部发育不均,果实长大时,果面发生龟裂,裂隙可深达果心,在裂缝内也会产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成长果实感病时,其前期症状与幼果上的相似,但病斑较大,黑褐色,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而落果.重病果常数个病斑合并成为大病斑,甚至使全果遍呈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的霉.,,,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更明显,淡褐色,病部与健部分界处常产生裂缝[4].2.2.2 病原该病由菊池链格孢菌A lternaria k i k uchiana引起,病斑上长出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黄褐色,数根至10余根丛生,单一,少数有分枝;基部较粗,先端略细,有隔膜3-10个,大小40~70μm×4.2~5.6μm;其上端有几个孢痕.分生孢子常2-3个链状长出,形状不一,普通为短棍棒状,基部膨大,顶端细小,往往有较长的嘴胞,有横隔膜4-11个,纵隔膜0-9个,大小10~70μm×6~22μm,隔膜所在处略缢缩.老熟的分生孢子,壁较厚,暗褐色;幼嫩的分生孢子则壁薄而呈黄褐色或暗黄色.2.3 烟草赤星病(褐斑病)早在六十年前赤星病就是非洲烟草的严重病害.五十年代曾在美国爆发流行,造成严重损失.在我国山东、河南、安徽、吉林、云南、贵州、浙江和台湾省均有发生.2.3.1 症状下部叶片先出现病斑,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但在亮而薄的叶片上斑点颜色较淡.病斑最初仅0.1c m大,以后扩大到0.6~0.7c m,并保持圆形,稍后病斑边缘被一条狭窄的鲜黄组织包围,特别被害叶片尚是深绿色时,边缘更明显.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到1~2.5c m,斑形不规则或保持圆形,这时在坏死组织内出现同心轮纹环绕病斑的鲜黄晕环.在适宜的条件下,大病斑可合并使全叶成为碎片.此病在烟基、叶中脉、花梗与蒴果产生大量深褐色或黑色斑点.如果环境适宜,病菌就由植株下部向上蔓延,一旦大发生,就能造成严重损失. 2.3.2 病原该病由长柄链格孢菌A lte r naria long ipes引起.主要为害烟草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深褐色,轮纹状,易破裂,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深褐色.分生孢子深褐色,棍棒形,1-4个纵隔和5 -7个横隔,50~100μm×10~18μm[5].3 链格孢属真菌引起农作物发病的机理———毒素毒素的种类很多,包括引起人、家畜发病的病菌毒素,引起植物发病的病菌毒素;而病菌毒素又包括细菌毒素、真菌毒素等等.在这里,我们只研88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5年毒素.3.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定义80年代以来,人们由于不断地发现新的毒素种类和病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作用关系,最终得出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定义:毒素是病原物的代谢产物,但不属于酶类,是对植物组织有明显损伤作用的物质,是在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致病或致毒作用的物质.到80年代后期,日本西村等学者在研究交链孢菌产生的毒素实验中,又补充了2条针对真菌毒素的含义:即毒素是由真菌孢子萌芽产生的一类致病作用物质,具有对寄主植物诱发病害的敏感性诱导因子.3.2 链格孢属真菌毒素的种类3.2.1 寄主专化性毒素(host -specific toxin ,H ST )寄主专化性毒素是由病原真菌产生的一类对其寄主植物种或栽培品种具有特异性生理活性和高度专化性作用位点的代谢物毒素,亦称寄主选择性毒素.80年代以来,这类寄主专化性毒素一直被人们公认为诱发植物病害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至今已发现有18种,其中有8种是由链格孢属真菌产生的.(见表1)表1 植物病原真菌产生的H ST的产生菌及其致病病害种类3.2.2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on -host -specifictox i n ,NH ST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是由病原真菌产生的一类对其寄主植物种或栽培品种具有一定生理活性和非专化性作用位点的代谢物毒素,亦称为非寄主选择性毒素.由链格孢属产生的NH ST 包括细链格孢毒素(ten t o xin )、细链格孢酮酸(tenuazonic acid ,TA )、链格孢酸(alternaric acid ,AA )、大孢链格孢毒素(m acrospo rin )、布雷菲德菌毒素A (br e feldinA )、百日菊链格孢醇(zi n niol )等等[6].3.3 链格孢属真菌毒素的致病性近年来从许多研究表明毒素不但产生在人工培养液中,更重要的组分是在孢子萌芽液中,从此,量试验证明孢子萌发液决定病害因子的是日本西村为首的植物病理学界,他们用链格孢属的一些病原真菌毒素做了大量的研究,1988年Langsdorf 将浓缩的番茄早疫病菌的孢子萌发液(SGF )与无致病性的A.a lt e r nata 的孢子悬浮液混合喷洒到不同植物叶片上,发现只在番茄早疫病菌寄主植物(番茄、马铃薯)上出现坏死斑,这些诱导的病害症状与人工接种番茄早疫病菌病原后形成的症状相似,他们用分子生物技术和不同色谱技术对SGF 进行分析,得到两种活性组分,即A 和B 组分,而B 组分中的活性因子经分子生物研究为一种链格孢酸(AA )毒素,寄主植物对AA 反应非常敏感,发现在菌丝体和休眠孢子中都含有AA 组分,在孢子萌芽中释放出AA 说明了它在病害发[7].89第4期 链格孢属真菌对农作物的危害1988年Li m eza w a等对AL-toxin进行水解产生两部分,即均丙三羟酸和氨基戊醇,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分别检测它们对于植物的毒力,发现均丙三羟酸对番茄没有毒力,而氨基戊醇部分保留了寄主选择性毒力,其毒力几乎与AL-toxin相似.尽管如此,不论对哪个基因型,AL-toxin用氨基戊醇在低至0.1×10-6的浓度时,能非选择性地抑制番茄苗根系的生长.同年,Tanaba等用NTC法获得了AK-toxin的缺失型突变体,它完全丧失了对20世纪梨品种叶片的致病性,同时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诱导的角质酶缺失型突变体,也丧失了致病性,而用类似方法诱变梨黑斑病菌株果胶酶和果胶裂解酶的缺失株的致病性不变,同时又获得3株该菌的黑色素缺失突变体,白化突变体和淡褐突变体,但它们仍是致病的,说明AK-t o xin和角质酶在A.alterna ta日本梨致病型的菌株中,对梨的致病作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8].3.4 毒素的植物受体3.4.1 毒素与受体的结合过程1990年Kohm otoe等提出感病植物的细胞具有H ST的植物识别子(受体)的假说,他们认为H ST对植物的初期作用直至毒素与受体结合到最后出现症状有一连续过程(见图1).从图1看出,一个毒素与植物受体的结合包括氧控过程、抑制细胞的mRNA和蛋白新合成,抑制细胞Cu或Fe 酶活性及质膜凹陷直至细胞死亡等一系列过程.从毒素与受体结合到出现症状,对于AK-tox in 与梨细胞的这一体系而言,一般需要12~18h.3.4.2 毒素、激发子与植物受体间的分子识别植物病原真菌对寄主植物的识别子,除毒素外,还有真菌激发子(e lic it o r)和真菌抑制子(sup-pr esso r),它们对于植物受体(包括受体蛋白或受体多肽)位点的识别与竞争作用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菌毒学发展的主要方面.植物细胞原生质膜具有对激发子与抑制子的识别位点,也具有对H ST识别受体.因此,毒素,激发子、抑制子在者均与植物相互间发生识别作用,至于谁被植物识别与结合以及引起一系列后效应,其决定因素是植物与病原物间的亲和程度或专化程度.通常,人们将能够使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phy toa lex i n,P A)或抗菌物质的一类诱导因子称为激发子.真菌细胞壁中富含这种激发子组分.激、质,其分子量在5000D a以上,人们发现在产生P A 或一些抗菌物质以前,能诱发植物产生过敏性反应,O-2活性和植物第二信使物质,最后形成P A 积累,此时病菌既不能成活,也无毒素产生,植物就不发病.病原真菌的细胞壁也含有抑制子,是一类分子量在5000Da以下的葡聚糖物质,抑制子的特异性很强,要在病原菌与寄主植物间属于亲和组合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能阻止激发子的功能,使寄主体不能积累PA,导致植物发病.激发子、抑制子是病原菌胞壁固有的成分,而毒素则是菌的代谢产物,它们都可被植物原生质膜识别,在不亲和组合的情况下,病原菌与寄主细胞进行生物大分子间的识别作用时,由于寄主细胞中存在β-1,3葡聚糖内切酶的诱导,使菌游离出大量的激发子,与寄主细胞膜的受体相结合,迅速产生第二信息到达细胞核,最后导致专化基因的转录,产生PA,故人们称此为激发子———受体相互作用的模式.[9]4 结束语可见,真菌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它们既可以侵染农作物整体,又可以侵染农作物器官,可以说无孔不入的寻找它们的寄生场所.因而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这些有害真菌的侵染.首先,要了解与掌握这些有毒真菌的特性,包括遗传特性及生活方式,特别是要研究有毒真菌与寄生作物间的互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知道和研究它们的代谢物毒素的性质,毒素的毒性机理,检测毒素的方法以及去毒解毒的良好决策.其次,要指出的是真菌产毒都是由产毒基因所支配,同时又受到与农作物之间存在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人们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来理解或研究真菌与农作物之间的识别作用关系,识别包括信息经由两者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而传递到农作物的受体位点,真菌分泌的致病毒素物质是一种由菌发出的信息物质,到达农作物细胞表面是否能致病或致毒,这是决定菌与农作物间的亲和关系,亲和型的则农作物被菌寄生,被菌污染,农作物体内包括器官就会污染了毒素.人类、家畜吃了致病(有毒素)的农作物产品就自然会带入体内,所谓“病从口入”.假如菌与农作物间是属非亲和型,则农作物就有抗性,不被真菌侵染90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5年品中.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预防真菌侵染,消除真菌寄生的场所,防止真菌寻找“良机”污染农作物,培育与栽培抗病良种[10].再次,要创造不利于真菌的生长条件,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环境.当农作物被污染之前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喷施一些对人、家畜无残毒的高效杀菌剂或用生物防治法或采取“以毒攻毒”的生物菌及其代谢产物抗菌剂等,预防与杀死有害真菌的繁殖.参 考 文 献1 张天宇.《半知菌分类研究的新进展》.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6,14(2):106~1182 江苏农科院植物保护系.《植物病害诊断》.农业出版社,19783 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4 章元寿.植物病理生理学.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5 浙江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6 孟昭赫.《真菌毒素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 俞大绂.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1):1~38 孟昭赫.《真菌毒素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9 裘维藩.《菌物学大全》.科学出版社,199810 梁平彦.真菌病毒对寄主的影响及利用.科学出版社,198611 彭珍荣主编.现代微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2 M.W.G ray , D.Sankoff ,R .J .C eclergren .On t he evol u ti onar yd escen t of organ i s m s and organelles :a global phy l ogeny bas ed on a h i gh l y conserved struct u ral core i n s m all subunit riboso m al RNA .N ucl eic Aci d s Research ,1984,12:5837~585213 J .W uyts ,Y .V .d .Peer ,T .w inkdm an s ,R .D.W achter ,The Eu -ropean dat ab ase on s m all s ubun it ri boso m al RNA ,Nucl eic Aci d s Research ,2002,30(1):183~185.14 Ja mes P ,H all aday J ,C rai g EA :G eno m ic li b raries and a hos tstrain des i gned for h i gh l y effi cien t t w o -hy -b rid sel ecti on i n yeas.t G enetics 1996,144:1425~1436.15 A tl as R M.H andbook ofM icrob i ogica lM ed i a .CR C press ,199316 K as t en MM ,Ayer DE ,S till m an D J ;S I N3-dependent tran scri p -tional rep ression by i n t eracti on w it h t he M ad1DNA -b i nd i ng p ro -tei n .M o.l C ell B i o.l 1996,16;4215~4221.17 A ronhei m A ,Zandi E ,H enne m ann H ,E ll edge S J ,Kari n M :I -s o l ation of an AP -1repress or by a novelm ethod for deteci ng p ro -tei n -p rotei n i n t eracti on s .M o.l Ce ll Bio.l 1997,17;3094~3102.18 Dopart m en t ofM icrob iol ogy ,National Un i versit y of S ingapore.M icrob i ology Prati cal s ,199629 PelcarM J et a.l M icrob iol ogy -C oncep t s and App licati on .M e -G ra w -H ill ,Inc ,199320 J ohnss on N ,V ars havsky A :Sp lit ubiquiti n as a sensor of protei ninteractions in vivo .Proc .N at.l Acad .Se.i USA 1994,91;10340~10344THE DANGER OF ALTERNARI A T O THE CR OPSCu iD i W ang Jihua Chen Jie Zhao Yangguo (H arb i n Nor m alUn i versit y ) G ao Chongyang(H arb i n In stit u 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A lte r na ira is one o f the m a i n l y ger m swh ich can have ill n ess co m ing on dozens o f kinds o f crops ,such as ,w heat ,tobacco ,po tato ,apple ,pear ,e tc .The supersessi o n r esult toxin of the ger m m ainly causes its patho -genesis .Th is toxin m akes the crops pr oduce various kinds of sy m pto m s ,fo r instance black r o t ,fox iness dis -ease ,w it h ered ill ,red star o f ste m ,etc .A ll o f the influence output of t h e crops seriously ,brings enor m ous loss t o ag ricult u ra l production o f our coun try .K eyw ords :A lt e r naria ;P lant d isease ;Tox i n(责任编辑:柳湘云)91第4期 链格孢属真菌对农作物的危害。
鸭梨黑斑病

Japan and Chile was stud ied on sporu lation patterns, conidia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b iology. A total of
three k inds, namely, Alterna ria a lterna ta, A. tenu issima and A. infectoria were identified after 115 stra ins ofAl2 tern1 ar ia were iden tified by morphology. ITS phylogenetic analysis study showed, obvious differentiations had
ya liinficiens)为由暂停中国鸭梨出口。为进一步研 1. 1 病菌分离
究我国梨上的链格孢种类, 为控制黑斑病提供科学
从河北部分果园的冷库中收集到表面有黑斑
依据, 同时比较研究其他国家梨上的链格孢, 防止 症状的鸭梨 60余个, 另从北京市场上购得表面有
具危 险性的链格孢菌传入我国, 本文作者于 2007 腐烂症状的新疆库尔勒香梨 15个, 从香港购美国
Iden tifica t ion of Alterna ria isola tes from som e Ch inese and for eign pea r fruits. L iu X inwe i1, Chen Yan2, Song Fu3, ZhaoW ensheng3, W u P inshan2, Zhang Gu im ing4, Shen Chongyao1* , Y an Jin2* ( 1. College ofAgrono2
梨黑点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梨黑点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刘英胜,杨素英,孙昊洋(河北省衡水市林果病虫害防治检疫站053000)中图分类号:S436.612 文献标识码:B DOI编码:10.19440/ki.1006-9402.2018.01.012近年来,在梨树栽培种植中,经常会发现梨果面 出现大小不一的点状黑斑或针尖大小的黑点,尤其在 套袋梨园栽培中时有发生,有的园区发生严重,影响 了梨果表面光洁度,降低梨的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果农的收入。
1发病症狀该病主要发生在梨果萼洼、梗洼和胴部。
发病初 期,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大小的黑色小圆点,随病 情的发展黑点逐渐扩大,至7月中下旬发展成为直径 1〜2 m m的近圆形黑色斑点。
黑点个数不等,黑点上 有白色胶状物质。
病斑中间呈现褐色,木栓化,并发 生不同程度的龟裂。
病斑外缘呈现黑色,周围有绿色 晕圈。
随病情发生严重,有时数个病斑连接成片,果 面黑斑稍凹陷。
病斑只发生在果实表皮,不深入果肉,口尝果肉无苦味,不引起果实腐烂。
进入梨果生长后 期和果实贮藏期病斑不会继续蔓延扩大。
2病原梨黑点病又称为黑屁股病,由真菌链格孢菌和粉 红聚端孢菌引起,该菌为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属 于丛梗孢目。
广泛存在于梨园内活体组织及落叶、落 果、枯枝、土壤、空气中,通常情况下很少造成危害。
但 在梨果套袋后,果袋内比较阴暗、潮湿,特别是由于喷 药和降雨,造成萼洼处易于积水,有利于弱寄生菌的 生存侵染,从而造成病害的发生。
3发病规律黑点病多在套袋梨果上发生,病菌于幼果套袋前 开始侵染。
一般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份 正值果实速长期进入危害高峰。
病原菌随雨水、药液 沿果柄进入梨袋内,聚集在萼洼部,水分不易蒸腾散 失,袋内微域环境的温、湿度增高,加之果肉细嫩,病 菌从果实皮孔侵入而造成危害。
果实膨大至近成熟 期,随气温增高和雨季到来,袋内湿度大,透气性差,非常适合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尤其在雨后发病快、危 害严重。
鸭梨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鸭梨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作者:刘英胜来源:《果农之友》 2015年第8期刘英胜(河北省衡水市林果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北衡水053000)梨树的黑斑病是梨树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在中国主要梨区普遍发生。
西洋梨、日本梨、酥梨、雪花梨最易感病,发病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叶和嫩梢枯死,致使裂果和早期落果,严重削弱树势,降低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
黑斑病主要危害梨树叶片,导致叶枯叶黄,果实很少受害。
现将其防治方法简介如下,供参改。
1病原感染鸭梨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该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
2发病症状2.1叶片发病最先在嫩叶上产生圆形针尖大小黑色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周缘黑褐色,病斑上有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上病斑较多时,常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叶片畸形,容易早落。
2.2果实幼果发病在果面上产生一至数个圆形针尖大小黑色斑点,逐渐扩大后呈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密生黑霉。
由于病健部位发育不均,果实长大后出现畸形,果面发生龟裂,严重时裂缝可深达果心,在缝隙内也会产生很多黑霉,病果早落。
长成的果实感病后,前期症状与幼果时发病相似,病斑较大,黑褐色,后期果实软化腐烂而落果。
重病果常数个病斑融合成大斑,使果实表面大部呈深黑色,表面密生黑色至黑绿色霉状物。
西洋梨多在果实基部发病。
果梗染病后产生黑色不规则形病斑,易落果。
2.3绿色嫩枝发病时形成圆形黑色病斑,病斑扩大后,表面粗糙,疮痂化,与健部交界处产生裂缝。
3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枝梢、病芽及芽鳞、病叶、病果上越冬。
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分生孢子在水膜中或空气湿度大时,芽管穿破寄主表皮或通过气孔、皮孔侵入寄主组织,造成初次侵染发病,以后新老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而造成多次再侵染发病。
一般年份在4月下旬至5月初,平均温度13~15℃时,田间叶片开始出现病斑,5月中旬开始增加,6月份多雨季节病斑急剧增加。
杀菌剂对套袋鸭梨黑点病的毒力测定及防治

杀菌剂对套袋鸭梨黑点病的毒力测定及防治
徐劭;齐志红;剧慧存;冯金花;纪领海
【期刊名称】《中国果树》
【年(卷),期】1999()4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鸭梨;果实套袋;黑点病;细链格孢菌;杀菌剂;毒力测定;药效试验
【作者】徐劭;齐志红;剧慧存;冯金花;纪领海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市林业局;鹿泉市农业综合办公室;藁城市林业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612.1;S482.2
【相关文献】
1.几种杀菌剂对渭北套袋富士苹果黑点病的防治效果 [J], 尹兴国;张军科;魏鸫湘
2.套袋鸭梨黑点病调查与分析 [J], 孙蕊;史西月;郑建梅
3.套袋鸭梨果面黑点的成因及其防治方法 [J], 尼群周;冯社章
4.套袋鸭梨果实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J], 常玉金;全彦文;韩秀凤
5.套袋鸭梨黑点病病原诊断及致病毒素研究 [J], 徐劭;齐志红;剧慧存;冯金花;张跃增;纪领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冬小麦种子表面粘附真菌的分离鉴定

河北省冬小麦种子表面粘附真菌的分离鉴定马桂珍;暴增海;杨文兰;吉志新;齐惠霞【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02(000)004【摘要】从唐山、秦皇岛等5个地区收集45个冬小麦品种(系),通过洗涤检验法和吸水纸培养检验法,在供试的45个冬小麦品种种子表面分离到9个属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的细链格孢菌(Alterndrid tenuts Nees)和小麦链格孢菌(A.triticoldPrasada)、丹尼链格孢菌(A. dennisii M.B.Ellis);离蠕孢属的小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dris Sorokinidnd Shoem.);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Fusdrtum grdminedrd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弯孢霉属(Curvularia);突脐孢属(Exserohilum);德氏霉属的小麦德氏霉菌(Drechslerd tritici-repentis Shoemaker);茎点霉属的勒韦茎点霉菌(Phomdleveillet Boerema);哈氏霉属的顶孢哈氏霉菌(Hdrzia acremonioidesHarz.);侧隔霉属(Pleurophraium).其中Alternaria分离频率最高,达58.06%,其次是Bipolaris和Fusarium,分别为22.11%和7.44%.对分离得到的各种孢子进行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离蠕孢属(Bipolaris)孢子萌发率最高,有6种真菌对小麦具有致病性.【总页数】4页(P15-18)【作者】马桂珍;暴增海;杨文兰;吉志新;齐惠霞【作者单位】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河北,昌黎,066600;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河北,昌黎,066600;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河北,昌黎,066600;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河北,昌黎,066600;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河北,昌黎,06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相关文献】1.陈皮表面优势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药效物质的影响 [J], 刘素娟;张鑫;王智磊;贺仪;蒲秋华;陈林;陈鸿平;刘友平2.溶磷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新疆加工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J], 张佳佳;冯琳;武正芳;孙燕飞;朱新霞3.云南榧种子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筛选 [J], 李向楠;周稚凡;刘风路;李靖;4.云南榧种子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筛选 [J], 李向楠;周稚凡;刘风路;李靖5.一株丹参种子内生真菌ZJZD-3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 [J], 刘玉娇; 宋乐天; 郭书欣; 卢珊; 王德才; 李艳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梨适贮采收期及其生物学指标

鸭梨适贮采收期及其生物学指标
张子勤;俞伯江;刘勇
【期刊名称】《河北果树》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鸭梨是我省梨的主栽品种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果品,一向饮誉港澳市场。
目前产区果农基本按习惯采收,致使采后果实耐贮性能差,营养物质损耗快,黑心病等生理病害的发病率增高,降低了果品的商品价值和市场声誉。
为此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鸭梨采前采后一系列生理生化和生物学指标的测定与观察,以及贮藏效果的比较,提出适宜鸭梨长、中、短期贮藏的采收期及生物学指标,以指导生产。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张子勤;俞伯江;刘勇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
【相关文献】
1.不同采收期对鸭梨采后贮藏香气成分的影响 [J], 刘向平;寇晓虹;张平;李江阔;黄艳凤;王一州;吴彩娥
2.降温方法对不同采收期鸭梨采后果心褐变和膜脂组分的影响 [J], 闫师杰;梁丽雅;陈计峦;李晓丹;胡小松
3.红星苹果最适采收期及其生物学指标 [J], 张子勤;刘勇;俞伯江
4.采收期和入贮时间对猕猴桃贮后性状的影响 [J], 王兰菊;任凝辉;张惠梅;吕璞
5.不同采收期鸭梨果皮脂氧合酶同工酶的变化及其与果实褐变关系的研究 [J], 宋方圆;陈计峦;梁丽雅;廉双秋;闫师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鸭梨果实抗性物质与轮纹病菌互作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鸭梨果实抗性物质与轮纹病菌互作关系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鸭梨是我国广泛栽培的果树之一,但其在生长过程中容易被轮纹病菌感染,并产生病斑,影响果实质量和产量。
因此,研究鸭梨果实的抗性物质与轮纹病菌互作关系,对于提高鸭梨的产量和质量、减少轮纹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 鸭梨果实的抗性物质研究:通过对鸭梨果实的化学成分分析,筛选出可能与抗性相关的物质,并对其进行提取、纯化和鉴定。
2. 鸭梨果实与轮纹病菌互作关系的研究:将轮纹病菌进行所需宿主植物鸭梨感染,观察其在感染过程中对鸭梨果实的影响,并通过鸭梨果实的抗性物质分析、基因芯片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探究抗性物质与轮纹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
三、研究方法:
1. 鸭梨果实抗性物质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生物活性检测等。
2. 鸭梨果实与轮纹病菌互作关系的研究方法:包括基因芯片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蛋白质组学分析、免疫印迹分析等。
四、研究预期结果:
1. 筛选出可能与鸭梨果实抗性相关的物质并进行分离和鉴定;
2. 探究抗性物质与轮纹病菌互作的分子机制,阐明其抗性机制;
3. 发现新的抗性物质,提高鸭梨的抗病性以及改善果实品质;
4. 为控制轮纹病菌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五、研究意义:
1. 为深入了解鸭梨果实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 提高鸭梨的抗病能力,降低轮纹病菌的对鸭梨产业的影响;
3. 推进果树遗传育种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生产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研项目 ( 2003 IK068) 作者简介 :严进 ,男 , 1962年生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检疫性真菌病害 , email: yanjin@ caiq. org. cn 3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 email: shizongwei@ vip. sina. com , Tel: 010 - 82262289; 收稿日期 : 2008 - 08 - 06
(1. Chinese Academy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Hebei Exit and Ent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Shijiazhuang 050071, Hebei Province, China)
由链格孢 A lterna ria 引起的梨果实上的黑斑病 是重要的储藏期病害 ,在果实表面造成近圆形或不 规则黑褐色病斑 ,中间凹陷 ,潮湿时病斑表面生黑色 霉层 ,影响水果的质量和商品价值 。2004 年我国鸭 梨曾因黑斑病而被停止出口美国和加拿大 。
目前 ,世界上已报道的从梨果实上分离到的链 格孢共有 9个组 ,已命名的有 9 个种 [ 1 - 4 ] 。在中国 已报道的有 5 个种 ,分别是梨黑斑链格孢 A. ga isen K. Nagano、链格孢 A. a lterna ta ( Fr. ) Keissler、细极 链格孢 A. tenu issim a ( Fr. ) W iltshire、鸭梨侵染链格
(1.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北京 100029; 2.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石家庄 050071)
摘要 : 为了查清造成鸭梨果实储藏期黑斑病的链格孢 A lterna ria 的种类 ,从其产孢表型 、分生孢子 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分离的链格孢菌进行了研究 。经对分离到的 188支 A lterna ria菌株的 形态学鉴定 ,共确定了 3个种 ,即链格孢 A lterna ria a lterna ta、细极链格孢 A. tenu issim a和侵染链格孢 A. infectoria,比例分别为 41. 0%、54. 8%和 1. 6%。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 , A lterna ria 大孢子种 彼此间及大孢子种与小孢子种之间可以根据 ITS和 gpd 序列差异明确区分 ;而供试的多数小孢子 种在 ITS和 gpd序列上差异很小 ,无法区分 。 关键词 : 链格孢 ; 形态学 ; 内部转录间隔区 ; 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sion No. AB015351 A lterna ria a lterna ta gene for AKT1, comp lete cds) ,合成了两条引物 AKT21和 AKT22,对 产孢表型属 A. ga isen组的 5个菌株 (表 2)进行 PCR 检 测 。引 物 序 列 AK1: 5′2AGCAGGAACAGCCG2 TATC23′, AK2: 5′2ACAGGGGCAACTTGAAAC23′。反 应条件 : 95 ℃ 5m in; 95 ℃ 15 s, 50 ℃ 45 s, 72 ℃ 45 s, 35个循环 ; 72 ℃延伸 5 m in。
分别挑取上述菌落的单个孢子 ,转入马铃薯胡 萝卜培养基 ( PCA ) 、1 /2 马铃薯胡萝卜培养基 ( 1 /2 PCA ) 、干草培养基 ( HAY)和 V8 培养基上培养 ,在 22 ℃下 ,两支 40W 灯管 (色温 4 200 K) 8 h照射和 16 h黑暗交替进行培养 ,灯管距离培养物约 40 cm ,培 养物面向上 ,于 1周后观察 。
定 。供试菌株在 PDA 平板上培养 3 ~5 天后 ,从菌 落边缘取菌丝块并进一步切成极细的小块 ,移到 50 mL马铃薯 - 葡萄糖培养液中 , 25 ±0. 5 ℃条件下摇 床 150 r/m in震荡培养 2天 ,经滤纸抽滤菌丝 ,无菌 水 冲洗 3次后 ,用灭菌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份 ,置
- 20 ℃冰箱中保存备用 。另从 GenB ank上下载 22 个 A lterna ria 不同菌种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 析 (表 1) 。 1. 3. 2 总 DNA提取 :总 DNA 提取采用 CTAB ( cetyl2 triethylammonium brom ide)法 [ 2 ] 。 1. 3. 3 PCR 扩增 : PCR 反应体系 : 10 ×PCR 缓冲液 5μL、2. 5 mmol/L dNTP 1μL、10 mmol/L 引物 1μL、 Taq酶 1 U、模板 DNA 0. 1 mg,加双蒸馏水至 50μL。 空白对照不加任何 DNA 模板 。选用王洪凯等 [ 5 ]报 道的一对引物 ITS1 和 ITS4 扩增核糖体基因 ITS12 5. 8S rDNA 2ITS2区 ,正向引物 ITS1序列为 5′2TCCG2 TAGGTGAACCTGCGG23′;反向引物 ITS4序列为 5′2 TCCTCCGCTTATTGATATGC23′。扩增程序 : 94 ℃变 性 5 m in; 94 ℃ 30 s, 55 ℃ 30 s, 72 ℃ 30 s, 35个循环 ; 72 ℃延伸 7 m in。选用 B erbee等 [ 8 ]报道的一对引物 gpd1和 gpd2扩增 gpd 基因片段 ,正向引物 gpd1 序 列为 5′2CAACGGCTTGGGTCGCATTG23′; 反 向 引 物 gpd2 序 列 为 5′2GCCAAGCAGTTGGTTGTGC23′。扩 增程序 : 96 ℃变性 2 m in; 96 ℃ 1 m in, 48 ℃ 1 m in, 72 ℃ 1 m in, 30个循环 ; 72 ℃延伸 10 m in。 1. 3. 4 序列分析 : PCR产物由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测序 。将测得的序列与 GenBank 下载的部 分链格孢菌的基因序列 (表 1)一起 ,用 C lustal X1. 8 软件进行比对 ,采用最大简约法 (M P)构建系统发 育树 。在最大简约树 (树集 )搜索中 ,采用启发式方 法搜索最佳系统树 ,所有特征被认为是等权和无序 的 ,同 时 , 在 分 析 前 排 除 非 简 约 信 息 位 点 。Boot2 strapp ing用于评价各节点的支持率 ,测试中重复 1 000次 。 1. 3. 5 寄主专化性毒素 (AK毒素 )基因检测 :根据 GenBank中发表的 AK毒素合成酶基因序列 (Acces2
链格孢的培养特性和鉴定在上述 4种培养基上 进行 。将上述培养物在实体解剖镜 50 ×下观察产 孢表型组 。根据 Simmons等 [ 4 ] 和 Roberts[ 2 ] 的分组 方法对分离到的 A lterna ria菌株进行分组 。分组后 , 取特征典型的菌株在显微镜下测量分生孢子大小 , 包括长 、宽 、喙长 、横纵 (斜 )隔膜数 ,孢子颜色 ,孢子 表面有无突起等 。每菌株测量 30个孢子 ,根据形态 将菌株鉴定到种 。 1. 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 3. 1 菌体培养 :从每组产孢表型中分别选取 3 ~ 13个菌株 ,进行 5. 8S rDNA 及 ITS区序列分析和三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 gpd )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测
Abstract: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of A lterna ria, the pathogen that causes black spot on Ya2pears during storage, the isolated A lterna ria from the sporulation pattern, conidia characters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re exam ined. W ith morpho 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 logical study on 188 isolated strains of A lterna ria, three species are identified, namely A lterna ria a lterna ta, A. tenu issim a, and A. infectoria, accounting for 41. 0% , 54. 8% , and 1. 6% of the total strains respectively. B ased on ITS and gpd data, it is evidently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large2spored A lterna ria spp. and between the large2 and the sm all2spored A lter2 na ria spp. ; it is not distinguished among the sam all2spored A lterna ria spp. Key words: A lterna ria; morphology; ITS; gpd
第 36卷 第 1期 2009年 2 月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ACTA PHYTOPHYLAC ICA SIN ICA
Vol. 36 No. 1 Feb. 2009
河北和山东鸭梨果实上链格孢菌鉴定
严 进 1 施宗伟 13 宋 福 2 黄文胜 1 陈 岩 1 赵文胜 2
作者于 2005年收集了河北和山东两省部分冷 库中储存的具 A lterna ria 侵染症状的鸭梨进行了病 原菌分离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菌分离 从河北和山东两省部分果园的冷库中收集到表
面有黑斑症状的鸭梨 100余个 ,用 70%酒精擦洗病 健交界处及果柄表面 ,去除表皮 ,取果肉腐烂部分平 铺在带三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并取果柄靠近基部 的一段纵向剖开 ,在滤纸上均匀摆好 。置于培养箱 中 ,光照和黑暗各 12 h交替 , 25 ℃下培养 3 ~5 天 。 将出现链格孢菌的培养皿置于实体显微镜 50 ×下 观察 ,用解剖针挑取具有典型产孢结构的单根孢子 链上的孢子转接于马铃薯 - 胡萝卜培养基 ( PCA ) (马铃薯 20 g、胡萝卜 20 g、琼脂 15 g、蒸馏水 1 000 mL )平板上 。将平板置于上述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 养 5~7天 。 1. 2 形态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