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讲义资料(课件)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件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PPT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PPT课件
政策:
防范六国:徙富贵,铸金人,坏城防。 控制地方:直道系统,巡行。 对外扩张:北逐匈奴连缀长城,南服南越。
4-1-2 秦的速亡
: 两年兵役、临时征发、地方杂役。 兴建工程、刑罚严酷、杀人立威。 以军国急政报复六国、凌虐天下。
崩溃: 六国亡秦与亡秦必楚:张楚,破釜,
鸿门。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韩信、江东。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PPT课件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学完请删除!
2-1-1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 漫长的序幕
❖ 旧石器:第四纪百万年,打制石器,采猎为主。 ❖ 新石器:全新世一万年,磨制石器,农牧出现。
❖ 中国旧石器:
❖ 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晚期智人的详细序列。 ❖ 石片小石器传统:洞穴刮削器与旷野砍砸器。
❖ 体制典范
❖ 武力和制度为后盾融合敌我,维持久远。 ❖ 巫觋、祭祀发达实落后,礼乐成熟可法。
3-1 -1 春秋:内外压力
王权衰微
安定:成周强大基地与晋郑得力辅佐。 混战:郑以强辅崛起,自为礼乐征伐。 加剧:大国越吞并越强,王室为小国。 维持:同族、不失德,各国利用工具。
华夷之争
被发左衽,束发右衽,断发文身。 戎狄趁东迁入山区、国间,为心腹之患。 楚土著文化优于戎狄,以大国北上吞并。
❖ 冲突:
❖ 炎黄传说对应新石器后期英雄部族的冲突融合。 ❖ 宁可信其无;文献类推與文明缺环。
2-2-1 夏:考古与文献的距离
传说与记载
治水、禅让、世袭、中兴、暴亡的序列。 中原以西的血缘集团,敌对东夷且迁移不定。
考古
争论焦点:古史纪年与本土起源的关键证据。 仰韶龙山为华夏来源,夏必在其上层。 二里头、王城岗、陶寺地层吻合,器物突出。

《中国史学史》 ppt 02第二章

《中国史学史》 ppt 02第二章
古到今的有始有终的变化过程。但他发 现以往在贯穿地理解与记述历史方面存 在着严重的问题。 司马迁在原始察终的历史考察中表现出进 步的思想倾向。
• 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 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 ,欲一观诸要难。
• ——?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序 • 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一、大一统局面与大一统思想 公元前221年,崛起于西北的秦吞并六国
,结束了战国时代,建立起空前规模的 统一国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形成了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 汉承秦制,汉政权再度统一中国后,继 承并开展了秦皇朝的统治规模和皇权专
•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 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 •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二、多元的历史观念
• 正宗儒家思想的代表是董仲舒。他根据当时的社会 需要,把先秦以来的神意史观进一步系统化,糅入 阴阳五行学说,建立起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
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 人以豨,故救豨莫假设以忠。三王之道假设循环, 终而复始。
•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论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史记?
五、有关 ?史记?的续补 司马迁去世时,?史记?并没有流传开来,
汉宣帝时由其外孙杨恽公布于世。从宣 帝时到东汉初的一百多年间,补续、评 论?史记?形成风气,推动了史学的开展 。 补撰?史记?成绩较大的,是汉元帝、成帝
• 刘向的历史观与董仲舒是相通的。 • 独尊儒术之后,司马迁、王充、王符、仲长统等用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ppt课件

考点1
2.影响 (1)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具有较强 的号召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 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 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 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点1
3.思想观念 (1)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 念深入民心。 (2)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 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3)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 批批忠孝之士。 (4)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 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 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5)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 理。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考点1
3.评价 (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 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考点1
(二)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封建政治 (1)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2)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3)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 2.社会习俗 (1)影响了后世的姓氏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 (2)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 墓等社会风俗。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ppt

1、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ppt

第二节、刘知几作《史通》与 中国古代的史学批判著作
魏晋到隋唐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 史传》 二 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三 《晋书》卷82有关史家的传记 四 《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 五 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与《史通》
意义: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 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第二部分:宋元史学思想关注的问题
第一部分:宋元史学思想的时代特点
宋元时期的史学思想在隋唐史学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兴 起于北宋中期的理学,在唐代儒家经学和 佛、道思想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与发 展起来,并出现了诸多理学流派与理学家,他 们将理学思想运用至历史研究中,以理阐史、 以史证理,使宋元史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 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⑶、正统论
理学家们讲儒学要讲究道统,史学
则要讲究正统.
⑷、对历史阶段的划分
理学家们所推崇的天理成为其划分历史阶
段的标准,他们把历史划分为三代以前和三 代以后,即所谓的”先王”个”后王”两个 阶段极力美化三代,宣称三代是天理流行的 时代.受其影响,宋元史学思想中也体现了对 于三代的推崇,司马光的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关于撰史原则。
《史通.采撰》篇强调“征求异说,采鏣群言,然后能成一家。慎于 采撰,根本的问题是要辨别什么是历史事实,这是刘知几撰史原则的核心。
第三,关于史书的体裁、体例。
《序例》篇说:“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 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这是指出史书体例本是史家反映 历史见解的一种形式。刘知几推崇《春秋》、《左传》、范晔 《后汉书》、萧子显《南齐书》的体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第一次大发 展时期。史学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向 人的方向发展,建立了帝王将相,英雄伟人 创造历史的英雄伟人史观.可以说,历史只 能是人的历史,历史作品也只能是人的作 品,人类历史活动以”人”为本位,历史最 深层面也是以人性为支撑.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ppt课件

第二章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ppt课件
③司马迁做了很多实地考察,而且将考 察所得与文字资料相对照。
④对资料慎重,注意史料的真实,“疑 则存疑,盖其慎也。”
三、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1、历史观: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①变化的观念:“通古今之变。”
“古”、“今”,代表他要囊括的全部历 史,也指明今天是由历史演变而来,不能 割断联系;“变”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 盛衰的局面不断变化,治国的办法、人的 认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改变。“通”则是 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考察,以总结出发 展变化的道理。
第二章 两汉史学——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奠定
第一节:两汉史学形成的基本文化背景
战国末年,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强大, 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个有力的指导。相国吕 不韦《吕氏春秋》,成为秦的军事、政治、 经济的指导原则。
不久,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但是秦始皇 为了推行思想上的大一统,却采纳了法家 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造成了中国学术 空前的浩劫。
“世家”30篇,记载世代传家的政权人物 等,分为三类:诸侯列国;汉朝的宰相、 功臣,如萧何等;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人 物,如陈涉、孔子等。
“书”8篇,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 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 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综 合论述的形式,以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为 主,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 “承蔽通变”之状。《汉书》后改为 《志》 。
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主张大一统, 天人合一,以神学作政治依据,重“天意”。 天人关系问题成为此时研究的重点,是当时最 大的课题。
文学上,“大赋”这种文学形式非常兴旺,吸 取《离骚》长篇大论的形式,恢弘博大,总览 一切,气势博大。
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样的恢弘博大,对 周边国家都有记载。《史记》受到“大赋”的 影响较大,此外,哲学上也深受董仲舒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学-PPT课件

中国古代史学-PPT课件

•荀悦《汉纪》 袁宏《后汉纪》 是关于西汉的编 为东汉编年体断 年体断代史。 代史。
•两《汉纪》完备了 编年史体的规模。
•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起战国, 下终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 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 著。
•毕沅《续资治通鉴》为上自 宋建隆元年(960),下至元 顺帝至正十三年(1370)的 宋元编年史。
•从《春秋左传》 到《明通鉴》,形 成了自春秋至明末 2400多年前后衔接 的编年史。
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纪传体史书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 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突出特点 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 的进一步结合。一般包括纪、表、志、传四体, 纪、传为其主体。
•从《史记》到《明史》,总共4000万字左 右,3249卷,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明朝 末年(1644年)共4000多年的历史。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三通
•唐 杜佑《通典》 为我国第一部专记 述唐天宝以前历代 经济﹑政治﹑礼法 ﹑兵刑等典章制度 及地志﹑民族的专 书。共二百卷,约 一百九十万字。
•南宋 郑 樵《通志 二十略》 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 百科全书
《宋书》(南朝梁·沈约)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梁书》(唐·姚思廉)
《宋史》(元·脱脱等)
《陈书》(唐·姚思廉)
《辽史》(元·脱脱等)
《魏书》(北齐·魏收)
《金史》(元·脱脱等)
《北齐书》(唐·李百药) 《元史》(明·宋濂等)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 刘知己《史通》、杜佑《通典》为史学开 辟了新路。
• 宋元时期,尤其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 世,史体广泛,应有尽有。

中国史学史课件

中国史学史课件
❖(4)研究方法上发生较大变化 ❖(5)史学体裁发生根本变化
❖史学发展的三条道路:
(1)以梁启超、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史学
(2)以王国维、陈寅恪、陈垣为代表的 新考据史学
(3)以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 赞、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20世纪的中国史学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实现了从传
❖史馆的设立使修史工作更系统化、组 织化,是对史官工作的强化和统一。
六、设立史官与史馆的作用
❖1、促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和发展
史官和史馆的设立,为中国古代史学 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人力上、 经济上的保障。
❖2、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历史编 撰中发掘史学“以史鉴今”的生命和 价值、传承了“秉笔直书”的编撰精 神。
的成就 ❖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更深入 ❖新史学体裁的出现 ❖史家辈出、史书数量空前 ❖修史机构完备,分工更为明细
史学继续发展的特点: ❖编年体史书兴盛 ❖典志体史书编撰影响深远 ❖通史地位突出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深入 ❖史学思想异彩纷呈
5、明清时期——中国史学的嬗变 史学嬗变的三个阶段:
❖(1)明代史学:史学发展的苍白阶段 史书数量不少,但创新之作、好著作 不多。①体例上没有创造②没有很精 深的史家③几乎没有出色的史学著作
6、近代史学——史学重振时期
❖史学重振的表现:
❖(1)内忧外患的时代危机激发史家重振 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①面对外强入侵,为拯救国家需要知己 知彼,而重视域外史、边疆史研究。
②加强本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历 史”(元、明和朝“当代史”)的研
❖(2)新史学的萌芽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掀 起史界革命,对传统旧史学进行了比 较彻底的批判。

中国古代史学概述PPT参考

中国古代史学概述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3
2021/3/10
授课:XXX
4
2021/3/10
授课:XXX
5
2021/3/10
授课:XXX
6
2021/3/10
授课:XXX
7
2021/3/10
授课:XXX
8
二、史官与史学
❖ 1、巫史不分到专职史官 ❖ 2、史官的世袭 ❖ 3、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2021/3/10
——《韩非子·显学篇》
2021/3/10
授课:XXX
19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 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章下》
2021/3/10
授课:XXX
20
三、汉代史学
❖ 1、国家的统一稳定与修史的兴起 ❖ 2、对先秦典籍的系统整理 ❖ 3、纪传体史书的开创 ❖ 4、司马迁、班固两大史学家的贡献
2021/3/10
授课:XXX
21
❖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 首。……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 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 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 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 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令下三十日不 烧,黥为城旦。

——司马光《涑水纪闻》
2021/3/10
授课:XXX
16
记言记事类史书的出现
❖ 《尚书》 ❖ 《春秋》(三传) ❖ 《国语》、《战国策》 ❖ 《山海经》 ❖ 《世本》 ❖ 《穆天子传》、《竹书纪年》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他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司马谈:“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 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血缘上的追查,文化上的认同使之具备了著史的自 觉。 ②勤奋——使他具备了杰出的才、学、识 学:自学、从大师学、交友获学——读学实践 游:二十壮游,随帝巡游,奉使西征——社会实践 8 ③坎坷——使他的思想得以升华 天汉二年(前99)——遭李陵之祸,转年受腐刑 太始二年(前96)——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
三、司马迁的治史方法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采访 3、慎重取舍材料 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 (1)“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 依据。 (2)“择其言尤雅者”,用古文而不用今文。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通变”思想 1、空间上的“究天人之际”即研究天与人的关系,是司马 迁撰写《史记》的重要宗旨之一, 也是他对实属编纂的要 求,其重点是“重人事”。 2、时间上的“通古今之变”,其外在形式是时间上的古今 贯通,上下贯通 3、体例上的“五体合一” 4、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思想上的综合创造 5、方法上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祥变略渐”、
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第一部中国通史——博及天地、囊括古今 地域通、时间通、内容通 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10 3、广泛记载各种历史人物 以前的史书记人多限于政治经济方面,司马迁除记政治、经 济、人物外,还记了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大商人等 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皆有记载。对外国史如越南、 朝鲜等也有记载。 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所有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 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又是一部优秀的 历史文学作品。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目录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章 秦汉时期史学
第一节 大一统政治局面与秦汉史学 第二节 奠定史学宏大规模的《史记》 第三节 刘向、刘歆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第四节 第一部反映大一统历史局面的朝代
史《汉书》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发展
第二节 第三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
第六章 辽夏金三朝和元时期史学
第一节 辽夏金三朝的史学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元代史学 第三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对《通志》的拓展 第四节 丰富的少数民族史学
第七章 明至清中期史学
第一节 明代史学的发展 第二节 晚明史学的特点 第三节 明清之际史学家的历史批判精神 第四节 清代前期史学的繁盛与嬗变 第五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第六节 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及其局限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 二、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史学的发展 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
史学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史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战国时期的多种历史撰述 先秦诸子的历史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建设新成就 第三节 历史撰述的主要成果 第四节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地方史、家传、谱牒及其他
第四章 隋唐时期史学
第一节 史官的设立和官修正史的成就 第二节 刘知幾与《史通》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通典》的旨趣及其史
学价值 第四节 历史撰述的多方面成就
第五章 五代两宋时期史学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史家的历史思考 第二节 撰述前朝史与修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编年体史书的代表性著作《资治通鉴》 第四节 纪传体史书的“会通”之作《通志》 第五节 两宋史学的其他成就

古代史学概述课件

古代史学概述课件
(1)古代史学所描写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帝王将 相到一般平民,举凡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都包括在内。如孔子编撰 的《春秋》一书,记载了242年的鲁国历史,而文字只有1.8万字, 却写出了春秋时期重大政治与军事活动,包括征伐、会盟、朝聘、 祭祀以及婚丧、城筑、宫室、狩猎、土田等内容。
(2)古代史学还特别善于描写历史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中国古代史学家认为,史学家有了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史学的基本技能, 无论从事历史研究还是撰述史著,就可能写出某些历史的真象,为社会 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
2、古代史学是文化和学术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史学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家庭和 国家的关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涉及文化与学术 的方方面面,因而史学也是古代文化和学术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史学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制约,长期以来经学是史学的指导
思想,儒家的政治伦理是史书通过历史经验反复阐明的史义。而史学之
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 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 式,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追 求。在这里,经史二学分别从伦理和历史的层面互相补充地充当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人文主义的文化,既需要理论的概括,更需要历 史的印证。
•隋唐五代时期史学出现重要转折。朝廷设馆修史,并完善了史官制度,二 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总结性史书出现,刘知几《史通》、杜佑 《通鉴》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通史、当代史的撰述, 历史文献学都有巨大成就。民族史、域外史、学术史和史学批评也 取得重要成果。如司马光等撰写的编年通史《资治通鉴》上起战国, 下至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是一部划时代的名著(人称“两司

《中国史学史》课件

《中国史学史》课件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01
历史研究中的“文化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历史研究
中出现了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02
“文化热”的影响
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深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促进了跨学
科的研究合作。
03
“文化热”的局限性
有时过于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
详细描述
刘知几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史通》是中 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之前的史书进行了系统的 分析和评价。他提出了史书编写的原则和方法,强调 史论的重要性,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总结词
编年体通史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
详细描述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详细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 史。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强 调史论的重要性,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具有极高 价值的史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总结词
清代史学以考据为主,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 述和分析。
详细描述
清代史学以官方修史为主要形式,修有《明史》、《清史稿》等重要史书。同时,清代 学者注重考据和校勘,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考量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 清代史学开始引入了西方的一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如实证主义等,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改
胡适与《中国哲学史大纲》
总结词
首部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详细描述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史著作。该 著作采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对中 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 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春秋》之地位
• 汪荣祖:自此以往,史实有所区分,事情有所承 续,古今相延,史学生焉。(《史传通说·春秋 第四》)
• 内藤湖南:只有把记录和传说都加以汇总的时候, 才会产生历史的自觉。很显然,这一综录大体上 要以孔子为中心。孔子因为有很多的盲人朋友, 所以他与乐官商议,整理诗歌,又整理了《尚 书》。然而他们整理《尚书》并非只来自严密的 记录,期间也采纳了传说,余认为这大体上是没 问题的。《春秋》到底是否孔子所写,这是个疑 问。但估计其正文大部分来自记录。——《中国 史通论》(上),第16页。
• 史学史研究的内容:
1、历史观 2、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 3、史学评论 4、历史编撰学 5、官方修史制度 6、史家及史学机构的史学活动
二、史学史学科的特点
• 1、紧密联系于史学、而又独立于历史学之 上。
• 2、认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使之区别于史部 目录学、史料学、史籍整理等史学辅助学 科。
三、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
中国史学史
张笑川
绪论
•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与内容 • 二、史学史学科的特点 • 三、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 • 四、关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方法 • 五、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历程和展望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任务与内容
• 史学史学科的定义: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 生、发展及各时期史学活动状况的学科、它 有着清理史学遗产、阐明史学演进过程和揭 示史学发展规律的任务。(对象与任务)
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顾其所载,皆典、谟、训、 诰、誓、命之文。”
• 《尚书》的缺陷:《史记·三代世表》:“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

2024年度-《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2024年度-《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国各自发展经济,促进了地 区经济的繁荣。
14
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
魏晋玄学与名士风流
魏晋时期的艺术成就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名士们追求自由 、超脱的精神境界。
魏晋时期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追 求。
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群体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特点 。
击和限制。
22
南宋偏安一隅与经济发展
南宋建立
01
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
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
经济发展
02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农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工业、商业都有显著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文化繁荣
03
南宋时期文化繁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宋词成为文学主流。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 课件
1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夏商周时期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前期) • 明清时期(后期)至近代前夜
2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3
《中国古代史》课程简介
01
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16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17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中国史学史幻灯课件

中国史学史幻灯课件
《史通•史馆建置》载:“暨皇家之建国也, 乃别置史馆, 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鸾 台。指门下省)为邻,东都则与凤池(凤 阁,指中书省)相接。而馆宇华丽,酒馔丰 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
《史通·忤时〉:“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人自 以为荀、袁(荀悦、袁宏),家自称为政、骏(刘 向、刘歆)。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 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 (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
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
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
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 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 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 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 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 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 (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 《淮南子·本经训》)等。
《隋书〉、《齐志》;牛弘修《周史》。 三、隋修诸史的影响: 四、隋朝修史的失误:禁止私人修史;无切实
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修史者多 非其才。
第二阶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纂
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贞观三年(629) 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门下省,修史工作 统由宰相监修。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 全由政府掌握。
一、沈约《宋书》 二、萧子显《南齐书》 三、魏收《魏书》 四、常璩《华阳国志》 五、郦道元《水经注》 六刘勰《文心雕龙》 七、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八、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刘峻注

史学史讲义资料(课件)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萌芽

史学史讲义资料(课件)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萌芽

精选ppt
18
(3)《竹书纪年》
断限:夏禹——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特点:编年通史 今古本区别 史料价值
(4)《世本》
断限:黄帝——春秋(另一说:黄帝——秦) 特点:分类记事,贯通古今。
价值:史料价值,史学价值。 (5)《山海经》
(6)《穆天子传》
精选ppt
19
二、孔子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
1、历史观
“夫民,神之主也” (左·桓·六)
b.记预言信神灵.
(2) 运动观的进化论倾向:
赞齐桓、晋文,赞社会变革。 晏婴语赞陈氏:“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但过分强调“礼”、“德”作用:“初税亩,非礼也”。 (左·宣·十五)
精选ppt
25
2、史学思想:
(1)历史编纂学: (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a .以时为纲,以事为纬.事有始末,言事兼备.详于春 秋,优于前史.
b. 双重性职责的演变
(四)殷商神意史观的形成和西周民本观的萌芽
1、殷商——帝的至上性——天命史观 2、西周——继承与修正——信天命而重人事
精选ppt
3
一 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孕育了史学的胚胎
1、原始历史意识产生的基础——“第一个历史活动”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 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 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 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一、动荡与变革——思考与创作:
动荡的历史和现实推动着历史家进行新的 思 考和创作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春意盎然与秋 风落叶
a.铁器、牛耕 b.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初税亩,初租禾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史学认识论
1、秦汉时期的历史观
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历史观的特点:
(1)神学化——历史变化的一切原动力——天意
(2)政治化——君权神授,以神权提高皇权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天意决定主从
(3)形而上学——君主专制永恒不变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黑白赤三统循环论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 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太史公自序》: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颂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 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 以归。
游:二十壮游,随帝巡游,奉使西征——社会实 践。
——提供了创新的基础
二、伟大的历史著作 ——《史记》问世
1949.10.1 毛泽东时而仰望夜空, 时而翻阅他读过多遍的《史记》 ……
1955.12.22. 莫斯科,纪念伟大的文学家 和史学家司马迁诞生2100周年。 苏联学者图曼:“司马迁真正应该在 大家公认的世界科学和文化泰斗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 孔陈入居,
世 家
何曾世袭?
: 环辰共毂,
辅拂社稷。
不为解经,
七 可为释纪。
十 人无贵贱,
列 传
有功则记。
: 七十列传,
最重扶义。
考核要求:
1、综合分析:《史记》问世的诸因素 2、总结:《史记》历史编纂学的伟大贡献
第二节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教 学 要 点:
1、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家、思想家、文学家。
书:“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 承敝通变,作八书”
——文化典制专史 世家:“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列传:“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 十列传。”
——繁枝茂叶 五体各自为用,又交织配合,相辅相成
‘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太史公为史界第一创作
2、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思想 (1)疑圣问天重人文——人是历史的中心
①五体合一的结构 ——人与事,独立于鬼神之外 ②轻天道重人道的内容——赞重人,斥非人 司马迁的人文思想 ③疑中有问记感应—— 思想中的矛盾冲突(局限性 主要倾向:不深信,不顺从,敢怀疑,敢违抗
(2)物盛而衰探其变——述往事,思来者 ①探其变——时势之变,兴亡之变,成败之变,
天子本纪,
十表:皆记则繁,不记则失。
十 非迁本意。 二 “王迹”所指, 本 主政者迹。 纪 盛衰终始, : 纲要凭据。
天子固可,
既联且补,简明表之。
八书: 河封天平,礼乐律历。
八书专史,一体之臂。
项吕不避。
史记有五体,相辅又相成。 后世虽为变,枝修干未松。 千秋参天树,植根太史公。
人言开国,
三 世代相续。
第一节 历史编纂学的新纪元(上)
——纪传体通史《史记》问世 教学要点: ❖ 1、《史记》问世的诸因素 ❖ 2、《史记》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贡献
一、历史的发展孕育着中国古代史学的重大突 破
1、前所未有的秦汉大一统时代:
疆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
——提供了“通”的可能性
2、人是时代的主角: 商鞅、廉颇、蔺相如、赵括、侯嬴、 嬴政、刘邦、项羽、汉初三杰
史公人格之演进:立功--立言--立德。 (陈雪良《司马迁人格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 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
泪。
可知红楼外,更有太史味。
2《史记》对历史编纂学的伟大贡献
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 太史记 史记
❖ ①博及天地、囊括古 今——第一部中国通史 地域通、时间通、内容 通。
②五种体裁的有机统一,纪传史体的天才创立 本纪:“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
盛观衰……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全书之纲,主干
表:“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全书的联络与补充,简明天下大势。
二、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深刻内涵——历史观、认 识论、方法论
(1)先秦“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
著明也” 郑樵:“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通志·总序》
梁启超:“其著书之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
与荀卿著《荀子》、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演了兴衰成败,五彩缤纷 的历史
——促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的思考
3、现实提出了总结历史经验的要求: a.秦一统,二世亡;——以刑去刑 专制集权 b.汉一统,如何长?——陆贾 贾谊
——促进了“古今之变”的思考
4、史学自身发展的积累: 完备史书 史学见解 各种史体 各种史料 石室 金匮 106种史书
1、伟大的历史家应时而生 ——司马迁生平介绍
❖ 司马迁: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 学家、思想家。天汉二年 (前99),李陵出击匈奴, 兵败而降,司马迁为其辩护, 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出狱为中书令,发奋著书, 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②勤奋——使他具备了杰出的才、学、识
学:自学、从大师学、交友获学——读学实践。
③坎坷——使他的思想得以升华
天汉二年(前99)——遭李陵之祸,转年受腐刑。 太始二年(前96)——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 太始四年(前93)——作《报任安书》“人固有一 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重大信 息: 《太史公书》——《史记》完成了。
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司马迁:《与挚峻书》
穷达之变
时势之变: “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
——顾炎武《日知录》 “十表是最大限度地集中体现这一要求的”
——白寿彝《史记新论》
兴亡之变:夏、商、周、秦、汉之变
成败之变: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由胜而败,反败为胜。
(燕世家、乐毅列传、长平之战) 穷达之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赵翼《廿史札记》) ②究— 其因—时代变迁大势、时代机遇、人的能力 与努力、用人得失、经济视角,观盛衰解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