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认识印象派之历程

合集下载

印象派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印象派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2012.06学教育99印象派对中国油画的影响胡晓(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27)[摘要]在中国,油画真正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完整地被传进来的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初,当时中国派了很多留学生出去学习,包括印象派绘画的样式、整套的创作套路等,都是在这个年代引进来的。

[关键词]《自画像》;《西洋风景画史略》;油画印象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条,一是借道日本对中国艺术家和理论界的影响;二是中国艺术家直接到欧洲(主要是巴黎)学习所接受的影响,以及中国画家到苏联学习时,部分画家间接所受到的影响;三是艺术家、文化人和美术理论家对包括印象主义在内的西方近代艺术的翻译介绍。

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艺术展览的举办,图书、画册、期刊的出版,艺术教育,以及现代艺术社团的活动等,作为传播的媒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世纪初,中国美术初涉西方,正值印象派发展的尾声和有着很大影响的时期,可以说印象派绘画对于中国油画发展有很大影响。

几乎所有早期油画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艺术家李叔同远赴日本学习西洋画,擅长写实,他于1911年作的《自画像》很明显受到当时的印象派和点彩派的影响。

他虽然是最早接受印象派影响的中国美术家,但真正推广和实践印象派艺术的是继他之后的留日学生,如关良、陈抱一、刘海粟等。

其中刘海粟是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重要推介者。

虽然刘海粟本人不曾接受西洋画的系统训练,但他在对日本作短期访问后,立即满怀激情地推崇西方绘画的新浪潮。

他的早期油画从构图到光色处理,显然是对法国印象派画家的摹仿和追随。

1919年6月,刘海粟撰写《西洋风景画史略》介绍了印象派。

从海外归来的卫天霖、吴冠中等人的作品,一直保持着与印象派艺术上的联系。

1949年新中国诞生,苏联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批判,改变了中国理论家对印象派的看法———印象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的颓废流派,是资本主义文化没落的结果,印象主义是形式主义的最后避难所,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美术家们正在同艺术中的印象主义的复活进行坚决斗争。

什么是印象画派,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什么是印象画派,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 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 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 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 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 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因为一切色彩皆 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 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 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 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 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 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 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 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 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 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3、代表人物

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 阿、文森特· 梵高、塞尚、高更、修拉等。
4、代表作品



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等,正反 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 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舞台上 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 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塞尚《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 《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逻辑”。 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 画的独立性”步入当时的社会生活。马奈的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 手》、《咖啡馆里》、《弗利· 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笔下的 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高贵的生活情趣,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 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 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 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 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 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艺术印象派绘风格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印象派绘风格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印象派绘风格的起源与发展艺术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艺术绘画流派,以其独特的绘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以捕捉瞬间、在瞬间中感受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为特点,推翻了传统的绘画规则,为后世的艺术家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艺术印象派绘风格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带您一同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艺术世界。

一、印象派的起源印象派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当时传统绘画以精确的线条和细致的细节著称,而印象派画家们却希望能够表达出更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将瞬间感受到的印象快速、自由地记录在画布上。

这种表现方式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给人以新鲜感和突破感。

二、画家们的探索与实践在印象派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杰出的画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克洛德·莫奈是印象派的先驱者之一,他的作品《印象·日出》被认为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之作。

莫奈通过运用明快的色彩和直接的笔触,将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他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还包括卢梭、德加、雷诺阿等。

他们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得印象派艺术日益丰富多样。

例如,卢梭善于运用点、线、面的组合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氛围;德加则以独特的构图和透视手法展现人物在光线照射下的形态变化。

三、印象派的影响与发展印象派的出现对后世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绘画的局限性,追求绘画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

印象派画家们开启了一扇窗口,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世界,去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

印象派的影响在20世纪持续延续,推动了一系列艺术形式和风格的诞生与发展。

尤其是现代绘画、写实主义、立体派等艺术潮流,都源自于印象派的创新和打破传统的精神。

可以说,印象派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基石之一,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启迪。

总结:艺术印象派绘风格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艺术现象。

它通过对瞬间的感受和对光影变化的捕捉,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李叔同油画解读—中国印象派绘画的最早接受者

李叔同油画解读—中国印象派绘画的最早接受者

李叔同油画解读—中国印象派绘画的最早接受者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李叔同是一位具有开拓型的画家,作为第一批把西方绘画带到中国的留日学生,在中国绘画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筚路蓝缕之功。

很多人为此给他冠以绘画领域的“第一”、“始祖”等诸多头衔,如:“第一个到日本学习西画的中国人”、“广告画始祖”、“版画先行者”等等。

纵观李叔同的绘画历程,国画、油画、水彩画、漫画、广告画、版画他均有涉猎,其中以油画成就最大。

李叔同开始油画学习是在留学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后,1906年李叔同考入该校时,正值黑田清辉担任西洋画科主任兼主讲教授。

黑田清辉是当时日本著名画西洋画的画家,曾留学法国巴黎学习绘画,他将法国学院派技法与印象派完美结合创立了日式印象派绘画,并把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带回日本,在学校广泛推广。

李叔同就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时的指导教师是谁,限于资料的缺乏,已无从考证,黑田清辉虽不是李叔同的直接指导教师,但从广泛意义上讲,作为科主任兼主讲教授,他也是李叔同的老师,并且早在考入美术学校之前,李叔同就表现了对黑田的敬仰,潜心研习他的绘画,因此黑田倡导的印象派对李叔同油画创作风格的走向以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李叔同绘画作品真迹中以油画最多,见诸于记载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停琴》、《朝》、《昼》、《静物》、《自画像》及《出浴》等。

进校后第一幅油画作品“海边拄着拐杖的老人”,是李叔同早期油画作品,真迹已散失,李叔同曾将这副作品赠给学生李鸿梁。

李鸿梁在1983年发表在《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的回忆文章《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中这样评价这幅作品:“画的是以大海为背景的一个扶杖老人,意态有点像米勒的《晚钟》,不过色彩比较淡静、调子也比较柔和。

” [1]李鸿梁是李叔同的高足,李叔同称他是“最像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李叔同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曾推荐他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自己代课。

李鸿梁在国画、油画、水彩画、绘画理论上各有造诣。

中国人对印象派绘画的推崇

中国人对印象派绘画的推崇
洲 绘 画 流 派是 哪 个 派 别 ? 怕 不 少 人 给 出 的 答 案 是 : 象 恐 印
自然 的理 解 和 认 识 , 达 到 一 种 超 越 现 实 功 利 的境 界 . 要 要 把 艺 术 作 为 自己 人 格 物 化 的 一 种 手 段 。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从 写 意 的 艺 术 家 一 生 都 会 处 于 “ 炼 ” 中 在 语 言 技 巧 上 . 修 之
个 民 族 之 间 的 审 美 标 准 和 欣 赏 趣 味 的 普 遍 性 和 差 异 性 问
题 。 该 说 。 遍 性 、 同 性 是 主 要 的 , 不 能 忽 视 实 际 存 应 普 共 但
在 的 差 异 性 。 于 有 普 遍 性 . 是 好 的 艺 术 品 , 论 产 生 由 凡 不
强 调 即 兴 式 和 自 由 发 挥 、 势 利 导 。 至 “ 错 就 错 ” 因 甚 将 。
浪 漫 主 义 、 实 主 义 和 印象 主 义 与 其 他 各 种 现 代 流 派 , 写 都
各 有 其 文 化 内 涵 和 艺 术 价 值 .它 们 不 会 因 为 时 代 变 迁 所 造 成 的人 们 审 美 趣 味 的 变 化 而 失 去 其 意 义 和 价 值 正 是 这 种 特 异 的 审 美 追 求 使 艺 术 园 地 愈 来 愈 绚 丽 多 彩 .也 使 人 们 的 艺 术 体 验 和享 受 愈 来 愈 多样 . 来 愈 丰 富 。 术 欣 愈 艺 赏 中有 许 多 有 趣 和值 得 人 们 思 考 的 现 象 .其 中之 一 是 各
于 哪 个 民族 、 个 时代 , 能 为 人 们 欣 赏 : 为 有 差 异 性 , 哪 都 因
不 同 的 民 族 因 审 美 习 惯 有 所 不 同 在 选 择 作 品 时 自然 会 有

什么是印象派

什么是印象派

另外,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印象派:发现户外阳光下的色彩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把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给后来的现代美术以极大的影响。

浅析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浅析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知识文库 第15期292浅析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伍海林一、印象派的含义官方上解释是印象派又称为“外光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

1874年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学院派的攻击,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现在更多认为印象派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程式。

艺术家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纯粹的视觉感受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

二、印象派的发展历程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

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

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

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

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

三、印象派的基本特征印象派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

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

印象派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印象画派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PPT

印象画派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PPT

三、画风特点
印象派画家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 的主要目的,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 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自然景物, 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 的感觉。印象画派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 构图宽广无边。
1、色彩手法

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 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 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 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 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 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 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 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 “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 耳目一新。


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 结合的主要特征。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 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 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 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探索得益于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光的本质的新 发现,孕育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跃迁。因为一切色彩皆 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 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 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 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 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 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 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 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 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 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谈印象派与印象派在中国的发展

谈印象派与印象派在中国的发展

谈印象派与印象派在中国的发展作者:曾彬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歌颂大自然美,借景抒情的中国风景山水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的中国山水画都立足于写情立意,中国是一个风景历史悠久的国家。

在西方的油画传统中,文艺复兴以来,风景画逐渐变成可独立的体裁,在欧洲出现了像康斯坦布尔,柯罗,莫奈,西斯莱,梵高等这样一批卓越的风景画家,油画风景需要具备特有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技巧,历史上虽然风景画不少,但卓越的风景大师并不多,早期的印象派莫奈,西斯莱等人的风景画以及后期的印象派画家塞尚,梵高,到高更等人的风景画,都对油画技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艺术贡献,他们的风景作品成为了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印象派;风景写生;色彩;油画技法;艺术家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31-01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以马奈为中心的一批画家如莫奈,西斯莱,塞尚,德加,毕沙罗等人,在反对学院艺术的口号下,主张艺术上的革新,绘画技巧上对光与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色彩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所造成的,色彩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印象派把这种科学原理应用于绘画中,他们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直接对景写生,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和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印象派是绘画史上伟大的革命,同时也给后来的现代美术极大的影响。

印象派在油画技巧上改进了某些色彩单调的传统画法,而采用了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色彩并列法”。

印象派对色彩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化,把所感觉到的最短暂的印象表达出来,采用鲜艳的原色或者纯色,通过色彩分割法表现色彩的真实而微妙的变化,如莫奈的《卢昂大教堂》。

二是色彩之间的对比,在色彩的诸多对比中,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是印象派采用的对比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印象派用以反映光色现象和视觉生理现象的重要方式。

李叔同油画解读—中国印象派绘画的最早接受者

李叔同油画解读—中国印象派绘画的最早接受者

李叔同油画解读—中国印象派绘画的最早接受者作者:向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2期摘要: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李叔同在油画、广告画、版画等多个领域具有开拓之功,其中以油画成就最大。

就读东京美术学校期间,李叔同追随黑田清辉的日式印象派画风,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接受印象派绘画的画家。

关键词:李叔同油画印象派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李叔同是一位具有开拓型的画家,作为第一批把西方绘画带到中国的留日学生,在中国绘画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筚路蓝缕之功。

很多人为此给他冠以绘画领域的“第一”、“始祖”等诸多头衔,如:“第一个到日本学习西画的中国人”、“广告画始祖”、“版画先行者”等等。

纵观李叔同的绘画历程,国画、油画、水彩画、漫画、广告画、版画他均有涉猎,其中以油画成就最大。

李叔同开始油画学习是在留学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后,1906年李叔同考入该校时,正值黑田清辉担任西洋画科主任兼主讲教授。

黑田清辉是当时日本著名画西洋画的画家,曾留学法国巴黎学习绘画,他将法国学院派技法与印象派完美结合创立了日式印象派绘画,并把这种新的绘画风格带回日本,在学校广泛推广。

李叔同就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时的指导教师是谁,限于资料的缺乏,已无从考证,黑田清辉虽不是李叔同的直接指导教师,但从广泛意义上讲,作为科主任兼主讲教授,他也是李叔同的老师,并且早在考入美术学校之前,李叔同就表现了对黑田的敬仰,潜心研习他的绘画,因此黑田倡导的印象派对李叔同油画创作风格的走向以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李叔同绘画作品真迹中以油画最多,见诸于记载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停琴》、《朝》、《昼》、《静物》、《自画像》及《出浴》等。

进校后第一幅油画作品“海边拄着拐杖的老人”,是李叔同早期油画作品,真迹已散失,李叔同曾将这副作品赠给学生李鸿梁。

李鸿梁在1983年发表在《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的回忆文章《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中这样评价这幅作品:“画的是以大海为背景的一个扶杖老人,意态有点像米勒的《晚钟》,不过色彩比较淡静、调子也比较柔和。

概述印象派发展历程和历史贡献

概述印象派发展历程和历史贡献

印象派绘画风格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是一种注重对光线、色彩和形式的即时印象的捕捉和展现的绘画风格。

这一艺术流派在欧洲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印象派的发展历程、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其对艺术史的历史贡献进行详细阐述。

一、印象派的发展历程1.1 产生背景19世纪晚期,由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艺术家们开始对传统的绘画形式产生了种种质疑。

传统的绘画注重绘制对象的精确形态和细节,而印象派则试图捕捉和表现光线、色彩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的变化,追求更加即时和真实的印象。

1.2 主要特点印象派的画家们擅长运用光色和色彩来呈现作品的主题,他们捕捉到了光线和色彩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的变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印象派不再追求传统的画面细节和完整性,而是流畅的笔触和形象的模糊,注重对自然光线和色彩的即时感知和展现。

1.3 代表作品《印象·日出》是印象派的代表作之一,由克劳德·莫奈创作于1872年,该作品充分展现了印象派绘画的特点,通过颜色和形式的大胆表达,准确捕捉到了日出那一刻的光影变化。

二、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1 克劳德·莫奈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克劳德·莫奈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推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印象·日出》被认为是印象派艺术的开端,充分展现了他对光影和色彩的敏锐观察力。

2.2 埃德加·德加作为印象派的先驱之一,埃德加·德加也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和色彩的运用来呈现作品主题,创造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2.3 克劳德·莫奈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精准的色彩观察和独特的绘画手法,为印象派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代表了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并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印象派的历史贡献3.1 对绘画艺术的影响印象派的兴起为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手法,为后世的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写实派、印象派、简约派、抽象派名词解释

写实派、印象派、简约派、抽象派名词解释

写实派、印象派、简约派、抽象派都分别怎么解释写实派:写实绘画从表面看,是一个古典和传统的样式。

从最早的西班牙岩画到十九世纪的法国学院派、印象派;从前苏联的绘画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讲究题材的油画,都是写实的面貌。

但是,一个绘画样式能够逾千年不衰,并不是仅靠传承或某一教学体系所决定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艺术是人的物质形态外化延伸的结果。

在人的大脑里面,一些区域对形、色彩、比例、平衡进行专门的感应、解析,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对物质形态的判断标准基本相同。

从写实绘画来看也是一样。

比勃鲁盖尔、伦勃朗早数百年,在荒漠的欧洲大地并不知晓的东方,已经有马远、范宽、周昉、张暄这样的写实画家了。

尽管近代的东西方有了彼此间相互影响的诸多机会,也的确存在因为文化上的交流,产生过像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凡高作品中的浮士绘痕迹;存在于中国油画家作品中追求塑造和色彩的欧洲绘画体系的结晶。

但是,写实绘画在中国真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原因,却来源于一个更大的渊源,那就是超越存在于我们作为人的基因特性,和艺术家对与生俱来的人性基因的认同。

人性的超越存在是唯一可以解说出中国写实画家的兴趣和志向。

绘画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简单的画画或者仅仅是技巧上的高标准追求,而是把生命的欢乐与痛苦都赌注在里面了。

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存在过不少志同道合者组成的艺术团体,但像中国写实画派这样一个由一群在当代中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画家所组成的团体实数罕见。

画派中如陈逸飞、艾轩、杨飞云、王沂东、何多苓等,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公认度极高的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他们的作品始终是美术界和公众的关注点。

中国写实画派的画家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其中大部分人成名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一个开放的环境不仅使他们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也使他们见到了作为现代艺术靶子的西方传统绘画。

他们遵从内心的选择,不屑于被当代艺术排斥,努力完成心中的目标。

终于在2004年5月,他们团聚在一起,决定以年展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他们注满心血和情感的作品。

试论中国画家的印象派情结

试论中国画家的印象派情结

些 印象派 的大 师还健在 。从这个 时期 开始 , 这两 条伟大 的艺
术长河就互相 汲取 营养 , 互通有无了。


印象派绘画 与中国早期绘画 有一个 时间上承接的作用
在1 9世纪末 , 中国的综合 国力 由于整 体落后 于西方列
强, 处于被动挨打 的地位 。这时 的艺术家 闭 门造 车 , 因袭传 统 的弊端也 已展现 。由于时期 的特殊 性 , 一次提 出了向西 第
制夷 ” 口号。但是 有了洋武 器中国仍然挨打 的局面没有改 的 变 。这才有 了“ 文学 革命 ” “ 和 美术 革命 ” 中 国的年轻 人被 ,
派到 国外学 习科 学和 艺术 , 而这 个 时期——1 纪末 到 2 9世 0 世纪期 。中国早期 留学 学 习艺术 的学童 , 基本 赶上 了这个 流派尾 声 , 至 当时有一 甚
洗礼 , 这些 画家都经 历过深 厚 的中 国传 统 的国学教 育 , 当 对 时清朝末期 中国画亦 步亦趋 、 因袭传统 的画 风感 到厌烦 , 希
望借机开拓视野 , 中国画 的革新作 出 自己的贡献 。由于 印 对 象派的鼎盛时期在 l 9世 纪七 、 十年 代 , 以在时 间上 , 八 所 对 最早一批出 国学习的中国画家产生的影响是 直接的 , 国早 中 期去 国外学习的画家李 铁夫 等几乎就 在 印象派后 期到 达 国 外 (8 7年先去英 国 , 到美 国学 习 ) 18 后 。在李 铁夫 学 习的时 间, 美国最有影 响的两位画家是蔡斯 、 萨金特 , 而这 两位画家 都是美 国印象派 画家 。早年都在欧洲学 习过 , 接受 了印象派 绘 画的洗礼 。所 以早 期 留学 国外 的 中国画家在 学 习印象派 绘 画有 时间优势 , 最早 期的中国印象 派画家 比较 突 出的有颜

达世奇:五百年前中国的“印象主义”

达世奇:五百年前中国的“印象主义”

化着的光影 天空 。法国印象 主义画家 。用 点和线来:
世 间 万 物 ,这 只 是 一 个 假 设 真 实 结 构 的 描 绘 。 这 些 J
不表示真 实的形状 ,而是提供 给肉眼的密 集信号 , 众脑中形成 光影色彩 的无穷变 化。 最 早 西 方 艺术 的科 学性 ,表现 在 古典 写实 接 j 眼的观察 ,所以在中 国观众最初看 到西方 古典艺术I
长久以来 一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画 而黑 乎乎的暗 部里挣扎 ,希 画 而能
像 肉眼看见 的真实物体那 样 , 具有充实 饱和色彩 t < t , L 0 7  ̄ 泽。
但是 总不如 意 ,颜 色调 来调 去总会变 成一堆堆脏 兮兮 的 灰黑 色 ,俗称 “ 酱' 『 南 色调 ” 。
法 国印象主义 是最早 的绘1 技 术 革 命 ,它 眸 决 ] , 古
稿芦 ,用点子 表现远 看的树 叶 。另外 ,自然界 中各种 琐
碎细小 的形状 ,一片 丛林一 堆乱草 ,还有树干 上的斑 驳
面 家王
评论
} 寸 就使
用 了 衫f } f _ f晦
而 且
说 的 E 元 祁 应 该 是 原 祁 .
在 明 末 —— 1 6 4 2年 , 迄 今 也 没 有 b ( ) ( ) 年, 许不 以 点 为 主 要 元 素 。 他 倒 不 如 说 早 在 : 宋朝, _ = 父 子就 用 墨 点 作 为 构 成 画 而 的 主 要 元 素了。 多 绘 画 专 业 的 人 了解 什 么 是 印 象 主 义 , 但 是 } 的 人会被这 样的观 点误导 。 中 的 点 、线 、而 是 鲑 基 本 的 手 段 。 任 们 单 色 的
阿年 前 日J 象 丰 义 的 诞 牛 , 有 一 个 光 学 理 论 的发 展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印象派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印象派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印象派作者:周振勇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3期众所周知,欧洲写实体系的美术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为世界瞩目。

中国艺术家们对西方的古典写实和西方的现代流派总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仰慕者有之,贬损者亦有之。

而对于介于古典写实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印象派艺术很早就持有另外一种态度,那就是承认和赞赏。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印象派画家有严谨的基本功,但不拘泥于写实,很注意在笔触的自由、潇洒中表达情绪,表现神韵,中国美术学院邵大箴认为,印象派绘画有相当“写意性”,与中国人的艺术审美相通。

原始人的艺术也归入印象主义,但它与现代的印象主义不同:“印象派的艺术,是想把自然界表面上的刹那真相永远记载在作品中……印象主义可以说是写实主义的单纯化、精巧化……印象主义是介乎最精确之写实和最散漫的放肆主义之间。

”其次,印象派从中国艺术中吸收了营养,在表现语言上追求绘画的平面性、装饰性,使中国人感到亲切,也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缘印象派诸家多作风景画,而有设色鲜明与直接野外写生之二大特点……此等画家,在户外空气之下,先行采取瞬息的自然现象,然后回室内修饰之,此为诸先达所不及之新发明也。

另外,印象派的写生强调写印象、写感觉,这一点与中国画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国画家也乐于借鉴。

印象派的直接写生,补充了中国晚期文人画的不足,西方写实绘画从进入中国到为中国艺术界接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被誉为近世最具传统学养的水墨画家黄宾虹曾说:“泰西绘事,亦由印象而谈抽象;因积点而事线条。

艺力既臻,渐与东方契合。

”还有,印象派利用自然科学原理如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推进了西画的全面革新,也给有志于中国画革新的艺术家们以激励、以启发。

注意到空气的颤动和自然界中之音乐性的描写。

这也是中国的艺术家们对印象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不得不补充说到印象派在“文革”期间曾经一度遭受巨大的打击。

1949年新中国诞生,苏联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批判影响了中国理论家对印象派的看法——印象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的颓废流派,是资本主义文化没落的结果,印象主义是形式主义的最后避难所。

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胡跃进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7(028)005
【摘要】印象派是一个形成于19世纪中叶,以法国画家莫奈·雷诺阿等为代表的绘画流派.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可分为前后相承的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9年,刘海粟等人起主要作用;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先是否定,后来得到中国应有的欢迎.
【总页数】3页(P113-115)
【作者】胡跃进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湖南,岳阳,414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1.23
【相关文献】
1.试论印象派绘画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 [J], 曹娜
2.印象派绘画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影响 [J], 敖久丽;许静
3.印象派绘画对中国现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研究 [J], 姜兴达;鲁微微;齐瑞星
4.浅析印象派绘画对中国写实油画的影响 [J], 张帅
5.印象派绘画在欧洲的市场情况及其对中国投资的影响分析 [J], 韩育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印象派概念的流传和书籍的传播

民国时期印象派概念的流传和书籍的传播

民国时期印象派概念的流传和书籍的传播导师推荐语:关于印象派与我国20世纪美术的关系,一般论述的多,从详细掌握史料着手做基础研究的少。

颜榴的论文,系统梳理了印象派绘画传播到我国的历程,以及它对中国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论文史料翔实,对问题的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思潮,有理有据,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印象派绘画是在欧洲写实传统绘画基础上,面向大自然,接受西方科学光色理论的洗礼,并借鉴了东方绘画经验的革新流派,它在描写外光和用色彩、色调营造写意氛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颜榴论文中的这些篇幅写得也很精彩。

论文文字清晰、流畅,有可读性。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初涉“印象”(20世纪头二十年)1、陈树人《新画法》印象派最早何时出现在中文图书中,又是谁最早对印象派作出介绍的呢?目前发现的是陈树人(1)在1912年时写出的长文《新画法》。

(2)《新画法》可视为他在日本学习获得的对于绘画的崭新见解,从而证实了中国对印象主义的概念也来自日本。

在《新画法?绘画之变迁》一章中,陈树人把印象派列为在唯美派,外光派后出现的画派。

“此外有所谓外光派,此派泰斗,有巴士粲帕条焉。

巴士之画,写实极严密,一草一术,悉照之以绘不加人意。

其对于自然,意态殊恳挚,毫无浮薄处,可谓稳健之自然派也。

更有奉极端主义之一派,即印象派是也。

印象派名称之起说纷纷不一是也。

然姑不计。

克罗特摩涅等此派之先河也。

摩涅普法战争之际,率其同道渡英,见他拿之作,而有所感,尔后画法为之一变。

摩涅画法贵以一瞬间所感触者,捉而写之。

若穿凿纤细描摹,则误矣云。

……盖摩涅一派,注重光线空气,专思所以表出之。

联络近世科学,因原色点线之配,列而表物,此原色并列法,世谓之印象派。

然若以捉摸瞬间感触入画,为印象派之一要件,则菲士刺之夜景,亦宜人印象派,或谓东洋画为印象派之神品,殆或然欤?”(3)陈树人认为印象派的代表是莫奈,受透纳(他拿)和科学的影响而成就,其画法最重要的是捉摸瞬间的感触,所以描画得不太纤细,惠斯勒(菲士刺)的画可列入印象派中。

“印象派”和现代中国绘画

“印象派”和现代中国绘画

“印象派”和现代中国绘画“印象派”一词虽然是由于在巴黎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上因画家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引起批评而得名,但产生“印象派”艺术的各种因素却早已出现。

早在荷兰人室内小景画就可以看到画家对自身环境和人物关系的描绘,而较直接的艺术观念应该从19世纪前期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和特纳的风景画中领略到绘画从崇尚理念、崇尚永恒法则到开始面对自然、面对客观世界并真实表达的趋向算起。

尽管一些法国美术史家不承认这种联系,实际上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却发扬了这种传统,并对印象派的产生发生直接作用。

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人物柯罗在1856年的一本速写本里曾经劝告他的学生首先要掌握第一印象。

他说:“永远不要放弃它,并且,当你在寻求真理与正确性的时候,也永远不要忘了赋予它我们所设计的‘外衣’。

”这种理论对于以客观自然的印象为科学和正确的艺术基础的印象派艺术家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当1874年印象派画展受到敌意的批评家攻击时,柯罗也同时遭到诋毁,一位观看了画展的批评家套用罗兰夫人的名言叹息:“柯罗啊!柯罗!多少罪名因你而起啊!”艺术的变革往往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就像文艺复兴运动标志了欧洲社会状态从中世纪向现代的转型。

而“印象派”的出现,则预示了乡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一系列变化。

那个时期的艺术家敏感地凭借自己的感觉,描绘出这种变化的真实状态。

从他们喜爱的题材看,由于感觉的变化而导致新表现技法的产生。

如莫奈画烟雾缭绕的火车站,画在不同时间和光线变化中的干草堆;他画大教堂,画开满鲜花的草坡、茂密的浓荫下有睡莲的池塘……曾经有人评说毕沙罗热衷于画那些普通的蔬菜,而对名贵植物不屑一顾,相对而言,毕沙罗确实更多的是描绘乡村的环境。

但当时的毕沙罗并不像隐士般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时不时地要离开城市到郊区去,醉心于乡野的气息……但是后来他也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画城市的花圃园林,“园中不再种有白菜、生菜和南瓜,而是一片人工种植的错落有致的花卉、树木和灌木”。

印象派与20世纪中国艺术

印象派与20世纪中国艺术

印象派与20 世纪中国艺术20 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的一个流派——印象派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察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追述了印象派在中国由顺利传入到突然中断继而又大加批判直到最终正名的复杂过程,关注到印象派是通过三个途径来到中国的,即留洋学生、书刊的传播和展览。

印象派进入中国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民国时期接受了印象派,社会舆论对主要的印象派画家基本持欣赏的态度;50 年代受苏联影响对印象派大加挞伐,与印象派产生了阻隔;80 年代为印象派正名,还印象派一个客观的历史地位,其时,中国艺术也摆脱桎梏,走向健康发展的广阔道路。

本文借助民国期间大量的美术期刊、画报及相关类书籍,梳理出一条当时的人们对印象派认识的线索,通过出版物上的作品的顺序排列,了解了中国画家群体对印象派接受的程度,从作品的风格面貌推测出中国画家们认同印象派画家的作画方式,也通过中国论者对相关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评价分析了印象派与中国艺术的关系。

对印象派传入中国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三个国家——日本、法国、苏联与中国艺术的关系,本文作了不同论述。

对日本重在介绍印象派在日本学院里生根发展的过程以及中国留学生接受印象派的情况,对法国主要说明其宽泛的多种绘画流派对中国留学生造成的整体影响,对苏联试图厘清长达50 多年对印象派的争论和对中国艺术界产生的影响。

印象派对中国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它使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产生变化,并使中国油画在发展之初就重视了色彩。

民国时期的中国西画家都倾向于接受印象派。

印象派还帮助中国艺术家建立了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自信,中国早期的西画家在接受印象派的同时亦保持着本民族精神气质上的独特美感。

印象派与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相通。

中国人接受印象派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中国人的文化一心理结构有内在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认识印象派之历程1874年,莫奈在巴黎展出他那幅著名的风景画《印象•日出》。

当时中国艺术界对发生在遥远的欧洲的这一艺术事件一无所知。

在京城里,大清王朝的同治皇帝病入膏肓,慈禧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开始实施她独揽大权的宫廷阴谋。

在中国南方,聚集在上海的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画家格调清新的作品,得到上层文士和市民阶层的一致好评。

他们被称为“海派”画家——中国的“海派”是与法国的印象派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另一波创新浪潮。

在法国印象派画家取得历史性成功之后的1887年,一个日本年轻人到巴黎学习美术,并对印象派绘画产生巨大兴趣,他就是黑田清辉(1866—1924)。

黑田清辉于1893年带着印象派外光写生画法赋予他的艺术激情回到日本,立即引发日本艺坛的巨大波澜。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黑田清辉以倾向于印象派的艺术观念改造了东京美术学校的西画教学,并创立了印象派画风占主导地位的绘画团体“白马会”。

1905年,中国天津的李叔同(1880—1942)去日本留学,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成为黑田清辉教授的追随者,他的作品从1909年开始,连续两次参加白马会展览。

李叔同就这样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接受印象派艺术观念和绘画风格的画家。

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家姜丹书记述李叔同的绘画,说他的风格属于印象派:“上人于西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力者不能也”。

现存于东京美术学校的李叔同毕业作品《自画像》让我们看到李叔同确实是当年东京美术学校所流行的“准印象派”(刘晓路语)风格的实践者。

虽然中国青年去欧美留学的不比去日本留学晚,但中国美术家对印象派的了解与接受,主要是通过日本美术教育这一环节展开的。

“印象派”这一词语,也间接地来自Impression school的日译,古代汉语中没有“印象”一词,当然更没有“印象派”一说。

由前引姜丹书描述李叔同画风的话里,可以感觉到印象派绘画开始传入中国时,中国艺术界对它缺乏确实的理解。

“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实际上与前辈文人批评西方写实绘画“笔法全无,随工亦匠”之说近似;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这种种说法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公众对印象派以及西方现代绘画的片面印象,但不同的是姜丹书提出印象派画家都是具有“大天才真功力”者,这一断语透露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人对西方绘画的态度已经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李叔同虽然是最早接受印象派影响的中国美术家,但他归国后短暂任教期间的主要贡献在绘画写生教学的普及而非印象派艺术的启蒙。

真正推广和实践印象派艺术的是李叔同之后的留日学生,如关良、陈抱一等。

关良(1900—1986)1917年到东京学绘画,他曾回忆对印象派绘画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有一次我参观印象派画家的几十幅作品,开始怎么也看不懂,真不知他们的作品好在哪里。

有的竞像小孩子的画,毛毛糙糙,引不起…美‟的感觉。

但仔细想一下,既然他们是世界上公认的印象派大师,肯定在这里面会有他的一些独到的可取之处。

我看不懂可能就是…曲高和寡‟,连续十多天的朝夕揣摩,虚心求教,心胸豁然开朗。

看了展览会上的作品,再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感到这些作品的确是有些道理的”。

(《关良回忆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出版)具有强烈开拓意识的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是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重要推介者。

虽然刘海粟本人不曾接受西洋画的系统训练,但他在对日本作短期访问后,立即满怀激情地推崇西方绘画的新浪潮。

1919年6月,刘海粟撰写《西洋风景画史略》介绍了印象派:“风景画法,自一千八百七十年间,印象派之画家辈出,即非常进步。

缘印象派诸家多作风景画,而有设色鲜明与直接野外写生之二大特点此等画家,在户外空气之下,先行采取瞬息的自然现象,然后回室内修饰之,此为诸先达所不及之新发明也。

诸印象家有皮沙落尔、枯落乌读蒙耐(1840—)、路诺乃尔(1843—)、希司捋尔(1839—1899)等。

其能宣传此主义者,当推蒙耐,蒙耐亦少作风景画,而多绘人物画为生活者也。

”(上海《美术》杂志第二期)文中那些诘屈聱牙的外国姓名,依次是毕沙罗、克洛德•莫奈、雷诺阿、西斯莱,但他似乎是把爱德华•马奈与克洛德•莫奈混为一谈了,这是早期谈论印象派的中国艺术家常犯的错误。

对印象派绘画发生兴趣的美术家,实际上超出了西洋画界。

许多从事传统绘画的画家,也从印象派的艺术观念和笔法中,感知过去国人对西洋画的了解过于狭隘。

1920年,曾赴欧考察的中国画家金城,为北京艺专学生作有关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讲座。

早期去美国留学的闻一多,1922年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1923年转科罗拉多大学艺术系,在美作画受印象派影响。

他的同学,文学家梁实秋说闻一多“学了印象派的画法,用碎点,用各种颜色代替阴影,他不用传统画法,他用粗壮的笔调大勾大抹”。

1925年,闻一多曾撰写《塞藏赞》(塞尚)、《毕痴来》(比亚兹莱)评介文章。

留日学习绘画的陈抱一(1893—1945),作品具有鲜明的印象派色彩。

据他回忆:“民七八年以后,留欧习画的人先后归来就大体的作风倾向而说,似可分为两部类,一种是洋画上最通俗的方式;另一种是带上一点印象派风味的,例如邱代明、陈宏、刘抗。

就中比较,最显著的一位是张弦。

民十一二年以后在一些程度较好的美术青年的眼光中,已渐次能够辨别某一种旧派某一种新派,他们会从大部分陈旧的通俗派洋画之中,找到一些笔调较活的印象派作风。

”(《洋画运动过程略记》)虽然李叔同很早就出家为僧,关良的趣味转向水墨画,闻一多归国后将他的创作定位于文学和诗歌,陈抱一特别赏识的张弦又过早去世,但印象派绘画仍然以迅猛的速度和规模赢得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沿海各大城市主要的美术院校——国立的北平艺专、杭州艺专、私立的上海美专等学校的西洋画教学都倾向于印象派及后印象派风格。

坚持学院写实绘画的实际上则有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系和私立苏州美专,学院风格的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基本上呈现平分秋色的局面。

30年代的中国绘画展览和出版物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前面提到的“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之谐语,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将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作品等同于西洋画的事实。

在艺术理论领域,介绍和探讨印象派的著述于20年代末期开始流传。

在这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有吕澂、林文铮、倪贻德等人。

1920年代担任国立艺术院艺术史教授兼教务长的林文铮,谈西方绘画史如数家珍,他将人类绘画的发展历史归纳为印象主义、写实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它们“周而复始,循环发展”。

他把原始人的艺术也归入印象主义,但它与现代的印象主义不同:“印象派的艺术,是想把自然界表面上的刹那真相永记载在作品中印象主义可以说是写实主义的单纯化,精巧化印象主义是介乎最精确之写实和最散漫的放肆主义之间”(《由艺术之循环规律而探讨现代艺术之趋势》,1928)。

从他的话里可以感觉到,中国艺术家很快就理解和认同了印象派艺术。

西方写实绘画从进入中国到为中国艺术界接受,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而印象派从始为中国人所知到大行其道,间隔的时间显然要短得多。

除了历史环境的变迁之外,印象派绘画与中国文人水墨画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是其中原因之一。

被誉为近世最具传统学养的水墨画家黄宾虹曾说“泰西绘事,亦由印象而谈抽象;因积点而事线条。

艺力既臻,渐与东方契合”。

他把印象派的出现视之为与东方艺术契合的艺术进步(黄宾虹《论中国艺术之将来》,1934年1月30日《美术》创刊号)。

1929年的第一届全国美展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具有印象派风味的作品。

评论家将全国美展中的作品风格归为六大类型,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地追随各居其一。

留法归国的女画家潘玉良以粉画《顾影》参展,评者谓其技巧得自法国D'egas 等名家,“不让大艺术家孟耐Manet等专美於前”(《妇女杂志》十五卷七号,1929年7月)。

在中国艺术家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越来越具有好感的时候,对它们的批评也随之而来,这种批评不是来自传统文人画家,而是来自留学巴黎的油画家,最突出的就是坚守学院派写实传统的徐悲鸿,他认为中国美术界对印象派的赞美是由于赞美者之“不知学”。

但徐悲鸿对印象派画家并不一概否定,他对莫奈赞誉有加,他反感的是马奈和雷诺阿,一言以蔽之曰“庸”、“俗”。

对塞尚、马蒂斯和伯纳尔德(Pierre Bonnard)的画,则直斥之为“无耻之作”、“狗屎之类”,喜欢他们的画就是“喜吃狗屎”。

1933年7月,雷诺阿作品《小艺术家》在巴黎以17万法郎售出,法国艺术家奔走相告,常书鸿感慨万端地在巴黎撰写《雷诺阿的胜利》,刊登在国内刊物上:“雷诺阿和莫奈可说是印象派前锋队伍中两个最独特的具备着卓绝的情操、艰苦奋勇穷毕生精力向时代挑战着的纯艺术家,有人说雷诺阿是胜利了!然而请不要忘记他在仇视和讥刺中的奋斗,他不断地追求,而且这个胜利的酬报是在1933年距他死后14年的今朝。

”这篇报道俨然是对骂雷诺阿作品为“狗屎”的迟到的回应。

1938年,规模可观的比利时画展在上海举行。

这是20世纪前期在国内举办的最为正规的外国绘画展览,中国艺术家和普通观众,对包括比利时印象主义画家代表作的展品,给予热情欢迎和很好评价。

但类似这样的正规展览在国内却是少之又少,致使包括西化知识分子在内的美术爱好者,一直对印象派缺乏明晰的认识。

在印象派之后,各种绘画流派层出不穷,中国人以惯有的大而化之将其统称之为“新派画”。

在“新派画”的篮子里,几乎塞进了19世纪末期以来的所有绘画新流派: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这样做确实省事而且省心,人们不必再为辨别那些奇奇怪怪的风格和主张而伤脑筋,费唇舌。

与此同时,在艺术界之外,出现了另一种概括方式——将新派画统称之为“印象派”。

如果有谁看到他不熟悉、不理解的西洋画而又不想唐突褒贬时,便会说:“印象派嘛”!这使人想起清朝末年的人们,将一切激进革命者统称之为“虚无党”。

使中国“新派画”的浪潮突然趋于平息的,不是由于学院派的抨击,而是日本军队的炮火。

陈抱一在上海的画室毁于日军炮火,是极具象征意味的悲剧性事件。

按说陈抱一是最不该遭受日本人攻击的中国人——他留学于日本,娶日本姑娘为妻,并按照日本规格建起了自己的画室,画着日本洋画家风格的印象派绘画。

在杭州,被视为“新派画”大本营的国立杭州艺专,在战火逼近时仓惶撤退,林风眠、吴大羽这些新派画家的大作统统毁于日本军人之手。

于是当日的“新派画”家们开始奋起创作抗日宣传画了。

在德军占领法国,日军将战火燃遍太平洋的时候,徐悲鸿撰文评述世界艺术潮流,毫不掩饰他在艺术上的幸灾乐祸:“战争兼能扫荡艺魔,诚为可喜,不佞目击其亡,尤感痛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