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

合集下载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党制:民国初期是一个多党制度,不同政党之间的竞争
和合作是政治格局的显著特点。

主要的政党有国民党、共
产党、社会民主党、中国青年党等,它们在政治舞台上争
夺权力和表达不同的政治观点。

2.国民党的主导地位:国民党是民国初期的主导政党,由孙
中山领导。

该党提倡三民主义,旨在推翻封建专制,实现
国家独立和人民民主。

国民党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占据主导
地位,参与了北伐、抗日战争以及国共内战。

3.共产党的崛起:共产党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在民
国初期逐渐崛起。

他们与国民党合作并对抗外国侵略者,
在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国共内战。

4.政党合作和联盟:在民国初期,政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
的政治合作和联盟。

例如,国共合作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社会民主党与国民党结盟以推进民主改革等。

这种合作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格局和政策制定。

5.政党的思想多样性:民国初期的政党在思想和政策上呈现
出多样性。

不同政党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观点和社会利益,
如国民党强调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共产党则主张工人农
民的权益和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关注社会公正与民主等。

总的来说,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呈现出多党竞争、国民党的主导地位、共产党的崛起、政党合作和联盟以及政党思想的多样性等特点。

这种政党政治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之后的政治格局与动向。

浅谈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兴起的背景

浅谈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兴起的背景

浅谈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兴起的背景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问题好专业化哦。

我最初就没明白这个问题是问的什么。

因为我没有明白政党政治究竟指的是什么。

所以我认为要想做这个题目,首先我们得明白政党指什么,政党政治又是指的什么。

所以,首先我将对这两个问题作简要的阐述。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政党中文中的“政党”一词始于宋朝。

《论语》曰:“君子群而不党”;以党为不良之名词,故世多以党为戒,后汉始有党禁。

宋以前之党,所争者官位,所报者私怨,亦无政策可言,皆非政党。

那么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政党究竟为何物呢?梁任公(梁启超)认为政党是社会上之团体,非法律上之团体。

法律上之团体, 必须从法律上予以规定, 而政党则不然,以大多的人数,辽旷的场所,合同的目的,正大光明的手段,为精神上之集合,以组织一绝大团体,立于国家社会之上,而即以谋国家自体或社会个人之幸福者也。

其对于国家也, 一方面立于监督政府之地位, 他一方面即有组织政府之万能; 其对于社会也, 一方面有匡翼国民之义务, 他一方面即熔铸国民之机能。

我们再看看严复对政党的定义:政党者, 民人自为无期限之会合, 而于国家一切之问题, 有主张之宗旨与求达之目的者也。

一是政党是人类社会有组织的政治团体。

章士钊认为, 政党者为组织完全含有永久性之法团。

黄兴也说: 各国政党, 皆由各个独立自由意见择其相同者结为一团体。

梁启超他认为, 政党者,人类之任意的继续的相对的结合团体。

个人一旦加入了政党这种团体, 就戒自由行动,凡团体员一面为其团体之主人, 同时又一面为团体之机械,自由行动之结果, 常足以陷党于危败之地作为团体是有纪律的,党员之对于党, 如子之事父母, 事父母以孝为本分, 不能挟孝以责偿于父母。

党员以忠于党为本分, 不能以挟忠心责偿于党。

党员戒自由行动,决不意味着党员个人自由和人格的丧失, 党员在决定党议时, 可以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国民入党自愿, 当一个政党向国人标明其政纲主义之后, 国人可以凭良心为判断, 或赞成或否决或入党或不入,不受国权之制裁, 不蒙他人之干涉。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析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析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析作者:张静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6期一、民国初年政党概况民国初年,政党勃兴。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统计,当时政治性的社团有312个,而由以国民、共和、民主、统一四党影响最大,也更具有西方政党特征。

1.国民党。

国民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行政党政治、对抗立宪派、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宋教仁等人的积极主持下,由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4个小党派组成的, 1912年8月25日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12年3月3日,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本部全体大会,决定把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

大会制定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同盟会总章》,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汪精卫为总务部主任干事,张继为交际部主任干事。

改组后,会务有所扩张,不到几个月时间,会员增至10万余人,支部遍于18个省区。

临时政府北迁后,同盟会本部由南京迁至北京。

同盟会改组后,大批旧官僚、立宪派和各种投机政客纷纷涌入,成分复杂,组织上严重不纯,革命性减弱。

孙中山和黄兴虽被推举为主要领导成员,但不注重党务,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实际事务只是宋教仁一人操持。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5个党派,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大会,宣告国民党成立。

2.共和党。

共和党是立宪派为了对抗同盟会,联合统一党、民社、国民协进会、国民党同志会、民国公会5个小政党政团而组成的,1912年5月9日正式成立。

共和党以保持全国统一,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应世界大势、以平和实利立国为政纲。

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国家主义就是反对同盟会、支持袁世凯的同意语。

由于共和党视同盟会为第一政敌,因此共和党的成立及其活动,自然得到了袁世凯的大力欢迎和支持。

其两者的关系,正如同盟会的激进分子戴天仇所揭露的那样:“袁氏欲利用共和党而固其位置,共和党亦欲利用袁氏而开其升官发财之路。

民初政党政治与政体选择

民初政党政治与政体选择
收稿 日期 :00 4 3 2 1 —0 —2
与此 同时 , 维新 变 法 人 物也 把 政 治 改 良的重 点 放到 改变政 体 上来 , 是 他们 的主 张是 建 立 君 但 主立 宪 政 体 。 19 85年 4月 , 马关 条 约》 订 , 《 签 引 发 了历 史 上 著 名 的 “ 车 上 书 ” 公 。康 有 为 在 这 一 时期上 清帝 第 四书 中, 式 提 出 “ 议 院 以通 下 正 设 情” 的变 法 主 张 。19 8 9年 1 , 月 流亡 在 日本 的梁 启超 在 《 议 报 》 公 开 反 对 革 命 , 张 保 皇 。 清 上 主 “ 革命 者 , 险之 着 , 最 而亦 最 下 之 策也 ” 今 我 国 。“ 民智未 开 , 自由之 真理 者 甚少 , 倡 革 命 , 必 明 若 则 须 不能 如 美 国之 成 就 , 其 糜 烂 将 有 甚 于 法 兰 而 西 、 班 牙 者 。且 二 十二 行 省 之 大 , 西 四百 余 州 之 多, 四百 兆 民之众 , 揭竿 而 户 窃号 , 攻 互 争 互 家 互 杀 , 为 百十 国而未 有 定 也 , 何 能为 变 法 之 言 。 将 而 即不尔 , 群 雄乘 势 剖 而 食 之 , 未 成 而 国 已裂 而 事 矣 。 10 ” 93年底 , 启 超 在 《 民丛 报 》 连 续 发 梁 新 上 文, 主张 开 明专 制 , 烈 反对 革命 和共 和 政 体 , 激 他 认 为 中国国 民程 度 太 低 , 还不 具 备共 和 国 民 的资 格 。“ 祝 共 和 , 尸 岂有 他 哉 !为 幸 福 耳 ? 而 孰 意 稽 之历史 , 乃将 不得 幸福 而得 乱 亡 ; 诸 理 论 , 征 乃 将不得 自由而得专制 。“ ” 呜呼, 共和共和” “ ,吾与 汝长别 矣 !@10 ” 93年 1 2月 2 日, 皇 派 报 刊 发 9 保 表《 告保 皇会 同志 书》极 力 主 张 在 中 国实 行 君 敬 ,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疑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疑

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失败原因探疑提要: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共和国。

议会政党政治也于民国初年兴盛一时。

但好景不长,第一届国会仅勉强维持了不足一年便土崩瓦解,议会政党政治在中国的实践也随即宣告破产。

这期间虽有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起着不同层次的作用,但究其本质原因,还是在于议会政党政治与中国国情的严重背离。

在一个刚刚从封建社会转型,各方面社会基础均不具备的国家试图推行先进的民主制度,这本身即是当时士绅阶层一种空想,其失败也是具有相当的历史必然性的。

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一窥造成民初议会制度失败的各种原因。

主题词:民国初年、议会、革命党清末,各地起义暴动风起云涌,清王朝的根基在风云变幻中摇摇欲坠,各地离心趋势日益明晰。

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之腐朽衰败已然透其骨髓,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苟延它的生命。

终于,武昌首义的枪声爆发出了觉醒志士的怒吼,革命迅疾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中国。

清王朝的身影在革命党人狂热的欢呼声中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一九一一年,整个中国,期待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而在这时,欢欣鼓舞的并不仅仅是革命党人,因对清王朝极度失望而一反常态地支持暴力革命的立宪党人心情同样不能平静,他们努力追寻了数十年的议会政党政治似乎极有可能在中国变为现实。

而当时的各派军事力量又都没有实力统一全国。

社会亟需一种制度来平衡不同党派之间的利益。

议会政党政治正是在这时进入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它的第一个现实载体,便是临时参议院。

临时参议院是国家处于非常状态时代为行使国会职权的临时机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行大选,成立正式国会。

事实上北京临时参议院的许多议事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点而展开的。

因此我想举一个实例来展现当时民主制度在中国运作的情况。

在审定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大纲时,议员们在确定众议员名额分配方法上遇到了很大困难。

首先原案主张众议院代表人民,中华民国人人平等,每八十万人可选出一名众议员。

初中政治重要术语整理

初中政治重要术语整理

初中政治重要术语整理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国家的治理、政党的组织,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和理解政治的基本术语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初中政治重要术语的整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 国家:国家是指具有一定的领土、人口和政权的独立主权的社会集团。

国家拥有行使主权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2. 政权:政权是指国家机关和政党拥有的行使权力的机构和组织。

政权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权威,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

3. 民主:民主是指人民直接或通过选举等方式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形式和制度。

民主体现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政府的合法性。

4. 共和:共和是指国家政权模式的一种形式,不以君主个人拥有的制度为基础,而以人民为主体,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元首。

5. 政治权利:政治权利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等。

6. 政治义务: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支付税收、参与选举等。

7. 政党:政党是为争取政权,在政治舞台上进行组织和活动的群体。

政党代表着特定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

8. 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代表着国家和全体人民的财产权益。

9. 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集体经济组织或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

10. 私有制: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个人或者非集体组织所有的产权形态。

11. 农民专政:农民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村中实行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形式。

12. 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指在党内、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中,既实行民主原则,又实行集中指导的组织原则。

13. 法治国家:法治国家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行为受法律规范约束,以法律为基础和准绳的国家制度。

14.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中,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依法行使权力、管理事务、解决纠纷。

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探讨

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探讨

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探讨【内容摘要】民国之初的多党制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次尝试,给中国的政党政治提供了一次试验的场地和条件,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民国的政党政治尝试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社会文化资产阶级民国之初的多党制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次尝试,由于辛亥革命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给中国的政党政治提供了试行的场所和政治条件,欧美国家提供了参考对象,由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民普遍认为实现欧美国家那样的议会制度是时代的潮流。

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甚至一个开明绅士,封建遗老也面对现实,组建政党以追逐名利和企图日后在政坛上分得一杯羹。

于是一时间,中国政党遍地开花,好不热闹,像是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仅从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二年时间里,各种“党”“会”之类的政治团体就达到了320个。

但是很多政党都昙花一现,很快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民初的政党政治尝试很快失败。

本文从当时社会的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探讨失败的原因。

一、当时的社会缺乏相应的政治文化,旧文化仍然根深蒂固辛亥革命后,很多人对此欢喜若狂,认为我国将会成为一个民主共和国家,但当时中国关心和从事政治的知识分子,政客和军人等虽然受到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是根深蒂固“各种恶果依然残存,虽日革易,不过国旗改变颜色,政界上改变数人,而于政治毫无关系,即吾所谓未曾掏汰曾革心也”。

[1]梁启超也说过:“我国由五千年之专制一跃而进于共和,旧信条横亘脑中,新信条未尝熏受,欲求新政体之圆满发达难矣。

”[2]这个观点后来被日渐混乱的政治局面的所证实。

近代的议会制和政党政治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虽然说有些是适合中国的需要,但毕竟土生土长的,并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任何文化的接受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并且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传播西方文化时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准绳,以此来解释近代的民主观念,这就不能避免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歪曲。

政党政治的运作需要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氛围,而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在封建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很浓厚的资产阶级革命党、立宪派、旧官僚、买办、封建遗老们的操作下,其失败的命运便很难避免了。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政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和实践于民国初年。

但选择适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政党政治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艰辛的探索。

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政党政治探索的过程,意在说明竞争性政党政治在中国并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标签: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历史考察政党政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表征,是各国政治实践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社会引入政党政治,并逐步确立了“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模式。

一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整个中国便沉浸在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的奋斗与努力之中。

中国的失败,从现代化的启动来看,最重要的是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坐标来审视世界,“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传统权威形态与价值体系对社会的整合能力急剧削弱。

与此同时,传统的政治秩序、制度结构、文化价值在猛烈的变动过程中又日益趋向于瓦解,这一切都在不断的消解着传统中国动员各种资源以应付危机的能力。

因此,如何积聚革命内核,整合社会力量,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国家成为了那个时代仁人志士们的共同奋斗目标。

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政党政治也由此孕育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国侵略的压迫下,也逐步的睁开了自己的眼睛,开始以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关注世界、学习西方。

1840年前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已经注意到了西方的议会政治,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英、美等国家的议会组织及其职能,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书籍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反思,王韬作为那个时期少有的走出国门,亲历西方的人和其他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一样亲眼看到了西方的强盛不仅是船坚炮利,在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制度的作用,也曾指出,“我中国人民为四大洲最,乃独斯藐于强邻悍敌,则由上下之交不通,君民之分不亲。

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摘要:民国初年,资产阶级精英本着救亡图强,建立民主政治的愿望对西方的政党政治进行了大胆地移植与实践。

但由于现实的种种制约,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政治精英的善意设计背道而驰。

国会的“两党制”理想化作众党间以争夺议席为目的的变化神速的分合聚散,责任内阁的构建流于安插亲信混合组阁的人事变迁。

政党政治本是民主共和的产物,当时却成了建设民主共和国家的手段,其政治作用上发生了明显的颠倒,终以失败告结。

政党政治的失败有着多重原因。

其中,资产阶级对西方政党理念的误读与实践,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缺乏促成代议制民主的因素是两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当时的政党政治虽昙花一现,短命而亡,但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健全的政党与适应性的政党制度对一国政治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能深刻体会到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中国的民主政治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方式,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要在吸收与借鉴他国民主”精髓“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战略,努力改善现状。

关键字: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原因经验启示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发展中的民主制度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被广泛地引入到亚洲,并对亚洲各国原有的传统政治体系与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此为背景,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也贯穿着一条从器物到制度,逐渐吸收与借鉴西方先进文明的清晰脉络。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大胆引入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移植了政党政治。

但不久,在民主共和的旗帜下,出现的却是党派迭兴、权力倾轧,参议院与内阁中的政党竞争更是闹得乌烟瘴气。

直至1914年11月,袁世凯下令关闭正式国会,解散内阁,资产阶级营造的民主共和大厦轰然倒塌。

此后又出现了无休无止的复辟与反复辟,真共和与假共和的斗争。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在民国初年泊来的政党政治在中国经历了自身特有的兴衰历程。

当时,政党的参政能力与成效着实令人失望,而政党政治实践的失败也成为国人心中永久的遗憾。

第九讲 中华民国的政党制度

第九讲 中华民国的政党制度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 命党人”组织的中国同盟会,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建立了中华民国。
兴中会,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1895 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 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 政府,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仍是在不平等的前提 下实现的,不但没有 一个可以为两党所共 同信守的共同纲领和 合作的具体形式,而 且在原则问题上还存 在着重大分歧,这就 决定着第二次国共合 作必然走向破裂。
胡锦涛在秘鲁会见连战
谢谢
浙江的复兴会,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
湖北的日知会,1905年2月由刘静庵、曹亚伯 等发起,次年2月在武昌正式成立。遭破坏后,改为 科学补习所 。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二)民国初年的两党对立
1912-1913年是国民党与进步党对立时期。 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8月,以同盟会会员为主 干。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宋 教仁为总务部主任干事并代理理事长。在宋教仁的 主持下,国民党力主建立政党内阁制,与野心独裁 的袁世凯对立。
一、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二、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
(二)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发展 1.第一阶段
1930年,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委员由中央 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互推产生,名额不超 过两委委员的半数。设秘书长外,还有政治报告组、 经济组、外交组、财政组、教育组及其他专设的组, 每组有委员5-9人。

宋教仁与民初政党政治

宋教仁与民初政党政治

宋教仁与民初政党政治姚 琦(韶关学院社会科学系,广东 韶关 512005)[收稿日期]2007-11-03[作者简介]姚 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韶关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硕士。

[摘要] 宋教仁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重要人物,为了使我国走上近代西方式的议会民主之路,他积极投身于政党政治的实践之中,其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民国初年较为激进的革命党人应对现实政治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方略,客观上也推动了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水平的限制,并不完善的政党政治最终走向失败。

[关键词] 宋教仁 民国初年 政党政治[中图分类号] K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4-0124-05 宋教仁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民主革命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的政党政治主张与实践在民国初年曾名噪一时,他力言政党政治,并投身其中,试图通过政党政治的运作使我国走上西方议会民主之路。

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将宋教仁的政党政治主张和实践置于民初特定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中进行审视,以期有助于对其思想与活动以及民初的政治与文化进行客观评价与理性分析。

一现代政治学认为,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2)政党通过选举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纲领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

(3)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1]。

民国初年以政党活动、内阁之争、国会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政党政治,虽极其短暂,且不完善,但却是近代我国仅有的政党政治实验时期。

宋教仁是较早接受并宣传西方政党政治理论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家,早在《民报》时期,他就对欧美及日本的政党活动和政治制度作了大量的介绍和研究,初步形成了颇为系统的政党政治理论。

政治初中知识点汇总与思辨讨论

政治初中知识点汇总与思辨讨论

政治初中知识点汇总与思辨讨论政治课是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内容。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政治知识点,提高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知能力,并在讨论中培养思辨能力。

本篇文章将汇总初中政治课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并提供一些思辨话题供讨论。

1. 国家与国家的特征国家是一个拥有独立政权、领土和人民的统一组织。

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国土、人民、主权和政权等特征。

学生可以思考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及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2. 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内部政治权力组织的形式和结构,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等。

民主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为人民参与政治决策提供渠道,学生可以思考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的优劣之处,并就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3. 政党与政治参与政党是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党,人民可以参与国家政治决策。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思考政党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就年轻人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进行讨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了国际关系的核心。

了解不同国际组织的成立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思考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合作,以及国际组织对于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作用。

5. 政治思想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思想是指人们对于政治问题的理论和价值观。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思考各种政治思想对社会变革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同时,可以探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人从接触政治到形成政治参与意识的过程。

思辨讨论话题:1. 你认为个人在政治中的作用有多大?为什么?2. 政治制度是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好坏?3. 你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对政治的参与情况?4. 请举例说明国际组织在维护国际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5. 请评价一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知识归纳

北洋专题(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时间:1912年——1928年框架结构:北洋政治史北洋经济史:民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北洋文化史: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北洋政治史明线(中央:北洋政府):①民初政局——②《中华民国约法》——③洪宪帝制——④府院之争——⑤军阀混战暗线(地方:革命党、地方势力):①二次革命——②改组国民党——③护国战争——④护法运动——⑤国民大革命※注:概念辨析①民初政党与议会: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和议会政治。

因此,在民国初年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各种政党纷纷成立,政党政治与议会政治迅速发展起来。

②《中华民国约法》:颁布于1914年,袁世凯为了恢复美式共和③洪宪帝制:(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进行的复辟帝制的活动,以失败而告终,之后不久袁世凯死去。

④府院之争:19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①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导火索为宋教仁案。

②改组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归拢革命力量,1914年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重建共和为己任。

1919年孙中山将其改建为中国国民党。

③护国运动:1915——1916年西南军阀蔡锷等发起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

(起因:洪宪帝制)④护法运动:1917年孙中山发起的维护国会和《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

(1917府院之争黎元洪请来北洋老大哥张勋调停,张勋趁机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护法。

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国会和实行《临时约法》,失败告终)⑤国民大革命(高潮北伐):1924——1927年,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

这期间国共第一次合作。

一.民初政局(政党政治)1.国民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强调参政时期)(注:同盟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强调革命时期)国民党的渊源:有两派①北洋政府——国民党主体:由跟随宋教仁从同盟会拆分出来的,在北洋政府中任职的国民党人。

试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试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作者: 余勇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0-23页
主题词: 宋教仁 政党联盟 同盟会会员 革命党人 总统竞选 辛亥革命前 国会选举 赵秉钧 政治生活 兴办实业
摘要: 一、政党政治的含义及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质 政党政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或总统竞选,由占多数议会席位的政党联盟负责组织政府,或者由获得多数总统选票的政党联盟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控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总称。

民初的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以宋教仁为首的一些迷恋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同盟会会员,幻想在袁世凯当权条件下,通过“政党竞争”发展实业等措施采扩大和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进而组织责任内阁,把中国政治纳人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轨道。

宋教仁认为:“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

以前对敌人是拿出铁血精神,同他们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尚红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摘要]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终,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伴随政党政治的展开,民主思潮随之勃兴、高涨;民主思想趋向于本土化、民族化;近代民主的追求也在冲突中得以反思、融合,在失败中走向转变。

[关键词]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民主思想[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 3492 (2007) 01 - 0162 - 04作者简介:尚红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民初政党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政党,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模式而建立的。

在其实施运行中存在很多不足,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发展,如学者所概括:党派林立,党争不休,原则模糊,独立依附,惟利是趋,本性使然,党中见党,派复有派,分和无常,脱党跨党,进出自由,党德败坏,因人而党,主义无别,政见雷同等。

[ 1 ]所以,至终,他们也未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但短暂的政党政治时代却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转型产生了极大影响。

学者对此已做出了诸多论述, ①笔者试图就民初政党政治对民主思想的影响做以再探讨。

一、中国政党的产生中国政党是近代国人追求民主的产物。

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是在图谋自强、以敌为师的过程中产生的。

满清王朝最后五十年进行的三次现代化尝试:自强运动(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 、变法运动( 1895—1898年) 、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 1900年后) 。

既没有保住自身的统治,也没有实现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

民族危机的加深却使以儒家封建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依据的价值观、思想、规范,逐渐失去其内在魅力和权威。

而在西学的热潮中,清朝的仁人志士已开始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价值体系引入中国,并对政党观念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第一次将中西政治制度做了比较,高度赞扬“君民不隔”的西方民主制度。

洋务派郑观应和王韬的著作中公开介绍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进行“君民共主”的政治改革。

郭嵩涛、黄遵宪、薛福成、马建忠等封建官僚知识分子作为驻外使节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对西方政党及政党制度进行介绍,设计过各种开设议院的方案。

甲午战后,大批的政治团体通过报纸、书刊、译著等媒体把政党思想传播开来。

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晚清新式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一个反映其政治呼声的新式知识分子阶层。

不管是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立宪派,还是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都把资产阶级民主作为批判封建皇权专制思想的理论武器,把建立各种政治团体、学会或革命组织作为达到本阶级、阶层政治要求的有效工具。

为寻求得到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支持,各大政治集团借助于报刊等媒介,对资产阶级政党观念做了大肆宣传。

革命派以《民报》、《20世纪之支那》等报刊为舆论阵地。

宋教仁提出“政党者,其目的在于得政权,以己党之政见,为国家之政策,而实行之”, [ 2 ]体现了政党夺取政权,以党治国的思想。

改良派以梁启超、秦力山、唐才常为代表,在《时务报》、《清议报》、《政论》、《新民丛报》上对近代政党政治进行介绍和倡导,突出强调政党在近代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及地位,宣称“天下者,党派之天下;国家者,党派之国家也”[ 3 ] ,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君主支持下实行政党政治。

如学者所论,“当原有政治体系受到重创而无法恢复功能时,政党是重建合法性的必要条件。

在那些传统制度或崩溃或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政体中,政党不仅仅是辅助性组织,而且是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源泉。

”[ 4 ]对处于近代化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在迫切需要一个或者以一个主要的思想、政治力量来实现社会的整合时,填补这一政治权威真空的最佳组织———中国政党也就自然应运而生。

1894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雏形的兴中会,继而成立了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并在此基础上于1905 年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10年康有为在《民政部准帝国统一党注册论中》公开称党。

1911年清政府颁布党禁开放谕旨。

从1911年的武昌起义爆发到1914国会被袁世凯强令解散的几年时间中,形成了所谓中国近代的“政党政治”时代。

据统计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活跃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治舞台, [ 5 ]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一大纷繁复杂的政治景观。

二、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民初政党的酝酿产生、党派的化合演变、政党政治的运行及其失败对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深入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试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推动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多是民本思想,很少找到民主思想。

近代民主思想主要指从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在英文中,民主和民权都是democracy,在它引入中国后,由于宣传者的阶级特性和思想局限性,表现为“民权”、“民主”两种不同的思想。

从资产阶级改良权派对“民权”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到孙中山革命派“民主”思想的确立,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一个探索过程。

而政党政治的运行不仅突破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模式,而且还间接地推动了民主思想在中国政治近代化转型中的发展。

这一点我们可从政党的产生对封建专制意识形态的冲击,党纲对反封建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阐述,党争中对政党政治一定程度的宣扬这几方面来看:首先,政党产生对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

中国古代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纲常名教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支配地位。

在孔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理念灌输下, [ 6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成为儒家政治道德的重要特征。

[ 7 ]而这一浓厚的反党观念则牢固的强化着古代中国以皇帝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孝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和“君权神受”的皇权专制思想。

在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的模式进行自我修养,没有一种独立的政治思想和阶级意识。

天命和民本理念的结合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由此,中国的传统政治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血缘宗法制度的结合作为深层背景,分别借重天命和民本的理念来解决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的价值问题,皇权秩序与华夷秩序的共同作用调整了社会内部与外交的关系,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金字塔等级秩序特征。

而政党这一近代民主之产物的出现,不仅是对封建君主政治的否定,也是对传统政治模式的突破,它所代表的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初政党在运作中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争取民众在政治文化、心理、思想等方面对这一政治组织的认同,试图造就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民主思想和政党政治的体系之中。

[ 8 ]这一资产阶级民主意识形态的构建对封建专制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冲击,所带来的震动比列强的坚船利炮还要猛烈。

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出现既是统治危机的原因,也是统治危机的结果。

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虑,那么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 9 ]所以政党的产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皇权思想,加速了清王朝在民主革命浪潮中的灭亡。

其次,党纲是对反封建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阐述,在不同程度上有限制封建专制,促进民主政治的作用。

民初的三百多个政党团体,经过复杂的斗争、较量、分化、组合,到第一界国会选举之前,基本上形成了4大政党(他们多是资产阶级政党) :国民党、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

各党派的领导人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梁启超、章太炎、张骞、汤化龙等均属资产阶级政营中的政治家或思想家。

在“议会政治”的幻想下,他们认定“欲巩固国家,莫如发达政党”,实行政党政治,是维护共和,使中国走上民主宪政道路,建立富强独立之国的必然途径。

[ 10 ]所以,由他们所组建的政党大多以“拥护共和”、“建设共和”、“促进共和”、“巩固民国基础”等为目标,充分体现了反封建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

党纲雷同虽是民初政党的一大缺陷,“平均每2. 8个党共用一种主张”。

[ 11 ]但是,我们知道党纲作为政党的基本特征之一,会集中体现出这一特定阶级组织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和世界观,或说是“有系统、有条理、颠扑不破”的政见。

[ 12 ]所以,从这一个角度来考虑,“政纲雷同”恰恰表明各党派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立场,即是试图效法西方的政党政治,通过合法的手段,以掌握或监督国家政权。

如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政党都是要努力改造封建传统体制,在中国形成西方英、美式的健全政党,最终实现由资产阶级掌权的政党政治,建立共和国或是君主立宪国家,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而他们的主要分歧仅在于政体之争:革命派主张进行暴力革命,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效法美国和法国,先提出建立“合众政府”,后提出“创建民国”;维新派或立宪派则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强敌环伺,革命和动乱会招致亡国之祸,要效法俄国和日本,主张君主立宪,而后还提出保皇、开明专制、虚君共和等办法。

此外,党纲代表着一个党的形象和方向,对内是一种精神支柱,对外是宣传和斗争的旗帜。

所以,在扩大政党政治影响,各党派对其纲领进行宣扬和鼓吹的同时,不仅对纲领中倡导的反君主专制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进行了宣传,而且对支撑其政治理念的民主思想也作了更广泛的传播,从而为政党政治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舆论支持。

再次,党争中政党政治思想的宣扬。

现代化国家中,“党争的根本在于意识形态的竞争, ②当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在得到社会较多数的认同后,政党就会在党争中占优势地位,从而成为一种主流,占据主导。

”[ 13 ]为了求得这一社会认同,各党派都要充分发挥出政党政治动员的功能。

政治动员的基本涵义是发动人们参加政治活动。

在中国则普遍认为是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如政党、国家或其他政治集团,运用通俗化、生动化的形式、方法、途径自上而下的激起本阶级、集团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下而上的参与政治活动,以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民国初年,各党派在政治斗争中的消长变化令人头晕目眩。

但乱中有序,基本可分为三派:革命派、立宪派、买办地主阶级派。

这三类政党为着不同的阶级利益,相互间进行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而在角逐中,他们最常用手段之一就是以政治教化来发起政治动员。

这些政党以不同程度、不同的方式,宣传渗透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念,扩大政党组织;以求获得大众的政治认同,在政党政治运行中能够与之保持高度一致,对其政治活动能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

围绕第二次内阁的组成问题,各政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临时政府北迁后的第一次党争高潮。

在竞争中,各党派纷纷利用民众舆论和党纲宣传来扩大本党的政治影响。

较大的党派都各有自己的报刊等言论机关:如自由党的《民权报》、《自由报》,社会党的《社会日报》、《人德周报》,工党的《觉民报》,共和研究会的《共和报》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