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着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中国的哲学家
中國的哲學家:孔子Confucius was a man who lived long ago inChina. He grew up during a time of war andchaos. In spite of this, the Chinese madegreat advances during this time.Great thinkers called philosopherswondered about their laws. Theyquestioned, “Is this really right?” Theyasked others question, too. Because ofthis, the Chinese gained new ideas abouthow to live. Confucius was one of thesethinkers. He changed Chinese culture. His teachings have influenced people for a long time and continue to do so today. Choosing the Right PathChina’s history fascinated Confucius. He read many books about China that helped him think of ways his government could be better. When the Zhou Dynasty ended, Confucius watched things fall apart. He saw how the poor lived and watched their harvests fail. He saw the government abuse its power. Confucius wanted to help those in need, and he wanted to end wars and fighting. So he devoted his life to this cause.Scholar and TeacherConfucius decided to start a school. He invited both nobles and peasants to learn. This was unheard of back then. The people thought that only nobles could be educated. But Confucius knew that schooling would make people equal. He only asked one thing of his students: they had to love learning. He taught his studen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help everyone have better lives. He told his students to speak out against dishonest rulers. Because he spoke his mind, many rulers did not like him.The Greatest Chinese Thinker孔子是中國古代的人物,他成長於戰爭、動亂不安的年代。
中国哲学家(整理精校版)
中国哲学家作文辅导0505 07:31::中国哲学家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相爱,交相利。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韩非子:“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扬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玄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困自成,自悟花情種,法雨即花生,心地含情種。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勿徇众言,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
”朱熹:“本之注疏以通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精编版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王东岳本体论
王东岳本体论引言王东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以其对本体论的研究而闻名。
本体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王东岳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体论概述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实在性、本质和存在方式等问题。
它试图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这些存在有什么特征和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王东岳看来,本体论不仅限于物质世界,还包括人类思维、意识和社会现象等。
他认为,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实在性和本质。
二、王东岳的观点1. 实在性与虚构性王东岳认为,实在性是指存在具有真正性质和属性的事物。
他强调了实在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区别。
虚构性指的是那些只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和观念,而实在性则是指那些真正存在于世界中的事物。
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语言可以创造出许多虚构的概念和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实在性。
只有那些独立于我们的思维和语言存在的事物才具有真正的实在性。
2. 本体与属性王东岳进一步探讨了本体与属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本体是指事物最基本、最根本的存在形式,而属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
他强调了本体与属性之间的区别,并提出了“一元论”的观点。
他认为,本体是不可分割、不可再分析的,而属性则是通过对本体进行分析和描述得到的。
3. 存在方式王东岳还研究了存在方式这一问题。
他认为,存在方式是指事物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和形式。
他提出了“关联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方式是通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
这种关系可以是空间上、时间上或逻辑上的联系。
三、影响与启示王东岳的本体论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实在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区别,避免陷入虚幻和幻觉中。
他的观点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只有通过对事物存在方式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真正含义。
余儒海_精品文档
余儒海余儒海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哲学家、教育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余儒海生于1975年,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对文化和哲学的浓厚兴趣,并决心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大学期间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并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余儒海并没有选择走进学术界,而是选择了从事文化教育和社会活动。
作为一位教育家,余儒海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事业。
他发起并领导了许多文化教育项目,旨在向广大青年和社会大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
他的教育理念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思维能力。
他坚信,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根源和历史,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发展现代社会。
作为一位作家,余儒海积极撰写和发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和文章,以推动其研究和传承。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哲学、文化、教育和社会等领域,独具深度和独特的观点。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试图回答现代人在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上的困惑。
他的著作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挖掘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启发作用,被广大读者所认可和推崇。
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余儒海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他多次主持并组织文化论坛、展览和讲座,邀请知名学者和文化家进行交流和演讲。
他还积极参与社区和公益活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和公众福祉。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
在余儒海的领导下,中国的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的教育项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参与。
他的著作被广泛翻译和引用,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
他的社会活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报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
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当代中国十三位著名哲学家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周易帛书今注今译》、《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等。
叶秀山,1935年阴历6月4日生于江苏扬中县,祖籍江苏镇江,于上海读小学、中学。
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迄今四十余年。
现任哲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主攻西方哲学史,尤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为主,兼及美学,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学沟通问题。
平时喜好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书画、戏曲。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人。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
郭象的自然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郭象的自然中国哲学名词解释郭象的自然是中国哲学家郭象提出的一种自然观念。
郭象将自然
界分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两个层面,认为自然界具有自我生成、自
我运动和自我完备的特性。
他主张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然
为师,不悖自然而行。
在郭象看来,自然界是一个有序、和谐的整体,它的运转规律应
当被尊重和遵循。
他强调人类不应当随意破坏自然,而应当尊重、爱
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此外,郭象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
为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互动,保持一种平衡和
谐的关系。
郭象的自然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人与自
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对中国
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郭象的自然观依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外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中外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中外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中国:古代:老子、孔子、邓析、曾子、子思、墨子、庄周、荀子、董仲舒、扬雄、嵇康、王弼、王充、慧能、韩愈、李翱、刘禹锡、柳宗元、李觏、绍雍、周敦颐、朱熹、李贽、顾炎武、王夫之、近代:龚自珍、魏源、曾国藩、洪秀全、洪仁玕、张之洞、郑观应、马建忠、廖平、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陈炽、王韬、胡适、吴稚晖、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孙中山、唐才常、蔡元培、章炳麟、吴虞、陈天华、陈独秀、鲁迅、王国维、邹容、李大钊、胡适、吴执信、熊十力、张君劢、汤一介、冯永兰、西方: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二世纪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前610-前54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前588-约前525,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色诺芬(Xenophanes,约前565-约前473,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第一个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约前480与470之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学派创始人)克拉底鲁(Kratylos,前五世纪,古希腊爱非斯学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六世纪末-约前五世纪中叶之后,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唯心主义哲学家)留基伯(Leukippos,约前500-约前44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奠人之一)阿那基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前500-约前428,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芝诺(埃利亚的)(Zenon Eleates,约前490-约前436,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前490-约前43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修辞学创始人)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3-约前375,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约前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留基伯并称原子说创始人)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约前435-约前370,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创始人)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前435-前360?,古希腊哲学家,昔勒尼学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理想国》、《政治家》、《巴曼尼德斯篇》、《柏拉图对话集六种》第欧根尼(锡诺帕的)(Diogenes o Sinopeus,约前404-约前323,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形而上学》、《工具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物理学》、《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皮浪(Pyrrhon,约前365-约前275,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前2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芝诺(季蒂昂的)(Zenon Kitieus,约前336-约前264,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创始人)罗马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五世纪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约前55,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 ——《物性论》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约前一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因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称)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皮浪的思想继承者)斐洛(Philo Judaeus,约前30-约后45,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爱比克泰德(Epiktetos,约66-?,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琉善(Loukianos,约125-约192,一译卢奇安,古希腊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古罗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约二世纪中叶,古罗马哲学家,怀疑论者)德尔图良(Tertullianus,150-160年之间-约222,基督教教父之一) 奥利金(Origenes,约185-约254,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rtius,约200-约250,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的编纂者)普罗提诺(Plotinos,约204-约270,古罗马时期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重要代表)波菲利(Porphyrios,233或234-约305,古罗马时期生于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门徒)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 ——《忏悔录》、《论自由意志》、《独语录》、《上帝之城》、《教义手册》希帕蒂亚(Hypatia,约370-约415,罗马帝国女数学家、天文学家,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伊提乌(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约480-524或525,古罗马晚期唯心主义哲学家)中世纪:公元五世纪—十四世纪末埃里金纳(Johannes Scotus Erigena,约810-877,欧洲中世纪前期经院哲学家) ——《论神的预定》、《论自然的区分》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实在论主要代表,有“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之称) 洛色林(Roscellinus,约1050-约1112,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香浦(Guillaume de Champeaux,约1070-1121,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实在论者)阿伯拉尔(Petrus Abailardus,1079-1142,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概念论”者)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1193或1206或1207-1280,中世纪德意志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僧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 ——《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西格尔(Sigerus de Brantia,约1240-1281至1284,尼德兰哲学家,阿威罗伊主义者)爱克哈特(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中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邓斯·司各脱(Johannes Duns Scotus,约1265-1308,中世纪苏格兰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 ——《牛津论著》、《巴黎论著》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或Ockham],约1300-约1350,中世纪苏国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胡斯(Jan Hus,约1369-1415,捷克爱国者和宗教改革家)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十六世纪末但丁(Dante Alighièri,1265-1321,意大利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之一) ——《秘密》薄伽丘(Geovanni Boccàccio,1313-137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十日谈》保尔(John Ball,?-1381,英国民间传教士,瓦特·泰勒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约1320-1384,英国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行者)尼古拉(库萨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哲学家,枢机主教,泛神论者)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彭波那齐(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约1469-1536,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文主义者,原名盖哈尔脱·盖哈尔兹(Gerhard Gerhards),生于荷兰鹿特丹) ——《愚人颂》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闵采尔(Thomas Münzer,约1490-1525,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领袖,德意志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法国人,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尔文宗的创始者) ——《论仁慈》、《基督教要义》、《信仰指南》、《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集》、《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特勒肖(Bernardino Telesio,1509-158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592,一译蒙台涅,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思想家和散文作家) ——《蒙田文选》沙朗(Pierre Charron,1541-1603,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哲学家) 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 ——《论原因、本原和太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论英雄热情》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空想共产主义者)伯麦(Jakob B?hme,1575-162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格劳修斯(又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兰资产阶级法学家,自然法学派早期理论家,对法学、神学、历史、文学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以国际法研究著称)瓦尼尼(Lucilio V anini,1584-16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近代哲学时期:十七世纪初—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哲学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 ——《崇学论》、《新工具》、《培根论说文集》、《新大西岛》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利维坦》、《论物体》、《论人》、《关于自由、必然和偶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一译伽森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方法论》、《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勒卢阿(Hendrik van Roy,法文名Henri Le Roy,拉丁名Henricus Regius,1598-1679,荷兰医生,哲学家,早期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温斯坦莱(Gerrard Winstanley,约1609-约165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李尔本(John Lilburne,约1614-16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平均派领袖)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斯宾诺莎(Baruch [后改名为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 ——《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尔哲学原理》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人类理解论》、《论政府》、《基督教的合理性》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真理的探求》、《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培尔(Pierre Bayle,1647-1706,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 ——《关于彗星的信》、《对曼布尔大人的〈加尔文主义史〉的一般批判》、《历史批判辞典》考尔德(William Coward,1656-1725,英国自然神论者)梅叶(Jean Meslier,1664-1729,法国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空想共产主义者)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 托兰德(John T oland,1670-172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舍夫茨别利(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1671-1713,英国自然神论者)柯林斯(Anthony Collins,1676-1729,英国自然神论者)博林布罗克(Henry St. John Bolingbroke,1678-1751,英国自然神论者)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论自然和艺术的趣味》伏尔泰(V oltaire,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
丁小平 人生哲学
丁小平人生哲学丁小平(1934-)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曾做过厨师、汽车修理工、老师,最后成为了中国政治家。
他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国民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丁小平认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是一个人的自由,而不是一群人的自由,它是一种自发的、包容的、和平的自由,他认为,在中国的人们要争取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有社会上的自由,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具有普遍的文化素养。
丁小平认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有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结构,必须建立在社会正义、人权、诚信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要实现这种和谐社会结构,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新的心态和新的标准,而不是建立在旧的价值观和标准上。
丁小平强调,个人不仅要追求自由,还要具有责任。
他认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个人必须拥有自制力、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较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具有更强的责任感,让自己的行为受到制约。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自由不只是为自身,也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居安思危,只有真正承担责任,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丁小平认为,人的真正的自由不只是在自身的内心,它还要和外界的自由相结合,只有真正的理解和结合,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
他鼓励人们以善待他人的方式来追求自由,相信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
丁小平的“人生哲学”揭示了一种崭新的思想观念,他认为,拥有真正的自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人们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他鼓励人们要勇敢挑战旧的认知,要敢于追求自我解放,要坚信自由的力量,让自由的力量播撒到全世界。
丁小平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积极的价值理念,它将中国的传统价值和新兴价值完美的融合,使我们加深对人生自由的理解,以此来激励人们的精神,使自由的力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著名哲学家评传
中国著名哲学家评传1.引言1.1 概述中国著名哲学家评传是一篇长文,旨在对中国一些著名哲学家进行评述和介绍。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的概述和介绍。
本篇文章将聚焦于中国著名哲学家的评传,通过介绍他们的背景、主要贡献和影响来探讨他们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文章旨在向读者展示中国哲学家的卓越思想和深远影响,促进对中国哲学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接下来的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以便读者对文章的组织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正文将按照哲学家的逐个进行介绍,每个哲学家都包括背景介绍和主要贡献两个子部分,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每位哲学家的思想和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而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每位哲学家的影响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略和评价这些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将通过介绍和评述中国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和贡献,努力展现他们对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读者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关注。
接下来,我们将逐个详细介绍每位哲学家的背景和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阐述: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介绍中国著名哲学家的评传的背景和意义。
其中包括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性的说明,以及对中国著名哲学家的评价和影响力的提及。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和评价两位中国著名哲学家(分别为哲学家A和哲学家B)的生平和思想。
在介绍哲学家A的背景时,将简要概括其学术生涯、成就和影响,探究他对中国哲学的重大贡献。
此外,还将对哲学家B进行类似的介绍。
对于每位哲学家,将重点关注其思想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深远影响,分析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文中介绍的两位哲学家的影响力进行总结。
首先,对哲学家A的影响进行评述,指出他对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对其学术成就进行整体评价。
中外哲学家的思想总结大全
中外哲学家的思想总结大全中外哲学家众多,他们的思想深邃复杂,无法一一概括,因此在这里我将对部分知名的中外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1. 孔子(中国):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教育,他提倡“仁”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惠互利。
2.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形而上学,认为万物都有一定的本性和目的。
他的伦理学强调人的幸福和完善自身的潜能。
3. 笛卡尔(法国):笛卡尔主张怀疑论,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中,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认为思考是存在的证明。
4. 康德(德国):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批判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自由。
他主张人应该根据认识力的限制,以道德行为为准则。
5. 尼采(德国):尼采主张“超人”思想,认为人应该超越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活力。
他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言论。
6. 马克思(德国):马克思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他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他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7. 弗洛伊德(奥地利):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无意识的冲动和内心冲突的影响。
他主张研究人的无意识,以解决心理问题。
8. 西塞罗(古罗马):西塞罗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主张“大公无私”和自由思考的精神。
他强调独立思考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涉及很多方面,包括道德、伦理、人性、社会、政治等。
他们的思想对人类的思考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视角。
无论是古代的孔子、西塞罗,还是现代的马克思、弗洛伊德,他们的思想都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中国著名思想家~
孔子、墨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颜之推、黄宗羲、魏源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张之洞、蔡元培、陶行知、严复、张伯苓、王国维、徐特立、李大钊、刘佛年、谢台臣中国当代名师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张思明、刘彭芝、康岫岩、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唐盛昌、东子国外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蒙台梭利、皮亚杰、布鲁纳、亚里士多德、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祖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主要著作:《易传》,《春秋》,《孝经》,《论语》。
主要观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墨子墨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鲁国人。
姓墨名翟。
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
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排名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排名1. 孔子那肯定得排第一呀!他可是超级厉害的大教育家呢!就像我们老师一样,教我们好多知识和道理。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闹矛盾了,我就想起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哎呀,我就知道自己错啦!2. 老子也很牛呀!他的思想好深奥。
就好比我们在黑夜中找路,老子的智慧就像那点亮路的星星。
有次我晚上看着天空,就好像能感受到老子那种深邃的智慧呢!3. 孟子也很棒呀!他说的那些话好有道理。
就像妈妈教导我要善良一样。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我就想到孟子说的要怜爱生命,然后我就帮小鸟治伤啦!4. 庄子也很了不起呢!他的逍遥自在就像我们在田野里尽情玩耍一样。
有一回我在田野里奔跑,就感觉自己像庄子一样自由呢!5. 荀子也得算上呀!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就好像我们努力学习才能进步呀。
每次我认真做作业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在实践荀子的理念呢!6. 董仲舒也很重要呀!他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好大。
就像我们搭积木,他让儒家的大厦更稳固了。
有一次我搭积木搭得特别好,就想到了董仲舒的贡献呢!7. 朱熹也是很厉害的呀!他的理学影响深远呢。
好比我们走路有了指引的方向。
有次我在迷茫的时候,就想到朱熹的那些道理呢!8. 王阳明那可是很牛的哟!他的心学多有意思呀。
就像我们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样。
有一次我努力去理解一件事情,就好像在实践王阳明的心学呢!9. 王夫之也很了不起呀!他的思想深刻又独特。
就好像我们发现了一个别人没发现的秘密。
有次我思考一个问题特别深入,就感觉有点王夫之的那种感觉呢!10. 近现代的冯友兰先生也很厉害呀!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贡献很大。
就像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他就是那盏明灯。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哲学书,就想到了冯友兰先生呢!我觉得呀,这些哲学家都好伟大,他们的思想就像星星一样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刘国英当代中国的批判思想家和世界意义的哲学家—敬悼劳思光先生
本期 特 輯儘管進入晚年之後的勞思光先生,曾在不劉國英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當代中國的批判思想家和世界意義的哲學家──敬悼勞思光先生論述類對儒學的正面評價,不正是與新儒學如出一轍嗎?上述說法看到了勞先生與新儒家同的一面,卻沒有看到或忽視了勞先生與新儒家異的一面。
從成熟期開始的勞先生,從不諱言儒學的缺失:儒學自先秦起便以「德性我」優先於「認知我」;孔子說「不語怪力亂神」雖可被視為某一種理性精神的顯現,但對自然、對世界的認識不是孔子及其儒門後人論學的重點。
勞先生在不同的著作中都明確指出,儒學所代表的「重德傳統」,發展至明代王陽明及其後學,專注於成德的學問,工夫論非常突出,但本期特輯民主之說,對勞先生而言,是不能成立的。
這是因為儒學的思維模式是從單一的道德主體出發,在個人層面成德之後才離開私人領域,走到公共領域去與他人建立關係;但民主政治生活卻要求公共領域具有某程度的優先性,是一個眾多主體並列的領域,在這一領域中,每一個人一開始就納入一個與他人一起的人際關係網中。
以現代的哲學語言來說,儒學是殊別主體(individual subject)先行的模式,現代民主政治則是一個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優先的模式。
從方法上看,儒學以殊別主體先行的進路,是無法開定價值根源在於人之道德心的發用,即人的道德自覺,而不在於人之外的、超越的「天」這一宇宙論或形上學序列的存有;故道德心或德性主體之發現是先秦儒學的首要貢獻。
周濂溪根據漢之後才出現的《太極圖》來為儒學重新確立價值根源之說,便完全有違孟子「心性論」的本旨。
二程和朱熹的「理學」,則以形上序列之客觀的「理」為價值根源,仍未能明白孟子「心性論」的要旨。
只有到了陸、王的「心學」,才能直承孟子的「心性論」,中國哲學才能重新肯定價值根源在於人文序列中的道德主體。
故勞氏認為,宋明儒學的發展,是本期特輯演出或衍生出『應然』」。
但是,稍有現代西方哲學史常識者都知道,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早已說明,不能把「應然」視為衍生自「實然」,也不能從「實然」推演出「應然」。
哲学家介绍
庄子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但 他在看到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的同 时,却忽略了事物的质的稳定性与差异 性。幻想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安时处顺、逍遥自在的主 观精神境界,因此走向了相对主义和宿 命论。
二、《庄子》简介
《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
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所
四句教: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广泛影响
参见阳明学
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 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 一方印章,上刻“一生俯首拜阳明”。
中国门徒
朱 熹 出 生 地 -南 溪 书 院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 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 居建 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 赫。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 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 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 原仲、刘致中、刘 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 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二十 一年,受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 罗从 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 平实。二十七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 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 不就。淳熙五年(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 南康军,八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 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 兼待讲。总之,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 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 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 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
张东逊:自由派哲学家
张东逊:自由派哲学家张东逊:自由派哲学家陈奎德重个体尊自由张东逊(1886-1973),中国现代哲学家,浙江余杭人。
他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
辛亥之后,曾主编《时事新报》等,迻译西书,传播新学。
二十年代之后,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任燕京等多所大学教授,著述颇丰,广有影响。
作为一位对东西方哲学有相当造诣的哲学家,张东逊之进入自由主义,是通过比较哲学而获得启迪的。
他的哲学洞见使他直指不同政治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差异:个人(个体)主义和集体(整体)主义。
通过论述中西的社会本体观念的差异,他指出中国政治上没有民主的症结在于思想上不重个体:“故我说中国没有‘个体哲学’(individuality philosophy)。
这一点却又影响给予政治社会。
就是中国人自始至终注眼于职司相配,上下有别的秩序,而不侧重于个人的‘人格’。
所以中国人没有个体的思想,即不认宇宙是一个大群,其中分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精神。
因此中国人在学理上不了解甚么是‘自由’。
须知西方的‘个体’,‘人格’,‘自由’等概念不是单纯的政治思想,乃是一套哲学。
倘没有哲学上的根底,决不会那样深入于西方人心中。
反之,中国人却始终有‘整体’(integral whole)的思想,即主张万物一体。
我们却不可把整体即认为是‘本体’。
须知西方人所谓本体(即本质)即是指宇宙的原本材料(ultimate stuff or substratum)而我们中国却不注重于这个材料本身与材料所造者之分别。
因此我们中国人所追求者不是万物的根底,而是部分如何对于整体的适应。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简介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简介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
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梁漱溟简介如下: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国乡村运动的实践者,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
梁漱溟是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后来给自己取笔名梁漱溟,以后就用这个名字立行于世。
他出身于元代王族宗室,家世显赫,是个诗书礼仪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特立独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
梁漱溟的代表作有《中国人》、《做人与读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先生一生寿命很长,历经中国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活动范围极广,跟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过接触,因此简单的梁漱溟简介实在无法概括他那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一生。
而且因为梁漱溟先生的研究过于深奥,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能领会他深刻思想的真谛了。
因此梁漱溟简介不过是抛砖引玉,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
梁漱溟简介是对梁漱溟先生一身的高度概括,但并不是盖棺定论,因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以让后人不断挖掘,不断研究,总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汲取智慧的营养。
当代兴起的国学热,再次将梁漱溟先生带到大众的面前,这也许就是文化复兴的魅力。
梁漱溟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因此梁漱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的实施上面。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赵敦华2006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序“回到事物本身”,是现象学的口号。
对现象学而言,“事物本身”即显现于意识的对象,“回到事物本身”意味着在意识之中追寻事物的本源。
这本无不当之处,但一些主要的现象学家把“意识”等同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他们没有看到,人的意识是一个思想的世界,对人的意识的研究不能自我封闭在个人意识的领域,而要向人类的思想世界开放。
因此,我把现象学口号修改为“回到思想的本源”。
我所说的“本源”是一个复合词,包括“根本”和“起源”两层意思。
思想世界的根本是它的构成要素——文本。
文本既有思想的内涵,又是思想的载体,文本在历史中流传,出现在世世代代的人面前,供人们理解、欣赏和批判。
文本既是个人主体的显现,又是历史和公众的客观对象,我们在思想世界首先要面对文本,特别是经典文本。
“回到思想的本源”,就是要不断地解读经典,讨论经典,传播经典。
文本虽然重要,但不是世界的一切,文本的起源在文本之外的现实世界。
但现实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性和人所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是历史中的个人创造文本的永无止境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回到思想的本源”,就是要回归到人性的起源和发展的那个进化过程,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思想世界的“原点”,从那里开始追寻文化传统之根和自我意识之源。
这本名为“回到思想的本源”的文集,纪录了我最近几年的研究心得。
进入21世纪以来,我的研究领域有所改变。
我过去专注于西方哲学的历史文本研究,最近转向了达尔文主义的发生学研究,更多地关注西方思想界关于人性、文化和精神、意识的起源问题的讨论。
受到这方面讨论的启发,我想把以前哲学家争论不休的宗教、道德和哲学的起源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这是我所做的“推本溯源”工作。
这几年来,受中国哲学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朋友们的影响,我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兴趣,做了一些研究。
我试图用达尔文主义的发生学观点,重新解释中国文明的起源;用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重新理解先秦经典。
这方面的工作可谓“返本开新”。
我深感多少年来,我们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有太多太深的误解,现在迫切需要做“正本清源”的工作。
“正本”就是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清源”就是要在西方哲学史的文本中,追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来源。
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有不当和冒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现代的中国哲学的命运,可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形容。
20世纪初期,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中国本土思想激烈地分化和变革,各派哲学蜂起,纷争不已。
50年代之后,最后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了。
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体两翼”格局,逐渐分成各自为主的三大块,以邻为壑,互不往来。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分开的弊病,哲学界人心思合,大谈“中西马的对话和融合”。
有感于此,我的一个朋友做了一副对联,曰“打通中西马,吹破古今牛”。
这是在嘲笑空喊口号而不潜心钻研学问的浮躁学风,而不是说“中西马”是根本不能打通的。
我以为,“中西马”以邻为壑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把近两年来对马克思哲学的“正本清源”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推本溯源”研究,以及对中国哲学的“返本开新”的研究,放在一起,合集出版,是为了表示要打破“中西马”隔阂的决心。
这还只是初步的思想,我还要作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的工作。
在近期,我打算把“正本清源”的构想写成一本以西方哲学的思想资源来阐述马克思哲学纲要的著作,把“推本溯源的构想发展成一本探索人性和人类文化起源的达尔文主义哲学通论,用“返本开新”方法写一本从中西哲学比较角度来系统地诠释中国经典和文化传统的著作。
如果读者今后还要继续读我写的书,他们会发现,那几本著作的基本轮廓已经包含这本书之中了。
为现代的中国哲学的灿烂未来,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是为序自勉。
赵敦华2005年10月底于北京兰旗营目录上篇 马克思哲学:正本清源研究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正本清源”方案1、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2、“列宁方案”和“斯坦普方案”3、“正本清源”的方案4、“正本清源”是否适用于一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5、什么是马克思哲学之本?6、什么是马克思哲学之源“物质”的观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嬗变1、西方哲学史上的“物质”观念2、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论3、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范畴4、“哲学基本问题”的来源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思想1、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三个层面2、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思想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论马克思哲学的中间原理——自由解放理论1、什么是“中间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中间原理”?3、什么是马克思的自由解放理论?4、为什么说自由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中间原理?5、自由解放理论有何现实意义?波普尔对马克思:理性批判主义的批评和反批评1、波普尔的批评2、对波普尔的批评的两点评论3、对波普尔批评的三点质疑中篇 西方哲学:推本溯源西方哲学的危机和进化论转向1、西方哲学的“文化母体”概念2、从“文化母体”的观点看西方哲学的危机3、现代西方哲学批判:从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看4、达尔文范式5、杜威的进化发生学方法6、哲学的进化论转向的任务现代达尔文主义向社会领域的胜利进军1、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进化论研究2、社会生物学的新综合3、社会生物学批判4、进化心理学的人性论人性科学何以可能?1、“人性”概念的逻辑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意义2、解决有无共同人性的问题的四个推理3、“人性”概念的科学含义4、第五种推理5、支持推理五的现有科学基础图腾制是人类文明的起点1、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2、直立姿势的后果3、乱伦禁忌的心理机制4、图腾与乱伦禁忌5、图腾制与外婚制6、图腾制的象征意义7、图腾制与宗法社会8、图腾制与文明论宗教哲学的达尔文范式1、“神”的观念引出的问题2、进化论在宗教学中的误用3、图腾、宗教和自然选择4、祖先崇拜和亲选择5、人神关系与进化稳态策略6、宗教语言和社会合作模式研究道德起源的达尔文范式1、关于道德起源的两种传统解释2、道德与宗教的区分3、道德是什么样的习俗?4、韦斯特马克的道德进化心理学5、对韦斯特马克的批评性评论6、早期人类迁徙形成的进化心理机制7、人类的好客习俗8、人类早期社会组织的心理根源逻辑和形而上学的起源1、西方形而上学的根源2、形而上学与逻辑的联系3、关于“实是”与逻辑系词关系的两种倾向3、从中西会通的角度看Being的意义在西方哲学文本的语境中理解Being的意义1、Being的意义所引起的争论2、谈谈我对Being的意义的理解3、从中西会通的角度看Being的意义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十个误解1、“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2、“人是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尺度”?3、“理念论是野蛮的、骇人听闻的、荒谬的唯心论”?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相互矛盾的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学说”?5、上帝是“自有永有的”?6、“本体论证明混淆了现实存在与想象中的存在”?7、“我思故我在”?8、“存在等于被感知”?9、“黑格尔的《逻辑学》开始于存在论”?10、“Being的全部意义为‘是’”?休谟的经验论真的摆脱了矛盾吗?1、观念为什么是印象的摹仿?2、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为什么是不确定的?3、康德解决“休谟问题”的启示下篇 中国哲学:返本开新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考古哲学思考1、新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论2、重建史前人类生活的解释模式3、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解释模式4、探索人类文化进化的新的解释模式5、告别实证主义的解释模式6、建构新的考古学理解模式走向中国多神教之路1、宗教起源问题上的“进步论”和“退步论”2、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3、论上帝既不等于、也不来自祖宗神4、论上帝不是由自然神收敛而来5、论祖宗神和自然神不是由较低的灵魂观念收敛而来6、论古代宗教并非由巫术收敛而来保卫中国哲学1、中国哲学“合法性”为什么成了“问题”?2、哲学史的现代建构3、关于中西哲学史同异的几个问题中西形而上学的“同源分流”1、中西宇宙发生学的共同特点2、中西形而上学的原初形态3、中西两种不同的形而上学传统的形成4、关于同源分流原因的进化论解释《论语》哲学术语的双向格义1、释“仁”2、释“直”3、释“己”4、释“中庸”《孟子》的道德形而上学的体系1、孔子没有谈及的主题2、贯通道德和自然的人性3、贯通内外的仁义4、贯通物我的志气5、贯通天人的心6、贯通群己关系的“王道”7、公德和私德的区分与合一《墨子》的功利主义体系1、墨家的消极功利主义2、“兼爱”:统治者和强者的首要义务3、墨家的集体功利主义4、墨家的规则功利主义5、功利规则与道德常识中国古代价值律的重构1. 金律和银律2. 铜律3. 铁律4、关于价值律的进化论解释中国古代价值律在政治哲学的应用1、儒家的德治2、墨家的功利政治3、韩非子的极权政治4、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特点走向“黄铜时代”1. 价值律在西方的转换历程2、 “铜律”在现代遭遇的危机3、返回前现代道德的不现实性4、“铜律”与道德律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得失之考察1、17世纪之后中国为什么会开始落后?2、中国是否失去了一次历史机遇?3、“徐光启计划”中国文化对西方现代性形成的作用1、“有神论与无神论”二元对立模式的动摇2、“理性与非理性” 二元对立的启蒙模式的建立3、“进步与落后”二元对立的现代模式的确定评西方汉学研究的“韦伯话语”1、“清教伦理与儒教伦理”的二元对立2、两种营利欲的对立3、神圣“天职”与传统“文人”的对立4、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5、他律和自律的对立6、禁欲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对立7、“韦伯话语”的现代影响“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的哲学1、“大哲学”和“纯哲学”的区分2、现代中国的哲学的方向3、中国哲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