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区分
抗震设防烈度与级数对照表(我们一般讲的6级、7级、8级地震的对应建筑力学上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多少)
抗震设防烈度与级数对照表(我们一般讲的6级、7级、8级地震的对应建筑力学上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多少)地震的等级是说遭遇自然灾害地震一次性释放的最大能量相当于世界公认的级别,这与建筑结构没有直接关系。
不论是几级地震,只要建筑结构处于震源中心附近,统统顷刻灰飞湮灭!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采取抗震设防划分的级别标准来对待,这要依据不同地质构成环境、有史以来震害大小、频率、震害对国民经济危害程度、人口稠密程度、已有工程对国家重要性等等来规定不同标准,以指导预防的投入。
我国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有详细的分类,及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例如丙类设防中,规定的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0.2g)、8度(0.3g)、9度等。
没有对应于地震等级的抗震烈度那种教材!设防烈度不与地震等级发生对应关系!回答你好亲1.一般抗震设防烈度6度是抗震等级为5级。
同一6度区,根据房子高度和结构、重要性等不同,抗震等级也是不同的2.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抗震等级一般可分为一、二、三、四个等级更多1条按国家规范,房屋的设防烈度为7度,就是说至少能承受烈度为7度的地震。
抗震度数和地震的里氏级数不一样。
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分6-9度,度数越高要求越严。
根据2002年起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做到: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扩展资料:一、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结构类型地震烈度6789框架结构高度<24>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三二一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60>60<60>60<60>60<5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剪力墙三二一剪力墙结构高度<80>80<80>80<80>80<60剪力墙四三三二二一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层框架二二二一一不应采用不应采用剪力墙三二二二一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三二一核心筒二二一筒中筒结构内筒三二一外筒三二一单层厂房结构板柱的柱四三二一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天津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北京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和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天津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上海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
3.1.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注:本附录一般把“设计地震第一、二、三组”简称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A.0.1 首都和直辖市1 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 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大港外的12 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 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 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崇明,金山,重庆(14 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 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 上标* 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用震级;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的破坏程度,用烈度。
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就是设计的建筑物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等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用震级;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的破坏程度,用烈度。
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就是设计的建筑物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等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的概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ﻫ按国家规定得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得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ﻫ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得能量大小,用震级; ﻫ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得破坏程度,用烈度。
ﻫ建筑物得设防烈度,就就是设计得建筑物抗震能力、设置抗震等级ﻫﻫ震级就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得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就是指某一地区得地面与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得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得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按照国家规定得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得地震烈度、也就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得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得震级就是不定得;但就是抗震设防烈度就是国家规定好得,这个就目前来说就是固定不变得。
ﻫ地震震级=2/3*震中烈度+1ﻫ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震下得烈度(众值烈度)+1、55ﻫ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就是按照一个概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过得概率(一般就是定众值烈度),然3.1、1 建筑应根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
55算设防烈度ﻫﻫ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与设防标准ﻫ据其使用功能得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与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得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得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得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得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得规定。
ﻫ3.1。
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得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得要求,其值应按批准得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得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得要求。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建筑物抗震设防品级以及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动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当地动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动动参数。
在确定地举措用尺度值时,用到设计基当地动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动所释放的能量年夜小,用震级;衡量一次地动对某地造成的破坏水平,用烈度。
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就是设计的建筑物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品级震级是暗示地动自己强度或年夜小的一种怀抱指标,一次地动,震级只有一个;地动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空中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动影响的强弱水平,相应这次地动,分歧地区则有分歧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依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动烈度。
也就是说,对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动的震级是不定的;可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地动震级=2/3*震中烈度+1抗震设防烈度=多遇地动下的烈度(众值烈度)+1.55因此我们国家现在就是依照一个几率来估计该烈度被超出的几率(一般是定众值烈度),然后根据众值烈度来+1.55算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尺度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年夜建筑工程和地动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动时使用功能不克不及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主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另外划分,应合适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尺度,应合适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举措用应高于当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动平安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法子,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合适当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合适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联系?之杨若古兰创作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经常使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必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标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功能的请求,它不但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人的请求有有关,甲级、已级、丙级四设防烈度是分歧的.可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地震烈度是发生地震时大地发生的倾斜;地震基本烈度是某一地区多年地震统计的最高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请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多为6.当然,有些建筑请求可能是7或8.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次要性分类与设防尺度”,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取分歧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暗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普通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分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材
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次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普通为8度.
3、震级是暗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房屋建筑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区分
建筑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添加评论分享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11 个回答49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猪小宝,博士僧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Ice Phoenix、李白、jeyhoa等人赞同谢邀。
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
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标准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方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天津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北京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和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天津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上海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 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作者: ————————————————————————————————日期:ﻩ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抗震等级和抗震设防烈度是两码事,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当地规定的抗震设计条件,各地都有明确规定。
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根据建构筑物的重要性级别确定。
设计条文中有明确规定砖混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按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的,一般抗震设防烈度6度一下,不需要进行抗震设防----增加抗震措施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ﻫ1地震震级ﻫ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45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ﻫ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ﻫ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ﻫ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同时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ﻫ 2 地震烈度表同样震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这就要用地震烈度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如上所述,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中国建筑的抗震设防,是以抗震设防烈度作为标准的,简言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北京地区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
通常用字母M表示,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不易觉察;中震(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但小于等于4.5级,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但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为8.9级。
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破坏程度。
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等,都可以影响地震的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会在不同地方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中国把地震的烈度划分为12度——小于3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4到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到8度:房屋受到破坏,烟囱损坏,地面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9到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0到12度:可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建设部于1999年1月1日批准了全国统一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实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要求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50年一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便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475年一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1641-2475年一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标准,房屋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别
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别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通常把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大于或等同于4.5级的称作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感觉到,但通常不能导致毁坏。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称为中强震,中强震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则称为强震,强震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至最小的地震为8.9级,就是1960年出现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大于三度:人并无体会,只有仪器能够记录至;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的人叫醒,吊灯转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毁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毁坏。
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球上的地震有弱艾尔县,同样大小的地震,导致的毁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相同的地方导致的毁坏也不一样。
烈度与震级就是用以来衡量地震高低的两把“尺子”。
这两把“尺子”,人们往往难搞混,不光国内外的某些报刊有时也可以把他们搞错,就没了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常把他们搞错。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另一把“尺子”。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添加评论分享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11 个回答49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猪小宝,博士僧|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Ice Phoenix、白、jeyhoa等人赞同谢邀。
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
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 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大地震,震中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为6度,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
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
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
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
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
比如说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 度,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 度。
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
就拿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影响到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
比如说1976年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
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
现在的抗震规,采用的是50 年超越概率为10% 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
也就是说,50年之,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
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
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
50年之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 的50次方,也就是90%。
而50年之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 减去90%,等于10%。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 年一遇的地震。
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围之,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
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
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
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
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
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
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
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
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里的这表格。
比如说,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
我们就去查表,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
再比如说,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
我们继续查表,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
注意到,我们说这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
目前的抗震规,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
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
比如说,以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
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
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
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
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
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
•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
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
•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发布于2014-08-06 46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作者保留权利3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佳文,先去学习,再去创造。
吴为、siphon、王安冬赞同其实之前我就一直在犯一个毛病这个毛病就是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之间的理解不清以前不知道地震烈度这一说只知道地震越大破坏力越强其实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是靠地震烈度的一样的震级震源深度较浅肯定比较深的造成的地震烈度要大,这就是有些地方震级很大但是伤亡人数少,破坏力小的原因之一.房屋的抗震等级则需要根据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来设定.比如说的海城市地震设防烈度就是7级而我家就是6级.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不同的.编辑于2014-08-08 1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作者保留权利2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S beverage大白猪、执壶赞同对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很好的科普,有个笔误,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的是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常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什么关系?常遇烈度是50年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烈度,是小震不坏中的小震,重现期是50年,也就是50年一遇,比基本烈度大概小1.5级,也叫众值烈度和多遇烈度基本烈度,是另一个领域"中国地震区划"的名词在结构设计领域,设防烈度取当地的基本烈度,数值是一样的。
50年超越概率约10%的地震烈度,中震可修中的中震,重现期是475年,475年一遇罕遇烈度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大震不倒中的大震,重现期1600-2400年,千年一遇,比基本烈度大1~1.5倍之间。
引入抗震等级的目的和意义区分不同的结构体系,结构重要性,结构高度等等来却有重点的加强结构的抗震措施,做到既安全又经济。
发布于2014-08-07 添加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作者保留权利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知乎用户,前备胎Andy Chang赞同1.震级是按照地震本身强度而定的等级标度,用以衡量某次地震的大小,用M表示。
震级的大小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也是地震规模的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地震带记录到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等级,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级;至于5.12地震为嘛最初报的是里氏7.8级后来2012.5.18修正为8.0级,大概是因为震级超过8级国际救援可以不经发生地震国允许直接介入救援,可能是当局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吧。
2.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比如人的感觉、地表现象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等。
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12个等级划分的烈度表。
通常M<2的地震,人基本感觉不到,为无感地震或微震;M=2~5的地震为有感地震;M>5地震,对建筑物引起不用程度的破坏,为破坏性地震;M>7为强烈地震或大震;M>8为特大地震。
通常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小;反之越大。
地震烈度还跟震源深浅、地震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等因素有关,大概是这个道理。
3.根据建筑物功能的重要性、震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绝大多数建筑物属于丙类。
现行抗震设计规适用于6、7、8、9度地区的抗震设计,1~6度对建筑物破坏不大或者无破坏,9~12度破坏力太大,设防无法抵御。
发布于2014-08-07 1 条评论感谢分享收藏•没有帮助•举报•作者保留权利1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庄丹,(⊙_⊙)(∩_∩)知乎用户赞同排名第一的猪小宝的回答中说不同媒介报出的震级不同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实际上不只是这一个原因,还有其它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