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详解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摘要)(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因此,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备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同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作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一.3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文件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现就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一)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要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分别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实施方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二、主要任务(三)深入研究,建立新型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要在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材教案、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标准、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创新研究,产生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新型培养模式。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工程的背景——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就 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就 工程的背景
我国一贯重视信息化建设。 我国一贯重视信息化建设。从上届政府开 始,组建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信 息化领导小组。 息化领导小组。教育部也及时成立了以部 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 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在部党组的统一 部署和直接领导下,经过“985一期” 、 部署和直接领导下,经过“ 一期” 一期 工程”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211工程” 、“面向 世纪教育振兴 工程 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建设, 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建设,我国的教育 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快速 发展, 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4年 2004年4月
一、引
言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制定与批转 重要意义 指导思想 宗旨、方针、任务、 宗旨、方针、任务、重点 重大工程 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
正在播出节目类、信息类、 正在播出节目类、信息类、课件 节目类 VBI广播等 广播等; 类、VBI广播等; 内容包括教育政务信息 教育政务信息、 内容包括教育政务信息、西部扶 贫信息、电大远程教育、 贫信息、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 育同步课堂、卫星英语课堂、 育同步课堂、卫星英语课堂、农 广校节目、 广校节目、以及军队士官远程教 育等各种信息 接收人数逾200万 接收人数逾200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教育必须进行全面的振兴。
为此,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
首先,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面向21世纪的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培
养和发展。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倡导全员参与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等也应该加入到教育中来。
家长要关心子女的教育,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社会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需要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偏向于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的评价体系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
能力等方面。
总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全员参与、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关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国家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背景分析、目标设定、主要内容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全面深化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
中国教育体制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加注重教师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以重新塑造中国教育的竞争力。
然而,当前我国的教师培养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模式陈旧、培养资源分散、培养结果不尽如人意等。
因此,推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其次,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具体而言,目标包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培养的效果和效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培养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师培养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声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
接下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教师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二是优化教师培养资源配置,建设高水平教师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三是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完善教师评价和奖惩制度,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最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机制创新方面也要下功夫。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包括提高师范生生活待遇、加大教师培养经费投入等;二是推动教育教学和教育政策,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政策环境;三是加强对教师培养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师培养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教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西部计划大事记(2003年-2011年)
西部计划大事记(2003年-2011年)2003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工作。
会议强调,要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积极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建功立业。
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明确国家支持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6月3日,国务院召开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讲话中指出:由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这些措施不是权宜之计和应急之举,而是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战略决策。
6月5日,团中央、教育部联合成立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
由教育部部长周济、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担任组长,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担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全国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团中央,由赵勇兼任主任,下设综合组、招募组、宣传组、保障组、青年中心组和就业服务组等6个工作组。
6月6日,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召开第一次办公会议。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项目办主任赵勇主持会议并讲话。
6月8日,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印发《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
6月10日,团中央、教育部在京召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新闻发布会。
宣布2003年计划招募5000-6000名志愿者参加这项计划,具体工作主要分公开招募、培训派遣、跟踪服务、考核评估、就业服务等五个阶段展开。
同日,中青网(www。
cycnet。
com)承办建设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题网站(xibu。
zyz。
org。
cn)开通。
6月12日上午,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召开网络视频会议,对西部计划作出全面部署。
“XX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大学”建设项目第一章总论受“XX大学”筹备领导小组的委托,我们对“XX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项目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交通、电力、给排水、通讯等条件进行调查,收集有关基础资料,并与建设单位交换意见,在认真调查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XX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XX大学建设项目建设地点:大学科技园(南方大学近300米处)承办单位:“XX大学”筹备领导小组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建设期限:13年该项目设于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是全国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矿山研究院、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和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为依托,由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三级政府共同组建,按“多校一园”模式运行,是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的要求,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现了各种资源在园区的汇聚,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核心的4大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一批企业开始规模化生产,园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带作用逐步显现。
二、项目建设单位简介“XX大学”(筹)是由省计委省教委,由原来“湖南书画专修学院”更名为“XX专修学院”。
并以此名称筹造“XX大学”筹资和建设。
国务院指批转《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的积极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事业的关键问题。
”温总理也具体指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为此我们决心要把这所学校建成相当规模的,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民办综合性高等学校——“XX大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作出贡献。
XX大学是一所民办多学科综合性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科教兴国”,促进二个文明建设,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造福XX子孙为己任。
教育部关于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部关于教师进修学校评估通知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0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推进教师网联计划,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教师[2003]2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要求,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决定于2005-2007年间在全国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2005-2007年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评估认定150所左右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见附件),每年计划评估认定50所左右。
请按照“以评促建”的原则,开展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坚持标准,宁缺勿滥。
二、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程序,采取先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省级评估,再进行申报,然后由我部进行复审评估认定的方式。
请会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研究制定具体评估办法,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申报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评估申报的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名额,原则上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行政区15:1左右的比例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数量10:1左右的比例进行申报。
三、从2005年始,进行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
请于2005年9月底之前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首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名单及省级评估报告一式三份报送我部师范教育司。
我部将根据申报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机构进行抽查复审、评估合格后,正式予以确认。
2004年教育大事记
2004年教育大事记1月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04年工作要点》和周济部长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月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1月4日~9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率团赴香港出席邵逸夫先生第十七批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仪式。
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意见》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04年首次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部长周济向记者介绍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1月7日~9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4次全体会议在重庆召开。
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讲话。
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陪同陈至立考察了重庆中小学校。
1月8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1月10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会见西班牙教育文化体育部大臣卡斯蒂约女士一行,双方签署了《中西高等教育合作协议》和《中西关于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
1月10日~11日2001~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暨论文颁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评选活动评出特别奖4篇,一等奖29篇。
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颁奖会并讲话,强调要大力加强教育新闻宣传工作,为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会见日本国会议员、前文部大臣中曾根弘文。
1月11日~12日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月12日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批复,教育部设立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履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行政管理职责。
△教育部部长周济会见应邀访华的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范德胡芬女士,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与荷兰王国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学合作的会谈纪要》。
重点高中政策变迁
重点高中政策回顾重点普通高中政策,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精英主义取向的教育政策选择,自1953年提出和实施以来,除“文革”十年被中断外,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高中教育的发展。
一、重点高中的兴起与反思(1949-195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急需大批人才,当时教育资源匮乏,人才短缺,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政府采取了集中稀缺教育资源办好重点学校的教育发展政策。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高效的、符合国情的选择,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而且,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高等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学教育要承担起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人才的重任。
为落实1953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与师范学校的意见》,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学,数量与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并集中先办好一批“尖子”学校。
此后,全国共批准重点中学194所,占全国中学的4.4%。
尽管重点高中政策在扭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因冒进发展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局面上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教育行政部门对重点高中的过分偏爱,导致非重点高中的发展更加困难,从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对重点高中政策的反思。
1955年《人民教育发表文章就“个别地区领导部门和学校产生了孤立地搞重点,重点特殊化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二、重点高中的规模扩充(1958-1965)背景: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中学教育走向了片面强调数量发展的普及道路,普及高中教育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重点中学政策“被暂时搁置”“教育大跃进”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这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反思。
相关政策:1961年9月7日,教育部长杨秀峰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重申“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确定一批重点学校,规模不要过大,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认真办好”。
1962年12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选定若干所中学,集中力量尽快地办好这批学校,并提出办好这批学校的措施和要求。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打算(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伟目标与任务,对降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降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进展,提高全民族的素养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打算。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间, 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要紧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日子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进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进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进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以后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预备,迎接新的挑战。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打算》,是在贯彻降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进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进展的施工蓝图。
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降实。
行动打算的要紧目标是: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养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可以普遍同意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进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哺育经济进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习惯经济社会进展。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目 录
工程的背景
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就 存在的问题 面临的挑战 起草与完善
工程的内涵
总体目标 发展原则 建设方案 管理体制与措施 主要任务 预期效果
工程的文字表述
工程的背景——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工程的背景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 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 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 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并促进 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均衡发展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 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 现代化程度、 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 国对信息化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党的十六大指出“ 党的十六大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 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 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 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 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 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工程的背景——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工程的背景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 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生强大的推动 力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为拉动相关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点,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强大的推动作 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就——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就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关于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制度暨2004年培训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关于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制度暨2004年培训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4.02.16•【文号】教外司来[2004]60号•【施行日期】2004.02.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留学管理正文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关于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制度暨2004年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外司来[2004]60号)各省、自治区教育厅和直辖市教委:为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成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目标,适应我国来华留学工作迅速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的来华留学管理干部队伍已经成为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我司决定今年起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制度。
一、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制度由综合业务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和境外培训三部分组成,分别就来华留学政策、业务及来华留学管理干部(以下简称留管干部)的基本要求、专项技术性工作和国际视野等方面进行强化学习。
每次培训均颁发证书,为今后我司安排培训内容和方案及留管干部本人进修、学习或流动提供依据。
今后五年内,要求全国留管干部每人至少参加过一次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训情况将纳入接受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质量评估指标。
综合业务培训每年举办一次,主要安排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形势和来华留学基本政策、留管干部基本要求等讲座。
培训对象主要是未参加过培训的留管干部,特别是上岗一年以内的新留管干部。
专项业务培训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主要对来华留学的某一专项业务进行培训,如在启用“全国来华留学信息管理系统”或实施全国接受外国留学生院校评估制度之前,将组织对此专项业务进行操作培训。
培训对象是从事此专项工作的留管干部。
境外培训每年举办一至二次,主要赴留学生教育、管理比较发达或有特色的国家进行短期学习,拓展视野、开阔思路,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管理制度或方法的改革,培养留管干部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教育部长的教育政策讲话
教育部长的教育政策讲话引言尊敬的同事们、教育工作者们、学生们以及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今天,我们聚集在此,共同探讨和展望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
我作为教育部长,深感荣幸能在此发表讲话,并与各位共同为我国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详细阐述即将实施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我们的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教育环境,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政策概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核心。
我们将致力于消除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为此,我们将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将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将加强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强化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教育改革与创新我们将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包括推进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在线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加公平公正地选拔和培养人才。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我们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我们将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将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支持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结语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长详解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
以下是关于教育部长详解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回答记者的提问。
今天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详细介绍了3月3日经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新一轮《行动计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这一计划是教育系统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蓝图。
为什么要制定新一轮《行动计划》?周济说,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
”这充分表明,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应是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新一轮《行动计划》,是在1998——2002年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
实践证明,每五年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的做法,非常切合教育工作实际,能充分体现新一届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
·
才强国战略上的意图,为教育多办实事。
周济说,根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新一轮《行动计划》,我们要深刻思考教育与现代化的三个方面重要关系:首先,要深刻思考教育发展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困难是人多,最大的优势也是人多,这是一个突出矛盾,矛盾转变是有条件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教育。
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其次,要深刻思考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面旗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始终是教育系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再次,要深刻思考教育体制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发展教育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要始终摆在公共行政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公平,履行促进教育发展的职责。
怎样实施新一轮《行动计
·
划》?“新一轮《行动计划》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
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
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现三大任务,一是构建体系,就是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就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就是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
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这是贯穿于新一轮《行动计划》的一条主线。
一是巩固成果。
教育界要充分总结第一轮《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巩固我国92%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巩固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巩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已迈进“大众化”门槛的成果,巩固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成果;二是深化改革。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必须坚持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化。
要大力推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三是提高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
·
从严治教,强化管理。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改进质量评估体系,引导学校公平竞争。
四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要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没有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考虑教育自身的持续协调发展,更要考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行动计划》共分为十四部分周济介绍,新一轮《行动计划》共分为十四部分,共有五十条一万三千多字,包括两大战略重点、六项重大工程和六个重要举措。
首先,要突出两大战略重点,抓主要矛盾,制定关键措施。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是本届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将继续贯彻去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西部“两基攻坚”、中部“巩固提高”、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健全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
不久前,已经召开了西部“两基”攻坚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其他农村教育重点工作也将全面推进。
按照中央的决策,教育部还将集成各方面资源,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
·
学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同时,新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科技创新和高校社科繁荣计划。
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工作,使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显著提高,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其次,六项重大工程全面覆盖2007年前教育系统必须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深化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素质和艺术素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发展趋势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模式,采取与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相联系的“订单式”、“模块式”等培养模式。
加快培养大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三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巩固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我们要狠抓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保障机制等环节,五年一次的普通高校评估已经启动,初步效果很好。
四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
·
较好成效。
为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和系统化,教育部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框架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面向就业需求,深化教育系统内外的各项改革。
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门将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作出更大的努力。
六是“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推进教育创新和培育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也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育部门将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学校编制管理,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继续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
最后,六个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保证。
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包括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实施《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督导评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内容。
二是“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要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同时,注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多种形式地发展民办教育。
三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包括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做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和积极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等内容。
四是“改革和完善
·
教育投入体制”,包括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完善国家和社会助学制度,严格管理和提高效益等内容。
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高校“两课”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及行风建设等内容。
六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包括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支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促进东、中、西部之间的教育协调发展,研究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等内容。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一同出席。
记者招待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主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下一位!”会后,教育部部长周济被记者围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