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追鱼》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剧电影《追鱼》鉴赏
《追鱼》原是上海越剧院的保留剧目,1959年被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由越剧名角徐玉兰、王文娟主演。
它讲述的是一个穷书生和鲤鱼精的爱情故事。
一漫谈《追鱼》其人其事
书生张珍和丞相金宠之女牡丹早年订婚,不料世事无常,张珍亲亡家败,只得去投亲相府,争取攀作金龟婿。
但是无奈读书不行,始终未得功名。
迟迟没有金榜题名时,也迟迟没有洞房花烛夜——丞相对他冷眼相待,命他暂居后花园碧波潭畔草庐中读书,伺机退婚。
书生苦恼的很,每日在潭边唉声叹气。
幸有那深居碧波潭的鲤鱼精,见张珍纯朴敦厚,就变作牡丹小姐,去书房与他相会,感情日久弥深。
事情败露之后,经过真假对质、包公成全、丞相追击、天兵天将下界捉妖、假牡丹幸得观音大士慈悲搭救等冲突和苦难之后,最终鲤鱼精得以脱鳞成人,化作凡夫俗子与张珍永结同心。
人妖结合的故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在少数。
和《追鱼》剧情最相接近的莫过于《白蛇传》。
不同的是,张珍没有许仙那样的温良敦厚,医术超群,救苦救难——他就是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普通人,读书不能及第,瞌睡多而无能,只对着一潭清水顾影自怜,还嗔怨丞相一家嫌贫爱富、薄情寡义。
这样一个孱弱书生,到底有何可爱之处,在今人看来真是难以想见——可是碧波潭里那鲤鱼精却为了张珍借景抒情时吟出的一句“你那里凄凉水府,我这里寂寞书房。
我白衣你未成龙,我单身你可成双?”便以为他“多情而顾盼于我”,甘愿用尽功力变作牡丹小姐,上岸和书生共度良宵——鲤鱼精毕竟是水中的小生物,性情天真,也多少显得有点轻浮。
这渴望摆脱“凄凉水府”,渴望人世男女之欢的动机,比起白蛇为了报那救命之恩而下凡成亲来,明显相形见绌了;至于那个真牡丹,更是俗气(也真实)得淋漓尽致:既然你一无功名,二无才学,一穷二白,教我如何爱上你?所以,如果说《白蛇传》有着悲剧的深度和超越的意识,那《追鱼》便是俗世人生的原本复制,所有的角色都不伟大,都是玲珑剔透、彻头彻尾的小人物。
思想境界是上不去了,但《追鱼》也因此有了它不同于崇高文学的特有价值,它呈现了人生的一些真相,一些简单而又发人深思的真相:
因为一穷二白,书生得不到爱情,也做不成赘婿;
因为水府寂寞,鲤鱼也想做人,只羡鸳鸯不羡仙;
事业和爱情是相辅相成,没有事业,就莫要奢谈爱情,鲤鱼精毕竟只在这剧本里。
既然家道中落,何苦要攀附金枝,打肿脸充胖子?不如自己先打退堂鼓。
当鲤鱼精化作衣着素朴的农家妇,与张珍“比翼鸟齐飞翔,并蒂花儿齐开放”:糟糠夫妻金不换,这才是应有的结局。
……
既然《追鱼》的特点在于反映了赤裸裸的现实,那笔者不妨顺着现实一路分析下来。
(以下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在故事成型的那个时代,社会阶级中的阶级划分还比较明确,个人难以从某一阶级游走至另一阶级。
阶级体系仍然维持着相当稳定的阶级顺序和阶级划分形态,财富和权力分配不均。
像张珍这样,处于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不管个人的独特个性和才能而赋予的个人地位,如家族背景,继承的财富和地位等)和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个人经由努力而获致的社会地位)都很低的阶层,攀附相府,只能是做个赘疣,只有寄人篱下的份儿。
当然他有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愿望是好的。
但既然家道中落,唯一可以帮助张珍实现阶层流动的便是科举。
而张珍偏偏“难得一中”,瞌睡多多,那他的出头之日真的是遥遥无期了……所以和鲤鱼精私奔并结为连理是最合理的安排,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符合社会真实,虽然张珍最初并不是想和一个妖精变的良家妇女结婚,而是想抓住牡丹小姐的爱情,做丞相的乘龙快婿。
张珍想往上层社会流动,鲤鱼精未尝不想啊。
那水府确实凄凉,又没有良辰好景给她消受,更没有相公在身旁耳鬓厮磨……对于一条小鱼来讲,人间已经可比作天堂,何苦要成仙呢?(其实那是因为她没有体验过天堂生活,所以只是把人间当作至乐之境,就算要忍着剧痛脱鳞,也一定要变成人。
)所以她除了眷恋张珍的温情以外,更多的是那种潜在的、改变自己所处环境、向上流动的渴望,就如今天的中国青年一样,中大图书馆里这些拼命三郎一样。
假设这部《追鱼》一直演下去,必定能反映出更多的社会真实:小鱼变成了大嫂,整日对丈夫指指戳戳,骂他“不上进”,等等。
同样的规律作用于牡丹小姐,情况大抵如此:牡丹有自己的骄傲,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美貌才学都有一定的认同,父母娇惯她,她更娇惯自己,绝对不肯委身下嫁张珍的。
“你休嗟一介寒士家道贫,我看你定有锦绣好前程。
但愿得夫唱妇随常相叙,却比那玉堂金印胜十分。
”——假牡丹的这句话,真牡丹是说不出来的。
这到底是对是错呢?虽然牡丹小姐在舆论语境中是个非常世俗的女子,笔者认为,一定要牡丹爱上穷书生,不仅违背社会真实,也违背情感真实,是一种道德逼迫。
笔者不否认牡丹是嫌贫爱富,但我们也并没有权力要挟她一定要爱上穷书生。
在我看来,穷书生一无可爱之处,就算不是富家小姐,也爱不上他。
嫌贫爱富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穷书生恰好是穷书生,所以我们给这个表象贴了个标签叫作“嫌贫爱富”,用穷书生和娇小姐这个刻板印象去定义他们的人格、思想和行为,而忽略了穷书生和娇小姐作为男人和女人这个基本的角色。
如果没有感情,却非要理想主义地希望他们在一起,实现“社会公平”,那就是在感情世界里妄想一种共产主义。
这种希望对牡丹是不够人性化的。
因为好像每个有权有势的富人家儿女,都必须有点缺陷才行。
如果老天爷极端偏心眼儿没让她缺胳膊少眼睛,就一定要有一副“蛇蝎心肠”。
这其实是一种仇富心理在隐隐作祟。
《追鱼》的作者大概也不能免俗;这种希望对张珍来讲也未必是好事:不同的家庭背景、赘婿的家庭地位、错位的价值追求,只能为张珍铺垫更加抑郁的人生。
说到赘婿,他们确实好像吊在富人家闺房窗外一样,算是属于这一家的,又好像并不算,他们的处境非常尴尬——赘婿婚制是男子入妇家的一种婚姻形式,妇入夫家称娶,男落妇家则称赘。
赘婿婚制尽管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但由于男子出赘妇家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这无疑象征着出赘男子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低落。
“家
贫子壮者赘婚”,听起来就像是被包养和利用了。
怎么会有好生活呢?
不否认,就像张珍和鲤鱼精那样拥有向上流动的愿望是好的,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是我们要追求并实现的。
但笔者只是想强调,如果想用千金小姐从闺房的窗口放下来的爱情作绳索向上攀爬的话,一旦抓不住,或是对方松了手,便会摔得四分五裂,一败涂地。
对于下面的人,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像鲤鱼精那样得到观音的许可,受些苦难变成人,正正当当地从大门进入,爬楼梯走上去;二是安于楼下清苦而快乐的生活,不去费力气做那些比较难做的事。
这便是入世和出世、进与退的两种策略。
除此之外的歪门邪道,最好不要想,更不要做——如果不想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出悲剧的话。
关于鲤鱼精。
那个鲤鱼精,是我比较欣赏的角色。
其间不仅有文化上的偏爱,还有思想上的共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鲤鱼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
勤劳、善良、坚贞、吉祥。
鲤鱼精化作的假牡丹同样有着这些品质。
不仅如此,她懂得积极争取,化解危机,破釜沉舟,有舍有得,她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胆量,输得起,放得下。
为了成人,就算再煎熬再痛苦,也在所不惜。
相比之下,张珍就懦弱太多,牢骚也太多。
如果他也可以破釜沉舟,说不定一举中了状元,从阳关大道走进了丞相府,做了真正的乘龙快婿呢。
(当然,这样的话,故事就不会叫作《追鱼》了)
鲤鱼精聪明可爱,率真自然。
开场的自白一下就让人顿生好感:“蒙他多情,顾盼于我,他怜我水府凄凉,我慰他书房寂寞,有何不可?不免待我变做牡丹模样,前往一会便了。
……且把真身暂隐藏,变做牡丹俏模样;今晚鱼儿巧梳妆,做一个神女去会襄王。
”见那张珍瞌睡不醒,便用凉水泼他,待他醒了以后出去关门之时,俏皮地坐在他的位置上看书。
……和张珍初见相识以后,更是直截了当地“张郎呀,从此每晚二更后,我在前面花园等”,真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
无论是心思,情感,还是欲望,都表达得很坦率。
虽然前文说这是“境界不高”,但别有一番可爱的俗趣,泛出一种红彤彤的生气来。
再看那秀才……哎,总之,古时候的书生(起码在文学作品中),全不如女子来得清透可人,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不说也罢。
二作为一部越剧电影的《追鱼》
《追鱼》这部电影的成功,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它依托着一种美妙的、来自越剧的语言和音乐。
越剧19世纪末诞生于浙江嵊州,是江南第一大剧种,也是中国流传分布范围最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的文本诗意甚浓,曲调柔美哀怨,《追鱼》也不例外。
在越剧的文本结构里,唱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以景言情,明为写曲,实是用曲的形式写诗。
月夜,书馆一角,碧桃数株,下设石凳,潭水凝碧,微波荡漾。
书生唱道:“碧波潭微波荡漾,桂花金黄影横窗;空对此一轮明月,怎奈我百转愁肠。
”确确唱出了自己寂寞无主,吟诗弄曲消遣时光的无奈和凄凉;梅花开了,丞相金宠带着夫人女儿去赏花,青面獠牙的丞相张口唱道:“人事难移浪里沙,富贵荣华谁不夸?四野由他们多冻骨,我合家团聚赏梅花。
”真真是心肠狠毒,面目狰狞,用梅花的高洁衬托出一家人的冷漠和庸俗;还有偶尔几句白话似的唱词,听到心里也诗意盎然:“人家说神仙眷属只在书本上,哪知我荒郊野外有天堂。
”虽然越剧最初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大都演绎人性的善良、婚姻的美满、农作的快活、事业功名追求的乐趣等,唱词也是下里巴人的俗词俚语,但其发源地之朴素和题材的人性化决定了它始终不会沾染太多都市的浮华气和学究气,而是与江南的环境相依相从,先景后情,以景引情,让人觉得十分的贴心自然。
至于《追鱼》的音乐,和其他的越剧曲目一样,其乐性完全是江南的水乡乐性,其运声的吴侬软语与音乐的轻柔舒缓,都似江南的流水婉转流畅、亲切感人。
源起于江南小曲、民间乐曲和地方曲艺的越剧音乐,就像江南之水一样细腻委婉、优美柔情。
其曲调和唱腔也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与特
质。
从越剧唱腔的发展史来看,越剧唱腔属板腔体,在落地唱书时,曲调节奏单一,具民歌小调性质。
吸收湖州三跳曲调而为“呤嗄调”后,演变为“呤嗄北调”和“呤嗄南调”两种。
当时还从余姚滩簧中吸收了“断工调”和从杭州一带民歌中吸收了“钱塘调”以及“十字调”、“哀哀调”(又称“点红调”)等,这就造成了越剧唱腔既有缠绵婉转之声,也不乏慷慨铿锵之调,阳刚与
洒脱、奔放与委婉、深情与优美相融,呈现出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鲜明特色。
《追鱼》中的假包公几句“骂老黑,心太偏,枉被人,叫青天,嫌贫爱富你不责罚,情深义重不周全。
你只会乱挥斩妖剑,把是非弄得颠倒颠。
张龙赵虎一声唤,打道回转碧波间。
”竟唱出了京剧老生的气势呢,原是因为它吸收了余滩弹簧及绍剧、昆曲、京剧等剧种的曲调、曲牌、锣鼓而发展形成的,混合了其中很多音乐元素的。
《追鱼》的布景和演员的服饰,也成就了越剧的舞台效果。
由王文娟老师扮演的真假牡丹,在服装在配色上,突破了以往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更为淡雅、柔美、简洁、清新,符合柔和、平衡、细腻的江南人的心理特征与审美追求。
素绉缎,尼龙纱做的裙裾,无光纺做的水袖,加上演员的一招一式,立刻给人带来一种轻盈、飘逸和唯美的感觉。
总之,无论是人物、舞蹈、形体、服饰还是布景方面,《追鱼》都有江南那种扑面而来的诗意。
不管剧情如何,人物如何,人间如何,越剧艺术总是那颇让人喜爱的艺术,属于江南的、不朽的艺术:情景和谐,含而不露,诗情画意而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