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及答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1.下列各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B.白露横.江(横:充满)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C.今者薄.暮(薄:稀薄)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顾.而乐之(顾:环顾)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习题及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浪淘.尽()故垒.()羽扇纶.巾()还酹.江月()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淘:(2)雄姿英发..英发:(3)羽扇纶巾..纶巾:(4)故国..神游故国:(5)早生华发..华发: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5.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东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②苏轼③辛弃疾④李清照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④李清照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④李煜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阙,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以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7.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解析: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扣住词中“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
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
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完整版)《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完成1~5题。
1.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
比如,肖像描写、笑貌的描摹,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曾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许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的楷书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
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
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那么,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迹。
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不惜失衡乃至倾侧、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鲜明可感,而且在诗的内容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另外,在平正的楷书创作中,苏轼也尽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行云流水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 行云流水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悠然自得C. 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 天衣无缝恰如其分浑然天成泰然自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习题及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浪淘.尽()故垒.()羽扇纶.巾()还酹.江月()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淘:(2)雄姿英发..英发:(3)羽扇纶巾..纶巾:(4)故国..神游故国:(5)早生华发..华发: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5.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东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②苏轼③辛弃疾④李清照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④李清照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④李煜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阙,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以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7.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2.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写景特点: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
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描绘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的画面。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4.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5.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明确:周瑜形象特点:周瑜儒将风流,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手法: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翻译诗歌,理解含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9分)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B. “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 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
D. 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2.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
请从手法与作用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6分)三、名句默写。
(6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赤壁壮丽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在全词结构上具有过渡作用的两句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四、现代文阅读。
(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2.《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第2课时)班级姓名1.“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A.小乔初嫁了。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小乔……羽扇纶巾。
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完成1~5题。
1.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ﻫ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ﻫ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ﻫ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ﻫ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ﻫ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ﻫ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
比如,肖像描写、笑貌的描摹,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ﻫB.“大江”三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ﻫ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作铺垫。
ﻫ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己。
“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ﻫ5.词下阕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形象,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ﻫ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完成6~10题。
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辛弃疾运用孙权和刘裕两个英雄人物的典故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辛弃疾在词中为什么要提到“元嘉草草”这个历史事实?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在下阕描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ﻫ三、为增强校园文化气氛,某新建学校在广场上设置了许多雕像,其中有孔子、苏轼、辛弃疾等文化名人,请你仿照示例分别给他们每人写一句话,既概括其一生,又给人一定启发。
ﻫ示例:所选名人:孔子ﻫ所写一句话:至圣思想照亮万古长夜。
ﻫ(1)所选名人:苏轼所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ﻫ(2)所选名人:辛弃疾ﻫ所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ﻫ【素能综合检测】ﻫ一、积累运用ﻫ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ﻫA.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冲洗)ﻫB.早生华发(通“花”,花白的)C.烽火扬州路 (道路)D.赢得仓皇北顾(看)ﻫ2.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ﻫ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ﻫ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ﻫ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ﻫ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ﻫA.江山如画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ﻫ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ﻫ4.下列句子,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ﻫ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ﻫ5.名句默写。
(1)(2009•浙江高考)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__________2009•辽宁高考)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ﻫ(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 A(B项笺应读jiān;峭应读qiào。
C项砭应读biān。
D项称应读chèn。
) 2.D(份——分)3.B(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4.C(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5. 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6.C7.C(“卷”并非拟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