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专家点评■ 01 严小玲光的反射广东省惠州市惠阳高级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
教师设计并指导学生经历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完整的探究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
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语言准确、逻辑性较强,教态自然亲切,语速适中。
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准确。
教学中也充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情境,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使物理知识生活化,又使生活现象物理化。
教学过程还有一处亮点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完"光的反射定律"内容后,利用变魔术的方法自然流畅、富有趣味性地引出两种不同的反射,效果好且引人入胜,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另外,教师在备课中为学生创造了进行实验探究的可行性,准备了成功性较高的学生分组实验设备,并且完全是自制的,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减小了难度,实验效果好,可视性高。
教学建议及不足:整个教学过程大多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下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得很"顺利"。
教学无生成点,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讨论、交流、评估评价。
另外,教师对光污染进行大篇幅侧重介绍,不仅冲淡了本节《光的反射》的主题,也易造成学生对"光"的不好印象。
■ 02 吴聪毅光的反射福建省泉州市第十五中学二号选手所讲授的《光的反射》一课基本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以学生为本,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
教师精心设计了各教学环节,有效创设了物理情境,营造出了学习物理的氛围。
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始终用饱满的热情感染着学生,引领学生在物理世界游戏。
1.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步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案)12.1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课题 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二.新课教学1.能量演示: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
问: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
2.动能(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演示实验:图1-1A.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B.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
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
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演示实验:如右图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2)弹性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课堂总结作业教学反思课题12.1动能势能机械能(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案)电压表
初备再备四、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1)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的作用和电压的获得,知道电源的作用.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之间的变换.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值.4、使学生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和符号.5、记住并理解电压表的使用规则.6、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三、教学难点电压概念的理解、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四、教学方法媒体演示、学生分组科学探究、讲解、演示实验、讨论交流五、教学设计一、电压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教师从示教板上取下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亮,电路中没有电流.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2、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3、将装有水的U型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再向U型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打开止水钳,将会看到水从左管流向右管.利用投影幻灯机表现出连通器水流的动态过程,反映出这一过程中水位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到水位差(又叫水压)是使水定向流动形成水流的原因.4、现在,我们用一台抽水机不断地把水从乙处抽到甲处(课本图13-26),使甲处的水总比乙处的水位高,由于水管两端总保持一定的水压,于是水管内就有持续水流.5、电路中电流的形成,是由于电路两端存在着电压,而电源的作用就维持正负极有一定的电压。
6、电压的符号用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几种电压值,要求记住的电压值有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 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对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二、活动:学习使用电压表1、测量电压也要用专门的仪表叫电压表2、出示几种电压表表盘上标有字母V.3、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电压表,“-”是公用接线柱,“3”或“15”是“+”接线柱.当使用“-”和“3”接线柱时,从表盘的下排刻线读数,量程是多大?最小刻度值是多少?当使用“-”和“15”接线柱时,从表盘的上排刻度读数,量程是多大?最小刻度值是多少?4、利用投影进行电压表的读数练习5、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较零:检查电压表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进行较正并联: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使电流从标有“3”或“15”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精品教案(九年级物理)杠杆教案3
杠杆大纲要求: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知识点分解:1、杠杆的概念。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示意图。
4、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二、教具:计算机及其网络、课件、投影、激光手电、直尺。
三、教学重点:1、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难点:力臂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
他的话有道理吗?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人们在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有的机械很简单,例如钳子、剪子、螺丝刀、扳手等;有的机械比较复杂,例如:缝纫机,车床、印刷机、收割机、起重机等等。
复杂的机械是由许多元件、部件组成的,其中不少都是简单机械。
所以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从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开始学习(板书:一、杠杆的概念)。
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杠杆了:这是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的情景。
他们就是靠杠杆这一简单机械来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建造了世界奇迹——金字塔。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直尺和橡皮做一个简单的杠杆,来撬起你的文具盒(学生实验)。
根据刚才的实验,撬动石块我们首先需要什么?(学生回答)————撬杠。
将撬杠放在石块下;向下压撬杠,就可以撬动大石块了。
(同步动画演示)。
那么在这里使用的撬杠是具有什么特点棍呢?它必须是一根硬棒;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具体地说就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杠杆,比如跷跷板、小型抽水机的手柄。
它们都有一根硬棒,都是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
所以它们都是杠杆。
谁还能举出几个杠杆的例子?学生回答。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精品教案(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10.1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人
重点
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难点
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中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
引导学生
总结
谈感受
讲授新课
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在宏观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讨论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
猜想:与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有关。
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模型。
老师引导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建立模型
并上台展示
设计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老师指导学生实验得出结来自,并让学生完成表格。总结:
搜集资料得出结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建立模型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
老师总结整节课的程序。
学生讨论
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探究纳米材料
2.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拟人类比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历程的艰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凸透镜成像).doc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案(四)参赛选手:任欢箐参赛课题:凸透镜成像参赛单位:上海民办立达中学课堂教学设计任课教师: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任欢菁课题:凸透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
②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③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尤其在寻找像的过程中,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经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
难点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是上教版第四章第七节“凸透镜成像”,教材的第八、九节是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教案的设计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自主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首先,利用“东方明珠”电视塔创设探究情景,引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着,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的探究打下基础。
本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
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其中针对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适时适度进行点拨、引导。
为突破“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的难点,本课有以下改进和设计:1、发光物体由四个发光二极管排列而成,用红白两种颜色来区别像的倒正。
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有同样高度的格子;2、把光具座上的标尺做了适当的改进;3、用多媒体课件处理较多组的实验数据。
青年教师物理大赛高中教案
青年教师物理大赛高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1. 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平滑水平桌面、轻弹簧秤、小木块、细绳。
2. 实验笔记本。
教学过程:
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牛顿三大定律的内容,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演示:老师进行实验演示,将小木块绑在轻弹簧秤上,通过轻拉绳子来使小木块水
平匀速运动。
观察小木块的运动情况。
3. 实验分析:让学生讨论小木块的运动情况,并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的基本概念。
4.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小木块的运动情况,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5. 结果总结: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 拓展应用:通过实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7.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在实验设计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提出明确的假设和实验步骤,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加强巩固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精品教案(九年级物理)杠杆教案2
课题杠杆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的 1、理解杠杆的定义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3、会画杠杆的力臂4、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画法、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定义及画法教具自制投影胶片、羊角锤、铁钉、木板、模型抽水机、软管、学生分组实验用器材等教学方法讨论、实验相结合教学设想改变课本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示范)?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结果大力士没能完成任务。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问:怎么拔?老师故意用装泡沫柄的羊角锤学生会大声说;“不行,柄太软,要用硬木柄。
”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这时老师再请大家认为力气很小的女生按照刚才的方法操作,会发现女生很轻松的就把铁钉拔下。
二、新授其实生产、生活中经常借助一些机械来帮助人们完成许多工作,今天我们来学习最简单的机械.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再来看一下羊角锤工作特点,学生回答总结.1、硬.2、在力的作用下.3、绕某一点转动.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3.1 杠杆(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象刚才手撬羊角锤的力,手按长木板的力都是使杠杆转动的力,我叫把这种力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用字母F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用字母F2表示.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让学生按下图分别操作图 1 图 2(1)、分别按图1三个位置沿图示方向向下施力使杠杆静止。
问:三次施加力的大小是否一样?答:不一样(大小关系能回答出来)这说明要使杠杆保持这种状态,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会回答跟作用点和支点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大,力越大。
【初中物理】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难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
教学方法
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 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
把物理融入到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激光手电,平面镜、自制光源、实验报告一份、自制反射仪
呢?怎样才能更好的描述呢?
题的方法
创新,是帮助
你能通过光反射的路径把它们
学生尽快步入
找出来吗? 实验探究内容: 光的反射规
律 1)探究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
自主性学习轨 道 的极好 途 径。
教学 环节
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探 10 分 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学生讨论、设计 让学生深切地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光的反射》教 学设计
设计者: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物理科组
严小玲
课题 沪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学生 分析
这节课之前, 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 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学生自己总结得
学
3 分钟
通过黑板光路讲述光线从
出光的反射规律
光路是
AO 入射,它将从 OB 反射,如
可逆的 内
果光线从 BO 入射,根据光的反 射定律它将从哪个方向反射出 来,老师演示实验。
那你们能用手中的器材做
学生讨论并举手 回答
让学生动脑思 考,把所学的 光学知识联系
第四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授课录
第四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授课录第四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授课录【正文】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呈现我的物理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的物理教师,我一直在追求着如何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物理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本次比赛中,我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准备,向大家展示了我的物理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在本次的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2. 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 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和公式。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物理定律的成立性。
二、教学内容本次活动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分析方法。
2. 运动的描述方法(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和公式。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本节课程开始时,我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和图片,引导学生们了解物理世界的种种奇妙。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讲解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时,我通过简单的实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们能够轻松理解这些知识点。
同时,我也让学生们在黑板上画图,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在讲解完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以便更好地加深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思考在讲解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和公式时,我不仅给出具体的公式,还通过图片和实际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在课外时间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验证这些物理定律的成立性。
(五)总结与反思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解,更要注重实践、创新和思考。
我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能够激发同学们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实践能力。
全国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全国初中物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能解释一些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运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折射现象。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折射有关的现象,如: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彩虹、海市蜃楼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讲解折射定律:根据实验结果,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涵。
4. 应用折射定律: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一些与折射有关的现象,如:眼镜的原理、光纤通信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折射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授课录
第四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授课录尊敬的评委、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中学的物理教师,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分享我在第四届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的授课录。
我的授课主题是《力的作用与平衡》,希望通过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篮球比足球的重量要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学生能够回顾力的概念,并思考物体的重量与力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讲解部分在这一部分,我对力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讲解。
首先,我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了力的作用方式,如推力、拉力等。
然后,我引入了牛顿第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通过实例分析,我让学生明白了力的概念与力的作用之间的联系。
三、平衡条件部分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力的平衡条件。
我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天平的使用等,向学生展示了力的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我让学生理解了力的合成、力的分解,以及力矩的概念。
并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案例分析部分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我讲解了如何利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个简单的力学问题:如何用绳子拉起一个悬挂在悬崖边缘的人。
通过具体的计算过程,我让学生明白了力的平衡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五、课堂互动部分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总结部分在课堂的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我强调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以及力的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反射光呢?
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
用激光手电射向镜面用泡沫板靠近问,泡沫板上有什么?为什么会有一个光斑呢?你们看到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了吗?那么你能用桌上的仪器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吗?
利用光的反射传播路径依次讲述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反射面、入射角、反射角。
学习了这么久,老师来给大家玩个魔术。一张清晰的动画投影在盖住平面镜的白布上,正当学生欣赏时忽然拉开白布露出镜子,一下子动画不见了?为什么白布可以呈现出米老鼠而平面镜不可以呢?
大家摸摸自己的衣服和镜面有什么不同?光线入射到光滑的表面和粗糙的表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用三个自制光源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课件展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
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教学
环节
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内
容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0分钟
3分钟
5分钟
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2)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
3)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动脑思考,把所学的光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更多有关光反射的知识
有利学生自己从这过程中得出光路可逆
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教学
环节
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内
容
小组
讨论
光污染
课堂
练习
总结
布置
作业
4分钟
4分钟
2分钟
2分钟
利用光路分别讲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观察物体方向的特点。
学生讨论、设计并开始实验。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并实验。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
学生非常惊讶,激起兴趣,并能积极思考
学生很容易想到反射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
学生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如果老师转动一下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的方向会变吗?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呢?光在反射有没有什么特点和可遵循的规律呢?怎样才能更好的描述呢?你能通过光反射的路径把它们找出来吗?
实验探究内容:光的反射规律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学生疑惑,并试图找礼物
学生兴趣更高,并想办法完成。学生能选择平面镜,总结出平面镜能反射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学
分析
和
处理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
把物理融入到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教具
激光手电,平面镜、自制光源、实验报告一份、自制反射仪
教学
环节
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
学
内
容
引入
课题
新课
学习
光的
反射
规律
猜想
3分钟
4分钟
3分钟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要送给大胆聪明的学生,大家看到讲台上有礼物吗?老师把它藏在讲台的后面,谁能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让班上的同学都看到礼物。
学生回答问题,并猜想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利用提供的仪器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
学生学习新的物理概念
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举趣,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
一步步向学生提问,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
通过光路的显示有利于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认识和探究
那么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规律吗?
为了加深理解,小组讨论:
1、老鼠怎么“不见”了?2、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吗?
(课件展示:室外光污染与室内光污染)如果你家的房子要装修,利用这节课学的知识,你会给爸爸妈妈提什么建议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光的反射)(一)
参赛选手: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课题
沪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学生
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4)其它。
填写好探究结果,老师并巡回指导。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课件展示光的反射规律)老师并进行总结。
通过黑板光路讲述光线从AO入射,它将从OB反射,如果光线从BO入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它将从哪个方向反射出来,老师演示实验。
那你们能用手中的器材做个光路可逆的实验吗?你用平面镜看同桌的眼睛,同桌可以看到你吗?
课堂练习,老师指导,课件展示有关这节课的相关习题,并指导学生完成。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作业:
1、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造人工白昼实验的相关资料。
2、用玻璃建楼房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些利与弊?
学生总结得出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