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进展(1)

合集下载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治新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诊断技术的进步1、影像学检查:随着乳腺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等,乳腺癌的检出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中,MRI能够提供乳腺组织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有助于发现多灶性乳腺癌,对于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乳腺癌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2、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杂交技术、基因测序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病理诊断更加准确和精细。

例如,通过检测ER、PR、HER2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3、液体活检:这是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或循环肿瘤细胞等,可以实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二、治疗方法的进步1、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患者的基因突变,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可能。

例如,针对HER2阳性患者,可以选择针对HER2的靶向药物;针对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选择PARP抑制剂等。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在乳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等的应用,能够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精准手术: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乳房保留手术(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手术等的应用,使得乳腺癌手术更加精准和微创。

同时,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等方法,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4、综合治疗:乳腺癌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手术切除发展到了综合治疗。

在综合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分子分型等因素,制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使得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预防和筛查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肥胖等,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推动了新一代治疗策略的出现。

本文将针对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基因突变是导致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经证实 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其他多个基因如 TP53、PTEN、PIK3CA 也参与了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关键过程。

2. 雌激素受体 (ER) 在乳腺癌中的作用ER 是一个关键转录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调控维持正常细胞功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ER 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研究人员通过激活或抑制ER 信号通路来治疗 ER 阳性乳腺癌,例如使用雌激素拮抗剂如 tamoxifen。

3. HER2 与乳腺癌的关系HER2 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存活等重要功能。

在某些乳腺癌患者中,HER2 基因过度表达,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强。

靶向 HER2 的药物如 Herceptin 已经成为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的重要选择。

4. 转移与肿瘤微环境转移是乳腺癌最致命的特征之一。

肿瘤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机制来实现转移。

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腺癌治疗进展1. 外科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可以选择乳房保留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减少了对患者身体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用于乳腺癌手术后进行局部控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现代放疗技术的引入,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和强度调控放射治疗 (IMRT),使得剂量分布更加精确,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治疗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治疗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治疗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治疗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造成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越来越受到重视。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并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存活率。

一、乳腺癌的分子分型1.1 乳腺癌的分子特征1.2 分子分型的意义和目的1.3 目前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分类体系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方法和技术2.1 免疫组织化学(IHC)分型2.2 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e)分析2.3 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异常检测2.4 分子影像学在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三、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治疗策略3.1 分子分型与内分泌治疗3.1.1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3.1.2 HER2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3.2 分子分型与化疗3.2.1 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化疗3.2.2 新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3.3 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3.3.1 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3.3.2 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四、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展望4.1 分子分型在乳腺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4.2 分子分型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4.3 分子分型技术的不足和发展方向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研究论文2、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3、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图片和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分子:指化学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组成。

2、基因:存在于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单位,决定了生物体的特性和功能。

3、染色体:细胞核中存在的质粒结构,携带了基因的遗传信息。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分子水平上以基因表达谱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可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对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文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由来、各亚型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81-02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许多研究表明,乳腺癌作为高度异质性的疾病。

随着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最近几年来,乳腺癌诊断水平的提高和对乳腺癌的重视,使得很大一部分乳腺癌患者都得到了早期的治疗和诊断,但是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术后的转移和复发。

所以,早期预测乳腺癌患者肿瘤转移和复发的趋势,对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优化治疗方案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其预后、对治疗的反应以及转移途径都各不相同[1]。

1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的由来200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erou等[4]最先用8102个基因的cDNA芯片,以乳腺导管腔上皮细胞、基底细胞以及其他肿瘤细胞系作为对照,对乳腺癌标本进行检测,并在筛选出456个内在固有基因亚群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5],将乳腺癌分为4个亚型,包括:管腔型、基底细胞样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型和正常乳腺样型。

2003年,Sorlie等[6]又将管腔型分为A型和B型。

这5种分子类型除正常乳腺样型认为更可能是存在于标本中的正常乳腺组织的污染所致外,其他4种类型在之后大量的临床研究中,证实了它们在预后和治疗反应等方面的特异性,而受到越来越广泛认可[7]。

由于基因芯片技术需要新鲜组织检测,操作过程复杂、费用昂贵,目前只适用于实验室,临床常规应用受到限制[8]。

乳腺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乳腺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 0 2 4—0 ; 回 日期 :0 2—0 —1 。 2 0 —0 1修 20 7 5

作者 简介 : 王凝 芳 (9 0 , , 连人 , 治 医师 , 士 。 1 7 一) 女 大 主 硕
维普资讯
26 2
大 连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中图分 类号 : 7 7 9 R 3 .
文献标 识码 : B
乳腺癌是 妇女最 常见 的恶性 肿瘤之 一 。在欧美
是多种 癌基 因表达 失常 或协 同作用昕 致 。
1 肿瘤 转移 基 因
等 国 占女性恶性 肿瘤 的第一 位 ; 我 国 , 在 乳腺 癌年发 病率 已呈 逐 年 上 升 趋 势l 。乳 腺 癌 严 重 威 胁 妇 女 L 1 j
生命 , 几十年来 虽然早 期诊 断和治 疗措 施得 以改善 , 但 未能减少乳 腺癌 的死 亡 率 ; 主要 原 因是 5 %的 其 0 病 人治疗后 出现复发 转移 。 因此 对肿瘤 的复 发转移
R s 因 家族 有 H —rs K—rs N—rs一 a基 a、 a和 a, 般文 献 认 为 K—rs N —rs与 乳 腺 癌 关 系 不 大 。 a、 a Ra 基 因家族 的产 物 是 p 1蛋 白, 是 控 制 细 0 2 0 10 6 6 2 0 )3~0 2 —0 25 3
乳腺癌转移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王凝 芳 , 荣 宇 赵
(. 1 大连 医科 大 学 第 一 临床 学 院 , 宁 大 连 辽 l6 1 ) 10 1
关 键 词 : 腺 癌 ; 移 ;基 因 乳 转
细胞外 I 型胶 原 蛋 白的 降解 , 而 介 导 肿 瘤 细 胞 V 从
的浸润转 移[ 目前 比较 肯定 的是 C 4 v 。 D 4 6表 达与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机制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机制

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机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以发生在男性身上。

它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展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的调控。

一、乳腺癌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乳腺癌来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

在乳腺组织中,乳腺上皮细胞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当这些细胞发生遗传或环境等因素的突变时,它们可能会开始异常增殖和分化,并逐渐形成肿瘤。

乳腺癌的细胞增殖能力是其恶性特征之一。

正常情况下,细胞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生长因子和抑癌基因等。

然而,在乳腺癌中,这些调控机制失去了平衡,导致了细胞无限增殖的能力。

同时,乳腺癌细胞还具有癌细胞特有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这使得病情更加复杂和危险。

乳腺癌的细胞分化也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乳腺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分化,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功能越成熟。

然而,在乳腺癌中,这种分化过程受到了干扰,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表现为细胞形态的混乱和功能的失调。

二、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分子机制的改变。

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其中,BRCA1、BRCA2是最为典型的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会导致DNA修复能力降低,增加细胞遭受损害的风险,从而增加乳腺癌的患病率。

此外,乳腺癌细胞中还存在许多其他基因的异常表达,例如HER2基因的扩增,以及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异常表达。

乳腺癌的发生还涉及到一系列信号通路的改变。

例如,PI3K/AKT 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并抑制细胞凋亡。

其异常激活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耐药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乳腺癌的肿瘤微环境也对其分子机制有重要影响。

肿瘤微环境包括间质细胞、免疫细胞和血管等。

这些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组织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乳腺癌的发展过程,并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乳腺癌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多个基因和分子通路的异常改变。

其中,一些关键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基因缺失、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蛋白质表达异常等。

基因突变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BRCA1 和 BRCA2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TP53 基因的突变在乳腺癌中也较为常见,其突变可能导致细胞的生长和凋亡调控失衡,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基因扩增也是乳腺癌中常见的分子事件。

HER2 基因的扩增是乳腺癌中一个重要的分子特征,约 15% 20% 的乳腺癌患者存在 HER2 基因扩增。

HER2 基因扩增会导致 HER2 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相关。

针对 HER2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

基因缺失在乳腺癌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PTEN 基因的缺失在乳腺癌中较为常见,其缺失可能导致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转移。

表观遗传学改变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DNA 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乳腺癌中,一些抑癌基因如RASSF1A 等的启动子区域常发生高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沉默,促进肿瘤的发生。

组蛋白修饰也是表观遗传学改变的重要形式,如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的异常,可能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

蛋白质表达异常在乳腺癌中也非常普遍。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状态是乳腺癌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ER 和PR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常对内分泌治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

乳腺癌诊治的进展

乳腺癌诊治的进展
增 生 组 织 ;反 义 端 粒 酶 寡 核 苷 酸 片 段 可 抑 制 乳 腺 癌 细 胞 株 的 端 粒 酶 活 性 . 粒 酶 作 为乳 腺 癌 治 疗 的 新 靶 点 , 有 应 用 前 景 。 端 具
1 N F— .2 KB( cea a t ppa B) nu l rf c orka
近 年 认 识 到 很 多 肿 瘤 中 N —B 的 基 础 表 达 和 活 化 水 平 都 F
乳 腺 癌 的 早 期 诊 断 和 了解 其 生 物 行 为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
2 2 微 转 移 灶 检 查 .
增 高 . 在 参 与 癌 变 中不 仅 与 细 胞 的 生 长 、 殖 有 关 . 重 要 的 它 增 更
1 3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 ( . VEGF)
维普资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春
生! 旦笙 ! 塑 查笙
呈! 壁
!! g ! : : 兰 _ 旦 ! !: ! ! : 望_ 兰


29 - 3
【 文章 编 号 】 1 0 - 4 4 2 0 ) 5 0 9 — 2 0 7 9 2 (0 2 0 — 2 3 0
是 对 凋 亡 的 影 响 。实 验 表 明 . — B在 乳 腺 癌 的 发 生 、 展 中 NF 发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 R 阴性 的 乳 腺 癌 组 织 中 N - B D A 结 合 活 性 E F ̄ N
鉴 于乳 腺 癌 来 源 于 上 皮 细 胞 . 用 免 疫 组 化 法 、 T P R技 采 R -C 术 ( -6为 引 物 ) 测 细 胞 内 上 皮 膜 抗 原 和 角 蛋 白的 阳性 表 达 . K1 检 使乳腺癌在淋巴结 、 髓 、 周血中微转移的诊断成为可能。 骨 外

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

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

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生率一直在增长。

近年来,人类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包括疾病的基因、信号通路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本文就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

1. 基因与人类乳腺癌研究表明,乳腺癌是一种具有很高的遗传性的肿瘤。

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基因的改变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据悉,BRCA1和BRCA2基因是人类乳腺癌中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可达到80%以上。

因此,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另外,在人类乳腺癌中,还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关键基因,如PIK3CA、TP53和ERBB2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2. 信号通路与人类乳腺癌除了基因突变外,人类乳腺癌的发生还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

P1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人类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个信号通路能够调节肿瘤细胞的生存、增殖和转移等过程。

与此同时,ER(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也是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它被认为是针对ER阳性的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还有其他很多信号通路,如Wn t/β-catenin、Notch等,都参与了人类乳腺癌的发生和进展。

这些信号通路的研究与治疗策略制定密切相关。

3. 治疗手段与人类乳腺癌近年来,治疗人类乳腺癌的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靶向治疗等都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其中,靶向治疗的进展最为显著。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标记分子或关键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如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可采用靶向HER2的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手段已经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之一。

此外,免疫治疗也是目前人类乳腺癌治疗的前沿领域之一。

在某些患者中,通过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产生远期致死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总之,人类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涉及了基因、信号通路以及治疗手段等多个方面。

乳腺癌分子生物学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分子生物学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醇受体等, 但凭借这些指标做 出的判断并不十分全
面、 准确 , 此 人们 一直 在 寻找其 它相 关性 更强 的预 后 指标 … 本 文综 述新 近研究 的若 干重要 指标 。 1,
面可 以获得充分的营养而迅速增殖 , 另~方面也容
易通 过血 管 内皮 细 胞进 入 血 流 从 而 发 生 远处 转 移 。
是一种 碱 性可 分 泌 的肝 素 结 合 蛋 白 , 编 码 基 因位 其 于 62 . p 13由 8 外 显子 构成 , 个 由于 m N R A不 同 的剪
切 形式 , 形成 5种 不 同 的 V G ,V G E F E F通 过 二 硫 键
5 岁妇女的首要死亡原 因, 9 准确判断乳腺癌预后 对 治疗有 重要 意 义 。因此乳腺 癌 预后 已成 为临床 医
皮 吸 收 的 影 响 . 四 军 医 大 学 学 报 ,04 2 (0 :5 第 20 ,5 1)98~90 6
1 』 巍, 0 三 杜松洁 , 王乃功 人参皂 计 R l和 1 b 对幼小 鼠性腺 和 副性腺的影响 . 中药药理 与临床 ,19 ,5 1 :0 1 99 1( ) 12 1 1 沈志强 , 1 吴蓝鸥 , 雷伟 亚 , 人参皂苷 S l 等. g 对中性粒细胞 血小 板之间粘附的影响 . 中草药 ,023 () 18 4 20 ,3 2 :3 ~10
研究 . 吉林 大 学学 报 ( 医学 版 )20 ,9 1 :5 8 ,032 ()2 ~2
2 徐 世 国. 麦注 射 液临床 应 用. 1 参 中华现 代 中西 医杂 志 ,0 5 3 20 ,
(3 : 1 1 13 1 ) 18 ~1 8
1 金建生 , 5 赵朝晖 , 陈晓春 , 人参皂苷 1 等. 抗衰老作用 可能 卜改 j

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

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

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了解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一、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乳腺癌是乳腺组织内发生的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或乳腺小叶内的上皮细胞。

根据组织学特征,乳腺癌可分为非浸润性和浸润性两种类型。

非浸润性乳腺癌,也称为原位癌,起源于导管内乳头状或不典型增生,细胞恶性程度较低,未侵犯基底膜。

原位癌虽然尚未扩散至邻近组织,但在未得到适当治疗下,仍有可能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

浸润性乳腺癌是指癌细胞侵犯乳腺导管、小叶或乳腺间质,并且可以扩散至邻近淋巴结或其他器官。

根据组织学类型,浸润性乳腺癌可分为多种不同亚型,如导管癌、小叶癌和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等。

在病理学检查中,除了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常规指标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重要的特征,如肿瘤组织的分级、核分裂指数,以及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的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E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二、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分子信号通路的异常调节,其中一些变化与乳腺癌的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1.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约70%的乳腺癌患者都会表达ER和PR,这些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息息相关。

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HER2是一个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分子。

HER2过表达可引发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异常激活,因此成为了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

通过HER2的高效抑制,可以显著改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3.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除了上述分子标志物外,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发现了一些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相关的关键事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乳腺癌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途径,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乳腺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肿瘤抑制基因与促癌基因、信号通路调控以及靶向治疗等。

一、肿瘤抑制基因与促癌基因乳腺癌的发生与体内多个基因异常有关。

其中,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和促癌基因激活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1. 肿瘤抑制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是维持正常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的关键因素,其功能损失会导致细胞无限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在乳腺癌中,BRCA1和BRCA2等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被广泛认可。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DNA修复能力降低,增加细胞发生突变的风险。

此外,其他一些肿瘤抑制基因如TP53、PTEN、CDH1等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乳腺癌的形成机制,并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2. 促癌基因相对于肿瘤抑制基因,促癌基因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HER2和EGFR是最典型的促癌基因,它们通过过度表达引发细胞无限增殖和侵袭性扩散。

HER2于20%乳腺癌患者中表达高水平,并与预后密切相关。

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陆续揭示了很多新的促癌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这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信号通路调控信号通路调控在乳腺癌分子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或失活都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一个调节细胞增殖和存活的关键通路。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乳腺癌中,这一通路异常激活是非常常见的。

白嵩据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与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这一信号通路进行靶向治疗已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2.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许多细胞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正常乳腺发育。

乳腺癌肝脏转移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肝脏转移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的 HER2+乳 腺 癌 细 胞 表 达 CD44+/CD24- 。 部 分 转 移 相 关 基因及蛋白如脂肪酸结合 蛋 白-7(FABP-7)在 基 底 样 乳 腺 癌 亚 型细胞明 显 高 表 达,基 底 样 乳 腺 癌 亚 型 肿 瘤 细 胞 核 因 子-κB (NF-κB)明显 高 表 达,并 且 NF-κB 的 激 活 依 赖 于 其 诱 导 激 酶 (NIK)的表达。上述改 变 形 成 了 基 底 样 乳 腺 癌 细 胞 特 有 的 基 因及蛋白表达,从而决定了乳腺癌肿瘤细胞与其他亚型的不 同 侵袭转移特性。临床分析发现,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转移 部 位多发生于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肝脏、肺和脑转移,而很 少 出现其他乳腺癌最常见的骨转移。乳腺癌不同亚型的基因表 型决定不同的肿瘤细胞生长及侵袭转移,可能影响肿瘤细胞 转 移过 程 中 靶 器 官 的 选 择 。Koo 等[6]通 过 对 比 分 析 乳 腺 癌 不 同 器官转移患者发现不同免疫表型的乳腺癌细胞表现不同的靶 器官转移的选择性,在乳腺癌肝脏 转 移 患 者 中 约 75.0% 为 ER +或 PR+/HER2+表型,提示不同 亚 型 的 乳 腺 癌 转 移 存 在 明 显的器官特异性。ER+ 或 PR+/HER2+ 表 型 的 乳 腺 癌 亚 型 易出现肝脏转 移,但 ER+ 或 PR+/HER2+ 表 型 的 乳 腺 癌 亚 型肝脏转移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 趋 化 因 子 及 其 受 体
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是基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 以 肿 瘤 细 胞 分 子 水 平 表 达 差 异 为 基 础 ,通 过 综 合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技术,将乳腺癌分为 若 干 亚 型。 有 研 究 者 于 2000 年 首 先 对 乳 腺癌的基因表达进行研 究,并 提 出 了 乳 腺 癌 的 分 子 分 型,该 研 究 发 现 肿 瘤 细 胞 的 基 因 表 型 存 在 相 对 亚 型 ,不 同 乳 腺 癌 患 者 的 肿 瘤 细 胞 基 因 表 达 存 在 着 明 显 差 异 ,不 同 基 因 表 型 的 患 者 预 后 明显不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乳腺癌分子分型有 了 进一步的发展和 丰 富 。 近 期 Navin 等[1]对 比 分 析 两 个 乳 腺 癌 的 种 群 结 构 ,利 用 肿 瘤 单 细 胞 测 序 方 法 研 究 肿 瘤 细 胞 进 展 渐 进 模型时发现转移至肝脏的乳腺癌肿瘤细胞在基因型上非常接 近,同属一个亚群,并且 这 些 乳 腺 癌 肝 脏 转 移 瘤 中 不 同 亚 群 肿 瘤 细 胞 并 没 有 混 合 在 一 起 ,该 研 究 进 一 步 提 示 乳 腺 癌 存 在 不 同 的分子亚型。目前,较为认同的乳腺癌基本分子分型是5种 亚 型分类法,即 Luminal A 型[ER+和(或)PR+,HER2-]、Lu- minal B 型[ER+和(或)PR+,HER2+]、HER2过表达型(ER - ,PR- ,HER2+ )、基 底 细 胞 样 (basa1-1ike)型 (ER- ,PR- , HER2-)及正常乳腺样型。由于 各 亚 型 乳 腺 癌 的 生 物 学 本 质 不同,其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基底 细 胞样型乳腺癌相对易出现肝脏转移、预后较差。研究发现不 同 亚 型 的 乳 腺 癌 转 移 表 现 一 定 的 器 官 选 择 性 ,基 底 样 细 胞 乳 腺 癌 易出现肝、脑、肺 转 移 和 远 处 淋 巴 结 转 移,但 少 出 现 骨 转 移, HER2高 表 达 者 易 出 现 肝 脏 、脑 、肺 转 移 。 [2-3]

乳腺癌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的研究进展反义寡核苷酸技术(ASODN)作为一种新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及新型药物受到医疗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反义药物作为抗肿瘤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1 反义寡核苷酸的作用机理简介1.1反义寡核苷酸是在体外人工合成的能与体内某RNA或DNA序列互补结合的短序列单链DNA。

它可以作为反义药物与细胞内特异的靶序列互补,从而抑制基因表达。

该技术的作用原理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发挥作用:(1)ASODN与DNA结合,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它通过在DNA结合蛋白的识别点处与DNA双螺旋结合形成三螺旋,阻止基因的转录和复制。

(2) ASODN可影响真核生物mRNA核内加工的步骤,如5’端加帽结构、3’端加polyA及剪接的过程,从而抑制了mRNA的成熟过程。

(3)ASODN与目标mRNA特异性碱基互补结合,阻断RNA加工、成熟,阻止核糖体与起始因子的结合,影响核糖体沿mRNA移动,从而阻止翻译。

1.2天然的ASODN能够很快被在细胞内存有的大量的核酸外切酶和核酸内切酶降解。

因此,ASODN必须要经过修饰才能在体内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硫代修饰之后的ASODN稳定,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并容易大批量人工合成来应用于临床的研究。

所以,目前硫代磷酸型的ASODN已应用于各个水平的研究领域中。

1.3反义寡核苷酸在乳腺癌的治疗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诱导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降低乳腺癌的多药耐药性来实现。

1.4反义基因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由于DNA序列在一般情况下是单拷贝,而mRNA是多拷贝,因此ASODN相比于反义RNA只需少量的ODN与DNA靶序列结合,就可以具有很强的抑制效果。

它治疗乳腺癌特异性高,副作用少,与化疗、放疗和靶向药物结合有协同作用,并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2 针对主要的进入临床前试验的致乳腺癌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的研究理论上认为任何致乳腺癌基因都可以成为ASODN的作用靶点,目前主要以细胞凋亡抑制基因、乳腺癌转移和血管生成基因、生长因子及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等作为常用的分子靶点。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与许多分子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增加对该疾病的了解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参考。

1. 乳腺癌的基因突变乳腺癌的遗传变异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个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BRCA1和BRCA2基因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这两个基因编码了参与DNA修复的蛋白质,其突变会导致DNA修复功能的丧失,促进乳腺癌的发生。

此外,PIK3CA基因的突变也是乳腺癌中常见的遗传变异,其突变会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生存。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增加了个体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2. 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关系雌激素在乳腺癌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雌激素受体(ER)是乳腺细胞中的一种受体蛋白,能够结合雌激素并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

研究发现,大约70%的乳腺癌患者具有ER阳性(即ER表达增加)的肿瘤类型。

ER阳性乳腺癌对于雌激素的依赖性使得抗雌激素治疗成为乳腺癌的重要策略之一。

此外,ER与其他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等)的相互作用也在乳腺癌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3. 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除了基因突变,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也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TP53基因是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突变或功能丧失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TP53基因编码的蛋白(p53)在DNA损伤情况下能够调节细胞周期和DNA修复,保护细胞不受异常细胞增殖的影响。

然而,当TP53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丧失时,细胞容易失去对DNA损伤的正常应答,从而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4. 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乳腺癌干细胞(BCSCs)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群体。

BCSCs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且能够分化成具有肿瘤性质的细胞类型。

研究发现,BCSCs的存在与乳腺癌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现状,探讨各种分子分型的特点、临床意义以及治疗策略,以期为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型、基于蛋白质表达的分型以及基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的分型等。

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各种分子分型的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乳腺癌等。

我们还将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的关系,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和预后情况。

本文将对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新型分子标记物的发现、精准治疗策略的研发以及多组学整合分析等方向的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分子分型将在提高诊断准确率、指导治疗决策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是近年来乳腺癌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它基于乳腺癌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特征,将乳腺癌分为多种不同的亚型,从而为我们理解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目前,乳腺癌的主要分子分型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等。

Luminal A型乳腺癌通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且具有较高的预后,其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和化疗。

Luminal B型乳腺癌也表达ER和/或PR,但其基因表达谱和预后与Luminal A型有所不同,可能需要更为强烈的治疗手段。

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特征是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过表达,这类乳腺癌通常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较差的预后。

BRCA1分子生物学特性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BRCA1分子生物学特性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BRCA1分子生物学特性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改变。

BRCA1是一个抑癌基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它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DNA损伤修复、细胞生长与凋亡及转录活化与抑制等多种生物学途径都起重要作用。

但目前有研究表明它的异变并不直接导致肿瘤的发生,而是通过造成基因不稳定性,使细胞处于高风险的恶化边缘。

1 BRCA1基本构成及其相关功能BRCA1基因定位于人体第17号染色体上,具有24个外显子,编码一个具有1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

氨基末端的环指结构以及羧基末端的两个BRCT功能区是存在于多种蛋白中的保守功能区。

除此之外,未见这与其他蛋白同源。

多数与肿瘤相关的点均发生在这两个保守的功能区内。

其中的环状结构是保守的半胱氨酸和组氨酸残基组成的锌指结构,它介导蛋白与蛋白和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2]。

这个结构还负责BRCA1的同源二聚体及BRCA1与bard1(BRCA1 associated ringfinger domain)异源二聚体的形成。

在细胞中>75%的BRCA1以bard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有实验证明,在DNA损伤的情况下,该二聚体有泛蛋白E3连接酶的功能,介导RNA聚合酶的大亚单位的降解[3]。

BRCT功能区由85~95个氨基酸组成, 中心部分是保守的疏水氨基酸。

此功能区普遍存在于DNA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蛋白之中。

BRCA1中多数与肿瘤相关的突变均可导致BRCT功能缺失,可见此功能区的重要性。

BRCT中多个带负电的残基jo 显示其有转录调节功能。

因为在真核细胞转录因子中,这种高度酸性区域通常与转录激活相关[4]。

2 BRCA1异变与遗传不稳定性目前已发现的BRCA1的突变超过500种。

通过对BRCA1相关性乳腺癌的研究发现,与不携带BRCA1突变的乳腺癌相比,前者常含有更多的非整倍体。

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

乳腺癌的研究历史和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欧美国家,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30%。

20世纪末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人诊断为乳腺癌,而有40万人死于该病。

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乳腺癌发病率已经上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或第二位,死亡率占第四位或第五位,成为妇女健康的最大威胁。

人类的乳腺是一个哺乳器官。

早在公元3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描述了乳腺肿瘤。

其后,从中世纪到现代,希腊和罗马医生先后对乳腺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其中包括Cooper、Le-Wison、Ackerknecht、Power、Mansfield和De-Moulin等,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医生引证他们的资料。

手术虽然是乳腺癌的最早治疗方法,然而,在古埃及,人们发现某些乳腺癌在术后反而发展更快,因而并不赞同手术。

Edwin Smith 手术文稿是一本公元前3000-2500年古埃及时代的文稿,该文稿描述了8例乳腺癌或溃疡,仅提到对1例乳腺癌患者使用火棒烧灼治疗,并认为对乳腺癌没有治疗方法。

公元前1600-1500年的Ebers文稿则未提及乳腺癌的治疗。

公元前2000年,印度学者记录了用手术摘除、烧灼、砷化物治疗乳腺癌。

公元前460-375年,希腊著名内科医生Hippocrates对1例乳腺癌乳头溢液进行了详细描述。

Hippocrates认为,“除非隐匿性癌,否则不应采取任何治疗,因为一旦治疗,患者可能死亡更快,而不予治疗,患者有可能存活时间更长”。

罗马学者Aulus Cornelius Celsus(公元前42-公元前37年)认为“癌是从良性肿瘤、无溃疡的癌到有溃疡的癌发展而成。

除了良性肿瘤以外,均不能采取任何治疗方法,否则会刺激癌的生长”。

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Gallen提出癌是由于体内黑胆汁的过度分泌,而乳腺癌的发生也是源于黑胆汁,他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他特别提到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后的妇女,他的这一理论一直统治了1000年。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和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和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和治疗方法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也可以发生在男性身上。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揭示了许多乳腺癌的遗传变异和分子机制。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也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治疗手段来对抗乳腺癌。

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了多种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表达水平的变化和信号通路的异常。

HER2、ER、PR和BRCA1/2等基因常常被认为是乳腺癌的标志基因。

HER2在大约20%的患者中过度表达,导致肿瘤发生和过程变得更加侵袭性和恶化。

ER和PR的表达通常来自于雌激素信号的控制,占了70%以上的患者。

BRCA1/2突变较为罕见,但在正常人中也具有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多种影响。

依据这些致癌机制,分子诊断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检测与诊断中,并对于治疗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分子治疗就是基于致癌基因的生物学行为,选择特定的靶点或信号通路进行干预,从而达到延缓肿瘤生长和提高存活率的目的,即个体化治疗。

HER2在乳腺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其过度表达导致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HER2靶向药物横跨了抗体、心塞酶、小分子化合物等多种形式,已经应用于HER2阳性患者治疗。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等消化系统支持疗法,也经常被应用到治疗中,达到更优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免疫治疗类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方式。

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可以识别癌细胞的异性抗原,并激活免疫反应,这种方式被稱为「免疫检查点疗法」。

免疫治療在乳腺癌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PD-L1和PD-1靶向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且近年来使用的短程RNA,MAb和沙利度胺具有针对下游受体的灵敏度,可降低治疗剂量,减少副作用和改善肿瘤突变抵抗。

此外,新型的分子靶向技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T-DM1是一种免疫毒素,专门针对HER2阳性患者,其药物是由Herceptin和杂交糖肽(TP)构建而成,可以同时击败HER2并进一步从杂交糖肽(TP)处实现肿瘤细胞毒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reast cancer occurring before age 50 (premenopausal) in first- or second-degree relative(s) • Two or more first- or second-degree relatives with breast or ovarian cancer • One or more first-, second-, or third-degree relative(s) with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or with two separate or independent breast cancers • Male relative(s) with breast cancer • One or more first-, second-, or third-degree relative(s) with BRCA1 and/or BRCA2 gene mutation Note. First-degree relatives are mother, daughter, sister, father, son, and brother. Second-degree relatives are grandmother, aunt, niece, grandfather, uncle, and nephew. Third-degree relatives are greatgrandmother, great-grandfather, great-aunt, great-uncle, and female and male first cousins. Figure 1. Family History That Increases Breast Cancer Risk
Part 1 Epidemiology
Study of cancer patterns in populations, cancer epidemiology, can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knowledge about the origins of cancer.
Factor 5: Nulliparity and older age at first live birth Women with a first full-term pregnancy at younger than full20 years of age have half the risk of nulliparous women or women over the age of 35 at their first birth. Interestingly, women with their first birth after age of 35 are even at higher risk than nulliparous women.
Epidemiology
Factor 2: Age Breast cancer is rarely found before the age of 25 years except in certain familial cases. The incidence rises throughout a woman's lifetime. Seventy-seven per cent of cases occur in women over 50 years of age. The average age at diagnosis is 64 years.
Factor 6: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Women with one, two, and three or more firstdegree affected relatives have an in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when compared with women who do not have an affected relative (risk ratios 1.8, 2.9 and 3.9, respectivel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reast cancer risk factors
WellWell-confirmed factors Probable factors
Factor 1: Geographic location
low-risk: Far East,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lowhighhigh-risk: North America and Northern Europe areas.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About 25% of familial breast cancers (or around 3% of all breast cancers) can be attributed to two highly penetrant autosomal dominant genes: BRCA1 and BRCA2. About 10% of familial breast cancers are attributed to p53, PTEN, CHEK2, ATM genes.
Epidemiology
(Adapted from Jemal A,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03. CA Cancer J Clin 53:5, 2003.)
WHO 2007
Worldwide,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males are cancers of lung, stomach, liver, colon/rectum and esophagus. Worldwide,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females are cancers of breast, lung, stomach, colon/rectum and cervix.
Figure: Initiation and promotion of a neoplasm. Polycyclic hydrocarbons (多环烃), which are carcinogens at high doses, cause skin cancer. The action of polycyclic hydrocarbons is enhanced by croton oil (巴豆油), which acts as a promoter. This is best seen by the effect of croton oil in producing cancer when a subcarcinogenic (low) dose of polycyclic hydrocarbon is used. Note that croton oil in any dose does not cause cancer. Many carcinogens act as both initiators and promoters Adapted from Kumar: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Breast carcinoma
Breast carcinoma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y in women. A woman who lives to age 90 has a one in eight chance of developing breast cancer.
One mechanism may involve a markedly reduced susceptibility of the fully mammary gland to carcinogens, due to in part a decrease in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parous (经产的) epithelium. (经产的) Another possibility is due to the altered hormonal environment during pregnancy (e.g. decrease in circulating growth factor hormone etc).
Factor 3: Early Age of Menarche Women who reach menarche when younger than 12 years of age have a 20% increased risk compared to women who reach menarche when more than 14 years of age. It is probably because of a prolonged exposure of breast epithelium to estrogens and progesterone due to earlier regular ovulatory menstrual cycles.
Breast carcinomas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round the world. Cancers arising in tissues such as stomach, liver, lung, breast, nasopharynx and bone marrow are very common in China.
Factor 4: Late Age of Menopause Late menopause (>54) also increases risk, but the magnitude of the risk has not been quantified. In contrast, surgically-induced menopause surgically(ovariectomy or hysterectomy) before the age of 35 results in a decrease of breast cancer risk. Even unilateral ovariectomy performed before the age of 45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protec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