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学期论文《》的主体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接受相关的处分。

承诺人:

学号:

年月日

【评语】:

《寻枪》影片分析

——自我与本我的斗争

学号:0814101 姓名:何斐然

【影片概况】:

1、片名/英文片名:《寻枪》/《The Missing Gun》

2、编剧:陆川

3、导演:陆川

4、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01年5月/120分钟/彩色

5、获奖情况: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

新周刊年度新锐榜年度最佳电影

【故事梗概】:

一句话梗概:

故事从主人公马山清晨醒来发现配枪丢失开始,讲述了马山在怀疑与被怀疑中,一步步找到自己丢失配枪的过程。

【正文】:

《寻枪》是陆川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从中我们可以嗅探到浓重的姜文的气息。电影《寻枪》可以说是当青年导演遭遇强势演员的产物。

《寻枪》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故事从主人公马山清晨醒来发现配枪丢失开始,讲述了马山在怀疑与被怀疑中,一步步找到自己丢失配枪的过程。

在分析开始时,我先提出3个问题,随着分析的开始,会被

一一解开。第一:初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被它大量运用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和犀利、新颖的剪辑方式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它为何而为之。第二:在第一遍观看片子以后,就对于故事交代上存在疑问。对于偷枪的真凶是刘结巴没有感到一点意外。这或许是我看过较多类似的悬疑片的缘故,影片中出现的越不相干的人物,越有可能是真凶。(其实我一开始还非常怀疑马山的妻子,她有动机有能力,而且戏份不多,影片刻画的比较模糊)第三:影片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从寻枪的过程,即找的过程,我又联想发散到3个小问题,到底丢了什么?找到了吗?找到什么了?

于是我开始再次观看《寻枪》,并在网上和书籍上查阅陆川导演对于本片的谈论文字,和其他不同人对于影片的看法,这很有利于帮助我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

从影片的影像风格的范畴分析,第一人称视角的大量运用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主观感受。陆川导演利于主观镜头的特点将观众从观影者的位置拉入主人公马山的体内,跟随他的躯体一起运动。镜头所呈现的画面即主人公目光所及,再加上恍惚,晃动的特效处理,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观感。

例如,在马山骑摩托跟踪周晓刚得轿车的过程中,先是一个中景镜头:马山,骑着自己的摩托谨慎地跟踪,立刻变成马山的主观镜头:四周闪过周遭驶过的田间地头,周的霓虹色的车尾灯在不停穿梭。如此反复达到9次。

本片的另一个很独特的手法就是大胆的使用越轴镜头。一般

来说越轴镜头的出现是影视作品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但是陆川导演却反复使用越轴,特别的我注意到,当被摄对象处于一个茫然无助的时刻,举例来说:一个就是马山在发现周晓刚没有枪,而自己原本最大的希望落空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当刘结巴发现自己错误地射中了马山而不是周晓刚,自己的仇可能永远也报不了的手足无措的时候。越轴镜头间的快速切换,给人一种不真实之感,就好似数千双来自不同来源的视线对目标的批判一般,中心人物的孤立无助,得到更强地凸显。

高明的地方则是,导演狠扣《寻枪》中的“寻”字,把这个动作拍得丰富生动。从另一个层面上概括本片就是,主人公不是在某地寻枪,就是在去某地寻枪的路上。于是片子中大量的跟拍,手持,许多的大全景中孤立个人的行走的状态以及同周遭的事物不断变化场景融合到一起。其实不仅是镜头跟着马上走着,找寻着,同时观众也同马山一样分析着,找寻着。故事的叙述与观影的体验完美结合。

第二个问题:

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又再一次观看了一遍《寻枪》。当我看第三遍的时候,就惊讶的发现导演陆川在影片多处采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后续的故事发展,有些会在前部分的叙事中,会埋下伏笔。

第一处:影片一开始,马山就一个人平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如同死了一样。(说实话,我第一次看,还以为就是死了)这与最后的镜头马山躺在车站的月台上是一样的。这就暗示着主人公的悲

剧命运。

第二处:马山从周晓刚的住处离去时,这时候镜头一直跟着马山的背影,同时又迎面来了一个穿着雨衣,挑着扁担的人。随后有一个镜头,仰角拍摄的周晓刚的家,周晓刚入画,出画,又是那个穿雨衣的人,紧跟着也从画面中一闪而过。雨衣神秘人的扮相和后来杀害李小萌的同一个造型。这里有一个暗示作用。(头两遍都没看出来)

第三处:从情节的发展上来看,周晓刚,李小萌和马山至少有一个三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但是翻看全篇没有一处同时三个人出现,这也暗示着这三个人无法最终相安无事。

前两遍看时,我总是感觉即便前面有这样的伏笔,但就因为刘结巴的一句台词:“周晓刚做假酒,你晓得吃死好多家里人!喝死了好多人”,把全片最大的包袱抖了出来,未免太简单了些,随意了些,有种头重较轻的感觉。这个难受的结局我一直很纳闷,直到看到一篇另类的影评加上我的一些个人分析之后,似乎有了些头绪。

那么我们假定偷枪的刘结巴是马山臆想出来的人物,刘结巴根本就是马山潜意识的具象化。依这样来说,马山因为看到周晓刚和李小萌的亲昵关系而激动,愤怒,因而喝那么多酒,并对周晓刚动了杀心。从丢枪以后,马山还会在洗碗的时候想到李小萌,不禁喊出她的名字,说明他脑子里没有丢枪,而是只有李小萌。片中原来很突兀地出现了一段小毛贼偷车,马山追贼缴获假枪的段子,其中那个毛贼一直不断在韵问马山为什么不会累?马山的

真的可能不会累吗?显然不可能,上述这些就是马山臆想出来的。现实中的人会累,而想象中的不会。这或许是导演想借此直白地表达,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虚构的。使用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来解释,马山的“自我”是表现在妻子与众人面前的,“自我”是理智的。而马山的“本我”是刘结巴,一个为了情失去理智的人,一个在电影中只与他自己有过对话的人物。马山为什么不穿防弹衣去引诱偷枪贼出现,如此愚蠢,送死的行为,现在分析下来,导演或许要告诉我们这正是他所希望的。“本我”的他失手杀害了李小萌,“自我”的他便利用自杀来向李小萌谢罪。当自我无法控制本我时,唯有采用死亡来实现二者的归一。依据这样的解析,《寻枪》就又可概述为:自我与本我的剥离,自我与本我的互相斗争,自我与本我的对话,自我与本我的归一。

第三个问题

这里我的分析和主流的不太一样,也请老师认真看下来。马山的本我在本片中是丢了枪,枪之于警察,就是用来维护正义的工具,丢了枪也就失去了维护正义的能力,就是对公众的不负责。如此看来,马山失掉的责任,失掉的是男人应该有的一种担当。马山在家庭中是唯一的男人(儿子还太小),肩负的责任就是呵护好妻子,教育好孩子。但是影片中,我们能看到的吵架画面就不下3次,马山与妻子的感情更是应该李小萌的出现,进一步沦陷。马山被捕入狱时,他的儿子反过来教育他,该多读读书,出狱以后不准打他,可见马山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担当的责任。马山寻枪的过程也是他找寻丢失的责任的过程。马山找了,也找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