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法的地位(一)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1.2+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产业经济学1.2+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一、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生产经营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 品或劳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社会分工原则,为 满足社会某类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生产和作业的 各个部门。
第二节 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二、产业的形成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 外延不断扩展
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先行产业等。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按产业发展阶段把产业分为幼稚产业、新兴产业、朝
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
第二节 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5.生产要素分类法
生产要素分类法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 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把产业分为劳 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等。
第二节 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6.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产业地位分类法 按产业的地位把产业分为基础产业、瓶径产业、支柱
第二节 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4.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就是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 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 业、林业和渔业等;轻工业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 印刷、家具、制革等工业部门;重工业包括冶炼、钢铁、煤 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等工业部门。
第二节 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三、产业的主要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法 2.国际标准分类法 3.两大部类分类法 4.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5.生产要素分类法 6.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第二节 产业的形成及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 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 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 供水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 通讯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 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 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综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综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国逐步开始重视产业经济学,相应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目前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博弈论、案例研究、系统动力学、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

本文,主要对博弈论、案例研究、经济计量分析以及投入产出分析四种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案例研究方法以实际中的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说明某一经济规律,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复杂经济事例。

案例分析还能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能培养经济学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提高其实际运用经济规律的能力。

上个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产业组织理论学界盛行案例研究法,梅森在哈佛大学创立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主要也是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他们通过案例方式考察美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情况,对这些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进行市值分析,从而研究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临空经济应运而生,地方区域的发展会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临空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也会反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然而直接用文字描述会显得太空泛、抽象,而用案例研究的的方法会更加的具体,更加能说明临空经济相关行业的绩效行为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如刘雪妮(2009)的《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其对北京市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程度,并得出结果2006年首都机场临空经济贡献了北京市GDP的8.6%,影响80万个就业岗位;赵文(2011)的《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兴建为例》一文中,为说明临空经济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以北京新机场的兴建为例,对北京南部临空经济区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对接的促成机制以及战略实现路径等给出框架性建议;杨有孝等(2008)的《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府职能探讨——以国际成功空港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爱尔兰香农、美国丹佛、香港赤腊角、荷兰史基浦等国际大型空港及其周边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提出临空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跳跃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等四种发展模式以及临空经济发展经历的准备、成长、成熟、瓶颈和航空城开发等五个阶段及其特征,划分了我国大陆地区空港和临空经济的三种发展类型,并提出了不同阶段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产业社会学第一章

产业社会学第一章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

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中期,形成原始农业

第二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形成手工业

第三次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形成商业
产业社会学关注点
产业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更强调与实际相结合 研究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结构社会效
益 研究着眼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
产业组织研究是产业社会学研 究的核心
芝加哥学派:效率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美〕斯蒂格勒( J·Stigler) 〔美〕德姆塞茨(H·Demsetz)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1968年) 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强调效率标准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研究对象扩大:企业内部结构与组织(非市场组织)及其对企业 市场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创新:交易成本分析、可竞争市场分析、博弈论分析 研究中心转移:结构主义→行为主义 分析框架变化:单向、静态的SCP范式→双向、动态的SCP范式
〔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1776年) 市场竞争机制理论(看不见的手) 劳动分工理论
〔英〕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经济学原理》(1890年) 生产四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组织 马歇尔冲突
〔美〕张伯伦(Chamberlin):《垄断竞争理论》(1933年) 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理论)
日本产业社会学的发展
实证研究日本特色的东西 职业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劳资关系
第三节 产业和地方社会
产业的发展类型与地方结构 地区开发:经济与社会开发
back
产业的发展类型与地方结构

电影产业的影响与地位分析

电影产业的影响与地位分析

电影产业的影响与地位分析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它不仅是观众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整个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电影产业的角度出发,论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地位。

1. 电影产业的概况电影产业指的是与电影制作、发行、营销等相关的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影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总收入为76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其中电影票房收入为428.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8.2%。

尽管疫情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电影产业的活力和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2. 电影产业的三大影响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影响力不仅限于观众的娱乐休闲,还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社会影响电影在社会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电影故事情节中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影响观众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电影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公众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2)经济影响电影产业不仅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在电影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和器材、影院等场地的建设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电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3)文化影响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影片中所表现的文化符号和意象传递文化精神和文明观念,对当代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电影产业能够传承和弘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广民族和地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沟通。

3. 电影产业的地位与前景电影产业发展虽然蒸蒸日上,但其地位和前景依旧面临着挑战。

(1)市场环境竞争电影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影片质量和创新力成为决定票房的重要因素。

因此,提高制作质量,严格依法管理电影产业已成为电影表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文化价值导向当前,电影愈加需要把握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创作表现当代生活的文化艺术作品。

产业分析方法

产业分析方法

产业咨询部文件
行业一般特征分析——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 规模:资产,销售额,人数,生产能力; • 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盈亏,投资,……; • 市场份额; • 竞争战略; • 股市表现,价值和成长性分析
产业分析方法
产业咨询部文件
目录
1. 产业分析的需求来源、目的及意义 2. 产业分析的一般内容 3. 产业分析方法汇总 4. 各方法达到的目的及用途归类分析 5. 不同类型产业分析的分析模式 6. 产业分析示例 7. 信息的获取
产业咨询部文件
…用于内部知识积累的产业分析
产业分析方法
1. 企业研究报告写作——针对某个产业的企业研究报告 写作,主要从该产业的发展模式、企业竞争格局等角 度出发,对企业在该领域的进入途径、竞争策略等进 行分析、给出建议
2. 产业持续研究——在所内已有产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 基础上,对产业进行的跟踪和持续研究
– 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 成本控制
– 信息市场失效
– 物流
– 垂直市场失效
– 研发
– 组织绩效
• 财务
– 盈利性 – 价值创造
• 技术进步 • 人员招聘目标
产业咨询部文件
使用SCP分析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目前
将来
产业分析方法
历史数据
S 结构
C 行为 反馈
P 业绩
预期外部参股
S 结构
C 行为 反馈
P 业绩
产业咨询部文件
产业分析方法
产业分析方法
产业咨询部文件
目录
1. 产业分析的需求来源、目的及意义 2. 产业分析的一般内容 3. 产业分析方法汇总 4. 各方法达到的目的及用途归类分析 5. 不同类型产业分析的分析模式 6. 产业分析示例 7. 信息的获取

产业经济学产业规制

产业经济学产业规制

产业规制 社会契约制度指规制机构通过与受规制企业签订合同的
方式,就与产品价格和成本有关的一系列指标做出约定,并视 企业执行约定的情况,由规制机构采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措 施,达到鼓励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政府规制目标的目的 。
产业规制
第二节经济性规制
一、 经济性规制的含义 经济性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
产业规制
(四) 激励性规制理论 虽然在实践中产业规制有所放松,但并不表示规制可以 全部取消,在许多时候规制仍有存在的必要。随着规制实践 和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新理论和方法的 迅速发展,激励性规制理论逐渐兴起。激励性规制理论作为 一种新的规制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制度设计理论、信息 经济学与规制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成果,研究的重点是规制中 的激励问题,目的是完善规制,提高规制的有效性。
产业规制
(二)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主体不能完全拥有某行业的充分信息, 从而在与该行业进行交易活动时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买方比卖方掌握更多信息,如投保人对自身状况更 了解; 二是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如医生比患者掌握更多 信息;
三是双方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
产业规制 价格上限规制是指对被规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设
定上限,不允许价格超过规定上限的一种规制方法。这种规 制方法规制的是企业的价格而非利润,有利于激励企业提高 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它允许企业在任何一年随通货膨胀水 平的变化而改变价格,所以能较好地适应通货膨胀的变化。 而且,价格上限规制只要求衡量价格指数,规制成本较低。但 它也存在着诸如对契约的动态处理不完善,对不确定条件下 的价格权重难以估计,对企业多项产品或服务之间的交叉补 贴难以有效遏制等缺陷。

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产业的概念与分类一、产业的概念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生产和作业的各个部门,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一般分工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大类。

经过基于一般分工的特殊分工、农业内部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工业内部分为冶金,制造,电子、食品、纺织和造纸等产业部门,而起源于商业的服务业则分化为商业、通信、旅游、教育、信息和生活服务等部门。

因此,产业是由社会分工形成的具有某类相同特征的企业集合。

首先,产业既然是一些具有相同生产或产品特征的企业的集合,它就不同于单个企业的经济行为,其发展变化会给经济总量带来一些影响:但却不能代表经济总量的全部变化。

因此,产业是介于单个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总量之间的中间层次。

如果把国民经济看作一个大系统、把单个经济主体(企业、消费者家庭)看作该系统的要素,那么产业就是由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要素构成的子系统,对子系统的研究显然不同于对整体或要素的研究,但与要素和整体密切相关,即涉及单个企业或消费者家庭和国民经济总量,其次,产业的形成源于社会分工。

由一般分工形成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为广义的产业:而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则是狭义的产业概念。

实际上,无论是广义的产业、还是狭义的产业,其本质都是由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组成的集合或群体。

二、产业的分类标准及其用途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的产业分类具有不同的用途,具体:1.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在1935年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次提出的。

他提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是:第一阶段即初级生产阶段:生产活动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和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商业运输、旅游、娱乐和文化教育等部门。

产业结构(1)

产业结构(1)
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 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 (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 (2)个人消费结构 • (3)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 (4)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
• 一般地说,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 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将会 降低一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阻碍该国产业 结构的高度化;
技术集约化过程
• 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其重心由轻工业向重 工业转移,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 业转移的同时,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 还经历了由劳动力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 进而向技术集约型工业转移的过程,这 就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集约化过程
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
• 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 --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 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 业和后期产业
•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 中对要素的需求种类和需求依赖度的不同,将国民经 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 技术集约型产业
农轻重分类法
• “农” :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 “轻”: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
•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 的阶段相对应,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工业化过程
前工业 化时期 工业化 初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后工业 化阶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占主导地 有一定发展 位

大学考试试卷《经济法》

大学考试试卷《经济法》

大学考试试卷《经济法》2012年9月份考试经济法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8分,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1.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国家投资企业的国有资产,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国家一般不能随意调拨,但( )时,国家可以依法统一调用、处置企业国有资产。

2. 税务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对税务活动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其主要环节包括 ______ 、 ______ 和______ 。

3. 人民币是我国由中国人民银行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货币,包括 ______ 和______ ,单位为 ______ ,辅币单位为 ______ 。

它的设计和印制、发行和回______ 的框收、流通和保护都是法定的。

有关它们的法律规制,就构成我国架。

4. 世界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史是: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就已经有了 ______ ,中世纪意大利开始形成和采用 ______ 。

但现代会计的产生,却是14、15世纪______ 的产物。

不过,会计业务的专业化却出现在 ______ 以后,20世纪60年代后, ______ 又以对一个国家、地区国民收入和社会资金流量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姿态出现。

5. 我国有资格发行公司债券的发行人有两类:一类是 ______ ;另一类是______ ,包括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但《证券法》第16条明确规定的公司是 ______ 和 ______ 。

6. 外汇管理,也称 ______ ,是指 ______ 。

实行外汇管制,目的在于______ , ______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根据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外汇管理的宽严程度,外汇管制可分为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和 ______ 。

我国根据本国的经济情况,以前实行了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范围包括 ______ ,______ , ______ 。

产业结构分析法

产业结构分析法

产业结构分析法(一)(AMT研究院姚莉)有人认为产业主要是指第一、二、三产业这种大分类的,也有人认为产业仅指部门行业的,等等。

在国外经济理论研究中,使用产业这个经济名词已很久,尤以日本经济界和学者应用更为普遍,并且对产业活动领域进行了界定,认为产业是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一切活动。

但是由于产业的内容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严谨的定义,所以,在应用时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因此,对产业含义进一步给以质和量的规定是有必要的。

产业是历史范畴产业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扩展的。

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

从经济发展历史看,一般分工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一是当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即社会生产形成工农业两大物质生产部门,这是第一次发生的一般分工;二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相当发展时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的服务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部门,如咨询服务业、旅游业等,这是现代经济发生的第二次一般分工现象。

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科技进步以及生产专业化发展,使原来的部门中分离出新的行业,或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形成新的生产和行业。

例如:工业中分出机械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行业。

机械制造又分出农业机械制造业、采矿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不同业种,以及在新的技术上出现的化纤工业、原子能工业等新的生产行业等。

可见,产业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特殊分工,它是产业形成的主要形式。

同时,还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以经济为中心的全社会各种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时,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而且也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相应地发生和发展,从而使产业范畴大大外延和扩展。

近代经济研究中提出“三次产业”(大分类)的观点,就是对产业范畴的深入理解与概括。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罗斯托提出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带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主导部 门的序列不可任一改变的观点是值得借鉴的。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都要立足于本国经济现状,不能超越经济成长阶段,而只能从较低级阶段向 较高级阶段发展。
2、2、4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 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 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的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 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 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因为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 在工资率一定得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的最快。 两基准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的,后来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两基准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否能够实现?
2、2、2赫希曼的不平衡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 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1)“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 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 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 程。(2)“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 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 这一过程。
不平衡长期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为我国5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 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1、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

经济结构的实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双重关系的总和,即隐蔽结构和 实体结构的总和。 1、1产业划分理论: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在生产理论时指出“社会的总 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 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2.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 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总和起来就形成一个单 一的大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 生产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被划分为两大类: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 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缺点: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可以揭示社会在生产运动的总规 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的演变的一般规律。


开放性结构理论:这种产业结构理论考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产业 结构的影响,因而被称为开放性产业结构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斯
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钱纳里。
2、2结构调整理论: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 近零。(2)从农业部门专业出来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 (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由于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供给 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工资,因此, 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量得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 格与边际劳动生产率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由此 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至于工、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相 等。这时,二元结果消失,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 二元结构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否能够实现?

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的地位,指经济法在法的体系(注意法的体系、规范性文件体系、法学体系、立法体系等概念的区别)中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重要性如何。

一、关于经济法独立地位的争论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有没有独立地位,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20世纪争议最为激烈的一个法律问题。

(一)独立地位说从世界范围考察,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部分大陆法系国家确认了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经济法成为与民法、商法、刑法以及宪法等并列的、独立的重要法律部门。

德国经济法学说认为,经济法是包括公法与私法在内的独立法律分支,公法与私法概念的相互渗透就是经济法的精髓。

日本经济法学说认为,经济法是与公法、私法两者重叠存在的,包括在公法和私法的自身发展之中。

经济法为满足经济性——社会协调性的要求,不仅采取公法的规制,同时也采用了私法方面的规制,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法正是跨于公法、私法两个领域,并也产生着这两者相互牵连以至相互交错的现象。

“现代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与微观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般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国家为防止市场机制失灵而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规制,则这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必然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这是与以往的法律门类都不同的新兴法律部门,即产生于商品经济高级阶段的重要法律形式——经济法。

”有学者认为:一个法律部门不一定就只能调整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一定就只能由一个法律部门调整。

一个法律部门可能调整有着内在统一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调整。

“经济法所调整的不是某一个别运动形式,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系列运动形式。

经济法是对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横向的经营协调关系予以综合统一调整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独立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

经济法在现实的各国立法体系中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事实上该国已较全面地担负国民经济管理职能,较广泛而深入地介人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即以国家为一方主体而发生的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十分发达;二是该国法制,特别是经济法制比较健全,重视并实行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经济法第3章 产业法律制度

经济法第3章  产业法律制度
10
④ 法国。法国和英国差不多,在1973年世 界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以前并不支持中小企 业的发展,甚至还有抑制,出现扶持立法新局面 的时间是在这之后。 ⑤ 德国。德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才改变对中小企业抑制态度的。 (3)我国中小企业的立法 我国对中小企业给予特别关注是在进入21世 纪以后。
3
① 产业结构关系。即国家根据产业法在调控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要素之组成、比例、分 布、相互影响等关系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经济社会 关系。 ② 产业组织关系。即国家根据产业法在对同 一产业内的市场主体资格或形态、相互关系、产 业合理化布局等方面进行调控时所形成的特定的 经济社会关系。 ③ 产业技术关系。 ④ 产业布局关系。即国家根据产业法在调控 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 经济社会关系。 ⑤ 其它相关社会关系。
12
(3)多元健全的融资保障制度 多元健全的融资保障制度是美国切实解决中小 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的有效制度。 (4)功能齐全的社会化服务制度 功能齐全的社会化服务制度是美国小企业成功 的另一个有力保障。
11
3.2.2 国外中小企业促进法律制度 1)美国 美国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有:运作高效 的组织管理制度、稳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制度 、多元健全的融资保障制度、功能齐全的社会化服 务制度。 (1)运作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 运作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是美国扶持小企业发 展的基本经验之一。 (2)稳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制度 稳定配套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制度是美国扶持小 企业发展的又一经验。
2
2)产业法 (1)产业法的定义 产业法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体现产业政 策实体性内容的法律规范和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程序 的法律规范两部分。 (2)产业法的调整对象 由产业法的定义可知,产业法以国家在产业政策 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具 体包括以下几类:产业结构关系、产业组织关系、产 业技术关系、产业布局关系、其它相关社会关系。

产业政策法--经济法学重点

产业政策法--经济法学重点
1、产业结构存在严 重问题;
2、产业组织上存在 集中度低、企业规 模小、规模不经济 等
三、产业政策法体系基本构成 目前通说:
(一)产业结构法 (三)产业技术法 (二)产业组织法 (四)产业布局法
本书观点:
产业政策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 和产业组织政策所构成;相应地, 产业政策法体系的基本构成应是产 业结构政策法和产业组织政策法。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其中工业包括了 采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煤气的制 造业和供给业;
我国产业结构政策法及其特点
我国的产业结 构政策法包括:
产业扶持政策 法;
产业调整政策 法;
产业技术政策 法。
我国产业结构政策 法的特点:
产业结构常处 于变动之中,因此, 产业结构政策法往 往以“临时法”为 其表现形式。
两类企业联合,都 有利于把企业竞争 从无序引向有序, 把分散引向集中, 把过度竞争变为适 度竞争,从而实现 规模经济。
企业兼并联合政策法和反垄断法的 联系和区别
联系
反垄断法也 规制企业的 兼并和联合 行为。
区别
企业兼并联合政策 法往往鼓励企业的 兼并和联合;
反垄断法则对企业 的兼并和联合行为 实施严格的控制。
(三)行政、信息指 导手段,以经济展望、劝 告及提供其他信息为表现 形式。
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 保障措施:
(一)采取直 接介入性调 控方式为主, 例如在90年 代,对轿车、 轻型车项目 的限制;淘 汰落后生产 能力、工艺 和产品等
(二)目前,我国 正在加大间接诱导手段 的应用力度,例如鼓励 软件产业发展,国家规 定了投融资、政府采购 等间接诱导手段;鼓励 发展环保产业设备,规 定了财政、税收等等间 接诱导手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前言一、课程定位和性质个量分析——微观: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二、产业的分类方法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

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信息产业的概念与地位

信息产业的概念与地位

2、信息产业与其他服务产业的区别
首先,劳 动工具不 同。服务 劳动工具 主要是各 种有形的 工具,信 息劳动使 用的主要 是大脑及 大脑器官 的延伸 物——信 息处理工 具
其次,劳 动形式不 同。服务 劳动主要 是体力劳 动,信息 劳动主要 是脑力劳 动
再次,劳 动对象不 同。服务 劳动对象 主要是人 和环境, 信息劳动 对象主要 是各类信 息
➢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
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 业。第二信息部门,包括公共官方机构的大部分和私人企业内 的管理部门的全部,即只向本单位、本组织提供信息服务的信 息部门。
➢日本学者对信息产业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信息产业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生产这类机器 的硬件和提供服务、开发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的行业。
文戈认为,信息产业是一种用自有资本或 国家投入的生产资金,通过一定劳动过程 生产可以在市场上交换的信息商品,以及 用自己的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商品性信息 服务,并以这种经营活动赢地利润进行扩 大再生产的经济实体。
(三)信息产业概念的界定
1、信息产业概念内涵的界定
简单地说,信息产业是生产经营信息商品的信息企业之集合。 具体地说,信息产业是生产、处理、传递、提供信息商品的企业群体。 其相关、相近概念有信息业、信息服务业、情报产业等,而细分起来 它们也不无区别:
二、 信息产业的特征
是高智力型 产业
是高增值 型产业
是高风险 型产业
是高渗透型 产业
是低消耗型 产业
是低污染 型产业
三、信息产业的地位
(一)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的第四产业
1、产业划分
产业划分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 行分解和组合,以形成多层次产业门类的过程。产业划分 是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比 例关系和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前提。 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人们对产业的划分有不 同的方法。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是费希尔和克拉克的 “三次产业分类”法。

产业领域划分

产业领域划分

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

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

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产业法的地位(一)“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产业法是调整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产业法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因为:产业法是社会本位法,是公私兼顾、以公为主的法,处于社会法域;产业法具有综合系统性和平衡协调性。

产业法是经济法中的一项独立法律制度,它与计划法、财政金融法、竞争法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产业、产业政策、产业法产业法是调整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将政策法律化,是保证WTO透明性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实现的必要措施。

在政府行权法制化、社会整体利益被广泛认同的时空背景下,制定产业法,有助于通过法律给予行为主体合理预期,以法律来保障和贯彻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一、产业政策与产业法(一)产业与产业政策的涵义产业的内涵是指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提供同一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群体、行业、部门,外延是企业群体、行业和部门(注:产业的概念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产业”一词最早是由重农学派提出的,主要指农业。

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产生后,产业主要指工业,在英文中,industry(产业)亦指工业。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行业,即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相互联系的企业的集合,这也是长久以来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迅速发展,使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产业不仅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且指所有从事赢利性经营活动并提供同类产品或劳务的企业群体,这是产业的最新定义。

在日本,产业一词有时还代表企业。

)。

由此可见,产业涉及到了微观的企业组织、宏观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观的各行业,它研究的内容是宏观微观相融合的经济关系。

何为产业政策,经济学界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笔者认为,产业政策概念有广义、次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产业政策是指国家用以调控经济的所有政策的总称;次广义的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对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进行干预,对企业行为进行某些限制和诱导,从而对产业发展方向施加影响的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的总和;狭义的产业政策则指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是指“资源在产业之间的构成及其关联性”1],因此,产业结构政策就是调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构成及其关联性的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有层次之分,从国家整体层面看,产业政策指国家从整体上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政策;从行业层面看,产业政策是指各行业的产业政策,如汽车工业政策等;从生产者层面看,产业政策指调整生产者之间关系的产业组织政策,在这里,“‘产业’一词有特定涵义,仅指生产同一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本文采用次广义的产业政策概念。

(二)产业法的定位1.产业法(注:制定产业政策法实质是将产业政策法制化,其涵义为:(1)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主体法律化。

依法确定哪些机关、组织、团体有权参加产业政策的制定,哪些机构有权监督产业政策的实施,哪些机构有权对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作出评价。

(2)主体行为确定化。

通过依法对产业政策的行为主体的权力、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来明确行为主体行为范围和行为方式,使权利的行使有法律保障,权力的运用受到法律的制约。

(3)实施手段的法律化。

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种。

法律手段往往是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披上法律的外衣,也就是说,法律手段的调整内容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但应注意的是,法律手段不能使经济手段原有的灵活性僵化,这要求一定的立法技术,法律可以规定应采用的经济手段的种类,该经济手段行使的上下界限,但应给予行为主体一定的自由度,使其能按照市场规律科学运作。

(4)法律责任明晰化。

作为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规定大多是指导性和提倡性的,当然对于具体的鼓励、扶植、限制产业政策而言,它有明确的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规定,但对于违反这些规定应承担什么责任则很少论及。

由于产业政策的这一特色,使得以它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多为任意性、授权性的规范,禁止性、义务性规范较少。

授权性和任意性的法律规范是不能施以法律制裁的,但它又明确表明了国家希望行为主体从事该行为的一种意图。

为此,需要在法律中规定奖励性法律责任条款,以激励、诱导行为主体从事上述行为。

这是产业政策法律责任的一个特点。

)的涵义探讨产业法的涵义,旨在解决政策与法的关系问题,由此而得出产业政策法的提法是否科学的结论。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3]从大的方面说,政策指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从小的方面说,它指国家调控国民经济的具体政策。

本文所涉及的政策主要是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产业政策。

政策与法律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

我国《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由此可见,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国家政策可以起到法律的作用。

一般来说,国家法律的一部分,来源于国家政策的法律化。

对于基本国策而言,法律是其贯彻和实施的手段,是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它相当于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政策是法律的基础。

如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是在《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政策作出后相继颁布的。

对具体的国家政策而言,它们的法律化是使其获得强制执行力、普遍约束性、稳定性、给予市场主体更大合理预期的重要方式。

法律并不能、也不应完全取代政策,在一些领域,往往由法律规定总体框架,政策对法律的规定加以具体化以发挥政策的灵活性。

所以说,产业政策法与对产业经济进行调整的法是不同的,对产业经济进行调整的法更为广泛,它既包括产业政策法,又包括对非由产业政策调整的但由法律直接调整的产业经济学中所包括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产业发展等经济内容调整的法。

那么,我们能否将对产业经济进行调整的法称为产业法呢?产业法的提法由来已久,在德国,学者们对经济法的研究最早是从产业法开始的,而后才变成全面广泛的经济法研究,可以说,早期的产业法就是经济法。

在日本,最初产业法是涵盖经济法的,后经济法单独成篇。

在平成十二年,即有斐阁2000年版的《六法全书》中,经济法又涵盖于产业法中。

产业法包括经济法(包括市场秩序法及消费者、国民生活法)和(经济)事业关联法(包括金融法、证券法、贸易法、汇兑法、商工业法、农林水产法、资源能源法、运输法、通讯法),可见,从产业法的内容看,日本的产业法实质上就是我国所讲的经济法。

德国早期的产业法,主要指对特定产业(行业)进行调整的法。

笔者认为,对产业经济进行调整的法可以称为广义上的产业法,它包括了对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和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整的产业组织法、产业结构法、产业布局法、产业技术法、产业政策法;次广义的产业法指产业政策法,狭义的产业法则指对各行业进行调整的法,如德国的《煤炭经济法》、我国的《能源法》、日本的《石油法》等(注:中小企业法是与反垄断法、产业振兴法、产业法-如银行法、石油法等相并列的日本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见史际春、王先林:论我国建立中小企业法的基本问题,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二卷)。

)。

本文主要研究次广义的产业法,即大家约定俗成称为产业政策法的产业法。

2.产业法的内容产业政策的内容根据对产业政策理解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从狭义说的观点看,产业政策的内容就是结构政策。

从不同的层次来看,结构政策有不同的内容。

从企业间(产业内部)的关系来看,结构政策体现为产业组织政策;从产业间的关系来看,结构政策体现为产业结构政策;从地区间的关系看,结构政策体现为产业布局政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对产业的推动能力越来越大,技术革命的出现,使技术作为一种产业在产业整体发展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尽管技术政策和其他产业政策有交叉(事实上,产业政策的各个内容间都或多或少的有交叉,但这并没有否定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的各自独立性),但它的独立更为重要。

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以环境的被破坏作为代价的。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出现了产业公害,这使得产业政策开始重视产业环境的保护,出现了产业环境政策或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我国《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指出,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也应该包括产业环境法规。

相应的,产业法的内容也应该包括以上几个方面。

产业组织(企业组织结构)法调整属于同一市场上的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状况及企业间的关联状态的法律,其核心是处理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及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相应还存在着生产规模与管理体制和水平的相互适应、作用的问题。

产业结构法调整各产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关联性的问题。

综观各国的产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否及时科学是决定一国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否发挥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无论是经济学界学者还是法学界学者都认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法是产业法的核心内容。

产业区域法调整产业在不同区域和地区间资源的配置及其关联性的政策,其核心是合理确定地区间产业分工,发挥地区优势。

产业技术法调整产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政策。

由于环境法已成为一个单独的社会法分支,关于产业政策法的内容,这里,我们着重指产业组织法、产业结构法、产业布局(区位)法、产业技术法。

在产业法中,除规定产业政策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外,还应明确产业政策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程序,产业政策法应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体。

二、产业法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产业法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产业政策法鲜明地体现了经济法的特色,彰示了它的经济法本质。

1.产业法是社会本位法产业法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它强调社会性、公共性。

产业的发展是关系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某一国对本国政府利益的维护。

基础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采用、产业结构的转换、对公害的治理实质都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

在产业法中,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以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经济效益的平衡协调。

政府本身不能从产业政策中得到什么直接好处,政府实行产业政策的目的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正因如此,日本产业法曾在协调劳动与资本关系、克服私有制对资源合理分配的阻碍、保护民族经济与国际资本协调之间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可以说,在每一部产业法背后,都可以找到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