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生货币供给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内外生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对经济阻碍的

实证研究

姓名:卢杰

学号: 1232974

学科门类:货币理论与应用

所在院系:经济与治理学院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其包括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的阻碍和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阻碍。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的阻碍,确实是看一国货币供给是单纯地由中央银行操纵,依旧受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阻碍。研究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的阻碍确实是研究货币供给内外生性,假如货币供给是外生的,那么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操纵,它的变化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假如货币供给是内生的,那么货币供给并不决定于央行的主观意志,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只是是一种被

动的适应性行为,它无法决定货币供给数量。而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阻碍,确实是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外汇储备、股票市场等实际经济变量的阻碍。货币对宏观经济阻碍的理论基础确实是货币是否中性,假如货币中性成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没有阻碍,货币政策应当以稳定物价为唯一目标;假如货币中性不成立,货币政策目标能够兼顾经济增长。像我国的进展中国家渴望经济快速增长,是否能够运用货币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是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货币内外生性和货币中性问题。研究发觉,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稳定协整关系,然而通过Granger检验得出经济增长不是货币供给的Granger缘故,而货币供给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缘故,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更强的外生性。通过建立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一方面得到我国货币供给在短期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长期,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的阻碍趋于稳定,即短期内货币供给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供给则是中性的。另一方面得到货币供给的变动对CPI阻碍具有不稳定性,特不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增加会显著推高通货膨胀率,市场的力量不能熨平CPI的波

动,积极有效使用货币政策才能较好地操纵我国的通胀水平。

关键词:货币供给协整检验 Granger检验 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第1章............................................ 绪论5

1.1研究背景 (5)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6)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6)

第2章.....................货币供给对经济阻碍的研究综述9

2.1货币供给对经济阻碍国外研究综述 (9)

2.2货币供给对经济阻碍国内研究综述 (10)

第3章货币供给内外生性及对经济阻碍的理论研究 (12)

3.1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12)

3.2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14)

3.3货币供给量对宏观经济阻碍的理论研究 (16)

第4章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阻碍的实证研究 (18)

4.1我国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实证检验 (18)

4.1.1变量的选择、数据来源及处理 (18)

4.1.2ADF检验 (19)

4.1.3协整检验 (20)

4.1.4Granger检验 (20)

4.2我国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阻碍的实证研究 (21)

4.2.1VAR模型的建立 (21)

4.2.2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22)

4.2.3VAR模型的可能 (22)

4.2.4脉冲响应 (25)

4.2.5方差分解 (25)

第5章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建议 (28)

5.1我国货币供给对经济阻碍的实证结果分析 (28)

5.2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建议 (29)

5.2.1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29)

5.2.2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 (29)

5.2.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30)

5.2.4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30)

第6章结论 (31)

参考文献 (33)

附录 (35)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货币政策是经济和社会进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而逐渐提高。货币供给量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一项重要指标。1996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来阻碍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由于我国利率一直处于政府严格管制下,利率非市场化导致了货币供给量成为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中心和有用手段。1998年-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经济疲软,出口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消费需求持续不振,为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1999-2003年央行持续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应对金融风暴。2003年经济快速复苏,经济增速加快,通胀压力逐渐显现,央行于2003年2006年上半年一直采取着“有保有压”稳健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2006年下半年以后,股市大幅上涨136%,经济泡沫慢慢积聚,为遏制已出现的通货膨胀和流淌性过剩等问题,央行连续上调存款预备金率收拢货币,从2006年7月到2008年6月底存款预备金率从7.5%调至17.5%。2008年下半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市场,股市大幅下跌,仅仅1年时刻A股市场跳水70%,市场信心受挫,经济不振,为了促使经济复苏,提升市场信心,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预备金率,中央政府更

是出手4万亿投资的两年经济振兴打算,货币供给大幅增加。2009-2010年货币当局连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楼市迅速升温,房价大幅上涨,股市也逐渐走高,经济复苏脚步不断加快。2011年至今,楼市泡沫逐渐形成,人民币也面临着长期升值压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都在历史高位运行,而且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央行逐渐转向采取稳健货币政策,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预备金率,回笼货币,经济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回忆过去十几年,货币供给的变动与我国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研究货币供给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货币供给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与一国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进展目标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加深,货币供给也发生了一些列质的变化,越来越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和短期非中性,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阻碍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的有效性,过度货币供给就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恶化,导致宏观经济失衡;而当货币供给低于经济活动对货币的真实需求时,又会引起物价下降,引发通货紧缩,导致经济衰退。因此,一个稳定适度的货币供给量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就显示出了专门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