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

合集下载

人间自是有情痴_此恨不关风和月_评析三大悼亡词_张锡梅

人间自是有情痴_此恨不关风和月_评析三大悼亡词_张锡梅
一、遐想鱼鹏化 开襟九万风 李群玉的一生很不得志,却是自负才高,不甘心老死牖 下,他的入世思想首先就体现在他的人生追求上。他自忖 “男儿白日间,变化未可量”(《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 投员外从公虞》)。并自比“苍龙儿”终有一日将“长嘶惊 海风,蹀躞振云丝”,“伯乐倘一见,应惊耳长垂”(《骢 马》),他坚信自己能“文章耀白日,众鸟莫敢窥”,为实 现自己“当看九千仞,飞出太平时”(《别狄佩》)的理 想,他通过自己的“长嘶”,希望能引来当世伯乐帝尧的垂 青,从而得以“群贤垂重价”“三台付夔龙”(《始忝四座 奏状……二十四韵》)。正是由于他心存大志,因而在他一 举落第,辗转荆湘的近十年间,非但没有玩世消沉,反而 “骚雅道未丧,何忧名不彰”(《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 投员外从公虞》),始终坚持仕进之路。穷通千卷古书,善
读书与评论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评析三大悼亡词
○张锡梅
124
作为抒情性的文体,从词登上文坛始,其所歌咏的爱 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 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 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 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 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
三、超越时空的爱恋——纳兰性德和《金缕曲》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 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 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 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 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满清二百多年的文化中,就出过一个词人。他是不可一 世的康熙大帝的御前侍卫,是强壮骁勇的标准满洲汉子。一 个身居高位的壮夫,他的词却有太多的哀愁,他的眼泪究竟 是为谁而流呢?原来他把一生的哀婉都交给了结发仅仅三年 的卢氏,卢氏何其幸运!纳兰性德为卢氏写过近三十首悼亡 词,而以《金缕曲》为胜。 《金缕曲》写于妻子逝去三年后的忌日。同样是三年, 前三年婚姻欢乐不终,后三年永诀哀思无限。 这首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 《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 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 哀思。 卢氏卒于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 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容若不谓“落 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 所限。是因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 死,容若更怜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子死了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 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 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 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哪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 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 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 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 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 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 “钗钿约,竟抛弃”二句,谓你因 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 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虽是无理之语,然却见其至 情。 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驰骋想象,设想 卢氏死后的生活,使对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层。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 在词人看来,人死后精神是不死的,所以他寄信与九泉之下 的亡妻,关心她别后几年生活的苦与乐,关心谁与她相伴, 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题为《蝶恋花》的词中 说:“辛苦最怜天上月。上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是月轮 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在他妻子死后,他还要不畏严 寒为她送去温暖,真是深情人作深情语。 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 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 生知己”想要相约来生,“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

《鹧鸪天》翻译赏析

《鹧鸪天》翻译赏析

《鹧鸪天》翻译赏析《鹧鸪天》翻译赏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译文] 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出自] 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因为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之句,所以《鹧鸪天》又称为《半死桐》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译文1: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译文2:再经过苏州城西门时,任何事都让人感觉到若有所失。

你和我一同来到这里,为什么就不和我一同回去呢?你走了,如同秋霜过后半死的梧桐树那般凄惨零落。

我也只能像失去伴侣的白头鸳鸯那样独自孤飞。

草原里青草上的露珠已经开始干枯。

我游走徘徊在我们昔日的住所和你今日的新坟间难舍难弃,这样的深夜,我独自躺在空床上,听雨点敲打南面窗阁。

又有谁还会再来挑亮如昏暗的烛灯,谁会来为我缝补破旧的'衣裳。

译文3: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

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

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

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

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

夜雨滴到天明。

赏析:贺铸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作者:黄庭坚黄菊枝头生晓寒。

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译文:高洁鲜艳的黄色菊花枝头,生发出来一丝微寒,人生短暂别放过杯中美酒,定要把它樽樽喝干。

在那狂风斜雨的时候,冒雨迎风吹奏横笛,在醉态朦胧中,头上插着黄花倒戴头冠。

只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奋力加餐,还要随着歌舞的节奏,尽情地玩乐寻欢。

美丽的黄花和斑白的头发相互牵挽,尽可让当今那些媚世的人侧目而视,冷眼相看。

《鹧鸪天》赏析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念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

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

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

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

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

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

“身健,且加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鹧鸪天 [1]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2] ,同来何事不同归 [3]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4] 。

旧栖新垄两依依 [5] 。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释:[1] 《鹧鸪天》:词牌名,即思越人,贺铸词集中又作《半死桐》,为悼亡之曲。

[2]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吴国时名为“阊门”。

[3]不同归:作者夫人卒于苏州,不获同归故里。

[4]晞[xī]:晒干。

[5]新垄:新坟。

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里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住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从今以后还有谁替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衫呢?评析:此为血泪写成的悼亡文字。

贺铸于大观三年以承仕郎致仕,卜居苏、常,词当作于此时。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真刻骨铭心之至情文字。

空床听夜雨,挑灯补旧衣,皆贬斥中之穷愁苦况。

所谓涸辙枯鱼,相濡以沫也。

较之东坡《江城子》之作,正相伯仲,堪称悼亡词中之双璧。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后贺氏族孙,本以武职供奉朝班。

元祐间,苏轼等荐改文职,为承事郎。

历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以承议郎致仕。

退居吴中,筑企鸿居,藏书万卷,手自校雠。

卒于常州僧舍。

有《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

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也能出清刚于秾艳,寓韶秀于雄豪,自成一家。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宋]贺铸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①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悲叹。

D.这首词情深义重,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这首词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句被誉为“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运用了细节描写,选取了妻子挑灯补衣的日常生活细节,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

①采用虚实结合手法,前一句实写词人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辗转难眠;后一句写词人想起当年贤惠、勤劳的妻子给自己”挑灯夜补衣”的情景,凸显自身的凄凉、孤独,以及对妻子的怀念。

①反问,昔日与妻子共处一室,如今却与妻子天人永隔,不由发出一个”谁复”的悲痛反问,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任意写出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手法判断错误。

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妙处,要答出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分析这一技巧的作用。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是: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诗句译文赏析宋词鉴赏辞典贺铸贺铸系列: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贺铸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1。

锦瑟华年谁与度2?月桥花院,琐窗朱户3,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4,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5,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1「凌波」二句:写与美人离别。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横塘,地名,在苏州城外。

芳尘,美人经过的尘埃,借指美人。

2锦瑟华年:指青春年华。

3琐窗:雕花的窗子。

4蘅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5一川:满地。

【词意】你那轻盈的步履不肯来到横塘,我依旧伫立凝望,目送你带走了芬芳。

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锦瑟般美好的时光。

在那修著偃月繁花锦簇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花格的琐窗。

可这只能是我的想像,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生活的地方。

满天碧云轻轻飘扬,长满杜蘅的小洲已暮色苍茫。

佳人一去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这伤心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满地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赏析】这是一首构思新巧、颇具浪漫色彩的小词,是贺铸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表面上看好似抒写相思之情,实际则是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上阕写情之间阻;下阕写愁之纷乱。

结尾连用三个比喻表现「闲愁」,十分精彩生动。

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可见他在修辞上是很有特色的。

浣溪沙贺铸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镇1。

物情惟有醉中真。

【注释】1镇(zhen):生气,同「嗔」。

【词意】我不相信春天会讨厌老年人,老年人还要送走几个残春?尽情地惜春行乐吧,且不要嫌沉溺行乐太多太频。

美丽的笑容,艳情的歌曲,都特别符合我的情味。

我爱花爱酒简直要爱得发狂,也不怕你嗔怪责备。

因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纯真可贵。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1只近浮名不近情。

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

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翻译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

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注释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

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灵均:屈原的字。

读杀:读完。

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赏析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

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

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

“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

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

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

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

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

”《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

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

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纷华”,指世俗红尘。

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

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

“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

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

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聘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国家级精品课程“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精华部分。

贺铸《鹧鸪天》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出身贵族。

贺家的一位老姑母是赵匡胤的皇后,但是等到贺铸这一代,贺家早已败落了。

他在宋代词人中名气虽不及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等大家那么显赫,但是这位以一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出名的“贺梅子”,却有他在词坛上遮不住的光辉。

《宋史·文苑传》说他“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早年他曾经做过武官,四十岁之后转为文职,做过泗州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

一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

贺铸的词有两三百首。

其词风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情长并存,在两宋词坛上尤其难得。

豪放之作如《六州歌头》,深婉之作如我们将要讲到的《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

“悼亡”指丈夫悼念妻子或者情人,反之不能用。

最早见于潘岳的《悼亡》诗。

后有元稹悼念妻子的《遣悲怀》三首。

贺铸年近五十时曾经住在苏州三年,其间他的妻子亡故。

贺铸夫妻感情极好,相濡以沫,甘苦共尝,当他离开苏州的时候,写下这一首情真意切、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成为文学史上可以与潘岳的《悼亡》、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的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这首词的词牌《半死桐》其实是《鹧鸪天》的异名,而且就因为这首词而得名。

贺铸的许多词以题代牌,这首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一句,故名《半死桐》。

《鹧鸪天》在词中属于小令的范畴,它实际上相当于一首七言律诗,仅仅是把七言律诗的第五句,中间抽掉一字,把一个七字句变成两个三字句,其他的基本格律跟七言律诗是相似的,而且第二联也需要对仗。

贺铸 半死桐

贺铸 半死桐

半死桐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②不同归? 梧桐半死③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④ ,旧栖⑤ 新垅⑥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①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②何事:为什么。 ③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 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④晞:(xī)干。 ⑤旧栖:旧居。 ⑥新垅2~1125),北宋词人,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 汲县)人,宋太祖孝惠后族孙。曾任 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 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 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 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 锤炼语言。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 音乐美。
谢 谢
词调本名《鹧鸪天》,贺铸改题为《半死桐》。 这源于汉代枚乘的《七发》之文。枚乘说龙门之桐, 其根半死半生,斫以为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贺铸借用于此,既是比喻自己已 是半死之身,也暗喻此词乃至悲之哀音。 《鹧鸪天》是词牌名。双调, 五十五字,押平声韵。《鹧鸪天》 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 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 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 尾处 。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1鹧鸪天作者: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答案:(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4分)(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答案:(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

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

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

《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

《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鹧鸪天》贺铸阅读答案及赏析鹧鸪天贺铸①紫府②东风放夜③时,步莲秾李④伴人归。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冉冉,梦依依。

天涯寒尽减春衣。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注①作者在青年以后,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本词作于此间。

②紫府:紫色象征华贵,此处代指北宋都城东京。

③放夜:解除夜禁。

古代,正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夜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

④秾李:形容女子容貌美如浓艳的桃李。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赏析。

(5分)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6分)参考答案1、①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1分)整个上片为虚写,虚写梦境,着力描绘在东京的往昔场景。

下片写实,写眼前天涯沦落的现状。

(1分)②对比的手法。

(1分)昔日是笙歌阵阵,灯火璀璨,场面热闹,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如何对比的分析1分)通过今昔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词人现实处境的落魄与悲凉。

(情感1分,相近情感即可)如以下答案,亦可酌情给分: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给2分;“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对偶(对仗)给1分;“香冉冉,梦依依”叠词给1分,“步莲秾李”比喻给1分。

2、①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极写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舒心惬意,笙歌不断,灯火辉煌,佳人相伴(上片内容或诗句分析1分),表达了词人对东京繁华往昔和过往岁月的追念、珍惜和留恋的感情。

(情感概括2分)②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幻化,眼前独处暮春时节的天涯,远离凤凰城阙,星河寥落,处境孤凄,(内容或诗句分析1分),通过今昔鲜明对比含蓄地表达了有志难展,郁闷孤独,怀才不遇的情感。

(2分)补充:此种回答亦可给分下片表达了沦落天涯的孤独凄凉、怅惘无助之情。

(2分)“天涯寒尽减春衣”写凄凉,“凤凰城阙知何处”写怅惘,“寥落星河一雁飞”写孤独寥落、迷惘无助。

(1分)赏析:上片写梦境。

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的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

鹧鸪天贺铸抒情手法

鹧鸪天贺铸抒情手法

鹧鸪天贺铸抒情手法运用了借叙事抒情的手法。

原文: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评析《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宋代词人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被收录于《全宋词》中。

全词写得十分沉痛,非常感人,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当时,贺铸将因事要离开夫妇共居的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发出“同来何事不同归”的哀叹。

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在表现手法上,此词将赋、比、兴三者参酌运用,丰富了情感表现手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因此词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贺铸又名之为“半死桐”。

阊(chāng)门:即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文中为什么之意。

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即秋天,文中指年老。

“原上草,露初晞”二句: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语出《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即新坟,指死者葬所。

韵译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与我同来的妻子何不与我同归。

我好似遭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好似白头失伴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对往日居室和垄上新坟依依。

躺在空荡床上听窗外风雨凄凄,谁还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寒衣。

赏析这是一首情真意切、语深辞美、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比美,并传不朽的名篇。

上阙开头“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诗句及赏析

《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诗句及赏析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诗句及赏析《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出自贺铸的《半死桐》,全文如下: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贺铸为悼念亡妻而作,以半死桐起兴,通过比兴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沉思念以及内心的孤寂和忧愁。

整首词感情真挚,意境凄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句诗的赏析:这句诗的意思是,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当年和我一起来的人为什么不能和我一起回去呢?作者借用汉代挽歌“薤上露,何易唏”来兴起下文,引出“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悼念之情。

陶渊明《归田园居》有云:“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此处言自己回归苏州,无论是昔日同居的旧屋,还是安葬着亡妻的新坟,均足引起悼念她的依依深情。

而在对于往事的追忆中,最为铭刻于心的“镜头”则是南窗底下她为我点灯补衣的情景,故而末两句就“推出”了这样两句最为感动人心的句子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此时,读者面前顿如出现了如此一幅画面:夜雨敲窗,一灯如豆,一位头白颓伤的老人,正在空床上辗转反侧、回首往事。

词情至此,已经推向“高潮”,故而作者也就戛然而搁笔。

然而它的“哀情余思”却并不就此“结束”,仍旧久久地萦绕着读者的心头,使他们无法保持平静……贺铸,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因长相丑陋,又被人称为贺鬼头,自号庆湖遗老,出生于卫州(今卫辉市)。

贺铸诞生在一个世代担任武职的军人家庭。

17岁时,他到京城汴梁,并顺利进入官场,自十七岁至四十岁,23年中贺铸一直是在侍卫武官的系统里磨勘迁升,到68岁,贺铸彻底致仕。

他曾任右班殿直,元祐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

贺铸存词280余首,他的词作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柔媚艳丽的风格影响了南宋婉约派词人的创作,豪放之气又影响了后来的辛弃疾。

《鹧鸪天 离恨》《春怨》《清平乐 候蛩凄断》《半死桐》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鹧鸪天 离恨》《春怨》《清平乐 候蛩凄断》《半死桐》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纳兰性德《鹧鸪天·离恨》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鹧鸪天·离恨纳兰性德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

一声横笛锁空楼。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2、‚“一声横笛锁空楼”中“锁”字用词精当,请结合诗句对“锁”字作简要赏析。

(4分)3、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5分)【参考答案】:1、(3分)C2、(4分)“锁”字的本义是关住、拴住、锁住(解释“锁”字本义1分),这里是说笛声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中(解释“锁”字语境义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思念情郎的愁苦难以排遣的情形(“思念愁苦”1分,“难以排遣”1分)。

3、(5分)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想象”1分,“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1分),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意境特征1分),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期盼之情”1分),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离恨之苦”1分)。

[注释]①盈盈:美好貌。

此指女子之风姿、仪态的美妙动人。

《古诗十九首》之二:“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②手挼(ruó}:用手揉弄。

③锁空楼:谓笛声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中。

锁,形容笛声不绝,仿佛凝滞在楼中。

[2][译文]女子背向着盈盈而立,故意作出含羞的姿态,手中揉搓着梅花的花蕊,任其打落在肩头.想要找到她的郎君,将离别的愁怨向他诉说,等到郎君归来,她的愁怨却消散无踪.云安静漂浮,水闲适流动,一声横笛的笛音幽怨空灵,锁住那寂寞的空楼.想着何时才能在春溪的明月下共同泛舟,却只能望着断掉的堤岸边,低垂的杨柳下,那一叶孤舟.【赏析】: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几类小曲。

贺铸《鹧鸪天》赏析

贺铸《鹧鸪天》赏析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鹧鸪天》赏析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提到很多悼亡诗词,唐元稹的《遣悲怀》,宋苏轼的《江城子》,清纳兰容若的《饮水词》,《诗经》中的《绿衣》。

不知为何,独漏掉了贺铸的《半死桐》,这首词与《江城子》堪称宋朝咏悼词的双璧。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鹧鸪天》词牌大都是有着一番来历,如《青玉案》取自于汉人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贺铸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改创词牌。

这一首的词牌原为《鹧鸪天》被他改为《半死桐》。

它是贺铸为原配妻子所作的悼亡词。

贺铸有着显赫的家族,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只是家道中落,一生屈居下僚,俸禄微薄。

他的妻子为皇族宗氏女,在家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嫁给贺方回却吃尽苦头,毫无怨言,勤俭持家,一个很贤慧的女子,与方回相濡以沫,感情甚笃。

我再次经过阊门,不禁想起以前与你在一起的情景,一路同行,一路欢笑。

而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苍天啊,我们一起来这儿,为什么不能一起回去。

我看见在清冷的霜雾中,梧桐半是枯萎,多么的凄凉,长相依相伴的鸳鸯失去了伴侣,发出哀鸣,而我失去深爱的你,就像这半死的梧桐失伴的鸳鸯。

原野上枯黄的草上露水刚干,露水明日还复落,而我却再也见不到你了。

只得在旧居与新坟间徘徊,忆往夕我俩两情依依,何等快活。

如今孤身卧在凄冷的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倾听着窗外潺潺的雨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不由得又想起你,谁还会在夜晚挑灯为我缝补衣服?情真则意切,情深则语淡。

大道理都是朴素的,真感情也都是朴素的,它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装饰,也不需要任何人工的雕琢。

情之所涌,笔之所至,散发着质朴的光泽,更能打动人心。

像《江城子》、《十里长街送总理》,每读之,眼必微潮。

这首词非常朴素。

今夕对比,突出如今凄冷的境况。

贺铸鹧鸪天用典

贺铸鹧鸪天用典

贺铸鹧鸪天用典
贺铸《鹧鸪天》中用到的典故有:
1.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出自枚乘《七发》中的“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 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 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 此亦天下之至悲也。

”作者在此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自比半死梧桐,失伴鸳鸯,突出体现了词人自妻亡后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2.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中的“原上草”用典《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作者在此用了
起兴的表现手法,使得所表达的情感更富有感染力。

离离原上草,尽染词人内心的悲伤,而“露初晞”又暗喻其妻生命的短暂,在空间上,旧栖与新垅两相依,生与死永相隔。

如需贺铸《鹧鸪天》的赏析,可以查阅诗歌鉴赏辞典等书籍了解。

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

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

重过阊门万事⾮,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谁复挑灯夜补⾐? 贺铸(1052—1125),字⽅回,⾃号庆湖遗者,⼭阴(今浙江绍兴)⼈,居卫州(今河南汲县)。

在中国⽂学,贺铸是⼀个独特的存在。

据史载,他相貌丑陋,长⾝青⾯,⼈称贺⿁头。

然⽽他并不以此为意,因为他天⽣⼼性旷达,且诗才横溢。

说他⼼性旷达,因为他写过很多爱国忧时之作,其境界格调颇近苏轼,既可见其襟怀之⼀斑,亦可显其才情之⼀粟。

说他诗才横溢,因为其诗作涉笔⼴泛,且各体兼长,既长于⾼旷之作,⼜擅写哀婉之思。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缠绵并⾮寻愁觅恨,有意为之,⽽是情郁于中,由笔端⾃然倾泻。

如此便有了不可抗拒的感⼈魅⼒。

《鹧鸪天·半死桐》是贺铸悼念亡妻的名作。

全词⽓氛深婉凄切,⽤语朴挚情深,读来殊为动⼈。

再联想到作者是个叱咤风云的铮铮硬汉,则更不由⼈不为之潸然泣下了。

“重过阊门万事⾮,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作者感怀往事的触发点,曾经携⼿历经风风⾬⾬的柴⽶夫妻,曾经海誓⼭盟不离不弃的恩爱伴侣,为何如此轻易就⽣死相隔、⾳书不通了呢?遥想当年,两⼈共尝⼈⽣⽢苦,即使再艰难的⽇⼦也互相扶持,颠沛流离亦⽆怨⽆悔。

如今,重过阊门,物是⼈⾮。

时光永是流逝,往事不能再现,只有孤单通向⽆尽的永远,触景伤情,睹物思⼈,任是七尺男⼉也会柔肠百转,相思不已。

“何事不同归?”作者岂会不知,只是不忍再提,命运如此安排,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徒叹奈何。

这是对上天的诘问,也是对过往的呼唤。

联想⾃⼰的处境,作者写出这样两个意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鸳鸯失伴飞。

”⽐喻贴切,动⼈肺腑。

“清霜”营造了寒冷凄楚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存的梧桐,早已失去活泼的⽣命⼒。

失伴的鸳鸯也必是⼼如死灰,如⼀潭绝望的死⽔。

在这⾥,“梧桐”和“鸳鸯”都是作者的化⾝,失去了⼈⽣中最可宝贵的情感归宿,等待⾃⼰的只是祸福未⼘的漫漫前途。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北宋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都是为自己妻子写的悼亡词,都是各自纯真爱情的哀唱。

若将两词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自可玩味出两词的不同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苏轼29岁就死了妻子。

他的妻子王弗极贤慧有淑德,其敏而静的气质有如神光天香笼罩着他们夫妻谐睦温馨的家庭生活。

王弗去世,苏轼黯然神伤,哀思绵延。

十年之后,苏轼对亡妻仍是一往情深,难以释怀。

其《江城子》词正是当时追思亡妻感强烈凝聚的结晶。

全词哀情外显而激烈,泼墨如水,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夫妻间的深情厚意。

仅从词的上片便可明显地看出这一特色。

词作“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头就营造出一种凄惨悲凉的哀痛气氛,将感情的琴弦拉到极度哀伤之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既感慨夫妻生离死别之日久,又直抒追思亡妻之情深。

在时间长河里,十年不过是弹指一瞬,对词人来说,却恍若隔世。

词人日思夜梦,不知有多少心事要向情侣倾诉!“不思量,自难忘”,正是极度相思痛苦之情的强烈爆发。

接着,词人大笔挥洒,从死者与生者两方面将这种相思痛苦之情加以淋漓尽致的抒写。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凄凉冷漠尚可忍,最难耐苦楚无人说!唠叨死者孤坟的寂寞凄凉,既是疲于奔波他乡,疏于祭扫妻坟的自责,更是伤惋怀妻痛情的流露。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从生者处境的险恶坦露对亡妻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甜蜜的夫妻情爱令词人对死别十年的妻子依然痴情灼烈,深陷于仅在梦中相见的无奈里;另一方面,生活际遇的飘泊不定,生活处境的凶险恶劣,令词人心身疲倦,鬓发过早地变得霜白。

词牌名《半死桐》

词牌名《半死桐》

词牌名《半死桐》《半死桐》是贺铸写给妻子的悼亡词。

贺铸这首《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被后人并称为宋人悼亡词中的“双璧”。

《半死桐》其实就是《鹧鸪天》。

《白香词谱》记载说:《鹧鸪天》又名《思佳客》、《于中好》、《思越人》、《千叶莲》等,但却独独没有《半死桐》。

也许舒梦兰认为这个词牌名不吉利,抑或认为取名《半死桐》无出处,因而不选。

而据我考证,贺铸改名《半死桐》是大有来历的:汉人枚乘在《七发》中曾有记载:“龙门有桐,其根半死半生,以之为琴,声为天下至悲。

”又据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记载:“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流。

”由此可知,所谓“半死桐”者,丧偶之至哀至悲也。

贺铸痛失爱妻赵夫人,就把个《鹧鸪天》改成了《半死桐》。

而后人认为是贺铸该词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而得名,误之甚矣!现录贺铸《半死桐》原词及格律如下: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赵氏夫人约死于贺铸五十岁左右的时候,此后贺铸在退居吴下的寒苦孤寂中又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生涯,《宋史》上说他以前气侠雄爽,退居之后却有所收敛“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

”也许这不单是职场不如意“悒悒不得志”所至,也因为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侣,再也无复平时的昂扬意气。

《独醒杂志》记他曾作一词,有“当年曾到王陵浦,鼓角悲风,千载辽东,回首人间万事空。

”后来他死于常州北门,门外果然有个名叫王陵铺的地方,时人认为与秦观死于藤州的事一样属于“词谶”。

神秘主义的观点自然不可尽信,但贺铸词中“回首人间万事空”的句子,却显得无比颓丧,不再有他以前词作中的激昂壮烈之气,也许作词的时候,他也真的心如槁灰,只等待着岁月悠悠流逝,生命慢慢消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憾绵绵无绝期——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

在中国文学史上,贺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据史载,他相貌丑陋,长身青面,人称贺鬼头。

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意,因为他天生心性旷达,且诗才横溢。

说他心性旷达,因为他写过很多爱国忧时之作,其境界格调颇近苏轼,既可见其襟怀之一斑,亦可显其才情之一粟。

说他诗才横溢,因为其诗作涉笔广泛,且各体兼长,既长于高旷之作,又擅写哀婉之思。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缠绵并非寻愁觅恨,有意为之,而是情郁于中,由笔端自然倾泻。

如此便有了不可抗拒的感人魅力。

《鹧鸪天·半死桐》是贺铸悼念亡妻的名作。

全词气氛深婉凄切,用语朴挚情深,读来殊为动人。

再联想到是个叱咤风云的铮铮硬汉,则更不由人不为之潸然泣下了。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感怀往事的触发点,曾经携手历经风风雨雨的柴米夫妻,曾经海誓山盟不离不弃的恩爱伴侣,为何如此轻易就生死相隔、音书不通了呢?遥想当年,两人共尝人生甘苦,即使再艰难的日子也互相扶持,颠沛流离亦无怨无悔。

如今,重过阊门,物是人非。

时光永是流逝,往事不能再现,只有孤单通向无尽的永远,触景伤情,睹物思人,任是七尺男儿也会柔肠百转,相思不已。

“何事不同归?”岂会不知,只是不忍再提,命运如此安排,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徒叹奈何。

这是对上天的诘问,也是对过往的呼唤。

联想自己的处境,写出这样两个意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比喻贴切,动人肺腑。

“清霜”营造了寒冷凄楚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